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湘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红色新闻宣传的重要阵地。在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及阅读,在湘赣省党委、省苏维埃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地展开,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出版体系以及灵活的发行模式和阅读模式。湘赣苏区的红色报刊,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苏区的宣传工作。
关键词:湘赣苏区;红色报刊;报刊出版;报刊发行;报刊阅读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在创建苏区和红军的过程中,湘赣苏区党和人民进行了英勇的斗争,为探索正确的革命道路,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湘赣红色新闻记载了苏区人民的英勇斗争事迹,是不可多得的精神财富,对湘赣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及阅读进行研究,具有独到的学术价值。
湘赣苏区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我党领导的革命根据地,是在井冈山等革命根据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位于湖南和江西两省边界地区,始于1930年2月,终至1934年8月,包括永新、茶陵等共25个县,面积1 000平方公里,人口100余万。
A.现在大多采用灯丝、永磁电离室或RF射频波电离室(也有用潘宁源)产生等离子体,在加速电极作用下、行成正或负离子流,再通过中性化室,形成高能中性的原子、分子束流。能量转换效率可达30%,粒子能量可达10kev以上,流强可达20A。其能量、流强的范围很广,运动不受磁场影响。具有加热等离子体和输入燃料等作用。也是特殊热处理的工具(材料改性),空战中,也是一种武器。
一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出版
1931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颁布的《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第十条规定:“中国苏维埃政权以保证工农劳苦民众有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的自由为目的”,“并用群众政权的力量,取得印刷机关(报馆,印刷所等)开会场所及一切必要的设备,给予工农劳苦民众,以保障他们取得这些自由的物质基础” 。[1]《中华苏维埃宪法大纲》保障了湘赣苏区报刊的出版自由。
据《湖南省志·新闻出版志·报业》[2]《江西苏区新闻史》[3]195-200《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等文献记载,湘赣苏区创办的红色报刊达30多种。1930年有《湘赣简报》《政治通讯》《红旗》《党的生活》《组织通讯》《宣传通讯》《赤报》《东路红旗》《东河通讯》《通讯》等;1931年有《党的生活》《团内生活》《宣传通讯》《党报》《湘赣红旗》《红军报》等;1932年有《列宁青年》《红孩儿》《团的建设》《北路青年》《红报》《铁军旬刊》《特别通讯》《医院小报》《革命法庭》《血战》等;1933年有《反帝》《湘赣红星》《红色湘赣》《湘赣斗争》等;1934 年有《红色湘赣副刊》等。另外,还有几种县级报刊。
(一)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出版系统的构成
在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系统由省级报刊系统、特委报刊系统、县级报刊系统等不同等级的若干报刊系统构成。县以下地区,限于客观条件,主要是翻印上级部门出版的报刊。
1.省级报刊系统
湘赣省级报刊系统较为全面,既有以《湘赣红旗》《湘赣斗争》为代表的中共湘赣省委创办的报刊,又有以《红报》《红色湘赣》为代表的省苏维埃政府创办的报刊,同时还包括了湘赣省军区及主力部队以及群众团体创办的报刊。
湘赣苏区报刊的发行既有常规发行模式,又有特殊发行模式,常规发行模式与特殊发行模式结合。在单位订购、赠送、邮政发行、内部交流等常规发行模式的基础上,为了扩大发行,报刊社开展了发行竞赛活动,还实行报刊通讯员兼做发行员的办法,把通讯网和发行网的建设统一起来。
式中:Dx、Dy分别为泥沙扩散系数沿x、y方向的取值;s为含沙量;Fs为底部冲刷函数,采用切应力理论表达式如下:
省军区及主力部队创办报刊4种,代表性的刊物是《湘赣红星》。《湘赣红星》于1932年4月创刊,由湘赣军区政治部出版,石印,16开本,每个月一期,每期发行2 000~3 000份,于1934年8月停刊。
然而,艺术史的写作往往从形态学的角度来衡量艺术家是否具备独特的形态学意义。所谓开宗立派的大师,毕竟都是具备形态学意义的艺术家。不过,有一个问题必须厘清:是否所有的学生都需要,并且有能力进入形态学意义上的艺术史?
群众团体的省级机构创办报刊5种,代表性的刊物是《列宁青年》《红孩儿》。《列宁青年》是少共湘赣省委的机关刊物,创刊于1932年3月,石印,发行量为2 000~3 000份。1933年7月1日与《湘赣红旗》合并,l933年10月重新出版,l934年5月25日停刊。《红孩儿》由湘赣省儿童局出版,1932年3月创刊。不定期出刊,8开2版到6版,石印。
2.特委报刊系统
把那些小丫头拖走去祸害!你们藏着是要留给谁呀?留着有人疼有人爱吗?”她现在像个泼淋的村妇,一句话出口,好几头挨骂,但又不能确定她究竟骂谁,“藏着吧,藏到转世投胎,投个好胎,也做女学生,让命贱的来给你们狗日的垫背!”
湘赣特委报刊系统的报刊一共有13种,主要是中共特委机关、共青团特委机关出版的刊物。中共赣西南特委刊物,有党刊《政治通讯》、机关刊物《红旗》、组织部刊物《党的生活》《组织通讯》、宣传部刊物《赤报》等;中共赣西南特委各行委刊物,代表性的有赣南总行委刊物《东河通讯》、东路行委刊物《东路红旗》和南路行委刊物《通讯》等;此外,还有共青团特委机关的刊物,如共青团赣西南特委西南分委宣传部的《宣传通讯》。
3.县级报刊系统
县级报刊系统由中共各县委主办的报刊、各县苏维埃政府主办的报刊、县赤卫军主办的报刊、共青团县委机关及其他群众团体县级机构主办的报刊构成。1931年由中共安福县委机关创办的刊物《党报》、1932年5月由共青团分宜中心创办的刊物《北路青年》,在当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
1.设立读报组和书报阅览处
在县级报刊系统,《茶陵实话》和《茶陵列宁青年》影响较大。《茶陵实话》创刊于1932年1月,是中共茶陵县委机关报,4开4版,油印,不定期出版。《茶陵列宁青年》创刊于1932年5月13日,是共青团(少共)茶陵县委团报,邓永耀、龙舒林、陈宜圣、朱岳恩、朱瑞胜及各区委书记为“经常通讯员”,l6开,4版或2版,油印,不定期出版。
(二)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出版的原则
湘赣苏区创办的红色报刊在内容和形式上也构成了一个完善的整体。在内容上,能紧密配合苏区当时的政治形势,为革命斗争服务;但由于各自的定位,又体现出各自的特色。有以传达上级精神为主的刊物,如《湘赣红旗》;有以报道新闻事件为主的刊物,如《红色湘赣》;有专业性强的刊物,如《医院小报》。同时,它们之间又明显地存在着互补的作用。一方面,省级报刊为县级报刊提供宣传报道内容;同时,在专栏设置、版画编排等方面,省级报刊为县级报刊提供模式。如《茶陵列宁青年》经常转载《列宁青年》的重要评论文章和红军作战胜利消息,其专栏设置、版面编排与后者也基本上一致。另一方面,县级报刊为省级报刊提供实际材料,有利于省级报刊充实内容、加强指导性。湘赣省委指示各县特别是宣传部负责经常把各县工作经验写成稿件给省委机关报《湘赣红旗》及省苏维埃政府机关报《红旗》,使党和苏维埃的领导更加符合实际。同时,县级报刊还要为省级报刊的发行做宣传。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通过《中共湘赣边省第一次全体代表大会决议案》。决议案强调省委一定要出版党报、党报要起组织上工作上的领导作用,并对党报办报宗旨、通讯、发行及组织领导等问题作了明确的规定。党报委员会须在代表大会或执委会议产生,提高党报的威信和领导作用。党报的建立,新的省委应负责定出具体的计划,而须在最短期间开始实现。[4]211“党报是党的工作及群众工作领导者,是扩大党在群众中的影响的有力工具,是群众中的组织者。”[5]701932年6月,中共湘赣省委第二次执委扩大会通过的《湘赣全省冲锋季竞赛条约》,要求省委党报委员会与各县党报委员会经常通讯和检查下级党报。
在中共湘赣省委的统一领导下,省级报刊、特委报刊、县级报刊编辑部大多成立了“编辑委员会”,编辑委员会由同级党委批准任命。《湘赣红旗》是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出版的,中共湘赣省委宣传部长甘泗淇担任党报委员会书记,其他4位委员王首道、林瑞笙、张启龙、易心平也是湘赣省委主要领导。《红色湘赣》的总负责人方维夏当时的职务是湘赣省苏维埃政府教育部长。《列宁青年》由共青团湘赣省委直接领导,共青团湘赣省委多次对《列宁青年》的办刊宗旨和通讯、发行等工作作出指导。“《列宁青年》是湘赣省委的机关报,不仅是个集体组织者,而且是个集体宣传者。”[4]432
2.坚持有计划、有系统的出版
1931年1月,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关于党报的决议》,要求“各省委应根据这个决议讨论地方党报的具体计划”[6]72。作为重要的革命苏区之一,湘赣苏区各级党、政、军机关和群众团体积极响应中共中央要求,致力于服务好苏区的政策宣传、经济建设和革命战争,做到了有计划、有组织、系统性地发展党报。由于各类报刊隶属于不同的主管部门,创刊目的和出发点有所差异,报刊担负的任务也有所不同,由此呈现出各自的特点。它们之间,既有分工,又有协作。
最初,报刊发行由报刊社自己负责。随着苏区形势的发展,尤其是苏区革命宣传斗争的需要,湘赣省委加强了领导,并把它上升到政治的高度进行统筹安排。同时,省委认识到报刊发行工作不仅仅是报刊发行人员的工作,它还关系到党的领导地位和政权的巩固;因此,省委强调,报刊的发行要以党委系统为核心,把党报发行作为党员的政治任务。“党报须深入到每个党支部,使所有的党员同志都能经常的将党报分给群众。这是每一个共产党员的政治任务。”[6]371932年6月省委第二次执行会议通过的《全省冲锋季竞赛条约》中,又把建立省报的发行网列为竞赛的内容之一,指示“各县的《红旗》消息处须要有计划的建立发行工作”[4]443。
她问了多少钱,几时有,易先生便道:“问他有没有好点的戒指。”他是留日的,英文不肯说,总是端着官架子等人翻译。
1.4 随访 研究组患者临床、病理及基本资料齐全建档。所有患者出院后进行随访,手术后第1年,对患者每3个月随访1次;术后第2年每4-6个月1次。截止日期2018年3月,随访期如果患者出现死亡或消失联系不上者则终止随访。
1.坚持有领导、有组织的出版
二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发行
1931年3月5日,中共中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建立全国发行工作决议案》,要求各省委及一切地方党部立即成立发行部或设立发行员,并明确了各级发行部门或发行员的职责。[6]751932年4月,中央出版局总发行部正式成立,各地也陆续成立了发行部或设立了发行员,一个从上至下的报刊发行网络逐步建设起来了,报刊的发行得到有力保障。
(一)湘赣苏区红色报刊发行的途径
1.单位订购和免费赠送
1931年10月,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研究了报刊发行工作的具体问题,并通过了有关组织决议案,要求“各县区委或选出或指定一个到五个通信员和发行员,各级党部要有系统的组织党报通信网与发行网”[4]211。同时,湘赣省苏维埃政府加大了报刊发行的工作力度,规定各机关购置《红色湘赣》的费用可以从机关经费中开支。[3]63少共湘赣省委也高度重视报刊发行工作,对如何办好机关刊物《列宁青年》及其发行提出了具体要求,强调“把发行工作完全建立起来”[5]217。
根据实际工作需要向党政军机关赠送,也是湘赣苏区报刊主要的发行途径之一。在湘赣苏区,除了公开发行的党报党刊外,同时还有一些采用定向赠阅方式的内部刊物,如湘赣省委组织部创办的《组织通讯》、省委宣传部创办的《宣传通讯》、省苏维埃政府财政部和国民经济部联合创办的《特别通讯》等刊物,都是内部免费赠送刊物,不对外公开发行。这些内部刊物的发行途径,主要是在本系统、本行业、本单位内部印发,用以指导学习、促进工作、分享经验和交流信息。
综上所述,对于脾肾阳虚型桥本氏甲状腺功能减退症而言,在传统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按照合理的中药配伍方式加入中药治疗干预,对于提升疾病治疗的总体有效率是十分有帮助的。因此,在临床上治疗此类疾病时,建议广泛推广应用此种综合性的药物治疗方式。
2.代派处推销和赤色邮政传递
省苏维埃政府创办报刊5种,主要刊物是《红报》《红色湘赣》。作为省苏维埃政府的主要报刊,《红报》创刊于1932年6月,该报为三日刊,共发行2 000份,出版28期,1932年8月23日停刊。《红色湘赣》于1933年6月创刊,是在《红报》的基础上创办的,方维夏为负责人。最初,每个月出版3到4期,后来半个月出版一期。第1到第14期,每一期是两张8版。第15期起,每一期只出一张两版。1934年1月起,出版了《红色湘赣》副刊,毛边纸石印印刷,每期一张,均为专号。1934年8月停刊。
湘赣苏区的报刊发行还采用了设立报刊推销代派处的方式。代派处可以是社会团体,也可以是个人。社会团体的推销代办处,是固定发行点,由机关团体和个人兼营;个人推销代办没有固定的地方,由当地老百姓根据实际情况到当地各处叫卖。他们推销有一定的报酬。比如《湘赣红旗》根据销量设置了不同的批发价,代销100份至500份打8折,代销500份至1 000份打7.5折,代销1 000份以上打7折。为了充分发挥推销代派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对于未售完的报纸,报社一般会全价回收。
湘赣苏区为红色报刊发行建立了赤色邮政。在最鼎盛时期,湘赣苏区赤色邮政管辖范围达到16个县,包括永新、莲花、攸县、茶陵、酃县等。当时的茶陵县的赤色邮局设在严塘井泉湾。开始,赤色邮路传递比较固定,由县赤色邮局负责县至省、区的邮件传递, 邮路成辐射状;后来由于国民党的多次“围剿”,邮路便不再固定,随时随地变动。攸县的赤色邮局设在东冲,由于与白区不通邮,攸县苏区的邮件便只能经江西省莲花赤色邮局转发,县内的邮件则由区、乡交通员进行传递。在战事频繁时期, 邮路及班期均不固定。邮递信件是赤色邮政的两大主要业务之一,另一块主要业务是邮递报刊。通过邮路,湘赣苏区报刊得以广泛发行 。[7]
抗干扰接地处理避开了地环电流的干扰,降低了公共地线阻抗的耦合干扰。“一点接地”有效地避开了地环电流,而在“一点接地”前提下,并联接地则是降低公共地线阻抗的耦合干扰的有效措施。在磁浮列车上,以车体作为系统的基准电位。悬浮控制器和悬浮传感器通过接地线缆可靠连接在车体上,保证了系统的基准点位一致,有效地通过接地防止了干扰侵入。
3.竞赛发行和通讯员发行
在发行中,湘赣苏区的报刊采用组织各地举行发行竞赛的办法,来增大发行量。湘赣省委的具体做法是,要求各级发行部发动党团员和群众团体及个人来进行订阅竞赛,从区乡中推选出一批模范,通过这些模范的示范作用,带动其他区乡的发行工作。《湘赣红旗》也把刊物的发行列为开展革命竞争的一项内容,并定期检查和评比。为了扩大报纸的销路,报刊社对发行中的积极分子进行奖励。
通讯员的主要职责是以通讯形式向报刊反映情况、提供稿件,但同时也承担发行的任务。湘赣省委规定每县必须有通讯员,通讯员不仅从事投稿工作,同时也兼做发行员。按照中共湘赣省委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确定的“各县区委或选出或指定一个到五个的通信员和发行员”原则,在赤白交界的地区,通讯员 “不仅要有计划的经常将白区的政治消息输送进来给党报发行员,还要有计划的输送党报到白区去”[4]211。
(二)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发行的特点
1.报刊发行是党组织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
湘赣苏区创办的红色报刊在系统分布上是一个有机整体,这个整体系统由省级、特委、县级三个不同等级的报刊系统构成。省级报刊系统主要包括中共湘赣省委、省苏维埃政府、省军区及主力部队、群众团体的省级机构出版的各类报刊;特委报刊系统包括中共特委机关、共青团特委机关出版的报刊;县级报刊系统包括中共各县委主办的报刊、各县苏维埃政府主办的报刊、县赤卫军主办的报刊、共青团县委机关及其他群众团体县级机构主办的报刊。
中共湘赣省委的高度重视,使得报刊发行成为党的整个工作的有机组成部分,杜绝了商业化的行为,做到与当时的社会需求紧密结合,而不是停留在一般意义上的经营性层面。这样,报刊承担着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任务,发行工作的侧重点与之相适应,成为通过组织的行为而不是靠营销的策略和市场的力量来展开;发行工作也不仅仅是报刊内部发行人员的任务,而是各级党委、政府机构及党员个人都必须参与并完成的使命;而订阅报刊所需的费用,也由各级党政机关解决。这些措施,有力地保证了报刊发行的顺利开展, 保障了党的精神在报刊发行区域的传达,有利于党的政策的贯彻与实施。
2.报刊发行采取多渠道、立体式的方式
中共湘赣省委创办报刊4种,其中主要刊物是《湘赣红旗》《湘赣斗争》。作为湘赣省委的主要刊物,《湘赣红旗》于1931年11月创刊,是中共湘赣省第一次代表大会决定出版的,由甘泗淇、王首道、林瑞笙、张启龙、易心平等5人组成的党报委员会负责编辑。《湘赣红旗》为半月刊,每期8页,毛边纸石印印刷,每期印5 000至6 000份,至l933年6月终刊,共出33期。《湘赣斗争》则是在《湘赣红旗》和《列宁青年》两刊合并的基础上,于1933年7月1日创刊。《湘赣斗争》为旬刊,每期12页,石印,发行量达到9 000份。1934年8月终刊。
湘赣苏区报刊的发行以组织发行模式为主,又有个人发行模式,组织发行模式与个人发行模式结合。当时,湘赣苏区最主要的报刊发行方式是批发兼零售。其发行既有组织发行模式如社会团体的发行,同时又有个人的参与。这种发行方式使报刊有效地渗透到基层,及时送达到百姓手中。
湘赣苏区报刊的发行以公开发行模式为主,又有内部交流模式,公开发行模式与内部交流模式结合。大多数党报党刊,采用的是单位订购、设立推销代派处、邮政发行等公开发行模式;用于本系统、本行业指导学习、交流信息的内部刊物,多采用内部交流模式。
报刊发行是报刊提升社会影响力的主要手段,因此,扩大报刊的发行量也是报刊的重要工作。从湘赣苏区报刊发行的模式来看,报刊的发行以党委系统为核心,通过多渠道、立体式的方式,注重在苏区范围内的各个部门、各类组织和广大百姓中广泛发行。湘赣苏区的报刊发行实践和探索,为以后报刊尤其是党报党刊的发行工作积累了有益经验、提供了方法借鉴。
三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阅读
1932年7月16日,临时中央政府内务人民委员部发布了第三号命令,广泛发动群众参与读报活动,以此营造群众性的读报用报氛围。
还应高度重视相关专业人才培养,包括护理员、护士、全科医生、康复治疗师等。这既需要各院校加强相关专业的设置、扩招、升级,也要充分利用市场化机构、行业协会和医联体等,对从业人员开展继续教育和评级认证。
(一)湘赣苏区红色报刊阅读的措施
第一,列宁是针对当时俄共(布)党内存在的民主集中派、工人反对派和伊格纳托夫派等派别活动而提出批评要有内容的思想的。在1920年下半年的几个重要会议上,如俄共(布)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莫斯科河南岸区全体共产党员大会、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特别是在俄共(布)莫斯科省代表会议上,列宁深刻地阐述了批评要有内容的思想。这是针对党内反对派叫嚷的所谓“批评自由”和分裂党的行为而提出来的。
在湘赣苏区,通过设立读报组和书报阅览处,开展报刊阅读工作。省委1932年7月20日下发《中共湘赣省委关于宣传鼓动工作的决议》,要求各级党的宣传组织领导同志划分读报组,使每个同志都阅读、讨论党报的内容。读报组必须广泛地建立在贫农团、工会和反帝大同盟的小组之内。[4]4971932年6月19日,少共湘赣省委宣传部印发《宣传鼓动工作决议》,建议少队、童团的反帝青年部建立读报组,读《湘赣红旗》及《列宁青年》。其对读报组的工作也提出了具体方法步骤:第一步是将报纸用他们熟悉的语言讲给他们听;第二步是教他们识字;第三步教他们自己去看,并且要领导他们讨论、了解内容,提高他们的阶级觉悟。[4]432
1932年6月,永新县在通衙大道中心点建立了工农图书馆和书报阅览处,以此来提高广大苏区群众的文化水平和政治水平,加强群众对革命的认识。[8]146
此外,一些报刊就读报用报问题刊登了新闻报道和评论文章,宣传读报用报的重要性,交流读报用报的工作经验,向群众提供读报用报的方法。有些地方积极探索新模式,建议成立读报室管理委员会,管理购报读报事项,并拿出合适的房子做读报室。有些县出台了指导群众读报的办法,加强对群众读报的指导工作。部队也要求游击队员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多种形式灵活的读报活动。
2.借助列宁室和夜校等载体
湘赣苏区多利用列宁室和夜校等载体,促进报刊阅读工作。
列宁室是湘赣苏区军民文化教育的窗口。对于列宁室的主要任务、工作内容、组织形式,上级都有明确的规定。在部队连级单位,设立列宁室,设立读报、讲演和识字小组,由部队指导员指导士兵的读报工作。1933年,湘赣省制定“文化教育建设决议草案”,号召在全省范围内建立列宁室,列宁室要备有书报。[8]98茶陵县委要求各机关、团体、学校、兵营等,建立列宁室,列宁室内陈列有革命书籍和报刊,供群众学习。攸县“列宁室”的读书读报学习制度,是用毛笔书写在墙壁上的。
“Well,it isn’t a mountain,murder isn’t a mountain,”observes one of the fifteen-year-olds,who stands grinning with his hands in his jacket pockets.His friend takes it up,sagaciously:“You’re right.Molehills is murder,but mountains isn’t.”
夜校又称为工农补习学校,是为了让所有工农群众都有机会读书,专门为从事生产劳动而无法在白天正常参加学习的工农群众开办的。在湘赣苏区,一些乡村和机关单位,都设有夜校。夜校开办识字班,以政治消息做补充教材;有的夜校还专门开设了读报课,主要是学习和传播党报党刊所宣传和动员的内容。
(二)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阅读的作用
1.提高了报刊的影响力,扩大了传播效果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采用多种传播和阅读措施,扩大了报刊的社会影响力,提升了报刊传播的效果,也为报刊自身争取到了更大的生存空间。作为大众传播媒介的报刊,在读者与读者这个终端结点之间一般是没有联系的。但是,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传播,由于组织意愿和行为的介入,即通过读报组、读报团、读报会等阅读形式,借助列宁室和夜校等载体以及报刊新闻内容,让读者与读者建立起联系,其影响力形成了一张无形的辐射网。
1.2.2 联合干预组、康复治疗组的治疗及发育商数 将0~2岁组、2~3岁组、3~6岁组各50例精神发育迟滞患儿随机分为2个亚组,每亚组25人(轻度异常19人,重度异常6人),对每亚组进行不同干预措施,其中康复治疗配合家庭康复的为联合干预组,常规康复治疗的为康复治疗组,治疗3个月,观察6组患儿治疗前后症状变化程度及发育商分数改变。
2.提高了军民的政治觉悟,加强了苏区的宣传工作
湘赣苏区红色报刊的主要任务是宣传党的方针、政策。面对苏区广大工农群众识字率低、个体难以独立阅读看报的现状,苏区通过开展有组织、有计划的读报活动,使广大工农群众的文化素养与政治觉悟得到了大力提升。“苏区范围内的农民,无论男女老幼,都能明白国际歌及各种革命歌曲。尤其是阶级意识强,无论三岁小孩,八十老人,都痛恨地主阶级,打倒帝国主义,拥护苏维埃及拥护共产党的主张,几乎成了每个群众的口头禅。”[3]178这与报刊的阅读有很大的关系。“青年及儿童识字比前提高了,他们的文化程度也提高了。”[5]239军民政治觉悟的提高,为苏区宣传工作提供了更好的平台。湘赣苏区的新闻宣传,围绕湘赣苏区的中心工作进行政治思想教育,开展以建设革命武装为主的政权组织教育,开展以发展经济支援苏区为主的革命教育,歌颂湘赣人民的武装斗争和革命斗争,在凝聚民心、鼓舞斗志、调动力量等方面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总之,在独特的生存环境下,湘赣苏区的红色报刊的出版发行及阅读,与广大军民读报用报需求紧密结合,使党和政府的声音及时传递到根据地军民之中,充分发挥了其特殊的政治作用和宣传作用,值得学界进一步研究。
核聚变具有广阔诱人的前景,核聚变不但可释放出巨大的能量,并且核聚变反应所需的原料——氢的同位素氘可从海水中进行提取。氘在海水中大量存在,经核聚变反应,1 L海水中含有的氘所释放的能量相当于300 L汽油,可有效满足人类生产及生活方面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韩延龙,常兆儒.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根据地法制文献选编[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1:9.
[2] 湖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湖南省志·新闻出版志·报业[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145.
[3] 程 沄.江西苏区新闻史[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4.
[4] 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上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5] 江西省档案馆.湘赣革命根据地史料选编:下册[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84.
[6] 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研究所.中国共产党新闻工作文件汇编:下 [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7] 湖南省茶陵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茶陵县志[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232.
[8] 中央教育科学研究所.老解放区教育资料:一 [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On the Publication, Circulation and Reading of Nespapers in the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
YU Xihui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Hu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Zhuzhou Hunan 412007, China)
Abstract:The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 was the revolutionary base area led by our Party during the Second Revolutionary War in China, and was an important position for red news propaganda. In the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the publication,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 of red newspapers were organized and planned under the direct leadership of the Party Committee and the provincial Soviet government in Hunan and Jiangxi Provinces, forming a relatively complete publishing system and flexible distribution and reading modes. The red newspapers in the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 have raised the political consciousness of the army and the people, and strengthened the propaganda work in the Soviet Area.
Keywords:the Hunan-Jiangxi Soviet Area;red newspapers;publication of newspapers;circulation of newspapers;newspaper reading
中图分类号:G2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117X(2019)01-0095-06
引用格式:余习惠. 论湘赣苏区报刊的出版、发行及阅读[J].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4(1):95-1 00.
doi:10.3969/j.issn.1674-117X.2019.01.015
收稿日期:2018-09-28
基金项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湘赣苏区红色新闻研究”(17ZDB007)
作者简介:余习惠(1963—),女,湖南澧县人,湖南工业大学教授,研究方向为新闻与传播。
责任编辑:黄声波
标签:湘赣论文; 报刊论文; 苏区论文; 党报论文; 苏维埃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史论文;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年)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论文; 湖南省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湘赣苏区红色新闻研究”(17ZDB007)论文; 湖南工业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