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渣油热反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渣油,沥青质,相分离,生焦
渣油热反应论文文献综述
周迎梅[1](2018)在《DBA、SDBS对渣油热反应中相分离及生焦粒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辽河、克拉玛依常压渣油为原料,研究了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状况及生焦粒度的变化,并考察了添加剂对相分离过程和焦炭粒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辽河常压渣油中加入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十二烷基苯磺酸(DBA)能够明显改变热反应过程中相分离的过程,体系的容焦、悬焦能力增加,焦的粒度明显减小;加入DBA后克拉玛依常压渣油热反应生焦量明显下降。在热反应过程中DBA等与沥青质胶粒的极性官能团作用,抑制超分子胶束缔合,体系的相分离得到延迟;由于DBA的加入开始生成的焦比较细小,但焦碳中心数量较多,这样在生焦总量相似的情况下,焦炭粒度会明显减小。(本文来源于《山东科学》期刊2018年04期)
江莉[2](2018)在《热重法研究青岛渣油的热反应性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型热重分析仪,评价了青岛减压渣油及其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采用多重扫描速率的FWO法求取了样品的动力学参数。(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期刊2018年08期)
洪琨,马凤云,钟梅,刘景梅,莫文龙[3](2016)在《渣油重组分沥青质结构分析及其对临氢热反应过程生焦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塔河常压渣油(THAR)为原料,正己烷为溶剂分离获得重组分C6-沥青质及其脱沥青油,并将所得沥青质回调至脱沥青油中配制成不同沥青质含量的渣油,以此为原料进行了高压釜临氢热反应实验。首先利用元素分析、1H-NM R及13CNM R、GPC分子量测定、FT-IR、XRD及SEM对沥青质的分子结构参数、官能团、晶体结构及表面形貌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该沥青质芳环侧链中长链部分较少且支链化程度较高,并以甲基、乙基、丙基结构为主,其芳香度fA高达0.57,芳环缩合程度及芳香片层结构较大,且芳香环系同时存在迫位缩合和渺位缩合的结构,已经形成连接致密的高芳香度结构。鉴于沥青质结构的复杂性,考察了其含量对临氢热反应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沥青质含量的增加,渣油的转化率逐渐增加,当沥青质含量超过5.12%时,其转化率的增加以快速生成焦炭为代价。另外,渣油中长链脂碳含量f3C与轻质油收率存在一定规律性,即随着f3C增加,轻质油收率先增加后趋于平缓,而残炭值、芳香度fA与焦炭收率表现出良好的线性关系。(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毛红欣[4](2014)在《渣油热反应过程中体系电导率在线表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渣油的导电性主要是由沥青质组分提供的,在热反应过程中,渣油体系的电导率可能与其生焦性能具有关系。因此原位测量渣油热反应过程中体系电导率的变化,探究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的电导率变化与体系生焦性能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采用内置电极的高温高压反应釜在线检测了中东常渣、沙轻减渣和塔河常渣热反应过程中体系电导率的变化。研究结果发现,热反应过程中渣油体系的电导率值先增加后减小,有一个最大值。利用流变仪测定了沙轻减渣临氢热反应不同时间段的样品的粘度,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体系的粘度逐渐降低,而粘度的减小会导致带电粒子电泳淌度的增加,从而使得体系电导率逐渐增加。采用液相色谱柱法将沙轻减渣临氢热反应样品分离四组分,并测定了各组分的电导率。研究发现,沥青质是渣油体系的主要导电物质,而且随着热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质的导电性先增大后减小,胶质和芳香分的导电性逐渐减小。热反应过程中,各组分的相对含量发生变化,同时随着热反应程度的加深,沥青质、胶质、芳香分等发生缩合反应生成焦炭,使得渣油体系中带电颗粒的数目减小,从而引起电导率值减小;而随着热反应的进行体系粘度逐渐减小,这会使电导率值增大。热反应初期,体系粘度降低所引起的电导率的增加大于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生焦所引起的电导率降低,体系的电导率表现为增大的趋势;而随着热反应程度的加深,体系粘度降低所引起的电导率的增加小于芳香分、胶质、沥青质生焦所引起的电导率降低,体系的电导率开始呈现下降的趋势。(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期刊2014-05-01)
张龙力,刘动动,赵愉生,杨国华,杨朝合[5](2013)在《沙特减压渣油临氮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聚集体尺寸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将沙特轻质原油的减压渣油在395℃临氮条件下进行热反应,利用在线取样装置得到不同热反应时间的样品,借助小角X射线散射(SAXS)技术,测定了各液相残渣油中沥青质聚集体尺寸。结果表明,热反应生焦诱导期的初期沥青质聚集体的尺寸逐渐减小,为29~21 nm;在生焦诱导期后期,其尺寸急剧增大,在热反应进行到150 min时达到43 nm;达到生焦诱导期后,沥青质聚集体尺寸变化较小,在46~42 nm变化。在渣油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聚集体的尺寸受沥青质热裂解、沥青质解缔和缔合等过程的共同影响,与沥青质含量无明显关系。(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3年01期)
王丽曼,崔蕊,靳延辉,赵德智[6](2012)在《俄罗斯M100减压渣油的热反应性能及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压釜中进行俄罗斯M 100减压渣油热反应实验,考察了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对减黏裂化和焦化反应产品分布及转化率的影响,并分析了减压渣油经氧化处理及SBS改性所制备沥青的性质。结果表明,减黏裂化宜采用较低的反应温度和较长的反应时间,而焦化反应则宜采用较高的反应温度及较短的反应时间;减压渣油在氧化温度为250℃、氧化时间为10 h、通入空气量为0.20 m3/(h.kg)的条件下进行氧化处理后,所得氧化渣油能够满足道路沥青中110#C等级沥青的性能要求;以该氧化沥青为基质沥青,加入质量分数为1.0%的SBS改性剂后,所制备改性沥青符合SBS改性沥青中I-A类的性能要求。(本文来源于《石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12年05期)
徐辉,赵振新,赵锁奇,凌淋,孙学文[7](2012)在《委内瑞拉减压渣油热反应及生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在间歇釜式反应装置上委内瑞拉渣油的热转化,考察了不同反应温度(400~430℃)、反应时间(20~90min)对产品分布和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温度和反应时间的延长,气体、焦、馏分油产量增加,焦颗粒粒度也随之增大;而残渣油产量下降;在反应温度为420℃、反应时间大于90min时,焦颗粒出现聚集现象;410℃的生焦诱导期在40~50min,且生焦诱导期随着温度的升高而缩短。(本文来源于《精细石油化工》期刊2012年04期)
崔文龙,刘东,邓文安,李传,阙国和[8](2012)在《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类型硫的转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轮古常压渣油为研究对象,考察了不同温度热反应前后类型硫在渣油各组分中的分布和变化,进一步探讨了热转化过程中类型硫的转化规律。结果表明,同一温度下热反应后,渣油各组分的硫醚硫占渣油总硫质量分数比由大到小的顺序为沥青质、芳香分、胶质Ⅰ、胶质Ⅱ和饱和分,而噻吩硫的顺序则为芳香分、沥青质、胶质Ⅰ、胶质Ⅱ和饱和分;在热反应过程中,硫醚硫以裂解反应为主,随反应温度升高,硫醚硫逐渐减少,但重组分中硫醚硫可能存在缩聚反应;噻吩硫同时存在裂解和缩聚反应,但需在较高反应温度下进行;随反应温度升高,硫醚硫和噻吩硫的脱除效果均增强。(本文来源于《石油学报(石油加工)》期刊2012年02期)
张龙力,杨国华,阙国和,杨朝合,山红红[9](2011)在《大港常压渣油临氮与临氢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比了大港常压渣油临氮和临氢热反应过程中的胶体稳定性变化。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在热反应生焦诱导期内,渣油样品的胶体稳定性迅速下降;开始生焦后,胶体稳定性缓慢下降。从组分组成和组分性质角度,对大港常压渣油样品在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原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随着反应时间的延长,沥青质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在生焦诱导期结束时达到最大值,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相一致。随着热反应的进行,饱和分和轻芳烃组分的含量在上升,重芳烃、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下降,临氮热反应过程中轻胶质、中胶质、重胶质含量的下降更为显着。对渣油样品各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热反应的进行,轻、中、重胶质组分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平均偶极矩呈下降趋势,而沥青质的数均相对分子质量和偶极矩先增大后减小,从而使沥青质和胶质的分子性质差别先增加后减小,与体系胶体稳定性的变化趋势一致;同时沥青质的偶极矩变化表明,强极性的沥青质优先聚集生焦、临氢热反应过程中,氢与催化剂的作用有助于抑制沥青质分子量增大和极性增强,从而有助于抑制生焦。(本文来源于《燃料化学学报》期刊2011年09期)
朱英娣,赵德智,丁巍,祝云燕,酒巧娜[10](2010)在《渣油胶体稳定性与热反应生焦性能关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混合物粘度法对辽河减压渣油(LHVR)、俄罗斯M100(M100)的胶体稳定性进行研究,其胶体稳定性参数分别为0.802和0.287。对两种渣油的生焦性能进行研究,在相同的反应温度(380℃),反应时间达到90min时,LHVR和M100的生焦率分别为28.40%和11.05%。将质量分数为0.5%的碱性添加剂注入到M100中,反应时间为90 min时,生焦率为3.07%。结果表明,生焦诱导期后,渣油胶体稳定性与其生焦性能之间不存在对应关系,其生焦率的大小主要取决于原料的康氏残炭值,碱性添加剂能够改变渣油中分散体系的稳定性,从而降低生焦率,改善产品分布。(本文来源于《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渣油热反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型热重分析仪,评价了青岛减压渣油及其四组分(饱和分、芳香分、胶质和沥青质)的热转化反应性能,采用多重扫描速率的FWO法求取了样品的动力学参数。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渣油热反应论文参考文献
[1].周迎梅.DBA、SDBS对渣油热反应中相分离及生焦粒度的影响[J].山东科学.2018
[2].江莉.热重法研究青岛渣油的热反应性能[J].石化技术.2018
[3].洪琨,马凤云,钟梅,刘景梅,莫文龙.渣油重组分沥青质结构分析及其对临氢热反应过程生焦的影响[J].燃料化学学报.2016
[4].毛红欣.渣油热反应过程中体系电导率在线表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华东).2014
[5].张龙力,刘动动,赵愉生,杨国华,杨朝合.沙特减压渣油临氮热反应过程中沥青质聚集体尺寸变化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3
[6].王丽曼,崔蕊,靳延辉,赵德智.俄罗斯M100减压渣油的热反应性能及应用研究[J].石化技术与应用.2012
[7].徐辉,赵振新,赵锁奇,凌淋,孙学文.委内瑞拉减压渣油热反应及生焦研究[J].精细石油化工.2012
[8].崔文龙,刘东,邓文安,李传,阙国和.渣油热反应过程中类型硫的转化规律[J].石油学报(石油加工).2012
[9].张龙力,杨国华,阙国和,杨朝合,山红红.大港常压渣油临氮与临氢热反应过程中胶体稳定性变化研究[J].燃料化学学报.2011
[10].朱英娣,赵德智,丁巍,祝云燕,酒巧娜.渣油胶体稳定性与热反应生焦性能关系的研究[J].辽宁石油化工大学学报.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