探索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从知觉现象学出发解读中山岐江公园

探索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从知觉现象学出发解读中山岐江公园

中山市第二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摘要:近20年来,城市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大量没有空间灵魂,忽略身体体验,高度同质化的城市空间被不断地复制出来,造成了国内城市千城一面的现象。传统的景观设计以注重形式轻精神。而随着现象学理论进入建筑领域,建筑师开始重新思考场所精神,思考身体与空间体验的关系。本文从现象学角度出发,重新解读中山岐江公园这一经典案例,试图寻找营造城市景观场所精神的方法。

关键词:景观体验;场所精神;工业改造;岐江公园

背景介绍

中山岐江公园是位于中山市市中心,岐江河边的一个以造船主题的全开放式休闲观光的滨水公园。公园的旧址是令中山人骄傲的粤中造船厂,起办于1953年,是长期以来中山贸易最繁华,水陆路交通最发达的地方,它占地11公顷,临江还含湖,湖与江通,闹中去幽。工厂刚创办是有200来人,最鼎盛时候达到1500人的规模。46年间船厂生产的船只,从船坞开出,经岐江河以及珠江水系开往各地,承担着重要的人货运输。跟国内任何一家大型国企相比,他都不算大。但在中山市民心目中确是岐江边一个历史地标。

随着,陆路交通的发展,船厂自然受到不少冲击,随着经济的开放发展,为了适应城市更新。在1999年,船厂的历史走向到终点。工人们造好最后一艘船,一些老职工自发地回来送船出航,站在岸边,不禁老泪纵横。

从1953~1999年,走过发展到消亡的可歌可泣的历史,船厂见证了时代的发展和历史的变迁,是弥足珍贵的城市记忆,对城市文明的延续和历史的凝固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船厂倒闭后,政府打算把这里改造为城市休闲公园,同时应具备记载历史文化,丰富城市资源的功能。

笔者试图从建筑材质,建构,视线,流线等因素出发,结合梅洛?庞蒂的理论,探讨岐江公园项目如何将身体感知,人的行为和日常体验结合在一起,通过空间情景的设置,唤起人们记忆和空间之间的联系,创造真正的具有场所精神的城市空间。

一、场景构建与记忆保留

北京土人景观公司承担起船厂的改造工作,他们确立其适度改造,保留该地场所记忆的设计思想。在原场地内保留了大量有价值的东西,如船坞,厂棚,铁路,机器等,同样地场地上天人水体,岸边的古榕树,地带性植物群落等生态环境也得以维持保留。这样的做法使得地块的历史痕迹不会完全被抹除,城市记忆得以延续,而适当的设计使他们以新的姿态呈现在市民的眼前,适应新的功能需求。

图岐江公园总图

铁轨原始造船厂特有的元素,设计后得以保留并作为一条重要的路线。一座50-60年历史的水塔似乎没有太多的价值,当设计师为他添加一个玻璃盒子,却换发起新的光芒。红砖烟囱日久失修,早应该被拆除,设计师却为了搭设了棚架,仿佛正在维修,最妙的是,还有一组挥汗如雨的工人雕塑组织到场景中,戏剧化了当时发生的故事。与琥珀水塔的外加现代结构相反,在保留的钢架船坞中插入了游船码头和公共服务设施,使旧结构作为荫棚和历史纪念物而存在。新旧结构同时存在,承担各自不同的功能,形式的对比是过去与现代的对白。

二、建筑现象学与“场所精神”场所体验

场景的建立,仅仅是第一步,空有场景永远谈不上场所精神,建筑与景观设计仅仅是物的建构和空间的安排,更重要的是让人在其中使用,即产生人行为。诺伯格?舒尔茨通过《存在?空间?建筑》阐述场所的本质时认为,当空间单个存在,不与人的行为活动发生关系时,它就不能称之为场所;只有当人参与其中,在一个具体的空间中感觉到自在的行为情绪,愿意逗留于此并产生联想时,空间才成为场所。[4]场所精神不仅与实体空间有关,还是一种情境的营造,它与人的空间体验感密切相关,是人的意识和行动在参与场所活动的过程中,所获得的一种有意义的空间感。[5]

在梅洛?庞蒂经典代表作《知觉现象学》中[6],一再强调“体验”这一概念,他认为世界起源于我们身体的体验,体验的绽出使得一切知觉都是关于岐江物的知觉。放到建筑景观设计中,就是说建筑设计不仅仅建构和空间的安排,更重要是如何组织人的体验,让人在其中使用,产生行为。

景观的体验世界也应该是由身体的移动获得的连续性体验片段构成。因此,景观体验的展开应该是围绕人在景观中的运动而进行。

设计师通过设置直线路网,简单直接地把不同的场景搭接起来,这种新的形式既非传统中国园林的形式章法也不遵循西方形式美的原则,它表达了对大工业理解:一种工业式切割感、两点之间最近原理、工业的流水线和最基本的经济学原理。这一直线路网满足了现代人的高效和快捷的需求和愿望。串联起不同场景,同时传达了场地上旧有的精神。在直线路网上行走,你总能看到重点景物,满怀希冀往前行走,两边是高大的树篱,起到了阻隔视线作用,树篱排布的变化,随着游走的展开,空间和视线也随之改变。

公园里,绿色是主色调,红色总是特别显眼,入口不远处,在在旧船厂的办公楼旧址上,搭建起一个红色铁皮盒子,含一摊清水,盒子外围成片的荒野白茅。在这个围合感很强的空间里,小孩喜欢在这里恣意戏水,调皮的他们还喜欢咚咚地拍打着盒子坚实的铁皮。

从红色盒子出来,可以望到白色的柱阵,干练指向天际的线条让人联想到信念或者激情之类的词。沿着直线路网向柱阵走去,远远可以望见被玻璃盒子盖住的灯塔、骨骼水塔,和高大的龙门吊。但是碍于树篱的阻隔,你可望而不可及。这种空间体验有点想中国庭院,步随景移。

白色柱阵下是被保留下来的铁轨,市民喜欢走在铁轨上,挑战自己的平衡感,走不了几步掉下了,就踏着轨道的枕木,一步一跨往前走。铁轨没被过多改造,铁上带着铁锈,又被岁月磨得光滑,枕木很多已经腐朽,会散发出木的味道出来,铁道上随意地铺这些碎石,边上恣意长着野草。市民很喜欢这条铁轨,喜欢沿着它散步,拍照。这种改造处理方式,既保留原有厂房记忆,也让参观者脚下有了不一样的行走体验。

沿着铁路走,你会发觉视野逐渐变得开阔,黄色的龙门吊会抢进入你的眼帘,一匹匹门式框架,不断重复,把你的视线引向广阔的湖面。这种巨型的构筑物,适合放在开阔的水面上,增加了他的独立性和力量感。临湖,种植了芦苇,菱白,白茅等乡土植物,而不是常规的公园植物。为了市民有更好的亲水体验,设计师还需要解决水位变化下多维的生态设计。比如进行了梯田式的种植,临水栈桥的设置,以及种植湿地植物群落。无论水位高低,市民都能在湖边戏水。

正当静静欣赏湖景的时候,忽然此时应有船只经过。环顾四望,还真能发现有只船停靠在岸边,船只是旧厂留下的供市民游览参观的,可以爬到船只的甲板上感受下。船只的保留更容易勾起公园旧船厂的身份记忆,使人联想起当时发生在这里的故事。沿着河岸走不远处有个老旧的钢结构建筑,是之前的修船厂,现为中山美术馆。馆内的空间和结构被完整保留,张扬的钢结构和高大的空间感是这个历史建筑最大特征。

三、城市感知”记忆与精神

公园里的船只,如果是在夜间,昔日的水塔透过新加的玻璃盒子,散发出充满历史感的光芒,新与旧的陈列对比,更能触动人对时间的思考。灯光下,可以读到一段感性的文字,“如同古世纪的昆虫,不经意凝固在绚丽色泽的琥珀之中。旧厂区堤岸的寻常水塔与她的新科技的玻璃外衣,共同包裹住时间。时间不是困兽,时间只是蜡烛水塔和他玻璃新衣的柔和的手,如何岐江粼粼的水波”这种区别视觉,触觉,嗅觉的感受,以最直接的语言的方式,打开游览者想象的大门,触发他的对时间的感悟。

往事如烟,历史缥缈,伟大的粤中造船厂最终走向历史的重点,在旧址上新建的岐江公园,不是简单对旧事物就行保留保护,而是重新组织着船厂的历史遗物,适应公园游览体验的同时,又张扬放大这场地的记忆和精神。这也就像斯蒂文?霍尔(StevenHoll)在《锚固》一书所说的,场所的启发性并不是简单的去响应所谓的“文脉”,而应该是一种经验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联系[7]。我们应该理解传统文化的基础,触摸传统文化的肌理和质感,把基于特定人群共同的文化体验,犹如唤醒童年时代的记忆一样,找到景观设计对感官的特殊触发按钮。

结语

社会的发展,城市的更新,必然伴随旧建筑的消忙,新建筑的拔地而起。经历了城市大跃进的20年,我们回过头去看看我们的城市,似乎各自历史的痕迹被抹涂,中国城市千城一面。没错,历史的巨轮不因我们的停顿,但是如何在更新城市的同时为这个城市留下该有历史风景线,营造这个城市,该片区的场所精神,是每个设计师需要思考的问题。

从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出发,以身体感知体验出发,强调人的身体主动感知来设计营造我们的城市空间。中山岐江公园体现出对场所精神的尊重,它打造的以身体感知体验为出发点空间成功了。它的成功给国内城市更新,旧址改造,体验式景观设计提供了借鉴。

参考文献

[1]杜小真、刘哲:《理解梅洛?庞蒂:梅洛?庞蒂在当代》,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2]汤新星、孙湘明:《基于梅洛?庞蒂身体现象学的体验式景观设计研究》《求索》2015年12期

[3]孟萌、姚海丰、崔铁成:《岐江公园的保留与出新》《中国园艺文摘》2015年第9期

[4]陈小勇:《居住环境空间的情境化策略》,中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年

[5]陈育霞:《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和场所精神”的理论及其批判》,《长安大学学报》2003年第12期。

[6]梅洛?庞蒂:《知觉现象学》商务印书馆姜志辉译2001年2月

[7]斯蒂文?霍尔:《锚》天津大学出版社符济湘2010年2月

标签:;  ;  ;  

探索城市空间的场所精神——从知觉现象学出发解读中山岐江公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