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
摘要:高校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是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的大背景下,在行政事业单位展开内控制度建设实践的基础上进行的以“预算管理为主线,以资金管控为中心”的新型管理模式,所以,在全面预算管理下进行高校经济活动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高校财务制度;财务资源;资源配置
1、建立财务资源配置制度,优化财务资源配置结构
(1)统筹存量资产,解决闲置、重复购置等资源浪费现象,实现资源共享,提高资源使用效益。
当前,我国很多高校面临着教学和实验设施单位间配置稀缺和闲置的矛盾。资源一旦分配下去,就落户在一家,“静止”在一家,教育资源不能实现充分共享,造成极大浪费。因此,必须打破封闭式管理模式,实行资源共享。特别是价值比较高的科研、教学仪器、计算机及公用性强的实习、实验场地、图书资料、体育设施等,应打破按单一课程或单一专业设置与管理的传统模式,互相提供方便,克服“大而全”的狭隘思想,最大程度减少各类资源的冲突和内耗。对于一些确实空余的教学和办公设施(如教室、办公室、体育场等)可以采用租赁的方式出租给校外机构人员,不仅控制了浪费,还可以增加学校的财政收入。
(2)统筹存量资金,通过制度设计,统筹结转结余资金,促进内涵发展建设。
针对财务资源供求紧张的问题,高校必须认清目前财政形式,积极扩大收入来源,勤俭办学,努力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目前国家财政增收潜力和减收因素并存,近一段时期财政收入增速有所回落,重点领域和刚性支出需求压力较大,收支矛盾仍然十分突出。高等教育目前整体上已进入内涵发展阶段,为适应经济新常态、财政新变化,一方面,高校不能仅依赖财政拨款,必须自己想办法扩大收入来源,在积极争取财政拨款的同时,充分调动学院的积极性,提升社会服务功能,增加社会化服务收入及校友捐赠收入。另一方面,高校须重视财务的可持续性,坚持统筹规划、量力而行、讲求绩效和收支平衡的原则,不搞扩张性预算。充分考虑收入增长的可能和支出的刚性,在预算安排上注重预算执行质量,与学校发展规划相结合,突出重点,保障重点;在预算的执行上加强监督,积极盘活存量资金,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
(3)加强预算制度建设,推动资源优化配置。财务预算是财力资源配置的方法和途径,通过编制科学、合理的财务预算,能够将学校财力资源有效整合、规划,有效协调校内部门、项目之间的资金分配关系,实现财务资源的优化配置。
高校财务预算管理蕴含着大量的工作内容需要不断的对于预算编著进行重视。因此高校应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应不断的结合自身的实际发展情况,并且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财务管理体质将每个工作人员的工作进行分配、责任进行明确,从而使得财务管理工作作为绩效考核最为核心一部分。在进行预算的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加强对于收支预算重视程度以及工作效率,在对于预算进行完成的过程中不断的结合高校的实际情况进行科学计算,并且加强对于高校今后发展的分析,将高校今后的任务、计划、项目开发以及支出范围进行考虑,综合其今后为高校带来的收益从而对于预算进行计算从而加强预算过程中对于资金使用的合理性,使得资金的使用效率最大化。
2、建立财务管理制度,提高财务资源使用效率
一方面,要贯彻落实相关法律法规,努力学习最新财经政策,并且结合学校当地财政、教育等部门的要求,做好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革新工作;另一方面,要结合高校实际情况,完善相应的财务管理制度,以落实国家财务法规。
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必须考虑执行力的问题。如果不能有效实施,制定再好的制度也是形同虚设。为了强化高校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要求学校管理者有较好的管理能力和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参与内部控制环境。在规章制度制定过程中若无征求广大师生员工的意见,从而造成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差,一方面是由于制度制定中缺乏对学校教学科研的现实情况,执行起来有较大难度,另一方面也是由于没有调动广大师生员工的积极性,所以在执行过程中得不到必须的支持。事实上高校财务管理的主体应该是全体师生员工,客体是学校所有的资产(包括货币性资产和非货币性资产),以及资产流动过程中形成的财务关系。在高校生存和发展中,财务管理制度执行的效率效果,从根本上取决于管理主体。因此,要激发全体师生员工关心学校发展和建设的热情,发挥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促使他们为学校聚财、生财、用财出谋划策,形成全员式理财格局,从而使财务管理制度的执行力处于良好的状态。
3、建立财务成本管理制度,引导财务资源优化配置
通过成本核算、管理,树立成本意识,制订各类开支的标准量化参照指标,抓住投入和产出相结合的管理,促进形成资源高效运行的良好状况,引导资源向好的建设项目、好的建设单位倾斜。
财务成本管理的制度建设是高校与其他高校进行竞争的重要支撑之一,经费使用要考虑投入产出比,若经费投入浪费大,资源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那么高校也就失去竞争力了。因此,必须用好每一分钱,注重成本效益,实现财务管理制度的精细化内涵建设。一方面,要对固定资产实行提取折旧制度,包括对专用基金实行收支分开核算制度,按长短期限对借入款项建立借款考核评价制度,按长短期限与债券种类对对外投资科目建立明细核算制度等;另一方面,应增设现金流量表,增加人力资源成本与价值情况表、学生教育成本分析表、各部门资源使用效益分析表、各职能部门业绩评价表、年度预算收入支出执行情况表等附加报表,并不断丰富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信息,建立高校财务报告的鉴证机制。
4、建立财务绩效考核制度,提高资源配置效益
(1)目前未建立有效评价机制,财务资源配置效率低下。
大部分高校在财务资源的使用上,即对预算的执行情况缺少必要的监督与考核,大部分高校既没有设立专门的预算绩效考核部门,也没有进行预算绩效考核奖惩。因此,缺少必要的考核奖惩措施直接导致高校各学院缺乏推动战略的主动性和积极性、缺乏节约意识和成本意识。另一方面,由于相关政策,从财政部、教育部到各部属高校均把预算执行进度作为重点工作狠抓紧抓,但预算执行好并不能代表效益高。
(2)结合高水平大学发展目标,设计科学、合理的考核评价指标体系,强化导向和指引作用,实现有限的财务资源的合理配置,并充分发挥效能。
高校应紧跟财政部改革步伐,进一步加强预算绩效管理,实行预算编制、执行、监督全过程的绩效管理工作机制,建立“预算编制有目标、预算执行有监控、预算完成有评价、评价结果有反馈、反馈结果有应用”的预算绩效管理机制。高校应根据财政部、教育部关于绩效评价的有关规定,出台具体的经费绩效考评管理办法和绩效指标,设立独立的绩效考评部门,对各单位(部门)收入完成情况、成本支出、经费使用情况、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进行全面分析,努力实现资源配置的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
此外,推进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突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校院二级管理改革的突出优势在于:办学资源下沉,做强办学实体的同时可以有效增强学院、学科、研究团队及教师的积极性,提高管理水平及效率,提升学校的核心竞争力。由于当前大的管理体制及管理环境,大部分高校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正在逐步摸索改进中,短时间内实现真正的校院两级管理比较困难,建议推进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突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校院两级管理改革。有效推进以财务管理为核心、突出预算绩效管理的校院两级管理改。
作者简介:单佳兰(1995—),女,浙江绍兴人,应用经济学硕士在读,单位: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应用经济学专业,研究方向:国际贸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