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等位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多态性,等位基因,基因,频率,大豆,核型,汉族。
等位性分析论文文献综述
潘芹芹,马骁,樊苏,王晓艳,赵星[1](2019)在《江苏7地市汉族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来自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7地市汉族人群HLA-DQB1基因多态性。方法采用聚合酶联反应-直接测序分型(PCR-SBT)技术,对2010年1月—2017年12月中华骨髓库江苏分库4973名志愿者的HLA-DQB1位点进行基因分型,分别计算7地市DQB1基因频率并比较分析。结果江苏汉族人群共检测出24种DQB1等位基因,其中徐州16种,淮安18种,盐城19种,扬州19种,镇江20种,南京18种,常州13种。常见的DQB1等位基因分布在徐州为:DQB1~*06∶01、03∶01、06∶09等;淮安:DQB1~*03∶03、03∶01、06∶01等;盐城:DQB1~*02∶02、02∶01、06∶09等;扬州:DQB1~*02∶02、03∶03、06∶01等;镇江:DQB1~*03∶03、02∶02、03∶01等;南京:DQB1~*03∶03、03∶01、06∶01等;常州:DQB1~*03∶03、03∶01、06∶01等。结论徐州、淮安、盐城、扬州的DQB1基因多态性更偏向我国北方,常州的DQB1基因多态性更偏向我国南方,而镇江、南京介于南方、北方之间。由此为研究江苏汉族人群基因遗传学及DQB1与疾病相关性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杂志》期刊2019年05期)
邹洁,沈钢,强文,李王霞,朱远雁[2](2018)在《湖北汉族人群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湖北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对湖北地区3 3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HLA-DQB1进行高分辨基因分型,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39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检出23个HLA-DQB1等位基因,其中频率>0.0500的常见等位基因分别为DQB1~*03:01、DQB1~*03:03、(本文来源于《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期刊2018-11-01)
杨清华,傅旭军,金杭霞,郁晓敏,朱丹华[3](2018)在《鲜食大豆对SMV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大豆花叶病毒(SMV)株系SC9是浙江省大豆产区的流行株系。利用对该株系表现抗病的鲜食大豆材料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浙鲜豆4号、南农1138-2、11W68配制抗感和抗抗杂交组合。通过人工摩擦接种法进行鉴定,分析鲜食大豆抗病品种对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结果表明:开心绿宝石、辽02-M03、23037-1、闽豆5号与感病材料杂交的F1代均表现抗病,F2群体表现3抗∶1感的分离比例,F2∶3家系表现1抗∶2分离∶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4份抗源材料对SC9的抗性由单显性基因控制。抗抗组合开心绿宝石×辽02-M03的F2群体和F2∶3家系全部表现抗病,表明开心绿宝石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等位或紧密连锁的。而抗抗组合闽豆5号×辽02-M03的F2群体表现15抗∶1感的分离比例,表明闽豆5号与辽02-M03对SC9的抗性基因是不等位的,而且独立遗传。(本文来源于《大豆科学》期刊2018年05期)
张绵[4](2017)在《西藏野生大麦干旱耐性基因等位多态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干旱胁迫是限制作物生产的主要气象灾害。研究作物耐/抗干旱胁迫机理,培育耐旱作物品种,提高作物抗旱能力,是作物生产急需解决的关键问题之一。青藏高原一年生野生大麦(Hordeum vulgare L.ssp.spontaneum 和 ssp.agriocrithum)(以下称西藏野生大麦)为我国独有的珍贵野生资源,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蕴藏着优异的抗逆等位基因,其在大麦品种改良上的潜在利用价值倍受国际大麦科学界的广泛关注。本研究以西藏野生大麦群体为材料,通过分析野生大麦的等位多态性,开发EST-SSR标记;利用覆盖全基因组的777个DArT标记对西藏野生大麦的耐旱相关性状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挖掘耐旱候选基因;采用拟南芥瞬时转化结合无损伤微电极离子流测定(MIFE,Microelectrode Ion Flux Estimation)技术对耐旱性状相关联的HvAKT1和HvHAK1基因进行功能分析。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以80份西藏野生大麦基因型和16份栽培大麦基因型为材料,通过在线搜索大麦EST序列和SSR位点,设计引物进行PCR扩增,采用毛细管电泳分析系统分析等位多态性。共鉴定到具有多态性的69个SSR标记,包括49个EST-SSR和20个基因组SSR,由此检测到213个等位位点,平均每个标记含有3.14个等位位点。EST-SSR位点中叁核苷酸重复序列最多,而基因组SSR主要是二核苷酸重复序列。基因组SSR较EST-SSR具丰富的多态性,西藏野生大麦比栽培大麦具更丰富的多态性。基于69个SSR标记进行的群体结构分析能够将西藏野生大麦和栽培大麦进行分离。序列比对结果表明其中47个含有SSR位点的EST序列与已知基因具有同源性。2.以166份西藏野生大麦基因型为材料,分别进行水培空气干旱胁迫(根系悬空6 h/d,持续7 d)及盆栽干旱胁迫(停止浇水持续30 d至土壤含水量4%)试验,分析野生大麦耐旱相关农艺性状的基因型差异,利用DArT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下植株的鲜重、干重、株高、根长、穗长、芒长、节间长和每穗粒重均表现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其中株高和芒长变异系数最小(8.4%),每穗粒重变异系数最大(37.4%)。群体结构分析表明该自然群体可分为3个亚群,染色体LD衰退距离平均为5.16 cM,其中第6染色体上最小(0.03 cM),第4染色体上最大(23.48 cM)。共检测到33个与野生大麦农艺性状关联的标记,其中与根干重相关的标记有11个,分别解释了 9.8%~15.5%的表型变异,与地上部干重显着相关的标记bpb-3653可解释9.4%的表型变异。与株高和根长显着相关的标记分别有4个和2个,分别可解释9.1%~10.5%和8.9%~12.3%的表型变异。与芒长显着相关的标记共有14个,其中bpb-0068可解释19.8%的表型差异。另外,标记bpb-4184与芒长和节间长均显着相关,分别解释了 12.4%和9.7%的表型变异。3.研究了干旱胁迫对西藏野生大麦生理性状的影响及基因型差异,并利用DArT标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对叶片POD和CAT活性、叶片MDA含量、叶片和根系H+K+-ATP酶活性、地上部和地下部钾离子含量、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表现显着的基因型差异,其中尤其以根系H+K+-ATP酶活性基因型间差异最大,其次为叶片CAT活性和MDA含量,变异系数分别为75.9%、74.7%和71.6%,与对照相比增减率变幅分别为-93%~+256%、-66%~+599%和-80%~+351%。关联分析鉴定到22、2和14、2、4、10、3、1个DArT标记,分别与根系H+K+-ATP酶活性、K+含量和叶片CAT、POD、H+K+-ATP酶活性、K+、可溶性蛋白、MDA含量显着关联。其中与CAT活性显着关联的标记bpb-7069和bpb-7063解释的表型差异均达25.7%。同时,结果显示位于大麦染色体同一位置的标记可能与一个或多个性状相关联;标记bpb-5755(44.79 cM,2H)和bpb-4877(47.38 cM,2H)在染色体上的位置与大麦钾离子通道蛋白基因HvAKT1(45.5 cM,2H)和钾离子转运体基因HvH4K1(58cM,2H)相邻。4.采用农杆菌介导的拟南芥瞬时转化及MIFE技术,测定PEG模拟干旱胁迫下拟南芥瞬时表达HvAKT1和HvHAK1植株根伸长区K+、H+、Ca2+和Cl-等的离子流。结果表明,干旱处理后,与拟南芥野生型Col-0以及农杆菌GV3101侵染的拟南芥植株相比,表达HvAKT1的植株K+吸收量显着增加,而表达HvHAK1的植株K+吸收量显着降低。对于H+而言,表达HvAKT1植株H+析出量与Col-0和GV3101没有显着差异,而表达HvHAK1植株H+析出量显着增加。与GV3101植株相比,表达HvAKT1植株Ca2+吸收量和Cl-析出量显着降低,而表达HvHAK1植株Ca2+吸收量和Cl-析出量显着增加。由上可知,表达HvAKT1的植株在干旱胁迫下主要是吸收K+,其次是吸收Ca2+,而表达HvHAK1的植株主要是吸收Ca2+,其次是吸收K+。利用HvHAK1-GFP、HvAKT1-GFP、HvHAK1-YFP和HvAKT1-YFP融合蛋白瞬时转化拟南芥进行亚细胞定位,结果表明HvHAK1和HvAKT1蛋白均位于细胞质膜上。研究结果为发掘西藏野生大麦耐旱相关基因和耐旱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7-03-01)
罗世强,严提珍,许泽辉,王秋华,钟青燕[5](2016)在《短串联重复序列叁带型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亲子鉴定常用STR基因座的叁带型现象,分析探讨其特点。方法用Chelex法提取18688个亲子鉴定个体样本血液中的基因组DNA,利用美国ABI公司Amp FISTRR?Identifiler TM plus试剂盒进行复合荧光PCR扩增确定STR基因型,若出现异常峰型则采用Power Plex?21系统进行复查验证,对于13、18、21号染色体基因座出现异常峰型的个体进一步进行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 7个个案在D21S11、D18S51和FGA基因座上出现叁带型等位基因(均属于I型)现象,叁带型的检出总频率为0.0375%,其中D21S11检出率最高,为0.0214%;D18S51检出率为0.0107%);FGA检出率为0.0054%。D21S11和D18S51叁带型等位基因个体经染色体核型分析未发现叁体综合征。结论在亲子鉴定检案中叁带型等位基因现象极为少见,判读须慎重。在PCR-STR分型中,叁体症患者、嵌合体、发生肿瘤病变的组织或细胞、体内有供者细胞生长的骨髓移植或脐血移植受者均可能检出叁带型等位基因,应用不同试剂盒加以验证非常有必要,如怀疑叁体综合征还应做染色体核型分析。(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期刊2016-11-05)
孙昂,粟玉萍,代敏,苏湘晖,胡滨[6](2016)在《岳阳汉族人群HLA-C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岳阳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C(HLA-C)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 2014年10月至2015年8月采用基于Illumina Miseq二代测序技术对岳阳地区2 5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HLA-C进行高分辨基因分型,直接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 504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中检出67个HLA-C等位基因,其中频率大于0.050 0的常见等位基因分别为C*03:03:01、C*03:02:02:01、C*08:01:01、C*03:04:01:02、C*07:02:01:01、C*01:02:01。HLA-C位点基因型分布符合Hardy-Weinberg平衡,观察值(0.880 2)与期望值(0.876 6)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14 5)。结论获得了岳阳地区汉族人群HLA-C等位基因的分布规律和特征,为人类学、移植配型、疾病相关性等研究提供了参考数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医药卫生》期刊2016年17期)
苏湘晖,孙昂,粟玉萍,代敏,胡滨[7](2016)在《汉族人群2504例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基因系统根据编码分子的分布与功能不同,将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HLA)分为Ⅰ、Ⅱ、Ⅲ3大类,HLA-DQB1属于Ⅱ类基因。HLAA、B、DRB1基因是早期研究的与造血干细胞移植密切相关的3个功能基因。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和方法的更新,HLA-DQB1基因在造血干细胞移植中也日益受到重视~([1])。目前,国外造血干细胞移植均对供患进行HLA-DQB1高分辨基因配型。我们对岳阳地(本文来源于《中国现代医药杂志》期刊2016年06期)
许泽辉,严提珍,罗世强,王秋华,唐宁[8](2015)在《两例短串联重复序列叁带型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文分析亲子鉴定常用STR基因座的叁带型等位基因特点。方法用Chelex法提取3 600例亲子鉴定检案(含8 734个个体)血液中的基因组DNA,利用美国ABI公司Amp FISTRR悖IdentifilerTMplus试剂盒进行复合荧光PCR扩增确定STR基因座的遗传图谱(ABI 3500Dx遗传分析仪),若出现异常峰型则采用Power Plex悖21系统进行复查验证和采用Yunis技术进行淋巴细胞染色体核型分析。结果2个检案分别在D18S51和FGA基因座上出现叁带型等位基因现象(均属于Ⅰ型),总检出率为0.229‰(2/8 734),携带叁带型等位基因的个体经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发现叁体综合征。结论叁带型等位基因结果较少见,判读须慎重,应采用不同试剂盒进行验证以获得准确分型。(本文来源于《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期刊2015年02期)
骆晓枫,洪莹芬,何江,单翼龙,黎扬斯[9](2015)在《中国汉族人群apoB VNT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分型标准物的克隆制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中国汉族人群的apoB VNTR等位基因进行分布频率、序列结构等多态性分析,并通过分子克隆技术制备apoB VNTR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方法通过PCR扩增并结合电泳、测序等方法分析人群apoB VNT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并将该人群中得到的所有类型等位基因片段插入pUC重组质粒,经转染、扩大培养、扩增及再鉴定后,制备出apoB VNTR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结果所检测人群中共检测出16种apoB VNTR等位基因,发现核心序列存在变异体,并成功制备出分型标准物。结论对apoB VNTR的多态性分析应结合等位基因的分布频率与核心序列的结构,所制备的apoB VNTR等位基因分型标准物使apoB VNTR电泳法分型更加准确。(本文来源于《医学研究杂志》期刊2015年01期)
郑雄杰,朱凯杰,徐强,邓秀新,潘志勇[10](2014)在《柑橘CCD4基因的克隆与等位多态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色泽是柑橘果实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类胡萝卜素裂解双加氧酶CCD4通过降解特定类胡萝卜素,产生颜色更深或无色的脱辅基类胡萝卜素,从而影响果实色泽,因此CCD4是影响果实外观品质的重要因子。本研究拟克隆橘、橙、柚等柑橘品种中的CCD4基因家族成员,分析其序列多态性和表达模式,并检测柑橘果皮类胡萝卜素关键组分,以阐明CCD4基因在柑橘进化和果实色泽形成中的可能作用。从橘、橙、柚中各选取3个代表性品种检测柑橘CCD4基因家族成员等位多态性;根据其多态性设计dCAPS分子标记验证橘橙柚的遗传关系;检测色泽不同的柑橘品种CCD4成员的时空表达以及果皮关键类胡萝卜素含量,并分析两者的相关性。在9个柑橘品种(橘、橙、柚各3个品种)中克隆到CCD4家族的5个成员(CCD4a、CCD4b、CCD4c、CCD4d、CCD4e)。不同柑橘品种的CCD4基因具有丰富的SNP差异,其中3个CCD4成员(CCD4a、CCD4c、CCD4e)在某些柑橘品种中发生了一些SNP变异和无义突变,但是柑橘种内的SNP无义突变很少。用这9个柑橘品种的CCD4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发现其SNP及部分无义突变的等位基因分布符合橘、橙、柚之间的进化关系,即橙由橘和柚杂交而来。用来自不同品种的58条CCD4基因序列构建进化树发现,橙的2条等位基因分别和橘或柚的CCD4基因聚在一起,进一步说明橙由橘和柚杂交而来。利用CCD4c序列中存在的一个短片段插入的SNP位点,设计了一个dCAPs分子标记,该标记能很好地区分橘、橙、柚品种。基因表达分析发现CCD4家族的5个成员的组织表达特性存在较大差异,暗示它们可能具有不同的生物学功能。其中CCD4b基因在果皮,尤其是红色果皮中高表达。进一步检测了CCD4不同成员在纽荷尔脐橙不同发育时期以及果皮颜色差异较大(红色与黄色)的不同品种果皮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CCD4b基因的表达量和决定柑橘果皮色泽的β-柠乌素的含量高度相关,这暗示CCD4b基因是决定柑橘果皮色泽的关键基因。(本文来源于《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4-10-23)
等位性分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了解湖北汉族人群人类白细胞抗原-DQB1(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及分布特征。方法基于二代测序技术对湖北地区3 391例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HLA-DQB1进行高分辨基因分型,直接计数法计算等位基因频率,对其分布规律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3 391例造血干细胞志愿者中检出23个HLA-DQB1等位基因,其中频率>0.0500的常见等位基因分别为DQB1~*03:01、DQB1~*03:03、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等位性分析论文参考文献
[1].潘芹芹,马骁,樊苏,王晓艳,赵星.江苏7地市汉族人群HLA-DQB1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输血杂志.2019
[2].邹洁,沈钢,强文,李王霞,朱远雁.湖北汉族人群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C].中国输血协会第九届输血大会论文专辑.2018
[3].杨清华,傅旭军,金杭霞,郁晓敏,朱丹华.鲜食大豆对SMV株系SC9的抗性遗传及等位性分析[J].大豆科学.2018
[4].张绵.西藏野生大麦干旱耐性基因等位多态性分析及相关基因的功能鉴定[D].浙江大学.2017
[5].罗世强,严提珍,许泽辉,王秋华,钟青燕.短串联重复序列叁带型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C].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医学遗传学学术会议暨中国医师协会医学遗传医师分会第一届全国学术会议暨2016年浙江省医学遗传学年会论文汇编.2016
[6].孙昂,粟玉萍,代敏,苏湘晖,胡滨.岳阳汉族人群HLA-C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J].现代医药卫生.2016
[7].苏湘晖,孙昂,粟玉萍,代敏,胡滨.汉族人群2504例HLA-DQB1高分辨等位基因多态性分析[J].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16
[8].许泽辉,严提珍,罗世强,王秋华,唐宁.两例短串联重复序列叁带型等位基因的遗传多态性分析[J].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2015
[9].骆晓枫,洪莹芬,何江,单翼龙,黎扬斯.中国汉族人群apoBVNTR等位基因的多态性分析及其分型标准物的克隆制备[J].医学研究杂志.2015
[10].郑雄杰,朱凯杰,徐强,邓秀新,潘志勇.柑橘CCD4基因的克隆与等位多态性分析[C].中国园艺学会2014年学术年会论文摘要集.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