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金县农业技术推广中心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前植保工作尤其是农药减量增效工作中存在的问题,阐述了具体做法,总结了取得的成效,提出了可行性建议,以期为积极开展统防统治、绿色防控工作及促进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落到实处提供参考。
关键词:农药减量增效;问题;做法;成效;建议
A县现有耕地面积4.5万hm2,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6.08万hm2。常年农作物病虫害发生面积约23.4万hm2。农作物病虫害防治以化学防治为主,每年用于防治农作物病虫害的农药用量约420t。农药的大量施入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的影响。为此,A县植保站认真贯彻“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植保方针,牢固树立“科学植保、绿色植保”的理念,以2020年实现农药零增长为目标,在全县农作物病虫害防治工作中开展了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
一、病虫害防治中存在的问题
1.滥用农药、盲目和过量用药,使病虫抗药性增强
农药施用中存在着滥用农药、盲目用药和惜水不惜药、随意加大用药量等问题,不但极易使农作物产生药害,而且也使病虫的抗药性增强。据县植保站对病虫草害抗药性长期监测表明,部分害虫如棉铃虫、玉米螟等害虫对菊酯类农药的抗药性5年内上升了13~18倍。病虫抗药性增强又加剧了农药过量使用,造成防治成本增加,农产品农药残留超标,农田生态环境恶化,防治难度加大,单次用药投入成本在150元/hm2以上,用药成本偏高。加之农药市场存在多、乱、杂现象,同一品种农药在市场上可能有十几个商品名,农民又缺乏农药使用和病虫害发生防治知识,不能有针对性地选择农药,随意混用、滥用,使大量农药进入农田,对农产品安全和农业生态环境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2.植保器械落后,防治效果差
目前,农民都是单户分散管理,施药作业面积小,喷洒农药使用的是背负式手动或机动喷雾器,弥雾质量差,而且存在不同程度的“跑、冒、滴、漏”现象,导致农药有效利用率降低、防效差,同时也增加了人畜中毒和农田生态污染风险。
3.病虫监测预警系统不健全,测报准确率低,防控效果差
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必须做到精准防控,要求病虫害发生期预报准确。但A县病虫监测预报系统不健全,测报力量不稳定,测报设备简单,监测手段落后,农作物病虫调查主要依靠黑光灯诱测和农技、植保人员下乡进行田间调查,收集数据资料,然后根据历年发生规律,并结合当年病虫害发生情况及气象因子等进行综合分析做出预测,预报准确率低;同时各级植保服务组织不健全,信息不能及时发布,造成防治时效差,防控效果降低。
4.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掌握不到位,应用不力
加强农作物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学习,掌握病虫害农业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并能在农业病虫害防治中合理运用,可预防病虫害发生、减少防控次数;搞好农药基础知识培训学习,掌握农药的使用性能和防治范围,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地使用农药。从近几年的生产实践来看,农村大多是老、弱、妇女劳动力,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差,还没有完全掌握病虫害绿色防控及综合防治技术,不能有效地运用绿色防控及综合防治措施对病虫害进行预防。
二、减量增效控害技术推广应用
1.减量增效控害技术
2年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防治水稻纹枯病宜早不宜迟,首次用药应掌握在纹枯病发病初期(病株率低于3%)。噻呋酰胺及其复配制剂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有效药剂,且持效期长,用药2次就可有效控制纹枯病的发生,生产上可选择2种药剂交替使用。总结2年试验得出水稻纹枯病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选用噻呋酰胺等高效、长效药剂,在发病初期(病株率低于3%)首次用药,隔20d第2次用药。
2.推广应用
在2013年试验基础上,2014年边试验边推广噻呋酰胺系列药剂防治水稻纹枯病,2015年A县大面积推广应用减量增效控害技术。A县水稻纹枯病大面积发病情况见表1。
表12011—2015年A县水稻纹枯病发生和防治情况汇总表
2014年7月28~29日(纹枯病病穴率3.2%、病株率1.3%)用第1次药,27%噻呋?戊唑醇SC用量300mL/hm2;8月15~17日用第2次药,27%噻呋?戊唑醇SC(300mL/hm2)+240g/L噻呋酰胺SC(150mL/hm2)。全县推广面积达3.6万hm2,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85%。9月中下旬调查结果显示:纹枯病病穴率为10.0%,病株率为8.7%,病指为3.8。2015年7月25~26日(病穴率1.5%、病株率0.2%)用第1次药,27%噻呋?戊唑醇SC用量300mL/hm2;8月15~17日用第2次药,240g/L噻呋酰胺SC用量450mL/hm2。全县推广面积在4万hm2左右,占水稻种植总面积的95%。9月中下旬调查结果显示:纹枯病病穴率为7.4%,病株率为6.7%,病指为1.7。结果表明,2014年、2015年防治水稻纹枯病只用了2次药,有效减少了农药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在纹枯病偏重发生的情况下,发病情况明显好于2011—2013年纹枯病发病情况。
2014—2015年,水稻纹枯病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技术在A县大面积推广应用,既减少了农药用量,降低了农药残留,减少了农药面源污染,又提高了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效,有效控制了纹枯病的危害损失,取得了较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1hm2可挽回粮食损失约80kg,按照A县水稻种植面积计算,则全县每年新增产值约854.62万元,节本增效约1210万元,产生的经济效益约2054.62万元。该减量增效控害技术能够减少农药使用量,有效控制纹枯病,节本增效,可作为实现农药使用量零增长目标的一个有效技术措施在水稻大面积生产上推广应用。
三、防治措施
1.物理防治
1.1灯光诱虫
此法既能控制虫害和虫媒病害,也不会造成环境污染和环境破坏。目前在农业害虫防治中应用较为广泛的有黑光灯、高压汞灯和频振式杀虫灯等,对鳞翅目、鞘翅目、双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多种害虫均有很好的诱杀作用。特别是对农作物为害较重的鳞翅目害虫,可诱杀其成虫,有效减少田间产卵量,对减少幼虫发生具有明显效果,从而大大减少杀虫、防病药剂的使用。
1.2设防虫网
对于保护地栽培,在底部和顶部放风口设置防虫网,或架设棚架设置防虫网,进行隔离栽培,阻断虫害传播路径,可有效控制迁飞虱、叶蝉、蝇类等小型害虫侵入,也阻止了鳞翅目、鞘翅目、同翅目和直翅目等害虫成虫进入棚内产卵,并且减少害虫的传毒机会,从而减轻病毒性病害的发生。防虫网应在作物生长发育期全程覆盖。
1.3色板诱虫
根据害虫的趋光、趋色等特性,利用小型有害昆虫对不同颜色有趋向性的原理,采取粘胶板诱捕。可用旧纤维板或硬纸板制成规格25厘米×30厘米的板块,用油漆刷成黄色,再用10号机油加少许黄油调成粘虫油涂在板条上。然后将板块悬挂在作物行间,悬挂高度以超过作物生长点5~10厘米为宜。一般每亩悬挂35~40块,开始可悬挂3~5块监测虫口密度,随着诱虫数量增加不断增加诱虫板,可诱杀白粉虱、有翅蚜虫、斑潜蝇等害虫。用以上方法制成的蓝板可诱杀蓟马、种蝇等害虫。
2.生物防治
2.1以虫治虫
以虫治虫是利用有益昆虫防治害虫,是生物防治技术的一种。有益昆虫可分为捕食性和寄生性两大类。捕食性益虫有瓢虫、草蛉、食蚜蝇、食虫蝽象、食虫虻以及捕食螨类等,一般1头有益昆虫一生能够吃掉数十头甚至数百头害虫。寄生性益虫通常是成虫将卵产于害虫体内,卵在孵化过程中吸取害虫的体液和内部器官,最后导致害虫死亡,主要有寄生蜂和寄生蝇。在农业生产上,可采用适期用药防治的方法,保护有益昆虫种群,抑制害虫发生;或者放养有益昆虫,抑制害虫发生。
2.2以菌治虫
以菌治虫就是利用害虫的病原微生物防治害虫,具有用量少、无残留、无公害等优点。应用较多的主要有细菌、真菌等病原微生物。农业防治中应用比较普遍的细菌病原微生物有苏云金杆菌、松毛虫杆菌、青虫菌等芽孢杆菌,真菌有白僵菌和绿僵菌。
3.化学防治
在大力推广农业防治、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的基础上,科学应用化学防治,提高农药的利用率和防治效果,以达到减量控害的目的。
3.1对症选药
首先要准确识别病虫草害的种类,根据其发生时期、发生程度,选好合适的农药品种和剂型,做到对症下药。某种农药对病虫草害的防治有主治、兼治之分,有的效果好、有的效果差,有的以前效果好、现在产生抗性,因此在选择时重点选用当地农业技术部门推荐的农药品种,这是达得良好防治效果的关键。
3.2适时用药
在虫害方面,一般3龄前幼虫抗药力弱,防治效果好,因而提倡在幼虫3龄前用药;在病害方面,病原菌休眠孢子抗药力强,孢子萌发时抗药力减弱,因而应在发病初期用药防治;在草害方面,杂草在萌芽和初生阶段对药剂较敏感,以后随着生长抗药力逐渐增强,因而应在幼苗期进行防治。
3.3适量用药
农药加量用就能增加“保险系数”,对病虫草害防治效果就好,于是盲目加大用药数量,这些是当前农户在进行药剂防治时存在的主要问题。其实盲目加大用药量不仅不能提高防治效果,反而极易使病菌和害虫产生抗
药性,严重时还会发生药害,既影响农作物生长,还会污染环境。因此,在防治用药时必须严格遵循农药使用说明要求的剂量和间隔期。
3.4二次稀释
农药二次稀释是先用少量水将药剂稀释成母液,然后再稀释到所需浓度。在配制过程中,很多农户直接将药剂加入喷雾器,药剂和水混合不匀的现象时有发生,特别是粉剂更是如此,影响了药效的正常发挥。农药二次稀释,是准确用药、保证药剂在水中分散均匀,提高药效的重要措施。
3.5药液增量
在农业防治过程中,药液量偏少的现象非常普遍。大部分农户为了省工省力,将防治1亩地的药剂加入1个喷雾器所盛的水(1个背负式喷雾器装水15~20千克)中进行防治,特别是农作物生长后期苗量很大,1个喷雾器药液很难喷匀所有植株,不着药的地方病虫继续存活繁殖,几天后病虫指数继续上升,造成防治效果差,药效期短,还需再次防治,导致用药量增加。因此,根据田间苗量多少,合理确定药液数量,适当增加用水量(一般每亩地药液用量掌握在30~45千克),做到喷匀喷透、四面着药,对提高防治效果、延长药效期、减少防治次数非常重要。
四、建议
1.加强监测预警工作,提高预报的准确性
准确测报是农药减量增效控害的基础,要切实加强监测预警系统建设、完善测报制度、拓展测报对象、规范测报方法,并及时更新测报设备;在病虫害调查上,要做到黑光灯监测与田间监测相结合,系统调查与大田普查相结合,现代技术与传统技术相结合,确保病虫调查数据的真实性,提高监测预警的准确性和时效性;同时还要完善监测预警体系,采用电视、网络、微信、现场会等现代信息发布方式,提高信息入户率,减少农民用药次数,降低防治成本。
2.与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有机结合
绿色防控和统防统治为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提供技术支撑,也是开展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推广平台。在病虫害防治上,要积极推广各种害虫的灯光诱杀、性诱剂诱杀、以虫治虫和生物农药防治等关键技术,同时还要搞好统防统治、绿色防控技术培训和机防手专业知识与操作技能培训,通过推广精准施药技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高效施药植保机械,推动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
3.增加农药减量增效控害补贴投入
从A县有效开展的具体实施情况看,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最好由专业合作组织实施、农业技术部门进行技术指导,政府相关部门要根据合作组织开展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的具体情况适当给予补贴。专业合作组织缺乏资金购买无人机及大型植保机械,政府可给予适当补贴。农民对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认识不到位,不会自觉购买杀虫灯、性诱器等物质,会制约该项工作的开展。
五、结语
总之,实施农药减量增效控害是推动农业绿色发展,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和保护农业生态环境的基本前提,更是农业现代化建设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的扶持力度,对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从主要环节上进行补贴,充分调动专业服务组织的积极性,以便农药减量增效控害工作顺利开展。
参考文献:
[1]尹勇,封传红,张伟等.四川省推进农药减量控害行动的思考[J].中国植保导刊,2015.
[2]陈伟,钱建,程枫叶等.南通地区水稻纹枯病的发生危害特点与综防技术[J].江苏农业科学,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