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库底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库,黄柏,人工林,通量,有机质,桉树,基质。
水库底泥论文文献综述
任焕莲[1](2019)在《漳泽水库底泥氮磷污染与表层水营养化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库富营养化和底泥是造成水库水质污染的主要原因,本文对2017年10月至2018年9月期间漳泽水库库前、库中、库尾不同监测点的表层水和底泥总磷、总氮的监测结果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水库富营养化程度随时间和空间变化明显,对应监测点的底泥中总磷含量随时间和空间变化均明显,总氮随时间变化不明显,随空间变化从库前至库尾整个监测期呈显着下降趋势,底泥与其对应的表层水氮磷含量无直接相关关系。本文研究成果为解决水库富营养化治理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期刊2019年09期)
田海军,付朝辉[2](2019)在《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群落的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在2017年5月份和9月份以及2018年3月份在信阳市泼河水库底泥采样叁次,探究不同时间段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提取底泥样品中细菌微生物的DNA,并利用PCR扩增技术对DNA扩增某一个基因,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不同时间段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特点。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泼河水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演替,且在叁个时间段内在科的分类水平上共有192种细菌,所占比例为77.4%,说明泼河水库中77.4%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是长期变化很小的,12个样品物种组成共覆盖45种,其中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ceae_uncultured、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_uncultured为优势种群。(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杂志》期刊2019年03期)
杜红霞[3](2019)在《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汞甲基化微生物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汞(Mercury,Hg)已经被列为一种全球污染物。自然界中,汞主要以无机单质汞(Hg(0)、Hg~0)、二价汞(Hg(II)、Hg~(2+)),以及有机汞化合物,如单甲基汞(CH_3Hg~+、甲基汞、MeHg)和二甲基汞(DMHg)存在于环境中。甲基汞可以在水生生态系统食物链中生物放大,致使鱼等水产品中达到高浓度,从而对人类健康构成威胁。研究表明,Hg(0)和Hg(II)都可以通过生物和非生物过程转化为甲基汞。然而,当前主流观点认为,甲基汞主要是由微生物,特别是存在于自然环境中的一群厌氧微生物作用生成。大量研究表明:硫酸盐还原菌(Sulfate reducing bacteria,SRB)、铁还原菌(Iron reducing bacteria,IRB)、甲烷生成菌(Methanogens),以及发酵、乙酸和纤维素分解等厌氧微生物是主要的汞甲基化微生物。这些微生物的共同特征是具有决定汞甲基化作用有无的关键基因簇hgcAB。因此,研究环境中汞甲基化微生物对于正确认识甲基汞的生成过程与人体暴露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大量研究发现,水生生态系统底泥是甲基汞的主要来源,因此,研究水生生态系统底泥的汞甲基化微生物组成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论文旨在以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两个典型的汞敏感型水生生态系统土壤、底泥为研究对象,分析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与水体中THg、MeHg浓度,及MeHg/THg比值。同时,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T-RFLP)、克隆文库、实时荧光定量PCR法(q-PCR、qRT-PCR)以及16S rRNA扩增子高通量测序技术,对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底泥、土壤中与汞甲基化相关基因量及相关微生物组成、丰度与多样性进行分析,从而预测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底泥中可能存在的汞甲基化微生物。通过研究发现,叁峡水库忠县石宝寨(S)、涂井(T)和涪陵珍溪(Z)叁处消落带,全淹土、半淹土和未淹土之间MeHg/THg比值范围在0.18%-2.81%,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MeHg/THg比值范围在1.12%-2.46%,与叁峡水库消落带的汞甲基化能力相当,但二者均远远低于其他水生生态系统。叁峡水库石宝寨消落带落干期全淹土SI变成淹没期底泥SSe之后,SSe的MeHg/THg比值(2.05%)也高于SI(1.76%),这证实了底泥具有更高的汞甲基化能力,与前人的结果相一致。然而,这也说明叁峡水库消落带和纳木错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能力均处于相对较低的水平。通过对叁峡水库忠县石宝寨、涂井和涪陵珍溪叁处消落带全淹土、半淹土和未淹土中hgcA(汞甲基化微生物)、dsrB(SRB)和mcrA(甲烷生成菌)基因存在量分析表明,土壤中的MeHg浓度与dsrB基因存在量呈现正相关性,石宝寨和涂井消落带土壤MeHg浓度与hgcA基因存在量呈现正相关性。并且,消落带土壤中dsrB基因丰度显着高于hgcA丰度(p<0.001),这可能表明消落带土壤中只有一小部分SRB是汞甲基化微生物,参与到汞的微生物甲基化过程当中。通过对叁峡水库石宝寨消落带的全淹土SI与未淹土SN中含dsrB基因的微生物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SI中含dsrB基因的序列主要分布在δ-变形菌纲下的脱硫八迭球菌属(Desulfosarcina)、脱硫豆状菌属(Desulfofaba)、脱硫线菌属(Desulfonema)、脱硫球菌属(Desulfococcus)、脱硫豆菌属(Desulfotignum)、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脱硫微菌属(Desulfomicrobium)和脱硫肠状菌(Desulfotomaculum)以及一些未鉴定的种属中;而SN中含dsrB基因序列主要位于δ-变形菌纲下的脱硫念珠菌属(Desulfomonile)、互营杆菌属(Syntrophobacter),以及一些未鉴定的种属中,SN中所出现的含dsrB基因序列微生物种属数量远远小于SI。可见,石宝寨消落带全淹土SI中dsrB和hgcA基因的丰度均较高,且显着高于未淹土SN中dsrB和hgcA基因的丰度(p<0.001)。同时,T-RFLP分析dsrB基因微生物多样性也发现,石宝寨消落带全淹土SI具有最高的dsrB基因微生物多样性。因此,通过对汞甲基化能力最强的石宝寨消落带,落干期全淹土SI变成淹没期底泥SSe过程中微生物构成及hgcA、dsrB和mcrA基因量进行比较后发现,SI与SSe所具有较高的hgcA和dsrB丰度与其较高的MeHg浓度之间呈正相关性,这表明含hgcA、dsrB基因的微生物对消落带全淹土和底泥样品中的无机汞甲基化有一定的贡献。SI中含hgcA基因序列为δ-变形菌纲下地杆菌科细菌,以及广古菌门、甲烷微菌纲的古菌。SSe中含hgcA基因序列为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细菌、甲烷微菌纲古菌以及梭菌纲细菌。可见,落干期到淹没期的变化对SI与SSe中含hgcA基因微生物的组成有较大影响。主成分分析(PCA)可知,SO_4~(2-)、OM(有机质,organic matter)、Fe~(2+)和NH_4~+都是影响dsrB或hgcA群落结构的显着变量。结合叁峡消落带土壤、底泥汞浓度及MeHg/THg比值远低于其他水生生态系统这一结果,我们猜测:叁峡水库消落带土壤、底泥中存在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可能是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甲烷微菌纲和梭菌纲中汞甲基化能力较弱的一些细菌和古菌。而具体是哪些微生物在起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来确定。通过对青藏高原纳木错,采用16S rRNA扩增子Illumina高通量测序,分析了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的微生物群落丰度、多样性、群落组成差异,结果表明,厚壁菌门、梭菌纲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很可能是纳木错底泥中与汞甲基化相关的微生物。然而,现有文献表明,梭菌纲的汞甲基化能力平均来看是最弱的,而且在纳木错底泥中也不是优势科属。因此,底泥的生物甲基化作用对鱼类体MeHg超累积的贡献不大,原因可能主要来自水体、周丛生物等的生物或非生物汞甲基化作用。采用q-PCR(hgcA、dsrB、mcrA、pmoA、细菌16S rRNA和古菌16S rRNA)与qRT-PCR(hgcA和dsrB)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纳木错湖心底泥中dsrB基因量较高,但hgcA基因的存在量和表达量都较低。这意味着纳木错湖心底泥中大部分SRB可能都不是汞甲基化微生物,不具备汞甲基化作用。通过对纳木错湖心底泥与岸边土壤中影响汞的生物地球化学因素对微生物组成的影响进行了db-RDA分析,结果表明,对纳木错湖心底泥和岸边土壤中的物种构成影响最大的环境因子是阳离子交换量(CEC),其次为有机质(OM)、pH值、MeHg、Fe~(2+)、THg浓度,盐基饱和度(BS)和NH_4~+浓度对菌群结构的影响最小。纳木错湖心底泥冷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CEC、OM、pH、SO_4~(2-)和Fe~(2+)浓度是正相关,而湖心底泥冷季的微生物群落组成与BS、MeHg/THg比值、MeHg和NH_4~+浓度为负相关。岸边土壤和湖心底泥呈现出截然不同的相关性结果。综上研究表明,叁峡水库消落带和青藏高原纳木错湖泊发现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的共性特征是:1)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效率均不高,均低于国内外其他水生生态系统。2)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底泥中,均未发现现有已证明具有高汞甲基化能力的微生物,可预测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均分布在能力较弱的纲中。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的不同之处在于:1)叁峡水库消落带输入的汞多,但鱼体MeHg浓度低;而经过长距离传输输入到青藏高原纳木错的汞的量与叁峡水库相当,但纳木错湖泊鱼汞具有超高MeHg浓度,这说明纳木错的甲基化效率要高。原因:我们的研究证明这种高的甲基化效率不主要来自底泥,因此,由于纳木错的高海拔、天然的厌氧强光照环境,推测其有可能来自水体、周丛生物等生境的高生物甲基化效率,或者是高效的非生物甲基化作用(光致甲基化作用)等。2)青藏高原纳木错湖心底泥的汞甲基化微生物可能来自于厚壁菌门、梭菌纲的瘤胃菌科(Ruminococcaceae);而叁峡水库消落带底泥中具有汞甲基化能力的微生物可能来自于δ-变形菌纲下的地杆菌科,甲烷微菌纲和梭菌纲中汞甲基化能力较弱的一些细菌和古菌。本研究为人们了解大型水库和高原湖泊这两个水生生态系统,底泥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特征提供了基础数据,为理解水环境中汞的微生物甲基化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5-27)
姬志军[4](2019)在《分层水库底泥污染的评价模型及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GPS定位仪对分层水库底泥采样点进行确定,根据确定的采样点对底泥样品进行采集与分析得到底泥污染数据,采用循环神经网络特征提取算法对底泥污染数据的特征进行提取,以得到的底泥污染数据特征为基础采用多因子评价方法对底泥污染进行评价,实现了底泥污染评价模型的建立。以评价模型得到的数据为基础,对底泥主要污染物进行确定,根据主要污染物数据对其污染源进行识别与分类,采用切断污染源以及吸附技术实现了分层水库底泥污染的控制。(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与管理》期刊2019年05期)
谢民争,陈倩,党晨原,潘柏岳,安芮[5](2019)在《水库底泥氮释放及其好氧微生物脱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丹江口水库为例,考察水库底泥在不同温度、扰动和曝气等条件下,总氮、硝氮、氨氮和亚硝氮的释放规律。设置模拟反应器,探究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强化消除水库底泥内源氮污染的效果,并运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对底泥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温度升高会减少氨氮的释放,增加硝氮和亚硝氮的积累;水体扰动会加速底泥中氮素释放,且上覆水中的氮素释放累积量与扰动速度成正比;溶解氧对底泥氮素释放有显着影响,曝气处理可以明显地降低底泥中总氮和硝氮的释放及其在水体中的累积。在反应器中底泥–上覆水界面投加高效好氧脱氮微生物Pseudomonas stutzeri (PCN-1)后,反应器内各种形态的氮素都出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在反应器运行的第65天,底泥释放的总氮和硝氮的去除率分别高达75.87%和79.96%,底泥内源氮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对比投加菌株前后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现底泥中Proteobacteria,Bacteroidetes和Spirochaetes的相对丰度明显增加,PCN-1强化脱氮处理能够改变底泥的微生物群落结构。(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严莲英,范成五,刘桂华,高翔,秦松[6](2019)在《阿哈水库底泥基质中3种绿化植物的生长及Cd的富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阿哈水库底泥的重金属潜在危害程度为中等,其中以Cd的贡献最大。以阿哈水库疏浚底泥为材料,采用盆栽试验研究了70%的底泥与珍珠岩、木屑、蘑菇渣和茶园土组成的基质对种植的叁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生长情况的影响及Cd在植株内的富集特征。结果表明:1)配制的底泥基质有机质的含量范围为78.30~95.31 g·kg~(-1),速效氮为109.33~124.45 mg·kg~(-1),速效磷为17.20~24.70 mg·kg~(-1),速效钾为178.12~206.46 mg·kg~(-1),pH为7.62~7.71,总孔隙度为42%~75%,电导率(EC)为1.47~1.62 ms·cm~(-1),Cd为0.88~1.12 mg·kg~(-1),满足CJ/T 340-2011的要求,同时,由于木屑、蘑菇渣的养分含量高于珍珠岩和茶园土,所以木屑、蘑菇渣所占比重较大的T_5(70%底泥+10%珍珠岩+10%木屑+10%蘑菇渣)、T_3(70%底泥+15%珍珠岩+10%蘑菇渣+5%茶园土)和T_4(70%底泥+15%珍珠岩+10%木屑+5%茶园土)养分含量大于T_2(70%底泥+30%珍珠岩)和T_1(70%底泥+30%茶园土),此外,调节孔隙度能力为珍珠岩>木屑>蘑菇渣>茶园土,经调节后,孔隙度较大的为T_2、T_5、T_3和T_4,所以,T_5为本次试验理化性质最优基质。2)种植的叁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鲜重分别为127.63、37.51、61.02 g·盆~(-1),干重为15.37、4.62、9.91 g·盆~(-1),叁叶草长势最好,其次是孔雀草。3)叁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地上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10~0.14 mg·kg~(-1)、0.21~0.31 mg·kg~(-1)和0.93~1.22 mg·kg~(-1),地下部分Cd的含量分别为0.04~0.15 mg·kg~(-1)、4.32~4.98 mg·kg~(-1)和0.40~0.93 mg·kg~(-1),除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含量超过一般植物正常Cd含量0.2~3.0 mg·kg~(-1)外,叁叶草和孔雀草植株Cd含量均在正常范围内,同时,孔雀草的Cd累积量为7.46~12.60μg·盆~(-1),远大于叁叶草和黑麦草的1.03~2.24μg·盆~(-1)、2.73~3.72μg·盆~(-1)。4)黑麦草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为3.96~5.01,孔雀草地上和地下部分的Cd富集系数分别为0.93~1.11和0.37~1.06,而黑麦草地上部分和叁叶草的Cd富集系数均小于0.31,且叁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的Cd转移系数为0.67~3.23、0.05~0.07、1.00~2.52,可见,黑麦草为Cd根富集植物,孔雀草和叁叶草是Cd地上部富集植物。综上,可以利用阿哈水库底泥制成基质种植叁叶草、黑麦草和孔雀草,同时可利用其去除部分底泥中重金属,为阿哈水库及类似的喀斯特山区湖泊污染整治工程提供参考资料。(本文来源于《草业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李琼,刘佳,李永凯[7](2019)在《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宜昌市黄柏河流域饮用水水库内源磷释放对水质的影响,于2016年对流域内3座梯级水库的水体进行了逐月采样,在10月进行一次沉积物柱状样品的采集。根据样品分析数据,估算了沉积物-水界面磷释放通量,以及内源磷占磷总量的比例。结果发现:流域内玄庙观水库磷释放通量为0.492 mg/(m~2·d);天福庙水库为0.37 mg/(m~2·d),西北口水库为0.175 mg/(m~2·d);玄庙观水库年内内源磷释放最大月份占比为28.4%,天福庙水库为18.5%,西北口水库为19.5%;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已对水库水质产生了影响。研究结果为黄柏河流域饮用水水库的水质治理、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人民长江》期刊2019年03期)
吴雪飞,倪奔[8](2018)在《青草沙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青草沙水库底泥中的重金属Ni、Cd、Cu、Pb、Zn含量进行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青草沙库区内五种重金属在不同采样点位的浓度分布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其中库尾的1#、2#点位呈现出略高的浓度。采用地累积指数法、潜在生态危害指数法对底泥重金属污染进行评价,Cd相较于其他重金属元素表现出较高的污染程度和潜在生态危害。采用沉积物质量基准法进行评价,Cd在部分点位偶尔会引起不利生物毒性效应,而重金属Ni在所有点位均会产生不利生物毒性效应。(本文来源于《净水技术》期刊2018年S2期)
施媛媛,李一平,罗凡,郭晋川,李荣辉[9](2018)在《桉树人工林区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桉树种植对其林区水库底泥理化特性的影响及水库内部营养盐和有机质的运移转化机制,针对广西南宁市桉树人工林区那降水库,测定了底泥的含水率、总氮、总磷、总有机碳和有机质,分析探讨了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分布特征及氮、磷与有机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并评价了底泥的肥力状况。研究结果表明:那降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的含量随其深度的增加而降低; 8月底泥氮、磷平均质量比分别为2 199 mg/kg和256 mg/kg,均略高于12月的平均质量比(1 994 mg/kg和230 mg/kg),主要在于夏季水库形成水温分层,延缓了底泥营养盐释放;桉树培育期施用的肥料是底泥氮、磷的重要来源,农药及砍伐后的残枝落叶是底泥有机质的主要成分;底泥有机指数远大于0. 05,属于Ⅲ级肥污染状态;桉树对林区水体的氮、磷及有机质的贡献较其他树种更为显着,是林区水库底泥肥污染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水资源保护》期刊2018年05期)
[10](2018)在《天津于桥水库污染底泥清淤工程圆满完成》一文中研究指出今年天津市项民心工程重要项目之一——于桥水库污染底泥清淤工程于日前圆满完成,通过实施清淤治理,累计清除水库底泥458万m3,有效削减水库氮磷含量,为今后深入推动于桥水库综合治理、提升天津市供水保障能力发挥重要作用。于桥水库是天津城市供水的水源地,近年来受引(本文来源于《海河水利》期刊2018年04期)
水库底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2017年5月份和9月份以及2018年3月份在信阳市泼河水库底泥采样叁次,探究不同时间段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的群落结构。提取底泥样品中细菌微生物的DNA,并利用PCR扩增技术对DNA扩增某一个基因,构建16S rRNA基因文库,并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进行序列测定,分析不同时间段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群落的组成和特点。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段内泼河水库底泥细菌群落结构发生了演替,且在叁个时间段内在科的分类水平上共有192种细菌,所占比例为77.4%,说明泼河水库中77.4%的细菌群落结构组成是长期变化很小的,12个样品物种组成共覆盖45种,其中厌氧绳菌目Anaerolineaceae_uncultured、黄单胞菌目Xanthomonadales_uncultured为优势种群。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库底泥论文参考文献
[1].任焕莲.漳泽水库底泥氮磷污染与表层水营养化关系分析[J].水资源开发与管理.2019
[2].田海军,付朝辉.泼河水库底泥中细菌群落的调查[J].水产学杂志.2019
[3].杜红霞.叁峡水库消落带与纳木错土壤、底泥汞甲基化微生物分布特征[D].西南大学.2019
[4].姬志军.分层水库底泥污染的评价模型及控制方法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9
[5].谢民争,陈倩,党晨原,潘柏岳,安芮.水库底泥氮释放及其好氧微生物脱氮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严莲英,范成五,刘桂华,高翔,秦松.阿哈水库底泥基质中3种绿化植物的生长及Cd的富集特征[J].草业学报.2019
[7].李琼,刘佳,李永凯.黄柏河流域水库底泥内源磷释放对水质影响分析[J].人民长江.2019
[8].吴雪飞,倪奔.青草沙水库底泥重金属含量分析与评价[J].净水技术.2018
[9].施媛媛,李一平,罗凡,郭晋川,李荣辉.桉树人工林区水库底泥氮、磷和有机质时空分布特征[J].水资源保护.2018
[10]..天津于桥水库污染底泥清淤工程圆满完成[J].海河水利.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