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重质浅槽刮板分选机

三品重质浅槽刮板分选机

一、三产品重大质浅槽刮板分选机(论文文献综述)

许红娜[1](2022)在《煤炭干法分选技术应用场景及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国家政策引领与行业推动下,我国干法选煤技术的研发能力和装备制造水平已达国际领先水平,干法选煤技术在动力煤全粒级入选、预排矸、末煤干选、低质煤提质及干湿工艺结合等方面得到成功应用;展望未来,争取更多的国家政策支持,促进干法选煤技术的快速迭代升级,科学运用干法与湿法组合工艺,实现选煤厂的"高效、绿色、智能"发展。

吴旭涛[2](2020)在《石槽村洗煤厂工艺优化及应用》文中研究表明针对石槽村洗煤厂末煤灰分指标不能满足于煤制油项目,以及石槽村煤矿末煤发热量低,仅作为动力电煤销售,不经洗选价格较低,在煤炭市场出现疲软时,易导致滞销等问题。为了满足煤制油项目原料煤的质量要求,降低末煤灰分,提高末煤产品质量,满足市场需求,提高经济效益,根据石槽村洗煤厂原煤煤质资料,结合石槽村洗煤厂生产工艺缺陷和尽量减少对矿井影响的生产实际,提出了对石槽村洗煤厂进行工艺升级改造工程,通过对比三种不同的分选工艺,根据入选煤质以及产品结构所确定的选煤方法、分选粒级,本着工艺系统尽可能简单灵活、高效合理、资源利用最大化的基本原则,结合石槽村洗煤厂现有系统、场地情况及设备选型,最终确定改造工艺为:准备车间的5台博后筛更换为弛张筛,进行6 mm脱粉,200-6 mm采用现有浅槽分选机系统进行分选,将现有重介浅槽系统分选下限降至6 mm(原为25 mm),6-0 mm粉煤不分选;增加-50 mm末精煤脱水环节和-6 mm筛末煤转运环节,将产品仓上产品转载环节进行优化改造,减少产品落地筛分转运,节约生产成本。工艺改造后,末精煤灰分控制在11%以下,水分控制在18%以下,平均发热量为5500 cal/kg,符合煤制油对精煤质量的要求。通过工业化的实施以及生产数据的对比分析,论证了石槽村洗煤厂工艺改造的必要性和实用性,改造后精煤产率提升30.95%,精煤灰分稳定在11%,满足煤制油化工精煤用煤指标和国家对煤炭洁净利用的环保要求。按照每多生产一吨精煤盈利13.53元计算,每年洗精煤可获得盈利1609.11万元,显着提高了洗煤厂经济效益。该论文有图5幅,表27个,参考文献68篇。

宋杨[3](2020)在《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文中认为我国是世界上煤炭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但是煤炭总储量中含硫量较高的高硫煤占比较大。贵州是中国南方能源大省,煤炭保有资源储量居全国第5位。贵州煤炭中硫的平均含量为2.67%,高硫煤所占比例高达35.08%,高硫煤的洁净利用对于贵州省的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都有重要的意义。本文以贵州黔西南普安某煤矿煤样为研究对象,开展脱硫降灰试验研究。原煤性质分析表明,该煤样属于高硫、低中灰分无烟煤,无机硫含量较高,主要是硫化铁硫,占68.62%。偏光显微镜对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分析表明,煤中黄铁矿的嵌布特征较为复杂,主要以星点状、莓球状分散或连续分布于煤中。总体上原煤中黄铁矿总的嵌布粒度较细,需采用重选-浮选联合的分选工艺进行脱硫降灰。煤样微量元素含量分析表明:W、Li、Cu、Co、Mo、V等元素富集甚至显着富集,其次是Nb、Zr、Ta、Y、Hf等元素。煤中锂的含量在66.6-232μg/g之间,具有一定的综合利用潜力。浮沉试验结果表明:普安煤的可选性较差。为了获得硫含量小于2.00%的精煤,理论分选密度应低于1.54 g/cm3。在重力作用下,W、Sn、Mo、Cd最易被去除,其次是Cu、Th、V、U、Be、Cr、Ni、Pb、Co、Sb,其对微量元素的去除率取决于它们的赋存状态,元素含量与灰分产率的相关性可以揭示这些元素的存在形式。在洗煤过程中,Li作为一种有价值的元素可以富集在精煤中。精煤燃烧后的煤灰中Li2O理论含量高达0.26%。因此,重选是后续提锂的有利工艺。对原煤0.25-2 mm粒级进行摇床脱硫降灰试验,一次粗选可获得灰分8.34%、硫分1.89%、产率89.74%的精煤产品,中煤尾煤混合煤样粒度主要介于1-2 mm之间,产率占66.54%,硫分为8.32%。对中煤尾煤混合煤磨至-0.075 mm占75%,采用“一粗一扫”浮选工艺,可获得产率为59.76%的粗精煤(硫分4.01%)和硫品位为18.55%的硫精矿。对原煤-0.25mm粒级进行浮选脱硫试验,结果表明,柴油的捕收效果比煤油好,合适的用量为300 g/t。在柴油用量为300 g/t,起泡剂仲辛醇用量为100 g/t的条件下,对比邻苯三酚、巯基乙酸和氧化钙三种抑制剂的抑制效果。结果表明,当氧化钙用量为100 g/t时效果较好,精煤产率可达93.65%、硫分为1.74%、灰分为8.39%。氧化钙处理前煤与黄铁矿接触角非常接近,导致难以浮选分离;氧化钙处理后煤和黄铁矿的润湿性差异明显,黄铁矿表面接触角从93.3°降到68.5°,而煤表面接触角从94.8°升到97.3°,变化不明显,表明黄铁矿受到有效抑制。氧化钙促进了黄铁矿的化学反应并生成微细粒沉淀物质,主要元素为Ca和O以及C,生成的微细粒沉淀物质附着在矿物表面使得亲水性增强。

洪志鑫[4](2020)在《基于数据驱动的重介密度控制智能化研究》文中提出《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以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为代表的信息技术成为经济增长的新引擎。选煤厂智能化尚处于起步阶段,在装备、技术、工艺和管理上还存在许多难题。全面建设智能化选煤厂是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对加快推动煤炭产业转型升级、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大意义。因此,本文以密度为主线贯穿全文,从灰分仪优化升级、在线密度预测、分选高精度控制、智能控制系统这四个方面,基于在线、离线数据对重选分选过程智能控制做了研究。论文分析了有源灰分仪的测量原理和监测结构,对于传统的双能γ射线灰分仪,发现其结构特点为单点式监测技术,为此将其硬件优化成多点式全截面监测,实现了被监测煤层的横截面积基本全覆盖,消除了偶然误差,提高了代表性。同时,为综合多点探测器的灰分数据时,根据多点的安装方式,煤流的分布,比较多种权重系数计算的数学方法,发现以最小二乘法计算的系数作为权重综合计算后的加权值,与化验值的符合程度最高,以此作为静态标定。后通过随机选取两班共6个生产会分数据做误差评价分析,结果表明,计算输出的灰分值优于大部分单点测灰数据,能够极大的从硬件软件上提高灰分仪精度。对改造后的灰分仪接入现场,选取系统生产时等间隔采集的一组的精煤灰分、原煤灰分、悬浮液密度数据;通过分析重介分选工艺,原煤进入系统要经过众多分选分级设备,使得同一时间采集到实时原煤信息数据、产品信息数据、悬浮液密度数据并不具有相关性,因此精煤产品灰分是跟时间有关的多变量影响结果。将时间序列LSTM的长短时记忆网络应用于密度预测模型的建立,通过确定最佳时间步数(即延时时间),隐含层层数和节点数,并跟传统无时间序列的神经网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LSTM模型精度(MAPE为0.007g/cm3)比传统BP神经网络模型精度(MAPE为0.015g/cm3)提高了0.008个密度点。因此,可以利用LSTM建立的原煤和精煤灰分、悬浮液密度密度三者之间的神经网络模型,根据精煤所需产品灰分以及原煤灰分对悬浮密度进行在线预测。将在线密度预测结果输出设定至生产系统,为保证悬浮液能够稳定在该设定密度的允许误差内,采用效果良好的传统PID技术控制响应速度较快的泵根补水阀;着重对分流阀开度进行建模分析,并将补水阀门的开度也引入输入变量中,形成悬浮液密度、悬浮液磁性物含量、合格介质通液位、补水阀开度的4输入和分流阀开度1输出的GA-SVMR遗传支持向量回归机模型。仿真结果表明,分流阀门预测开度与现场开度可以达到几乎完全吻合,决定系数达到高达0.9960,平均误差为0.15%,高度适配现场操作。将训练好的模型嵌入系统,根据给定的预测密度等参数进行分流阀门开度的实时给定和控制。在灰分仪精度提高、密度在线预测、密度高精度控制输出基础上,提出了重介分选过程智能控制框架——双闭环智能控制系统,以数据驱动体系驱动,其中,数据驱动包含数据准备、数据挖掘和应用继承三个环节。针对选煤厂各种海量生产的数据,通过设置存储规则和采集规则完成数据准备,为数据挖掘的预测做准备。同时该系统中各种软硬件的相互通讯和数据交互,并采用iFix上位机软件和S7-300下位机编程,将系统生产过程可视化界面展示,设计了手动、自动、智能控制系统的调节模式,实现了数据驱动体系构建;最后对现场应用结果做了评价分析,表明基于数据驱动重介分选智能控制系统效果表现良好。该论文有图41幅,表19个,参考文献96篇。

曹亦俊,刘敏,邢耀文,李国胜,罗佳倩,桂夏辉[5](2020)在《煤矿井下选煤技术现状和展望》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为促进煤炭资源绿色开采和利用,推动煤炭井下采选充一体化的发展,文章对井下选煤技术发展现状进行综述。从目前研究的井下选煤方法入手,介绍干法分选技术中气固流化床分选、选择性破碎分选和X射线分选,湿法分选技术中动筛跳汰分选、空气脉动式跳汰分选、重介质浅槽分选、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和水介质旋流器分选,并对井下煤矸分选关键技术问题进行讨论,认为井下选煤除设备结构和性能上的需要改进之外,还要开展自动化和智能化研究,探索井下分选的模块化设计和管理,实现煤炭井下"采-选-充"相互协调。最后总结井下选煤技术发展现状,简要分析其社会经济效益,并展望其发展趋势。

穆成伟,许向军,张全柱,郭瑾[6](2019)在《浅谈重介质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环保要求和技术要求的提高,对于选煤技术要求也越发严格,本文主要对当前我国选煤厂选煤技术中,重介质选煤的技术工艺进行介绍,为我国重介质选煤技术开拓前景,并对设备改进,工艺优化,重选过程智能化进行展望。

薛琼[7](2019)在《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新能源技术发展迅速,应用市场逐渐广泛,但在将来一段时间内煤炭依然是我国主要的能源,在所有能源消费中占有很大比例。为适应国家能源革命战略调整及煤炭市场经济形势,实现煤炭的清洁利用,改善商品煤质量,增加精煤产量,保护环境。本文以神华包头能源公司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的实际应用为研究背景,分析了选煤工艺流程和影响选煤效果的工艺参数,重点研究弛张筛加重介浅槽分选工艺,组成过程控制的软硬件设备、PLC、自动化仪表和现代网络技术,选煤过程控制与机械设备间的闭锁关系等,实现对合格介质密度、各个桶位的液位进行自动调整,集控室的监控监测。针对系统是大滞后、大延迟特性的控制对象,采用传统PID控制与现代控制理论的结合的控制算法。李家壕选煤厂采用美国AB PLC和工业计算机作为集控系统的核心,采用计算机网络、自动检测等技术,将工艺环节中的全部设备纳入集控系统,可实现全系统按顺序启停车,实现全过程设备的自动控制、自动监控、自动保护或报警、自动检测等,完成生产工艺参数的自动调整,实现设备安全稳定运行,提高小时过煤量,确保产品煤的质量和数量,进而提高生产效率,并且保证生产过程系统及参数指标的稳定,有效降低设备故障率,从而达到最佳控制目的;在控制室内安装工业电视系统,可以实时反馈监测生产状况,及时发现问题,大大减少现场岗位工数量,降低劳动强度,提高劳动生产效率,这样,在改善工作条件的同时,还能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利润。

曹伟[8](2019)在《煤矿井下原煤初选动筛跳汰机结构优化和控制方法研究》文中指出煤炭作为人类发展史上最重要的一次性能源,由于环保、能源枯竭以及成本等因素开始逐步被多样化的能源结构所替代,但因其利用模式简单,仍占据我国一半以上的一次性能源消费比例。我国煤炭经历了“黄金十年”高速发展,随着整体经济转型和供给侧改革调整,其产量仍居高位。煤炭的规模化机械开采,给环境保护和治理带来一定压力,是煤炭作为低成本能源无法充分利用的重要原因。由于煤炭特殊的赋存条件,现有大规模开采工艺不可避免地将其中的夹矸、或部分顶底板矸石混入煤炭。矸石被运输到地面后,需要额外的工艺加以分离,其堆积形成的矸石山也是造成我国环境污染的最主要固体废弃物来源。因此,我国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新建矿井不得堆放矸石山,现有矸石山要进行环境友好治理或消除。现代化采煤作业多采用滚筒采煤机配合液压支架、刮板输送机进行割煤、装煤和连续运输。规模化机械开采模式不可避免地要将煤层夹矸,部分顶底板矸石一并采出。尤其是放顶煤工艺,后部放煤均为人工控制,作业面现场条件恶劣,混入顶板矸石很难避免。排除粒度50mm以上的原煤中的矸石,是洗选煤的第一步骤,也称为原煤入洗准备或初选,因为集中处理块原煤中的矸石工艺方法相对简单,而且可以直接排除60%以上矸石量,所以在井下实施块煤排矸,在技术层面上具有可行性,同时也具有显着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德国KHD公司最早提出了在井下利用液压动筛跳汰方法进行块煤排矸(原煤入洗准备),国内于2009年由本人带领团队成功地山东新汶矿业集团协庄矿实施了以机械动筛跳汰机为主洗设备进行煤矸分选,近年来探索了多种井下矸石分选工艺,但由于井下工况条件相比地面更加复杂多样和存在诸多限制,想要成功在井下实施矸石分选,还需要解决诸多理论和技术方面的问题。本文在总结了目前煤矿井下排矸工艺的基础上,重新设计了井下机械式动筛跳汰机结构,开发了新型控制方法,并在工程验证中证明设备更简单可靠,分选效果显着提高,完善了以井下机械动筛跳汰机为核心设备的井下原煤初选系统,具有工程应用价值和推广意义。该系统包括原煤筛分、破碎运输、动筛跳汰分选、煤泥水循环处理等子系统。结合河北开滦矿业集团唐山煤业分公司矿井实际产能和产品质量要求,基于原煤筛分浮沉报告等数据,设计了原煤井下排矸系统工艺和系统各主要参数,并成功完成了井下工程验证。机械式动筛跳汰机在分选效果上已属成熟设备,但由于一直缺乏动筛跳汰理论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缺少针对动筛体运动特性的优化方法,所以在结构上仍有较大的改进空间。动筛跳汰的一些基本运动学参数仍是从实践而来,传统科学研究和理论无法从复杂的液体和固体相互作用中描述和优化相关参数;从地面应用经验总结分析,动筛跳汰机的体积庞大、土建工程量大,安装过程复杂,精度不易保证。尤其是现有提升分选物料的机构庞大复杂,无法在煤矿井下安装运输和使用。因此,研发能够适应井下运输、安装和使用维护的洗(分)选设备,并在现有设备和相关经验基础上通过现代设计优化方法进行创新,是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通过对主驱动机构、箱体、提料排料等机构的改进设计和参数优化,有效解决了上述问题,并进一步优化了整机性能和可靠性。同时,通过对核心运动机构的运动学仿真,得到了动筛体的重要运动参数。在ADAMS软件中,以动筛体的急回特性为目标函数,施加了约束,优化结果有效提高了动筛的分层效率。跳汰过程受到很多因素影响,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液固两相流动态过程。由于分层机理复杂,有很多变量同时作用,相互藕合影响。目前还不具备动筛分层状态的检测技术,同时存在环境干扰等不确定因素,生产工艺操作控制参数与系统所要求之间难以用传统的模型描述,基于精确数学模型的经典控制方法还无法准确描述跳汰机分层过程。在动筛跳汰分选过程中,除了保证动筛跳汰机的分层效果,精确控制矸石的排出量,保持矸石床层厚度的稳定,是使分层后的矸石和煤正确分流的保证,对于提高系统分选精度和处理能力具有至关重要作用。传统动筛跳汰机是通过各种传感数据反馈判断矸石床层厚度变化,依据特定的线性模型控制排矸马达转速,以实现自动排矸,但这种控制方式存在响应速度慢等缺点。针对井下动筛跳汰机分选控制系统非线性、时变不确定性和纯滞后特点,提出了一种模糊逻辑组合控制方法,实现了排矸电动机转速的模糊逻辑控制。经过在唐山矿工业性试验,得到三种工况下动筛内矸石量及排矸电机频率输出曲线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模糊逻辑控制系统下,入料发生突发或大幅波动时动筛体内床层能快速趋于稳定,有效解决了动筛跳汰洗煤过程非线性、时变性、滞后性数学模型难以确定等问题,达到了预期排矸目标,煤矸分选效率有较大提高,达到较理想排矸效果。以唐山矿井下原煤初选系统为背景,在分析该矿煤质、生产和运输等条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井下原煤初选系统工艺流程和系统布置设计,历经近一年半时间设备研制,井巷工程施工、安装调试等工作,顺利开展了井下工业性试验并投入生产运行。该项目采用集中控制系统,包括安全检测系统和生产监控系统,提高了自动化控制水平。经抽取原煤初选系统处理后的产物进行检验分析表明,该系统有效地实施了 50mm以上粒度块煤与矸石分离,相应灰分指标符合煤与矸石浮沉特性,系统运行参数均达到设计目标,有效验证了本文理论研究的正确性。目前,唐山矿井下原煤排矸系统仍在正常运行,成为矿井必要生产环节。该系统投入应用以来,每年节省提升运输和充填等综合费用而创造的净利润达1 165万元;节省地面重介选煤费用约500万元;同时减少了地面矸石流转处理和排放60%以上,为企业创造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煤矿绿色开采是我国煤矿发展的必然方向,井下原煤排矸和初选技术是实现煤矿绿色开采的关键技术途径之一。通过对井下动筛跳汰选煤工艺和以井下机械动筛跳汰机为核心处理设备的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理论和应用研究,为实现井工煤矿绿色可持续发展拓展了基础且做出了重要贡献。

杨丽,朱守其,冯永,张光玉,刘静[9](2018)在《选煤三率创效管理实践》文中研究说明为提高选煤系统运行效率,实现选煤效益最大化,高庄选煤厂利用精细化管理树状图,对选煤管理各环节进行系统梳理,从硬件设备运行效果和软件配套管理体系两个方面管控,包含浅槽排矸系统管控、重介生产管控、煤质检验、指标考核等十大重点环节,进行针对性地研究,使每个生产环节都处于可控状态,并形成有效合力,降低中矸带煤率,提高浮选精煤产率和数量效率,创造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史冰森[10](2018)在《重介质浅槽分选下限和悬浮液性质的关系的研究》文中认为本文通过数值模拟技术对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唐山研究院研发的QG3016型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内部流场进行模拟,通过Fluent软件对内部流场的分布进行研究,并与他人研究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验证模拟的准确性。对浅槽水平介质流进入槽体角度进行研究,探究水平介质进入槽体的最佳角度。通过DPM模型对加入流场不同粒度的煤炭进行研究,密度为1600kg/m3的固体在1500 kg/m3密度的悬浮液中分选时,通过改变悬浮液的上升速度、水平速度、粘度,对加入的煤炭固相的运动轨迹进行分析,从而推论出重介质浅槽分选机在进行分选时,适合较低分选下限时的重介质悬浮液的性质。通过研究表明,:1)重介质浅槽内部分选区的速度和上升重悬浮液的速度存在线性关联,该关系满足方程:y=0.6758x-0.0042。对比30°、40°、50°、60°水平重悬浮液的入流角度时浅槽内部流场分布情况,结果表明在40°时槽体内部流场适合块煤分选的进行。2)当分选下限为13mm时,,受到重悬浮液性质改变的影响不大,均能在10s前沉降到槽体底部成为重产物。3)当分选下限降为8mm时,对液相的性质需要有一定的要求,认为在上升流速度0.36m/s、水平流速度在X、Y方向上的分量为(0.22 m/s,-0.185m/s)、液体粘度在保证悬浮液稳定性的基础上,粘度越低越有利于分选下限的降低;4)当分选下限降为6mm时,颗粒基本不能作为重产物沉降到浅槽底部,并且在运动后靠近溢流口位置,容易作为轻产物排出槽体,污染精煤。

二、三产品重大质浅槽刮板分选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三产品重大质浅槽刮板分选机(论文提纲范文)

(1)煤炭干法分选技术应用场景及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推行干法分选技术已形成广泛共识
2 干法分选技术应用场景
    2.1 动力煤全粒级入选
    2.2 末煤干选
    2.3 低质煤提质
    2.4 干湿工艺结合的选煤厂改造
    2.5 原煤排矸提质
3 干法选煤技术展望
    (1)争取国家政策支持。
    (2)科学运用干法与湿法相结合的工艺。
    (3)建设现代化大型干法选煤示范厂。
4 结 语

(2)石槽村洗煤厂工艺优化及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研究内容和方法
    1.3 小结
2 文献综述
3 石槽村洗煤厂现有工艺介绍及分析
    3.1 石槽村洗煤厂简介
    3.2 原煤性质分析
    3.3 煤质资料分析
    3.4 现有工艺系统
    3.5 现有工艺系统存在问题
    3.6 小结
4 工艺系统改造研究
    4.1 选煤方法比选
    4.2 浅槽分选下限
    4.3 选煤工艺流程的计算
    4.4 工艺设备选型与计算
    4.5 主要工程
    4.6 工程造价
    4.7 小结
5 工艺系统改造应用
    5.1 筛分系统
    5.2 水洗系统
    5.3 分选效果分析
    5.4 经济效益分析
    5.5 产品结构多元化分析
    5.6 小结
6 结论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学位论文数据集

(3)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高硫煤脱硫降灰研究进展
        1.2.1 重选研究进展
        1.2.2 煤泥浮选研究进展
    1.3 研究目的及研究内容
        1.3.1 研究目的
        1.3.2 研究内容
        1.3.3 研究技术路线
第二章 试验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药剂及设备仪器
        2.1.1 试验药剂
        2.1.2 试验设备仪器
    2.2 试验方法
        2.2.1 浮沉试验方法
        2.2.2 摇床分选试验方法
        2.2.3 浮选试验方法
    2.3 煤炭工业分析方法
        2.3.1 水分的测定
        2.3.2 灰分的测定
        2.3.3 挥发分的测定
    2.4 煤中有害元素含量测定
        2.4.1 硫分的测定
        2.4.2 微量元素测定
第三章 原煤基本性质
    3.1 原煤的工业分析
        3.1.1 煤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3.1.2 原煤粒度组成
        3.1.3 原煤密度组成
        3.1.4 不同密度级产品中灰分和硫分含量
    3.2 有害和有用微量元素赋存特征
    3.3 可选性曲线
    3.4 微量元素的迁移分配特征
    3.5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摇床脱硫降灰试验研究
    4.1 试样制备
    4.2 摇床入选粒级的确定
    4.3 +0.25mm样品摇床脱硫试验研究
        4.3.1 冲水量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2 横向坡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3 矿浆浓度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3.4 冲程对摇床分选的影响
    4.4 摇床中煤与尾煤再选试验
    4.5 中煤尾煤混合样中黄铁矿嵌布特征
    4.6 本章小结
第五章 -0.25mm煤泥浮选试验研究
    5.1 原煤矿物组成分析及其硫的形态分布
    5.2 浮选脱硫试验研究
        5.2.1 捕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2.2 抑制剂种类及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2.3 起泡剂用量对浮选脱硫的影响
    5.3 煤中黄铁矿浮选抑制机理研究
        5.3.1 抑制剂对黄铁矿和煤表面润湿性影响研究
        5.3.2 氧化钙作用对黄铁矿表面物质组成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一
附录二

(4)基于数据驱动的重介密度控制智能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摘要
abstract
变量注释表
1 绪论
    1.1 课题背景及意义
    1.2 论文主要工作
    1.3 论文的总体结构
2 文献综述
    2.1 选煤厂智能化研究现状
    2.2 重介分选研究现状
    2.3 在线测灰仪研究应用现状
    2.4 其它理论知识
3 重介分选产品在线监测精度优化研究
    3.1 在线测灰仪的基本原理
    3.2 灰分仪硬件优化方案
    3.3 灰分仪软件优化方案
    3.4 本章小结
4 基于LSTM的重介分选密度参数在线给定
    4.1 人工分选密度的确定
    4.2 重介分选过程变量分析
    4.3 重介分选LSTM模型
    4.4 本章小结
5 重介分选过程高精度控制
    5.1 重选工艺及参数分析
    5.2 基于GA-SVMR模型分流开度预测
    5.3 基于Python语言的分流阀开度仿真实现
    5.4 本章小结
6 基于数据驱动的智能控制系统
    6.1 重介分选过程智能控制框架
    6.2 数据准备
    6.3 软硬件通讯及数据交互
    6.4 控制系统构建实现
    6.5 现场应用效果
    6.6 本章小结
7 总结与展望
    7.1 主要结论
    7.2 主要创新点
    7.3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作者简历
学位论文数据集

(5)煤矿井下选煤技术现状和展望(论文提纲范文)

1 井下干法选煤技术发展现状
    1.1 气固流化床分选技术
    1.2 选择性破碎分选技术
    1.3 X射线分选技术
2 井下湿法选煤技术发展现状
    2.1 跳汰分选技术
        2.1.1 空气脉动式跳汰机分选技术
        2.1.2 动筛跳汰机分选技术
    2.2 水介质旋流器分选技术
    2.3 重介质分选技术
        2.3.1 重介质浅槽分选技术
        2.3.2 重介质旋流器分选
3 井下煤矸分选关键技术问题
    3.1 设备结构改进
    3.2 生产安全
    3.3 自动化与智能化
    3.4 使用合理材料
    3.5 矿井适应性研究
    3.6 煤泥水处理和粉尘处理
    3.7 模块化管理
    3.8 采选充一体化协调
4 结论与展望

(6)浅谈重介质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论文提纲范文)

1 重介质分选设备
    1.1 重介质选煤原理
    1.2 重介质分选机
    1.3 重介质旋流器
2 重介质选煤工艺
    2.1 脱除煤泥
    2.2 跳汰选煤技术
    2.3 块煤重介质浅槽
    2.4 重介质旋流器二次分选工艺
    2.5 产品重介质旋流器分选工艺
3 重介质选煤注意事项及发展前景
    3.1 重介质选煤注意事项
    3.2 重介质选煤发展前景
4 结束语

(7)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选煤厂自动化技术现状
        1.2.1 选煤集中控制系统发展现状
        1.2.2 PLC技术在选煤生产领域的应用
        1.2.3 自动检测技术的概况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2 洗选工艺流程
    2.1 选煤方法
    2.2 重介质选煤
        2.2.1 重介质选煤基本原理
        2.2.2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的工作原理
        2.2.3 影响重介质浅槽分选机选煤的因素
        2.2.4 重介质旋流器工作原理
    2.3 动力煤分选工艺
    2.4 选煤工艺流程分析
    2.5 本章小结
3 重介质密度、液位控制系统
    3.1 检测原理及方法
        3.1.1 密度检测
        3.1.2 物位检测
    3.2 重介浅槽分选密度液位控制系统设计
        3.2.1 重介质密度控制系统设计
        3.2.2 液位控制系统的设计
        3.2.3 旋流器入料桶液位控制系统
    3.3 控制器的设计
        3.3.1 PID控制
        3.3.2 模糊控制
    3.4 本章小结
4 选煤工艺控制系统设计
    4.1 集中控制系统的设计
        4.1.1 集中控制系统构成
        4.1.2 集中控制系统设计原则
    4.2 控制系统的硬件软件实现
        4.2.1 ControlLogix控制系统
        4.2.2 编程软件RSLogix5000
        4.2.3 上位机监控软件RSVIEW32
    4.3 本章小结
5 结论与展望
    5.1 结论
    5.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A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系统工艺流程图
附录B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集控系统
附录C 李家壕煤矿选煤厂PID系统操作
在学研究成果
致谢

(8)煤矿井下原煤初选动筛跳汰机结构优化和控制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论文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1.2.1 国内外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发展现状
        1.2.2 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工作原理
        1.2.3 我国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主要方法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1.4 本章小结
2 井下原煤初选系统关键设备设计及机构优化
    2.1 动筛跳汰技术概述
    2.2 井下机械动筛跳汰机主要参数设计
        2.2.1 入料粒度的选择与设计
        2.2.2 处理量与筛面面积设计
        2.2.3 井下动筛跳汰机整体尺寸设计
    2.3 跳汰机主要结构设计
        2.3.1 组合箱体设计
        2.3.2 动筛体设计
        2.3.3 驱动机构设计及机构优化
        2.3.4 排矸机构改进设计
        2.3.5 提料机构设计
    2.4 本章小结
3 跳汰机的运动学分析优化及关键部件有限元分析
    3.1 动筛机构主要参数确定
    3.2 动筛机构的运动学仿真
    3.3 动筛机构的优化设计
        3.3.1 主驱动机构建模
        3.3.2 参数化建模
        3.3.3 参数优化设计
    3.4 动筛机构的模态和动载荷分析
        3.4.1 动筛机构的模态分析
        3.4.2 动筛体的动载荷分析
    3.5 本章小结
4 机械动筛跳汰机模糊逻辑控制
    4.1 动筛跳汰机自动排矸原理和控制系统
        4.1.1 跳汰机自动排矸原理
        4.1.2 跳汰机控制系统现状
    4.2 模糊逻辑控制的实现
        4.2.1 逻辑线性控制
        4.2.2 模糊控制
        4.2.3 模糊逻辑控制输出
        4.2.4 PLC控制系统设计
    4.3 实验及结果分析
    4.4 本章小结
5 井下原煤初选系统的工业性试验
    5.1 试验概况
        5.1.1 项目实施背景
        5.1.2 主要改造方案
        5.1.3 排矸分选系统的工艺布置
    5.2 试验方案设计
        5.2.1 煤质特征分析
        5.2.2 原煤初选系统工艺流程设计
        5.2.3 洗选设备选型
        5.2.4 系统总平面及工艺布置
        5.2.5 供配电系统
        5.2.6 其它辅助系统
    5.3 系统运行效益
        5.3.1 系统井下运行情况
        5.3.2 经济效益
        5.3.3 社会效益
    5.4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创新点
    6.3 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选煤三率创效管理实践(论文提纲范文)

1 煤质特征及工艺流程
    1.1 原煤粒度组成
    1.2 原煤可选性
    1.3 工艺流程
2 管理思路及措施
    2.1 管理思路
    2.2 强化硬件运行效果管控
        2.2.1 强化浅槽排矸系统管控[8]
        2.2.2 改善重介质旋流器的分选效果[9]
        2.2.3 提高水力旋流器的分级要求
        2.2.4 保证干扰床分选机的分选效果
        2.2.5 控制浮选机分选效果
    2.3 完善软件管理体系
        2.3.1 科学制定生产指标
        2.3.2 强化快速检测管理
        2.3.3 严格煤质考核
        2.3.4 加强设备管理
        2.3.5 加强职工培训
3 效果分析
4 结语

(10)重介质浅槽分选下限和悬浮液性质的关系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分选下限的研究现状
    1.3 研究方法和内容
    1.4 本章小结
第二章 重介质浅槽分选原理及过程
    2.1 重介质浅槽分选机
    2.2 重介质浅槽分选过程
    2.3 煤炭在重悬浮液中的运动特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液固两相流数值模拟模型
    3.1 基本控制方程
        3.1.1 连续性方程
        3.1.2 动量方程
        3.1.3 能量守恒方程
    3.2 两相流模型
        3.2.1 欧拉-欧拉模型
        3.2.2 欧拉-拉格朗日模型
    3.3 湍流模型
        3.3.1 TheSpalart-Allmaras模型
        3.3.2 k-e模型
        3.3.3 k-w模型
        3.3.4 雷诺应力模型(ReynoldsStress)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浅槽内部流场的数值模拟
    4.1 模型的建立
    4.2 水平流不同入流角度对内部流场的影响
    4.3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浅槽内煤炭动力学行为的数值模拟
    5.1 耦合与非耦合离散相计算(DPM)
        5.1.1 非耦合计算(UncoupledDPM)
        5.1.2 耦合计算(CoupledDPM)
    5.2 模型的建立
        5.2.1 网格的划分
        5.2.2 模型的验证
    5.3 模拟结果分析
        5.3.1 水平介质速度对颗粒运动的影响
        5.3.2 上升介质速度对颗粒运动的影响
        5.3.3 介质粘度对固体运动的影响
    5.4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四、三产品重大质浅槽刮板分选机(论文参考文献)

  • [1]煤炭干法分选技术应用场景及展望[J]. 许红娜. 煤炭加工与综合利用, 2022(01)
  • [2]石槽村洗煤厂工艺优化及应用[D]. 吴旭涛.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7)
  • [3]贵州普安某高硫煤脱硫降灰试验研究[D]. 宋杨. 贵州大学, 2020
  • [4]基于数据驱动的重介密度控制智能化研究[D]. 洪志鑫. 中国矿业大学, 2020(01)
  • [5]煤矿井下选煤技术现状和展望[J]. 曹亦俊,刘敏,邢耀文,李国胜,罗佳倩,桂夏辉. 采矿与安全工程学报, 2020(01)
  • [6]浅谈重介质选煤技术发展现状及前景[J]. 穆成伟,许向军,张全柱,郭瑾. 内蒙古煤炭经济, 2019(15)
  • [7]基于PLC的精选煤工艺控制系统的设计[D]. 薛琼. 内蒙古科技大学, 2019(03)
  • [8]煤矿井下原煤初选动筛跳汰机结构优化和控制方法研究[D]. 曹伟.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2019(11)
  • [9]选煤三率创效管理实践[J]. 杨丽,朱守其,冯永,张光玉,刘静. 选煤技术, 2018(06)
  • [10]重介质浅槽分选下限和悬浮液性质的关系的研究[D]. 史冰森.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 2018(12)

标签:;  ;  ;  ;  ;  

三品重质浅槽刮板分选机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