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中国省级区域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区域,指标体系,生产率,技术,省级,要素,人力资本。
中国省级区域论文文献综述
王聪慧,张雨微[1](2019)在《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基于中国不同省级地区的实证研究(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多元回归模型和固定效应分析方法,实证检验进口货物中隐含的国外研发资本与国内产业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一是中国能够从进口贸易中获得技术正外部性,从而显着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二是在东中西部地区的溢出效果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东部效果最弱,中部反应强烈,西部目前只能在来源国溢出渠道下有显着效果。因此,我国应积极扩大进口,优化进口结构,各地区要因地制宜,分类施策,对于东部要加大自身研发投入,鼓励自主创新和吸引的进口技术正外部性相结合,西部地区则应以完善进口贸易渠道和平台,推进进口贸易发展和引进外资为侧重点。(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33期)
张可云,裴相烨[2](2019)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基于省级数据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叁个角度,构建测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效用函数合成法分别测算一级指标权重,并用熵权法测算二级指标权重,对中国四大板块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分别以四大板块及省级区域数据为标准对全国层面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除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叁个地区均有所上升。在31个省市区中,东部地区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各省份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除上海、北京、天津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叁省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省份均有所增加。在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在问题区域中,落后地区的短板在于教育和医疗,膨胀区域的问题在于人口过多集聚导致效用降低,衰退区域的缺陷在于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因此,落后地区应优先加大教育与医疗投入,膨胀区域既要加快各项指标间的均衡发展又要适当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衰退区域发展重点在于激发经济社会活力。(本文来源于《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6期)
孙群英,朱震锋,曹玉昆[3](2019)在《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省级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低碳经济视域下,区域经济发展模式由单纯追求经济指标、资源依附型转变为降低能耗和环境污染、民生最佳化的科技创新型发展模式。研究构建了由绿色创新投入能力、绿色资源与环境友好能力、企业绿色创新能力、绿色创新产出能力4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34个叁级指标组成的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运用2012~2016年中国省级区域面板统计数据,对不同省区绿色创新能力进行定量评价和聚类分析,并以黑龙江为个案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区域绿色创新能力总体呈现不均衡特征,最高等级只有北京,而河北、山西、黑龙江等11个省区均处在最低等级。结合黑龙江省实际,提出旨在强化区域绿色创新能力的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林业经济》期刊2019年11期)
刘书明,李文康,师宇[4](2019)在《中国地方财力差异的区域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财力非均衡性及地方财力差异的存在是经济发展中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都存在财力非均衡发展和财力差异问题。中国幅员辽阔,各地差距较大,地方财力差异问题显得尤为突出而重要。本文利用塞尔指数分析了中国地方财力差异的区域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研究发现:无论是以经济规模为权重,还是以人口数量为权重,区域财力总体差异均呈下降趋势,但是呈现出完全不同的特点:以经济规模为权重测算,区域财力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间财力差异,区域间财力差异和区域内财力差异呈收敛态势;以人口规模为权重测算,区域财力差异主要表现为区域内财力差异,区域间财力差异和区域内财力差异呈发散态势。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税负水平和产业结构是导致区域财力差异的一般原因,而转移支付制度不完善和区域人口非均衡分布则是导致区域财力差异呈现上述不同特点的直接原因。需要坚持权责清晰、财力协调、区域均衡的总体要求,建立科学规范的中央和地方财政关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完善地方税收体系和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引导人口合理分布,逐步缩小地方财力差异。(本文来源于《宏观经济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文卿,樊坚强[5](2019)在《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质量——基于中国工业省级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技术能力为桥梁建立理论模型,尝试阐明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质量影响机理,并以中国规模以上工业2010~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为样本,利用面板分位数回归进行实证分析。结果显示:整体上,各技术进步路径对创新质量均有显着影响;地区创新质量处于低水平时,选择技术引进及模仿、外商直接投资路径可以促进创新质量提升;地区创新质量处于高水平时,选择自主研发、外商直接投资路径可以促进创新质量提升。(本文来源于《区域金融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王俏茹,刘金全,刘达禹[6](2019)在《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中国经济增长在中高速水平上形成的阶段性收敛态势已基本确立,但是全国部分省份的经济周期走势出现了异化的趋势和苗头。鉴于此,本文利用层级动态因子模型将1988—2016年中国各省份经济周期波动的成因进行分解,随后对各省份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联动与异质分化特征进行深入分析。结果发现:从全国的共性变化看,全国共同因子在多数省份经济周期波动中的贡献都占据主导地位,表明中高速、低波动的新型增长模式是现阶段中国多数省份经济增长的共同表象,这意味着全国经济总体发展向好的态势具有广泛的中观支持;而进一步深入至区域层面的探讨表明,中国四大板块的区域经济周期呈现出东部地区先行引领,中西部地区后发跟随和东北部地区相对独立的叁元分布态势;省级层面的经济周期个体效应显示,东部、中部和西部叁个区域内的省级经济周期成分具有明显的"俱乐部收敛"趋向,而东北叁省的个体经济周期则呈现出不断异化的走势。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警惕新常态下省级经济增长的局部异化风险,加强区域经济发展的联动协调机制,加快在中高速水平上促成东部引领、中西跟随和东北追赶的全局稳态。(本文来源于《中国工业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詹锦华[7](2019)在《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的出口贸易有了很大的发展。由于出口贸易在影响就业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文章利用我国31个省级单位2001-2017年的面板数据,着重从就业总量及就业率两个方面探讨出口贸易所带来的就业效应及区域差异。结果表明,从全国来看,我国出口开放度每提高1%,就业人数就会显着增加0.2899%,就业率显着提高0.0185%;从区域来看,出口贸易对东、中、西部的就业总量和就业率影响差异较大,其中,东部出口贸易对就业总量和就业率影响显着为正,而中西部影响皆不显着。为缩小区域就业差异,建议加强同世界各国的经贸合作,进一步提高我国出口开放度;大力发展中西部经济的出口贸易,增强其就业效应;制定产业转移鼓励政策,缩小地区间贸易和就业的差距。(本文来源于《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王聪慧,张雨微[8](2019)在《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基于中国不同省级地区的实证研究(上)》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关于加快进口贸易发展的政策意见不断被提出,加之贸易摩擦的发生,使得贸易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因此,利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进口品中隐含的国外研发资本与国内产业效率的关系,结果显示:(1)中国能够从进口贸易中获得技术正外部性,显着改善全要素生产率状况。(2)而在各地区效果有明显差异,东部最弱,中部反应强烈,西部在单一渠道下有显着效果。因此,我国应积极扩大进口,各地区分类施策,东部要鼓励自主创新和吸引的进口技术正外部性相结合,西部应以完善进口贸易渠道和平台为侧重点。(本文来源于《经济研究导刊》期刊2019年23期)
李静,陈月萍[9](2019)在《人力资本分布区域极化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级维度的测算》一文中研究指出人力资本在地理空间上的非均衡发展,区域间经济发展差距扩大,将成为未来10~20年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阻碍。基于此,刻画了中国人力资本区域分布的基本特征,测算出近20年间中国人力资本分布区域差异、极化程度,并对其动态演进过程进行分析。研究发现:①各区域人力资本水平增长的同时,区域间的人力资本分布存在显着的空间非均衡特征,发达地区人力资本储备占明显优势,且与不发达地区的差距不断扩大,并呈现出由东向西扩散的趋势;②西部地区各省份与其他省份人力资本的差异是构成全国人力资本整体非均衡的原因;③中国人力资本水平增长迅速,但区域间人力资本差异存在两极分化的现象:人力资本越低的省份,人力资本增长越慢,而人力资本越高的省份,则增长越快。(本文来源于《统计与信息论坛》期刊2019年06期)
李茜,李艳丽[10](2019)在《中国省级政府效率的区域测算与演变趋势——基于DEA及DEA-Malmquist指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从利用DEA基本模型以及DEA-Malmquist指数法,以中国2005-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为基础,构造了政府效率投入产出指标体系,从静态及动态角度测算分析我国省级政府效率的情况及发展趋势。DEA基本模型实证结果显示,我国省级政府效率也存在着"东高西低"的趋势,并且省级政府效率存在着逐年下滑的趋势。具体来看:东、中部地区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和规模效率差异不大,西部地区与东中部地区相比,还有较大进步空间;全国大部分省份规模效率递减。DEA-Malmquist指数分析结果显示:中国大多数省份全要素生产率仍未能达到有效状态,综合技术效率和技术进步是主要制约因素。同时,考察期内,省级政府全要素生产率平均每年下降3.9%,表明政府效率在考察期内出现倒退。因此,提高政府效率,应当重视技术进步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并适当控制政府投入的规模,避免资源的浪费。(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9年06期)
中国省级区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从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程度、基础设施通达程度和人民基本生活保障水平叁个角度,构建测算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指标体系,利用层次分析法和效用函数合成法分别测算一级指标权重,并用熵权法测算二级指标权重,对中国四大板块及31个省市自治区2008-2017年区域协调发展水平的变化进行研究,同时分别以四大板块及省级区域数据为标准对全国层面数据进行测算,结果表明:东部地区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最高,之后依次是东北、中部和西部;除东北地区呈下降趋势外,其他叁个地区均有所上升。在31个省市区中,东部地区省份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整体高于中西部,各省份之间的区域协调发展水平差距较大;除上海、北京、天津以及辽宁、吉林、黑龙江叁省呈下降趋势外,其他省份均有所增加。在全国层面,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虽然呈上升趋势但变化幅度不大。在问题区域中,落后地区的短板在于教育和医疗,膨胀区域的问题在于人口过多集聚导致效用降低,衰退区域的缺陷在于多数指标呈下降趋势。因此,落后地区应优先加大教育与医疗投入,膨胀区域既要加快各项指标间的均衡发展又要适当控制人口和经济活动集聚,衰退区域发展重点在于激发经济社会活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中国省级区域论文参考文献
[1].王聪慧,张雨微.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基于中国不同省级地区的实证研究(下)[J].经济研究导刊.2019
[2].张可云,裴相烨.中国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测度——基于省级数据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
[3].孙群英,朱震锋,曹玉昆.低碳经济视域下中国省级区域绿色创新能力评价分析——以黑龙江省为例[J].林业经济.2019
[4].刘书明,李文康,师宇.中国地方财力差异的区域结构特征、变化趋势与影响因素——基于2007—2017年省级数据的实证分析[J].宏观经济研究.2019
[5].张文卿,樊坚强.技术进步路径选择如何影响区域创新质量——基于中国工业省级面板分位数回归分析[J].区域金融研究.2019
[6].王俏茹,刘金全,刘达禹.中国省级经济周期的一致波动、区域协同与异质分化[J].中国工业经济.2019
[7].詹锦华.出口贸易对中国就业的影响及区域差异——基于31个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J].天津商务职业学院学报.2019
[8].王聪慧,张雨微.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区域异质性——基于中国不同省级地区的实证研究(上)[J].经济研究导刊.2019
[9].李静,陈月萍.人力资本分布区域极化与动态演进——基于中国省级维度的测算[J].统计与信息论坛.2019
[10].李茜,李艳丽.中国省级政府效率的区域测算与演变趋势——基于DEA及DEA-Malmquist指数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