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后搁脚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后搁脚结构包括第一盖板,第一盖板连接车架,第一盖板开设有凹槽;隔板,隔板固定安装于凹槽内,上端部设有多个卡槽;以及第二盖板,第二盖板固定连接隔板,第二盖板朝向隔板的一侧设有与多个卡槽配对的多个钩扣。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后搁脚结构,第二盖板取消了外露的螺钉连接结构,第二盖板与隔板的卡扣安装结构能便于第二盖板更换不同的外观结构;且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通过隔板实现间接连接,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一种车辆,采用上述的后搁脚结构,其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性较佳。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凹槽;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隔板设有多个卡槽;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的多个钩扣。
设计方案
1.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包括:
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凹槽;
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隔板设有多个卡槽;
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的多个钩扣。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多个所述卡槽沿所述隔板边沿间隔布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盖板通过螺接固定。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安装柱,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安装柱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柱贯穿定位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安装柱和所述安装孔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内设有若干个定位柱,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定位柱开设有通孔。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底面设有加强壁,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加强壁设有定位孔。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加强壁为环形结构且具有一缺口。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盖板配合处分别设有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凹槽外周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二盖板对应所述凸缘设置有凹缘。
10.一种车辆,其特征在于:包括权利要求1至9任一所述的后搁脚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摩托车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后搁脚结构及设有其的车辆。
背景技术
为了增强摩托车搭乘人员的舒适性,提高乘坐过程中的安全,在涉及后座载人的摩托车上都设计有后搁脚。后搁脚的结构一般包括上盖和下盖,上下盖通过螺钉固定连接,该结构的螺钉容易生锈,外观不美观,且上下盖之间的连接间隙不容易控制。此外,上下盖直接接触,摩托车的震动直接传递到上盖,其乘坐舒适性差。
实用新型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存在的问题,本实用新型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后搁脚结构,其第二盖板取消了外露的螺钉连接结构,能便于更换不同的外观结构;且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通过隔板实现间接连接,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另一个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车辆,采用上述后搁脚结构,乘坐舒适性较佳。
本实用新型采取的技术方案是: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后搁脚结构,包括:
第一盖板,所述第一盖板开设有凹槽;
隔板,所述隔板固定安装于所述凹槽内,所述隔板设有多个卡槽;
第二盖板,所述第二盖板固定连接所述隔板,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设有与所述卡槽配合连接的多个钩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多个所述卡槽沿所述隔板边沿间隔布置。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盖板通过螺接固定。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内设有安装柱,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安装柱开设有安装孔,所述安装柱贯穿定位于所述安装孔,且所述安装柱和所述安装孔之间通过螺钉固定连接。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内设有若干个定位柱,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定位柱开设有通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底面设有加强壁,所述隔板对应所述加强壁设有定位孔。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加强壁为环形结构且具有一缺口。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盖板朝向所述隔板的一侧设置有定位凸起,所述定位凸起与所述隔板和所述第一盖板配合处分别设有第一缺部和第二缺部。
作为上述技术方案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凹槽外周设置有凸缘,所述第二盖板对应所述凸缘设置有凹缘。
本实用新型的一种车辆,包括以上所述的后搁脚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与现有的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后搁脚结构,采用在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之间连接一隔板的结构,隔板安装于第一盖板的凹槽内,第二盖板通过多个钩扣固定安装于隔板上了,取消了第二盖板表面外露的螺钉连接结构,第二盖板与隔板的卡合安装结构能便于第二盖板更换不同的外观结构;且第二盖板和第一盖板通过隔板实现间接连接,减震效果好。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车辆,采用上述的后搁脚结构,其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性较佳。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后搁脚结构的结构图。
图2是图1的爆炸图。
图3是图1中第二盖板的结构图。
图4是图1中隔板的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施例的后搁脚结构一般使用在二轮车辆上,特别在摩托车上,后搁脚通过枢轴41可转动地连接在车架上的搁脚支架4上,当摩托车后座上载有乘员时,可以将后搁脚展开,以便后乘员搁脚,参考图1所示为后搁脚展开时的状态;当摩托车未载有乘员时,可将后搁脚向上收纳折起,节省空间且外观整洁美观。
参考图1至图4所示,本实施例的后搁脚结构包括第一盖板1,第一盖板1通过枢轴41可转动地连接在车架上,第一盖板1开设有凹槽11;隔板2,隔板2固定安装于凹槽11内,隔板2上设有多个卡槽21;以及第二盖板3,第二盖板3固定连接在隔板2上,例如通过在第二盖板3朝向隔板2一端设置的钩扣31与卡槽21固定连接。与原有的结构相比,第二盖板3取消了外露的螺钉连接结构,第二盖板3与隔板2的卡扣安装结构能便于第二盖板3更换不同的外观结构;且第二盖板3和第一盖板1不直接接触,减震效果好。具体的,多个卡槽21沿隔板2边沿间隔布置,对应的多个倒钩31沿第二盖板3边沿间隔布置,使第二盖板3稳定连接于隔板2上,使连接缝隙更小,密封效果更佳。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和第一盖板1通过螺接固定,其连接稳定,便于装配。另外,通过第二盖板3与隔板2卡扣连接,将螺钉隐藏于第二盖板3和第一盖板1围设空间内,避免雨水侵蚀螺钉,导致其生锈损坏。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上设置有凹槽11,隔板2安装固定在凹槽11中,采用该结构可以防止隔板2外露,提升产品美感。更具体地说,凹槽11底面上设有安装柱112,隔板2上对应所述安装柱112开设有安装孔23,安装柱112贯穿定位于安装孔23以形成配合结构,且通过螺钉10将两者固定,进一步定位隔板2和第一盖板1。
进一步的,凹槽11底面设置有定位柱113,定位柱113与安装柱112错位布置,隔板2上对应定位柱113设有通孔24,通过将定位柱113与通孔24配合,进一步提高隔板2与第一盖板1之间配合精密性和连接稳定性,抗震能力更强。
更进一步的,凹槽11底面设有加强壁111,隔板2对应加强壁111设有定位孔22,通过将加强壁111与定位孔22配合,使隔板2与第一盖板1之间的连接更加稳定可靠,当第二盖板3承受较大踏踩力时,加强壁111能抵住第二盖板3的底部表面,从而减小变形量,提高抗震能力。
再进一步的,加强壁111为环形结构,采用环形的结构,既可以保证第一盖板1的成型工艺性,减小第一盖板1的重量,又使得该结构具有较好的受力强度,可以抵御来自第二盖板3上的踏踩力,减少第二盖板3的变形幅度,给踏踩者一种稳实可靠的感觉;同时还可以收集从第一盖板1、隔板2和第二盖板3相互之间的配合缝隙中进入后搁脚内部的雨水;进一步地,加强壁111上设有贯通整个加强壁111高度方向的缺口1110,缺口1110设置在朝向枢轴41的一侧,当将后搁脚收纳折起时,雨水可以从缺口1110流出,并从后搁脚的配合缝隙中流出,提升产品耐久性,延长使用寿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3底部设有定位凸起35,定位凸起35与隔板2和第一盖板1配合处分别设有第一缺部251和第二缺部252,使第二盖板3的安装更加稳定,抗震效果好。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凹槽11的外周设置有凸缘1111,与第二盖板3上设置的凹缘34配合,提高产品的装配精度、减小了装配缝隙,且提升了美感,提高了抗震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一盖板1朝向枢轴41的一端具有一定位槽12,第二盖板3与定位槽12配合处设置有定位条32,进一步限定第二盖板3的安装位置,提升产品的可靠性。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第二盖板3表面具有防滑纹33,以增大摩擦力,防止乘坐人发生滑脚。
在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中,隔板2可固定安装于第二盖板3上,并整体连接到第一盖板1上。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一种车辆,采用上述的后搁脚结构,其减震效果好,乘坐舒适性较佳。
以上具体结构是对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进行了具体的说明,但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及保护范围,熟悉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在不违背本实用新型精神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种种的等同变形或者替换,这些等同的变形或者替换均包含在本申请权利要求所限定的范围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45417.8
申请日:2019-01-1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683904U
授权时间:20191126
主分类号:B62J25/00
专利分类号:B62J25/00
范畴分类:32C;32G;
申请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9000 广东省江门市蓬江区建达北路5号
发明人:张海军;胡涛;刘国余
第一发明人:张海军
当前权利人: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代理人:关达津
代理机构:44205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嘉权专利商标事务所有限公司 44205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