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的中医病机演变探讨

脂肪肝的中医病机演变探讨

汪大鹏(江西省抚州市妇幼保健院中医科江西抚州344000)

【摘要】中医学里面没有脂肪肝这一病名,在西医通常分酒精性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两大类[1],是一组以实质性肝细胞脂肪变性和脂肪贮积为特征的临床病理综合症。脂肪肝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之一,随着病情的进展,临床表现,以及组织学的改变,大致可以分为单纯性脂肪肝、脂肪性肝炎、脂肪性纤维化、肝硬化。绝大多数脂肪肝患者无症状,常在体检中发现,当组织学脂肪沉积于肝脏越过30%时,B超可以检查出脂肪肝,肝脏脂肪含量达到50%以上时,B超检查确诊率可以达到90%[2]。B超检查简便、价廉、无创伤,已作为诊断脂肪肝和监测其发展过程的首选。部分病人自觉右上腹不适,隐痛或上腹胀痛等非特异症状,严重脂肪肝可出现瘙痒、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进至肝硬化患者可出现腹水、食管-胃底静脉破裂出血、水肿以及肝性脑病等,少数患者有肝掌、蜘蛛痣等体征。

【关键词】脂肪肝;病机;治疗

【中图分类号】R256.4【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7-0177-01

1脂肪肝病因病机

中医在治疗脂肪肝有独特的优势,也有其深厚的理论基础,正常状态下来源于食物中的水谷精微,经过脾胃吸收运化、肺之布散、肝之疏泄、肾之气化,转化为气、血、津液,对人体起到营养作用。如果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的生成、输布、利用失常,则可形成痰饮、积聚。生成过多,利用过少,剩余积之躯体皮下为肥胖,积之肝脏则为脂肪肝,中医根据其临床表现以及B超的影象学特点上来看,涉及中医学痰症、肥胖、积聚、胁痛、黄疸、鼓胀等到范畴。从《古今医鉴》有“胁痛者,……若因暴怒伤触,悲哀气结,饮食过度,冷热失调……或痰积流注于血,与血相搏,皆能为痛”的论述,揭示本病与痰血瘀结有关。同时认为其病位虽然在肝,但与脾、胃、肾等脏腑关系密切,且在脂肪性肝病的进展过程中,其肝脾肾功能盛衰与脂肪性肝病的严重呈正相关性。发病机制中与中医理论之痰、湿、瘀、积关系密切,其病因首推饮食失节,嗜酒过度,过食辛辣肥甘,外则感受湿热疫毒,或七情内伤,调养失常,湿热之邪壅滞肝脾,肝失疏泄,脾失健运,湿浊内生,聚湿成痰,痰阻气机,痰、湿、瘀互结而发病。正常情况下肝主疏泄,脾主运化,脾得肝之疏泄,则升降有常;肝得脾运化之水谷精微,则舒畅条达。如果饮食失于节制,则肝郁气滞,疏泄失常,致气机不畅;肝郁犯脾,致脾失健运,酿湿生痰;气郁湿阻,正常肥脂之气转运欠畅,遂至积聚成形而发病。《温热经纬》谓:“过逸则脾滞,脾气滞而少健运,则饮停湿聚矣。”叶天士曰:“补脾必以疏肝,疏肝即所以补脾也。”因此,本病病机多认为是肝郁气滞、肝郁脾虚、湿热内蕴、气滞血瘀、痰湿瘀互结,最终痹阻肝脏脉络形成脂肪肝。痰、湿、瘀等为本病病因病机之根本。本病多先实后虚,中则虚实夹杂,而气血盛衰,肝失调养及肾精亏耗,水不涵木,是左右脂肪肝预后转归的关键,病位在肝、脾两脏,涉及到肾,但仍以饮食失节致肝脾功能失常为始动根本因素。

2脂肪肝的治疗

脂肪肝的中医治疗主张综合多渠道多方法,对于一般的轻症如单纯性脂肪肝多采用综合预防措施,指导其改变不良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注意调养心身,参加适当、适宜的运动等,尽量不用药和少用药。方药治疗从证型上大致可以分:早期多实,肝郁气滞,治以疏肝理气,方选柴胡疏肝散;中期多肝郁脾虚,治以疏肝理气,健脾和中,方选柴芍六君子汤加减;痰湿血瘀阻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方选血府逐瘀汤或膈下逐瘀汤加减;后期出现脾肾阳虚,治以温补脾肾,散寒消积,方选四君子合金匮肾气丸。在药物选择方面,有单味中药研究证实人参、丹参、泽泻、决明子、姜黄、何首乌、绞股蓝、灵芝、枸杞子、山楂、柴胡、虎杖、茵陈、绿茶、大蒜等对于脂肪肝治疗有效[3]。

3结语

中医辩证论治治疗脂肪肝与西医治疗脂肪肝可以优势互补,西医的血脂检测与B超的诊断普及,加上中医的治未病的理论运用,从“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出发,研究探讨中医辩证论治脂肪肝的病因病机的发展规律,对于防治脂肪肝的产生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中医药从整体调控入手,多途径、方法治疗脂肪肝,具有调脂、抗脂肪肝等多重功效,显示出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参考文献

[1]胡义扬.加强脂肪肝的中医药治疗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4):293-294

[2]陈灏珠等.非酒精性脂肪肝病.实用内科学[M].第十二版,2009页

[3]冯丽娟等.脂肪肝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新中医,2008,40(1):115-116

作者简介:汪大鹏(1964.10-),本科,学士学位,中医内科,副主任中医师。

标签:;  ;  ;  

脂肪肝的中医病机演变探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