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编制适用于中国家庭的家庭复原力问卷并进行信效度检验。首先基于开放式调查和理论框架,编制家庭复原力的预试问卷。选取418名成年被试进行问卷测试,结果用于探索性因素分析; 403名成年被试完成该问卷和五项效标的测查,结果用于验证性因素分析。四周后,选取62名大学生进行问卷重测以检验重测信度。获得的家庭复原力问卷包括20个条目,分为坚毅性、和睦性、开放性、支持性四个因子。验证性因素分析支持4因素模型,拟合度较好,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评估工具。
关键词家庭复原力; 信度; 效度; 心理问卷
1 问题提出
在心理学领域,复原力指个体在面对逆境、创伤、悲剧、威胁或重大压力源时表现出的良好适应过程,即从困难的经历中恢复的能力(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2010)。这是在个体层面的复原力定义,可以称为个体复原力(individual resilience)。家庭复原力(family resilience)是从个体复原力研究中衍生出来的。在开展个体复原力研究之初,家庭被视为一种重要的背景因素。然而,当研究深入到个体复原力在逆境中的作用机制时,研究者发现,应对逆境的过程并不是个体发挥其优势单打独斗的过程,而是整个家庭系统的适应过程,由此家庭复原力获得研究者关注(Henry, Morris, & Harrist,2015)。
对家庭复原力有三种解释,首先McCubbin等人(1996)认为它是一种家庭特质,这种特质能够帮助家庭抵抗变故带来的破坏,适应危机环境,甚至是从逆境和危机中成长。Hawley和DeHann(1996)认为家庭复原力是一种方法路径,使人能够适应当下和即将出现的情境,成功应对压力。他们认为复原力好的家庭面对压力情境会表现出一种独特、积极的应对。Patterson(2002)将家庭复原力定义为适应性过程,在面对困境时,家庭能利用这种过程来适应、恢复功能。
对家庭复原力的不同理解构建出不同的操作性定义,形成了不同的评估工具。目前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有三:(1)Sixbey(2005)编制的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 FRAS),包含6个维度,即家庭交流与问题解决、利用社会经济资源、保持积极态度、家庭的连结性、家庭信仰、赋予逆境意义的能力,共计54个条目。樊颖维等(2017)在癌症患者家庭中进行了信效度检验。 (2) McCubbin等人 (1996)编制的家庭再生和适应指数量表,包括7个分量表,分别是家庭压力源量表、家庭压力指数量表、社会支持量表、亲属和朋友支持量表、家庭坚韧性指数、家庭悲痛量表、家庭应对一致感量表。刘洋等(2014)对其中的家庭坚韧性指数(Family Hardiness Index, FHI)进行修订,并在脑瘫患儿父母的调查中获得较好的信效度。(3)Orthner等(2004)提出了用于测量家庭复原力的五项“家庭能力指标”(Family Strength Index, FSI)包括:经济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沟通的能力和意愿、家庭凝聚力及社会支持,以及一项免受风险维度。综合来看这三个量表包含的维度有很大差别,不同研究者对家庭复原力有不同的理解,通过量表给出的操作定义也难以达成一致。为此,本研究着力于澄清家庭复原力概念,开发更有效、更契合我国文化的评估工具。
我们认同McCubbin的观点,将家庭复原力看作是家庭的一种特质,它体现在家庭信念、互动方式、情感交流和问题解决过程中。无数个生活故事告诉我们,当一个家庭面临危机和挑战时,帮助这个家庭渡过难关的首先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乐观心态和战胜困难的信心,这种积极的信念构成了家庭复原力的基石; 其次,家庭的力量来自团结,“兄弟同心,其利断金”,所以家庭复原力应该包含家庭的和谐性或凝聚力,然而和谐性和凝聚力并非一朝一夕形成的,它往往是经过家庭成员之间日常的沟通、关怀和情感交流而产生;再次,家庭或家庭成员面对危机和挑战时需要有一种开放的心智状态,这种开放的心智模式既体现在对问题和困难的接纳包容态度上,也体现在对外部社会关系的开放状态上(如对外诉说或求助,而不是“不能告诉外人”),这种开放的心智模式会将问题解决的空间大大扩展,机会和新的可能性也会在其间产生。最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互支撑行为(一起讨论、彼此出主意想办法、相互陪伴、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是复原力存在的具体体现。我们认为家庭的这些积极品质应该是家庭复原力的核心要素,这些品质要素既融汇在日常生活中,也能通过压力或困难情境应对得以体现。基于以上思路,我们在问卷编制过程中,将压力(患病、遭遇困难)和日常两种情境下的家庭信念、互动方式、情感交流和问题解决过程结合在一起编制问卷题项,透过不同家庭在这些题项上表现出的品质特征来评估家庭复原力的水平。
在当前社会环境下,养老、抚育后代、重症疾病治疗与康复、残障人养育和救助、家庭成员失业等等,每一种压力和困难情境,都需要整个家庭的通力协作、有力支撑。开展家庭复原力研究,探索促进家庭抵御压力和逆境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方法
2.1 问卷题目编制
在设计阶段,只有将安全预警、安全控制系统有效地引入气瓶充装的各个环节中,运用先进的手段和技术,才能有效提升气瓶充装单位的安全管理水平,避免安全生产事故的发生。
问卷题目在不同年龄,不同学历被试中征询意见,同时进行开放性题目的问答“还有什么是可以帮助您的家庭渡过难关,而这里我们没有描述或者讨论到的呢?有哪些题目您认为存在混淆、重复,或者不知如何作答呢?”。根据反馈结果对原有问卷题目再一次进行修改、增添、合并、删除,最终获得80个条目,使用Likert 5级量表评分,1~5分分别对应“非常不符合”“基本不符合”“不确定”“基本符合”“非常符合”。
综上所述,广州市医疗机构医院感染知识认知水平较以往有所提高,各级医疗机构医院感染认知水平差异正逐渐减小,但仍存在较多需要改进的地方。因此,需要有针对性的加强重点人群的医院感染知识相关培训,增强医院感染意识,进一步提高医务人员医院感染知识的认知水平。
2.2 被试
为建立问卷结构,筛选问卷题目,对18岁以上成年被试进行问卷初测,共发放问卷473份,回收有效问卷418份,其中大学生116人,社区居民302人。为验证问卷结构效度及效标关联效度,复测问卷共发放468份,回收有效问卷403份,其中大学生126人,社区居民277人。为检验问卷的重测信度,对某高校学生62人进行问卷重测,时间间隔为一个月。问卷被试来自天津、青岛等城市,年龄跨度为18~79岁,问卷人口学统计信息详见表1。
表1 被试人口学统计信息
有效问卷(n)年龄 性别男女未填学历大专及以下大学及以上未填初测41836.71±16.75139(33.3%)278(66.6%)1177(42.3%)237(56.7%)4复测40335.36±13.57150(37.2%)252(62.5%)1177(43.9%)225(55.8%)1重测6223.81±1.079(14.5%)53(85.5%)00620
2.3 研究工具
工作区地貌以溶蚀丘陵为主,降水充沛,地下水也比较丰富。区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岩溶裂隙溶洞水,主要含水岩层为泥盆系棋子桥组(D2q)深灰色厚-巨厚层状灰岩,岩溶发育程度中等,局部地段发育溶洞,成为地下水运移和储存场所,地下水水位及流量随季节变化较明显;上覆地层为第四系橘子洲组(Qj),岩性以网纹状红土或似网纹状红色亚黏土为主,下部由砾石层,松散的砂砾、黏土组成,砾石层、松散的砂砾层中含有一定量的地下水,水位及水量受季节影响较大。
该量表由McCubbin等(1996)编制,刘洋等(2014)对于其进行了修订。中文版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80,包括责任、控制、挑战三个维度。家庭坚韧性指的是能在家庭发生危机时起到抵抗与调节作用的因子和力量,本研究中将其作为效标使用。
2.3.2 Connor-Davidson韧性量表(CD-Resilience Scale, CD—RISC)
这种类型作文的关联,可分为主题性关联和特征性关联。一般而言,作文材料给出的关键词很多,大概十个左右,这十个关键词都有一个中心,就是我们作文的目的,从广泛上来说,这个中心主题就是我们所有关键词的共同点和关联点。例如2017年主题性的关联都是介绍中国,即材料中所说的“帮助外国青年读懂中国”这个主题;2018高二云浮期末考作文的十个关键词,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展现“成功人生”,“成功人生”既是这则材料的主题和中心,同时又是它们的最大的主题性关联点。这样看来,最大的关联往往就是作文中的主题和中心,它是作文的首要任务。
由Connor和Davidson(2003)编制,用来评估个体的心理韧性。共25个项目,包含能力、忍受消极情感、接受变化、控制感和精神信仰5个维度,内部一致性系数是0.89,重测信度为0.87。张建新等(2007)对其进行了修订,获得坚韧、力量、乐观三个维度,中文版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本研究中作为效标使用。
3.4.1 内部一致性信度
Epstein等(1985)编制,李荣风等(2013)对其进行了修订,本研究使用“总的功能”分量表,从总体上评定家庭功能,包含12个条目,信效度良好。家庭功能是一个更加广泛的概念,其中包含应付和处理各种家庭突发事件的功能(李建明, 郭霞,2008),与家庭复原力有相通之处,故本研究中也用作效标使用。
2.3.4 幸福感指数(Index of Well-Being)
Campbell等(1976)编制,用于测查被试目前所体验到的幸福程度。量表包括两个部分:总体幸福感指数和生活满意度,共计9个项目(戴晓阳,2015)。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通信企业偶尔也会组织一些学习或培训等等,但这种培训或学习仅仅是短暂性的,不仅没有培训制度,还缺乏长远的规划。因而,目前大部分通信公司并没有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这就导致公司员工在专业知识和专业素质方面难以获得很大的提高。长此以往,必然会难以适应通信企业的飞速发展。人力资源管理归根结底是对人的管理,通信公司员工素质水平较低与人力资源管理的水平有密切的关系。因此,为促进通信公司的健康发展,完善薪酬与绩效管理是十分必要的,且会发挥重要的作用。
2.3.5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CES-D)
分别将家庭复原力的总分及各维度分与家庭坚韧性、家庭功能、心理弹性、幸福感及抑郁得分做相关分析,结果参见表3。可知家庭复原力问卷得分与家庭坚韧性、总体家庭功能、个体韧性(CD-RISC)以及幸福感指数显著正相关,与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得分(CES-D)显著负相关。
Radloff(1977)编制,适用评价抑郁心境状态。20 个项目,要求被试报告各种抑郁症状出现的频繁程度。章婕等(2010)验证了 CES-D中文版的信度与效度, 并建立全国不同年龄的常模。本研究中该量表的内部一致性系数为0.91。
高复原力的家庭,成员可能会有更少的负性体验,表现为更高的幸福感和更低的抑郁,本研究中将幸福感指数及CES-D作为效标,探究家庭复原力问卷的效标效度。
2.4 问卷施测
问卷发放采用线上、线下两种发放方式。线上发放的被试可以选择扫描识别二维码,通过问卷星进行电子问卷的填写,完成后可获得现金红包。线下主要是在校园、社区、车站等场合进行现场填写纸质问卷。填写完成后,可获得礼品一份。线上共获得问卷314份,有效问卷270份。线下共获得问卷627份,有效问卷551份。
2.5 统计处理
问卷测试结束后进行有效问卷筛查,之后将结果录入SPSS 21.0进行统计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采用主成分法分析,旋转方法为正交旋转,最大方差法。验证性因素分析使用AMOS 22.0验证模型拟合程度。
在预防方面,大家都会结合养殖场实际情况或多或少使用消毒药进行杀毒灭菌,切断传播途径,保护养殖畜禽。特别是常见疫病高发季节,流行地区,新病流行阶段(如非洲猪瘟),日常消毒工作更加凸显重要性。但是大家对消毒药的使用真的用对了吗?下面给大家介绍一下常用消毒药的性质及正确使用方法。
3 结果
3.1 项目分析
首先对初测数据进行项目分析,计算极端分组的决断值(CR) ,采用27%分组法,对问卷总分进行高低分组,对两组t值不显著的题项删除,删除第4、7、11、22、37、47六道题目。对项目进行同质性检验,求题项与总分的相关,删除与总分相关系数低于0.4的题项,应删除第2、3、4、5等22个题项。删除共同性低于0.2(此时因素载荷小于0.45)的题项,共同性与因素负荷量越高表示项目间的同质性越高,一般认为共同性低于0.2,表示题项与共同因素关系不密切(吴明隆,2010),应删除2、3、4等31个题项。综合项目分析的结果,最终保留问卷的49个题项,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3.2 探索性因素分析
对初测数据(n=418)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首先,对数据的取样适当性进行检验,KMO值为0.92,Bartlett球度检验χ2值为16518.90,p<0.001,说明各题项之间存在共享因素,可以进行探索性因素分析。
使用主成分、正交旋转法抽取因素。因素分析以特征值大于1为因素抽取的基本原则,辅之以总解释率确定因素数目。题目删除标准为:(1)共同度小于0.30; (2)最高载荷小于0.45; (3)同时在两个公因子上载荷超过0.45。经过数次探索,最终剩余20个题项,分布在4个显著因素上,此时KMO值为0.93,总解释率57.01%。各项目在相应因素的载荷处于0.45~0.80之间。因素分析结果见表2。
2.3.1 家庭坚韧性量表(Family Hardiness Index, FHI)
从能量守恒定律分析,气体雾化是将气体的动能转化为熔体破碎后形成颗粒的表面能的过程。由此可推导出粉末平均粒径的相关公式[16]:
这种与“道”相应的意象,在作者便是“形上之思”,是作者对于宇宙、人生、命运的思考,但这种思考并非是以逻辑思辨的形式而是以形象直观的形式展开的。陈良运认为“诗歌创作中自觉地运用象征性意象是从屈原始”[9](P200),其实在《诗经》中早就出现了不少象征性意象,而屈原之所以被认为是第一个运用象征性意象的诗人,就是因为楚辞中不仅饱含着作者对宇宙、人生、命运的思考,同时这些思考还是通过形象直观的方式完成的。在屈原那里,意象所具有的象征性,是和它的神话性与神秘性分不开的,也就是说,是和早期先民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分不开的。
表2 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摘要
项目坚毅性和睦性开放性支持性共同度1.我们家的人不容易被困难压倒。0.740.632.遇到困难家里人相信我们自己能够克服。0.680.653.家里人遇到困难会越挫越勇。0.670.614.面对困难家里人总会有解决办法。0.670.505.我们家人都很上进。0.600.616.家里人相信我们会在逆境中成长。0.450.447.即使是生气发火也不会影响家里人的感情。0.800.688.家里人会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彼此的爱。0.710.629.我们一家人喜欢坐在一起度过愉快的时光。0.620.5410.我们相互之间都很坦诚。0.610.6211.在做重要决定的时候,家里人会征求彼此的意见。0.520.5212.在家里大家可以有话直说,不必藏着掖着。0.480.4513.经常有朋友到我家里来玩。0.780.6614.我们家里人大多喜欢学习新东西。0.570.5515.我们家的人都是乐天派。0.560.6016.我们家遇到困难的时候,总会有亲朋好友主动来帮我们。0.550.4817.在外面遇到伤害的时候,我可以对家人诉说。0.750.5918.我们家每个人在家庭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0.700.6019.遇到困难家里人会一起讨论如何面对。0.620.5120.当我遇到困难时,家里人会帮着出主意想办法。0.600.55
根据探索性因素分析结果,我们将家庭复原力归纳为四个部分:
因素一,坚毅性,包括6个项目,主要体现家庭在困难面前表现出的勇于面对、不屈不挠的态度和积极的效能感。
因素二,和睦性,包括6个项目,主要体现家庭成员之间亲密和谐的关系,彼此尊重关爱,注重情感交流。
由2.1节介绍可以看出,不论是哪种传统的交叉方法都是随机选则父代中的交叉位置,这样容易破坏父代种群的优良基因,且易造成局部收敛。本文利用蚁群算法的正反馈机制,将染色体等分为若干个区间,并给每个区间添加信息素。由此可以得到信息素与适应度之间的公式为:
因素三,开放性,包括4个项目,主要体现家庭拥有良好的社会关系,积极乐观,不断寻求学习与改变。
3.4.2 重测信度
因素四,支持性,包括4个项目,主要体现面对困难时家庭成员之间的合作,互相帮助。
从探索性因素分析的结果来看,四个因素的项目分布合理,而且每个项目在相应因素上的载荷较高; 四因素累计解释了57.01%的变异。
3.3 问卷效度分析
3.3.1 结构效度分析
为验证家庭复原力问卷的结构,我们采用复测数据(n=403)进行了验证性因素分析,运用AMOS 22.0对403个数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各项拟合指标分别为,χ2=437.45,df=164,χ2/df=2.67,RMSEA=0.06,CFI=0.91,GFI=0.90,NFI=0.92,RFI=0.91,IFI=0.95,TLI=0.94,RMR=0.31,各拟合指数达到可接受的范围,表明该模型拟合良好,提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结构效度。
3.3.2 效标关联效度分析
现在三连信党爱党的人多了,信教的人少了;家庭环境干净漂亮的多了,脏乱差的少了;用国语交流的人多了,不会说国语的人少了;外出务工的人多了,在家待着的人少了。
表3 家庭复原力问卷与各效标之间的相关
总分坚毅性和睦性开放性支持性家庭坚韧性量表 总分0.530.480.520.340.54 责任0.570.550.570.400.54 控制0.200.170.210.020.32 挑战0.490.420.440.430.44个体韧性量表 总分0.460.450.420.400.39 坚韧性0.430.410.390.410.36 力量性0.440.440.400.340.38 乐观性0.420.390.390.350.36FAD-GF0.530.430.590.300.55幸福感指数0.240.160.290.220.22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0.36-0.38-0.32-0.18∗-0.32
注:在 0.01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 在 0.05 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FAD-GF为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总的功能分量表。
3.4 信度分析
2.3.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总体功能分量表(FAD-GF)
首先采用质性访谈方法针对如下问题征集影响家庭应对压力的因素,“在你家遇到重大困难时,是什么帮助你们渡过了难关?”。所征集到的答案涉及家庭信念、家庭互动方式、情感交流、问题解决过程、社会支持等内容。在此基础上,我们围绕上述五个方面编写问卷项目。为了保持与西方家庭复原力理论相通,我们以Walsh的理论为框架,参考家庭坚韧性指数(FHI)、家庭复原力评估量表(FRAS)、家庭复原力量表(戴艳, 2008)、家庭功能量表(FAD),补充了部分题项。最后经过课题组讨论,获得77题的试测问卷。
采用Cronbach’sα系数检验问卷的信度。通过对全部821份数据进行分析,问卷的α系数分别为:问卷总体0.94,坚毅性0.81,和睦性0.87,开放性0.78,支持性0.81。通常认为α系数>0.7可以接受; α系数>0.8则信度良好(吴明隆,2010),本问卷总体α系数为0.94,表示问卷具有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国人的预期寿命在逐年增加,中国已经进入到老龄化社会,导致了中国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逐年增加。据统计中国心血管病患病人数达2.9亿,其中冠心病1 100多万,其中急性心肌梗死达250多万,因此冠心病的防治越来越受到关注。
问卷总分重测系数为0.80,各维度重测系数分别为:坚毅性0.58,和睦性0.69,开放性0.66,支持性0.59,p<0.05,相关显著。问卷总分重测信度大于0.7,重测信度佳(吴明隆,2010),问卷跨时间的稳定性良好。
3.5 性别差异检验
对男性和女性的家庭复原力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显示问卷总分与各维度得分在性别上的差异均不显著(p>0.05),详见表4。
大的框架包括剧情的发展,大方向都不变,而且在认真吸取这些专家的意见基础上,加快修改完善,不断打磨。大家感觉到不过瘾、不满足就说明我们还有提升的空间。这台戏不容易,不可能初演就非常成功,这也不符合艺术规律,要边改边演,要不断提升。下一步主要是修改、打磨,11月中旬要在福建省第七届艺术节展演。
表4 家庭复原力问卷的性别差异检验(M±SD)
男性(n=289)女性(n=530)t值p值家庭复原力81.05±10.8080.70±12.510.400.69坚毅性23.69±3.6123.56±3.980.440.66和睦性24.92±3.6424.71±4.250.680.50开放性15.90±2.6315.80±2.980.450.65支持性16.54±2.6416.61±2.92-0.370.71
4 讨论
4.1 问卷测量学指标的分析
本研究结合我国文化特点和国外研究成果编制了家庭复原力问卷,并对其内部一致性信度、重测信度、结构效度和效标效度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本研究所编制问卷的各项测量指标均达到测量学标准,问卷信效度良好。
问卷总的Cronbach’sα系数大于0.9,四个因子中除开放性为0.78外,各项的α系数均大于0.8,具有良好的同质性信度。家庭复原力是家庭拥有的抗逆能力,是一种对问题情境较为稳定的应对方式,虽然大的应激事件可能会让家庭产生一定的变化,但其重测信度应该是一个较高的相关值,本研究的重测信度为0.80,具有良好的跨时间稳定性。从验证性因素分析结果看,四因素的家庭复原力模型拟合良好,GFI、AGFI、NFI、CFI和IFI均大于0.9,RMSEA 小于0.08,模型拟合度处于可接受范围内(吴明隆, 2009)。
4.2 问卷内容的本土文化契合性分析
本研究探索出家庭复原力结构包含四个维度,坚毅性、和睦性、开放性、支持性。这四个维度符合我国的文化特点。坚毅性指的是家庭在面对困境时会积极主动去解决问题,坚持不懈,具备良好的问题解决能力,在应对逆境的过程中能获得自身的成长,这与传统文化中要求自强自立的家风不谋而合。和睦性维度中主要包含两个范畴,亲密与沟通。中国人常说“家和万事兴”“福善之门莫美于和睦,患咎之首莫大于内离”,即指家庭成员之间关系和睦、亲密,在面对困难的时候更能相互支持,共同应对。在古人的家训中,曾特别强调沟通的重要,“朝夕群居,不能无相失。相失之后,有一人能先与之话言,则彼此酬复,如平时矣”(袁采, 1995),家庭中出现摩擦在所难免,良好的沟通能消除争执、嫌隙,让身处逆境者获得更明确的支持。开放性维度更多体现在家庭与外界的互动和对新事物、新变化的接纳程度。《管子》中说:“和子孙,属亲属,父母之常也,治之以义,终而复始……父母不失其常,则子孙和顺,亲戚相欢”,即和睦子孙家庭,保持与亲戚之间的亲密关系,以义来处理与亲戚之间的关系,是治家的准则与常规(宋希仁, 2002)。在这种文化熏陶下,当家庭遇到困难时,会更多地获得来自亲朋的帮助。另外,在此维度上得分高的家庭会表现出更强的灵活性,容易接受新事物,面对危机会进行调整。支持性是新时代赋予中国家庭的新内涵,改变了原有一家之主,一人之言的权威,家庭成员相互协商,彼此信赖,相互包容,共同解决问题。
4.3 问卷与西方家庭复原力内容的相容性分析
将本研究获得的家庭复原力结构与西方学者提出的结构进行比较,可以看到许多互通之处。坚毅性维度与McCubbin提出的“坚韧性”“在逆境中成长”,Kim提出的“信心”以及Patterson提出的“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保持一致(Kim,1998;McCubbin & McCubbin,1988; Patterson,2002)。和睦性与Patterson提出的“保持清晰的家庭界线”“沟通能力”,以及Walsh提出的“凝聚感”“开放的情感表达”相一致(Patterson,2002; Walsh,2002)。 开放性对应Walsh提出的“积极展望” “灵活性” “经济及社会支持” (Walsh, 2002)。支持性维度整体对应Patterson提出的“家庭维持系统”(Patterson,2002)。国外家庭复原力框架中常提及的宗教信仰及来自社区、国家的支持两方面内容在本问卷中未涉及。
4.4 问卷的有效性分析
根据效标效度的分析可知,家庭复原力与个体韧性及家庭功能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这与其他研究结果相似(赵西西, 孙霞, 王雪芳, 毛洁, 芦静,2016;Li,Zhao, Zhang, Lou, & Cao, 2016)。有学者认为,家庭复原力的概念既可以看作是个体家庭成员的复原力,也可以是以家庭为单元的复原力(纪文晓,2015)。复原力强的个体具有更强的问题解决能力,采取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有效降低危机对家庭的影响,使家庭具有更强的复原力(Cheshire, Barlow, & Powell,2010)。家庭功能则是在一个更宏观的层面上,强调家庭成员或社会的需要,一般由生态系统中定义的家庭完成(Henry, Morris, & Harrist,2015)。从家庭系统理论的角度看,家庭成员是家庭系统的组成成分。功能好的家庭在面对危机时能为家庭成员提供更多的支持力量,能更快地做出调整,适应变化,重新达到平衡。家庭坚韧指数(FHI)广泛用于家庭复原力的测量(刘洋等,2014; McCubbin & McCubbin,1996; Wiedebusch, Mccubbin, & Muthny,2007),本研究以此作为效标,发现本问卷与FHI具有显著正相关。家庭坚韧性的概念虽属于家庭复原力理论的范畴,但其意义更偏向家庭信念与沟通,没有考虑社会支持的维度。
本研究运用新开发的家庭复原力问卷考察了家庭复原力与主观幸福感和抑郁分数的关系,结果表明家庭复原力与个体的主观幸福感及生活满意度正相关,与抑郁状态负相关。这些结果与其他学者的研究结果一致(许颖, 林丹华,2015; Chang, Neo, & Fung, 2015),家庭复原力高的家庭,在面对困境时会更从容,他们能迅速找到问题并解决它。在这个过程中,家庭成员的消极情绪体验会显著减少,有些家庭甚至在此过程中会变得更加团结强大,那么家庭成员自然会体验到更高的幸福感以及更少的抑郁。
对于问卷的性别检验未出现显著差异,由于测量的是以家庭为单位的变量,应是一个不以填写成员差异而改变的变量,因此性别差异的不显著是符合预期的,这一点也与其他研究保持一致(樊颖维,米雪, 张立力,2017)。
4.5 局限性
本研究对家庭复原力结构进行了新的探索,通过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获得了在结构上与西方学者不一致的模型。我们选择18岁以上的城市居民为研究对象,突破了年龄与职业角色的局限,适用性更加广泛。
然而由于条件所限,研究还存在一些不足。首先,本研究主要针对城市居民,没有探讨可能存在的城乡差异。其次,家庭复原力概念的存在前提是危机或困境,由于本研究对象为普通民众,许多家庭并没有经历过重大危机,因此,在作答时会以“假设”情境为参照,这样难免会出现理想化的情况。在未来研究中应在特殊群体中对问卷进行修订。同时,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的是个体感知到的家庭复原力,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确定不同家庭成员之间是否具有一致性。
忙到周四下午,一切准备就绪。苏楠让小周安排第二天下午再见杨小水一面,稳定稳定她的情绪,顺便认亲。她很有把握地告诉李峤汝,杨小水判不了死刑,最坏的结果是死缓。
4.6 结论
本研究得到以下两点结论:第一,家庭复原力问卷结构包含四个因素:坚毅性、和睦性、开放性、支持性。第二,本研究编制的中国家庭复原力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以作为相关研究的评估工具。
参考文献
戴晓阳(2015).常用心理评估量表手册. 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
戴艳 (2008). 中学生家庭复原力的结构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博士学位论文. 北京师范大学.
樊颖维, 米雪, 张立力 (2017). 中文版家庭韧性评估量表在癌症患者家庭中的信效度检验. 中国全科医学, 20(23), 2894-2899.
纪文晓 (2015). 从西方引介到本土发展:家庭抗逆力研究述评. 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30(3), 29-42.
李建明, 郭霞 (2008). 家庭功能的研究现状.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16(9), 1071-1075
李荣风, 徐夫真, 纪林芹, 张文新 (2013). 家庭功能评定量表的初步修订. 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 21(7), 996-1000.
刘洋, 杨金秋, 叶本兰, 沈曲, 朱杰敏, 陈美琴. (2014). 中文版家庭坚韧性量表的信度和效度研究. 护理管理杂志, 14(11), 770-772.
宋希仁(2002).家庭文化.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吴明隆 (2009). 结构方程模型:AMOS的操作与应用.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吴明隆 (2010). 问卷统计分析实务:SPSS的操作与应用. 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许颖, 林丹华(2015). 家庭压力与青少年抑郁、孤独感及幸福感——家庭弹性的补偿与调节作用. 心理发展与教育, 31(5), 594-602.
袁采(1995).袁氏世范. 天津:天津古籍出版社.
章婕, 吴振云, 方格, 李娟, 韩布新, 陈祉妍 (2010). 流调中心抑郁量表全国城市常模的建立. 中国心理卫生杂志, 24(2), 139-143.
赵西西, 孙霞, 王雪芳, 毛洁, 芦静 (2016). 住院脑瘫患儿及高危儿家庭复原力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中国康复医学杂志, 31(5), 540-543.
American Psychology Association(2010). The road to resilience:what is resilience. http://www. apa. org/helpcenter/road-resilience. aspx.
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th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hang, W. C., Neo, A. H. C., & Fung, D. (2015). In search of family resilience. Psychology, 6, 1594-1607.
Cheshire, A., Barlow, J., & Powell, L. (2010). Coping using positive reinterpretation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cerebral palsy. Journal of Health Psychology, 15(6), 801-810.
Epstein, N. B., Baldwin, L. M., & Bishop, D. S. (1985). The McMaster family assessment device*.Journal of Marital & Family Therapy, 11(4), 345-356.
Hawley, D. R., & Dehaan, L. (1996). Toward a definition of family resilience: integrating life-span and family perspectives. Family Process, 35(3), 283-298.
Henry, C. S., Morris, A. S., & Harrist, A. W. (2015). Family resilience: moving into the third wave. Family Relations, 64(1), 22-43.
Kim, H. S. (1998). Concept development of resilience. J Korean Acad Nurs, 28(2), 403-413.
Li, Y., Zhao, Y., Zhang, J., Lou, F., & Cao, F. (2016).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of the shortened Chinese version of the 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 Journal of Child & Family Studies, 25(9), 1-8.
McCubbin, H. I., & McCubbin, M. A. (1988). Typologies of resilient families: Emerging roles of social class and ethnicity. Family Relations, 37, 247-254.
McCubbin, M. A. & McCubbin, H. I. (1996). Family Assessment: Resiliency, coping and adaptation - inventories for research and practice. Madison: University of Wisconsin System.
Orthner, D. K., Jones-Sanpei, H., & Williamson, S. (2004). The resilience and strengths of low-income families. Family Relations, 53(2), 159-167.
Patterson, J. (2002). Integrating family resilience and family stress theory.Journal of Marriage & Family, 64(2), 349-360.
Sixbey, M. T. (2005). Development of the family resilience assessment scale to identify family resilience constructs. Doctoral Dissertation, Gainesville:University of Florida.
Walsh, F. (2002). A family resilience framework: innovative practice applications. Family Relations, 51(2), 130-137.
Walsh, F. P. D. (1996). The concept of family resilience: crisis and challenge. Family Process, 35(3), 261-281.
Wiedebusch, S., Mccubbin, M. A., &Muthny, F. A. (2007). The family hardiness index in German adaptation (FHI-D) - a questionnaire for the assessment of family resiliency. Pravention Und Rehabilitation, 19(2), 74-80.
Yu, X., & Zhang, J. (2007). Factor analysis and psychometric evaluation of the Connor-Davidson resilience scale (CD-RISC) with Chinese people. Social Behavior & Personality An International Journal, 35(1), 19-30.
DevelopmentoftheFamilyResilienceQuestionnaire
BU Tong; LIU Huijun
(InstituteofPsychology,TianjinMedicalUniversity,Tianjin300070,China)
Abstract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develop a self-report questionnaire that could measure family resilience in China. The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of Family Resilience Questionnaire(FRQ)was demonstrated. First, we developed a group of questions based on open-ended investigation and previous theoretical framework. Second, A sample of 418 adult participants was investigated for exploratory factor analysis. Then a different group of 403 participant saccomplished 6 questionnaires, including FRQ for confirmatory factor analysis(CFA) and criterion-related validity analysis. 4 weeks after CFA, we conducted a test-retest reliability analysis among 63 adult students. As a result, The FRQ has 20 items, and 4 factors were extracted: perseverance, harmony, openness and support. The result of CFA suggested that the 4-factor model fitted the data well. Above all, The FRQ has satisfactory reliability and validity for application in further research.
Key words family resilience; reliability; validity; psychometrics
分类号B841.7
基金项目: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抑郁症患者的微观社会生态系统及社会干预研究”(15BSH065)。
通讯作者: 刘惠军,E-mail: lhjun88@163.com
DOI:10.16842/j.cnki.issn2095-5588.2019.03.006
标签:家庭论文; 问卷论文; 因素论文; 量表论文; 维度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心理学论文; 发展心理学(人类心理学)论文; 《心理技术与应用》2019年第3期论文; 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抑郁症患者的微观社会生态系统及社会干预研究”(15BSH065)论文; 天津医科大学心理学研究所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