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痛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浅谈痛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一、浅谈痛风的发病及预防(论文文献综述)

杨煜[1](2021)在《血清IL-18、IL-37、IL-1β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血清白细胞介素-18(IL-18)、白细胞介素-37(IL-37)、白细胞介素-1β(IL-1β)水平在不同程度痛风性关节炎患者发病中的变化及作用机制。方法将2017年12月—2020年1月本院收治的108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评分为中重度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急性发展期患者58例,缓解期痛风患者50例,另选择同期于本院门诊体检的50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采集两组外周静脉血3mL,采用亲和素生物素系统(biotin-avidin system,BAS)-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血清IL-18、IL-37、IL-1β水平,比较三组血清水平。结果急性痛风组与缓解期痛风组患者的IL-18、IL-37、IL-1β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急性痛风组患者IL-18、IL-37、IL-1β水平明显高于缓解期痛风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痛风发病过程中患者血清IL-18、IL-37、IL-1β水平均显着增高,且病情越重,平升高越明显,说明炎症因子可能参与了痛风性关节炎的发病机制,在痛风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的作用,阻断IL-18、IL-37、IL-1β的产生成为预防和治疗痛风的新思路,进而可预防或者缓解痛风。

徐巧璐,黄继勇,罗慧佳,方茹璐[2](2021)在《2015至2021年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特征》文中提出[目的]探讨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特征,为痛风防治提供参考。[方法]运用集中度和圆形分布法对2015至2021年杭州市某三甲医院住院的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进行统计分析,推算发病高峰日及高峰期。[结果]共收集痛风发病病例702例,发病集中度M=0.47,呈一定的季节性分布;圆形分布r=0.4640,s=71.0018°,■=154.76°,平均角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Z=151.1510,P<0.001),推算平均高峰日为6月6日,平均高峰期为3月26日至8月17日,各年份发病高峰日有差异(F=7.27,P<0.05),但集中在春夏二季。不同性别(t=6.35,P<0.05)、年龄(F=9.8,P<0.05)、中医证型(F=57.18,P<0.05)发病高峰日均有差异,女性高峰日在春季,早于男性的初夏;不同年龄段发病高峰日集中在春末夏初;肝肾阴虚、湿热蕴结证发病高峰日分别在春季和夏季,痰浊阻滞证在春末夏初达高峰,瘀热阻滞证发病高峰日无明显季节相关性。[结论]杭州地区痛风患者发病具有季节性集中趋势,应在春夏季重点作好预防,加强管理。

赵敏,陈婷,黄振光,钟秋安[3](2021)在《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分析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变化,为痛风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检索2019年全球疾病负担数据库中国痛风的患病数、患病率、发病数、发病率、伤残调整寿命年(DALYs)、DALYs率,统计分析中国1990—2019年痛风的疾病负担年龄、性别分布及其变化趋势,并对疾病进行危险因素归因分析。结果 2019年中国痛风患病人数为16 161 324例,标化患病率为1 136.24/10万,发病人数为1 041 329例,标化发病率为213.82/10万,DALYs为510 485人年,标化DALY率为35.89/10万。与1990年相比,各指标均持续增长。痛风疾病负担与性别和年龄相关,男性高于女性,男性在50~54岁达高峰,女性在65~69岁达高峰。高BMI和肾功能不全是痛风的主要危险因素,2019年高BMI的PAF为22.55%,肾功能不全的PAF为9.11%,分别较1990年增长了126.18%和34.96%。结论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呈升高趋势,应加强痛风的预防和诊治,降低其对社会造成的负担。

邓丽,刘保国,杭柏林[4](2021)在《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文中指出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是1种新的病毒性传染病,对我国的养鹅业产生严重危害。文章介绍鹅痛风型星状病毒的相关生物学特性,综述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诊断和防治的研究进展,提出一些问题和建议,以期为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防控和科学研究提供参考。

姜泉,韩曼,唐晓颇,罗成贵,巩勋[5](2021)在《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文中指出高尿酸血症(hyperuricemia, HUA)是嘌呤代谢障碍引起的代谢性疾病[1]。痛风(gout)是一种单钠尿酸盐(monosodium urate, MSU)沉积所致的晶体性关节炎,与嘌呤代谢障碍所致的高尿酸血症直接相关[2-3]。原发性痛风由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共同致病,具有一定的家族易感性,目前发病原因未完全阐明;继发性痛风主要发生在其他疾病过程中(如肾脏疾病、血液系统疾病),或因服用某些药物以及肿瘤放疗、化疗等原因所致。

郭笑[6](2021)在《苍龙化浊饮联合非布司他治疗脾虚湿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的疗效观察》文中指出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7](2021)在《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探讨脊柱椎管内痛风的临床表现、流行病学特征和诊疗现状。方法收治1例59岁男性患者,症状为胸背部疼痛伴双下肢无力、感觉减退及行走踩棉花感。影像学检查示T8,9水平椎管内占位病变伴重度椎管狭窄。全身麻醉下行后路T8,9椎板切除减压、病灶清除及T7~T10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术后病理学诊断为胸椎管内痛风。以"gout"、"gout of spinal canal"、"gout of spine"、"intraspinal gout"、"椎管内痛风"、"痛风"、"脊柱痛风"为关键词在中英文数据库中共检索到62例椎管内痛风患者,统计现有全部椎管内痛风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部位、痛风或高尿酸血症病史、实验室指标及影像学资料。结果 63例椎管内痛风患者中,男54例(87.1%,54/62)、女8例(12.9%,8/62),男女比为6.75∶1,另1例不详。年龄52(35,67)岁(范围20~82岁),发病高峰期为60~79岁。56例(88.9%,56/63)脊柱单一部位发病,其中腰骶椎26例(46.4%),其次为胸椎22例(39.3%)、颈椎8例(14.3%);7例为两个及两个以上部位同时发病,占全部患者的11.1%(7/63)。53例(91.4%,53/58)有高尿酸血症病史,病程3个月至28年,平均8.6年。临床症状无特异性,70.5%(43/61)有病变局部疼痛感,98.4%(60/61)存在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X线检查多无阳性表现;41例有CT影像学资料的患者表现为椎管内中高密度椭圆形或不规则钙化影31例、中低密度软组织肿块影10例;96.2%(51/53)的患者MRI表现为T1WI中等或低信号、T2WI高信号或低信号(高信号40例、高信号或混杂信号13例)。63例均由病理检查确诊,其中5例有镜下组织学特征描述,表现为异物肉芽肿改变,在异物巨细胞的细胞质中见红染的类结晶样物沉积,偏光显微镜下呈双折光性梭形或针状结晶。结论脊柱椎管内痛风罕见,其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影像学资料缺乏特异性;双能CT识别痛风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度,诊断主要依靠病理。存在脊柱不稳或神经症状时应手术,基础降尿酸治疗可降低急性发作风险。

邹昕[8](2021)在《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本课题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将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与单独使用依托考昔片进行临床疗效的比较,从而更近一步观察分析出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是否有效、是否具有安全性。为广泛应用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提供依据,并且为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诊断与治疗提供新的思路、新的方法。方法:将于2019年11月至2020年11月就诊于风湿病科门诊的72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且辨证为湿热蕴结型。按随机原则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依托考昔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降酸降脂膏治疗,两组在基线资料(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上)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比较两组患者VAS评分的变化、ESR值的变化、CRP值的变化、中医证候疗效、治疗前后中医症状(关节色红、关节肿胀、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口渴、小便黄)积分的变化、血尿酸值的变化。结果:1.在性别、年龄、病程、中医证候积分上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2.治疗前后VAS评分比较: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VAS评分均下降,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显着,表明治疗组能明显缓解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疼痛。治疗组在改善患者疼痛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3.治疗前后ESR、CRP值的比较:经正态性、方差齐性检验P值均大于0.05,经过不同的治疗后,两组ESR、CRP值均下降,下降程度较治疗前显着,表明治疗组能明显缓解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患者ESR、CRP值。治疗组在改善患者实验室指标方面的疗效优于对照组;4.中医证候疗效比较:治疗组有效率86.11%。对照组有效率55.56%。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别(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5.单项症状积分比较:经秩和检验,治疗后治疗组在关节肤色、关节肿胀、关节发热、关节疼痛、屈伸不利、口渴等症状的治疗效果上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实验针对小便黄症状的疗效相当(P>0.05)。6.治疗前后的血尿酸的比较:组内比较,对照组1周、2周、4周的血尿酸数值与治疗前比较,经过配对t检验,P>0.05,差别无统计学意义。治疗组2周、4周的血尿酸数值与治疗前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组间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1周后血尿酸数值比较,经过独立样本t检验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治疗2周、4周后血尿酸数值比较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1.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蕴结型)的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能有效缓解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临床症状。2.降酸降脂膏联合依托考昔片对于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治疗上,临床应用是安全有效的,可以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

石晗[9](2021)在《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文中指出痛风(Gout)是古老而广泛流行的疾病,公元前的医学史中已有记载,其患病率在全球呈年轻化和逐年升高的态势。最新数据表明,痛风是慢性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多种疾病的独立危险因素和过早死亡的独立预测因子,属于中医“痹症”范畴。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优势,近年来,随着现代中医学的发展,建立具有中医特色的临床证据分级及规范化的推荐系统被提出,其中古籍和医案是重要证据来源。目前,中医药传承迭经朝代更替,对痛风中医古籍的研究,进行了大量文献挖掘的工作,有助于找到其中的共性规律,但对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系统梳理和纵向把握方面,需要进一步研究。如将理论文字进行量化,对历代痛风的经验认识进行比较分析,从而发现其中的变化差异,将有助于梳理疾病认识的发展脉络和变化过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本研究运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对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认识进行相似度比较研究,通过系统梳理古籍中痛风理论认识的同时,以期发现其中变化规律,探讨该病中医认识传承发展的演变过程。一、研究目的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记载,纵向把握不同历史时期中医对痛风的理论认识,展示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传承发展脉络。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呈现疾病认识变化过程的研究方法。二、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相似度计算方法,将历代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的差异,分时期呈现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演变过程。三、研究内容1.系统整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中医文献理论认识1.1 选定有关痛风的中医古代病名。1.2 按照《中国高尿酸血症与痛风诊疗指南(2019)》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行业标准《中医内科病证诊断疗效标准》(ZY/T001.1-94)中痛风的诊断依据制定纳入、排除标准,根据选定的中医古代病名,系统整理有关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状记载;元代之后逐步完善,出现痛有定处,关节痛时发时止的记载;宋元时期是转折时期;到了明清,对症状的认识更加全面,与现代痛风相关的主要关节症状均有所涉及。4.痛风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晋南北朝与隋唐的病因病机相似度最高(56%),宋元间相似度最低(28.5%)。隋唐之前对痛风病因的认识以外感风寒湿邪为主;此后从外感病因向内伤病因过渡,对病因病机的认识较为多元;宋代认为痛风与气滞、血瘀、痰湿、阴虚密切相关,出现酒湿痰痛风方,注意饮食内伤及饮食饮酒禁忌;元代提出痛风“血热”理论,并与痰、湿、热、瘀密切相关。明清进一步完善,总体病位在肝肾脾胃,病因病机包括外感、内伤,外感以风寒湿邪为主,内伤包括痰湿瘀血、气滞血瘀、湿热、血虚内热、阴虚、胃热以及饮食内伤。5.痛风用药相似度比较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76%),其他时期用药相似度都在30%以下。对用药进行功效划分,宋代之前以温里、祛风散寒为主;宋代以补益肝肾、清热化瘀的药味增多;元代增加了清热祛湿、行气凉血活血、祛痰类药物。到了明清时期,传承下来的治疗经验主要以补益肝肾、清热祛湿、行气活血通络为主,并且可见痛风缓解期医案和预防性用药方案的记载。四、研究结论1.理论研究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通过相似度的比较发现,历代医家对痛风的理论认识整体呈现升高趋势。其中症状相似度从升高到降低;病因病机相似度呈现隋唐之前相似度较高,宋元开始降低并逐步趋于平缓的趋势;用药方面,明清用药相似度最高。总结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以肝脾肾虚为本,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常因外感或饮食内伤诱发;治疗方案以分期治疗为主,急性期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非急性期注重改善体质,培本清源,以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为法,同时控制饮食、预防复发是关键。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和用药,并根据朝代划分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明、清,7个时期。1.3 对收集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时期的规范化预处理,建立数据库。2.相似度算法的测试和选定经过对症状和病因病机进行欧氏距离、空间向量和本体概念相似度的测试,选择能体现中医术语间层次的本体概念相似度,作为朝代间症状和病因病机的相似度算法。对不同时期的用药进行字面层次的比较,通过对常用集合相似系数,Jaccard相似系数和Dice相似系数进行测试,选择数值差异更明显的Dice相似系数作为用药相似度的比较方法。通过测试,最终确定适合本研究的本体概念相似度和Dice相似系数作为研究方法。3.痛风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比较将规范后的秦汉至清代痛风的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进行量化。通过本体概念相似度对症状相似度、病因病机相似度进行比较,并对其中的主要症状、病因和病位相似度做进一步比较。通过Dice相似系数进行朝代间用药相似度比较。三、研究结果1.基本数据本研究最终纳入143部中医着作中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数据,包括中医论着、方书、本草和医案医论,年代跨度从秦汉、晋、南北朝、隋、唐、宋、元,到明、清。2.痛风综合相似度比较将症状、病因病机和用药的相似度值各设定33%加权计算,得到朝代间痛风理论的综合相似度。结果表明朝代间综合相似度呈现逐步上升趋势,秦汉和晋南北朝时期相似度最低(29.4%),晋南北朝至明之间相似度在30%~35%之间,明清时期相似度最高(47.8%)。3.痛风症状相似度比较朝代间症状相似度比较结果表明,医家对痛风症状的认识相似度呈现从升高到降低的过程。宋元之前症状相似度较高,对症状的认识较为集中,主要以关节肿痛为主;宋代出现关节红、肿、热、痛,疼痛剧烈,昼静夜剧,间歇发作的症1.2.1 肝脾肾虚为本秦汉时期,《黄帝内经》有云:“脾胃不足,为百病之始……”,张仲景《金匮要略》中载“四季脾旺不受邪”,同时提出肝肾阴血不足是痛风发病的内在病因。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和发挥。隋代,《诸病源候论》对仲景观点做出解释,由气血不足外受风邪,风邪气血搏结引起;宋代,《圣济总录》解释了素体肝肾亏虚,气血衰弱,外受风寒导致血气凝滞,诸筋失养而发病;明代,《寿世保元》指出午后痛甚者血弱阴虚更甚;到了清代,明确了肝肾两虚为病机之本的观点。后世医家逐步认识到痛风发病也与脾土中焦、水湿运化密切相关,提出脾胃虚弱致痛风论,《成方切用》中提出脾肾两虚致痛风。先天禀赋不足,或病程日久,肝肾精血虚弱,筋骨失养,尤其是病程后期,出现关节疼痛反复,关节变形等症状,痛风肝肾阴血不足的观点一直沿用至今,被现代医家所认可。近现代,也有诸多医家从脾胃或脾肾论治痛风。1.2.2 湿热痰瘀、血热气滞为标宋代,开始认识到湿热痰浊、血瘀与痛风发病密切相关,《仁斋直指方论》首载酒湿痰痛风方;元代《丹溪治法心药》载饮酒痛风方;明代,《万病回春》提出痛风与“痰”密切相关;到了清代,《证治汇补》认为痛风者素体气血亏虚,内有痰湿瘀血;《辨证录》中有湿痰瘀结“生块”的记载,与现代认识的痰湿胶结、沉积日久成痛风石的认识相近。隋代提出痛风热毒学说;唐代,孙思邈承继热毒理论创立犀角汤;元代,朱丹溪将热毒具象,提出痛风血热论,详细阐述为血分蕴热,又外受寒湿,浊邪凝滞于血脉,污浊凝涩而发病;明代,提出血热是由于肝火旺而血热,火旺而肝血虚;到了清代,在仲景理论基础上深化,认为肝肾阴血亏虚为本,热毒流注关节而发病。湿、热、痰、瘀交合是痛风发病的基本病机,被后世医家认可并沿用至今。时至今日,浊瘀热毒理论被现代医家认可和发扬,如朱良春教授提出从“浊瘀”论治痛风。1.2.3 外感和饮食内伤诱发《黄帝内经》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仲景承接《黄帝内经》风寒湿邪致痹学说,提出外感风寒是痛风重要诱发因素;唐代,认识到痛风关节痛是由于体虚又感风寒暑湿外邪所致;到了清代,更详细阐述了风寒湿邪凝滞气血经络,荣卫之气受阻而致痛风发病。汉代,《金匮要略》中就有酒客受风致历节痛发的记载;后世又进一步发挥,明代《万病回春》有酒色受风湿致痛风病发的记载;到了清代,王孟英更详细阐释膏粱厚味化热致痹理论。时至今日,我们已经认识到痛风与机体嘌呤代谢紊乱密切相关,若遇外感或饮食不慎则易诱发急性关节炎。1.3 痛风治疗的演变1.3.1 急性期驱邪为主汉代,《金匮要略》以桂枝芍药知母汤治疗体虚外感风寒之历节肿痛;唐代,孙思邈从热毒论治痛风,设防己汤和犀角汤;王焘从风湿风毒论治,设立大风引汤;宋代,《仁斋直指方论》载酒湿痰痛风方,以黄柏、苍术清热燥湿;《太平圣惠方》载虎杖散方治疗顽固性疼痛;元代,朱丹溪创立上中下痛风方,祛风散寒、祛痰消瘀,以饮酒痛风方清热燥湿;清代,《医学正传》载加味三妙丸治疗两足疼痛如火燎之痛风。痛风急性期,湿热浊毒结聚,邪正相争,可耐攻伐,以清热解毒、泻浊化瘀、祛风除湿为法,辅以益气、顾护脾胃之品;可配合行气、疏经通络等药味,动静相合;对于顽固性疼痛,注意加用祛痰泻浊,行瘀止痛之品。1.3.2 缓解期培本清源明清记载的关节痛缓解期病案,以及载于《张氏医通》中湿热痹证急性期过后未病先防的用药方案,在痛风缓解期治疗方面值得进一步研究。对于病程日久,肝肾不足者,注重补益肝肾、坚骨益筋。宋代《圣济总录》中以羌活丸方治疗腰脚不遂,五劳七伤六极;明代《简明医彀》对于气血不足之关节红肿,以四君子加味;到了清代,《冯氏锦囊秘录》中对于肝肾阴虚内热,风湿内攻所致痛风腰膝冷痛,以独活寄生汤治疗;《成方切用》中对元阳不足、劳伤过度或先天禀赋不足出现痛风肢节痛痹,以右归丸治疗。湿热浊瘀阻滞日久,机体气血不充,由实转虚,此阶段为痛风缓解期,是改善体质,培本清源的关键时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健脾益气、补益肝肾、养血敛阴等治法。1.3.3 病后防复宋代《太平圣惠方》中第一次出现关节痛忌食生冷鱼肉油腻之品的记载;明代《寿世保元》中提出禁酒、海鲜和肥甘厚腻;《普济方》中提到忌食猪肉、冷水;清代,《证治汇补》明确载有痛风禁忌,指出“肉属火,性能助火”,对于痰火而痛者当禁食厚味。饮食禁忌、限制高嘌呤摄入是预防痛风发作的重要一环,注重饮食调养、预防复发的观点从古代沿用至今。2.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以痛风这一疾病为切入点,利用相似度算法,将历代有关痛风的中医理论进行量化,比较不同时期理论认识,对痛风中医理论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此方法可以保持中医理论原有的特点,在探索疾病中医理论演变方面具有可行性。五、创新点1.系统梳理秦汉至清代有关痛风的辨治理论,通过相似度算法,形象和系统的展现痛风中医理论传承发展的脉络和变化。2.将相似度算法首次应用于中医理论研究,探求符合中医文本特点的比较研究方法,为病症中医理论演变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席雅婧[10](2021)在《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文中提出背景: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的发病率也逐渐增加,已成为了一种常见病。关节炎作为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因其具有反复发作、发作时剧烈疼痛等特点,严重影响患者的正常生活。痛风性关节炎迁延不愈,除造成关节长期疼痛和骨质受损外,还会引起痛风石甚至肾脏的损害,对患者的生存质量有极大的影响。目前痛风性关节炎尚无根治的办法,西医主要应用抗炎、止痛的方法来治疗急性期的关节疼痛等症状;在缓解期以降尿酸治疗为主,以控制病情、防止急性发作。虽然药物起效迅速,但均有一定的毒副作用,可能导致患者依从性差,治疗效果不佳。中医对痛风的研究已有悠久的历史,已形成了较为系统的认识和理论。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具有多途径、多靶点、安全性高等优势,已在临床中得到了证实。中西医结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更是将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思想与西医对本病的有效控制相结合,可增强疗效,并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随着对痛风的研究不断深入,慢病管理也被认为是干预痛风的重要组成部分,临床上将治疗与慢病管理相结合可能是一种值得探讨的新模式。第一部分文献综述本文从痛风性关节炎的中、西医研究进展以及慢病管理等方面进行梳理、总结,以期对临床诊断、治疗和管理等方面提供参考依据。第二部分临床研究目的:观察清热利湿方联合西药洛索洛芬钠片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并评价其安全性;调查患者的生存质量,探索适合痛风性关节炎患者的慢病管理模式。方法:将72例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6例、对照组36例。对照组采用洛索洛芬钠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清热利湿方加减治疗。观察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记录疼痛评分;红细胞沉降率(ESR)、C反应蛋白(CRP)、血尿酸(SUA)、白介素-1β(IL-1β)、白介素-6(IL-6)、白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37(IL-3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记录不良反应。应用痛风影响量表(GIS)对患者进行评分,并实施慢病管理作为基础治疗。结果:2组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较治疗前均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36例中,总体有效率为94.1%;对照组36例中,总体有效率为84.8%。经秩和检验,Z=-1.351,P>0.05,说明两组疗效相当。2组治疗后ESR、CRP、SUA、IL-1β、IL-6、IL-8、TNF-α、VA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明显,2组治疗前后差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33%。GIS平均得分为73.04±7.988,各维度得分分别为:①痛风整体的担忧:83.77±14.99;②痛风药物的不良反应:83.68±14.23;③未满足痛风治疗需要:38.77±20.23;④发作期间对痛风的担忧:81.16±16.76;⑤发作期间的良好状态:67.90±23.79。结论:1、清热利湿方联合洛索洛芬钠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可有效减轻炎症反应,降低中医证候积分,改善临床症状,同时具有良好的安全性;2、痛风患者的生存质量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涉及生理及心理等方面。同时接受调查的患者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规范化治疗流程并不了解,对治疗的期望值偏高。

二、浅谈痛风的发病及预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浅谈痛风的发病及预防(论文提纲范文)

(1)血清IL-18、IL-37、IL-1β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2 纳排标准
    1.3 方法
    1.4 观察指标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3 讨论

(2)2015至2021年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特征(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方法
    1.1 病例资料
    1.2 研究方法
        1.2.1 样本量估算
        1.2.2 集中度
        1.2.3 圆形分布法
        1.2.4 季节划分依据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样本量估算结果
    2.2 基本情况
    2.3 雷达图分析
    2.4 集中度分析
    2.5 痛风病例6年合计发病时间分析
    2.6 痛风病例不同年份发病时间分析
    2.7 痛风病例不同性别、年龄、中医证型发病时间分析
3 讨论

(3)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资料和来源
    1.1 数据来源
    1.2 疾病负担指标
    1.3 统计学分析
2 结 果
    2.1 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状况
    2.2 中国痛风疾病负担性别分布
    2.3 中国痛风疾病负担年龄分布
    2.4 痛风归因疾病负担
3 讨 论

(4)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概述
2 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诊断
    2.1 流行病学诊断
    2.2 临床症状诊断
    2.3 病理变化诊断
    2.4 病原学诊断
        2.4.1 病原的分离与鉴定
        2.4.2 免疫学诊断
        2.4.3 分子生物学诊断
3 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防治
    3.1 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预防
    3.2 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治疗
4 展望

(8)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Abstract
中英文缩写对照表
前言
1.临床资料
    1.1 病例来源
    1.2 诊断标准
    1.3 纳入标准
    1.4 排除标准
    1.5 剔除标准
    1.6 脱落标准
2.研究方法
    2.1 病例分组
    2.2 治疗方法
    2.3 观察指标
    2.4 疗效评价标准
    2.5 统计学处理
3.结果
    3.1 一般资料
    3.2 临床疗效比较
    3.3 安全性分析
讨论
    1.中医的认识
    2.现代医学的认识
    3.导师的认识
    4.降酸降脂膏临床用药特点
    5.问题与展望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受试者知情同意书
附录:综述 痛风性关节炎的病因病机及中医治疗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介

(9)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痛风的中医药研究进展
        1. 病名沿革
        2. 病因病机
        3. 辨证施治
        4. 现状与思考
        5. 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文本相似度算法概况
        1. 应用范围
        2. 相关概念
        3. 分类
        3.1 表面文本相似度
        3.2 语义文本相似度
        4. 生物医学领域的应用
        5. 中医药领域的应用
        6. 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研究
    1. 研究目的
    2. 技术路线
    3. 研究方法
        3.1 基本数据来源
        3.2 数据内容选定
        3.3 数据检索与筛选
        3.4 数据处理与规范化
        3.5 方法的测试与选定
        3.5.1 症状相似度算法
        3.5.2 病因病机相似度算法
        3.5.3 用药相似度算法
    4. 研究结果
        4.1 痛风古代相关病名分布
        4.1.1 痛风
        4.1.2 历节
        4.1.3 白虎风
        4.1.4 风痹
        4.1.5 痛痹
        4.1.6 痹证/症/病
        4.2 综合相似度比较
        4.3 症状相似度比较
        4.3.1 朝代间症状相似度
        4.3.2 朝代间主要症状相似度
        4.4 病因病机相似度比较
        4.4.1 朝代间病因病机相似度
        4.4.2 朝代间病因相似度
        4.4.3 朝代间病位相似度
        4.5 用药相似度比较
        4.5.1 秦汉时期
        4.5.2 晋南北朝时期
        4.5.3 隋唐时期
        4.5.4 宋代
        4.5.5 元代
        4.5.6 明代
        4.5.7 清代
第三部分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的变化研究
    1. 基本数据
    2. 相似度算法
        2.1 通过定量研究展示认识变化趋势
        2.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2.3 探索呈现疾病发展演变过程的方法
    3. 朝代间相似度研究结果分析
        3.1 痛风症状认识的变化
        3.2 痛风病因病机认识的演变
        3.3 痛风治疗用药
        3.4 痛风中医理论认识逐步深入
第四部分 结论
    1. 理论研究
        1.1 系统梳理历代痛风中医理论认识脉络
        1.2 痛风为本虚标实之证
        1.3 痛风治疗的演变
    2. 探索适合中医理论特点的研究方法
第五部分 创新点
第六部分 不足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1 痛风古代病名参考资料
附录2 参考书目详表
附录3 不同时期代表性方药及出处
附录4 痛风相关概念语义关系图
致谢
个人简历
中医药科技查新报告书

(10)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符号说明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综述一 现代医学对痛风性关节炎的认识
        1、痛风的流行病学
        2、危险因素
        3、痛风的发病机制
        4、诊断
        5、痛风的治疗
        6、痛风的慢病管理
        7、小结
        参考文献
    综述二 痛风性关节炎的中医学认识
        1、历史沿革
        2、病因病机
        3、辨证分型
        4、中医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
        5、中医慢病管理
        6、小结
        参考文献
前言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1、临床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目的
        1.2 研究对象及分组
        1.3 研究方法
        1.4 疗效判定
        1.5 统计学方法
    2、研究结果
        2.1 一般资料与基线比较
        2.2 疗效评价
        2.3 实验室检查
        2.4 临床安全性比较
        2.5 痛风影响量表分析
    3、讨论
        3.1 清热利湿方组方分析
        3.2 疗效评价
        3.3 安全性分析
        3.4 痛风影响量表(GIS)分析
        3.5 不足与展望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个人简历

四、浅谈痛风的发病及预防(论文参考文献)

  • [1]血清IL-18、IL-37、IL-1β在痛风发病中的作用机制[J]. 杨煜. 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21(22)
  • [2]2015至2021年杭州市某三甲医院痛风患者发病季节性特征[J]. 徐巧璐,黄继勇,罗慧佳,方茹璐. 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1(11)
  • [3]1990—2019年中国痛风疾病负担研究[J]. 赵敏,陈婷,黄振光,钟秋安. 现代预防医学, 2021(21)
  • [4]鹅痛风型星状病毒感染的诊断与防治研究进展[J]. 邓丽,刘保国,杭柏林. 现代畜牧兽医, 2021(08)
  • [5]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病证结合诊疗指南[J]. 姜泉,韩曼,唐晓颇,罗成贵,巩勋. 中医杂志, 2021(14)
  • [6]苍龙化浊饮联合非布司他治疗脾虚湿阻型痛风性关节炎缓解期的疗效观察[D]. 郭笑. 华北理工大学, 2021
  • [7]胸椎管内痛风一例报告及系统文献综述[J]. 闫兵山,刘艳成,张宏,单铎,卜国云,刘培佳,胥宏达,胡永成. 中华骨科杂志, 2021(12)
  • [8]降酸降脂膏治疗湿热蕴结型痛风性关节炎的临床研究[D]. 邹昕. 山西中医药大学, 2021(09)
  • [9]基于相似度算法的痛风中医理论演变研究[D]. 石晗. 中国中医科学院, 2021
  • [10]清热利湿方治疗痛风性关节炎湿热瘀阻证的疗效观察[D]. 席雅婧.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8)

标签:;  ;  ;  ;  ;  

浅谈痛风的发病机制及预防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