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启英:乡村振兴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论文

刘启英:乡村振兴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论文

【摘要】乡风文明建设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其核心在于要让广大农民在物质层面和精神层面有更多的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通过发掘优秀农耕文化、传承民俗文化、培育农村公共文化、开展移风易俗行动,实现农村文化繁荣发展,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从而引领乡村振兴不断发展。

【关键词】乡风文明 乡村振兴 民俗文化

无论是党的十九大报告,还是中央一号文件,始终把乡风文明贯穿乡村振兴的各个方面。乡风文明建设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抓手。只有把农村社会的乡风文明建设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才会深化乡村振兴内涵,才能更好地推动乡村振兴健康有序进行。

挖掘优秀农耕文化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业起源较早,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我国的农业遗产,它蕴含着中华文化的特征,是一种伟大的精神财富。一方面,农耕文化具有天、地、人、稼相互统一的和谐发展内涵,这些和谐发展内涵可以帮助我们正确理解人与自然的关系,让我们懂得更好地利用自然、尊重自然规律。另一方面,农耕文化具有规范人们行为和调解人们之间关系的道德约束作用,包括礼尚往来、互帮互助的人情伦理以及父慈子孝、尊老爱幼、遵守公德的社会行为。因此需要挖掘优秀传统农耕文化,为乡风文明建设提供支撑。

一是保护农耕文化的物质形态。农耕文化的物质形态主要包括与农耕生活息息相关的农业生产和衣食住行等显性可触的具象性的事物,比如古村落、特色民居、古树、农具、饮食用具、水利设施等。只有通过保存农耕文化的基本物质形态,才能使人们守住乡村文化的“根”,从而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韵。

二是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对农耕文化的二次赋能,让这些沉寂的农耕物质形态再次“活起来”,传承下去。比如,在一些历史悠久或者农耕文化浓厚的古村落,可以发展乡村旅游产业,让外来的游客亲身体验传统的农耕生活,参与到农业劳动、农耕节庆的活动中来,让他们感受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

企业应根据业务内容制订标准合同文本并鼓励使用,没有标准文本可适用的合同由承办部门起草合同文本,经律师修改并出具法律意见书。

如图3所示,漂烫温度与切片厚度之间交互作用显著,切片厚度和漂烫温度分别为4 mm和90 ℃时,标准化综合得分达到最大值。当切片厚度大于4 mm样品厚度越大,内部淀粉颗粒为糊化,使得产品破碎力增加,脆度降低。在一定漂烫温度和时间下,样品中引起褐变的为完全失活,有利于产品色泽的提高。

传承乡村民俗文化

乡村民俗文化是乡村地区的农民群众在生产生活中创造出来,并共同享有、共同传承的一种生活习惯。乡村民俗文化是维系农村地区社会稳定和团结的一个重要保障。

二是推进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建立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可以在短时间内改善乡村文化服务供给不足的情况,也能够改变乡村文化落后的面貌。因此要以政府为主导、以公共资源为支撑,建立农村公共文化供给实体平台,比如建立乡村图书馆、农家书屋、乡村数字影院等。

一是尊重农民主体地位。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也是乡村振兴的源动力。尊重农民主体地位,需要从农民的需求角度着手去实现。在宏观上,政府要积极转变职能,以村民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有针对性地为农民提供文化服务以及有计划性地组织农民开展文化活动;在微观上,政府可鼓励并且支持其他社会组织,举办公共文化服务活动。同时运用市场手段整合乡村艺术资源,鼓励民间艺人、文化能人等组建乡村文艺队伍,积极动员农民群众加入到队伍中来。

农村公共文化是农民群众沟通交流和维系日常情感的精神桥梁。培育农村公共文化有利于保障农民群众基本文化权利,有利于提升农民群众生活的幸福感。

三是塑造农耕文化品牌。一方面,农耕文化品牌的塑造可以自上而下,比如,在美丽乡村建设中被政府部门评定的一些村镇品牌工程,这些村镇可以作为一个现成的文化品牌使用。另一方面,农耕文化的品牌塑造也可以自下而上,立足于当地的实际情况,挖掘本地农耕文化的内涵,打造本土的“文化名片”,从而提升本土文化的知名度。

三是发掘村落民俗传统。村落民俗传统是村民的精神“润滑剂”,使村民在精神上得到快乐和满足。村落民俗传统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故事、诗歌、俗语等口头艺术形式;二是舞龙舞狮、地方戏曲、舞蹈、美术等表演艺术形式。要利用好当地的民俗传统,一方面通过讲好村里故事的方式,把村落的名声传播出去,吸引更多人关注这些民俗传统;另一方面通过让村落民俗传统进城的方式,把这些民俗文化带到城市中,让城市居民观看和倾听,让更多人喜欢和传承这些村落民俗传统。

二是发展乡村传统手工艺行业。乡村传统手工艺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具有传承和创新乡土文化的作用。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通过发展乡村旅游的形式来带动传统手艺的发展,重新发掘这些传统的手工技艺,为当地的乡村旅游提供一些特色的文化工艺品,比如陶工艺品、瓷器工艺品等。这些工艺品给游客带来视觉和触觉享受的同时,还能够激起游客的购买欲望,从而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

培育农村公共文化

刮耳崖前传令急,霹雳一声千骑入。弓刀匼匝网周遭,罪人黜伏将焉逃?铁笼盛之负以斧,骇汗淋漓写如雨。从征土目凡数千,咸使观睹争骈阗。穴中谁敢萌反复,请视今朝索诺木。远人从此识天威,愿万万古安边陲。[3]65

一是建设特色小镇和示范村。特色小镇和示范村的建设能够为乡村民俗文化提供旺盛的“生命力”。通过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建设具有本土特色的小镇和示范村庄,将地方特色与地方文化结合起来,让更多人熟悉和了解当地的民俗文化。

在多媒体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虚拟云桌面能够很好地满足基础课程教学应用的需要,例如PPT演示、视频播放、Web应用等;但在一些专业性较高的课程教学中往往暴露出处理能力不足的弊端,例如部分专业课程需要搭载Photoshop,Dreamweaver,premiere等高负载软件时,虚拟云桌面因处理能力不足,导致软件运行时出现卡顿现象或者直接无法启动软件。

挑选10名肘关节均无外伤或因其他疾病引起肘关节功能障碍的成年人。男、女各5名,年龄为23~64岁,平均年龄(41.6±17.1)岁。

三是以先进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通过乡村图书馆、乡村影院等实体服务平台为村民提供优秀的精神文化产品,比如,一方面通过讲座等方式向村民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通过课堂宣讲与网络授课等方式,为村民普及科学知识,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他们养成积极的生活方式。这种文化宣传方式可以丰富村民的日常文化生活,建立起新的乡村文化生态结构。

开展移风易俗行动

一是加强农民思想观念教育。利用农村日常生产生活对农民进行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加强科学无神论的教育,让农民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同时,政府可制作一些有关移风易俗的宣传册,定期发放给农民群众,帮助他们提高思想觉悟。通过村里的广播站对农民进行移风易俗的宣传教育,反对铺张浪费、讲排场、互相攀比等不良行为,提倡婚事新办、丧事简办、喜事小办等健康文明行为。

二是制定《村规民约》与《红白喜事制度》。通过村民代表大会形成一套有效的乡村内部办事制度,比如《村规民约》《红白喜事制度》等。针对这些制度设立相应的机制,比如确定《红白喜事制度》的责任人。同时建立以村两委为带头的监督执行机制,定期召开村党员大会和村民代表大会。

三是抓落实,树典型。充分重视典型的导向作用,在开展移风易俗的过程中,树立先进模范典型,通过这些榜样事例来教育农民群众,使移风易俗工作能够有效地在农民群众中开展。同时,政府部门要教育领导干部做好带头示范作用,教育村党员干部以身作则、率先垂范,把移风易俗当作日常工作来抓,常抓不懈。党员干部不但要做移风易俗的宣传者,也要做移风易俗的监督者和倡导者。通过树典型,抓落实,以党员干部带头的模范作用引领广大农民群众参与移风易俗行动,推动移风易俗成为一种新时尚。

【参考文献】

①《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

②《习近平关于“三农”工作论述摘编》,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识码】A

责编/银冰瑶 美编/杨玲玲

(作者为北京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标签:;  ;  ;  ;  ;  ;  ;  ;  ;  ;  ;  ;  ;  ;  ;  

刘启英:乡村振兴要焕发乡风文明新气象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