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色温柔论文_贾苏雅

导读:本文包含了夜色温柔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拉德,夜色,温柔,美国,亚里士多德,悲剧,危机。

夜色温柔论文文献综述

贾苏雅[1](2019)在《从《夜色温柔》的悲剧解析“美国梦”的破灭》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一部揭示了"美国梦"破灭的悲剧作品。本文从菲茨杰拉德与"美国梦"的关系、主人公迪克"美国梦"破灭的主要原因及爵士时代背景下"美国梦"的难以实现这叁个方面来阐述其悲剧性。这一悲剧是"美国梦"破灭的有力注解。(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18期)

周燕[2](2019)在《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自我认同危机》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品之一,深刻的反映了一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通过塑造迪克、妮可等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态人物,菲茨杰拉德对战争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长久以来,评论家大都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伤理论,女性主义或是自传批评等角度出发,来审视《夜色温柔》中的病态人物,而对于精神疾病背后传达的认同危机却鲜有关注。本文尝试以菲茨杰拉德本身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二十年代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埃里克森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依托,探讨《夜色温柔》中男女主公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社会历史原因以及面对认同危机各自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本文揭示了美国二十年代两种矛盾的身份认同观:以“善良的本能、荣誉、礼貌,以及勇气”为核心价值的传统身份认同观和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展示性身份认同观。而在二十年代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传统身份观正在向现代的身份观转变。本文第一章主要以《夜色温柔》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疾病为切入点,结合埃里克森和吉登斯关于认同危机的理论,讨论了迪克和妮可认同危机的具体表现。首先,战争摧毁了迪克安全的“旧世界”,使他成为一名“弹吓症”患者,被噩梦缠绕;无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陷入“丈夫”、“医生”双重角色混乱之中;最终只能通过酒精寻找短暂的身份连续之感。其次,女主人公妮可与父亲的乱伦关系将其从传统的亲缘信任情境中剥离出来,摧毁了她的本体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使她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妮可也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歇斯底里和冷漠。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美国人民长久以来秉承的理想主义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而且使战后美国成为一个骚乱的风险社会,充满了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人们迫切希望重新回到战前稳定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进步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信任情境和稳定环境,进入到不断变化之中。吉登斯认为社区、亲缘关系、宗教观和传统习俗是维系前现代人本体安全和信任的四大地域情境,但在二十年代,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青年文化的兴起,宗教及传统道德观念的没落使人们从传统的信任情境中脱离出来,陷入对本体安全的焦虑之中。对战前稳定生活的渴望,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使得人们不禁开始追问:“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本文第叁章主要关注男女主人公如何应对认同危机,重构完整的自我身份。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不仅通过精神疾病呈现出二十年代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并且揭示了人们应对危机的两种不同策略。迪克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产物和老一辈人的代表,企图通过“怀旧”,即重建过去以及重建传统价值观念来维系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迪克的自我身份重建被他自身的理想主义消解了。相反,妮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孕育的产物和青年一代的代表,则成为了新生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的践行者。通过显着的消费和吸取迪克的“精力”,妮可实现了自我的重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妮可的自我重建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菲茨杰拉德通过对妮可的塑造批判了上层社会自私、冷漠的本质。本文以精神疾病为分析途径,审视了菲茨杰拉德对一战后人们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思考。通过对迪克和妮可的塑造,菲茨杰拉德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传统身份必然让位于现代身份的悲剧身份观。(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9-04-02)

李俏[3](2019)在《互文性视角下对《夜色温柔》影射的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享誉世界的美国现代作家,“爵士时代”的代表人物。由于在生活上和事业上都历经了无数磨难,在他的小说中总是能隐约地感受到他跌宕起伏的人生。《夜色温柔》这部小说是菲茨杰拉德费时长达九年且为数不多的长篇小说之一,也是他写的一部自传性很强的作品。它讲述了主人公迪克追逐“美国梦”的过程以及逐梦失败的悲剧结局,从而揭示了在当时资本主义迅速发展的美国,人们心中对金钱的无尽欲望和对上流社会的向往。这部小说在许多方面都与其他作品存在影射关系。因此,本篇论文在互文性理论的视角下对《夜色温柔》中的影射进行解读。互文性理论作为一种在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新潮的文本理论,在确立以来,一直被广泛使用。学术界把它分为广义上的互文性和狭义方向上的互文性。广义的互文方向是解构批评和文化研究,趋向于对互文性概念做宽泛而模糊的解释;狭义互文性指的是一个具体的文本与其它具体文本的关系,尤其是指有本可依的引用、影射、原型、拼贴、戏拟以及仿作等关系。其中,影射是用来研究一部作品与神话、圣经、历史事件、传说、地理或早期文学作品之间互文性关系的手法。本论文主要依据狭义互文性理论中的影射手法对《夜色温柔》与《圣经》、《了不起的盖茨比》以及《追忆似水年华》进行解析。本文共由叁部分构成:导论、正文和结论。第一部分是导论部分。首先,介绍菲茨杰拉德的生平与《夜色温柔》。其次,概括国内外学者对菲茨杰拉德作品《夜色温柔》的研究。最后,阐述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研究的意义。第二部分是正文,由四章组成。第一章主要介绍互文性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以及文本分析中几种互文性手法的介绍;影射作为互文性手法之一,在夜色温柔的解读中运用地最为明显。运用影射可以解读两个文本在主题、意象、人物等方面的互文性关系。第二章主要运用影射这一互文手法分析《夜色温柔》与《圣经》中叁大主题的互文性关系。在背叛主题中,阐述犹大对耶稣的背叛和罗斯玛丽对迪克的背叛;在救赎主题中,阐述耶稣对受难者的救赎和迪克对身边人以及自我的救赎;在善恶主题中,阐述上帝与魔鬼,天堂与地狱和迪克的梦想与现实的对立。第叁章主要运用影射这一互文手法分析《夜色温柔》与《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美国梦主题的互文性关系。首先,解读两部作品中主人公迪克和盖茨比的美国梦的破灭;其次,分析在追求美国梦过程中两人身上体现的优秀品质;最后,阐述美国梦的升华:盖茨比的死亡和迪克的自我放逐。第四章主要运用影射这一互文手法分析《夜色温柔》与《追忆似水年华》中的意象以及人物关系的互文性关系。意象包括沙滩和聚会,分析其共同的象征意义。将人物关系的分析置于以悲剧收尾的爱情之中,阐释二者互文性关系。结论部分概括本文的基本观点,总结本篇论文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意义。本文通过论证《夜色温柔》与其它叁部作品的影射关系,使读者对《夜色温柔》这部小说产生新的理解,认识到这部作品的广度和价值,并启发读者在今后的阅读中,除了关注文本本身之外,还应多关注各文本间的关系,体会文学作品之间的交融与共存,从而实现更有质量的阅读。(本文来源于《辽宁大学》期刊2019-04-01)

王怡然,刘英[4](2019)在《《夜色温柔》:消费主义的悲剧寓言》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现代主义经典小说《夜色温柔》中,男女主人公的命运走向呈现出截然相反的趋势。从鲍德里亚的消费理论角度来看,《夜色温柔》中的角色命运与消费社会兴起的大背景息息相关。《夜色温柔》所揭示的是消费对个体影响的两面性:消费既可以赋权,也可以导致个体的异化。妮珂与迪克两人的命运差异是性别博弈的结果,亦是消费主义的推手所造就。在《夜色温柔》中,菲茨杰拉德通过对人物命运差异的刻画,为消费主义社会书写了一部悲剧式寓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林瑞韬[5](2019)在《《夜色温柔》的唯美主义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具有浓烈的唯美主义色彩。如莎乐美般炫目而诱惑的女性形象,如水仙般风度翩翩却没落颓败的男性形象,极美的意象、温柔的夜色、迷离的意境、对物件的崇尚,都使得《夜色温柔》犹如一部长篇的散文诗,而对欲望与病态主题的建构更是唯美主义思想在小说主题上的凸现。《夜色温柔》在出版叁十年后,才被评论界挖掘其社会历史和艺术价值,有的评论家甚至认为它是20世纪前半叶美国人所写出的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国内外对于该小说的评论广泛,涉及象(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9年03期)

刘惠媛,张晨鸽[6](2019)在《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的《夜色温柔》主人公悲剧命运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美国作家F·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创作的半自传体小说,是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之一。小说以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为写作背景,主要讲述了美国心理学医生迪克·戴弗的美国梦破灭的悲剧故事。本文以亚里士多德的悲剧理论为切入点来分析主人公迪克的悲剧,为小说阅读提供一个新的视角。(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王婵娇[7](2018)在《基于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夜色温柔》中迪克·戴弗的人格堕落》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西斯·司各特·菲兹杰拉德(1896-1940)是二十世纪英国久负盛名的小说家和文学评论家,是“爵士乐时代”的代言人。《夜色温柔》是他最具自传性色彩的小说,小说展现了男主人公迪克·戴弗如何在逐渐屈服于上流社会的过程中一步步走向人格堕落。尽管很多学者和评论家从多个方面对该小说进行了解读,但迄今为止,尚未有学者试图根据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来解析迪克·戴弗是如何在向上流社会的屈服中走向人格堕落的。本文试图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的指导下,解读主人公里迪克·戴弗的人格堕落。小说主人公的堕落过程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中的超我、自我和本我叁部分相互契合。通过解析迪克·戴弗堕落过程的超我、自我和本我,本文试图找出导致他悲剧性生活的关键内在因素。主人公迪克·戴弗屈服于上流社会,走向人格堕落的过程包含了叁个阶段。首先,由于本我和自我受到了超我的压制,迪克·戴弗的超我在他的人格中占据了支配地位。在自我理想和良心的指引下,他追求完美,用自己高尚的道德品质去挽救病态的上层社会。其次,随着故事的发展,迪克·戴弗的自我逐渐取代超我,并在与本我和超我的冲突中,遵循了现实原则的指引。最后,在与自我的斗争里,迪克·戴弗的本我又取代了自我,在他的人格中起主导作用。这一时期的本我弃现实于不顾,盲目地追求快乐,大肆宣泄自己的性欲和破坏欲。最终,他选择在一个无名小镇上放逐自我。通过借助于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论对迪克·戴弗人格堕落的解读,本论文最终得出结论:在向上流社会屈服的过程中,迪克·戴弗始终无法调和内在的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矛盾冲突,最终导致了悲剧的产生。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他健康的人格受到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不平衡关系的严重影响。在日益复杂的人际关系和社会实践中,我们应该有良好的自我认识,建立健康的人格并且学会处理内在本我,自我和超我之间的关系。健康的人格有助于我们实现人与人,社会和自然的和谐关系。(本文来源于《鲁东大学》期刊2018-06-01)

朱凯琳[8](2018)在《消费社会理论下《夜色温柔》的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朗西斯·斯科特·基·菲茨杰拉德是美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被誉为爵士时代的代言人,是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旅居国外的“迷惘的一代”中的代表。本文以他的长篇小说《夜色温柔》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来分析消费文化开始盛行的时代大背景下小说中主要人物的命运。从而展现消费社会对人类生存与精神世界的巨大影响。《夜色温柔》中物欲横流和精神荒原的现象值得我们关注。菲茨杰拉德对当时上升的资产阶级准确的观察和写实的描写对物质至上的现代社会仍有启发作用。法国理论家鲍德里亚同时吸收了社会学和符号学的观点,形成其独特的消费社会理论。此理论可以加深对小说中大量的消费符号,异化的人际关系,以及人物悲剧成因的理解。本论文由六部分组成,绪论部分将介绍美国作家菲茨杰拉德及其作品《夜色温柔》,并提出论文的框架结构。第一章论述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理论的起源与定义,并重点讨论消费社会的叁大特点:符号消费、商品化的人际关系、享乐主义。接下来叁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是围绕理论展开对文本的分析。第二章将用消费社会理论的符号消费现象挖掘作品中人与物的关系,分别从被消费的商品和被消费的休闲活动这两个角度,阐释主人公如何依靠消费来进行身份构建。第叁章通过描述主人公金钱至上的婚姻、幻灭的爱情和变质的友情来揭示在消费社会影响下商品化的人际关系。第四章探寻叁位主人公在消费社会的享乐主义影响下病态的价值观,和精神荒原的成因。第六部分为全文总结,升华本论文的主旨:本研究认为《夜色温柔》中的人物行为都受到物欲横流的时代下消费主义的影响,在消费社会中迷失了自我。菲茨杰拉德启发当代人在追寻物质丰盛的同时,也要保护精神家园。(本文来源于《哈尔滨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杨颖[9](2018)在《论《夜色温柔》中的男性气质问题》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完成的反映美国社会问题的最后一部长篇小说。本文借助R.W.康奈尔的男性气质理论,采用文本分析与社会历史语境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出身寒微但才华出众的青年迪克·戴弗按照其所处时代标准对自身的男性气质进行建构,追求理想,却屡遭失败,最终走向了迷失和堕落的表现和原因,借此揭示爵士时代男性面临的性别气质危机问题。(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8年15期)

徐坤[10](2018)在《品读《夜色温柔》中的男权压迫与女权崛起》一文中研究指出《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耗时九年时间才完成的经典巨作,然而这本书在文学批评界充满了争议。该小说中的女性仿佛是天使,却同魔鬼一般将男人推入万劫不复之地。要想充分了解这部小说,可以从书中女性的角度进行分析,女性从天使变为魔鬼其实质是追求自身解放的过程,当时女权运动正在兴起,该小说详实地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状,时至今日仍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期刊2018年05期)

夜色温柔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夜色温柔》是菲茨杰拉德最具代表性的现代主义作品之一,深刻的反映了一战对美国社会的影响以及二十年代美国社会生活的急剧变迁。通过塑造迪克、妮可等患有精神疾病的病态人物,菲茨杰拉德对战争以及社会生活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危机进行了深刻反思。然而,长久以来,评论家大都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创伤理论,女性主义或是自传批评等角度出发,来审视《夜色温柔》中的病态人物,而对于精神疾病背后传达的认同危机却鲜有关注。本文尝试以菲茨杰拉德本身与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二十年代社会生活变迁之间的互动关系为切入点,以埃里克森和吉登斯的自我认同理论为依托,探讨《夜色温柔》中男女主公的自我认同危机的表现、社会历史原因以及面对认同危机各自采取的不同应对策略。通过对作品的解读,本文揭示了美国二十年代两种矛盾的身份认同观:以“善良的本能、荣誉、礼貌,以及勇气”为核心价值的传统身份认同观和以“消费文化”为主导的展示性身份认同观。而在二十年代社会变迁的洪流中,传统身份观正在向现代的身份观转变。本文第一章主要以《夜色温柔》中男女主人公的精神疾病为切入点,结合埃里克森和吉登斯关于认同危机的理论,讨论了迪克和妮可认同危机的具体表现。首先,战争摧毁了迪克安全的“旧世界”,使他成为一名“弹吓症”患者,被噩梦缠绕;无力平衡工作与家庭的关系,陷入“丈夫”、“医生”双重角色混乱之中;最终只能通过酒精寻找短暂的身份连续之感。其次,女主人公妮可与父亲的乱伦关系将其从传统的亲缘信任情境中剥离出来,摧毁了她的本体安全感和基本信任感,使她失去了自我认同的基础。妮可也因此患上了精神分裂症,主要表现为歇斯底里和冷漠。第二章主要阐述了导致自我认同危机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第一次世界大战不仅摧毁了美国人民长久以来秉承的理想主义思想和传统价值观念,而且使战后美国成为一个骚乱的风险社会,充满了不安全和不稳定的因素,人们迫切希望重新回到战前稳定的社会。另一方面,社会生活的进步使人们脱离了传统的信任情境和稳定环境,进入到不断变化之中。吉登斯认为社区、亲缘关系、宗教观和传统习俗是维系前现代人本体安全和信任的四大地域情境,但在二十年代,汽车等现代交通工具的普及,青年文化的兴起,宗教及传统道德观念的没落使人们从传统的信任情境中脱离出来,陷入对本体安全的焦虑之中。对战前稳定生活的渴望,对现代生活的焦虑,使得人们不禁开始追问:“我是谁?我将成为什么?”本文第叁章主要关注男女主人公如何应对认同危机,重构完整的自我身份。菲茨杰拉德在《夜色温柔》中不仅通过精神疾病呈现出二十年代个体的自我认同危机,并且揭示了人们应对危机的两种不同策略。迪克作为传统价值观念的产物和老一辈人的代表,企图通过“怀旧”,即重建过去以及重建传统价值观念来维系自我认同的连续性和完整性。然而,迪克的自我身份重建被他自身的理想主义消解了。相反,妮可作为资本主义文化孕育的产物和青年一代的代表,则成为了新生消费文化价值观念的践行者。通过显着的消费和吸取迪克的“精力”,妮可实现了自我的重建。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妮可的自我重建具有强烈的反讽意味。菲茨杰拉德通过对妮可的塑造批判了上层社会自私、冷漠的本质。本文以精神疾病为分析途径,审视了菲茨杰拉德对一战后人们生存状态和心理状态的思考。通过对迪克和妮可的塑造,菲茨杰拉德展现了社会历史变迁给人们带来的认同困境,同时也表达了传统身份必然让位于现代身份的悲剧身份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夜色温柔论文参考文献

[1].贾苏雅.从《夜色温柔》的悲剧解析“美国梦”的破灭[J].北方文学.2019

[2].周燕.弗·司各特·菲茨杰拉德《夜色温柔》中的自我认同危机[D].西南大学.2019

[3].李俏.互文性视角下对《夜色温柔》影射的解读[D].辽宁大学.2019

[4].王怡然,刘英.《夜色温柔》:消费主义的悲剧寓言[J].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5].林瑞韬.《夜色温柔》的唯美主义解读[J].牡丹.2019

[6].刘惠媛,张晨鸽.亚里士多德悲剧理论视域下的《夜色温柔》主人公悲剧命运解读[J].北方文学.2019

[7].王婵娇.基于人格结构理论解析《夜色温柔》中迪克·戴弗的人格堕落[D].鲁东大学.2018

[8].朱凯琳.消费社会理论下《夜色温柔》的解析[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8

[9].杨颖.论《夜色温柔》中的男性气质问题[J].北方文学.2018

[10].徐坤.品读《夜色温柔》中的男权压迫与女权崛起[J].黑龙江工业学院学报(综合版).2018

论文知识图

菲茨杰拉德-菲茨杰拉德像现当代文学专业3. 本研究方向的特色、学术...画,让自己的歌唱成为恒久的音乐。

标签:;  ;  ;  ;  ;  ;  ;  

夜色温柔论文_贾苏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