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呼吸驱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呼吸,疾病,呼吸机,内科,氧气,阻塞性肺,教学法。
呼吸驱动论文文献综述
王蕾,黄卉,倪芳,胡轶,赵苏[1](2019)在《不同氧流量驱动肝素雾化吸入对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不同氧流量驱动肝素雾化吸入用于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治疗的价值,分析患者血浆和肽素(Copeptin)水平所受影响。方法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120例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分为A组、B组、C组,各40例。全部患者接受肝素雾化吸入治疗,A组氧流量为5 L/min,B组为7 L/min,C组为9 L/min,在肝素雾化吸入7 d后评价其治疗效果。分别于治疗前1 d、治疗3 d时、治疗7 d时,检测并对比叁组血浆Copeptin水平、痰液黏稠度、呼吸力学指标、血气分析指标等变化情况,同时治疗期间记录患者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治疗3 d时、治疗7 d时,叁组血浆Copeptin水平均较治疗前1 d呈下降趋势,肉眼观察痰液黏稠度呈下降趋势,B组下降速度快于其他两组,叁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较治疗前1 d,叁组呼吸力学指标均有变化,B组较其他两组气道峰值(Ppeak)、平台压(Pplat)、呼吸阻力(Raw)呈下降趋势,Cd呈上升趋势,叁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叁组治疗3 d时、治疗7 d时的动脉血氧分压(PaO_2)、氧合指数(PaO_2/FiO_2)水平均较治疗前1 d呈上升趋势,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_2)水平呈下降趋势,B组上升或下降速度高于其他两组,叁组组间、时点、组间·时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C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B两组治疗期间均未发生血小板减少等情况,C组2例出现轻度血小板减少,在及时处理后恢复正常。结论采用7 L/min氧流量驱动肝素雾化吸入治疗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效果优于5 L/min与9 L/min的氧流量,利于降低患者血浆Copeptin水平,降低其痰液黏稠度,改善呼吸力学参数,增加胸肺动态顺应性,获得最佳雾化效果,且不良反应少。(本文来源于《中国老年学杂志》期刊2019年21期)
王小辉[2](2019)在《探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90名呼吸内科护理带教呼吸内科护生以数字表法分组。常规带教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带教方法,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采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呼吸内科护生满意人数;呼吸内科带教老师对呼吸内科护生呼吸内科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的考核评分;呼吸内科护生对带教方式评价评分。结果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护生满意人数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带教老师对呼吸内科护生呼吸内科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的考核评分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护生对带教方式评价评分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结论呼吸内科护理带教改革中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确切,可提升呼吸内科护生的满意度,提高呼吸内科护生对呼吸内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度和临床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带教方式。(本文来源于《中国卫生产业》期刊2019年31期)
李春媛,沈勇,李霞,盖郁博[3](2019)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研究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7年1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60例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进行此次研究,按照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参照组和联合组,各80例。其中予以无创呼吸机治疗的为参照组,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为联合组,比较两组不良反应及血气分析指标变化情况。结果联合组治疗后的血气分析指标均优于参照组且差异显着(P <0.05);联合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于参照组且差异显着(P <0.05);联合组呼吸衰竭纠正天数及住院天数皆少于参照组且差异显着(P <0.05)。结论应用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可明显减少不良反应,优化临床治疗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医药指南》期刊2019年30期)
张岭[4](2019)在《反思任务驱动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研究对象为我院呼吸内科实习护生62名,依据随机原则将其划分2组,设为研究组(31名)和对照组(31名),分别应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传统教学法,对比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临床实践能力和教学满意度。结果研究组理论成绩、操作成绩、临床实践能力等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教学满意度(96.77%)高于对照组(74.20%)(P <0.05)。结论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应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可将护士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显着提升,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效果满意,可为实习护士日后的工作奠定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继续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30期)
潘慧明,查丽芬,李倩[5](2019)在《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氧气雾化吸入联合无创呼吸机在慢阻肺(COPD)患者中的治疗效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8年1月本院呼吸科收治的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9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45例。两组入院后均行常规综合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后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FEV1%)及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用力肺活量(FEV1/FVC),并观察两组治疗期间不良症状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气分析及肺功能指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标均较本组治疗前改善,且观察组SaO2、PaO2水平高于对照组,PaCO2水平低于对照组,FEV1、FEV1/FVC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不良症状发生率较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无创呼吸机治疗基础上行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可有效改善其血气分析指标及肺功能,具有较高安全性。(本文来源于《当代医学》期刊2019年24期)
徐婷[6](2019)在《抓住“真”问题,驱动“真”实验——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实验为例,说明学生在实验过程中产生的各种真问题,通过分析,然后在实验中探究解决实际问题,最后提出教师应认真对待学生在实际学习中发现的真问题,并使其通过真思考开展真实验,探究解决问题的观点。(本文来源于《中学生物教学》期刊2019年15期)
方翊先,朱炳祥[7](2019)在《无创呼吸机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无创呼吸机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疗法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呼吸衰竭临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惠来县人民医院于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期间收治的50例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为研究对象,参照数字随机原则将患者划分为观察组(n=25)、对照组(n=25)。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雾化吸入治疗,观察组患者接受无创呼吸机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最终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在动脉血氧分压(PaO2)、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氧饱和度(SaO2)方面的气血分析数据与对照组患者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在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用力呼气量占用力肺活量比值(FEV1/FVC)以及呼吸困难指数等肺功能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住院时间为(10.45±1.90)d,低于对照组患者的(15.10±3.20)d,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小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呼吸机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气血分析数据,优化患者的肺功能,还能减少并发症,促进患者早期康复。(本文来源于《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期刊2019年13期)
胡雨禾[8](2019)在《不同压力水平BiPAP通气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已成为全球第四大导致死亡的疾病。由于慢性炎症的作用,COPD患者往往存在小气道功能障碍、气道阻力及功能残气量的增加,导致动态肺过度充气(DPH)和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同时还伴随着呼吸生理指标的恶化,主要表现为呼吸中枢驱动水平的增加及通气效率的下降,随着疾病进展,最终出现呼吸衰竭。近年来,以肺康复为主导的综合管理日益受到重视。合理的肺康复管理可以减少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而无创正压通气(NPPV)就是一种重要的肺康复策略。多项研究表明在COPD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中使用双水平正压通气(BiPAP)模式进行无创正压通气可以减少再住院率和二氧化碳潴留、改善预后。我们设想,对于稳定期临床症状显着的非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早期应用BiPAP通气进行肺康复,有可能带来呼吸生理学指标的改善,减轻DPH,抵消PEEPi的不良影响,同时减轻呼吸肌肉负荷,改善患者的呼吸生理学特性,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目前针对不同压力水平BiPAP通气早期应用于稳定期非呼吸衰竭COPD患者的临床研究报道罕见,更缺乏相关呼吸力学机制的探讨。[目的]观察不同压力水平BiPAP通气对有临床症状、稳定期未合并呼吸衰竭的COPD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为无创正压通气早期干预COPD患者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7年12月在南方医科大学珠江医院呼吸内科门诊就诊的稳定期COPD患者。纳入研究后首先进行基础资料采集,包括人口学特征、吸烟史、既往一年急性加重史,并对患者的肺功能、呼吸肌肉力量、运动能力、临床症状表现、生活质量及营养状况进行评估测试。正式实验前患者在操作者指导下完成Sniff动作、MIP动作、TLC动作并记录最大吸气压(PImax),最大食道压(Pesmax),最大胃内压(Pgamax),最大跨膈压(Pdimax),并计算出最大膈肌肌电均方根(RMSmax)。正式试验开始后,先不设置任何压力,随后采用BiPAP模式,吸气相正压(IPAP)从10cmH2O开始逐渐递增至24cmH2O,每次增加2cmH2O,呼气相正压(EPAP)保持4cnmH2O不变,每一压力水平维持至少5分钟。在无压力和不同压力水平通气过程中,记录各项呼吸生理指标如呼吸压力(口腔压(Pmo)、食道压(Pes)、胃内压(Pga)、跨膈压(Pdi))、流量(Flow)、膈肌肌电(EMGdi)的变化,并指挥患者进行相应的呼吸动作。试验结束后,利用PowerLab系统配套软件LabChart计算各项呼吸生理指标。统计学分析采用SPSS20.0软件,使用BiPAP前、不同压力水平下、高压力及低压力水平下测得的呼吸生理指标比较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两两之间比较采用LSD法。BiPAP通气对不同吸气肌力的COPD患者呼吸生理指标的影响采用协方差分析。肌力正常组与肌力低下组之间呼吸参数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所有统计数值均采用双侧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一、COPD患者基础资料共有10例稳定期COPD患者参与了本项研究,全部完成试验,所有受试者均为男性。平均年龄为65.20±9.31(岁),既往一年住院次数为0.50±0.71(次),平均吸烟指数为30.60±24.48(包/年)。体重指数(BMI)为21.65±2.97,去脂体重指数(FFMI)为16.22±2.46。在肺功能指标方面,吸入支气管扩张剂后,FEV1为1.17±0.31(L),FEV1%predicted为47.80±15.24(%),FVC为2.26±0.78(L),FEV1/FVC 为 53.64±10.54(%),6 分钟步行试验距离(6MWD)为 479.60±93.89(米),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评估测试(CAT)评分为11.80±6.41,改良的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呼吸困难量表(mMRC)平均分级为1.50±0.85,圣乔治呼吸调查问卷(SGRQ)平均得分为22.10±7.91。平均最大吸气压(PImax)为66.41±17.03(cmH2O),最大呼气压(PEmax)为68.94±15.89(cnmH2O)。血气分析显示平均PH值为7.41±0.02,PaO2为79.57±10.06(cmH2O),PaCO2为35.58±3.77(cmH2O)。根据2019GOLD进行分组,A组4人(40%),B组2人(20%),C组1人(10%),D组3人(30%),同时根据肺功能指标进行分级,1级0人(0%),2级4人(40%),3级5人(50%),4级1人(10%)。二、COPD患者平静呼吸时呼吸生理指标的测定在平静呼吸的状态下,平均动态内源性呼气末正压(PEEPidyn)为1.35±0.73cmH2O,气道阻力(Raw)为9.27±2.19cmH20/L/s。平均呼吸周期(Ttot)为3.24±0.86s。平均吸气潮气量(VTi)为0.58±0.16L,分钟通气量(Ve)为11.21±3.20L/分钟。在压力指标方面,所有受试者的平均Pmo为0.72±0.35cmH20,Peso为-13.30±4.55cmH2O,Pga为17.72±4.87cmH20,Pdi为29.66±6.35cmH2O,所有受试者的平均膈肌肌电均方根(RMS)为70.42±13.71μV,单位膈肌肌电所产生的分钟通气量(Ve/RMS)为0.17±0.06L/分钟/μV,单位膈肌肌电所产生的跨膈压(Pdi/RMS)为0.44±0.13cmH2O/μ V。所有受试者均能用力吸气配合完成Sniff、MIP、TLC动作。最大食道压(Pesmax)为-56.73±18.99cmH2O,最大胃内压(Pgamax)为71.73±23.44cmH2O,最大跨膈压(Pdimax)为94.50±33.26cmH2O,最大膈肌肌电均方根(RMSmax)为193.09±20.85μV。叁、不同压力水平的BiPAP通气对COPD患者呼吸生理指标的影响1、对呼吸生理方式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Ttot、吸气时间(Ti)、呼气时间(Te)都呈现出逐步升高的趋势,呼吸频率(RR)逐渐下降,但Ttot和Ti在平静呼吸及各压力水平间无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与平静呼吸时相比,VTi、Ve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逐渐上升,且大多数压力水平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对呼吸压力的影响Pmo的压力变化与呼吸机基本相同。随着压力水平的逐步递增,Peso绝对值有逐步减小的趋势,且各压力水平间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ga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有升高的趋势,但各水平间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Pdi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逐步减小,且各压力水平均较平静呼吸时有统计学差异(P<0.05)。3、对呼吸做功的影响食道压力-时间乘积(PTPes)、跨膈压力-时间乘积(PTPdi)都随着压力水平的提升逐渐减小,且各压力水平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样的,当压力水平上升至16cmH2O后,PTPes、PTPdi都趋近于0,不再出现明显变化(P>0.05),反映呼吸肌做功较平静呼吸时显着减少。4、对肺容量、PEEPidyn的影响深吸气量(IC)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各压力水平增加值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之相对应的呼气末肺容量差值(△EELV)也表现出类似的趋势。而PEEPidyn则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表现出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只有10-14cmH2O的压力水平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5、对气道阻力、膈肌张力时间指数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上升,Raw表现出先减小又略微增加的趋势,各压力水平所测值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而膈肌张力时间指数(TTdi)则随着压力水平的增加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且和平静呼吸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6、对中枢驱动、中枢驱动偶连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RMS逐渐下降,各压力水平与平静呼吸时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并且当压力水平大于16cmH2O后,肌电数值基本保持平稳,未再出现明显下降。RMS/RMSmax也出现了类似的趋势。Ve/RMS、Pdi/RMS随着压力水平的提升表现出升高趋势,但Pdi/RMS在各压力水平间均未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7、对Borg评分、SpO2、PetCO2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反映呼吸困难程度的Borg评分逐渐增加,且在压力最高时达到最大(P<0.05)。同时SpO2也随着压力水平的升高表现出上升趋势,除了110cmH2O外,各压力水平均与平静呼吸时相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此外,呼气末二氧化碳(PetCO2)也随着压力水平的提升表现出逐渐减小的趋势。四、高压力及低压力水平的BiPAP通气对COPD患者呼吸生理指标的影响1、对潮气量、分钟通气量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提升,低压力、高压力水平的VTi、Ve均较无压力水平时显着提升(P<0.05),且高压力时提升更为显着(P<0.05)。2、对呼吸做功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提升,低压力、高压力时呼吸肌肉所做功叫无压力时均显着显着减小(P<0.05),且高压力时减小更显着(P<0.05)。3、对IC、PEEPidyn的影响IC随着压力水平的增加而增加,较无压力时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高压力通气时所测得的IC值较低压力时无统计学差异(P>0.05)。另外,低压力通气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减小PEEPidyn(P<0.05)。4、对Raw、TTdi的影响低压力及高压力时的Raw水平均较无压力时均显着降低(P<0.05),但在2者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低压力及高压力通气较平静呼吸时均能显着降低TTdi(P<0.05),且高压力时降低更明显(P<0.05)。5、对中枢驱动的影响低压力及高压力正压通气相较于无压力时均能显着降低RMS、RMS/RMSmax(P<0.05),且高压力时降低更明显(P<0.05),同时高压力相较于低压力也能进一步改善通气效率(P<0.05)。在膈肌的机械收缩效能方面,虽然低压力及高压力水平通气均能在数值上提高Pdi/RMS,但二者均没有表现出明显的统计学差异(P>0.05)。6、对Borg评分、PetC02的影响进行正压通气时会增加受试者Borg评分(P<0.05),且高压力时增加更显着(P<0.05),同时,无创通气可以减少PetCO2(P<0.05),且高压力时减少更显着(P<0.05)。五、不同压力水平的BiPAP通气对不同吸气肌力COPD患者呼吸生理指标的影响1、对呼吸做功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的提高,两组受试者的PTPes、PTPdi均表现出下降趋势。在压力水平为12 cmH2O时,肌力正常组的PTPes显着低于肌力低下组(P<0.05)。在其余压力水平间,肌力正常组与肌力低下组做功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2、对中枢驱动、膈肌张力时间指数的影响随着压力水平提升,肌力正常组与肌力低下组的RMS、RMS/RMSmax均呈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在各压力水平下并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P>0.05)。肌力正常组与肌力低下组的Ve/RMS都随着压力的升高而表现出升高趋势,但针对不同压力水平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P>0.05)。同时肌力正常组与肌力低下组的TTdi均随压力升高而减小,但针对不同压力水平同样没有表现出组间差异(P>0.05)。[结论]1、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BiPAP模式的无创正压通气可增加患者的通气量,减轻吸气肌肉负荷,提高通气效率。2、相比于平静呼吸和低压力通气模式,高压力通气可以进一步增加患者的潮气量、分钟通气量、减少呼吸肌做功、提高通气效率,但也会造成患者呼吸困难程度增加,产生人机不协调。3、对于稳定期COPD患者,小于16cmH2O的IPAP水平可能是较为合适的压力支持水平。4、不同吸气肌力的COPD患者在BiPAP通气中各项呼吸生理指标没有出现显着差异。(本文来源于《南方医科大学》期刊2019-05-28)
舒芬[9](2019)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2016年6月-2018年6月期间我院呼吸内科60名实习护士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均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使用传统教学法进行带教,实验组使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进行带教,带教结束后比较分析两组教学效果。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的实际操作成绩以及理论成绩明显较高(P<0.05);同时,实验组的患者满意度明显较高(P<0.05)。结论:在呼吸内科实习护士带教中,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效果显着,不仅有效提高了实习护士的操作技能以及理论知识成绩,同时也使得患者满意度得到了显着提高,取得了较好的带教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高等医学教育》期刊2019年05期)
石祝秀[10](2019)在《慢阻肺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慢阻肺)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方法:2016年2月-2018年8月收治慢阻肺患者120例,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60例,A组患者给予单纯无创呼吸机进行治疗,B组患者在A组治疗的基础上加入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治疗。观察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与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A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83.33%,低于B组患者的96.67%;A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8.33%,高于B组的3.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阻肺患者给予无创呼吸机与氧气驱动雾化吸入联合治疗,能够有效提高临床治疗效果,且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对促进患者身体康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值得推广使用。(本文来源于《中国社区医师》期刊2019年13期)
呼吸驱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纳入2016年1月—2017年12月90名呼吸内科护理带教呼吸内科护生以数字表法分组。常规带教组采用传统的护理带教方法,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采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比较两组呼吸内科护生满意人数;呼吸内科带教老师对呼吸内科护生呼吸内科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的考核评分;呼吸内科护生对带教方式评价评分。结果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护生满意人数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带教老师对呼吸内科护生呼吸内科理论成绩、技能操作成绩的考核评分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组呼吸内科护生对带教方式评价评分高于常规带教组(P<0.05)。结论呼吸内科护理带教改革中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方法的运用效果确切,可提升呼吸内科护生的满意度,提高呼吸内科护生对呼吸内科护理理论和技能的掌握度和临床创新能力,是一种值得推广和应用的带教方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呼吸驱动论文参考文献
[1].王蕾,黄卉,倪芳,胡轶,赵苏.不同氧流量驱动肝素雾化吸入对老年COPD并呼吸衰竭患者血浆和肽素水平的影响[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9
[2].王小辉.探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效果[J].中国卫生产业.2019
[3].李春媛,沈勇,李霞,盖郁博.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予以无创呼吸机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的效果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9
[4].张岭.反思任务驱动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9
[5].潘慧明,查丽芬,李倩.慢阻肺合并呼吸衰竭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J].当代医学.2019
[6].徐婷.抓住“真”问题,驱动“真”实验——以“植物呼吸作用产生二氧化碳”为例[J].中学生物教学.2019
[7].方翊先,朱炳祥.无创呼吸机联合氧驱动雾化吸入治疗COPD合并呼吸衰竭[J].深圳中西医结合杂志.2019
[8].胡雨禾.不同压力水平BiPAP通气对稳定期慢阻肺患者呼吸力学和中枢驱动的影响[D].南方医科大学.2019
[9].舒芬.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呼吸内科护理带教中的应用[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9
[10].石祝秀.慢阻肺患者在使用无创呼吸机治疗的基础上联合氧气驱动雾化吸入的治疗效果[J].中国社区医师.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