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phorbia eucalyptus的化学成分(英文)

Euphorbia eucalyptus的化学成分(英文)

一、大果大戟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文献综述)

邱涛[1](2020)在《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文中提出目的:通过研究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区系特征,结合壤塘县、丹巴县民族植物学调查研究结果,阐明四川藏区藏族药用民族植物开发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讨四川藏区特色资源物种的使用价值及应用前景,为四川藏区藏族医药及民族经济的发展提供参考资料。方法:(1)采用民族植物学文献研究法,收集藏医药专着中植物药信息,核对修订后,梳理在四川藏区有分布的藏药材,结合植物区系分析方法,总结归纳其基本特征。(2)采用民族植物学中的沉浸式调查结合人物访谈、问卷调查、野外考察等方法,以阿坝州壤塘县(牧区、草原藏族、安多文化、觉囊派)和甘孜州丹巴县(农区、高山峡谷藏族、嘉绒文化、多宗教融合)为研究区域,以药用植物为重点研究对象,实地调研民间对当地野生植物的采集、加工方法、使用方式、主要功效、习俗禁忌等,对比分析四川藏区不同区域民族植物的传统使用知识及民族药发展的异同。结果:(1)分布于四川藏区的常用藏药材有140科440属1448种。单科含属量中菊科(40属)最多,单属含种量中紫堇属(35种)最多,入药部位以地上部分或全草类药最多(725种)。(2)四川藏区分布藏药中种子植物共393属1340种,可划分到15个分布区类型。其中以北温带广布型最多,有120属653种;中亚分布型最少,仅6属16种。(3)四川藏区藏药材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4500m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草地等植被类型中,为四川藏区藏药的主产生境,药材形态与环境高度适应,呈现植株矮小、根系发达等特点。(4)壤塘县觉囊文化区常用乡土植物有27科38种(含菌类6科6种):食用乡土植物12科13种,食用部位为嫩枝叶,兼食花、果实、根、茎乃至全株;药用或药食两用乡土植物13科16种,泡酒、泡水居多,兼有熬汤食疗,保健预防为主;装饰用乡土植物4科4种;建筑用材或薪柴乡土植物4科4种;宗教民俗1科1种。(5)丹巴县常用民族植物共计51科90种:其中药用植物26科39种,以菊科为主;食用植物17科24种,多为蔷薇科;药食两用植物17科22种,以伞形科居多。常用药用植物主要分布在海拔1700-3000 m左右的草地、灌丛及林缘、高山流石滩、杂木林地及河岸沟边等;常用食用植物主要分布于海拔1700-3500 m左右的路旁田间、林地;药食两用植物多分布于海拔2000-4000 m的林缘、路旁及灌丛中。结论:(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品种丰富,以菊科、伞形科等科类为主,植物区系成分带有明显的温带性质,集中分布于海拔2000-3500m左右的寒温性针叶林、亚高山灌丛或高寒草甸草原。(2)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具有适用面广、功能多样和极具民族特色等特点,具有较大的利用价值和开发价值,但目前也出现受外来文化冲击,使得民族医药知识出现趋同,需引起重视。(3)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在不同区域及不同生境中丰富度不一致,且各地药用民族植物的使用品种、使用量和使用方式等因地形地貌及受到其他民族文化影响存在差异,开发利用时需因地制宜,合理规划。(4)四川藏区已出现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丢失、资源短缺等现象,加快开展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传统使用知识的收集整理、民族植物学研究和以丹巴等为代表的生境多样、农业基础良好的区域进行野生抚育、仿野生栽培和生态种植等这类环境友好的可持续模式的种植工作等,以保护四川藏区文化多样性及物种多样性。

王倩[2](2019)在《大戟属千金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大戟属(Euphorbia L.)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下最大的一个属。该属植物多具有乳白色刺激性液汁,其全株、根、茎、叶、种子和乳汁在化学和药理学中都有研究。二萜类化合物是该属植物主要的活性成分,因其具有复杂的化学结构以及多种多样的生物活性而成为天然药物研究的热点。千金子是大戟科(Euphorbiaceae)大戟属植物续随子(Euphorbia lathyris L.)的干燥成熟种子。研究表明,千金子中的二萜、甾醇、香豆素等具有抗肿瘤、抗炎镇痛、美白等作用。为了更好的开发和利用大戟属植物的药用资源,进一步丰富千金子的化学组成,本文系统开展了对千金子中二萜成分的研究。千金子(10 kg)经过乙醇浸提、石油醚-乙腈萃取得到乙腈总浸膏360 g。再通过反复硅胶柱层析、重结晶、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多种分离方法,得到27个单体化合物,进一步通过波谱技术及文献对比鉴定出它们的结构。共发现7个新化合物:Euphorbia Factors L27-L28,Premylanin,Euphorbia Factors L30-L33(1-7);20个已知化合物:Euphorbia Factor L1(8)、Euphorbia Factor L2(9)、Euphorbia Factor L3(10)、Euphorbia Factor L7a(11)、Euphorbia Factor L7b(12)、Euphorbia Factor L8(13)、Euphorbia Factor L9(14)、Euphorbia Factor L10(15)、Euphorbia Factor L11(16)、Euphorbia Factor L12(17)、Euphorbia Factor L15(18)、Euphorbia Factor L17(19)、Euphorbia Factor L18(20)、Euphorbia Factor L23(21)、Euphorbia Factor L24(22)、Euphorbia Factor L26(23)、Lathyranoic acid A(24)、Epoxyboetirane A(25)、Piscatoriol B(26)、Euphoscopoid C(27)。化合物1和2为首次从千金子中发现的H-3为β构型的续随子烷型二萜,化合物3是首次从千金子中发现的premyrsinane-type二萜类化合物。通过MTT法评估了化合物1-6及8-27的抗癌活性,结果表明化合物2对人乳腺癌细胞MCF-7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化合物22对人结肠癌细胞HCT-116、人乳腺癌细胞MCF-7、人肾透明细胞腺癌细胞786-0以及人肝癌细胞HepG2均表现出显着的抑制作用。本文第三章总结了近6年从大戟属植物中分得的二萜类化合物(384个)及生理活性。

努尔买买提·开合热曼(Kehrimen Nurmuhammat)[3](2018)在《阿拉套大戟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对经丙酮提取过的阿拉套大戟(Euphorbaia Alatavica Bioss)药渣进行化学成分研究,其中包括单体化合物的分离与其结构的鉴定。方法:1)采用硅胶柱色谱,Sephadex LH-20凝胶柱色谱,制备型高效液相色谱仪等分离方法及仪器进行分与离纯化。2)阿拉套大戟药渣中单体化合物的初步结构分析,通过采用核磁共振中的1H-NMR、13C-NMR、HMBC、HSQC、COSY等现代波谱分析仪器测定单体化合物的相关数据对其进行结构鉴定。结果:采用多种现代化学分离分析技术方法对阿拉套大戟经丙酮提取的药渣晒干后,再用甲醇二次提取并得到提取物中分离得到16个化合物,其中确定结构的有15个单体化合物,分别是8-羟基-3-甲氧基-5H-吡啶并[2,1-d]吡嗪-5-酮(1),异莨菪亭(2),肉桂醛(3),二氢芹菜素(4),1-甲氧甲酰-β-咔巴啉(5),丁香脂素(6),松脂醇(7),对羟基苯甲酸甲酯(8),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9),Byzantionoside B(10),槲皮素-3-O-β-D-吡喃半乳糖苷(11),槲皮素3-O-β-D-吡喃葡萄糖苷(12),灯盏花苷Ⅱ(13),3,5-二羟基苯甲酸甲酯(14),β-谷甾醇(15);结论:所得到的15个化合物都均为首次从阿拉套大戟中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和5为首次从大戟属植物中分离得到。2)此研究为阿拉套大戟化学成分深入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阿拉套大戟的综合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郝泷[4](2017)在《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发酵产物活性研究》文中提出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长期互惠共生,能够产生与宿主相同或相似的化学成分。它们在植物内广泛存在,并且表现出丰富的物种和代谢产物多样性,可以认为是在医药、农业等相关领域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和潜力的化合物库。鉴于此,本文选择唐古特瑞香(Daphne tangutica Maxi.)、鬼臼(Sinopodophyllum hexandrum(Royle)Ying)、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m Maxim.)三种药用植物作为材料,对其内生真菌及其代谢产物的生物活性进行研究。采用组织块分离法,从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的茎部分离得到30株内生真菌,这些菌株菌落形态多样,生长特点各有不同。通过菌落形态观察和显微观察,并对照《真菌鉴定手册》,共鉴定出其中的9株。9株内生真菌分属于短梗梭孢霉属(Fusoma)、交链孢霉属(Alternaria)、单端孢霉属(Didymopsis)、梨形孢属(Piricularia)、头孢霉属(Cephalosporium)、串珠霉属(Moniliara)、曲霉属(Aspergillus)和镰刀菌属(Fusarium)。对从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三种药用植物的茎部分离得到的共计30株内生真菌进行了发酵并对发酵物进行了处理,得到其发酵液乙酸乙酯、正丁醇萃取物及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共计90个样品,对90个样品的抑菌、抗氧化和α-糖苷酶抑制活性进行了筛选研究。抑菌实验采用滤纸片法。结果表明:RX-S-102菌株的乙酸乙酯萃取物在浓度为10 mg/m L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地衣芽孢杆菌(B.lic)、大肠杆菌(E.coli)、绿脓杆菌(P.ae)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五种指示菌均表现出很强(22mm<抑菌圈直径≤28mm)的抑制活性,抑菌圈直径范围达到22.328.0mm,进一步最小抑菌浓度(MIC)测定结果显示其对上述五种指示菌的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0.0250.100 mg/m L;同时,RX-S-105菌株乙酸乙酯萃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B.lic)和肺炎克雷伯菌(K.pn)两种指示菌、GJ-S-208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S.au)、GJ-S-203菌株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对地衣芽孢杆菌(B.lic)、YYH-S-301菌株正丁醇萃取物对大肠杆菌(E.coli)均表现出强(16mm<抑菌圈直径≤22mm)的抑制活性;此外,在全部90个样品中,仅RX-S-106菌株发酵液正丁醇萃取物对全部5种指示菌均未显示出明显的抑制活性。抗氧化实验分别采用铁氰化钾还原法、水杨酸法和DPPH自由基清除法(样品浓度均为0.1 mg/m L)。结果表明:在总还原力的测定中,样品中维生素C相当含量(Vc当量)超过300μg/mg的有6个,其中RX-S-104、GJ-S-203和YYH-S-304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的Vc当量分别达到973.39μg/mg、735.08μg/mg和710.39μg/mg,Vc及上述三个样品进一步EC50值测定结果分别为0.1164 mg/m L、0.1266 mg/m L、0.1732 mg/m L、0.1796 mg/m L;样品对羟自由基清除率均未超过50%,且未发现有在相同浓度下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超过Vc的样品,相同浓度下Vc对羟基自由基的清除率为46.83%;12个样品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大于80%,其中,GJ-S-208菌丝体甲醇提取物和GJ-S-209菌株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率分别为92.79%和90.26%,Vc及上述两个样品进一步IC50测定结果分别为0.0054 mg/m L、0.0541 mg/m L、0.0563 mg/m L。α-糖苷酶抑制活性实验采用改良后的PNPG法(样品浓度均为1 mg/m L)。结果表明:90个样品对α-糖苷酶均表现出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抑制率超过80%的样品共有35个,其中,对α-糖苷酶抑制率超过90%的样品共有7个;相同浓度下,拜糖平对α-糖苷酶的抑制率为99.71%。进一步对高活性菌株RX-S-102进行大量发酵并采用硅胶柱色谱法对其化学成分进行研究,从其发酵液乙酸乙酯萃取物中分离得到2个化合物,通过色谱法、波谱法并与相关文献进行对照,分别鉴定化合物1和化合物2为β-谷甾醇和7-羟基香豆素。本研究结果为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三种药用植物的内生真菌的深入开发与利用打下了基础。

吴玟萱[5](2016)在《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文中提出目的:金铁锁为石竹科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 W. C. Wu et C. Y. Wu的干燥根,能祛风除湿、散瘀止痛、解毒消肿,治疗风湿痹痛、胃脘冷痛、跌打损伤、外伤出血等;外用治疗疮疖,蛇虫咬伤。金铁锁亦是云南、贵州地区苗族常用品种,是云南白药的组成之一。通过查阅文献,课题组前期研究工作中发现:金铁锁药材采收加工时需去除外皮,但因去皮难度大,耗时费力,实际应用时常不去皮使用,是否需要去皮存在很大争议;1977、2010、2015版《中国药典》记载金铁锁有小毒,但关于其毒性毒性如何,其根皮是否与其毒性、药效相关等问题,至今没有报道。针对以上问题,本论文开展了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是否应去根皮问题研究,明确金铁锁“根皮”与“去皮后的根”的毒性和镇痛抗炎效果,丰富人们对金铁锁有小毒的认识,为金铁锁的采收加工、临床应用提供指导,为其它存在去皮问题的中药材研究提供方法学参考。方法:查阅大量关古今文献资料,对2010版《中国药典》中规定的去皮中药种类进行统计,对中药去皮的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进行综述,对去皮或不去皮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指出中药去皮存在的问题,给出今后的研究建议;制备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三种样品;采用急性毒性实验对比三者对小鼠急性毒性情况;采用亚急性毒性实验比较三者对大鼠亚急性毒性的情况;采用小鼠热板法比较三者对小鼠的镇痛作用;采用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模型比较三者对大鼠的抗炎作用。结果:1关于《中国药典》中中药去皮问题的探究查阅古今大量文献,对其结果进行综述。2010版《中国药典》中需去皮的中药约有67种。大多数规定需去皮的中药在本草中有记载,但其具体的去皮原因大都无记载或不详细。去皮的原因一般有:利于药物有效成分的煎出、除去非药用部分、美化外观或便于切片。现代研究着重于化学成分、药理活性以及毒副作用研究来判断是否应该去皮,实验结果或有差异。其去皮与否仍需进一步论证。由此可见,关于去皮问题的现代研究尚缺乏系统性。仅从化学成分着、药效学评价中的一或两部分内容着手,很多争议不能得到合理解决。其次,关于去皮问题的关键评价指标尚未明确。另外,去皮问题没有按临床应用分类考虑。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系统评价中药材去皮与否的研究体系是很有必要的,该体系的建立对解决中药材采收加工中存在的去皮问题,甚至去壳、去心等问题,可以提供有价值的参考。2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单次大剂量给药组小鼠均能造成给药三组的死亡,以及显着的生理、病理变化。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三者水煎液小鼠急性毒性LDso值分别为4.6382 g·kg-1、4.8471 g·kg-1、6.4032 g·kg-1。去皮根LDso值为临床用量的92.76倍。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水煎液能抑制小鼠体重增长,后逐步恢复;根皮水煎液也能抑制小鼠体重增长但不可恢复。其毒性靶器官主要在肺、脾、胃。去皮根、带皮根两组更能造成肾损伤,去皮根组可致肝损伤,对小肠有刺激性。3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0.3,0.6,1.2g-kg-1剂量给药28天后大鼠体重、进食、病理变化明显。雌性大鼠体重降低明显,而雄性无明显改变。雌雄大鼠进食量有不同程度的减少。综合血液、血清、脏器系数、组织病理变化,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均可致间质性肺炎,肾小球滤过蛋白功能损伤,1.2g·kg-1高剂量组最甚。此外,去皮根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肝细胞损伤及胃的轻度刺激性;金铁锁带皮根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心淤血致萎缩,以及胃的轻度刺激性;金铁锁根皮水煎液1.2g·kg-1剂量可造成大鼠心淤血致萎缩。三者对于大鼠亚急性毒性大小差别不大。同时,可把大鼠0.3g·kg-1剂量作为安全剂量,换算成人用量为2.77g/人,为临床用量的9.23倍。4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小鼠的镇痛作用在热板法模型下,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0.3,0.6,1.2g·kg-1剂量在给药七天内均能提高小鼠对热刺激的痛阈值,表明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1.2 g·kg-1剂量组在此模型上对小鼠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5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对大鼠的抗炎作用在佐剂性关节炎模型下,除去皮根低剂量0.2g·kg-1组外,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0.2,0.4,0.8g·kg-1剂量均对AA大鼠继发侧足趾肿胀度表现出明显的抑制,并能使AA模型大鼠血清中IL-1p和TNF-α两种促炎因子的含量显着降低,各高剂量组效果稳定。故除去皮根低剂量组外,金铁锁三样品水煎液0.2,0.4,0.8 g·kg-1剂量组对AA模型大鼠有显着的抗炎作用,三者之间无显着性差异。结论:通过本课题研究,明确了金铁锁带皮根、去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动物的急性毒性和亚急性毒性情况,其毒性情况差别不大,且均有镇痛抗炎作用。结合实际去皮困难和市场的情况,认为金铁锁可连皮使用,采收加工时可不去根皮。另外,金铁锁确有一定的毒性,临床使用不宜过量。

刘川[6](2016)在《藏药“蒂达”DNA条形码鉴定及中国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近年来,随着市场需求和自然环境变化的影响,藏药资源遭到破坏。因此,摸清藏药资源分布状况、开展野生资源的保护显得尤为紧迫。另一方面,藏药长期存在的“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等多基原现象,导致藏药品种鉴定困难,严重影响了藏药质量控制和评价研究。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以复杂多基原藏药“蒂达”((?))为研究对象,重点采用DNA条形码开展其品种鉴定研究;第二,以常用藏药中国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 subsp. sinensis Rousi为研究对象,开展其资源调查、规范化种植、生态适宜区划、化学成分积累与生态因子相关性研究。以期为藏药品种鉴定、野生资源保护和适宜区推广人工栽培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目的:建立藏药“蒂达”的DNA条形码鉴定方法;对中国沙棘进行科学的潜在分布预测和适生等级划分;确定影响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积累的生态因子及其最佳范围。方法:1.采用试剂盒法对藏药“蒂达”提取总DNA,采用通用引物ITS2(2F/3R)进行PCR扩增,并对扩增成功的PCR产物进行测序。同时对序列进行拼接、比对,计算种内种间K2P距离,构建系统进化NJ树,评价其barcoding gap,从而实现对藏药“蒂达”的DNA条形码分子鉴定;2.从全球气候数据库中提取生态因子,基于Maxent模型设置ROC评价曲线,同时运用ArcGIS软件,对中国沙棘进行适宜区区划研究;3.采用TLC法对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进行定性鉴别;采用HPLC法对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进行含量测定;对17批次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进行HPLC特征指纹图谱研究,构建准确可靠的中国沙棘叶色谱指纹图谱。4.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逐步回归分析和偏最小二乘回归法(PLSR),分析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与其生态因子间的相关性。结果:1.ITS2序列可准确鉴定龙胆科藏药“蒂达”类药材:样品共151条序列,比对后序列长度达231 bp;平均GC含量为61.40%,种内变异大,共31个单倍型。其中四数獐牙菜Swertia tetraptera、祁连獐牙菜S. przewalskii、镰萼喉毛花Comastoma falcatum、辐状肋柱花Lomatogonium rotatum各只有1个单倍型。13个“蒂达”物种中,除二叶獐牙菜S. bifolia和华北獐牙菜S. wolfangiana2个种外,11个物种均能准确鉴定。2.课题组建立了产业化治沙科技试验示范基地、红原县藏医院沙棘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和松潘县川主寺贝母基地(沙棘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等3个沙棘防沙漠化规范化栽培示范基地,共计6亩。基于Maxent模型区划结果表明:中国沙棘在我国分布的适宜指数为0-0.708。适宜区面积大59.0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6.13%,分布范围涉及山西、陕西、宁夏、四川、甘肃、青海、四川、西藏、内蒙古、辽宁等10个省(自治区);较适宜区面积达55.25万km2,占全国总面积的5.73%,分布范围包括河北、辽宁、内蒙古省(自治区)。3.以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为对照品建立了中国沙棘叶的薄层色谱鉴别方法;17批次中国沙棘叶HPLC含量测定结果表明:槲皮素含量在0.1929%-0.5236%之间、异鼠李素含量在0.2242%-0.6236%之间、山柰素含量在0.0772%-0.1775%之间。可见,不同产地间中国沙棘叶中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含量差异明显;不同批次的中国沙棘叶HPLC指纹图谱研究结果显示,17批次中国沙棘叶共有14个共有峰,与标准品对照,可确定山柰素-3-O-β-D-槐二糖-7-O-a-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O-p-D-槐二糖-7-O-a-L-鼠李糖苷、异鼠李素-3-0-p-D-葡萄糖-7-O-a-L-鼠李糖苷、芦丁、异鼠李素-3-O-p-D-葡萄糖苷等5个色谱峰。对17批中国沙棘叶的特征指纹图谱进行相似度计算,结果表明17批样品中,相似度均在0.80以上,来自四川省阿坝州红原县、西藏拉萨市达孜县、西藏拉萨市曲水县、陕西省晋中市4批次相似度小于0.9,其余13批次相似度达0.9以上。4.确定了影响中国沙棘叶中槲皮素、山柰素和异鼠李素含量积累的主导生态因子及其最佳范围,在最佳范围内,相应化合物含量最高,具体如下:影响槲皮素积累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1月月均降水量和8月月均降水量,其最佳范围分别为3009-3320 m、4.0-6.0mm和118-152mm;影响山柰素含量积累的主导因子为海拔高度、最冷季度降水量、12月月均降水量和3月平均气温,其最佳范围分别为2999-3315 m、9.0-12.0mm、1.0-2.0 mm和-1.9-0.1℃;影响异鼠李素含量积累的主导因子为8月月均降水量、1月月均降水量、最冷季度降水量和海拔高度;其最佳范围分别为:118-122mm、4.0-5.0 mm、13.0-22.0 mm和3158-3568 m。结论:1.DNA条形码能够快速、准确鉴定龙胆科藏药“蒂达”类药材。在鉴定工作中,应综合运用不同鉴定手段,以达到鉴定目的。2.中国沙棘适宜区分布在我国10省(自治区),其适宜区域和较适宜区面积广,资源数量大,适合可持续开发利用。

林文津[7](2015)在《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文中认为马蓝是青黛的原植物,是福建的道地药用植物之一,但是有关马蓝无机元素与有效成分累积规律研究不多,对其有效成分形成与累积的分子机制更是不清楚,所以本文从无机元素和有效成分两个方面研究其在马蓝根茎叶中的累积特征,并测定了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分析注释了差异表达基因,特别是与有效成分和矿质营养元素累积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以阐明马蓝有效成分累积规律及其分子基础。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所示。1、采用ICP-AES测定了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Fe、Ca、Mg、Al、Cu、Ba、Zn、K、Mn、Ni、Na、Cr、As、Pd、Cd 15 种化学元素。结果显示,马蓝根K含量最高,茎中Ca含量最高,叶中Mg含量最高;在Fe含量方面,根茎叶中含量依次升高;而在Cu、Zn、Ni含量方面则恰好相反,根茎叶中含量依次降低;Mn和A1含量叶中含量显着高于根和茎;参照《药用植物及制剂进出口行业绿色标准》的元素限量标准,马蓝根、茎、叶中Cu、Pb、As含量均符合限量标准,但Cd含量则略高于限量标准。2、采用红外光谱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构建了福建马蓝红外光谱与色谱指纹图谱。马蓝根、茎、叶红外光谱图的峰形大体相同,但根和茎在1260cm-1处存在共吸收峰,而叶在此处不存在吸收峰(或者不明显);马蓝叶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共标定了 7个共有峰,相似度基本在0.98以上,表明各批次马蓝叶的液相色谱指纹图谱基本一致。3、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了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有效成分靛蓝、靛玉红、腺苷、吲哚苷含量。液相色谱含量测定结果显示,不同产地和不同部位马蓝靛蓝、靛玉红含量各不相同,特别是不同部位含量差异较大。靛蓝、靛玉红含量表现为嫩叶>老叶>茎>根,嫩叶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均最高(福州595.04μg·g-1、681.40μg·g-1,莆田 380.66μg·g-1、315.15μg·g-1,书峰乡 861.03μg·g-1、271.49μg·g-1),根中靛蓝、靛玉红含量均最低(福州10.26μg·g-1、4.55μg·g-1,莆田 9.31μg·g-1、7.82μg·g-1,书峰乡 24.33μg·g-1、10.58μg·g-1),从不同季节样本比较,7月份采集的马蓝叶靛蓝、靛玉红含量最高(1906.55μgμg·g-1、1575.48μg·g-1)。药圃栽培的马蓝腺苷、吲哚苷含量同样也表现为嫩叶>老叶>(茎、根),嫩叶中腺苷、吲哚苷含量均最高(福州4675.36μg·g-1、16062.77μg·g-1,莆田4323.15μg·g-1、20978.26μg·g-1),根中腺苷、吲哚苷含量均最低(福州227.52μg·g-1、8515.44μg·g-1,莆田197.48μg·g-1、170.45μg·g-1)。每年有采摘茎叶用于加工青黛的书峰乡马蓝根中腺苷含量低于叶(根111.94μg·g-1、叶1224.12μg·g-1),但吲哚苷含量高于叶(根8901.90μg·g-1、叶3637.46μg·g-1)。采用气质联用法测定了根、茎、叶中挥发性成分。马蓝根、茎、叶挥发油共初步识别了 29个成分,其中11个为共有成分。马蓝根挥发油识别了 13个成分,马蓝茎挥发油识别了 24个成分,马蓝叶挥发油识别了 19个成分。4、应用Hiseq 2500测定了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与菘蓝、寥蓝转录组进行了比对;并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马蓝叶与根的转录组差异表达基因进行了分析。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分别得到43,037,897与40,189,081个Clean Data,De novo组装后共获得187,765条transcripts和71,071条Unigene,其中长度在1kb以上的 Unigene 有 16,186 条;采用 Nr、Swiss-Prot、KEGG、COG、GO 数据库对Unigene进行功能注释,共获得35,046条Unigene的注释结果;基于Unigene库的基因结构分析获得了 5,597个SSR标记,预测了 70,720个编码区序列,获得了 1,332,589个SNP。筛选到差异表达基因共6,580个,其中上调基因2,751个,下调基因3,829个。注释到差异表达基因5,661个,其中4个与氮代谢有关,42个与吲哚及其衍生物代谢有关,并找到了可能与吲哚苷代谢有关的87条CYP450,葡糖苷酶基因38个,尿苷二磷酸葡萄糖基转移酶基因39个,色氨酸合酶基因4个,色氨酸氨基转移酶基因3个。马蓝叶与根中矿质营养元素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显示,马蓝叶与根矿质营养元素含量的高低,与该元素相关差异表达基因上调或下调表达基本一致。萜类合成通路分析结果表明,马蓝中萜类合成通路为植物常见的DXP途径,检索到磷酸甲羟戊酸激酶等34个萜类合成酶相关差异表达unigenes。从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结果中检索到黄酮-3’-单加氧酶等27个与黄酮合成或代谢相关的unigenes。

贾海洋[8](2015)在《大狼毒化学成分的研究》文中指出大戟属植物大狼毒(Euphorbia nematocypha Hand.-Mazz)产于台湾、四川和云南等地,生长于海拔200-3300米草地、山坡、灌丛和疏林内。大狼毒在云南当地作为中药狼毒的一种使用,其根入药,具有止血、消炎、祛风、消肿等功效,用于治疗肝硬化腹水,皮肤瘙痒及疥癣等症状,效果良好。为了解其药用物质基础,探索其有效成分,合理开发与使用该药物资源,本课题对大狼毒根的乙醇提取物进行了化学成分的系统研究。本课题用硅胶、MCI、Sephades LH-20、RP-18等多种分离材料,通过柱层析方法,对大狼毒干燥根的乙醇提取物的化学成分进行了深入研究,共分离得到40个化合物,利用其理化性质及现代波谱技术鉴定了其中包括2个新化合物在内的共40个化合物的结构,依次为:2-羟基-1,16(17)-二烯-对映-阿替斯-3,14-二酮(D1)、17-羟基-岩大戟内酯A(D2)、东莨菪内酯(D3)、3,3’-二甲基鞣花酸(D4)、2,2’-二甲氧基-3,3’-二羟基-5,5’-氧-6,6’-联苯甲酸酐(D5)、岩大戟内酯A(D6)、16-0-咖啡酰基-16-羟基十六烷酸(D7*)、岩大戟内酯B(D8)、β-谷甾醇(D9)、咖啡酸十八烷酯(D10)、17-羟基-岩大戟内酯B(Dn)、梓呋新(D12)、白桦脂酸(D13)、magdalenic acid(D14)、羽扇豆醇(D15)、阿魏酸二十六烷酯(D16)、没食子酸(D17)、p-香树脂醇(D18)、伪蒲公英甾醇(D19)、3,3’,4’-三甲氧鞣花酸(D20)、3,3’-二甲醚基鞣花酸-4-O-β-D-葡萄糖苷(D21)、咖啡酸二十烷酯(D22)、十五烷酸(D23)、p-香树脂醇乙酸酯(D24)、短叶苏木酚(D25)、3,3’-二甲氧基鞣花酸-4’-O-a-D-阿拉伯糖苷(D26)、对映-阿替斯-3β,16α,17-三醇(D27)、羽扇豆醇乙酸酯(D28)、24-亚甲基环阿尔廷醇(D29)、p-胡萝卜苷(D30)、α-香树脂醇乙酸酯(D31)、东莨菪苷(D32)、鞣花酸(D33)、3(R)-3羟基-16-烯-对映-阿替斯-2,14-二酮(D34)、岩大戟内酯E (D35)、(-)-(5E,12E,2S,3S,4S,9S,11S,15R)-15-氧-苯甲酰基-千金烷-5,12-二烯-3-醇-14-酮(D36)、棕榈酸(D37)、蔗糖(D38)、反-4-异戊烯基-3,5-二羟基二苯乙烯(D39)、反式,反式-2’,4’-己二烯二酸-1’-β-香树素酯(D40*)。这些化合物包括了不同碳骨架类型的二萜和三萜类化合物、甾体、苯丙素类、鞣质类及酸性化合物衍生物等多种结构类型。16-O-咖啡酰基-16-羟基十六烷酸(D7*)是新发现的具有长链烷基酸的苯丙素类化合物;反式,反式-2’,4’-己二烯二酸-1’-β-香树素酯(D40*)是新发现的齐墩果烷型(β-amyrane type)三萜类化合物;magdalenic acid (D14)是一种eunicellane型骨架的二萜类化合物,其广泛存在于海洋植物中.此次为首次从大戟科植物中分离得到,第二次从陆地植物中得到;包括D1、D5、D7*、D10、D12、D14、 D15、D16、D18、D19、D20、D21、D22、D23、D24、D26、D28、D31、D32、D34、 D36、D37、D39和D40*在内的24个化合物为首次从大狼毒的根中分离得到。采用MTT法对所分得的新化合物(D7*)进行了抗肿瘤活性筛选,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对MCF-7及HeLa有微弱的细胞毒性。

徐娇[9](2014)在《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及抗痛风活性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月腺大戟(Euphorbia ebracteolata Hayata)是大戟科大戟属多年生的草本植物,药材主要产于安徽,河南,江苏,山东,湖北,广东,广西等。根部为主要药用部位,有逐水散结,破积杀虫的功效,也可用于水肿腹胀,痰食虫积,淋巴结结核,皮癣,灭蛆等。本文就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进行分离、鉴定,并对其粗提物的生物活性进行一些初步的研究。应用硅胶、RP-C18和Sephadex LH-20柱色谱等方法进行化合物的分离纯化,运用NMR和MS等方法鉴定化合物的结构。共分离得到36个化合物并鉴定出19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14β-hydroxy-11-oxo-ent-abieta-8(9),13(15)-dien-12α,16-olide (EE-14)、8β,14β-epoxy-13,15-abiatene-12,16-olide (EE-19)、8β,14α-di-hydroxy-13,15-abiatene-12α,16-olide(EE-20)、8β,11α,14α-trihydroxy-13,15-abiatene-12α,16-olide (EE-23)、 Ebracteolatain C(EE-33)、Jolkinolide E(EE-03)、2,4-二羟基-3-甲基-6-甲氧基苯乙酮(EE-01)、β-香树醇乙酸酯(EE-02)、2,4-二羟基-6-甲氧基-3-甲酰基苯乙酮(EE-04)、3,3’-二甲基-2,2’,4,4’-四甲基-6,6’-二甲氧-7,5’-联苯乙酮(EE-05)、JolkinolideA(EE-06)、β-谷甾醇(EE-8)、环阿尔廷-23-烯-3β,25-二醇(EE-9)、3,3’-二乙酰基-4,4’-二甲氧基-2,2’,6,6’-四羟基二苯甲烷(EE-10)、豆甾醇(EE-11)、Ent-atisane-3α,16β,17-triol(EE-17)、Ent-kaurane-3-oxo-16α,17-diol(EE-25)、东莨菪素(EE-29)、Ent-11α-hydroxyabieta-8(14),13(15)-dien-16,12α-olide(EE-30)。其中化合物EE-14、EE-19、EE-20、EE-23、EE-33为新化合物,EE-3、EE-17为首次从月腺大戟中分离得到。对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生物活性作了初步的研究,采用氧氰酸钾对KM种小鼠建立高尿酸血症模型,研究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低、中、高对小鼠尿液、血清和肝脏中的尿酸浓度,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酶活力的影响,以及小鼠肾脏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表明,高剂量组能显着的增加小鼠尿液中的尿酸浓度,显着降低血清、肝脏中的尿酸浓度,并能显着降低肝脏中黄嘌呤氧化酶(XOD)的酶活力;镜下观察各组小鼠肾脏的病理变化,模型组小鼠肾细胞改变明显,肾脏中有蛋白尿的形成,肾小管上皮细胞出现空泡变性,部分肾小管上皮细胞发生脱落,与正常组相比有显着性差异,造模成功。阳性药别嘌呤醇组小鼠肾脏细胞基本正常,未见坏死灶。高剂量组的小鼠肾脏细胞发生炎症,有蛋白尿的形成。因此可以推断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对高尿酸血症引起的痛风有一定的改善作用。

张静[10](2012)在《泽漆、枞酸钠灭螺效应及泽漆对钉螺毒性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第一部分泽漆、枞酸钠对钉螺的杀灭效果观察目的:观察泽漆乙醇提取物、枞酸钠对钉螺的杀灭效果。方法:泽漆乙醇提取物、枞酸钠分别用去氯水配成不同浓度的溶液,即100、200、400、800mg/L,共8种溶液,按照WHO推荐的“杀螺剂实验室终筛方法”中的浸泡方法进行浸杀灭螺试验,以氯硝柳胺和去氯水分别作为阳性和阴性对照。观察各组浸液浸泡1d、2d、3d、4d后钉螺的死亡率。结果:钉螺经两种药物作用后,其死亡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递增,同一时间,同一浓度,枞酸钠的灭螺效果优于泽漆乙醇提取物。不同浓度泽漆乙醇提取物处理1d后,钉螺死亡率最高仅为10%,处理4d后,浓度为100mg/L时,其死亡率近50%;枞酸钠作用钉螺1d后,最低死亡率为45.5%,最高达100%,处理4d后,死亡率几乎均达100%,而去氯水对照组未见钉螺死亡。结论:泽漆乙醇提取物、枞酸钠均具有杀灭钉螺的作用,且枞酸钠杀螺效果明显优于泽漆乙醇提取物。第二部分泽漆乙醇提取物对钉螺糖原及蛋白含量的影响目的:研究泽漆对钉螺软体组织糖原、蛋白的影响,以探讨其灭螺机制。方法:钉螺经不同浓度泽漆乙醇提取物浸泡2d后,称量钉螺湿重、干重,并计算其干湿比;用蒽酮比色法和Bradford标准曲线法分别测定钉螺软体组织的糖原和蛋白质含量变化;分别以葡萄糖和BSA作标准曲线。结果:钉螺经不同浓度的泽漆乙醇提取物处理后,钉螺软体组织的重量均未见明显变化,其干重约为湿重的30%到35%之间;糖原含量显着下降,其下降幅度从18.64%到69.49%;蛋白含量也有所下降,下降幅度从3.06%到20.44%。结论:钉螺经泽漆提取物处理后,其糖原含量显着下降,蛋白含量也有所下降,而其重量变化不明显。第三部分泽漆乙醇提取物对钉螺肝脏组织和酯酶的影响目的:观察钉螺病理切片和SDS-PAGE电泳图谱,以研究泽漆灭螺机理。方法:泽漆乙醇提取物浸泡钉螺2d后,经固定、脱钙、水洗、梯度脱水、透明、浸蜡、包埋、切片、烘干、脱蜡、HE染色、封片,光镜下观察并拍照;另挑选活钉螺取出软体组织,用磷酸盐缓冲溶液冰浴匀浆后,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技术检测钉螺酯酶同工酶活性。结果:药物作用后,结果显示,药物浓度100mg/L时形态学无显着变化,200mg/L时组织边缘开始肿胀,绒毛减少,至800mg/L浓度组肝管壁及管腔已不复存在,形态发生较大改变。药物浓度越高,组织形态改变越大,且酯酶活性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结论:泽漆能够改变钉螺组织形态并能影响体内酯酶同工酶活性。

二、大果大戟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大果大戟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提纲范文)

(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四川藏区药用植物区系特征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壤塘县(安多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丹巴县(嘉绒文化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的初步研究
    研究区域概况
    研究方法
    结果与分析
    讨论
    小结
讨论与结论
    讨论
    主要结论
    创新点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四川藏区藏药植物名录
    附录2 民族植物学调查工作记录
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 综述
    民族植物学
        民族植物学的起源及在中国的发展
        民族植物学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藏区及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
        藏区概况
        藏族医药与藏族民族植物学研究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族医药
        藏族医药的巨大潜力与药用植物的资源现状
        藏药的发展现状
        民族植物学与藏药
    综述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致谢

(2)大戟属千金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千金子概述
        1.2.1 千金子的化学成分
        1.2.2 千金子的药理作用
    1.3 研究背景及意义
    1.4 课题来源
    1.5 本文研究内容与方法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方法
第2章 千金子中的二萜成分研究
    2.1 前言
    2.2 实验过程
        2.2.1 植物来源
        2.2.2 实验仪器及试剂
        2.2.3 提取与分离
        2.2.4 生物活性实验
    2.3 实验结果
        2.3.1 千金子中分离鉴定的二萜化合物
        2.3.2 新化合物结构鉴定
        2.3.3 生物活性测定结果
        2.3.4 化合物的波谱数据及理化常数
    2.4 小结
第3章 大戟属植物的研究进展(2013-2018)
    3.1 引言
    3.2 大戟属植物二萜类化合物的研究
        3.2.1 三环二萜类化合物
        3.2.2 四环二萜类化合物
        3.2.3 大环二萜类化合物
        3.2.4 新骨架类化合物
        3.2.5 其他二萜类化合物
    3.3 大戟属植物二萜成分的药理活性研究
        3.3.1 抗肿瘤活性
        3.3.2 抗多药耐药性
        3.3.3 抗病毒
        3.3.4 抗炎抑菌活性
    3.4 小结
结论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3)阿拉套大戟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摘要
ABSTRACT
前言
研究内容
    1.阿拉套大戟药渣化学成分研究
        1.1 立题依据
        1.2 阿拉套大戟简介
        1.3 提取分离实验部分
研究结果
    2.1 化学成分
    2.2 讨论
小结
致谢
参考文献
化合物相关图谱
综述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导师评阅表

(4)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发酵产物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常用英文缩写词
第1章 绪论
    1.1 引言
    1.2 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研究进展
        1.2.1 唐古特瑞香研究进展
        1.2.2 鬼臼类植物研究进展
        1.2.3 淫羊藿植物研究进展
    1.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及其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1.3.1 植物内生真菌的定义及其多样性
        1.3.2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与宿主植物之间的关系
        1.3.3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生物活性研究进展
        1.3.4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意义
        1.3.5 药用植物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
    1.5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目的和意义
        1.5.1 研究内容
        1.5.2 研究目的和意义
    1.6 小结
第2章 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内生真菌的分离及鉴定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植物材料
        2.2.2 实验仪器与试剂
        2.2.3 培养基
    2.3 实验方法
        2.3.1 植物材料表面灭菌
        2.3.2 植物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
        2.3.3 植物内生真菌的保藏
        2.3.4 植物内生真菌的鉴定
    2.4 实验结果
        2.4.1 植物表面消毒结果
        2.4.2 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保藏
        2.4.3 内生真菌的形态学观察结果
        2.4.4 内生真菌的显微特征及鉴别结果
    2.5 讨论
    2.6 小结
第3章 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发酵产物的制备及其生物活性研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待测菌株
        3.2.2 指示菌株
        3.2.3 培养基
        3.2.4 试剂
        3.2.5 仪器
    3.3 实验方法
        3.3.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
        3.3.2 抑菌活性测定
        3.3.3 抗氧化活性测定
        3.3.4 α-糖苷酶抑制活性的测定
    3.4 结果
        3.4.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的制备结果
        3.4.2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抑菌活性筛选研究结果
        3.4.3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抗氧化活性筛选研究结果
        3.4.4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α-糖苷酶抑制活性筛选研究结果
    3.5 讨论
        3.5.1 内生真菌发酵产物抑菌活性
        3.5.2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抗氧化活性
        3.5.3 内生真菌次级代谢产物α-糖苷酶抑制活性
    3.6 小结
第4章 RX-S-102菌株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内生真菌及培养基
        4.2.2 试剂
        4.2.3 仪器
    4.3 实验方法
        4.3.1 内生真菌RX-S-102的扩大发酵
        4.3.2 内生真菌RX-S-102发酵产物的制备
        4.3.3 内生真菌RX-S-102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4.4 实验结果
        4.4.1 内生真菌RX-S-102发酵产物化学成分研究
        4.4.2 化合物的鉴定
    4.5 讨论
    4.6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A (攻读硕士研究生期间所发表的论文)

(5)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缩略语说明
文献综述
    综述一 金铁锁的研究进展
        1 金铁锁本草考证
        2 金铁锁毒性研究
        3 化学成分研究
        4 药理活性研究
    综述二 有毒中药的研究现状
        1 有毒中药的概念
        2 有毒中药的分级
        3 中药毒性评价
        4 毒性成分类别
    参考文献
前言
技术路线
研究内容
    第一章 关于《中国药典》中中药去皮问题的探究
        第一节 2010版《中国药典》中去皮中药种类统计
        第二节 去皮的本草记载及现代研究
        第三节 关于去皮或不去皮的原因分析
        第四节 关于中药去皮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今后研究的建议
    第二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小鼠的急性毒性实验
        第一节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样品的制备
        第二节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预实验
        第三节 小鼠急性毒性实验
    第三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对大鼠的亚急性毒性实验
        1 材料
        2 实验方法
        3 数据处理
        4 实验结果
        5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金铁锁去皮根、带皮根、根皮水煎液镇痛抗炎实验
        第一节 小鼠镇痛热板法实验
        第二节 大鼠佐剂性关节炎实验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6)藏药“蒂达”DNA条形码鉴定及中国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英文缩写词对照表
引言
    1 目前存在和亟需解决的问题
    2 本文的研究思路
第一章 龙胆科藏药“蒂达”类的DNA条形码鉴定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2.1 仪器与试药
        2.2 实验材料
    3 方法
        3.1 总DNA提取
        3.2 DNA的保存
        3.3 PCR扩增
        3.4 DNA序列数据分析
    4 结果
        4.1 序列特征
        4.2 种内种间遗传距离比较
        4.3 “DNA barcoding Gap”检验
        4.4 系统发育树分析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5.1 DNA提取和PCR扩增
        5.2 DNA条形码鉴定龙胆科藏药“蒂达”类药材的稳定性和准确性
第二章 中国沙棘种质资源调查与基于Maxent模型的生态适宜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2.1 种子种苗
        2.2 中国沙棘地理分布数据
        2.3 生态因子以及GIS底层图
    3 方法
        3.1 前期数据调查
        3.2 实地调查
        3.3 种植基地的建立
        3.4 Maxent模型参数设置
    4 结果与分析
        4.1 中国沙棘分布特点
        4.2 防风固沙人工栽培
        4.3 主要生态因子的筛选结果
        4.4 Maxent模型结果准确度分析
        4.5 主要生态因子对中国沙棘适宜度的贡献率
        4.6 主要生态因子区划
        4.7 中国沙棘适宜性区划结果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5.1 沙棘生态环境及种群特征
        5.2 沙棘防沙化种植
        5.3 Maxent模型对中国沙棘适宜区的预测
        5.4 主要生态因子适宜区
第三章 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分析
    1 前言
    2 材料
        2.1 实验样本
        2.2 仪器
        2.3 试药
    3 方法
        3.1 中国沙棘叶薄层色谱鉴别
        3.2 中国沙棘叶槲皮素、山柰素、异鼠李素的含量测定
        3.3 中国沙棘叶HPLC指纹图谱研究
    4 本章小结与讨论
        4.1 TLC鉴别
        4.2 不同产地含量测定
        4.3 HPLC指纹图谱建立
第四章 中国沙棘叶黄酮类成分与生态因子的相关性研究
    1 前言
    2 材料
    3 方法
        3.1 数据处理
    4 结果与分析
        4.1 化学成分含量结果
        4.2 不同产地生态因子结果
        4.3 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化学成分含量分析
        4.4 生态因子与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5 本章小结与讨论
        5.1 不同产地中国沙棘叶中化学成分含量单因素方差分析
        5.2 13个生态因子的公共因子(F)的结果分析
        5.3 不同产地生态因子与化学成分含量相关性分析
第五章 总结与讨论
    1 总结与讨论
    2 创新点
    3 需要进一步完善之处
参考文献
综述 DNA条形码技术在藏药鉴定中的应用研究
    参考文献
致谢
在校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着及科研成果

(7)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引言
    2 药用植物马蓝研究进展
        2.1 本草考证
        2.2 资源调查
        2.3 育种栽培
        2.4 生物学性状鉴定
        2.5 化学成分
        2.6 有效成分组分析
        2.7 分子生物学研究
        2.8 药理作用
        2.9 临床应用
    3 药用植物转录组学研究进展
        3.1 含萜类药用植物
        3.2 含苯丙素类药用植物
        3.3 含生物碱类药用植物
        3.4 含苷类药用植物
        3.5 含醌类药用植物
        3.6 其他成分药用植物
        3.7 药用植物抗逆性
    4 本研究的意义及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福建马蓝样本采集、鉴别及生长特征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福建马蓝生物性状特征观察与鉴别
        2.2 马蓝茎节生长特征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三章 福建马蓝根、茎、叶及土壤中化学元素测定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四章 福建马蓝红外光谱与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第一节 福建马蓝红外光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马蓝高效液相色谱指纹图谱的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五章 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变化特征的研究
    第一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靛蓝、靛玉红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二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腺苷、吲哚苷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第三节 福建马蓝根、茎、叶中挥发性成分累积特征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六章 福建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及差异表达分析
    1 材料与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马蓝叶与根转录组测序
        2.2 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3 马蓝吲哚苷合成代谢相关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4 马蓝叶与根元素累积差异表达基因分析
        2.5 萜类、黄酮类成分代谢相关基因差异表达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第七章 全文总结
    7.1 本研究主要结论
    7.2 本研究的特色及创新之处
    7.3 今后进一步研究的设想
参考文献
附录
    1 本文涉及的主要缩写词列表
    2 马蓝叶与根差异表达基因部分序列信息
致谢

(8)大狼毒化学成分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一览
鉴别反应一览
第一章 大戟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活性研究现状
    1.1 大戟属植物概述
    1.2 大戟属植物的化学成分研究
        1.2.1 倍半萜类(Sesquiterpenoids)
        1.2.2 二萜类(Diterpenoids)
        1.2.3 三萜类(Triterpenoids)
        1.2.4 黄酮类(Flavonoids)
        1.2.5 鞣质类及酸类
    1.3 大戟属植物的药理活性研究
        1.3.1 抗肿瘤活性
        1.3.2 抗白血病活性
        1.3.3 抗HIV活性
        1.3.4 抗菌、抗病毒、抗炎活性
        1.3.5 神经生长因子(NGF)促进作用
        1.3.6 刺激性和辅助致癌活性
第二章 大狼毒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引言
    2.2 结果与讨论
        2.2.1 化学成分及化合物的结构
        2.2.2 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3 实验部分
        2.3.1 药材
        2.3.2 仪器及试剂
        2.3.3 化合物的提取与分离
        2.3.4 细胞毒性实验(MTT法)
    2.4 化合物的理化常数及光谱数据
第三章 结论
硕士学位期间主要成果
致谢
参考文献
附录A
附录B

(9)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及抗痛风活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目录
主要符号对照表
本论文鉴定的化合物结构
第1章 绪论
    1.1 化学成分研究进展
        1.1.1 萜类成分
        1.1.2 酮类成分
        1.1.3 其他化学成分
    1.2 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1.2.1 抗菌作用
        1.2.2 抗肿瘤作用
        1.2.3 其他药理活性
    1.3 立题依据与意义
    1.4 论文的研究目的与研究内容
        1.4.1 研究目的
        1.4.2 研究内容
第2章 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研究
    2.1 实验部分
        2.1.1 仪器设备与试剂
        2.1.2 药材鉴定
        2.1.3 提取分离
    2.2 新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2.1 EE-14 结构解析
        2.2.2 EE-19 结构解析
        2.2.3 EE-20 结构解析
        2.2.4 EE-23 结构解析
        2.2.5 EE-33 结构解析
    2.3 首次分离得到的化合物结构鉴定
        2.3.1 EE-03 结构解析
        2.3.2 EE-17 结构解析
    2.4 已知化合物的结构鉴定
        2.4.1 EE-01 结构解析
        2.4.2 EE-02 结构解析
        2.4.3 EE-04 结构解析
        2.4.4 EE-05 结构解析
        2.4.5 EE-06 结构解析
        2.4.6 EE-08 结构解析
        2.4.7 EE-09 结构解析
        2.4.8 EE-10 结构解析
        2.4.9 EE-11 结构解析
        2.4.10 EE-25 结构解析
        2.4.11 EE-29 结构解析
        2.4.12 EE-30 结构解析
第3章 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抗痛风活性研究
    3.1 实验材料
        3.1.1 实验动物
        3.1.2 试剂
        3.1.3 仪器
    3.2 实验方法
        3.2.1 抗痛风活性的技术路线
        3.2.2 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制备
        3.2.3 月腺大戟乙醇提取物的急性毒理试验
        3.2.4 小鼠分组和处理
        3.2.5 生化指标检测
        3.2.6 病理组织学观察
        3.2.7 数据处理
    3.3 实验结果
        3.3.1 急性毒理实验
        3.3.2 对尿液、血清、肝脏中尿酸含量的影响
        3.3.3 肾脏病理组织学检查
    3.4 小结
第4章 总结
    4.1 研究总结
    4.2 存在的问题及展望
参考文献
致谢
附录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10)泽漆、枞酸钠灭螺效应及泽漆对钉螺毒性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引言
第一部分 泽漆、枞酸钠对钉螺的杀灭效果观察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二部分 泽漆乙醇提取物对钉螺糖原及蛋白含量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第三部分 泽漆乙醇提取物对钉螺肝脏组织和酯酶的影响
    材料与方法
    结果
    讨论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缩写词表
硕士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论文
致谢

四、大果大戟的化学成分(英文)(论文参考文献)

  • [1]四川藏区药用民族植物学研究[D]. 邱涛. 西南医科大学, 2020
  • [2]大戟属千金子中化学成分的研究[D]. 王倩. 西南交通大学, 2019
  • [3]阿拉套大戟甲醇部位化学成分研究[D]. 努尔买买提·开合热曼(Kehrimen Nurmuhammat). 新疆医科大学, 2018(11)
  • [4]唐古特瑞香、鬼臼、淫羊藿内生真菌的分离纯化及发酵产物活性研究[D]. 郝泷. 兰州理工大学, 2017(02)
  • [5]基于毒理学和镇痛抗炎药效比较的金铁锁去根皮探讨[D]. 吴玟萱.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6(08)
  • [6]藏药“蒂达”DNA条形码鉴定及中国沙棘生态适宜性研究[D]. 刘川. 成都中医药大学, 2016(05)
  • [7]福建马蓝有效成分累积及其分子基础研究[D]. 林文津. 福建农林大学, 2015(01)
  • [8]大狼毒化学成分的研究[D]. 贾海洋. 东南大学, 2015(08)
  • [9]月腺大戟的化学成分及抗痛风活性研究[D]. 徐娇. 华侨大学, 2014(02)
  • [10]泽漆、枞酸钠灭螺效应及泽漆对钉螺毒性作用的研究[D]. 张静. 苏州大学, 2012(03)

标签:;  ;  

Euphorbia eucalyptus的化学成分(英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