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学特性论文_吴桂康,吴贤明,张芳,马方涛,陈章铭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生态学,特征,花粉,苍耳,物候,特性,生物学。

生态学特性论文文献综述

吴桂康,吴贤明,张芳,马方涛,陈章铭[1](2019)在《西昌市大箐梁子华山松球蚜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华山松球蚜(Pineus armandicola)的生物学特性以及预测预报规律,本研究采用室内饲养与林间观察相结合的办法,记录了华山松球蚜形态特征、生活史及种群变化特征,比较了20℃、25℃、30℃和35℃4个不同温度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华山松球蚜在大箐梁子1年11代,春夏季平均30 d 1代,秋冬季35 d 1代,世代重迭。在35℃处理下,各虫态的发育历期显着低于其他3个温度(P<0.05);而夏季(6—8月),卵、若虫和无翅成蚜3个虫态的数量显着高于其他3个季节(P<0.05)。华山松球蚜产卵期与毛叶蔷薇(Rosa mairei)、桤木(Alnus cremastogyne)、荞麦(Fagopyrum esculentum)物候之间关系密切。(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杨鹤[2](2019)在《日本厚朴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简介》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简述了日本厚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现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顾威[3](2019)在《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生物入侵严重威胁入侵地的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甚至人类健康,目前日益受到各国政府、国际组织以及学术界的高度重视,现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叁大环境问题之一。刺苍耳(Xanthium spinosum L.)是一种原产于南美洲的世界性杂草,目前广泛分布于欧洲的中部和南部以及西北太平洋地区。1932年,其野生归化种群在我国的河南省周口市郸城县被首次发现,现已广泛分布于我国北方的广大地区。刺苍耳生态适应性强,结实量大,经常成为群落中的优势物种,并且由于总苞密生倒钩刺,易附着于牛、羊等动物皮毛上,果实扩散迅速,因此对入侵地的农林畜牧业和生物多样性造成了严重危害,现已被列入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有害生物名录》。尽管国内外学者在刺苍耳的生态适应性和竞争能力等方面开展了许多有益的研究工作,然而,有关刺苍耳繁殖生态学的研究尚未见报道。大量研究表明,生殖特性通常是外来植物成功入侵的关键因素,故本文通过比较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Patr.)的繁殖生态学特性,以期探查出刺苍耳成功定殖及扩散的繁殖生态学机理。本研究的主要结论如下:1.无论是在个体水平还是种群水平上,刺苍耳雌花和雄花的花期持续时长均显着长于苍耳,二者花期时长相差一个月左右。个体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和雌花花期(80d和85 d)比苍耳的(49 d和60 d)分别长约31 d和25 d。种群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花期和雌花花期(91 d和100 d)比苍耳的(65 d和73 d)分别长约26 d和27 d。长花期可降低由于恶劣天气等外界条件影响导致的传粉失败的风险,显着提高了刺苍耳成功传粉受精的机会。此外,刺苍耳与苍耳在开花时间上较高程度的重迭。个体水平上,刺苍耳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的雄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42 d,刺苍耳的雌花花期与苍耳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5 d,刺苍耳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9 d;种群水平上,刺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58 d,刺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69 d,刺苍耳种群的雄花花期与苍耳种群的雌花花期的重迭天数为71 d。开花时间上较高程度的重迭极有可能造成二者的杂交繁殖,有可能导致本地物种苍耳的减少或灭绝,甚至改变其进化的方向。2.野外调查发现刺苍耳与苍耳均为风媒传粉植物。重力载玻片法测定结果显示:刺苍耳和苍耳的花粉散播均呈单峰曲线模式,花粉散播的数量均随着距离的增加先增加而后减少。在平均风速为0.89 m/s的微风条件下,刺苍耳花粉随风散播的最远距离为34m,苍耳花粉随风散播的最远距离为40 m。然而,刺苍耳的花粉散播总量比苍耳的花粉散播总量高22.87%,尤其是在0~8 m范围内,刺苍耳的花粉散播数量比苍耳的花粉散播数量高67.5%。由于刺苍耳植株在群落中往往呈高密度聚集性分布,因此其散播出的大量花粉将显着地增加其种群内异交成功的可能性,有助于产生更多的异交种子,提高其后代的环境适应性。3.刺苍耳柱头可授期的持续时长(10 d)比苍耳柱头可授期的持续时长(9 d)长1d。在同一天内,刺苍耳花粉活力的维持时间比苍耳花粉的长约1 h,在8:00~14:00间二者的花粉活力无显着差异,但在16:00后,刺苍耳的花粉活力始终显着高于苍耳的花粉活力,并且从早上08:00至晚上20:00的长达12 h里,刺苍耳的花粉活力均可维持在75%以上,最高可达99%。此外,刺苍耳的单株花粉粒总数高达26,504,809±3,704,981粒,约为苍耳单株花粉粒总数(18,158,808.86±4,654,836)的1.46倍;刺苍耳单株的胚珠总数平均约为21,516±2,010个,约为苍耳单株的平均胚珠总数(1,462±94)的14.72倍。与此同时,刺苍耳的柱头表面积比苍耳的柱头表面积小约2%,但是刺苍耳的花粉粒横截面积比苍耳的花粉粒横截面积小约14.5%,因此刺苍耳的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S/C)比苍耳的S/C值高12.3%,大大增加了刺苍耳柱头捕获花粉粒、成功授粉受精的概率。刺苍耳能够在相对较长的时间里维持较高的花粉活力,还能维持较长时间的柱头可授期,并且刺苍耳在单株花粉粒总数和单株胚珠总数较苍耳也具有十分显着的优势,还具有较高的S/C值,这些特点大大提高了刺苍耳成功授粉受精的机会。4.苍耳繁殖器官(果实和雄花序)的生物量(干重)占植株总生物量(干重)的比重(繁殖分配比例)约为47.12%,而刺苍耳繁殖器官的生物量(干重)占其总生物量(干重)的比重(繁殖分配比例)约为55.39%,比苍耳的繁殖分配比例高出约17.55%,这说明了刺苍耳将超过半数的资源投资用于繁殖产生后代,可显着提高刺苍耳繁殖成功的概率,提高其入侵能力。并且,刺苍耳单株果实的平均数量高达21232粒,而苍耳单株的种子平均数量仅为1404粒,刺苍耳单株产生的种子数量远远多于苍耳(约15.12倍)。刺苍耳高的结实量,有助于其在侵入地迅速定殖与扩散繁衍。5.刺苍耳的自交结实率与异交结实率分别为97%和80%,高于苍耳的自交处理结实率(93%)和异交处理结实率(76%),说明无论是自交还是异交,刺苍耳均可大量结实,并且相对于苍耳均具有一定的优势,这种灵活的交配机制显着增强了其繁殖成功的概率,能够保证刺苍耳产生尽可能多的种子。刺苍耳的自交处理结实率显着地高于其异交处理结实率,自交能够降低外界因素对繁殖的干扰,从而达到迅速成功繁殖的目的;而刺苍耳高达80%的异交结实率,对刺苍耳避免自交衰退,提高其后代的适合度具有积极意义。刺苍耳与苍耳均不具有无融合生殖的特性。综上所述,与本地同属植物苍耳相比,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在开花物候、传粉媒介、柱头可授性、花粉活力、柱头表面积与花粉粒横截面积的比值、繁殖分配、繁育系统等繁殖生物学特性指标上都表现出了显着的优势,具有很强的有性繁殖能力,这可能是其成功入侵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6-01)

张荣[4](2019)在《沙冬青果实形态特征与扩散特征的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沙冬青自身的传播特征和外界环境因素决定了其果实的扩散格局。本文以沙冬青果实为研究对象,测量沙冬青果实的形态特征、测定其在静止空气中的垂直沉降时间以及模拟风力条件下的水平扩散距离;分析比较沙冬青果实的形态特征与沉降时间、水平扩散距离之间的相关性、建立沙冬青果实扩散模型、测定沙冬青种子活力。结果表明:(1)根据果荚是否开裂以及果荚的扭曲角度,将其分为开裂-平展状果实、开裂-扭曲状的果实和不开裂果实叁种类型。不开裂的果实与其它两种类型果实的果荚长度、果荚宽度、果实重量、果荚重量、种子重量之间差异极显着。(2)在释放高度一致时,下降时间总体呈现出:开裂-扭曲状的果实>开裂-平展状果实>不开裂果实,叁者之间的差异性极显着。(3)在同一下垫面,水平扩散距离的大小总体呈现:开裂-扭曲状果实>开裂-平展状果实>不开裂果实,叁者的水平扩散距离差异极显着。果荚类型一致时,风速相同的条件下,果实扩散距离由远及近依次为:光滑面>沙子面>砾石面。(4)在传播过程中果实类型是影响下降时间和水平扩散距离的主要影响因素,r分别为-0.278和-0.221。其次是果实重量,与下降时间和扩散距离的相关系数r分别为:-0.209 和-0.140。(5)在环境条件一致,沙冬青果实第一阶段扩散距离的预测值大于实测值。沙冬青果实第二次扩散中,建立了扩散距离与风速的叁次函数模型。(6)叁种类型沙冬青种子吸胀过程中吸水量的变化趋势一致。种子的吸胀过程历时32 h。种子萌发率由大到小依次为:不开裂果实(80%)>开裂-平展状果实(60%)>开裂-扭曲状果实(20%)。研究结果证明开裂-平展状果实、开裂-扭曲状果实和不开裂果实在扩散过程中相互结合,增强了沙冬青果实的扩散和繁殖机会。(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吴冉冉,刘林德,张莉,侯玉平,王丽娟[5](2019)在《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开花物候、花朵数量性状、花粉活力、花粉组织化学、柱头可授性、花粉在柱头上的萌发状况、杂交指数、花粉胚珠比、传粉媒介以及繁育系统等方面,研究了外来入侵植物美洲商陆(Phytolacca americ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为揭示该物种成功入侵的机理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美洲商陆种群花期可达45~70 d,单花花期为2~3 d,可进一步分为杯状花期、花瓣平展期、花瓣下垂期、花瓣反卷期;花冠直径在下垂期最大且不超过1 cm,花药与柱头间距离在1~2.5 mm,有利于自交的发生;花瓣平展期与花瓣下垂期花粉活力差异显着(P<0.05),杯状花期与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差异不显着(P>0.05),花瓣平展期花粉活力可达85%;雌蕊柱头可授性在花瓣平展期最强;杯状花期合生柱头开裂,花瓣平展期柱头9~10裂,接受花粉的表面积增大;花药散粉时间与合生柱头开裂时间相吻合,有助于柱头接受花粉;扫描电镜下观察到花粉在花瓣平展期的柱头上已萌发;每朵花可提供1667~3222粒花粉,胚珠9~10个,花粉胚珠比(P/O)为340.88±34.99,表现为兼性自交;美洲商陆杂交指数(OCI)为3,花粉粒属于含脂型,主要传粉昆虫有蜜蜂、胡蜂、食蚜蝇、细腰蜂。综上所述,美洲商陆自交亲和,花粉活力高、柱头可授性强,且高花粉活力与强柱头可授性出现在相同的时期,增加了花粉落置柱头及在柱头上萌发的几率;虫媒花,访花者行为与花朵相适应,有利于提高坐果率,这样的繁殖机制与传粉特点是美洲商陆成功入侵的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8期)

张蓉[6](2019)在《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花蓟马是世界性农业和园艺作物害虫,也是我国重要的对外对内检疫对象。西花蓟马具有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两个品系,二者在寄主范围、抗药性、生存环境等方面均具有明显差异,但外部形态相似,无法准确鉴别,生殖隔离及生态环境适应性未知,明确以上信息对西花蓟马的靶向性防控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为靶标,采用基于mtDNA COI基因的种特异性PCR法,研究一步双重品系快速检测技术,并通过室内生态学实验研究两个品系的生殖生物学特性和生态适应性,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种特异性COI标记的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一步双重快速鉴定技术研究。以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为靶标,以田间常见的其他14种蓟马为参照,根据COI序列设计筛选获得特异性组合引物(TF6/GR32/LR12),其扩增片段大小分别为温室品系362bp、羽扇豆品系541bp。结果当组合引物TF6/GR32/LR12比例为1.0/0.2/0.8、退火温度为44℃时,扩增效果最好。该检测鉴定技术体系,特异性强,仅对西花蓟马的温室品系和/或羽扇豆品系具有扩增能力。灵敏度高,对单一或混合品系的西花蓟马各虫态都具有同等的扩增能力;对温室品系的最低检测阈值为35.90 pg·μL~(-1),对羽扇豆品系的最低检测阈值为146.95 pg·μL~(-1)。该检测鉴定技术体系的建立,对有效阻截西花蓟马的进一步传播扩散及其靶向性防控措施制定意义重大。(2)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生殖生物学特性研究。通过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雌雄虫个体和群体杂交实验,观察比较杂交组合的雌雄虫寿命、产卵量、后代性比和存活率及杂交F1代繁殖力。研究结果表明,西花蓟马两个品系可以杂交,并产生具有生殖能力的后代,不存在生殖隔离。研究结果明确了两个品系的分类学地位,表明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应属于同一物种。(3)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田间高雌种群稳定机制研究。针对西花蓟马田间自然种群雌性比例高的问题,采用种群生物生态学技术方法,进行单性种群维持机制研究,以及种群数量和雌虫占比动态趋势监测。结果显示,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种群中雌虫比例均长期维持在70%以上;进一步的回交实验结果表明,孤雌生殖的雌虫可以与子代雄虫交配,产生雌性后代。西花蓟马雄虫有多次交配行为,1头雄虫24h内可以与1-6头雌虫交配。雄虫多次交配行为的存在可能是维持西花蓟马种群高雌比例的重要因素,对其在新入侵地的种群建立意义重大。(4)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的种群竞争互作研究。针对西花蓟马两个品系在野外分布不均,可能适应不同的温湿度环境的现象,在低温高湿、适宜温湿和高温低湿叁种温湿度组合条件下,研究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的竞争互作和生物学特性,竞争结果表明在叁种温湿度条件及不同种群比例下羽扇豆品系的竞争力均强于温室品系,生物学特性实验结果显示不同温湿度条件下两个品系的发育历期均没有显着差异,但羽扇豆品系的产卵量较高。总体表明,羽扇豆品系生态适应范围更广,产卵量更高,种群竞争力强,研究结果有助于更准确地靶向性预测西花蓟马品系适生区,并制定靶向性防控措施。(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科学院》期刊2019-05-01)

何影[7](2019)在《意大利苍耳与苍耳种子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意大利苍耳(Xanthium italicum Moretti)、苍耳(Xanthium sibiricum Widd)均属菊科(Compositae)苍耳属(Xanthium L.)一年生草本植物。意大利苍耳于1991在我国首次被发现,此后意大利苍耳迅速在我国蔓延开来,对入侵地生物多样性以及农业生产造成严重危害,1997年被列为我国入境检疫类有害生物。大量研究表明,种子生态学特性对植物的生长、繁殖和扩散具有重要意义。故本文对意大利苍耳的种子生态学特性进行了探究,并与其同属本地植物苍耳进行比较,旨在探寻其成功入侵及快速扩散的种子生态学依据。本实验研究结果如下:1、从成熟早期、中期到晚期,两种植物的果实百粒重、长度和宽度均呈显着递增的趋势,对比苍耳的总苞比(约61—69%),意大利苍耳果实中总苞占更大的比重(约63—80%),因此,意大利苍耳的果实较苍耳拥有更大的体积与质量,减少了其通过土壤缝隙掉入深层土壤的机会。同时,浸水10h后测定两种植物果实的吸水量发现,意大利苍耳果实可以利用其总苞在适合条件中储存比苍耳(36%)更多的水分(48%),有助于其从环境中有效捕获水分,便于内部种子的萌发。2、通过比较不同成熟度(成熟早期、中期和晚期)的种子活力(萌发率),我们发现苍耳在成熟早期、中期的萌发率较低,仅能达到意大利苍耳的50%;而意大利苍耳的种子没有休眠,果实成熟后完成脱水,一旦落置在适宜的环境中即可萌发。3、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种子每年在9—10月完全成熟,成熟后可维持植冠种子库长达9个月之久。实验中发现,苍耳果实在完全成熟后的1个月内(9—10月),脱落了近65%的果实,宿存率在至次年3月其植冠宿存率仅为保持在约16%。而意大利苍耳果实在成熟当年的脱落率仅为34%,66%的果实宿存至次年,于次年4月迎来密集性脱落(56.7%)。鉴于意大利苍耳种子没有休眠习性,形成规模可观的植冠种子库并于春季到来时集中脱落,对于其种子的有效萌发和幼苗存活具有重要意义。同时,意大利苍耳具有更发达的扩散结构,在野外其散落于地表的果实常呈团分布,因此,动物和重力作为其扩散媒介,使其在长距和短距的扩散中均占有优势。4、意大利苍耳和苍耳对于不同的环境因子(温度、光照、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盐分)均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对策:(1)意大利苍耳和苍耳种子的温度生态幅在萌发阶段非常宽泛,二者在10—35℃环境中均可萌发,但无论是在高温还是低温环境中,意大利苍耳的种子更具有萌发优势,其中在低温(10—15℃)环境中,意大利苍耳的萌发率一直显着大于苍耳,在高温(30—35℃)环境中,除苍耳上位种子(65%)外,其他叁种类型种子萌发率均高达100%,但高温促进意大利苍耳萌发速度加快。因此,意大利苍耳对于环境温度的适应力更强,从早春到盛夏期间其可利用任何有利的降水、升温等有利条件快速萌发成苗。(2)苍耳的种子为光中性种子,意大利苍耳相较苍耳对光照更加敏感。在深层土壤环境中,意大利苍耳种子萌发率仅为40%,然而当深层土壤中的种子由于干扰而接近土壤表层时,其萌发率可以达到100%,这使得其经常入侵扰动频繁的地区。同时,在郁闭的植冠下方环境中,意大利苍耳种子的萌发率为66%,这可能是其为避免幼苗出土后所面临的激烈种间或种内竞争的一种适应性对策。(3)两种植物的种子萌发对土壤水分的耐受幅度都比较宽,在35%的PEG浓度条件下,意大利苍耳有近40%的下位种子依然可以萌发。土壤水分丰沛时,两种植物的下位种子与对照组无差异;而在土壤水势较低时,意大利苍耳萌发率略高,萌发速度显着大于苍耳,因此,宽泛的水分需求是意大利苍耳种群之所以能够快速扩张的一个重要原因。(4)意大利苍耳与苍耳在种子萌发阶段均表现出了较强的耐盐性。随着土壤NaCl浓度的升高(NaCl浓度为160-280 mmol/L),两种植物种子的萌发率呈明显下降趋势,但意大利苍耳的萌发率和萌发速度始终显着高于苍耳。同时,苍耳在大多数处理下上、下位种子间萌发率有显着差异,这说明在种子萌发阶段意大利苍耳对土壤盐分的耐受性明显强于苍耳,使得该外来植物的种子在中度盐渍化土壤中依然可以大面积建立种群。(5)意大利苍耳种子体积大,所含营养丰富,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同属植物苍耳,而种子中可溶性糖和脂肪的含量则无种间的差异,这一现象可能是意大利苍耳能够快速萌发、迅速生长的生理优势。综上,意大利苍耳具有规模可观的植冠种子库,果实总苞占比大易储存水分;总苞扩散结构更发达,种子易传播且无休眠习性;种子所含营养丰富,其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显着高于同属植物苍耳,对温度、土壤水分以及土壤盐分的耐受能力强等生态学特性,显着提高了意大利苍耳种子萌发及幼苗成功定植的机率,为意大利苍耳成功入侵和快速扩张提供保障。(本文来源于《石河子大学》期刊2019-05-01)

孙杰,刘林德,侯玉平,张莉,刘志浩[8](2019)在《石楠与火棘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石楠(Photinia serrulate)和火棘(Pyracantha fortuneana)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我们定位观测了移栽到烟台的石楠和火棘的访花者种类、访花行为和访花频率,对两种植物的花粉活力、不同贮藏温度下花粉萌发率、柱头可授性、传粉效果和不同处理下的种子萌发率进行了检测.结果显示:石楠和火棘的花粉活力均在90%以上,石楠的花粉活力能够保持3 d,火棘的花粉活力能够保持4 d;不同温度之间的花粉萌发率差异较大,石楠的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20℃,火棘的花粉最适萌发温度为30℃;石楠和火棘的柱头可授性在开花后第二天达到最强;访花者以意大利蜜蜂(Apis mellifera ligustica)、黑带食蚜蝇(Episyrphus balteatus)为主,石楠花序上的访花行为是"跳跃式",火棘花序上的访花行为是"连续性访花";传粉效果显示食蚜蝇科(Syrphidae)、叶甲科(Chrysomelidae)、蝇科(Muscidae)的昆虫访花行为能够提高石楠和火棘座果率;石楠种子的千粒重为9.90±2.16 g,火棘种子的千粒重为3.14±0.45 g.层积处理能够促进种子的萌发.(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李思怡[9](2018)在《石蒜绵粉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石蒜绵粉蚧Phenacoccus solani Ferris是一种我国近几年新发现记录的重要检疫性害虫,目前,国内外对其研究还尚未成熟。本研究对石蒜绵粉蚧于实验室条件下在南瓜Cucurbita moschata上各虫态的形态特征、生活习性进行了观察和描述,并系统的研究了该虫在莴苣Lactuca sativa Linn上不同温度下的生殖方式,并组建了不同温度下(20,23,26,29,32℃)以莴苣为寄主的实验种群生命表,以研究该害虫的在莴苣上发生的发育历期、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等生物学特征,为对该虫展开进一步的研究奠定基础,为制定有效的综合防控措施提供科学依据。主要研究结果如下:观察并描述了石蒜绵粉蚧各个虫龄的形态特征及其产卵、孵化、取食、蜕皮等习性。石蒜绵粉蚧未发现雄虫,雌虫的生活史包括卵、若虫和成虫,其中若虫有3个龄期。生殖方式的研究表明,石蒜绵粉蚧可营产雌孤雌生殖,且所有雌成虫均能产卵。温度是决定石蒜绵粉蚧能否建立稳定种群的最基本因素。石蒜绵粉蚧各虫态的发育历期均随温度的降低而增长,若虫期的发育历期在20℃下最长,为35.75 d;若虫期最短的发育历期在32℃时,为17.90 d。此外,温度显着影响石蒜绵粉蚧的存活,在26℃时若虫期的存活率最高,为67.33%。各虫态的发育速率与温度的关系均符合Logistic模型。该虫世代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2.23℃,有效积温为770.90日·度。石蒜绵粉蚧的产卵前期和成虫寿命随着温度的降低而增长;在20℃时成虫产卵量达到最高,为88.02粒/雌;最小为32℃,仅为37.61粒/雌;在20-32℃种群趋势指数都大于1,说明石蒜绵粉蚧对温度的适应范围广。但在32℃时,产卵前期存活率明显降低,说明高温不利于石蒜绵粉蚧的繁殖。温度对石蒜绵粉蚧的生长发育、存活、繁殖及种群增长有显着的影响,26℃是最适宜石蒜绵粉蚧生长发育和繁殖的温度。(本文来源于《浙江农林大学》期刊2018-12-28)

魏殿文,张悦,李为海,周琳,孙波[10](2018)在《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笃斯越桔抚育中的基础性信息保障问题,本研究调查分析了大兴安岭两块典型样地笃斯越桔的主要生境、群落特性和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试验样地土壤理化性状均适合笃斯越桔的生长;笃斯越桔的伴生植物主要包括:柴桦、沼柳、兴安落叶松、白桦、灰脉苔草、金莲花等;调查期内笃斯越桔两年的物候期变化较大与文献记载有较大差异;笃斯越桔果实单果具有5种常见形,且以球形和水滴形居多。(本文来源于《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期刊2018年05期)

生态学特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简述了日本厚朴的生物学、生态学特性,人工繁殖技术现状,资源开发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学特性论文参考文献

[1].吴桂康,吴贤明,张芳,马方涛,陈章铭.西昌市大箐梁子华山松球蚜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9

[2].杨鹤.日本厚朴生物学、生态学特性及繁殖技术研究简介[J].吉林林业科技.2019

[3].顾威.外来入侵植物刺苍耳与本地植物苍耳繁殖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4].张荣.沙冬青果实形态特征与扩散特征的生态学特性研究[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

[5].吴冉冉,刘林德,张莉,侯玉平,王丽娟.入侵植物美洲商陆的传粉生态学特性[J].生态学杂志.2019

[6].张蓉.西花蓟马温室品系和羽扇豆品系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D].中国农业科学院.2019

[7].何影.意大利苍耳与苍耳种子生态学特性的比较研究[D].石河子大学.2019

[8].孙杰,刘林德,侯玉平,张莉,刘志浩.石楠与火棘的传粉生态学特性比较研究[J].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9].李思怡.石蒜绵粉蚧的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研究[D].浙江农林大学.2018

[10].魏殿文,张悦,李为海,周琳,孙波.笃斯越桔生物生态学特性研究[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紫丁香生物学及生态学特性信息一2产业集群的生态学特性一年生实生苗2生态学特性毛棉杜鹃在湖南的地理分布4种生态位重迭指数计算的极点排序演替...陕西黄土高原地区文冠果群落样地(优...

标签:;  ;  ;  ;  ;  ;  ;  

生态学特性论文_吴桂康,吴贤明,张芳,马方涛,陈章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