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水文论文-简星,关平,张巍,梁杭海

古水文论文-简星,关平,张巍,梁杭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古水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古湖泊,古气候,中新世,副特提斯海

古水文论文文献综述

简星,关平,张巍,梁杭海[1](2018)在《中新世柴达木古湖泊的沉积环境、古水文及古气候》一文中研究指出中新世中期是青藏高原北部构造变形重组的关键阶段,过去大部分的研究结果认为自中新世中期起高原北部经历了强烈的构造隆升,使得其古高度接近现在的海拔,进而影响中亚地区的气候,具体表现是迅速变得干旱,并延续至今。此外,也有学者认为中新世中期以来,副特提斯海(Paratethys Sea)的海退以及全球气候变冷也是影响中亚地区气候变化的主要因素。(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余文超,Thomas,J.Algeo,杜远生,颜佳新,杨江海[2](2018)在《华南晚古生代铝土沉积成矿作用的古气候与古水文系统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晚古生代是重要的全球大地构造与古气候转折期,主要地质事件包括:Pangea超大陆的形成与持续约60个百万年的晚古生代冰期事件(LPIA)。虽然从全球尺度来看,石炭纪与二迭纪发生的冰室事件与铝土矿的成矿强度减弱呈现耦合关系,但是在该段时期,我国的铝土矿成矿作用却呈现加强的趋势。在华南地区,主要铝土矿沉积包括:(1)黔中与黔北遵义地区的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沉积;(2)黔北务正道至渝南南川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大竹园组铝土矿沉积;(3)桂西至滇东地区上二迭统合山组底部铝土矿沉积。在华北地区,铝土矿沉积广泛分布在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世界其他地区与我国在石炭-二迭纪铝土矿成矿趋势的不同实际反映出华南-华北板块所处的东特提斯地区与Pangea地区不同的古气候特征:东特提斯地区以湿热伴随着季节性干旱的古气候特征为主,而在Pangea地区则表现为持续干旱的古气候特征。这种假设得到了来自CIA与τNa等古气候恢复指标的支持。在东特提斯地区,华南与华北板块石炭-二迭系碎屑岩沉积中CIA值可高达80以上,反映了较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而在Pangea西部的同时代沉积中,CIA值仅为50左右,反映了干旱化古气候条件控制下受到抑制的化学风化作用。通过τNa指标的古气温恢复结果,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气候在20℃左右,而同期Pangea西部年平均气温仅为~4℃。华南地区的石炭-二迭系铝土矿沉积主要形成在滨岸湿地与近岸喀斯特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强烈影响。在晚古生代冰期,受到冈瓦那冰盖消长的影响,高频海平面升降导致了铝土矿沉积与煤系沉积的旋回性发育,以及铝土矿沉积内部渗流型与潜流型铝土矿沉积的旋回性发育。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红土化作用主要发育于间冰期,这些时期呈现高pCO_2,高海平面、高地下水水位、减弱的降雨及缩减的热带植被范围等特征,此时淋滤作用受到抑制,不利于铝土矿成矿,易形成煤系沉积或潜流型铝土质黏土岩沉积。而冰期则有利于铝土矿化作用,因为这些时期呈现出低pCO_2,低海平面、低地下水水位、增强的降雨及扩大的热带植被范围等特征,这些条件有利于淋滤作用的发生,因而易形成高质量的渗流型铝土矿沉积。因此,古地理、古气候、海平面升降及伴随的古水文系统的耦合作用对华南地区在晚古生代冰期形成广布的铝土矿沉积起到了最重要的控制作用。(本文来源于《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8-09-14)

张玉柱,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3](2017)在《基于HEC-RAS模型的汉江上游旬阳西段超长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汉江上游河谷开展广泛细致的野外考察,在汉江上游旬阳西段全新世黄土-土壤剖面发现四层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对于系统采集的样品,进行粒度成分、磁化率分析,从沉积学角度证明了它们是典型的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这些古洪水滞流沉积层夹在全新世风成黄土-土壤地层序列中,其每一层古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了一期古洪水事件。根据OSL测年数据,并结合考古年代学和典型剖面地层对比,确定了这四期古洪水事件分别发生在8 500~8 400 a B.P.、4 200~4 000 a B.P.、3 200~2 800 a B.P.和1 800~1 700 a B.P.。利用古洪水SWD尖灭点高程法,恢复了这四期古洪水洪峰水位,介于233.0~239.2 m之间;进而基于HEC-RAS模型重建了四期古洪水洪峰流量,介于26 500~46 800 m3/s之间。将古洪水研究成果加入后,得到了远超过实测洪水和历史洪水重现期的稀遇洪水的水文信息,延长了汉江上游安康-旬阳段流域洪水的数据序列至万年尺度,使洪峰流量-频率曲线的稀遇洪水部分有了点据控制,百年和千年一遇的洪水洪峰流量的计算由外延变为内插,提高了设计洪水的精度。并且通过古洪水水文计算得到,该河段万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46 900 m~3/s,千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37 800 m3/s,百年一遇洪水洪峰流量为28 900 m~3/s。这对于汉江上游水利工程、防洪工程和城镇建设的洪水设计提供了十分重要基础数据。(本文来源于《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期刊2017年05期)

李源,鲁新便,蔡忠贤,张恒[4](2016)在《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塔河油田奥陶系岩溶洞穴系统内具有较大的油气资源。基于叁维地震资料、地震属性提取、岩心资料及钻井资料,对地下岩溶洞穴系统、古地貌和古水文系统进行精细刻画,探讨水文地貌对洞穴发育的控制作用,研究结果表明:1东部主体区古地貌处于岩溶高原、岩溶斜坡区,以峰丛等高幅差地貌为主,地表水系垂向侵蚀作用强烈,大部分转入地下;西部区位于岩溶盆地,以低幅度溶丘为主,地形平缓,水系展现出大量蛇曲特征,以水平溶蚀为主。2东部主体区洞穴网络主要表现为单支状、树枝状,局部发育网络状洞穴,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大、埋藏深、连通性较好的特征;西部地区洞穴主要表现为孤立状,未形成连续的洞穴网络,洞穴具有发育规模小、埋藏浅、连通性较差的特征。3综合水文地貌发育特征,提出塔河地区水文地貌控制下的岩溶洞穴发育模式,为下一步储层预测和勘探实践提供理论借鉴。(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期刊2016年08期)

胡贵明[5](2016)在《黄河靖远段与伊河龙门段全新世古水文气候事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全新世是现代人类及其社会发展演变形成时期,区域环境变化问题突出,尤其是处于季风系统控制的地区,当季风气候出现异常波动或不规律移动时,季风气候区内的水文系统会对此做出响应,往往表现为严重洪旱事件的发生。从防灾减灾和优化水资源利用率的角度出发,政府决策者和水文学家都希望能有效的预防严重洪旱事件的发生,但实际情况是可用的水文数据非常有限,难以建立长时间尺度、可靠地水文数据序列,也无法有效的认清水文-气候之间的内在联系。古洪水水文学的出现可有助于这一问题的解决。古洪水水文学借助沉积学、年代学、古气候学等相关知识,重建古洪水水文数据、揭示水文-气候之间的关联性。基于古洪水水文学知识,对全新世古洪水事件和古洪水对异常古气候事件的响应规律研究可以为现代社会的水利水电、防洪工程建设和桥梁道路建设提供大量的水文数据,也可揭示水文-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为未来的预测、预防特大洪水灾害的发生提供可信数据。本文以介绍古洪水水文学在全新世古水文气候事件重建上的应用为目的,并以黄河上游靖远-景泰段金坪村(JPC)地点和伊河中游龙门峡段龙门峡(LMX)地点等2个研究点为具体事例,借助沉积学知识鉴别古洪水滞流沉积物(paleoflood slack water deposits,简称古洪水SWD)沉积事件,水文水力学知识恢复重建古洪峰水位和流量,地层对比和光释光测年技术(optical simulated luminesces,简称OSL测年技术)对古洪水事件进行定年研究,古气候学解释古洪水事件发生期间古异常气候事件。着重分析讨论了古洪水SWD与古堰塞湖沉积物的区别,古水文-古气候之间的逻辑关系、洪旱事件和古洪水水文学应用条件,并基于水文站的实测洪水资料、历史洪水资料和古洪水资料进行水文频率和洪水重现期计算进行了分析讨论。以上工作得到如下结论:(1)野外水文地貌学调查在黄河上游靖远-景泰峡谷段JPC地点一级阶地前沿路堑边坡处发现一组14层疑似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地层,在伊河中游流域龙门峡段LMX地点一级阶地前沿发现疑似5层古洪水和历史洪水滞流沉积物夹于全新世黄土-古土壤剖面内。基于古洪水SWD野外沉积学特征分析,上述疑似古洪水SWD沉积层确为特大洪水洪峰期间在滞流状态下的悬移质沉积物,它们均为所在研究河段发生过特大洪水事件的地质证据。(2)分别采用古洪水SWD项面高程法、尖灭点法和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对研究地点恢复重建古洪水洪峰水位,根据研究实际采用比降-面积法、水位-流量关系法和HEC-RAS水文模型法等不同方法组合恢复重建古洪水洪峰流量,用平水位和现代洪水水文参数验证历史洪水和古洪水重建方法的可靠性,水文学重建结果如下:黄河上游靖远-景泰峡谷段JPC地点14层全新世古洪水滞流沉积地层记录的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介于1307.40-1311.40 m,洪峰流量介于11900-17700m3/s;伊河中游流域龙门峡段LMX地点5层古洪水和历史洪水滞流沉积物记录的古洪水事件洪峰水位为156.90-158.80 m,洪峰流量为11000-15800 m3/s。将JPC地点恢复重建的古洪水数据资料加入到兰州水文站进行水文频率分析,基于P-Ⅲ型曲线解决兰州水文站和龙门水文站特大洪水的重现期问题。(3)古水文-气候之间的响应关系一直以来是古水文学家研究的重点。本文根据古洪水事件测年数据和地层对比法并结合全新世环境变迁的研究成果得到,古洪水事件发生的时间与古气候波动转折期较为吻合,这些波动转折期包括:全新世中期大暖期-全新世晚期干旱期过渡期、东汉-魏晋气候恶化期、中世纪暖期明清小冰期过渡期和明清小冰期等气候处于恶化、转折阶段。因此,基于以上分析,有理由认为气候的异常波动转折是这些特大异常古洪水的重要影响因素。此外,在古气候异常波动转折期,古洪水事件和干旱事件都曾发生,故研究洪水事件不能将干旱事件割裂开来。(4)古洪水水文学重建断面应尽量选择均衡或者准均衡剖面,且河槽规整单一稳定处。在抗侵蚀、抗冲刷能力强的基岩峡谷区最为适合。此外要结合研究实际选择最为适合的古水位和古流量恢复重建方法,基于多年研究经验得知,在条件满足的情况下,古洪水SWD厚度与含沙量关系法和HEC-RAS模型法的结合恢复重建的古洪水水文数据较为可靠,可视为最优选择。此外,在古洪峰流量恢复过程中,要对选取的糙率系数n值进行测试,尽可能的避免糙率系数n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最后,古水文学重建的最终结果要通过多途径、多方面验证,以期获得最为真实的古洪水水文数据。(5)本文基于沉积学证据和野外宏观特征鉴别详细提供了古洪水滞流沉积物与堰塞湖沉积物的区别证据。结合年代学、水文学、史料等,在伊河中游恢复的四期五次特大洪水事件中初步判断包含AD223、1761年历史洪水事件,通过水文水力学方法重建这两次历史洪水的洪峰水位和流量值,并得出1761年历史洪水洪峰流量值大于AD223年,为这两次历史洪水事件洪峰水位和流量值的考证提供参考。此外,经过多地点古洪水-古气候响应关系分析表明,在气候异常波动转折阶段,干旱事件与洪水事件不能被割裂开来单独讨论。因为在这种气候状态下,干旱和洪水事件都有存在的可能性,这一新认识有利于更好的理解古洪旱事件-古异常气候之间的关系。(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期刊2016-06-01)

郑多明,张庆玉,赵宽志,梁彬,淡永[6](2015)在《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层间改造区岩溶古水文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哈拉哈塘地区自北往南可分为潜山岩溶区、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层间岩溶台缘迭加区、层间岩溶斜坡区。层间岩溶-顺层改造区为潜山岩溶区和层间岩溶区过渡区域,文章对前志留纪和良里塔格组岩溶期沉积间断古岩溶水文条件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认为地表河流特征总体表现为自北往南径流,深切河谷决定着局部排泄基准面的深度。在此基础上对地下暗河特征进行刻画,本区地下暗河类型多样,总体表现为流入型和流出型暗河管道系统发育,多为单流入、流出系统,地震反射暗河特征较明显,多为连续或断续串珠强反射,以良里塔格组岩溶期暗河最为发育,且前志留纪岩溶期"断头河"多为部分伏流出口。地下暗河管道附近往往发育大型缝洞体,是目前勘探开发重点研究攻坚对象,因此精确恢复和刻画古岩溶流域水文系统的分布特征,寻找油气藏有利储层是广大岩溶油藏专家所关注的重点。(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5年02期)

谢树成,胡超涌,顾延生,黄咸雨,朱宗敏[7](2015)在《最近13ka 以来长江中游古水文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长江中游是旱涝灾害频发区,但人们对该地区的古水文变化规律了解得很少.基于长江中游地区的大九湖泥炭沉积和清江和尚洞石笋研究,综合集成4个古水文代用指标,重建了本地区13ka以来的古水文,探讨其变化规律,识别出持续时间达千年以上的3个长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11.7~10.7ka BP、6.4~5.5ka BP、4.0~3.0ka BP)和3个长时间尺度的湿润期(13.0~11.7ka BP、8.7~6.4ka BP、3.0~1.7ka BP).其中,8.7~6.4ka BP的长时间湿润期可能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全新世大暖期),对应于以定居的村落为规模的水稻种植发展.随后的6.4~5.5ka BP的长时间较干时期也具有大区域性乃至全球性的特点,对应地出现了复杂的、具有国家性质的社会.长时间的湿润期之前或之后出现了长时间较干时期.此外,还识别出5个短时间尺度的较干时期(9.8~9.2ka BP、9.0~8.7ka BP、5.0~4.2ka BP、1.7~1.1ka BP、0.7~0.0ka BP)与5个短时间尺度的湿润期(10.7~9.8ka BP、9.2~9.0ka BP、5.5~5.0ka BP、4.2~4.0ka BP、1.1~0.7ka BP).长江中游地区大部分较干时期表现出暖干的特点,这与北方的冷干现象不同.同时,湿润气候既可以出现在温暖时期,也可以出现在寒冷时期,水热配置存在不稳定性.尽管古温度与古水文的关系比较复杂,但当温度从一种状态向另一种状态转变时,长江中游地区的干旱程度加剧.长江中游古水文对古文化产生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秦小莉[8](2015)在《白鹤梁:可持续发展的古水文博物馆》一文中研究指出白鹤梁位于重庆涪陵城北长江中,是一道长1600米,平均宽度约15米的天然石梁,因早年常有白鹤群集而得名。古时,每逢冬春枯水季节,石梁露出水面,过往文人墨客来到梁上,吟诗作赋,凿石雕文,形成了洋洋大观的白鹤梁题刻。白鹤梁是长江叁峡地区枯水石刻的典型代表,记(本文来源于《中国文物报》期刊2015-01-23)

李石桥,郭俊华,余金元,沈睿文,孙彬[9](2014)在《甘肃阳山金矿成矿作用中的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古水文地质条件方面入手,通过分析矿区区域构造演化和古水文地质条件对成矿的影响以及矿床的古水文地球化学特征,逐步阐明了矿体的控矿因素以及矿带中心位置的形成原因,对矿床的成因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认为在泥盆纪本区形成了一套碳、硅、泥质热水沉积,在地下水的参与作用下,印支期区域浅变质过程中不同阶段成矿流体中的金初步富集,与之相关的成矿热液及成矿物质沿安昌河—观音坝断裂运移,并在有利的构造部位富集、迭加形成了阳山金矿。(本文来源于《黄金科学技术》期刊2014年06期)

裘善文,王锡魁,MAKHINOV,A.N.,阎百兴,廉毅[10](2014)在《中国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古水文网变迁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论述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黑龙江中游的第四纪水文网变迁与时代。首次完整、系统提出下松花江溯源侵蚀切穿佳~依分水岭,袭夺了上松花江、牡丹江形成松花江的袭夺水系。黑龙江中游由于叁江平原平均每年以1~6 mm速度下沉,下黑龙江溯源侵蚀,切穿了中俄境内的小兴安岭,形成萝北—嘉荫峡谷,袭夺了上黑龙江、结雅河和布列亚河,形成黑龙江袭夺水系。根据依兰达连河煤矿钻孔岩芯岩相分析,发现在古近纪和新近纪时在达连河—祥顺地区有一古大湖,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流向该大湖,沉积了厚700~1000多米的湖河相碎屑岩含煤地层。后因伊通—依兰裂谷上升,下松花江溯源侵蚀,袭夺了流向该大湖的上松花江和牡丹江。所以松花江和牡丹江从来没有向西流向松嫩平原。松花江和黑龙江袭夺水系的形成时期是在上新世末—早更新世初。此后,松辽平原偏西区域从早更新世至中更新世末形成古大湖,周围河流流向该大湖,呈向心状水系,从松辽平原湖相黏土层分布和古地磁测年确定,至中更新世末该古大湖衰亡。晚更新世以来松辽平原进入河流发展时期,松辽分水岭缓慢上升,并不断北移。黄、渤海在20年内下沉了60 mm,辽河溯源侵蚀,袭夺了东、西辽河。从此形成了辽河与松花江水系的基本格局。(本文来源于《地理学报》期刊2014年11期)

古水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晚古生代是重要的全球大地构造与古气候转折期,主要地质事件包括:Pangea超大陆的形成与持续约60个百万年的晚古生代冰期事件(LPIA)。虽然从全球尺度来看,石炭纪与二迭纪发生的冰室事件与铝土矿的成矿强度减弱呈现耦合关系,但是在该段时期,我国的铝土矿成矿作用却呈现加强的趋势。在华南地区,主要铝土矿沉积包括:(1)黔中与黔北遵义地区的下石炭统九架炉组铝土矿沉积;(2)黔北务正道至渝南南川地区的上石炭统-下二迭统大竹园组铝土矿沉积;(3)桂西至滇东地区上二迭统合山组底部铝土矿沉积。在华北地区,铝土矿沉积广泛分布在上石炭统本溪组底部。世界其他地区与我国在石炭-二迭纪铝土矿成矿趋势的不同实际反映出华南-华北板块所处的东特提斯地区与Pangea地区不同的古气候特征:东特提斯地区以湿热伴随着季节性干旱的古气候特征为主,而在Pangea地区则表现为持续干旱的古气候特征。这种假设得到了来自CIA与τNa等古气候恢复指标的支持。在东特提斯地区,华南与华北板块石炭-二迭系碎屑岩沉积中CIA值可高达80以上,反映了较为强烈的化学风化作用,而在Pangea西部的同时代沉积中,CIA值仅为50左右,反映了干旱化古气候条件控制下受到抑制的化学风化作用。通过τNa指标的古气温恢复结果,东特提斯低纬度地区年平均气候在20℃左右,而同期Pangea西部年平均气温仅为~4℃。华南地区的石炭-二迭系铝土矿沉积主要形成在滨岸湿地与近岸喀斯特平原地区,这些地区的地下水水位受到海平面变化的强烈影响。在晚古生代冰期,受到冈瓦那冰盖消长的影响,高频海平面升降导致了铝土矿沉积与煤系沉积的旋回性发育,以及铝土矿沉积内部渗流型与潜流型铝土矿沉积的旋回性发育。通过本研究,我们发现红土化作用主要发育于间冰期,这些时期呈现高pCO_2,高海平面、高地下水水位、减弱的降雨及缩减的热带植被范围等特征,此时淋滤作用受到抑制,不利于铝土矿成矿,易形成煤系沉积或潜流型铝土质黏土岩沉积。而冰期则有利于铝土矿化作用,因为这些时期呈现出低pCO_2,低海平面、低地下水水位、增强的降雨及扩大的热带植被范围等特征,这些条件有利于淋滤作用的发生,因而易形成高质量的渗流型铝土矿沉积。因此,古地理、古气候、海平面升降及伴随的古水文系统的耦合作用对华南地区在晚古生代冰期形成广布的铝土矿沉积起到了最重要的控制作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古水文论文参考文献

[1].简星,关平,张巍,梁杭海.中新世柴达木古湖泊的沉积环境、古水文及古气候[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2].余文超,Thomas,J.Algeo,杜远生,颜佳新,杨江海.华南晚古生代铝土沉积成矿作用的古气候与古水文系统控制[C].第十五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8

[3].张玉柱,黄春长,庞奖励,查小春,周亚利.基于HEC-RAS模型的汉江上游旬阳西段超长尺度古水文演化重建[J].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2017

[4].李源,鲁新便,蔡忠贤,张恒.塔河油田海西早期古水文地貌特征及其对洞穴发育的控制[J].石油学报.2016

[5].胡贵明.黄河靖远段与伊河龙门段全新世古水文气候事件研究[D].陕西师范大学.2016

[6].郑多明,张庆玉,赵宽志,梁彬,淡永.塔北哈拉哈塘地区奥陶系层间改造区岩溶古水文条件分析[J].中国岩溶.2015

[7].谢树成,胡超涌,顾延生,黄咸雨,朱宗敏.最近13ka以来长江中游古水文变化[J].地球科学(中国地质大学学报).2015

[8].秦小莉.白鹤梁:可持续发展的古水文博物馆[N].中国文物报.2015

[9].李石桥,郭俊华,余金元,沈睿文,孙彬.甘肃阳山金矿成矿作用中的古水文地质条件分析[J].黄金科学技术.2014

[10].裘善文,王锡魁,MAKHINOV,A.N.,阎百兴,廉毅.中国东北平原及毗邻地区古水文网变迁研究综述[J].地理学报.2014

标签:;  ;  ;  ;  

古水文论文-简星,关平,张巍,梁杭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