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鲁棒性能综合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性能指标,性能,离线,喷气发动机,方法,不等式,系统。
鲁棒性能综合论文文献综述
郭晓明,马超,陈平,肖忠,蒲曾坪[1](2017)在《CF系列燃料组件落棒性能综合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核电压水堆燃料组件中导向管主要功能是为控制棒组件的快速下插提供通道,并且依靠导向管下部缓冲段结构减缓控制棒下落速度,减小冲击力,保证燃料组件结构完整。首先运用落棒时程分析程序(CIGAL)计算得到CF系列燃料组件落棒时间,再利用落棒缓冲分析程序(SAM)计算CF系列燃料组件中缓冲过程冲击力。结果表明:CF3相对于CF2,随着导向管内径减小以及轴肩螺钉孔长度增加,落棒时间变长;落棒过程中缓冲段内压强最大值增大;控制棒组件对燃料组件上管座冲击力最大值减小;控制棒组件撞击之前控制棒在缓冲段内运动时间变长。(本文来源于《核动力工程》期刊2017年06期)
史倩[2](2015)在《切换LPV系统的鲁棒L_1性能分析与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单纯地依据处理连续系统或离散系统的方法皆难以得到所需的控制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混杂系统的概念。混杂系统是指由连续动态环节与离散事件动态环节组成的,而切换系统作为混杂系统一个特殊的分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简单来说,切换系统是由一组用微分方程或者差分方程来描述的子系统,以及规定如何在子系统切换的切换信号所构成的。现阶段关于线性切换系统的研究已较为充分,然而实际中通常存在的时变特性和时滞特性对系统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具有时变时滞的切换LPV系统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针对切换LPV系统,分别对同步切换和异步切换下的鲁棒控制、滤波问题,以及模型降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首先,对于同步切换下的切换LPV系统,研究了鲁棒L1全阶、固定阶滤波问题。基于ADT方法,建立了时滞相关且依赖于参数的L1性能判据,而由于Lyapunov参数矩阵与系统参数矩阵之间存在耦合,需引入松弛矩阵来解耦,因此得出一个更利于求解的新定理。也设计了鲁棒L1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具有L1干扰抑制水平,并给出了鲁棒L1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由于所得的条件是PLMIs,利用近似基函数和网格技术可将无限维的PLMIs转化为有限维的LMIs,从而得出了LMIs的可行解。然后,研究了异步切换下的切换LPV系统的鲁棒H∞全阶、固定阶滤波器设计问题,其中假设滤波器的切换时刻滞后于系统的切换时刻。基于MDADT方法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了异步切换下的依赖于参数的H∞性能准则,并给出了全阶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使得滤波误差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满足H∞干扰抑制水平。与全阶滤波器相似的,给出了固定阶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将其转化为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基于凸线性方法研究了切换LPV系统的鲁棒L1模型降阶问题,目的是在受ADT限制的任意切换信号下,寻找一个低阶的模型去逼近原有的高阶系统,并使得两个系统之间的误差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具有L1干扰抑制水平。(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6-01)
谢玲,田有先[3](2008)在《网络控制系统鲁棒性能μ综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网络控制系统的延时问题,分析了具有乘性输入不确定性的被控对象中嵌入加权函数的μ鲁棒性能,并利用鲁棒控制中μ分析的D-K迭代法设计出网络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μ控制器能够保证系统在一定延时范围内的稳定性和鲁棒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技术与应用》期刊2008年03期)
殷国栋,陈南[4](2006)在《4WS车辆μ综合鲁棒主动侧倾操纵性能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车辆的抗侧倾性能及降低高速下的侧翻危险性,应用μ综合鲁棒控制理论,针对四轮转向车辆,以横摆角速度跟踪和侧倾角速度反馈为控制逻辑,合理选择加权函数,设计鲁棒控制器和最优控制器抑制车辆侧倾.经仿真比较,设计的μ综合鲁棒控制器更具有良好操纵性能鲁棒性和稳定鲁棒性,对于轮胎侧偏刚度等引起的侧向干扰具有很好的抑制性能,实现传统四轮转向难以实现的主动侧倾操纵控制和跟踪性能.(本文来源于《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6年03期)
丁宝苍,杨鹏[5](2006)在《基于标称性能指标的离线鲁棒预测控制器综合》一文中研究指出离线鲁棒预测控制综合算法离线确定一个控制律序列,对应一组吸引域,在线根据当前状态的位置选择相应的控制律.该类控制器在线计算量非常小,而可行性和最优性与其它综合算法相比或多或少要差一些.为此,采用标称性能指标而不是“最坏情况”性能指标来改进离线综合算法的可行性和最优性.改进的控制器保持了原有控制器的稳定性以及控制律关于系统状态的连续性.仿真结果说明了采用标称性能指标的优越性.(本文来源于《自动化学报》期刊2006年02期)
王曦,姚华[6](2003)在《弹用涡喷发动机鲁棒性能μ综合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型弹用涡喷发动机,分析了具有乘性输入不确定性的被控对象中嵌入加权函数的μ鲁棒性能问题,由具有N Δ结构的μ综合框架,给出了控制系统获得鲁棒性能的D K迭代法,设计了弹用涡喷发动机鲁棒μ控制器。仿真结果表明设计的控制器在全飞行包线内不同的弹道上取得了鲁棒性能。(本文来源于《推进技术》期刊2003年03期)
刘飞[7](2002)在《不确定系统鲁棒性能分析与综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控制的目的是修正系统的动力学特性以实现预定的性能目标,控制理论来源于实际问题并备之所需。就控制器的综合或设计而言,给定对象的精确数学模型,经典线性控制理论立足于使系统满足一定的性能指标,而现代控制理论则追求性能指标最优。然而实际系统不可避免地要遇到各种不确定性,既包括系统本身的不确定性,诸如未建模动态、结构性的参数不确定性、工作环境的变化、降阶及线性化近似等;又包括外部干扰的不确定性,如一般统计特性未知但能量有界等情形。为此本文在系统分析和综合过程中将考虑不确定性的度量,以使系统在此范围内保持一定的鲁棒性能,进而优化该性能的上界或下界而非优化性能指标本身。 本文研究以不确定线性系统为主,同时考虑时滞、非线性、随机跳变等动态,鲁棒控制器综合涉及诸多性能指标,包括稳定性、H_∞、线性二次型、广义H_2、区域极点配置等等。在时域状态空间下,基于Lyapunov稳定性、时变有界不确定系统的二次镇定、线性矩阵不等式及凸优化等重要理论和方法,对非线性系统则引入模糊和神经网络模型,从而形成了统一的处理框架,为解决各种实际控制问题提供了系统化的可选方案。 具体地,本文的贡献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一类线性连续系统,考虑范数有界不确定性,以状态非逃逸集逼近系统可达集,提出了一种L_1指标下(峰峰增益)鲁棒控制器综合方法。 2.将线性系统广义H_2控制问题推广到时滞系统,研究结果表明无记忆状态反馈和动态输出反馈控制器设计问题可转化为LMI(或BMI)的可解性问题。 3.提出线性离散时滞系统的鲁棒耗散控制问题,给出结果可覆盖线性时滞系统到目前还研究较少的课题,如正实控制、扇形约束控制等问题;特别地,不确定性的耗散性描述可更充分地利用系统的不确定信息,进一步降低鲁棒控制分析与综合的保守性。11 摘 要 4.针对一类含马尔可夫跳变动态的线性系统,首先提出随机正实控制 问题,并推广到含参数不确定性的情形,在状态空间下给出了依赖 于模态的状态反馈和输出反馈鲁棒正实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和基 于LMI的综合方法。 5.将D稳定性问题推广到一类含参数不确定性的非线性系统,应用T-S 模糊模型,基于二次D稳定概念,对于给定复平面上的一定区域, 提出模糊系统全局鲁棒D稳定的充分条件和基于并行分布补偿技术 的控制器综合方法。 6.以线性系统鲁棒稳定性分析为基础,讨论利用多层神经网络模型进 行不确定非线性系统的控制综合,引入线性二次型几切性能指标, 实现最优保LQ控制。 7.针对状态和输入具有不同滞后的不确定线性系统,为使闭环系统在 稳定的同时避免控制器输出达到约束界,在局部镇定条件下,提出 将无记忆状态反馈控制器约束条件并入综合过程一并考虑,并详细 讨论了约束水平、不确定度量界、初始条件范围对系统可镇定结果 的影响。 8.将面向不确定线性系统的饱和执行器问题推广到多时滞的情形,研 究一类常规的非线性饱和执行器,将其非线性作为不确定性来处理, 基于二次镇定理论,提出多时滞相关的鲁棒可镇定条件和综合方法。 9.进一步深入研究Ho控制问题,考虑对象和控制器同时含时变不确定 性,一方面针对线性系统给出了非脆弱凡控制器存在的充分必要条 件和基于LMI的综合方法;另一方面将现有的线性系统非脆弱Ho控 制的ARI方法推广到了线性时滞系统。 最后本文在总结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些值得思考和探索的问题。(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02-05-01)
胡建昆,王广雄,叶桦[8](1992)在《μ综合在线性系统鲁棒性能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近来,国际着名学者Morari,Skogestad及Doyle对病态条件数系统的鲁棒控制问题进行了深入地研究.他们使用μ分析揭示了方向性,条件数及不确定性在鲁棒控制器中的作用.本文用不同的方法推导出该文的主要关系式,并补充了两个充分条件.最后探讨了用H~∞方法所带来的保守性,并把结论推广到加型摄动的场合。(本文来源于《1992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上)》期刊1992-10-01)
鲁棒性能综合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在实际工业生产中,单纯地依据处理连续系统或离散系统的方法皆难以得到所需的控制效果,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混杂系统的概念。混杂系统是指由连续动态环节与离散事件动态环节组成的,而切换系统作为混杂系统一个特殊的分支,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简单来说,切换系统是由一组用微分方程或者差分方程来描述的子系统,以及规定如何在子系统切换的切换信号所构成的。现阶段关于线性切换系统的研究已较为充分,然而实际中通常存在的时变特性和时滞特性对系统稳定性有较大的影响,因此对于具有时变时滞的切换LPV系统研究非常具有实际意义。本文针对切换LPV系统,分别对同步切换和异步切换下的鲁棒控制、滤波问题,以及模型降阶问题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成果如下所示:首先,对于同步切换下的切换LPV系统,研究了鲁棒L1全阶、固定阶滤波问题。基于ADT方法,建立了时滞相关且依赖于参数的L1性能判据,而由于Lyapunov参数矩阵与系统参数矩阵之间存在耦合,需引入松弛矩阵来解耦,因此得出一个更利于求解的新定理。也设计了鲁棒L1控制器,使得闭环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具有L1干扰抑制水平,并给出了鲁棒L1控制器存在的充分条件。由于所得的条件是PLMIs,利用近似基函数和网格技术可将无限维的PLMIs转化为有限维的LMIs,从而得出了LMIs的可行解。然后,研究了异步切换下的切换LPV系统的鲁棒H∞全阶、固定阶滤波器设计问题,其中假设滤波器的切换时刻滞后于系统的切换时刻。基于MDADT方法和Lyapunov稳定性理论,得出了异步切换下的依赖于参数的H∞性能准则,并给出了全阶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使得滤波误差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满足H∞干扰抑制水平。与全阶滤波器相似的,给出了固定阶滤波器存在的充分条件,并将其转化为凸优化问题进行求解。最后,基于凸线性方法研究了切换LPV系统的鲁棒L1模型降阶问题,目的是在受ADT限制的任意切换信号下,寻找一个低阶的模型去逼近原有的高阶系统,并使得两个系统之间的误差系统是指数稳定的且具有L1干扰抑制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鲁棒性能综合论文参考文献
[1].郭晓明,马超,陈平,肖忠,蒲曾坪.CF系列燃料组件落棒性能综合评价[J].核动力工程.2017
[2].史倩.切换LPV系统的鲁棒L_1性能分析与综合[D].东北石油大学.2015
[3].谢玲,田有先.网络控制系统鲁棒性能μ综合控制[J].自动化技术与应用.2008
[4].殷国栋,陈南.4WS车辆μ综合鲁棒主动侧倾操纵性能控制[J].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
[5].丁宝苍,杨鹏.基于标称性能指标的离线鲁棒预测控制器综合[J].自动化学报.2006
[6].王曦,姚华.弹用涡喷发动机鲁棒性能μ综合控制[J].推进技术.2003
[7].刘飞.不确定系统鲁棒性能分析与综合研究[D].浙江大学.2002
[8].胡建昆,王广雄,叶桦.μ综合在线性系统鲁棒性能中的应用[C].1992年控制理论及其应用年会论文集(上).1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