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肥际微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砖红壤,柱花草绿肥,混施磷肥,肥际微域
肥际微域论文文献综述
郇恒福,黄睿,黄冬芬,刘国道,邹汶廷[1](2018)在《酸性土壤肥际微域有机碳对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南方热区土壤多数为酸性土壤,这类土壤普遍存在有机质、磷等矿质养分含量低、土壤酸度高以及铝毒等问题,施用绿肥等有机肥是解决这些问题的一条有效途径,然而豆科绿肥磷含量通常较低,因此,豆科绿肥施用时常常混施一定量的磷肥,作为土壤质量的核心,施用绿肥后土壤有机碳的变化是施用绿肥对酸性土壤改良效果的重要研究内容,施磷很可能会影响肥绿肥肥际微域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为此,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明确混施磷肥对酸性土壤肥际微域有机碳物理分组的影响。本文利用热区重要的豆科绿肥柱花草以及砖红壤作为研究材料,通过室内土柱培养实验,设对照(CK,不施用磷肥与绿肥)、单施磷肥(MCP,过磷酸钙,含磷44公斤/公顷)、低量绿肥(GML,柱花草绿肥10吨/公顷)、低量绿肥混施磷肥(GML+MCP,柱花草绿肥10吨/公顷+过磷酸钙,含磷44公斤/公顷)、高量绿肥(GMH,柱花草绿肥40吨/公顷)、高量绿肥混施磷肥(GMH+MCP,柱花草绿肥40吨/公顷+过磷酸钙,含磷44公斤/公顷)等6个处理,培养时间为14天和28天,研究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后肥际微域土壤中物理分组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处理(GML、GML+MCP、GMH、GMH+MCP)均能显着增加土壤总有机碳量(TOC)、轻组有机碳(LFOC)、重组有机碳(HFOC)的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且绿肥与磷肥混施处理(GML+MCP和GMH+MCP)的增幅高于单施绿肥处理(GML和GMH),施用高量绿肥处理(GMH和GMH+MCP)的增幅也分别高于施用低量绿肥处理(GML和GML+MCP),随时间的延长,这些土壤有机碳组分(TOC、LFOC、HFOC)的含量和迁移距离也显着增加。上述结果表明施用绿肥可显着提高酸性土壤的质量,而施肥量以及施肥时间的增加、混施磷肥会有进一步的提升作用。(本文来源于《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8-11-07)
彭思利,朱劲[2](2018)在《肥料类型对潮土肥际微域内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功能组分,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探明肥料类型对土壤养分保蓄和供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长期有机肥化肥混施(MNPK)和长期不施肥(CK)试验地潮土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土柱培养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CF)、施用70%化肥+30%有机肥(CFOM)、单施有机肥(OM)和不施肥(NF)时,肥际微域内(<5.0 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结果】与NF相比,施用CF后,CK处理中细菌数量增加84%(P<0.05),MNPK处理中细菌数量则无显着变化(P>0.05);施用CF对两个处理中真菌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放线菌数量下降了33%和36%(P<0.05)。OM和CFOM施用显着增加了肥际微域中细菌和真菌(P<0.05)的数量;细菌在近肥源处(0.5 cm和1.0 cm)增幅最大,但真菌在1.0 cm和2.0 cm微域内增幅最大。OM和CFOM施用也显着增加了肥际微域内放线菌的数量(P<0.05),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两者的自然对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潮土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给。(本文来源于《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2期)
黄睿[3](2017)在《酸性土壤肥际微域有机碳对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中所含的有机碳成分是影响土壤质量的核心,而施用有机肥则是农田土壤中有机碳成分的重要来源。目前对土壤有机碳总量以及活性有机碳的研究较多,而对于土壤惰性有机碳的研究则相对较少,尤其是对土壤肥际微域中活性有机碳、惰性有机碳的变化规律研究。柱花草是重要的热带豆科牧草和绿肥植物。本论文通过室内土柱培养实验,研究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对肥际微域土壤中有机碳各组分的变化规律。分析对照(CK)、单施磷肥(MCP)、低量绿肥(GML)、低量绿肥混施磷肥(GML+MCP)、高量绿肥(GMH)、高量绿肥混施磷肥(GMH+MCP)六个不同处理对土壤有机碳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绿肥中纤维素木质素含量的变化说明,在施用绿肥后的14天内是绿肥的快速腐解前期,14天后进入绿肥的缓慢腐解后期,绿肥中水溶性等有机质分解完毕,剩下的是难分解的纤维素等,故纤维素含量在14天后才开始明显减少;在纤维素方面,施用GML、GML+MCP处理的纤维素含量要比施用GMH、GMH+MCP处理的纤维素含量分解的多,而混施磷肥会在腐解前期促进纤维素木质素的分解。在木质素方面较难分解,基本没有太大变化,对于混施磷肥的处理,无论低量绿肥或高量绿肥,均表现出混施处理的木质素含量比单施绿肥处理的木质素含量分解较多。(2)绿肥的腐解率的研究结果表明,在施用绿肥后的14天,绿肥腐解较快,但在14天后逐渐减缓;在绿肥的快速腐解前期,绿肥混施磷肥处理的腐解率要低于单施绿肥处理的腐解率,而在14天后的缓慢腐解后期,混施磷肥处理的腐解率已逐渐接近单施绿肥处理的腐解率;在整个实验的培养过程中,施用高量绿肥处理的腐解率均低于施用低量绿肥处理的腐解率,28天后,混施磷肥处理的腐解率会逐渐接近单施绿肥处理的腐解率。(3) 土壤总有机碳量(TOC)的含量和迁移距离,将培养28天与培养14天相比显着增加,施用绿肥处理(GML、GML+MCP、GMH、GMH+MCP)显着增加了TOC的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且绿肥与磷肥混施处理(GML+MCP和GMH+MCP)的增幅大于单施绿肥处理(GML和GMH),施用高量处理(GMH和GMH+MCP)的增幅也大于施用低量处理(GML和GML+MCP)。(4)轻组有机碳(LFOC)的含量和迁移距离与TOC相似,培养28天的LFOC与14天相比显着增加,GML、GML+MCP、GMH、GMH+MCP等施用绿肥处理显着增加了 LFOC的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且GML+MCP和GMH+MCP混施磷肥处理的增幅要大于GML和GMH单施绿肥处理,GMH和GMH+MCP施用高量处理的增幅也大于GML和GML+MCP施用低量处理。(5)重组有机碳(HFOC)的含量和迁移距离与LFOC类似,28天的HFOC的含量与迁移距离与14天相比显着增加,其中施用绿肥处理(GML、GML+MCP、GMH、GMH+MCP)显着增加其含量与迁移距离,且绿肥与磷肥混施处理(GML+MCP和GMH+MCP)的增幅大于单施绿肥处理(GML和GMH),施用高量处理(GMH和GMH+MCP)的增幅也大于施用低量处理(GML和GML+MCP)。(6)颗粒有机碳(POC)的含量与迁移距离与其他组分不同,培养28天和培养14天的POC含量与迁移距离均会显着增加,但培养28天的POC含量要低于培养14天,且POC的迁移距离在14天时已达到迁移终点,不再变化。(7)矿物结合态有机碳(MOC)的含量和迁移距离则与POC不同,与其他组分相似,培养28天的MOC与14天相比显着增加,GML、GML+MCP、GMH、GMH+MCP等施用绿肥处理显着增加了 MOC的含量及其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且GML+MCP和GMH+MCP混施磷肥处理的增幅要大于GML和GMH单施绿肥处理,GMH和GMH+MCP施用高量处理的增幅也大于GML和GML+MCP施用低量处理。综上所述,本研究的目的旨在为科学合理地施用绿肥培肥土壤提供研究依据与参考。(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7-05-01)
洪继旺[4](2014)在《柱花草绿肥混施磷肥对酸性土壤肥际微域中无机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南方土壤多为酸性土壤,普遍存在有机与矿质养分含量低、铝毒、酸度过高等问题,施用有机肥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由于供肥性质相近,绿肥与磷肥常常混施。施肥后在其附近形成了土壤肥际微域,在这个特殊的土壤环境内无机氮磷的变化是明显不同于其他土壤的,研究这一部分土壤的养分迁移与转化在作物营养以及肥际土壤学的研究中具有重要的价值。本文采用土柱切片法通过室内培养实验,研究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后酸性土壤中无机氮磷的迁移转化规律。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施用磷肥(MCP)不能显着增加土壤肥际微域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与迁移距离。绿肥单施或混施磷肥均可显着提高肥际土壤中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含量与迁移距离。绿肥单施或混施磷肥处理在14天和28天均增加了铵态氮的含量,并增加了其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距离,而高量绿肥单施(GMH)或混施磷肥(GMH+MCP)在28天极显着的增加了铵态氮的含量,同时迁移的距离也更远,但GMH的土壤铵态氮含量要高于GMH+MCP。硝态氮的含量主要在低量的绿肥(GML)添加中有明显提高,并且低量绿肥配施磷肥(GML+MCP)处理的硝态氮含量低于GML处理。2、施用磷肥、绿肥以及二者混施均可提高土壤肥际微域中有效磷、A1-P、Fe-P、Ca-P、O-P的含量并促进迁移,但不同处理在不同时间内存在差异。在14天各施肥处理均促进了土壤肥际微域中有效磷、Al-P、Fe-P、Ca-P、O-P的迁移。与14天相比,在28天时,MCP处理的有效磷和O-P迁移的距离最远,GMH+MCP处理的A1-P、Fe-P、Ca-P迁移的距离最远。在14天和28天,MCP极显着地增加了土壤肥际微域中有效磷的含量,GMH+MCP极显着地增加了土壤肥际微域中Al-P、Fe-P、Ca-P和O-P的含量,且两者在28天增加的含量高于14天。此外,GMH+MCP增加A1-P和Fe-P的量要远大于Ca-P和O-P增加的量。3、施用绿肥后14天内,绿肥腐解迅速。14天后,绿肥的腐解趋缓。前期14天施磷肥的处理中绿肥的腐解速率显着低于单施绿肥的处理。28天时,磷肥抑制绿肥腐解的作用消失,混施磷肥处理中绿肥的腐解速率快速增加。此外,在绿肥施用14天内,施用高量绿肥的处理中绿肥的腐解速率要低于施用低量绿肥处理中的绿肥腐解速率。4、绿肥施入可提高施肥点附近土壤pH。试验结果表明,绿肥单施或混施磷肥14天和28天后,肥际土壤pH均有所提高。施肥后第14天,高量绿肥处理的pH为6.67,提高幅度最大;MCP处理的pH最低,为5.00。施肥后第28天,高量绿肥混施磷肥处理的pH最高,为7.29;MCP处理的pH最低,为5.29。(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6-01)
黄嘉璞[5](2014)在《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条件下有机氮磷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氮和磷既是植物生长所必需的大量元素,作为土壤氮库和磷库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机氮、有机磷对土壤肥力有着重要的影响。目前对土壤无机氮、磷的研究已经比较深入,而对土壤中的有机氮、磷组分的研究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土壤肥际微域中的有机氮、磷的迁移和转化研究。本论文通过采用土柱培养切片的方法,从CK、MCP. GML、GML+MCP、GMH和GMH+MCP六个不同施肥处理入手,探究不同绿肥与磷肥混施条件下土壤肥际微域内有机氮、磷组分含量、土壤pH以及绿肥腐解速率的变化。主要结果如下:在混施磷肥的情况下,绿肥的腐解速率在土壤培养的前14天要慢于单施绿肥;而在培养28天后,混施磷肥的绿肥的腐解速率要快于单施绿肥;施用高量绿肥的腐解速率要在整个培养过程中都要慢于施用低量绿肥的腐解速率;低量绿肥在28天时的腐解速率要明显慢于14天时的腐解速率。不同的施用绿肥肥处理都可以促进培养土样的pH的升高,而施用过磷酸钙则会使土壤肥际微域内pH出现下降。随着施肥处理时间的延长,肥际微域内pH变化逐渐变小。不同处理的土壤中各个有机磷组分含量呈现出较明显的差异:混施磷肥和提高绿肥施用量对土壤肥际微域内的活性有机磷含量和迁移均有促进作用;土柱培养14天后,混施了磷肥的绿肥由于外源磷肥对土壤肥际微域内中等性有机磷的影响比单施绿肥要明显。28天后,施用高量绿肥显着提高了土壤里面中等活性有机磷的含量;混施了磷肥的绿肥由于外源磷肥对土壤肥际微域内中稳性有机磷的影响比单施绿肥要明显;土壤肥际微域内高稳性有机磷受到外源磷元素的影响十分显着。施用绿肥的处理土壤肥际微域内有机氮组分的含量均出现了显着地增加。施用磷肥可以增加水解全氮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施用高量有机肥只有在28天后才会显着影响水解全氮的迁移;混施磷肥能有效增加氨基酸态氮在肥际微域土壤中的迁移和含量变化;混施磷肥也有效增加氨态氮在肥际微域土壤中的迁移和含量变化;土壤在培养过程中,氨基糖态氮的含量出现了显着地增加;混施磷肥也有效增加酸解未知态氮在肥际微域土壤中的迁移和含量变化。(本文来源于《海南大学》期刊2014-05-01)
喻田甜,彭思利,朱劲,宝德俊,袁玲[6](2014)在《施肥对潮土肥际微域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变化,采用土柱模拟方法,研究4种施肥模式下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与单施化肥相比较,有机肥、化肥与有机肥配施均明显增加土壤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增加的细菌、真菌主要分布在0~1.0cm和0~2.0cm的肥际微域中;对长期不施肥的土壤,增加的放线菌集中在0~1.0cm肥际中。不施肥时,两种供试土壤的叁类微生物数量无显着差异;但施用有机肥后,长期不施肥的潮土中的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分别比长期施用化肥的土壤增高57%、65%和130%,说明长期施用化肥可能通过改变土壤理化生物性质,进而影响到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4年03期)
杜振宇,王清华,周健民,王火焰[7](2012)在《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潮土中的移动距离很短,经过7 d和28 d的迁移,磷的迁移距离仅为8~14 mm。施入的磷主要固定在紧靠施肥点2 mm土体范围内,随距施肥点距离的增加,土壤水溶性磷、酸溶性磷和有效磷的含量呈指数曲线迅速降低。磷在施肥后7 d内的迁移量较大,迁移进入土壤的磷绝大部分被吸附固定。施肥量对不同形态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量产生显着影响;但培养时间只明显影响了水溶性磷的迁移量。(本文来源于《土壤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朱劲,张梦,袁玲,黄建国[8](2011)在《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矿化与迁移的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给氮肥的科学施用和高效利用提供科学依据,采用PVC管培养法,对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的矿化与迁移进行了探索性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的硝态氮含量分布差异显着,不同处理硝态氮含量依次为施化肥处理>施秸秆处理>不施肥处理;培养前期(5 d、10 d)铵态氮含量分布差异显着,但培养后期(20 d、40 d)差异不显着。生产实践中保持一定量的有机肥投入,以降低硝化作用、减少氮素损失和环境污染具有重要的参考意义。(本文来源于《贵州农业科学》期刊2011年05期)
郇恒福,黄冬芬,张英,张劲松,刘国道[9](2010)在《绿肥钾在土壤肥际微域内的迁移与转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土柱培养切片法研究了绿肥肥际不同距离的砖红壤中两种形态钾的含量随时间的动态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钾以及交换性钾的含量在施用绿肥后的3d、7d、14d以及28d后,分别在离施肥点2cm、4cm、6cm以及8cm的土体内显着高于对照,说绿肥钾在在施用3d、7d、14d以及28d后已经在土壤中迁移了2cm、4cm、6cm以及8cm;混施磷肥会降低绿肥施用3d-28d后在土壤中的腐解速率,并会显着影响绿肥钾在肥际微域土壤中的含量与分布;施用绿肥会提高土壤交换性钾在速效钾中的比例,说明绿肥的施用能促进土壤水溶性钾向交换性钾的转化。(本文来源于《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期刊2010-09-11)
康欧,李廷轩,陈小琴,余海英[10](2010)在《不同土壤和供肥模式对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室内土柱实验研究了单施磷酸二氢铵(MAP)、磷酸二氢铵配施草酸(MAP+OA)和包膜磷酸二氢铵(包膜MAP)3种施肥模式下磷在潮土和水稻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形态转化。结果表明,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较短,磷在潮土中的迁移距离较水稻土短,配施草酸处理可增加磷在土壤中的迁移距离,包膜MAP处理磷的迁移距离最短且释放量少。磷在施肥60 d内的迁移量较大,然后只发生少量迁移,迁移进入土壤的磷60.2%~80.3%被吸附固定,15.4%~42.9%仍以有效态存在,配施草酸处理可降低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包膜MAP处理缓慢释放磷肥可能会增强土壤对磷的固定作用。(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肥际微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微生物是土壤中的功能组分,对土壤中有机质的分解和养分转化有重要影响,研究肥际微域内微生物的数量和分布特征,有利于探明肥料类型对土壤养分保蓄和供给的影响。【方法】以华北平原长期有机肥化肥混施(MNPK)和长期不施肥(CK)试验地潮土为研究材料,采用室内土柱培养方法研究了单施化肥(CF)、施用70%化肥+30%有机肥(CFOM)、单施有机肥(OM)和不施肥(NF)时,肥际微域内(<5.0 cm)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分布特征。【结果】与NF相比,施用CF后,CK处理中细菌数量增加84%(P<0.05),MNPK处理中细菌数量则无显着变化(P>0.05);施用CF对两个处理中真菌数量均无显着影响(P>0.05),但放线菌数量下降了33%和36%(P<0.05)。OM和CFOM施用显着增加了肥际微域中细菌和真菌(P<0.05)的数量;细菌在近肥源处(0.5 cm和1.0 cm)增幅最大,但真菌在1.0 cm和2.0 cm微域内增幅最大。OM和CFOM施用也显着增加了肥际微域内放线菌的数量(P<0.05),放线菌数量和真菌数量两者的自然对数呈极显着正相关(P<0.01)。【结论】施用有机肥显着提高了潮土肥际微域内细菌、真菌和放线菌的数量,有利于土壤养分的保蓄和持续供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肥际微域论文参考文献
[1].郇恒福,黄睿,黄冬芬,刘国道,邹汶廷.酸性土壤肥际微域有机碳对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的响应[C].2018中国草学会年会论文集.2018
[2].彭思利,朱劲.肥料类型对潮土肥际微域内微生物数量和分布的影响[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3].黄睿.酸性土壤肥际微域有机碳对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的响应[D].海南大学.2017
[4].洪继旺.柱花草绿肥混施磷肥对酸性土壤肥际微域中无机氮磷迁移转化的影响[D].海南大学.2014
[5].黄嘉璞.柱花草绿肥与磷肥混施条件下有机氮磷在土壤肥际微域中的迁移与转化[D].海南大学.2014
[6].喻田甜,彭思利,朱劲,宝德俊,袁玲.施肥对潮土肥际微域微生物数量分布的影响[J].贵州农业科学.2014
[7].杜振宇,王清华,周健民,王火焰.磷在潮土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J].土壤学报.2012
[8].朱劲,张梦,袁玲,黄建国.氮肥在肥际微域中矿化与迁移的模拟研究[J].贵州农业科学.2011
[9].郇恒福,黄冬芬,张英,张劲松,刘国道.绿肥钾在土壤肥际微域内的迁移与转化[C].中国草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册).2010
[10].康欧,李廷轩,陈小琴,余海英.不同土壤和供肥模式对磷在肥际微域中的迁移和转化的影响[J].水土保持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