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虚拟学习空间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创造性,虚拟现实,模型,图书馆,环境,仿真技术。
虚拟学习空间论文文献综述
孙志伟,李小平,张琳,姜丽萍,毛旭[1](2019)在《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学习空间扩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促进虚拟现实技术在教育中的应用,文章在分析"学习空间建设和虚拟现实技术教育应用"的基础上,系统梳理了学习空间建设和发展的基础及历程,聚焦虚拟现实技术在学习空间上的体现方式、功能作用和建设路径,利用构想性、沉浸性、交互性等特性扩展学习空间。从课堂空间、泛在空间、网络空间与虚拟现实技术整合的角度提出虚实结合的学习空间连续体,认为虚拟现实技术扩展学习空间的关键路径是技术与现实空间的迭加,是丰富学习环境和信息呈现形式。虚拟现实学习空间可以提升教学活动的真实性,促进情境性混合教育生态的构建。(本文来源于《电化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07期)
翟明明[2](2019)在《基于Kano模型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用户需求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涌现出多种学习设备,拓宽了大学生进行知识获取及交流的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通过丰富的信息交流途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屏障,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知识共享行为,同时也威胁了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目中作为重要知识枢纽的地位。鉴于此,高校图书馆更应明确服务定位,积极调整服务方针,融合高校师生新兴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增加高校图书馆用户粘性——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应运而生。空间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增强空间的吸引力,提高用户对空间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掌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切实需求,增加用户体验。因此,本文将重点应用Kano模型,探求不同类型的高校用户对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提供服务项目的需求,挖掘高校师生进行知识交流以及获取过程中的行为习惯与偏好,为空间的建设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在充分查阅有关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虚拟学习社区、阅读社区、社交媒体等领域的文献后,从服务、互动、资源叁个要素出发,制作出一份包含21个问项的Kano模型问卷,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01份。接着,利用Kano评价分析法,对问卷中的21项功能项目进行需求分类,进一步使用Better-Worse指数分析法细化功能项目的需求类型,随后继续使用Kano评价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学历的用户、不同学习时长的用户、实际用户与潜在用户之间的需求差异,暴露出当前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不足的同时,也细化了未来空间的改进方向。最后,根据前文中数据的分析结果,从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优化空间构建技术、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提高空间参考咨询服务能力、开展高校图书馆区域资源合作共享项目,5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持续发展提出改进建议,加快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高高校图书馆地位。(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罗红梅,秦益霖[3](2019)在《高职学生虚拟个人成长空间建设——基于创造性学习螺旋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智慧校园背景下,为了给师生创造一个共同成长的环境,将学生培养成创造性学习者和思考者,有必要搭建一个虚拟个人成长空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推动学生加强团队合作,与同伴合作学习。(本文来源于《江苏教育》期刊2019年20期)
万波,熊必成[4](2018)在《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学习空间设计及应用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分析了虚拟学习空间建设的意义,从定义用户角色及权限,构建二维学习环境,构建叁维虚拟学习环境叁方面分析了利用VR虚席现实技术构建虚拟学习空间的策略,并探究了虚拟学习空间在教育中应用的方法,对于虚拟学习空间的构建设计及有效应用是一种促进。(本文来源于《电脑知识与技术》期刊2018年23期)
岳龙[5](2018)在《数字公民教育: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一文中研究指出如何让个体在信息时代虚拟的数字空间里谋求自我的生存和发展时,能够与他人和谐相处并维护公共领域的安全?进入信息时代的人类,除了在现实的物理空间中生存和生活之外,还为自己创造了一个虚拟的数字生活空间。虚拟数字生活空间的出现与发展,不仅给人们的生活带了巨大的便利,同时也对个体和社会的生存与发展带来了一系列革命性的变化与挑战。这些变化与挑战中首当其冲的就是个人作为公民身份的变化。正如美国社会学者杰森·欧勒所指出的:"当今人们除了拥有传统田野式社区中的公民身份之外,还增加了一重现代数字式社区的数字公民身份,即在(本文来源于《上海教育》期刊2018年11期)
余鹏彦,陈珏静[6](2016)在《面向泛在学习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互联网时代社会信息技术的发展催生了读者的泛在学习需求,然而当前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研究和应用过于简单化,不能满足移动互联网环境下泛在学习的学习常态。目前的泛在学习仍然面临着学习资源的多寡困惑、信息完整性被破坏的风险及碎片化学习的利弊争端等困难。图书馆可以发挥自身在泛在学习支持中学习环境、学习资源和学习服务提供者的角色,通过构建四层的系统架构,设计集成统一认证、社交学习、学习支持工具、学习资料库、信息云端存储和O2O六大核心功能模块,实现实体图书馆向虚拟网络空间延伸,满足读者泛在学习需求。(本文来源于《图书馆学研究》期刊2016年17期)
纪滢[7](2016)在《创造性学习环境研究:虚拟创客空间及其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新媒体联盟在所发表的2015年《地平线报告》中指出,未来叁至五年间学生将从消费者转变为创造者,对此李克强总理在展望我国未来经济走势时,也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于我国经济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可见未来教育当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为重点,在此讨论创造性学习是必要的。同时上述地平线报告也指出,创客空间是高等教育技术应用的六大技术进展之一,创客空间是支持创造性学习的理想场所,所以创客空间是培养创造性,提升学习水平的一个重要途径。虽然已经有大量有关创造性学习的研究和实践,然而研究创客空间才仅仅进入起步阶段,对于如何运用创客空间展开创造性学习还有待深入。本研究,作者探讨网络环境下虚拟创客空间的教育价值、特性、一般搭建模型、设计方法、开发流程,并用两个案例来说明虚拟创客空间在实际教学应用中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通过研究,本文获得以下认识:1、作者认为,在教育技术中创客空间就是一种支持创造性学习的学习环境;2、在创客空间,通过让创客(学习者)进行创造性学习可以提升其学习水平,实践“学为创造”:3、既然创客空间可等价为一种创造性的学习环境,所以作者认为,创客空间的学习理论基础应该包括创造性教学理论、以及相关建构主义和人本主义学习理论;4、在网络环境中,虚拟创客空间为创客(学习者)提供了进行创造性活动的平台,创客(学习者)在创造其知识产品的同时,也同时在进行创造性的学习,通过这个过程,能够提高创客(学习者)的学习水平;5、在此基础上,类比网络学习环境的一般模型,作者给出了虚拟创客空间的一般结构模型,该模型体现了“以创客为中心”的设计思想,围绕创造性学习需求这一核心,提供符合创客因素特征的创客条件,以创造为目标开展创客活动和评价机制,推动创造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发展;6、依据结构模型,作者给出了虚拟创客空间的一般设计流程;7、作者对搭建虚拟创客空间的各种现有技术进行了讨论和选择;8、作者通过两个具体课程的虚拟创客空间,力图验证虚拟创客空间的一般结构模型、设计流程和技术平台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9、在虚拟创客空间中进行创造性学习活动,在作者看来教师要因学习者制宜、因教学内容制宜、因课时制宜、因教学条件制宜,同时还要注意对学习者的引导。(本文来源于《云南大学》期刊2016-05-01)
罗伟[8](2016)在《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师个人空间课程碎片化学习考核研究——以动车组的操纵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高职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轨道交通相关专业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操纵、整备检查、试验、应急故障处理等专业实践能力,而通过虚拟仿真技术可以对铁路专业技术人员实践技能进行系统培养。本文以教师个人空间为依托,以虚拟仿真软件视频为载体,对动车组的操纵课程进行教学实施、考核改革,使之与学习过程相匹配。(本文来源于《时代教育》期刊2016年03期)
纪滢,杨文妍,刘婷南,沈丽[9](2015)在《创造性学习虚拟创客空间模型创设》一文中研究指出全球性的创客运动使得创客和创客空间受到了广泛关注,创客空间成为了创造性活动的场所,而创造性活动的结果除了产品,还有创新思维和能力的提升。介绍了创客、创客空间和虚拟创客空间的概念,比较了虚拟创客空间和学习环境的异同,梳理、归纳了典型的学习环境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创造性学习的特点,提出了虚拟创客空间模型。(本文来源于《软件导刊(教育技术)》期刊2015年10期)
孙志伟,吉婉婷[10](2015)在《职业教育虚拟学习空间建设初探》一文中研究指出职业教育本身的特征决定了它对学习环境的依赖,对学习环境的依赖和较小的师生比要求制约着职业教育的发展,如何通过现代技术打破制约职业教育发展的瓶颈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本文通过对职业教育和网络虚拟学习环境的特点进行分析,总结提出职业教育虚拟学习空间的建设需求、思路,并分析了学习者的学习过程,为职业教育学习空间的建设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现代教育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虚拟学习空间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互联网信息技术日新月异地发展,涌现出多种学习设备,拓宽了大学生进行知识获取及交流的渠道,潜移默化地改变着大学生的学习方式。学生们通过丰富的信息交流途径,打破时间与空间的屏障,积极参与课堂以外的知识共享行为,同时也威胁了图书馆在大学生心目中作为重要知识枢纽的地位。鉴于此,高校图书馆更应明确服务定位,积极调整服务方针,融合高校师生新兴的学习方式与学习习惯,增加高校图书馆用户粘性——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应运而生。空间的重点服务对象是高校师生,在互联网信息技术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如何增强空间的吸引力,提高用户对空间的利用率,显得尤为重要。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就是要准确掌握并最大限度地满足使用者的切实需求,增加用户体验。因此,本文将重点应用Kano模型,探求不同类型的高校用户对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提供服务项目的需求,挖掘高校师生进行知识交流以及获取过程中的行为习惯与偏好,为空间的建设提供更加明确的指导方向。在充分查阅有关虚拟学习共享空间、虚拟学习社区、阅读社区、社交媒体等领域的文献后,从服务、互动、资源叁个要素出发,制作出一份包含21个问项的Kano模型问卷,并通过线上线下两种方式回收有效问卷401份。接着,利用Kano评价分析法,对问卷中的21项功能项目进行需求分类,进一步使用Better-Worse指数分析法细化功能项目的需求类型,随后继续使用Kano评价分析法,对比分析不同学历的用户、不同学习时长的用户、实际用户与潜在用户之间的需求差异,暴露出当前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不足的同时,也细化了未来空间的改进方向。最后,根据前文中数据的分析结果,从加强对用户个人信息的保护、优化空间构建技术、注重满足不同类型用户的需求、提高空间参考咨询服务能力、开展高校图书馆区域资源合作共享项目,5个方面对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的持续发展提出改进建议,加快图书馆的转型发展,提高高校图书馆地位。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虚拟学习空间论文参考文献
[1].孙志伟,李小平,张琳,姜丽萍,毛旭.虚拟现实技术下的学习空间扩展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9
[2].翟明明.基于Kano模型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用户需求研究[D].山西大学.2019
[3].罗红梅,秦益霖.高职学生虚拟个人成长空间建设——基于创造性学习螺旋理论[J].江苏教育.2019
[4].万波,熊必成.利用VR虚拟现实技术开展学习空间设计及应用方法[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8
[5].岳龙.数字公民教育:如何在虚拟空间中学习、工作和生活?[J].上海教育.2018
[6].余鹏彦,陈珏静.面向泛在学习的高校图书馆虚拟学习共享空间研究[J].图书馆学研究.2016
[7].纪滢.创造性学习环境研究:虚拟创客空间及其创设[D].云南大学.2016
[8].罗伟.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教师个人空间课程碎片化学习考核研究——以动车组的操纵课程为例[J].时代教育.2016
[9].纪滢,杨文妍,刘婷南,沈丽.创造性学习虚拟创客空间模型创设[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15
[10].孙志伟,吉婉婷.职业教育虚拟学习空间建设初探[J].现代教育科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