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是马克思及马克思主义者关于意识形态的整体学说,它本质上规定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是对社会基础的能动反映,是政治实践的旗帜,是阶级政党的理论武器。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体现了在批判中建构新社会,在革命中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在教化中培育出政治认同,在政治信仰中聚合社会力量的内在发展逻辑。新时代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要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执政党建设的功能,合理把控公共价值和个人政治追求的空间,有效衔接政治政策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张力,科学论证意识形态政治性和知识性的关系,努力提升意识形态生产和外部灌输的效能。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发展
近年来,意识形态成为国内学界持续关注的热点问题,学者从各维度、多层面展开研究。事实上,意识形态概念存续多年,被赋予不同内涵,这些内涵甚至相互矛盾,但即便是互相冲突的解释之间也或隐或显的存有共通意义,正如学者追问“有无贯穿于各种概念之中的相对恒定或者本质性的质料或者内在的精神实质”,[1]这一恒定或本质规定是它们采用“意识形态”同一称谓的关键。特拉西最早构筑意识形态学,是把它作为所有学科的科学基础,希冀以科学观念力量提供合理的历史发展样态,隐含着对他所处时代宗教神学制度的批判,“在它的最初意义上,意识形态这个概念是积极的,进步的”。[2]马克思开辟了研究意识形态的新路径,对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不能仅仅按照意识形态概念在场的论述,更重要的是放到整个思想体系中去分析,作为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观确立的重要批判对象去研究,既要考察意识形态出场的实践环境,又要联结前后形成的学术脉络。马克思意识形态论的重要价值在于揭示出抽象观念与具体现实之间的真实关系,唤醒人们对现实的关照和革新,把意识形态论引入现存境域,明晰意识形态改造世界的政治思想体系,和面向实践的重要品格。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本质规定和主要特点
不同时代面对主要课题的转换必然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重点有所不同,但核心所指却不能根据个别论断而有所偏移。从结构层面分析,意识形态包含内核和辐射区两部分,内核是意识形态的本质规定,是具体效用,辐射区是发展演变的内容,是边际效用。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功能论的研究,要明确其本质规定和主要特点。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本质规定
1.意识形态是人类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
(2) 适应范围分析.由油缸的行程可知,此悬挂系统适应范围为50 mm,由此可知此方案对悬挂导轨的加工精度要求最低.
人类发展历程是物质发展和思维发展的有机统一。随着知识累积,理性意识觉醒,人们开始关注迷乱社会表象之间的必然联结和偶然现象背后的内在本质,对历史发展的描述不再是零散、神秘和不可知的,而是可以探求出社会发展过程中的规律性,即对于人的理智而言,“充满社会关系的世界不再是不可了解的或命定的,相反,社会的某些关系都是潜在的可以预见的”。[3]黑格尔说,这将是一个“用头脑思考”的时代,即观念创造历史的时代,他把绝对理念置于决定性地位,致使他走向唯心主义,但他的理论体系中所蕴含的堪称完美的逻辑论证充分体现出人的理性思维发展程度,人的思想力量成为历史发展的主导者。意识形态学正是在这一背景中提出来的,它的提出意味着人们对中世纪乃至古代哲学进行全面的审判,对统治思想和统治秩序有了整体性反思,对社会制度存在的合理性进行论证,它试图借助理性认知的力量,构筑出一个完善的社会生存样态。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也是在对前人思想的理性反思中形成的,他把理性主义引导到唯物辩证法方向,他的理性思维更为彻底,对自然存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细致的思考,列宁把马克思主义称为科学的意识形态,正是从他的理论内容与客观发展相吻合角度论证的。意识形态和知识、理性紧密相关,是理性思维发展到新阶段的产物,同样,现代社会主义意识也只有在知识的基础上不断推进理性意识的提升,才能不断走向科学。
“狗日的小日本,老子跟你们拚了。”夏国忠从一名战士手中抢过一挺花机关枪,狂喊着一路扫射,向东山山顶冲去。战士们紧跟着连长,也一齐呐喊着向前冲锋。
2.意识形态是对社会基础的能动反映
意识形态作为理性思维发展的产物,是立足特定基础有着重要指向的理论学说。一方面,它要充分考量物质生产力水平,人的思维发展现状和整体素质等现有条件;另一方面它反映了建构主体的政治立场和价值立场,以实现特定需要为目的,而主体需要根本上也是社会现实的产物,如果过于强调建构主体的主观意志和强烈愿望就会陷入唯意志主义陷阱。马克思论述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并不是指纯粹认知意义上的虚幻,而是指其认知对象本身就是虚假的。列宁指出“思想的社会关系不过是物质的社会关系的上层建筑”。[4]丹尼尔·贝尔借助海德格尔观点:自由主义关于自我主体问题的看法是建立在这样一个错误假设基础上,即‘我们的所作所为都是我们个人自由意志的决定。’但实际上不管我们喜欢与否,不管我们知道与否,我们都深深植根于我们所在的社会里。[5]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源头之所以在英国和法国,是因为这两个国家有着相对发达的经济关系和政治关系。意识形态的内容源自社会基础,也只有真正完善社会基础才有意义,现代化的经济社会发展体系,民主、自由、平等价值理念的实现,不是主观愿望创造出来的,而是在一定社会发展基础上动态实现的,因此对其内容的理解不能停留在简单的抽象意义层面,而是要结合理念建构主体的具体地位、利益需要、现实做法去判断,对理念的判断实际上是对它在现实中地位和功能的判断,归根结底还是要看到人的真实生活。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突出强调唤醒无产阶级主体意识的必要性。马克思主义者一直都在思考,受苦的无产阶级如何能意识到并承担起自身的历史使命,因为仅作为受苦的人,是很难有实现解放的主动性意识,无产阶级的阶级主体意识不能自然形成,需要通过改变环境实现自我塑造。马克思称“环境的改变和人的活动或自我改变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15]而“革命之所以必需,不仅是因为没有任何其他的办法能够推翻统治阶级,而且还因为推翻统治阶级的那个阶级,只有在革命中才能抛掉自己身上一切陈旧肮脏东西,才能成为社会的新基础”。[15]列宁、卢卡奇与葛兰西的意识形态理论都与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存在密切的联系,即注重从实现无产阶级革命的主观条件出发考察意识形态问题”。[16]从根本上讲,意识形态、人的个体理性意识、社会形态的改造,三者是有机统一的,意识形态有别于社会个体的分散意识,但它的存在形态却和社会个体意识的发展紧密相关,必须以改变现实的革命实践为突破口,在革命中促使无产阶级意识的觉醒,真正意识到自身的历史使命和历史责任,争取自身解放和全人类解放。
每个时代、每个国家的思想观念是多元的,但无论现象层面多么纷繁复杂,其内在都有着相对稳定的意识形态要求,意识形态反映的是占主体地位阶级或政党内在的政治理念,是国家政治发展的旗帜,意识形态的对抗从根本上说是政治的对抗,是阶级和政党的对抗,是执政理念和国家发展模式的对抗。通常人们以列宁的意识形态论为意识形态概念性质转变和研究重点转向的标志,意识形态从马克思否定意义上的概念,“成了一个涉及阶级(包括无产阶级) 的政治意识的中性的概念”。[6](P222)这种理解影响了之后的大多数马克思主义学者,卢卡奇、葛兰西也集中围绕政治实践活动展开理论探索,意识形态的政治功能构成了其基本的思想内核,即使注重从微观视域研究意识形态的学者伊格尔顿也明确表达: “我所说的意识形态,并不是简单地指人们所具有的根深蒂固的、常常是无意识的信仰,我具体地是指那些与社会权力的维护和再生有着某种联系的感觉、评价、理解和信仰的模式。”[7]事实上,马克思的意识形态论从来都不是纯粹的知识学说,马克思理论体系表达了明确的政治目标和革命思想,意识形态作为理解其思想的重要术语,是和政治实践活动紧密联系的问题域。从提出宗教和神学批判应被替换为法律和政治批判的理论准备阶段,到马克思把这一术语引入到对青年黑格尔派理论学说的批判,其落脚点都是唤醒人们对资本主义政治制度的关注,在揭示资本家对真实政治意图的遮蔽过程中,指出这一术语的虚假性。所以,自马克思起,意识形态指导政治实践的视角已经出现。
在本次研究中,乙组麻醉优良率高于甲组、神经阻滞见效时间短于甲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甲组。由此可见,超声联合神经刺激仪引导下周围神经阻滞效果较为理想,过程相对安全可靠,值得推广。
4.意识形态是阶级政党重要的理论武器
无产阶级的意识形态正是在与资产阶级的斗争中形成的,这种斗争从经济领域逐步扩展到社会的方方面面,由零散的自我意识上升为整体统一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说:“哲学把无产阶级当作自己的物质武器,同样地,无产阶级也要哲学当作自己的精神武器”,[8](P467)批判的武器要和武器的批判统一起来。列宁多次强调无产阶级要建构体现自身根本利益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党派性和科学性的统一,将为无产阶级政党指明前进的方向。“只有以先进理论为指南的党,才能实现先进战士的作用。[4](P312)”葛兰西强调“无产阶级在赢得政权和行使政权的时候,都要掌握意识形态领导权”。[9]卢卡奇在《历史和阶级意识》中表达了意识形态对政党阶级同样的作用,它通过对黑格尔辩证法和方法论的革新和扩展来恢复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革命性质。[10]意识形态表达出明确的政治目标、斗争方法和活动方式,它可以把坚定的政治信念传达下去,把具有相同政治目标的人团结起来,形成统一力量,是把“能思的人”和“受苦的人”联系起来的思想桥梁,是阶级政党重要的理论武器。
科学的意识形态是在继承以往一切优秀成果的基础上,在把握人类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的前提下,以改善人类生存状态为己任的理论学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揭示出思想和实践之间的内在紧张,阐述了理论和实践之间以相互适应的矛盾运动达到历史发展的有机统一,光是思想力求成为现实是不够的,现实本身也应当力求趋向思想。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意识形态必须要触及社会现实,特别是政治制度层面,彻底的革命理论是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真正的个性自由只有在新型社会关系中才能形成,要以劳动的解放实现每一个人的真正自由,以无产阶级带动人类的解放,而这一切都需要以革命的方式推翻旧的社会制度,建构新的社会制度。
马克思扭转认识论视角的同时,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他的意识形态论蕴含在他深刻的唯物史观论证中。正如毛泽东评价,“直到无产阶级运动的伟大活动家马克思和恩格斯综合了人类认识史的积极的成果,特别是批判地吸收了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部分,创造了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这个伟大的理论,才在人类认识史上起了一个空前的大革命”。[12]马克思首创的辩证唯物论和历史唯物论,海尔布隆纳称之为 “社会分析方法”,它是对社会领域实证主义视域的超越,是透过经验事实探寻本质存在的研究方法。世界上存在的政治事件和现象极其复杂,找到任何数量的例子或个别材料为自我主张或拥护的政治观点证明并不困难,而在马克思主义者看来,这样的证明分析没有实质意义。对世界和事实的判断要从系统性、整体性和动态发展角度去把握,只有决定事物整体发展方向,体现内在逻辑规律,揭示本质的基本关系才可做证明条件。对意识形态功能的评判要放在具体的历史方位中,有的意识形态内容在刚刚提出时是符合发展规律,能够引领和促进社会的发展,那它就具有科学性,但随着历史的发展,它所包含的思想观念已成为发展的桎梏时,就会丧失其科学性而沦为虚假的、落后的意识形态,所以要依据对政治实践指导的判断,而不是抽象的价值判断,单纯抽象的人类性和价值观对发展没有实际指导意义,看似都讲人类性、普遍性,但马克思主义是从阶级对立,从矛盾分析走向人类性,提供了达到人类性、普遍性的具体路径和方法,而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是从纯粹 “应当”视角,缺少改变现存状态的正确方法论,他的人类性在根本意义是对私利的掩盖,立场的局限性决定这一阶级不想也不能提出科学方法论。
(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主要特点
1.扭转了认识论视角
根据方程(5)可知测速电机模型是非线性方程,无迹卡尔曼滤波(unscented Kalman filter,UKF)的具体计算过程如下:
马克思通过对意识形态的批判,把认识合理归位。在主张观念决定世界的认知视角下,青年黑格尔派尽管表达了最为激进的批判思想,但却只停留在语言和思想层面,没有把对思想的批判深入到现实的物质世界,这种认识论视角颠倒了认识和现实的位置。马克思指出,人的认识是受客观世界制约的,思想不是客观世界的决定性力量,相反是源于现实,“意识在任何时候只能是被意识到了的存在,而人们的存在就是他们的实际生活过程”。[11]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认识论维度强调了客观现实对于意识形态的决定作用,从而把颠倒的认知世界重新扭转,从单纯认识论上的反思,转向了认识和实践联结才有具体意义的行动理论,从抽象意义上的观念推理转向具体的、现实的思想反馈。意识形态不是纯粹的主体意识,不是任意的美好的表达,而是与具体实践相联系的历史主体意识。马克思赋予意识形态虚假性内涵,但这种解释并不是泛指所有意识形态,而是特指颠倒认识的德意志意识形态,从认识论维度判断意识形态,要深入分析其具体内容,重点看它背后的社会现实,以及是否真实反映客观事物。
2.提供了方法论指导
十八大报告强调:“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1]做好这一要求最重要的条件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自信既是一种姿态,更是一种鼓舞我们不断奋斗的精神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是建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基础上的自信,是党和人民对中国改革和建设的历程与成就的肯定和信心,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
3.揭示了价值诉求的实质
青海省在“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下逐渐形成了以新能源开发和纺织生产为主的对外投资领域。青海优势特色企业借助各类行业盛会将“走出去”的步伐迈地更加坚实。 在2018年的“青洽会”上,青海特色优势企业签约项目达288项,总投资额1500.66亿元。各种各样的展会为青海特色优势企业“走出去”搭建起了多元化的销售平台,拓展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交流的领域,提升了合作交流的层次。
马克思始于批判视角研究意识形态,马克思的“批判”从来都不是无意义的否定,他是对社会制度和文化进行整体反思和关照的方法,目的在于揭示真相,化解矛盾,以有效的社会样态促进人类生存境域的完善。他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批判脱离现实物质世界的观念建构是虚假的。在《资本论》中把对资本主义拜物教观念的批判和资本拜物教性质的批判结合起来,揭示出意识形态对资本主义社会矛盾的掩盖,作为歪曲了的观念体系事实上是歪曲了社会现实的反映,想要获得历史的真实性认识,关键是把颠倒的现实颠倒过来,对其观念的批判,最终还是要落脚到对其现实的批判,对政治及其运作程序的批判,“资产阶级理论之所以本身成为批判的对象,乃是因为它们已无力说明新的社会矛盾”。[14]批判的目的在于改变,改变现有政治和法的弊病。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的批判维度和建构维度是同一的,在对资本主义社会的批判基础上建立可行的社会制度的新方案,由此实现了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批判和科学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构的有机统一。尽管马克思恩格斯从来没有用意识形态指称自己的理论,但实际上他们创立的理论本身具备意识形态性质。如果用特拉西意识形态本初内涵来衡量,历史唯物主义也是关于历史发展的科学。马克思理论作为意识形态的最大力量在于,社会主义国家是在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指导下建立起来的,在马克思主义的名义下展开政治实践。马克思意识形态论具有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双重维度,意识形态精神的生产正是源自批判的研究方法,批判理论是马克思经得起考验的理论成就,批判不仅意味着对之前的理论的批判,同时意味着对自我理论的批判,批判是理论发展的动力,马克思主义者在批判理论指导下不断反思革新,实现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各个历史阶段的创新和发展,在批判旧世界中发现新世界,建构新世界。
4.指出了历史发展的动力
可一场突如其来的席卷大半个中国的雾霾却将彻底地打回了原形。就在雾霾的当晚,老婆感觉到了不妙,这才第一次郑重地提出到省城去就医。
二、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发展逻辑
(一)在批判中建构新的社会制度
意识形态反映出的价值诉求实质上是主体阶级利益的反映,在现代社会以执政党意识呈现。马克思在对意识形态的虚假性论述时指出,统治阶级往往会把自身的利益追求包装成普遍的价值追求,把自己的利益说成是全体人民的利益,从而为自身的阶级统治寻求合法性支撑。列宁对这一问题的论述更为直接,并做了明确划分,代表资产阶级利益和价值诉求的是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代表无产阶级利益和价值诉求的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意识形态内含着社会价值坐标,把具有相同价值需求的人联结在一起,价值诉求是维系社会共识的需要,执政党的价值诉求直接关乎意识形态的正当与否,关乎着执政党占社会主导地位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伊格尔顿指出,“最终维系社会秩序的是习惯性实践和本能的虔诚,它们比抽象的权力更顺从更有弹性,在此领域内主体被赋予活生生的力量和情感”。[13](P22)只有执政党去除阶级、小团体的私利,提出真正顺应人类历史发展潮流,代表社会前进方向和人类根本利益的价值主张,才能真正体现出自身的先进性,只有先进性的执政党,才能正视价值冲突,并能用科学方法化解利益矛盾,统一价值诉求。先进的执政党意识形态是引领社会个体意识判断,提升社会整体意识的有效方式。
(二) 在革命中唤醒无产阶级的主体意识
3.意识形态是政治实践的旗帜
(三)在教化中培育出政治认同
处于统治地位的阶级不仅拥有物质生产资料的控制权,同样也控制着精神资料的生产,“所有一切压迫阶级,为了维持自己的统治,都需要两种社会职能: 一种是刽子手的职能,另一种是牧师的职能”。[17]在私有制占主体的环境中,无产阶级如何能够摆脱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羁绊,认清其掩盖社会矛盾、蒙蔽社会大众的实质,从而突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控制,这似乎是一个难以解决的悖论。因为生活在底层的无产阶级很难对人类历史发展有科学认知,从总体长远角度去思索改变现存生活状态的方案。马克思强调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一体化,无产阶级政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锋队组织,在领导革命实践活动的同时,也担负着教育引导本阶级成员及广大人民的重任,实现被压迫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社会力量的统一;列宁认为,无产阶级不可能自觉意识到自身利益同现存政治与社会制度的尖锐对立,纯粹的工人运动本身不可能创造出一种独立的思想体系,社会主义意识必须从外面灌输进去;葛兰西强调在无产阶级意识形成过程中,先进的知识分子起到关键作用;霍尔的文化政治教育的实践也强调了外部教化对主体政治立场的重要影响。马克思意识形态论,重视在教化过程启发无产阶级的阶级意识,重视人民主体性发挥,其内容适应时代变迁的新要求,服务于无产阶级的政治斗争,服务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际,是在充分尊重主体意愿的前提下,用先进思想意识引导帮助人民大众认清事物发展真相,克服资产阶级思想的影响,追求自身合法权益,找准政治方向,坚定政治立场,获得政治认同。而之所以能够通过教化方式坚定无产阶级的政治立场,其根本在于社会主义理论比其他一切理论都更深刻、更正确地指明了工人阶级受苦的原因”,[14]社会主义理论能够引起工人阶级意识的共鸣。
每次放假姥爷带我们出门旅游,古玩市场是必去之处。2012年暑假,我们一家去山东日照旅游。返回晋城前我们专门留了一天逛当地的古玩市场,姥爷带着我逛了几家店都没看到想要的制钱。我们又进到一家冷冷清清的店,发现是家瓷器店,转身就要走。老板挽留说有制钱,没想到姥爷还真挑出了他想要的,更没想到老板还赠送了几枚锈迹斑斑的制钱。回家姥爷带我用清水浸泡,拿镊子和毛刷去除土锈后发现竟然有两枚他半年都没寻到的“康熙小全套”中的“臺”,真是“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捡到大漏了。到此为止,康熙“小全套”就已全部集齐了。
(四) 在政治信仰中聚合社会力量
政党执政的思想理念和信仰体系,是执政意识形态的重要内容。任何一种意识形态都包含未来时态尚未达成的信仰指向。意识形态所内含的政治信仰层面是最深厚、最持久的精神力量,通过政治信仰的阐释,展示出共同的政治诉求和共同的利益需要。由于社会分工的存在,所处社会立场的不同,个体的思维意识必然会有差异,如何把差异化的思维聚合,形成统一的力量推动社会进步,这就需要意识形态内在政治信仰的凝聚功能,用共同的理想信念,强大的精神支柱和基本的道德规范,团结不同阶层、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共同前进。葛兰西把它称为社会水泥,它是一个阶级团结和凝聚广大群众的能力,阶级政党通过意识形态的传播使得社会成员的政治意识和政党确立的政治秩序相一致、相协调。但是理想信仰指向如若脱离现实就容易走向“乌托邦”,信仰信念需和改变现存境域的现实行动所联结才有意义。正如马克思所说,“我们所称为共产主义的是那种消灭现存状况的现实的运动”。共产主义信仰把致力于解决社会矛盾、推翻资本主义的人聚合起来,为了共同的政治目标而努力。
三、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论的现实推进
(一) 充分发挥马克思主义对执政党建设的功能
马克思主义作为意识形态,包含着对历史社会的真知灼见和对未来社会的科学设计,它通过洞察现实,以合乎理性的逻辑联结概念符号,论证政治体制与政治秩序的合法性、合理性,以及实现共产主义政治目标的方法路径。中国共产党是依照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中国社会发展实际需要双重维度构建的,有着审慎的规划性和科学的设计性,这种规划和设计虽会因发展需要而有所调整,但基本的原则和使命要求不能变,变了就失去无产阶级政党的本质,习近平总书记不断强调不忘初心的价值意蕴正在于此。中国现代化执政党建设转轨,也不是对别国政治制度的模仿,而是要悟透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在指向,弄清中国社会的特殊现状,充分发挥政治智慧和政治艺术进行策略和方法的创新。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是共产党的旗帜,能为执政党的思想、组织、制度建设提供方向指引和源源不断的理念指导和行为动力。共产党要以此为标尺反观自身,不断自省、自律,不辱马克思主义赋予无产阶级政党的使命。
(二)合理把控公共价值和个人政治追求的空间
处理好公共价值理性和个人政治追求之间的关系,事关意识形态的安全和稳定。意识形态强调公共价值追求,生活在交往关系中的现实个体,既有追求自身欲望的需要,又受社会总体性质的制约,决定其不能完全以自然状态存在,个体的存在方式要逐渐契合社会总体要求,渐次走向卢梭强调的社会契约形式,个人政治追求是一定空间范围内的自由。随着现代化的发展,知识系统不断更新,促使大众对政治制度和社会形态的完善、对理想社会形态的要求也会越来越高,在政客和学者中出现彻底消解意识形态,摆脱公共价值对个体精神自由控制的声音。事实上,个体政治追求永远无法摆脱意识形态的羁绊,所谓消解意识形态的声音也有具体所指,实质是用资产阶级意识形态消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应对现代化建设中乘虚而入的消解思潮和个体精神异常活跃的时代环境,应坚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引领个人政治追求的主导地位,为思想文化的和谐与繁荣奠定科学的政治根基,同时不能逾越意识形态理论适用边界而全面介入个人生活,过渡膨胀为操纵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政治工具。要尊重个人合理的精神文化发展要求,把个人利益获得和政党的政治目标明确地联系在一起,人们对于权威的服从同时也是对自身的满足。从各阶级阶层政治立场、政治态度的现实情况出发,合理有效激发起对中国共产党建构社会目标的认同,将潜在的政治立场、政治态度转变为具体的政治行动。要把个人意识视为良好的政治资源,从中吸纳精神给养,丰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再通过有效传播被社会大众认同、接受、转化为个体意识,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不断上升的体系。
(三)有效衔接政治政策和政治理想之间的张力
意识形态是政治政策和政治理想的有机统一,两者之间既方向一致又有适度张力存在。理想是政策的运动时态,政策是理想的准备阶段。政治理想不是空想,而是在现实基础上通过规律把握、经验总结、逻辑推演,对人类文明的诠释和社会发展模式的构筑,这一构筑不是一成不变的规定,更多的是方法论指导和目标指向,具有理论和实践双层功能。政治政策是为解决现实社会中的具体问题而制定,是增强群众对政治理想满意度的措施,其实施结果是可感知和可达到的。由于事物具体发展过程的复杂性、多变性、动态性,政治政策一般具有灵活性、柔韧性和时效性等特征,但政策的制定从根本上要有基本遵循,这个遵循、底线和指引,就是执政党坚守的政治理想。政治政策的施行是政治理想在当下政治实践过程的具体呈现和现时代的主要表现形式,两者本质一致,一个更为具体、短期,一个更为宏观、长效。政治政策要和社会各个方面可以承受的程度相协调统一,对脱离物质基础的政治目标要求,做彻底否定,如果政治政策不能把改善当前生存状况和激励群众为政治理想而奋斗有效联系起来,就难免遇到冷遇,但如果仅仅沉溺于短期物质条件的改善,就感觉不到意识形态的长远价值。只有将政治理想与政治政策结合起来,将宏观上的包容指导和微观上果敢探索巧妙结合,既避免在不具备实质性改革条件下冒进飞跃,陷入脱离实际、短时间内实现政治理想的浪漫态度,又避免现有的政策主张脱离政治理想的价值指向,这样才能保证意识形态的科学性和说服力。
(四)科学论证意识形态政治性和知识性的关系
从功能角度分析,意识形态依托于一定历史时期的阶级集团而存在,兼具政治性和知识性。政治性和知识性两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政治的发展受制于知识,知识本身具有求真意志,既能为政治统治合法性提供学理支撑,更有条理、有逻辑地阐释政治统治和政治目标,为政治传播提供科学框架,从而增强其吸引力,同时又是推翻不合理政治统治的理论准备;知识发展受政治影响,由于政治立场局限和政治权力泛化,会压抑知识的真理性追求,资产阶级正是由于只为本阶级利益服务的政治立场,局限了其认知视野而生产出扭曲的知识,导致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理论的虚假。马克思主义理论真正实现了政治和知识良性互动,马克思主义者从来都不否认自己理论的政治属性,其批判维度理解的意识形态首先是政治利益集团的“战斗口号和衣服”。同时指出,无产阶级只有解放全人类才能解放自己,无产阶级的领导地位在于没有任何特殊利益使他拒绝某些社会变革和历史进步,所以马克思是站在全人类发展的政治立场,深入分析政治统治和社会发展之间的联系,从异化劳动角度出发,科学透视出资产阶级理论的局限性,在改变现存异化发展的追求中,构建出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体系,从而实现用真理性知识去颠覆异化的政治统治形式。正如曼海姆所指出:“知识社会学实际上伴随马克思而出现,他的深刻的富有启发性的洞察,深入到了事物的本质。”[18]我们应秉承和发扬马克思主义传统,充分发挥知识对政治的支撑,能够用深刻的学理分析,详细的知识阐释,把政党政治行为得以展开的因由和得到结果的逻辑展示出来,实现知识性阐述和政治权威树立有机结合。
(五)努力提升意识形态生产和外部灌输的效能
理论的发展是实践的呼唤和验证。社会样态的不断变化,必然要求不断增进意识形态生产,以保证意识形态的科学指导价值。当前,中国已步入新时代,主要矛盾发生改变,一些传统的政策主张和政治话语逐步丧失为新的社会局势、政治现状提供指引的能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模式没有外源性理论可以直接套用,只能通过内生性实践探索渐次完善,急需强化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自身建设,加强意识形态生产和意识形态话语的重构,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在内容上,通过新时空视野加大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世界发展实践的研究,根据新时代发展环境对政策纲领加以革新,形成具有现代政治要求和市场经济内容的理论体系,通过合理吸纳个人意识,集团精神和国家文化样态,充盈到理想信念、政治知识、行动方案等具体内容的生产,有针对性地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提供理论供给。同时要注意现代化过程中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生产,不能忘掉实现共产主义这一根本政治目标,不能背离了马克思主义“为无产阶级解放而服务”的价值立场,每一具体历史时期的意识形态生产是微观层面政策纲领的生产,是奠定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权威和最有效发挥社会力量的生产,是以学术研究和理论厚度支撑政治要求的生产。在传播上,丰富意识形态话语表达,以语言魅力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精准的展现,加强意识形态话语和大众思维的契合度,意识形态的传播效不能单纯依靠政治权力,政治权力能保证传播,却不能保证接受程度,以往对“灌输”理论存在误解,灌输不是政治统治的强制告诫,而是有理有据的传达和说服,要根据受众思想及心理的变化,以启发与引导为主,灌输的目的是由外在启发转变为内在自觉,实现政治话语的宏观指导和微观弥散相结合,通过唤醒民众的阶级意识,最终认同政治目标。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与中国建设实践联系在一起的,一方面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直接为中国建设提供意义和价值,另一方面中国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物质载体。我们要在不断推进的改革实践中深刻体悟马克思意识形态理论,在充分把握理论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引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
[参考文献]
[1]张志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学论纲[J].理论与评论,2018,(3).
[2]大卫·麦克里兰.意识形态[M].吉林: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
[3]卡尔·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4]列宁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4.
[5]丹尼尔·贝尔.社群主义及其批评者[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
[6]Tom Bottomore. A Dictionary of Marxist Thought[M].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3: 222
[7]特里·伊格尔顿.文学原理引论[M].刘峰,等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 1987.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9]安东尼·葛兰西.狱中札记[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
[10]卢卡奇.历史和阶级意识[M].张西平,译.重庆:重庆出版社,1989.
[1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12]矛盾论.毛泽东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13]Terry Egleton:The Ideology of Aesthetic[M]. London:Blackell Publishers Ltd,1990.
[14][英]乔治·拉雷恩.马克思主义与意识形态[M].张秀琴,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1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6]侯惠勤.国外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研究著作评析[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
[17]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曼海姆.意识形态与乌托邦[M].黎鸣,李书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TheDevelopmentLogicandPracticalAdvancementofMarxistIdeology
SONG Cui-yu
(Party School of the Heilongjiang Provincial Committee of C.P.C., Harbin 150080, Heilongjiang, China)
Abstract:Marxist ideology is the overall ideological theory of Karl Marx and Marxists. It essentially stipulates that ideology is the development of human rational thinking, the active reflection of social foundation, the banner of political practice, and the theoretical weapon of Proletarian Party. Marxist ideology embodies the internal development logic of constructing a new society in criticism, awakening the consciousness of proletariat subject in revolution, cultivating political identity in indoctrination, and aggregating social forces in political belief. In the new era, to further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Marxist ideology, we should give full play to the function of Marxism i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ruling party, rationally control the space of public value and individual political pursuit, effectively bridge the tension between political policy and political ideal, scientifically demonstr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deological politics and knowledge, and strive to enhance the effectiveness of ideological production and external indoctrination.
Keywords:Marxism; ideology; development
中图分类号: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723X(2019)10-0007-07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ZZ00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DJH1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
作者简介:宋翠玉(1984—),女,黑龙江双鸭山人,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副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与社会发展、党的建设研究。
〔责任编辑:李 官〕
标签:意识形态论文; 政治论文; 马克思论文; 马克思主义论文; 无产阶级论文; 列宁主义论文; 毛泽东思想论文; 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恩格斯著作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学术探索》2019年第10期论文;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7CZZ008)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6DJH18);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地方党委(党组)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研究”论文; 中共黑龙江省委党校党史党建部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