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_朱冬梅

导读:本文包含了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胰蛋白酶,抑制剂,层析,因子,白介素,树突,免疫调节。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文献综述

朱冬梅[1](2019)在《分析脓毒症小鼠炎症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的影响。方法 SPF级C57BL/6J小鼠40只,随机分为A组(对照组,n=10)、B组(假手术组,n=10)、C组(脓毒症组,n=10),D组(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组)四组。其中,B组在给予水合氯醛麻醉成功后,从正中线剪开大鼠腹部,然后缝合伤口。C组和D组在麻醉成功后,使用盲肠结扎穿孔(CLP)模型将小鼠制成脓毒症动物模型,并且D组在术后立即给予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所有小鼠在术后24 h处死,收集外周血、肺组织制备标本。结果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组与脓毒症组相比较,外周血IL-1β水平明显降低,肺组织炎症浸润明显减轻。结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能减轻脓毒症小鼠炎症反应,具有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毛敏杰,汪彩红,潘蕾,徐节坤,潘晓鸿[2](2018)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症结核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住ICU第2天给予UTI 1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和外周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IL-12、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regs细胞及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Tregs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UTI组及对照组重症结核病患者APACHEⅡ评分[(22.5±2.2)分vs.(25.8±1.5)分,t=2.025,P=0.043]、IL-6 [(137±33)ng/L vs.(116±42)ng/L,t=2.785,P=0.045]、IL-10 [(29±6)ng/L vs.(26±5)ng/L,t=2.143,P=0.039]、IL-12 [(84±26)ng/L vs.(65±22)ng/L,t=2.009,P=0.043]、TGF-β[(8.5±2.3)ng/L vs.(9.8±2.8)ng/L,t=1.613,P=0.045]、CD8+T淋巴细胞[(43±13)%vs.(38±12)%,t=1.856,P=0.043]及Tregs细胞[(5.8±1.1)%vs.(5.1±0.9)%,t=1.645,P=0.045]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 [(835±188)ng/L vs.(744±324)ng/L,t=0.656,P=0.458]、INF-γ[(200±88)ng/L vs.(203±78)ng/L,t=0.912,P=0.061]、TNF-α[(854±256)μg/L vs.(808±213)μg/L,t=0.956,P=0.785]、CD4+T淋巴细胞[(48±8)%vs.(49±14)%,t=0.756,P=0.985]及ICOS+Tregs细胞[(1.0±0.7)%vs.(1.0±0.9)%,t=0.956,P=0.089]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TI能够调节危重症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减轻重症结核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预后。(本文来源于《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期刊2018年06期)

于达,胡慈贤,陈娜蜜,黄长顺[3](2017)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分析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2月于我院就诊的严重脓毒症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n=42)与对照组(n=42);对照组患者给予常规对症治疗,观察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变化。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疗效显着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TNF-α、IL-8、IL-10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TNF-α、IL-8水平显着降低(P<0.05),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TNF-α、IL-8水平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IL-10水平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的MMSE评分、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的MMSE评分显着升高(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显着降低(P<0.05);且观察组患者的MMSE评分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APACHEⅡ评分、SOFA评分均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治疗能够有效改善严重脓毒症患者的炎症因子水平以及认知功能,治疗效果良好,具有临床推广使用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生》期刊2017年12期)

王富花[4](2016)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分离纯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是具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的一类物质,可以调控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反应,具有许多临床应用功能。目前,关于UTI来源、结构、功能以及它与疾病的关系都有较深入的研究,但有关其分离纯化的文献报道相对较少。文章就近年来对UTI的分离纯化研究进展予以综述。(本文来源于《广东化工》期刊2016年18期)

戴全喜,王赤华[5](2016)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8(IL-8)和白细胞介素-10(IL-10)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86例重度脓毒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实验组(43例),对照组(43例),2组患者均给予对症治疗,实验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尿胰蛋白酶抑制剂静脉注射,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TNF-α、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0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2组患者TNF-α、IL-8水平均显着降低(P<0.05),IL-10水平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改善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者总有效率为86.05%显着高于对照组65.12%(P<0.05);治疗前2组患者的APACHE-II评分与认知功能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APACHE-Ⅱ评分显着降低(P<0.05),实验组显着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认知功能评分显着升高(P<0.05),实验组显着高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不良反应发生率2.33%,显着低于对照组20.93%(P<0.05)。结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可以有效地改善重度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水平,提高总有效率,降低APACHE-II评分,改善认知功能,减少不良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国生化药物杂志》期刊2016年03期)

万偲,魏超娟,高铁旦[6](2015)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纯化工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胰蛋白酶抑制剂是具有抑制胰蛋白酶作用的一类物质,可以调控生物体内多种生理反应,具有许多临床应用功能。采用大孔阴离子交换树脂吸附、硫铵沉淀、混合模式层析等纯化手段,成功从男性尿中分离纯化获得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其生物活性达2 500 IU/mg,比活性达4 000 IU/mg·pr,活性回收率达75%。该纯化工艺具有步骤少、回收率高、产品纯度高等优点,适合于大规模生产。(本文来源于《江西科学》期刊2015年06期)

罗鹏飞[7](2014)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背景脓毒症是一种常见的致死性疾病,是危重病患者最具威胁且最为常见的死因。目前已发表的脓毒症流行病学和经济学数据的整合结果表明:脓毒症的疾病负担十分严重,甚至很有可能位列所有疾病首位;现有脓毒症发病机制及其相关证据的信息归纳显示:尚无统一的脓毒症发病模式,但模式间存在部分共同点,包括:过度炎症反应与免疫抑制共存,且两者都是重要死因;已有临床策略及其相关临床试验的数据分析提示:抗炎策略仍有希望成功、免疫刺激策略尚待进一步研究;历史沿革以及抗炎失败的经验启示:疾病本身的多态性、发病机制的复杂性、关键时间节点的不确定性、组织细胞损伤的渐进性以及死亡通路的共同性等都是潜在的脓毒症突破口。基于上述分析,本研究选择了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作为脓毒症治疗的辅助药物。选择该药的原因在于:UTI具有天然的生理性抗炎作用(针对脓毒症发病机制上游的过度炎症反应)、抗氧化作用(针对机制下游的细胞组织氧化应激损伤效应)和抑酶效应(针对机制上游依靠酶解激活的炎症级联反应、机制下游细胞组织酶过度活化损伤效应以及炎症效应细胞的酶解损伤效应)。第一部分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META分析研究目的:针对目前已有相关临床试验进行系统性总结,以了解“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是否已有定论。研究方法:`严格按照Cochrane系统评价手册进行系统评价,包括:在制定好计划书的前提下,按照计划书全面检索、筛选、质量评价、数据提取以及数据合并,以GRADE证据等级评价系统对合并效应量推荐证据等级;秩相关和meta回归用于进一步验证并细化UTI治疗的具体方案、同时筛选可能影响病死率的其他混杂因素。研究结果:①.Meta分析显示UTI用于脓毒症治疗可以有效降低总体病死率[RR=0.58(0.44,0.76),P<0.0001(Z=3.93)]和28天病死率[RR=0.51(0.37,0.71),P<0.0001,(Z=4.05)],缓解脓毒症病情[标化均数差(SMD)=-0.77(-1.07,0.47),P<0.0001(Z=5.0)];②. GRADE推荐证据等级“极低”;③秩相关分析显示单日UTI使用次数和28天病死率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秩相关系数=-0.8660,P=0.0012);④.Meta回归提示原发疾病构成可能影响UTI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所有合并效应量的GRADE推荐证据等级均为“极低”,即目前尚不能确定上述meta合并结果的真实可信性,尚不能认为“UTI用于脓毒症治疗”是安全有效的;②.UTI用法用量上的改善,如增加单日UTI使用次数,可能更有助于其UTI应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增加;③.UTI应用于以创伤、胰腺炎为原发病的脓毒症病例时疗效或许更佳。第二部分UTI用于特大面积烧伤及烧伤脓毒症治疗的多中心回顾性分析研究目的:基于第一部分结论中的“创伤基础上的脓毒症或许对UTI的治疗反应更好”,本研究选取特大面积烧伤为研究对象,探讨UTI用于治疗烧伤脓毒症以及烧伤疾病本身的疗效。研究方法:回顾性收集多中心特大面积烧伤病例资料,以UTI使用视为“暴露”因素,采用类似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方法,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模型检验UTI的疗效情况以及可能存在的混杂因素;进而采用多因素回归模型进行进一步验证;分层分析用以具体判断混杂因素的混杂效应。研究结果:①.单因素模型显示UTI的应用可提高总体存活率[OR=3.168(2.010,4.992), P<0.001]以及烧伤脓毒症的存活率[OR=3.722(1.627,8.515),P=0.001]、降低MODS发生[OR=0.505(0.305,0.836),P=0.007]以及心血管系统[OR=0.501(0.322,0.779),P=0.002]、呼吸系统[OR=0.582(0.385,0.881),P=0.010]和泌尿系统[OR=0.538(0.296,0.977),P=0.039]并发症的发生,但同时存在着7种其他辅助药物(抗氧自由基药物、胰岛素、白蛋白、保肝药物、免疫球蛋白、中医药、胸腺肽)的干扰;②.多因素分析显示UTI的使用能够提高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总体存活率[OR=2.097(1.077,4.086),P=0.029]以及未并发脓毒症[OR=3.147(1.192,8.304),P=0.021]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存活率,降低呼吸系统[OR=0.146(0.043,0.488),P=0.002]、心血管系统[OR=0.460(0.249,0.848),P=0.013]并发症的发生风险,但对烧伤脓毒症的存活率无影响;③.分层分析显示:烧伤脓毒症未使用保肝药物时,UTI的OR=4.77(1.39,16.41),P=0.017;而烧伤脓毒症使用保肝药物时,UTI的OR值=2.02(0.59,6.96),P=0.260。[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UTI的使用能够提高特大面积烧伤患者总体存活率以及未并发脓毒症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存活率;②.尚不能认为UTI的使用可以提高并发脓毒症的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存活率,造成脓毒症和非脓毒症之间的差别是在于保肝药物的使用掩盖了UTI的部分疗效,而这种掩盖作用在脓毒症发生时更为明显;③.其他次要结论: UTI的使用还可降低呼吸系统、心血管系统的并发症发生风险,尤其是呼吸系统并发症(风险平均降低为1/7倍);基础病情程度(包括烧伤面积、烧伤深度、合并伤,尤其是吸入性损伤)以及院前的液体复苏仍然是决定特大面积烧伤预后结局指标的重要因素,入院时如若已然发生休克,则强烈提示预后不良(死亡风险平均增加8倍);.抗氧自由基治疗是特大面积烧伤治疗中最常使用的辅助治疗,呼吸系统并发症是特大面积烧伤最常见的并发症,保肝药物在MODS防治以及存活率提高(包括并发脓毒症的存活率)方面有着显着的改善效应。第叁部分UTI对低急相反应脓毒症及脓毒症相关肺损伤的影响研究目的:基于第二部分结论中的“保肝药物的使用掩盖了UTI的部分疗效,从而使得UTI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不显着”,为进一步探讨UTI与脓毒症中肝脏的相关关系,展开以下研究。研究方法:通过Smad3基因敲除鼠这一新动物模型探索脓毒症模型(基于盲肠结扎穿刺模型)的建立及其急相蛋白谱的变化;采用UTI治疗低急相反应脓毒症小鼠,观察病死率改变情况、血清学机制以及肺损伤改善情况;③.观察UTI的剂量疗效反应,并采用急相蛋白回补法,进一步探索UTI的治疗疗效是否真的由急相反应介导。研究结果:盲肠远端叁分之一结扎穿刺是合适的Smad3基因敲除鼠脓毒症模型,其病死率符合建模要求,且血清炎性介质、氧化应激指标和酶学效应提示发生机制符合脓毒症病理生理变化;肝脏急性期蛋白的数字表达图谱检测结果显示,相比于野生型小鼠,Smad3基因敲除小鼠CLP后急相蛋白发生变化的数目较少,相同蛋白的变化程度弱,这些都说明Smad3基因敲除鼠在CLP诱导下发生的急相反应低于野生型,即Smad3基因敲除鼠是一种低急相反应小鼠;UTI确实能够改善罹患脓毒症的基因敲除鼠存活率(61.5%vs.23.1%,Log-rank卡方检验示P=0.020),但却不能显着提高野生型小鼠脓毒症存活率。血清炎症介质、氧化指标和酶学活力检测结果显示UTI能够降低血清TNF-alpha、IL-6、MDA、SOD和弹性蛋白酶水平;还能改善脓毒症病死率和肺组织损伤病理评分,降低转录水平的IL-1beta和IL-6以及翻译水平的TNF-alpha和IL-6,还可降低肺组织SOD和弹性蛋白酶活力;体外酶学实验证实急相蛋白A1AT和UTI之间的酶学活性定量关系:1单位UTI=2.5微克A1AT;按照UTI50kU/kg和A1AT0.125g/kg治疗基因敲除鼠叁分之一结扎盲肠远端穿刺模型(未设野生型组、未给药组和假手术组),结果我们发现了两者的生存曲线类似(Log-rank检验示P=0.784);不同剂量的UTI叁组(10kU/kg、50kU/kg、100kU/kg)之间没有发现统计学改变,但和未给药组相比,50kU/kg和100kU/kg均能起到改善存活率的作用,线性趋势检验提示以认为由低到高的剂量组间存在着存活率增高(死亡率降低)的趋势[P=0.020(卡方值=4.822)]。[其他次要数据详见论文全文]研究结论:①.UTI可以改善肝低急相反应小鼠脓毒症存活率;一定范围内存在剂量-效应反应,但也存在着屋顶效应,改善机制可能和UTI的抗炎、抗氧化、抑酶效应有关;②. UTI可以缓解肝低急相反应小鼠的脓毒症相关肺损伤情况,缓解机制依赖于UTI在全身作用的抗炎、抗氧化、抑酶效应;③.肝脏急相反应与UTI有着共性的疗效和治疗机制,两者同时应用时,肝脏急相反应会削弱UTI治疗脓毒症的疗效;④.肝急相蛋白A1AT也可改善肝低急相反应小鼠脓毒症存活率,且与UTI相同抑酶活力条件下,生存率改善程度相当,临床可以考虑使用UTI作为A1AT的替代药物;⑤.其他次要结论:肝脏急相反应是Smad3基因起到保护机体、抵抗脓毒症生物学作用的重要机制;Smad3基因敲除可以作为肝低急相反应的动物模型。(本文来源于《第二军医大学》期刊2014-04-01)

贺明芳,罗怡君,黄诗栋,黄小兰[8](2013)在《单肺麻醉期间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萎陷肺保护作用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单肺通气麻醉期间萎陷肺肺损伤的保护及作用机制。方法选择单肺通气下食道癌开胸手术患者30例做为研究对象,ASAⅡ~Ⅲ级,随机分为对照(C组,n=15)和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组(U组,n=15)。尿胰蛋白酶抑制组给予尿胰蛋白酶抑制总量30万单位/100 mL在麻醉诱导后采用微量泵30 min输注完。对照组则输入100 mL生理盐水。分别于单肺通气前(T1),单肺通气后1 h(T2),单肺通气后2 h(T3)以及手术结束(T4)4个时间点用纤维支气管镜行术侧肺叶灌洗。用ELISA法测定肺泡灌洗液中IL-6、IL-8及TNF-α含量的变化,并用瑞氏法染色进行支气管肺泡灌洗液(BALF)中中性粒细胞(PMN)计数。结果与基础值T1相比,T3、T4对照组组与U组IL-6、IL-8、TNF-α含量及白细胞计数明显升高,但组间对比U组比C组升高低(P<0.05)。结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单肺通气期间萎陷肺的肺损伤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外医疗》期刊2013年29期)

崔瀚文[9](2013)在《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移植肾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及其在肾移植排斥中的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器官移植已成为终末期脏器衰竭的最佳治疗方案,但排斥反应严重威胁着移植器官的功能和存活,是器官移植成功的最大障碍。在当前供体器官严重短缺的情况下,如何有效抑制排斥反应,保证移植物长期有功能存活、改善受者生活质量是器官移植领域亟待解决的问题。寻求更加高效、低毒、低感染、低致瘤危险性的特异性免疫抑制剂已成为当前移植免疫学界研究的重点。因此,我们有必要重新通过排斥反应发生机制去寻找干预的新靶点。肾移植过程中移植肾经历缺血、缺氧导致移植脏器的非特异性炎症损伤,通过“危险信号”激活固有免疫,促使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等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 APC)成熟,不仅分泌大量促炎细胞因子以激活更多的树突状细胞成熟,吸引其他炎症细胞浸润,同时导致DC表型改变、抗原提呈能力增强,当血流再通后,以DC为主的供者成熟APC与受者T细胞接触,通过直接识别模式激活受者T细胞,参与活化受者的适应性免疫系统,介导排斥反应发生。APC的活化是整个过程的核心,而目前的免疫抑制剂的作用主要是在针对排斥反应的效应性T细胞增殖阶段的干预,没有对抗原提呈细胞介导的T细胞活化阶段进行处理,因此我们尝试在此阶段进行干预。DC是目前所知的机体内功能最强的抗原提呈细胞、适应性免疫的启动者,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直接激活初始型T细胞的APC。DC在摄取抗原或接受炎症因子刺激后活化成熟,高表达MHCII、共刺激分子CD80、CD86以及细胞间粘附分子,因而抗原提呈、免疫活化功能大大加强;其表面高表达趋化固子受体CCR6和CCR7,并分泌趋化因子、IL-12、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介导中性粒细胞及淋巴细胞浸润,加重组织损伤。蛋白酶抑制剂乌司他丁(Urinary Trypsin Inhibitor, UTI)具有很广的抑酶谱,能抑制胰蛋白酶、α-糜蛋白酶、磷脂酶A、透明质酸酶、弹性蛋白酶、纤溶酶等多种丝氨酸水解酶活性。此外,还能抑制心肌抑制因子的产生,改善微循环、稳定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酶的释放、清除氧自由基、抑制炎症介质的释放等功能。临床上用于严重烧伤、菌血症、治疗急性胰腺炎、多器官功能衰竭。UTI不仅能够抑制多种蛋白酶的活性,减轻组织损伤,减少“危险信号”的释放,而且前期大量研究发现UTI可以抑制IL-12、TNF-α等促炎细胞因子的释放。上述两方面却又是诱导DC成熟不可或缺的因素,因此,我们推测UTI能够抑制DC成熟。本实验采用UTI处理DC,体外研究UTI对LPS介导肾脏DC成熟的抑制作用,并通过小鼠肾脏移植模型的体内研究进一步证实UTI对移植肾内DC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在减轻移植肾排斥反应作用的意义。第一章:乌司他丁抑制LPS介导小鼠肾脏固有树突状细胞成熟目的:探讨UTI对LPS介导小鼠rDC成熟的抑制作用。方法:取C57BL/6J小鼠肾脏制备单细胞悬液,使用MACS(Magnetic Cell Sorting)磁珠分选CD11c+的rDC,流式细胞仪鉴定rDC纯度。LPS刺激24小时促使rDC成熟,给予不同浓度(0~200U/mL)UTI处理,ELISA检测上清液中IL-12的分泌水平;100U/mL的UTI处理后流式细胞仪检测rDC表面MHCII、CD80、CD86分子,以观察UTI对rDC表型及功能的影响;检测趋化因子受体7(chemokine receptor7, CCR7)的表达,计数受巨噬细胞炎症蛋白3β(Macrophage inflammatory protein3β,Mip-3β)趋化进入细胞培养小室下层的CD11c+细胞数目,分析UTI对rDC趋化能力的影响。结果:LPS刺激促使rDC成熟,高表达MHCII、CD80、CD86分子并分泌大量IL-12,而UTI能够抑制LPS介导表型和功能成熟。经UTI处理CCR7分子的表达以及受趋化的CD11c+细胞数目显着降低,表明可以抑制LPS介导的趋化能力上调。结论:UTI能够抑制LPS介导的小鼠肾脏树突状细胞成熟和趋化能力上调。第二章:小鼠肾脏移植模型的建立目的:建立小鼠肾脏移植模型,为后续体内实验提供支持。方法:以C57BL/6(H-2b)小鼠建立同系肾脏移植模型,共30对。戊巴比妥钠按50mg/kg进行腹腔注射麻醉。供体手术:取腹部大十字切口入腹,将肠道移向右侧,充分显露左肾。4根8-0线分别于肾血管水平上下分别结扎腹主动脉及下腔静脉,经腹主动脉灌注肝素盐水至肾脏成土黄色,在肾静脉与下腔静脉连接处剪断肾静脉、肾动脉下方2mm倾斜剪断腹主动脉,取出肾脏放入4°C冰箱。受体手术:切除小鼠右肾,采用供者腹主动脉瓣对受者腹主动脉、供者肾静脉对受者下腔静脉端侧吻合。移植肾脏迅速变为粉红色。将移植肾输尿管拉入受者膀胱,输尿管固定于膀胱,关闭腹腔。4-7天后麻醉下摘除左肾,受者完全靠移植肾存活。结果:供者手术时间28.1±3.2min,受者阻断血流时间31.3±3.5min,受者整体手术时间58.5±8.5min。30例手术成功21例,成功率70.0%。失败的原因:移植肾灌注不良,深静脉血栓形成及受者不能耐受肾移植手术或二次手术。结论:我们成功建立小鼠肾脏移植模型,为后续实验提供支持。第叁章:乌司他丁抑制移植肾树突状细胞成熟减轻移植肾排斥反应目的:探讨UTI减轻小鼠肾移植后排斥反应的作用及机制。方法:以Balb/c (H-2d)为供者,C57BL/6(H-2b)为受者,制备小鼠肾移植模型。Sham组为空白组(Balb/c (H-2d)),不进行肾移植也不给予UTI预处理;T组只进行肾移植,不接受UTI预处理;UT组受鼠进行肾移植并且接受UTI预处理。术后检测各组受鼠的血清肌酐(Serum creatinine,SCr)水平,观察各组移植肾组织病理改变,分析UTI对肾功能及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移植后24h通过RT-PCR检测IL-6、IL-10、IL-17及TNF-α的表达以观察移植肾的免疫状态;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MHCII、CD80、CD86分子,以观察UTI对DC成熟的影响。结果:术后,UT组与T组受鼠SCr水平有所升高,但UT组始终保持在较低水平(P <0.001);与Sham组相比,T组受鼠的移植肾弥漫浸润单个核细胞,而UT组移植肾单个核细胞浸润情况较T组明显减轻,肾小球及肾小管形态大致正常,表明UTI能够减轻急性排斥反应,提高移植肾功能。移植后24h,UTI显着抑制移植物内IL-6、IL-17及TNF-α的mRNA表达并提高IL-10的表达(P <0.001);T组较Sham组移植肾内DC表面高表达MHCII、CD80、CD86分子,而UT组MHCII、CD80、CD86的表达较T组明显减少(P <0.001或P <0.01),表明UTI能够抑制DC成熟,进而改善受体的免疫状态。结论:UTI减轻同种异体肾移植小鼠的排斥反应,改善移植肾功能,其机制可能是1)抑制移植肾DC成熟,2)降低促炎细胞因子的表达,3)减轻炎症细胞的浸润;叁者间可能存在相互促进的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期刊2013-05-25)

卢海宁,陈晨,吴大玮,吴玉霞,彭苗苗[10](2012)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脓毒症导致的大鼠模型肺组织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将清洁级雄性Wistar大鼠70只分为UTI组(30只)、模型组(30只)、假手术组(10只)。采用盲肠结扎穿刺(CLP)法制造脓毒症模型,分别在术后0、12 h给予UTI组静脉注射UTI 5×104U/kg,给予模型组和假手术组注射同等容量生理盐水,术后24 h测定动脉血气及乳酸(Lac);ELISA法检测血浆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IL)-1β含量,HE染色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化学比色法测定肺组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TUNEL法测定肺组织细胞凋亡,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肺组织核转录因子-κB(NF-κB)mRNA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较,UTI组24 h存活率高于模型组(χ2=1.669,P>0.05),肺组织病理改变减轻,急性肺损伤(ALI)评分显着降低(t=5.285,P<0.01);血浆TNF-α、IL-1β含量均显著降低(t=8.926,P<0.01;t=10.105,P<0.01);肺组织SOD活性显着升高(t=5.440,P<0.01),MDA的含量显着降低(t=6.632,P<0.01),细胞凋亡指数明显降低(t=7.539,P<0.01),NF-κB mRNA表达降低(t=3.276,P<0.01)。结论 UTI可以通过调控NF-κB信号转导通路的活性,减轻炎症级联放大效应,降低氧化应激水平,减少肺组织细胞凋亡,进而减轻脓毒症导致的肺损伤。(本文来源于《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2年09期)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方法选取杭州市红十字会医院2015年1月至2017年11月收治的84例重症结核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UTI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2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UTI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于入住ICU第2天给予UTI 10万单位静脉注射,每8小时1次,连续治疗7 d。比较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急性病生理学和长期健康评价(APACHE)Ⅱ评分和外周血液中白细胞介素2(IL-2)、IL-6、IL-10、IL-12、干扰素γ(INF-γ)、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CD4+T淋巴细胞、CD8+T淋巴细胞、Tregs细胞及诱导性共刺激分子(ICOS)+Tregs细胞表达水平。结果治疗后,UTI组及对照组重症结核病患者APACHEⅡ评分[(22.5±2.2)分vs.(25.8±1.5)分,t=2.025,P=0.043]、IL-6 [(137±33)ng/L vs.(116±42)ng/L,t=2.785,P=0.045]、IL-10 [(29±6)ng/L vs.(26±5)ng/L,t=2.143,P=0.039]、IL-12 [(84±26)ng/L vs.(65±22)ng/L,t=2.009,P=0.043]、TGF-β[(8.5±2.3)ng/L vs.(9.8±2.8)ng/L,t=1.613,P=0.045]、CD8+T淋巴细胞[(43±13)%vs.(38±12)%,t=1.856,P=0.043]及Tregs细胞[(5.8±1.1)%vs.(5.1±0.9)%,t=1.645,P=0.045]比率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IL-2 [(835±188)ng/L vs.(744±324)ng/L,t=0.656,P=0.458]、INF-γ[(200±88)ng/L vs.(203±78)ng/L,t=0.912,P=0.061]、TNF-α[(854±256)μg/L vs.(808±213)μg/L,t=0.956,P=0.785]、CD4+T淋巴细胞[(48±8)%vs.(49±14)%,t=0.756,P=0.985]及ICOS+Tregs细胞[(1.0±0.7)%vs.(1.0±0.9)%,t=0.956,P=0.089]比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UTI能够调节危重症结核病患者的细胞免疫,减轻重症结核病患者体内炎症因子的释放,从而改善其APACHEⅡ评分及预后。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参考文献

[1].朱冬梅.分析脓毒症小鼠炎症在尿胰蛋白酶抑制剂作用下的影响[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9

[2].毛敏杰,汪彩红,潘蕾,徐节坤,潘晓鸿.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重症结核病患者的免疫调节作用[J].中华危重症医学杂志(电子版).2018

[3].于达,胡慈贤,陈娜蜜,黄长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炎症因子及认知功能的影响[J].中国现代医生.2017

[4].王富花.尿胰蛋白酶抑制剂(UTI)分离纯化研究[J].广东化工.2016

[5].戴全喜,王赤华.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严重脓毒症患者血清TNF-α、IL-8和IL-10水平的影响[J].中国生化药物杂志.2016

[6].万偲,魏超娟,高铁旦.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纯化工艺研究[J].江西科学.2015

[7].罗鹏飞.尿胰蛋白酶抑制剂用于脓毒症治疗的疗效综合分析[D].第二军医大学.2014

[8].贺明芳,罗怡君,黄诗栋,黄小兰.单肺麻醉期间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萎陷肺保护作用的研究[J].中外医疗.2013

[9].崔瀚文.人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移植肾树突状细胞成熟的作用及其在肾移植排斥中的意义[D].中国人民解放军医学院.2013

[10].卢海宁,陈晨,吴大玮,吴玉霞,彭苗苗.尿胰蛋白酶抑制剂对脓毒症大鼠早期肺损伤的保护作用[J].山东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

论文知识图

细菌内毒素定量分析仪及特异性...对急性胰腺炎大鼠胰腺腺泡细胞凋亡...UTI组(HE×400)  论一4造模后第1天蛋白酶电泳图图4一5造模...豆粕发酵前凝集素试验克胰素及其它多肤抑制剂的序列相似性比...

标签:;  ;  ;  ;  ;  ;  ;  

尿胰蛋白酶抑制剂论文_朱冬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