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唯物史观作为马克思一生中最重要的“两大发现”之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精髓,而以历史唯物主义为基础形成的历史辩证法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核心内容。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对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作了系统阐述与经典表达,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与实践价值。文章旨在通过梳理《共产党宣言》中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形成理路和主要内容,从而揭示《共产党宣言》在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思想形成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指导作用。
[关键词]《共产党宣言》;历史辩证法;中国特色;价值探究
《共产党宣言》(以下简称《宣言》)作为人类思想史和学术史上的经典著作,在探究人类历史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对社会历史辩证发展过程作了科学的揭示,是立足于实践不断创新发展的科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面对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奋斗目标及其实现进程中遇到的新困难新挑战,我们应该用更加科学的思维方式和更高级的哲学智慧去指导和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
一、《共产党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形成
历史辩证法的精神贯穿整个《宣言》之中,在《宣言》中得到了极为精彩的表达和运用。作为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经历了复杂的实践探索和漫长的思维革命,成为运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典范之作。马克思对历史辩证法思想的阐发虽然经历了多次转折,但它不曾披有任何宗教色彩的神秘外衣。首先,发生在马克思大学期间,他在抛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思想之后,开始寻找理论新的现实基础。其次,是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他把研究的视角转向实践的唯物主义,最终,实现了历史辩证从异化史观到唯物主义历史观的转变。
(一)一般的唯物思想逐渐萌发
马克思在大学期间,康德、费希特主体哲学思想的氛围相当浓厚,受这种学习环境的影响,满怀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怀的马克思,饱含对未来的憧憬和希冀,年轻的马克思内心充满着无限的主体冲动。后来,马克思从波恩大学转学进入柏林大学,他对现实的认识发生很大改变,主体意识的觉醒,成为马克思思考现实问题的起点,“与刚刚进入黑格尔殿堂的青年马克思思想逻辑恰恰有一种历史性的天然契合”[1]34。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落差,给马克思当头一棒,使马克思从现实中惊醒,马克思不得不承认费希特等人的思想只能使人在精神上得到充裕和满足,理想主义无法解决现实中的问题,因而,他关注的视角发生了改变。
受黑格尔思想的影响,早年马克思身上保留青年黑格尔派思想的烙印,但他并没有被黑格尔这种客观辩证法思想所吞噬。在黑格尔那里,客观的自然世界被神秘化了,他把人类社会和人类思维看作“人”的绝对观念的外化对象。在人的思维世界里,黑格尔虽然解决了头脑中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但黑格尔这种用绝对的主观剥离客观现实,将人类精神畸变为客观本体的做法是经不住实践检验的,这种用绝对精神压倒客观现实,让客观存在屈服于主体观念,在逻辑上否定现实,就本质而言,是彻底的唯心主义。现实的困顿使马克思从黑格尔神秘立论的唯心主义转向费尔巴哈关注客观现实的唯物主义。
《莱茵报》的编辑工作,是马克思大学毕业后进入社会的第一份工作,他开始关注劳动群众,关注社会现实。他在批判黑格尔时,这样说:“在黑格尔的哲学,起点上,真实的相互关系弄颠倒了。”[2]504“倒因为果,倒果为因,把决定的因素变为被决定的因素,把被决定的因素变成了决定性的因素。”[2]124黑格尔主观唯心主义的思想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马克思在研究英国等国历史的过程中,马克思注意到社会现实,接受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一般原则,确证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的合理性,摒弃了黑格尔国家理性哲学的唯心主义思想。
(二)实践的唯物史观基本确立
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这两对基本矛盾的发展变化是推动社会形态更替和国家兴衰成败的根本动力,在任何人类社会都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只要资产阶级市民社会仍然存在,人类被外物所奴役的状态就不会消除,人类的解放就无法实现,“人”仍然会被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马克思对市民社会政治异化作出了批判,在这里,马克思从民主主义立场转向无产阶级立场,他从人本学的视角出发,批判了资本主义市民社会中政治法权的异化状态,认为无产阶级才是革新这种异化状态的现实力量。
黑格尔作为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开拓者,他的辩证法思想并不是凭空产生的,他是凭借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建构起来的,所谓“不了解政治经济学,就无法理解历史辩证法”的说法正来源于此。马克思政治异化史观虽然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批判资产阶级市民社会的作用,但没有找到批判资产阶级社会的经济学根源,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他以劳动异化理论为核心,主要进行了人本学思考,进一步阐发了经济异化史观,这使得以劳动异化理论为核心的人学主体辩证法得以形成。
经过以上理解和分析,学生已能够掌握如何根据照应和连接的原则为定语从句选择恰当的关系词。在此基础上,可以继续通过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一些比较复杂的定语从句。例如:
正如张一兵所言:“马克思哲学思想中异化史观逻辑、主体辩证法话语和价值哲学批判在人本主义上的同一,这也体现了马克思人学主体辩证法的最高水平。”[3]24人本主义的人学主体辩证法没有把人带入到特定的历史条件,没有把人回归到现实世界,仅仅以抽象的人作为理论的基础,这只会给人以心灵上的慰藉,却始终不会给人们带来现实上的改变,从1845年开始,马克思在扬弃了人本异化史观之后,把关注的焦点从人本经济异化的人本学逻辑转向了重视客观现实的实践逻辑。
(三)历史辩证法思想走向成熟
马克思在1845年至1847年先后撰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德意志意识形态》《致安年科夫的信》和《哲学的贫困》。这些著作的问世,把马克思唯物史观、马克思历史辩证法逐渐推向成熟。《宣言》是马克思最早公开问世的系统阐发历史辩证法的经典。列宁曾经指出:“马克思学说中的主要的一点,就是阐明了无产阶级作为社会主义社会创造者的世界历史作用……马克思恩格斯合著的,于1848年问世的《共产党宣言》,已对这个学说作了完整的、系统的、至今仍然是最好的阐述。”[4]305除了这部著作以外,马克思的其他著作多以论战性为主,它有着清算本人以外信仰的意义,其中思辨、论战的色彩较浓,因为与对手论战内容和角度的不同,因而较难做到系统、严密的阐发。继《宣言》之后,马克思和恩格斯又发表了许多有关历史辩证法的著作,对《宣言》中的历史辩证法作出补充和发展。这些著作主要有:马克思的《资本论》、恩格斯的《反杜林论》以及马克思在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宣言》在这些著作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宣言》在对资本主义先进生产力作出充分肯定的同时,对资本主义必然灭亡的命运也作出了彻底的、充分的揭示。其突出表现就是反复出现的不可避免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加深和频繁爆发,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两大阶级之间的矛盾日益尖锐。资产阶级在解放了封建社会的生产力之后,尽管仍会有所发展,但这种生产关系已经容纳不了生产力更高层次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受到生产关系的阻碍。资本主义社会陷入混乱,这种所有制关系变得岌岌可危。由于资本主义无法克服固有的矛盾,这种资本主义的“社会瘟疫”会在资本主义国家肆意蔓延,所以“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413。
1848年2月,作为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标志——《共产党宣言》发表,马克思和恩格斯对科学共产主义思想和唯物主义历史辩证法作了系统阐释,从而使实践唯物主义与历史辩证法、共产主义理论结合在一起,科学的历史辩证法思想走向成熟。“这部著作以天才的透彻而鲜明的语言描述了新的世界观,即把社会生活领域也包括在内的彻底的唯物主义、作为最全面最深刻的发展学说的辩证法以及关于阶级斗争和共产主义新社会创造者无产阶级肩负的世界历史性的革命使命的理论”[4]416。
二、《共产党宣言》中的历史辩证法
《宣言》中包含着丰富的历史辩证法思想。“这本书篇幅不多,价值却相当于多部巨著;它的精神至今还鼓舞着、推动着文明世界全体有组织的正在进行斗争的无产阶级。”[5]93历史辩证法是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也是渗透于《宣言》的核心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通过对国家、阶级、有产者、无产者的论证分析,阐发了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法、“两个必然”的辩证法、“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性扩张的辩证法,揭示了社会历史发展的根本原因和发展趋势。一百七十多年来,这本震撼世界的旷世经典始终展现出它无与伦比的威力,使人们看到了通往人类美好未来的光明道路。
(一)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辩证法
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辩证法是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要内容。这两对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辩证法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生产关系能否适应生产力的发展是社会形态更替的根本依据。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辩证法主要体现在: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具有决定作用;经济基础的改变促使思想观念的改变;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
《宣言》在1899年传入中国,1920年出现中文全译本。从此,历史辩证法的思想为中国革命播下了火种,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斗争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科学指南,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础。从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到最低和最高纲领的发布,从井冈山的星星之火到实现全国的胜利解放,回顾波澜壮阔的历史,不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时期,从三大改造完成到改革开放的号角全面吹响,无不闪烁着《宣言》的光辉。《宣言》在中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不同历史时期都发挥了重要的指导作用。它揭示的历史辩证法以其科学理性的光芒指引着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宣言》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坚定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者,影响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党的历届领导集体都深受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影响,并在其指导下从事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
社会的发展和社会形态的改变也是遵循这样一个规律,也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在封建主义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在于满足消费,在这种生产方式下,生产手段的改变、方式的变革往往是单独的和偶然性的,这也就避免不了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中断和重新再来的情况;而在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下,生产的目的不仅在于满足消费,还用于交换从而扩大再生产,由于受到供求关系和竞争的价值规律的影响,资产阶级不断地改进生产技术,推动生产方式的变革,扩大再生产,进一步促进了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正如《宣言》中指出:“资产阶级除非对生产工具,从而对生产关系,从而对全部社会关系不断地进行革命,否则就不能生存下去。反之,原封不动地保持旧的生产方式,却是过去的一切工业阶级生存的首要条件”[6]403。
《宣言》第二章“无产者和共产党人”中还揭示出以下客观规律: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人的意识、观念等上层建筑是由经济基础决定的,生产方式是构建经济基础的重要因素,生产方式的改变也会导致思想观念的转变。《宣言》指出:“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这难道需要经过深思才能了解吗?”[6]419-420这充分阐释了生活条件等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人们的观念、观点、人的意识等上层建筑反作用于人们的生产方式等经济基础,其中的历史辩证法规律在《宣言》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马克思在摒弃了黑格尔唯心主义,接受了费尔巴哈一般唯物主义(人本异化的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之后,马克思把斗争的矛头直指资产阶级政治统治,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作了深刻阐发。在马克思看来,要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只实现资产阶级自身的政治解放是远远不够的,因为资产阶级的政治解放只是把人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资产阶级仍然维系着新的社会异化,并不能实现全人类的解放,并没有使人从某种限制中抽离出来,只会把人的本质变成自己本身规定的对立物。
(二)“两个必然”和“两个不可避免”的历史辩证法
从提炼主题的角度,“逃归”情节牵涉到的问题是:太子丹为何要摹士行刺秦王,即整个事件的动机问题。从以上的梳理,我们已明确了秦王对待太子丹的态度,因此,小说递接下面一句:“深怨于秦,求欲复之”。看来,太子丹由怨生仇,由仇生报复之心,自是必然。作品后文,于复仇动机反复申明:
1.1 研究对象 选取自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辽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因外伤致肩关节首次前脱位的51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48例,女性3例;年龄16~39岁,平均(26.0±10.5)岁。本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生产方式和交换方式”[7]760多次变革的产物。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是这样一个历史过程,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产阶级政治势力的扩张,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从简单协作过渡到工场手工业,再从工场手工业发展到机器大工业。在这一历史时期,资产阶级推翻了封建制度,建立了自己的政权。资本主义经济的扩张,逐渐使生产资料和社会资本集中到少数资产阶级手中,经济上的集中必然导致资产阶级强烈渴望政治上的统一。因而,资产阶级在自己的领地和世界范围内建立起来自己统治的民族国家。
社会实践本位的确立使科学的唯物主义辩证法思想得以阐发,这种实践唯物主义哲学的确立,使科学的历史辩证法走出了泥潭。马克思在解决自己哲学难题的同时,通过实践哲学的规定性实现了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多重转变,首先,他在抛弃黑格尔唯心主义之后,开始寻找理论的现实基础,再次,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之后,他把视角转向实践的唯物史观,最终,人学的主体辩证法(即从“人”的先验主体本质出发的异化史观辩证法)实现向实践的科学的历史辩证法的转变,这三大转变在实践的基础上揭示了社会历史的发展的规律,彻底改变唯心主义的诟病,让人类发现自身实践的能动性作用。
资本主义制度必然灭亡的根据不是哪个阶级刻意强加上去的,而是存在于资本主义制度本身之中。也就是说,如果不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这一问题在根本上就无法得到有效解决。两个“必然”的历史辩证法深刻揭示出现代社会历史的必然趋势,但这种趋势的实现仍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要通过各国无产阶级的政治实践才能实现。各国无产阶级政党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推翻资产阶级专政,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进而建立废除私有制的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扬弃私有制基础上的传统观念,走向公有制基础上的自由人的联合体。
所以当前银行业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而获得了全面的变革,同时为了与当今互联网金融发展的趋势相适应,部分银行利用信息技术陆续开始推行相关的电子银行业务,并不断的对传统渠道体系进行完善。针对这种情况可以科学的对其进行预期,在我国互联网金融服务体系日益完善的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开始涌现,进而给银行业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改革机遇。
《宣言》在第四章论述“资产者和无产者”时指出,“资产阶级的灭亡和无产阶级的胜利是同样不可避免的”[6]413。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角度说明和论证了“两个必然”的两个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基本矛盾中,揭示了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第二个层面是,在资本主义阶级矛盾的运动中,揭示了资产阶级必然灭亡和无产阶级必然胜利的趋势。
(三)“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性扩张的历史辩证法
当今世界已经处于打破封闭状态的全球化时代。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百七十多年前的《宣言》中对这一趋势早已作出预言,对“世界市场”作了经典的叙述。他们用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预测了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趋势,对“世界市场”的形成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作出最客观的预测和评价。
社会生产力和劳动分工高度发展,资产阶级在世界范围内追逐利润,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全球扩张。“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6]404资本的全球化打破了地方的、民族的自我封闭和自给自足。资本主义经济的全球化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联系起来之后,资本主义在世界范围内建立“世界市场”就成为一种不可阻挡的趋势。“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6]404。
“世界市场”的形成使世界范围内的国家和民族紧密地捆绑在一起,经济的全球化也就逐渐形成,随后又推动了政治、文化等其他方面的全球化。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不仅挖掘出经济全球化的根源及其产生和发展的趋势,还深刻地揭示了全球化的两面性:一方面,全球化的发展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发展,加快了现代化的步伐,促进了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把科学技术大规模应用于生产过程之中,同时也推动了科学技术的提高和组织形式的变革,促进了生产效率的提高,这是值得肯定和骄傲的方面。另一方面,经济的全球化也带来了负面效应,不仅使资本、技术等方面落后的东方国家逐渐依附于西方国家,而且导致全球范围内的两极分化,加剧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与被压迫的民族国家之间的矛盾,最终必将导致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西方经济发达国家与落后国家之间的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富者愈富,贫者愈贫。
全球化的归宿必然是共产主义。全球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过程。全球化野蛮地把落后的国家变成原料产地和产品倾销地,使农民的民族依附于资产阶级的民族,这就导致双方之间的矛盾和斗争。因而,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揭示出这样的历史辩证法规律:“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共产主义必然胜利。”资本主义全球化的趋势和发展的结果必定是共产主义,因为世界历史为共产主义创造了物质前提,经济的全球化即资本的全球化,资本的扩张促进了生产力的极大提高,还意味着资本主义内部矛盾的积累和激化。
三、《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宣言》发表一百七十多年来,时代变迁,斗转星移,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但社会历史的沧桑巨变遮蔽不了《宣言》耀眼的真理光芒。恩格斯曾特别强调《宣言》中的历史辩证法思想。历史辩证法不仅丰富和深化了对资产阶级分析批判的历史唯物主义范式,具有强大的理论价值,还在现实的当今社会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实践威力。社会基本矛盾的历史辩证法在现实社会中求存图变,“世界市场”和资本全球性扩张的辩证法在世界政治经济的大变局中顺势演变,“两个必然、两个绝不会”的历史辩证法描绘的崇高理想在实现人类解放的伟大征程中变得更为现实。《宣言》以深刻的历史洞察力彰显着它的理论光辉和实践威力。
(一)《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理论价值
1.对资本主义进行了科学分析,充分揭示了历史发展的辩证法规律
(3)电气管道。出入口、密闭门、连通口防护密闭门门框墙上均应预埋4~6根热镀锌备用钢管,管径一般为50~80 mm,管壁厚度≮2.5 mm,并均应做防护密闭处理。对设有临战封堵出入口的人防工程,电源进线不得从临战封堵区域进入,而应通过在下垂梁、墙体或顶板中的预埋防护密闭套管内进入。
马克思一生中有两个伟大发现,一个是剩余价值学说,另一个就是唯物史观,“由于这些发现,社会主义变成了科学”[7]797。《宣言》正是马克思、恩格斯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和历史辩证法对资产阶级剥削本质进行深刻揭示和具体批判的经典之作。他们全面阐述了历史的辩证发展规律——适应于一切社会的历史辩证规律,即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法,从而得出了“两个必然”的科学结论。他们从历史辩证法的科学立场出发,用矛盾、联系、发展的观点分析了阶级斗争在阶级社会中的作用,肯定了资产阶级取得的伟大成就和巨大的历史推动作用及其在一定历史时期存在的合理性,同时也揭示出阶级和国家在共产主义社会中必然消亡的趋势。
历史是一个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这种合理性的存在并不是永恒的,而是暂时的历史合理性。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阶级不仅是一个受尽苦难的阶级,而且是一个有着远大发展前途的阶级,代表着生产力的前进方向和更先进的生产方式,代表着历史前进的方向,因而历史也就必然赋予无产阶级埋葬资产阶级和资本主义制度的历史使命。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社会形式外壳就越发显得狭隘,因此就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进一步推动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就不得不摧毁这种陈旧的生产关系,从而解放生产力。这样就揭示出资本主义必然灭亡和社会主义必然胜利的趋势。
比如,老版《梅葛》中,在讲到格滋天神造天造人时,金果造男人,男人再造天,金对应男人和天;而银果造女人,女人再造地,银对应女人和地。而新版《梅葛》,则刚好相反:银果对应男人,天;金果对应女人,地。这个差别,或许涉及到当地彝族的世界观,并不是一个小问题。笔者与郭晓炜核实,他认为确实是老版《梅葛》翻译错了。他说,梅葛演唱时,就是新版《梅葛》这样的表达,而且他强调,彝族的语言里,提到金银时,也通常是银在前金在后。
2.运用了马克思唯物史观范式,在辩证法发展史上具有承上启下的地位
马克思在扬弃了黑格尔绝对唯心主义的神秘立论之后,他把理论依据转向实践的唯物主义;但在一般唯物主义基础上建构的人本异化的唯物史观和具体的、历史的、现实的社会实践无法对应起来,最终,马克思为自己的哲学理论找到新的逻辑起点,即社会实践,我们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中可以清晰地看到,马克思开始用全新的实践唯物主义理论去审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社会历史发展。在实践立论的基础上,马克思对黑格尔唯心主义和费尔巴哈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进行无情的批判和创造性地改造,批判性地继承了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哲学的合理内核,在历史辩证法思想的阐发上产生重大变化。
3.奠定了无产阶级的理想信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辩证法思想
《宣言》属于时代的产物。在当时,《宣言》不仅直接影响19世纪40年代以后欧洲的工人运动,而且它有力地推动了世界无产阶级政党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蓬勃发展。马克思和恩格斯提出“两个必然”的结论,坚定了无产阶级革命的信仰,极大地鼓舞了科学社会主义先锋队的士气。从《宣言》发表到今天已经有一百七十多年的历史。在这期间,国际共产主义运动虽然经历过曲折和反复,但其前进性的趋势是有目共睹、不可阻挡的。正如1888年英文版序言中这样写道:“因此,《宣言》的历史在很大程度上反映着现代工人阶级运动的历史;现在,它无疑是全部社会主义文献中传播最广和最具有国际性的著作,是从西伯利亚到加利福尼亚的千百万工人公认的共同纲领。”[6]384这雄辩地说明了《宣言》对工人运动的影响极其巨大。
Analysis of the influence of rainfall intensity on visibility in Jiangsu
现代社会需要的是高能力高素养的复合型会计人才,职业高中会计教学也在不断进行自我优化完善,知识框架逐渐得到加固。所以教师有职责在实际会计教学中锻炼学生的综合能力及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方面发展。
从“两个必然”到“两个绝不会”,马克思极大地丰富和发展了历史辩证法思想。马克思对无产阶级革命的胜利充满着热情和信心,并在不同时期、不同场合对“两个必然”的思想进行补充和完善。马克思在1859年的《〈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提出“两个绝不会”的思想是对“两个必然”思想的补充,极大地发展了“两个必然”的历史辩证法。这一成熟的理论,也使我们对科学社会主义有了更为清醒地认识。我们看待二者关系的时候,既不能相互割裂,也不能将二者混为一谈,必须全面辩证地看待:坚信“两个必然”必将实现的同时决不能忽略“两个绝不会”的存在,揠苗助长、急躁冒进或者迷失偏航、丧失信心都是绝对要不得的。《宣言》科学地指引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在其理论原则的指导下,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才得以顺利发展。
(二)《宣言》中历史辩证法的实践意义
1.《宣言》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科学指南
从最直接的角度来看,阶级斗争成败的根本原因,主要是由经济力量的强弱决定的,但经济力量的强弱并不是简单地表现为财富的占有量,最根本的还是取决于是否掌握先进的生产方式,是否代表先进的生产力发展水平。生产方式成为阶级斗争的关键。《宣言》分析了资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过程。在政治上,资产阶级从一个弱小的被压迫阶级最终成为统治阶级,并在经济上强大起来,归根结底是因为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推动经济的繁荣成为其坚实的后盾。从中世纪时期直到工场手工业时期,早期的资产阶级还是行会的或者封建的手工业者,在政治上受压迫,在经济上受排挤。直到机器大工业时期,资产阶级运用了不同于封建主义的当时最先进的生产方式,“它迫使一切民族——如果它们不想灭亡的话——采用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6]404。资产阶级实现了生产力的高速发展,迫使农民的民族从属于资产阶级的民族。
要认识公路质量管理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公路质量管理观念。工程质量是工程建设企业的命脉,只有把工程质量当做企业的立身之本,才能够得到市场的青睐,这是企业长足发展的必经之路[2]。
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实现共产主义作为最终奋斗目标,带领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攻克了前进道路上的一个又一个难关,谱写了中国从封建专制到实现人民民主的壮丽诗篇,取得了许多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伟大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坚持了《宣言》阐述的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又根据我国实际和时代特征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是引领中国发展进步的正确选择。进入到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总结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成果,进一步完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系统回答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8]18,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习近平新时代治国理政新思想特别注重以历史辩证法思想为指导,“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9]61,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科学指南。
2.《宣言》是增加生产力总量、提高发展质量的行动向导
历史辩证法是对现实社会发展规律的正确揭示。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之间关系是历史辩证法中最基本的最一般的规律。马克思和恩格斯十分重视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法,在《宣言》中指出:“无产阶级将利用自己的政治统治,一步步地夺取资产阶级的全部资本,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成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并且尽可能更快地增加生产力的总量。”[6]421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决定社会制度的优劣,生产力总量的发展会促进所有制关系的变革。要想充分证明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并且在数量和质量上赶超资本主义,就必须创造出高于资本主义的劳动生产率,提高生产力的总量和发展的质量。
具有管弦乐色彩的三声中部(Trio)则是三个乐句,第一与第三乐句是八个小节,分别由两个小节的问句(第17至18小节、21至22小节)与两个小节的答句构成。第二乐句是六个小节,构建在两个小节的属九和弦之上,然后四个小节通过典型的“紧缩”引向第三乐句。在贝多芬的钢琴奏鸣曲中,这是最后一次出现小步舞曲。
当前我国进行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扬弃了传统社会主义的实践模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将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在首要位置,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路,从根本上克服了传统社会主义过分强调生产关系而忽视生产力发展的偏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是从本国实际出发,在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和按劳分配为主的前提下,多种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同时存在,在经济发展方面,强调扩大内涵发展,在保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同时,注重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弃了以前过分追求量的增加的粗放模式。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新时代党中央旨在调整经济结构,使供给要素实现最优配置,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数量,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
3.《宣言》是迎接全球化、打破贸易保护主义的理论武器
全球化适应人类发展的方向,属于新事物,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宣言》中指出,资本的逻辑就像点燃和助推世界历史进程的点火器和催化剂,以井喷式的速度开辟了“世界市场”,将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紧密联系起来,这样就推动了市场经济和科学技术的发展,冲破了民族的、种族的和国家的界限。当今世界,全球经济联系日益紧密,分工更加国际化,历史雄辩地证实了马克思和恩格斯关于全球化的预言。
既然全球化趋势不可避免,各个国家都难以做到独善其身,我们就应该积极勇敢地应对全球化及其带来的影响,顺应全球化的潮流,克服其负面作用,在这一潮流中抓住机遇以发展自己,而不是消极地抵抗。全球化的发展也受到了一些势力的阻挠,出现了“反全球化”和“逆全球化”的趋势,奉行经济单边主义和贸易保护主义。从本质来看,全球化本身并没有错,错的是资本急剧扩张过程中引起的资本集聚,出现的不公平和贫富差距的不利影响。全球化过程中消极现象的出现,是进入全球化时期的转型现象和市场经济固有缺陷导致而产生的历史现象,如移民危机、环境污染和毒品交易等。总体来看,积极成果大于消极影响,因此,我们不应该排斥和恐惧全球化,应该妥善利用资本逻辑发展全球经济,解决全球矛盾,促进人类的共同发展和进步。
在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指导下,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取得了中国革命的胜利,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巨大成就雄辩地证明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正确性,为马克思历史辩证法作了最好的诠释。今天的中国,真正坚持了马克思历史辩证法思想的基本精神和基本原理,以其辉煌的成就论证了《宣言》的科学性,展示了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和光明前景。“路漫漫其修远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仍然在路上。要应对纷繁复杂的国内外环境,必须始终坚持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用历史的眼光、辩证的视角解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程中出现的各种问题,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新的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争取为人类和世界作出更大贡献。
山上桃花开得热烈,蓊蓊郁郁的,勤劳的小蜜蜂在花朵之间忙碌不停。山脚下大片大片绿油油的麦苗映入眼帘,绿得诱人,绿得有力,绿得生机勃勃。春风吹过,大股大股的绿色波浪随风荡漾,真是美到极致,不由得让人的精神为之一振!父子二人深深呼吸了一口气,春天清新的空气沁入五脏六腑,感觉整个人轻松灵便了许多。在这美好的、绿色的春风里,我们快步跑起来,两个人都有种飞翔的感觉,真是心旷神怡。
业务员跳槽的现象在经销商的销售团队中时有发生。一些业务员离职后,会带走不少二级终端商,这让不少经销商为之头疼。他们天天与终端客户接触,时间长了很容易和终端客户培养出感情来,一旦离职,业务员会尽量说服终端客户主销其它的产品,这使经销商的客户流失严重,销量急剧下滑,甚至短期工作陷进困境。那么,经销商如何在业务员离职后留住终端客户?
[参考文献]
[1]张一兵.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3]张一兵.邓小平理论与历史辩证法[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
[4]列宁.列宁选集:第2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5]列宁.列宁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6]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7]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8]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
[9]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The Thought of Historical Dialectics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and Its Value
JIA Lansheng,JIN Manqian
(School of Marxism,Central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Beijing 100081,China)
[Abstract]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two major discoveries”in Marx's life and it is the essence of Marxist theory.Historical dialectics formed on the basis of historical materialism is the core content of Marxist historical materialism.As a sign of the birth of Marxism,The Communist Manifesto systematically explains and expresses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s of materialism,realizing the“three transformations”,which has important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values.This paper aims to reveal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in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Marx's historical dialectic thought and its important guiding role in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m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by sorting out the formation and main contents of the historical dialectic thought in The Communist Manifesto.
[Key words]The Communist Manifesto;historical dialectics;social form;Chinese characteristics;
[中图分类号]B03;A8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2991(2019)04-0084-08
doi:10.3969/j.issn.2096-2991.2019.04.012
[收稿日期]2019-05-10
[基金项目]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16JDSZK037);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编号:JJKH20180320SZ)
[作者简介]贾岚生(1959—),男,北京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靳满乾(1993—),男,甘肃定西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和实践哲学,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
[责任编辑 张宝君]
标签:马克思论文; 辩证法论文; 历史论文; 恩格斯论文; 资产阶级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哲学理论论文; 历史唯物主义(唯物史观)论文;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4期论文; 教育部高校示范马克思主义学院和优秀教学科研团队建设项目“民族地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研究”(编号:16JDSZK037) 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人文社会科学项目“‘微文化’背景下大学生主流意识形态认同的挑战与对策研究”(编号:JJKH20180320SZ)论文;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