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僵苗必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VB_1,La~(3+),水稻,抗性
僵苗必克论文文献综述
徐建明[1](2003)在《维生素B_1和镧协同调控稻苗生长效应及“僵苗必克”产品研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实验采用VB_1和La~(3+)协同作用,在水稻幼苗期(五叶一心)处理,以提高水稻对外界不良环境因子的抵抗能力,促进水稻幼苗的生长发育,为水稻高产稳产打下基础。 结果表明:VB_1和La~(3+)两者具有累加效应,VB_1和La~(3+)协同作用对水稻(Oryzea Sativa L. )幼苗生长及提高抗逆性具有促进效应,在一定的浓度范围内处理安全可靠。用复配剂4g/L(内含0.28g/L VB_1和0.4mg/L La~(3+))浓度处理时可达到最佳效果,处理后7d根系的生长活力比对照提高19.6%,根内源IAA含量比对照提高72.5%,发新根能力得到增强,根系干重比对照提高17.4%;同时,提高了叶片内叶绿素的含量,增幅达42.5%;另外,提高SOD、PAL和POD等酶的活性,增幅分别为34.5%、51.7%和29.6%。 VB_1和La~(3+)协同作用可以提高稻苗对低温冷害的抗性,提高稻苗对土壤中除草剂残留的忍(耐)受能力,诱导产生对苗稻瘟病的抗性,5d和10d后诱抗效果分别达到63.2%和57.9%,这些在水稻生产实际中具有重要的推广应用价值。 建立了以VB_1和La~(3+)为主成分制备的“僵苗必克”产品的生产工艺,质控指标操作性强。产品在水稻生产上较大面积推广应用,能够缓解或解除田间水稻僵苗不发,提高分蘖成穗率,达到稳产增产,体现出了显着的社会经济效益。(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期刊2003-04-01)
薛新红,冯太勤,奚虹萍,刘荣,何松银[2](2002)在《水稻分蘖期使用僵苗必克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僵苗必克使用后能促进僵苗转化 ,提高稻苗素质 ,且应用于未发生僵苗的田块 ,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1999年我们作了初步研究 ,为验证僵苗必克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详细的技术参数 ,特进行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条件 试验设在(本文来源于《上海农业科技》期刊2002年04期)
僵苗必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僵苗必克使用后能促进僵苗转化 ,提高稻苗素质 ,且应用于未发生僵苗的田块 ,也有明显的增产效果。 1999年我们作了初步研究 ,为验证僵苗必克的使用方法及效果 ,为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科学详细的技术参数 ,特进行本试验。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条件 试验设在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僵苗必克论文参考文献
[1].徐建明.维生素B_1和镧协同调控稻苗生长效应及“僵苗必克”产品研制与应用[D].南京农业大学.2003
[2].薛新红,冯太勤,奚虹萍,刘荣,何松银.水稻分蘖期使用僵苗必克试验研究[J].上海农业科技.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