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疫杆菌抗原论文_刘秋倩

导读:本文包含了鼠疫杆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鼠疫,抗原,杆菌,小家鼠,杂交瘤,内毒素,菌株。

鼠疫杆菌抗原论文文献综述

刘秋倩[1](2013)在《西部地区鼠疫疫情趋势分析及鼠疫杆菌F1抗原表位特征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西部,土地辽阔,人口众多,是国家发展战略中的核心地区。近年来,伴随着经济改革开放的政策,西部地区广泛开展建设,经济发展迅猛。但是,环境和生态的变化,人口流动的增加,特别是叁峡库区的修建和使用,给这些地区带来了传染病流行和暴发的威胁。目前,虽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还属于鼠疫非疫区和非病区,但是多种鼠疫疫源地穿越并包绕在这些地域。如果生态环境的变化引发了该地区鼠疫通道的快速扩展和延伸,将有可能呈现更为复杂的疫情表现特征,危害性难以估量。因此描述和分析近年来西部地区鼠疫疫源地的疫情趋势及生态特征,研究鼠疫杆菌特殊抗原成分的分子结构将有利于丰富鼠疫流行病学的理论,掌握鼠疫疫情动态,对及时、有效开展疫情控制,开展鼠疫的防治研究有着重要意义。目的:系统分析评价我国近9年来有关西部地区鼠疫疫情、鼠疫疫源地特征及鼠疫监测的文献,以描述和了解该地区鼠疫疫源地发展趋势;通过生物信息技术探索黄胸鼠疫源地鼠疫杆菌F1抗原免疫原性效应。方法:①制定检索策略,在PubMed、ScienceDirect、中文全文等数据库与WHO、美国CDC等官方网站上检索并纳入2000年至今的相关文献。采用定性系统分析方法严格评价纳入文献。系统分析2000-2008年西南地区鼠疫疫情趋势,疫源地地理景观特征,动物宿主及媒介特征。②对2003-2010年叁峡库区重庆段设定的24个鼠疫监测点进行啮齿动物和媒介动物采样、鉴定。了解库区与鼠疫相关的动物、媒介的种类和密度。③以云南地区黄胸鼠疫源地分离的鼠疫杆菌基因序列为目标,引入NCBI、 ProtParam tool、SOPMA、BLAST、PDB、PHYRE2、SignalP4.1Server等生物信息检索及分析工具(含数据库及模型),按照生物信息原理分析F1抗原的分子结构和抗原表位。结果:①疫情趋势的系统分析共纳入14篇文献,包括13篇原始研究,1篇综述。②以云南、贵州和四川为观察目的地西南地区被5种鼠疫疫源地穿越和包绕,鼠疫疫情在2000年达高峰,以后逐年下降,呈稳定趋势;四川地区疫源地有轻微活跃趋势,但无病例报道;云南,贵州同属黄胸鼠鼠疫自然疫源地,是目前我国最活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不同地区的同类疫源地在地理景观和动物特征方面非常近似。⑨2003-2010年叁峡库区蓄水后,在重庆库区8个县(市)室内平均鼠密度为1.61%,优势种为褐家鼠、小家鼠、四川短尾鼩,叁者所占比例分别为36.15%、35.19%、17.71%。室外鼠密度略高于室内为1.77%,优势种所占比例分别为四川短尾鼩58.23%、褐家鼠15.67%、小家鼠12.01%;鼠体总蚤指数为0.19,平均染蚤率为5.78%;20194只活鼠鼠疫菌血清F1抗体检测结果均为阴性。④黄胸鼠疫源地分离的鼠疫杆菌F1抗原与田鼠疫源地分离的鼠疫杆菌F1同源;其170个氨基酸序列中N端21个氨基酸残基为信号肽序列,其他149个氨基酸残基的分泌体;抗原二级结构中p-折迭氨基酸比例占40.59%、p-转角占14.71%、α-螺旋占11.76%,随机卷曲(Coil)占32.94%。⑤预测分析显示以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能性及抗原性等为指标,F1抗原的中部的短肽序列:105-132的表位抗原性最佳;进一步设计,在105-132附近插入相同27个氨基酸,在预测模型中F1抗原的二级和叁级结构没有明显变化,但亲水性、柔韧性、表面可能性及抗原指数均得到优化,显示人工改良F1单体是可行的。结论:①近年来西部地区鼠疫疫情处于稳定状态,局部疫源地有轻微活跃趋势,以黄胸鼠疫源地为代表的疫源地通道的扩展威胁存在,必须加强疫情监测。②叁峡库区重庆段无鼠疫疫情,但该地区啮齿动物和媒介动物种类多(包括黄胸鼠和印鼠客蚤)、密度较大、鼠染蚤率较高,近年来鼠密度均有上升趋势。鼠疫的潜在危险存在。③黄胸鼠疫源地鼠疫杆菌的F1抗原105-132表位是最佳抗原位点,可进一步人工修饰以提高单体的免疫原性。(本文来源于《第叁军医大学》期刊2013-11-01)

朱振华[2](2008)在《基于真核表达的F1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疫杆菌F1抗体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鼠疫杆菌F1抗原结构基因Caf1的重组载体pCDNA3.1-hisB-Caf1,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并用表达F1抗原的细胞株作为诊断抗原,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鼠血清中鼠疫杆菌F1抗体的可行性。方法将Caf1基因克隆到质粒pCDNA3.1-hisB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载体pCDNA3.1-hisB-Caf1,重组载体经脂质体转染至NIH3T3细胞中,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株,并以此细胞株为诊断抗原,IFA检测鼠血清中的F1抗体。结果经IFA证实,pCDNA3.1-hisB-Caf1能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能与1例经ELISA检测为F1抗体阳性的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NIH3T3细胞稳定表达的F1抗原可作为IFA中的侯选抗原,检测鼠血清中的F1抗体。(本文来源于《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期刊2008-11-01)

崔萍,于叁科,罗德炎,王希良[3](2007)在《鼠疫杆菌YscF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克隆表达鼠疫耶尔森氏菌的YscF抗原基因,并对其免疫原性进行初步研究,将PCR扩增的YscF基因连接到pMD-18T载体,测序正确后再将YscF基因连接到表达载体PET32a,构建PET32a-YscF重组质粒,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诱导表达;诱导表达蛋白采用Ni2+亲和层析法纯化,Western blot检测其免疫原性。结果显示,28 ku的PET32a-YscF融合蛋白能被兔抗鼠的多抗识别,说明表达产物具有良好的抗鼠疫抗原特异性。(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7年11期)

韩岳,王希良,董梅,邢丽,赵光宇[4](2006)在《tPA信号肽和鼠疫杆菌保护性抗原V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免疫效果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获得含有鼠疫杆菌V抗原编码基因以及tPA信号肽编码序列的重组质粒,并测定其诱导特异性免疫应答的能力。采用PCR扩增鼠疫菌杆菌V基因构建到pVAX1质粒中产生pVAX1/V重组质粒,PCR扩增tPA信号肽编码序列片段并将其插入到pVAX1/V中V基因的上游,构建tPA-pVAX1/V重组质粒;转染COS-7细胞,免疫细胞化学方法鉴定V蛋白的表达;二重组质粒分别加mGM-CSF质粒免疫BALB/c小鼠,观察免疫应答反应;以400个LD50强毒鼠疫杆菌皮下攻击免疫小鼠观察保护效率。结果显示,tPA-pVAX1/V在COS-7细胞中表达了V蛋白;免疫小鼠血清产生了特异性抗体和细胞免疫应答;攻毒保护率达80%。成功构建了分泌型V蛋白的真核表达质粒载体,具有诱导特异性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应答的能力,对强毒鼠疫杆菌攻毒有一定的保护效力,为鼠疫杆菌新型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现代免疫学》期刊2006年06期)

刘斌,郑文岭,邓海,马文丽[5](2005)在《鼠疫杆菌F1抗原结构基因caf1在酿酒酵母中的同源重组及初步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新型的防治鼠疫的基因疫苗。方法将鼠疫杆菌F1抗原结构基因caf1构建至pHSS6mTn3xHA/lacZ转座文库质粒中,将此重组质粒经NotI酶切线性化,然后以醋酸锂法转化至酵母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再以尿嘧啶缺陷型培养基对阳性转化子进行筛选。结果转化子经菌落PCR方法分析鉴定,证明其为重组阳性转化子。结论以同源重组方式构建酿酒酵母表达系统,用以表达鼠疫杆菌F1表面抗原,为经消化道途径实现对鼠疫的基因防治创造条件。(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杂志》期刊2005年09期)

尹家祥[6](2004)在《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建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应用杂交瘤技术,制备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让其持续性产生F1单克隆抗体,为建立鼠疫的快速诊断方法提供抗体源。 方法:用鼠疫杆菌的特异成分F1抗原免疫6~8周龄、健康的雌性BALB/c小鼠,然后检测小鼠血清中的F1抗体效价,选抗体滴度最高的小鼠用于细胞融合,融合前叁天用100μg F1抗原腹腔注射加强免疫一次,然后取其脾脏细胞与处于对数生长期的SP2/0骨髓瘤细胞混合后,50%的PEG作为细胞融合剂,融合后的细胞用HAT培养液接种于96孔细胞培养板中进行选择培养,用间接ELISA法检测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F1抗体,筛选出的F1抗体阳性杂交瘤细胞,用有限稀释法进行克隆,经过四次克隆化后获得了能稳定分泌F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 结果:经过13次的细胞融合试验后,获得了叁株能稳定分泌F1单克隆抗体的杂交瘤细胞株,分别命名为IV1B_(12)、IV2C_(10)和IV2C_6,用间接ELISA法检测其培养上清液中的F1单克隆抗体,F1抗体滴度分别为IV1B_(12) 1:1280~1:10240、IV2C_(10) 1:2560~1:10240和IV2C_6 1:5120~1:10240。 结论:应用杂交瘤技术,成功制备了叁株能稳定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的单克隆抗体杂交瘤细胞株,为进一步建立鼠疫快速诊断技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基本建立了杂交瘤技术的实验程序。(本文来源于《昆明医学院》期刊2004-05-01)

陈伟[7](1996)在《小鼠用重组鼠疫杆菌V抗原自动免疫可预防鼠疫》一文中研究指出作者用聚合酶链反应扩增鼠疫杆菌GB株染色体DNA中编码V抗原的基因(IcrV),然后克隆到质粒pGEX-5X-2中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基因的下游,构建成重组质粒pVG100,再用电穿孔法转化至大肠杆菌JM109中。 转化的JM109/pVG100表达的V抗原与GST形成稳定的融合蛋白。从重组大肠杆菌分离GST-V融合蛋白,用Xa因子裂解,(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期刊1996年04期)

吴清风[8](1991)在《重组鼠疫杆菌荚膜抗原诱生鼠保护性抗体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FI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它是耶氏鼠疫杆菌荚膜的主要成份。由于受感染动物对FI抗原可产生较强的体液免疫反应,所以FI血清抗体检测可用于本病的流行病学监测及诊断。另外,又由于FI抗体滴度与机体通过接种疫苗所获得的免疫力成正比,所以FI抗原一直被认为是现行的全细胞鼠疫疫苗中的保护性抗原。这种疫苗由于抗原成份不纯,可引起一些副作用,从而广泛应用受到限制。不久前,美国科学家以PYPR1质粒为载体,用DNA重组技术在大肠杆菌上表达F1基因,得到了分子量与天然F1抗原相同并能与抗鼠疫单克隆抗体发生特异性反应的蛋白。用这种纯化蛋白免疫BALB/c小鼠,可诱生出足以抵抗鼠疫杆菌攻击的保护性抗体反应。一般来说,大肠杆菌对其表达的蛋白质是不能进行糖基化修饰的,但这里大肠杆菌所表达的F1抗原可能含有糖基。这可能是因为当初克隆的9.4Kb的DNA片段除3F1编码基因外,还包含有编码F1蛋白糖基化酶的基因。和鼠疫杆菌一样,该重组的大肠杆菌在表达F1抗原时也受环境温度的影响;即在37℃时表达良好,27℃时表达较差。F1抗(本文来源于《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期刊1991年06期)

于国林[9](1991)在《鼠疫杆菌pH6抗原:一种与腺鼠疫发病有关的蛋白质的遗传学、生物化学与毒力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鼠疫杆菌是一种兼性细胞内寄生菌,是引起腺鼠疫的病原体。鼠疫杆菌能够在巨噬细胞的吞噬溶酶体内存活并繁殖,其他细菌在这种环境中被迅速杀死。尽管在血液和组织中存在着具有氧化杀伤作用的单核细胞和名形核中性白细胞,该病原体同样能在那里(本文来源于《地方病译丛》期刊1991年02期)

Исин,Ж,М,钱伯钦[10](1988)在《鼠疫杆菌荚膜抗原、鼠毒素、内毒素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荚膜抗原、鼠毒素和内毒素是鼠疫杆菌细胞的主要组成部份,并与细菌的致病力有关。本文介绍上述抗原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特性。一、荚膜抗原鼠疫杆菌无论在体内或体外增殖,菌体表面均能形成荚膜抗原,纯化的荚膜抗原命名为F1。早在四十年代,Baker等用20~40%饱和硫酸铵沉淀和用水抽提取得了多糖-蛋白质复合物和蛋白质,分别标志为Fl_A和l_B。Chen等(1977)经电镜观察,荚膜抗原在菌体表面形成颗粒层,并能向周围扩散。Волотареву(1983)指出,荚膜抗原不仅位(本文来源于《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期刊1988年03期)

鼠疫杆菌抗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构建鼠疫杆菌F1抗原结构基因Caf1的重组载体pCDNA3.1-hisB-Caf1,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并用表达F1抗原的细胞株作为诊断抗原,探讨间接免疫荧光法(IFA)检测鼠血清中鼠疫杆菌F1抗体的可行性。方法将Caf1基因克隆到质粒pCDNA3.1-hisB的多克隆位点上,构建重组载体pCDNA3.1-hisB-Caf1,重组载体经脂质体转染至NIH3T3细胞中,G418筛选获得抗性细胞株,并以此细胞株为诊断抗原,IFA检测鼠血清中的F1抗体。结果经IFA证实,pCDNA3.1-hisB-Caf1能在NIH3T3细胞中稳定表达,并能与1例经ELISA检测为F1抗体阳性的鼠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结论NIH3T3细胞稳定表达的F1抗原可作为IFA中的侯选抗原,检测鼠血清中的F1抗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鼠疫杆菌抗原论文参考文献

[1].刘秋倩.西部地区鼠疫疫情趋势分析及鼠疫杆菌F1抗原表位特征预测[D].第叁军医大学.2013

[2].朱振华.基于真核表达的F1抗原的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鼠疫杆菌F1抗体的实验研究[C].第二届全国人畜共患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8

[3].崔萍,于叁科,罗德炎,王希良.鼠疫杆菌YscF抗原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及鉴定[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

[4].韩岳,王希良,董梅,邢丽,赵光宇.tPA信号肽和鼠疫杆菌保护性抗原V融合基因的构建及免疫效果鉴定[J].现代免疫学.2006

[5].刘斌,郑文岭,邓海,马文丽.鼠疫杆菌F1抗原结构基因caf1在酿酒酵母中的同源重组及初步鉴定[J].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

[6].尹家祥.分泌抗鼠疫杆菌F1抗原单克隆抗体杂交瘤株的建立[D].昆明医学院.2004

[7].陈伟.小鼠用重组鼠疫杆菌V抗原自动免疫可预防鼠疫[J].国外医学.预防.诊断.治疗用生物制品分册.1996

[8].吴清风.重组鼠疫杆菌荚膜抗原诱生鼠保护性抗体反应[J].解放军预防医学杂志.1991

[9].于国林.鼠疫杆菌pH6抗原:一种与腺鼠疫发病有关的蛋白质的遗传学、生物化学与毒力特征[J].地方病译丛.1991

[10].Исин,Ж,М,钱伯钦.鼠疫杆菌荚膜抗原、鼠毒素、内毒素的结构、功能和生物学活性[J].国外医学(微生物学分册).1988

论文知识图

鼠疫杆菌YscF抗原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电...细胞内F1抗原与鼠疫阳性血清反应IFA图caf1基因表达产物IFA鉴定图SDS-PAGE分析YscF融合蛋白的表达炭疽芽孢的检测结果炭疽芽孢杆菌 %=>?@> 株繁殖体的检测结...

标签:;  ;  ;  ;  ;  ;  ;  

鼠疫杆菌抗原论文_刘秋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