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论文和设计-孙海昭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装墙体领域,公开了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基坑、混料器,所述的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设有提升单元和提升料斗,所述的提升料斗通过提升单元在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运动,所述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由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架体和下架体组成,所述的上架体上设有原料斗和设置在原料斗下方的第一输送带,所述的下架体上设有粉料斗和设置在粉料斗下方的第二输送带,所述的原料斗和第一输送带为两组且分布在上架体的两端,所述的粉料斗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均匀的对各组分进行有效的混合。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快装墙体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基坑、混料器,所述的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设有提升单元和提升料斗,所述的提升料斗通过提升单元在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由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架体和下架体组成,所述的上架体上设有原料斗和设置在原料斗下方的第一输送带,所述的下架体上设有粉料斗和设置在粉料斗下方的第二输送带,所述的原料斗和第一输送带为两组且分布在上架体的两端,所述的粉料斗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所述的下架体和粉料斗、第二输送带之间设有计重单元;所述的第二输送单元的输出端位于基坑的正上方。

设计方案

1.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快装墙体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基坑、混料器,所述的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设有提升单元和提升料斗,所述的提升料斗通过提升单元在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运动,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由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架体和下架体组成,所述的上架体上设有原料斗和设置在原料斗下方的第一输送带,所述的下架体上设有粉料斗和设置在粉料斗下方的第二输送带,所述的原料斗和第一输送带为两组且分布在上架体的两端,所述的粉料斗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所述的下架体和粉料斗、第二输送带之间设有计重单元;所述的第二输送单元的输出端位于基坑的正上方。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提升单元包括倾斜布置的轨道、用于拉动提升料斗沿轨道运动的钢缆以及和钢缆连接的卷扬机。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支架,所述的粉料斗和输送带均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计重单元包括第一吊杆、第二吊杆和计重传感器,所述的架体和支架之间通过第一吊杆连接,所述的第一吊杆上设有计重传感器;所述的粉料斗的外周设有固定框,所述的固定框和下架体之间通过第二吊杆连接,所述的第二吊杆上也设有计重传感器;所述的固定框和支架固定连接。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吊杆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支架的前后两端,所述的第二吊杆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固定框的两侧,所述的固定框包括内框和外框,所述的内框固定在粉料斗上,所述的第二吊杆连接在外框上;所述的内框和外框固定连接,所述的外框和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一吊杆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的计重传感器的上下端均设有螺纹孔,所述的上杆体和下杆体与计重传感器连接的一端均连接有连接螺栓;所述的上杆体和下杆体均为螺纹杆;所述的上杆体通过螺帽连接在架体上,所述的下杆体连接在支架上。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支架的端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两根支撑杆,所述的两根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横杆连接,所述的下杆体通过螺帽连接在横杆上。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斗和粉料斗的底部均设有加压气管。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架体上设有气源和脉冲阀,所述的加压气管通过脉冲阀和加压气管连接。

9.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斗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粉料斗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第二输送带的两侧均设有软性挡板;所述的软性挡板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对应的原料斗的出料口、粉料斗的出料口、支架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原料斗和粉料斗均为上粗下细的四面锥形体结构。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快装墙体领域,更具体地说,尤其涉及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

背景技术

快装墙体是一种环保的、能够快速装配的新型建筑结构,现有技术中有大量的资料予以介绍,如大连理工申请的一项发明专利CN 201611184504.9公开了一种废弃混凝土回收利用的方法,该方法包括如下步骤:(1)将废弃混凝土破碎后筛分得到粒径为11-15mm的再生混凝土骨料,采用氢氧化钙溶液喷洒在再生混凝土骨料上;(2)二氧化碳强化处理:将步骤(1)中得到的材料置于密闭碳化箱中,55-60℃碳化处理至表面碳化完全;(3)将各种原料按照下述重量份数配比混合:水泥76-85份、粉煤灰25-36份、上述处理后的再生骨料38-45份、羟基羧酸盐15-23份,水20-30份。

因为其能够对混凝土废弃物再利用,属于利国利民的一项项目。

其主要成分包括但不限于:废弃混凝土、水泥、粉煤灰。

如何将粉煤灰和水泥混合或者如何将粉煤灰和水泥以及粉碎活化的废弃混凝土进行有效的均匀的混合是本领域技术人员需要考虑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了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该系统能够有效的、均匀的对各组分进行有效的混合。

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如下: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基坑、混料器,所述的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设有提升单元和提升料斗,所述的提升料斗通过提升单元在基坑和混料器之间运动,所述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包括架体,所述的架体由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架体和下架体组成,所述的上架体上设有原料斗和设置在原料斗下方的第一输送带,所述的下架体上设有粉料斗和设置在粉料斗下方的第二输送带,所述的原料斗和第一输送带为两组且分布在上架体的两端,所述的粉料斗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所述的下架体和粉料斗、第二输送带之间设有计重单元;所述的第二输送单元的输出端位于基坑的正上方。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提升单元包括倾斜布置的轨道、用于拉动提升料斗沿轨道运动的钢缆以及和钢缆连接的卷扬机。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还包括支架,所述的粉料斗和输送带均固定在支架上,所述的计重单元包括第一吊杆、第二吊杆和计重传感器,所述的架体和支架之间通过第一吊杆连接,所述的第一吊杆上设有计重传感器;所述的粉料斗的外周设有固定框,所述的固定框和下架体之间通过第二吊杆连接,所述的第二吊杆上也设有计重传感器;所述的固定框和支架固定连接。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第一吊杆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支架的前后两端,所述的第二吊杆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固定框的两侧,所述的固定框包括内框和外框,所述的内框固定在粉料斗上,所述的第二吊杆连接在外框上;所述的内框和外框固定连接,所述的外框和支架之间通过连接杆连接。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第一吊杆和第二吊杆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一吊杆包括上杆体和下杆体,所述的计重传感器的上下端均设有螺纹孔,所述的上杆体和下杆体与计重传感器连接的一端均连接有连接螺栓;所述的上杆体和下杆体均为螺纹杆;所述的上杆体通过螺帽连接在架体上,所述的下杆体连接在支架上。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支架的端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两根支撑杆,所述的两根支撑杆的顶部通过横杆连接,所述的下杆体通过螺帽连接在横杆上。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原料斗和粉料斗的底部均设有加压气管。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架体上设有气源和脉冲阀,所述的加压气管通过脉冲阀和加压气管连接。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原料斗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粉料斗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第二输送带的两侧均设有软性挡板;所述的软性挡板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对应的原料斗的出料口、粉料斗的出料口、支架上。

在上述的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中,所述的原料斗和粉料斗均为上粗下细的四面锥形体结构。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有益效果为:

本实用新型通过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基坑、混料器来实现多种物料的混合,如果只有粉煤灰和水泥这两种物料,可以通过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将粉煤灰输入到混料器中,通过外设的进料螺杆装置将水泥输入到混料器中;如果还有粉碎活化的废弃混凝土,那么可以通过人工或额外的输送带将废弃混凝土加入到提升料斗中。

在本方案中,在上架体上设置两个原料斗,通过两个原料斗同时出料,降低出料时间,同时将粉料斗适当加长以使其能够位于第一输送带的输出端的正下方,通过计重单元计重,就可以在短时间内将粉料输入到粉料斗内并计重准确后输出至基坑中。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粉料斗的仰视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第一吊杆的放大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例1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的放大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详细说明,但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任何限制。

实施例1

如图1-4,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包括依次布置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100、基坑200、混料器300,所述的基坑200和混料器300之间设有提升单元400和提升料斗500,所述的提升料斗500通过提升单元400在基坑200和混料器300之间运动,所述的提升单元400包括倾斜布置的轨道401、用于拉动提升料斗500沿轨道401运动的钢缆402以及和钢缆402连接的卷扬机403;轨道401设置在基坑200和混料器300的进口之间,所述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100包括架体1,所述的架体1由上下固定连接的上架体11和下架体12组成,所述的上架体11上设有原料斗2和设置在原料斗2下方的第一输送带3,所述的下架体12上设有粉料斗4和设置在粉料斗4下方的第二输送带5,所述的原料斗2和第一输送带3为两组且分布在上架体11的两端,所述的粉料斗4位于两个第一输送带3的输出端的正下方;所述的下架体12和粉料斗4、第二输送带5之间设有计重单元6;所述的原料斗2和粉料斗4均为上粗下细的四面锥形体结构;所述的第二输送带5的输出端位于基坑200的正上方。作为隐含的第一输送带3和第二输送带5均通过电机驱动。

在实际应用中,原料-粉煤灰通过输送皮带或铲车输送到原料斗2中,然后计重单元6归零开始计重,第一输送带3动作,将原料斗2中的粉煤灰输送到粉料斗4中,然后粉料斗4的原料达到计重要求后通过第二输送带5输送到基坑200内,基坑200内有提升料斗500,在卷扬机403的作用下,提升料斗500提升到混料器300内,混料器300的入口设置有一个螺杆输入管,螺杆输入管用于输入水泥。而粉碎活化的混凝土废弃物通过人工加入到基坑200内的提升料斗500内。

本系统的粉煤灰高效计重输出装置100通过2个原料斗2配合一个粉料斗4,其输出速度快,能够有效的提高加工效率,降低加工时间。

在本实施例中,还包括支架7,所述的粉料斗4和输送带均固定在支架7上,所述的计重单元6包括第一吊杆61、第二吊杆62和计重传感器63,所述的架体1和支架7之间通过第一吊杆61连接,所述的第一吊杆61上设有计重传感器63;所述的粉料斗4的外周设有固定框8,所述的固定框8和下架体12之间通过第二吊杆62连接,所述的第二吊杆62上也设有计重传感器63;所述的固定框8和支架7固定连接。

本实施例采用悬吊的方式来进行计重,通过第一吊杆61和第二吊杆62悬吊支架7和固定框8,并且考虑到如果将粉料斗4、支架7、输送带看成一个整体,重心会集中在粉料斗4的位置,通过上述的第一吊杆61和第二吊杆62的布置,其可以提高悬吊稳定性,提高计重精确度。

优选地,所述的第一吊杆61为两个分别连接在支架7的前后两端,所述的第二吊杆62为两个分别连接在固定框8的两侧,所述的固定框8包括内框81和外框82,所述的内框81固定在粉料斗4上,所述的第二吊杆62连接在外框82上;所述的内框81和外框82固定连接,所述的外框82和支架7之间通过连接杆83连接。内框81主要用来固定粉料斗4,外框82主要是用于将粉料斗4的重量分散到第二吊杆62和支架7上,降低支架7的负荷,且能够提高计重精确度。

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的第一吊杆61和第二吊杆62的结构相同,所述的第一吊杆61包括上杆体610和下杆体620,所述的计重传感器63的上下端均设有螺纹孔,所述的上杆体610和下杆体620与计重传感器63连接的一端均连接有与螺纹孔配合的连接螺栓630;所述的上杆体610和下杆体620均为螺纹杆;所述的上杆体610通过螺帽连接在架体1上,所述的下杆体620连接在支架7上。在连接过程中,首先将连接螺栓630旋紧在螺纹孔内,然后通过螺帽将上杆体610和下杆体620固定在对应的下架体12和支架7上。

优选地,所述的支架7的端部设有竖直布置的两根支撑杆71,所述的两根支撑杆71的顶部通过横杆72连接,所述的下杆体620通过螺帽连接在横杆72上。

为了防止原料斗2和粉料斗4堵塞,所述的原料斗2和粉料斗4的底部均设有加压气管9,所述的架体1上设有气源91和脉冲阀92,所述的加压气管9通过脉冲阀92和加压气管9连接。通过脉冲阀92的动作可以对粉料进行冲击,防止粉料在原料斗2和粉料斗4的出料口堵塞。

为了防止粉煤灰逸散,所述的原料斗2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粉料斗4的出料口的两侧、所述的第二输送带5的两侧均设有软性挡板10;所述的软性挡板10以可拆卸的方式连接在对应的原料斗2的出料口、粉料斗4的出料口、支架7上。

上所述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凡在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原则范围内所作的任何修改、等同替换和改进等,均应包含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111875.7

申请日:2019-01-22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75154U

授权时间:20191213

主分类号:B28C7/06

专利分类号:B28C7/06;B28C3/00;B28C5/08

范畴分类:26K;

申请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16127 广东省惠州市博罗县石湾镇铁场工业区

发明人:孙海昭;陶燕华;张文昌

第一发明人:孙海昭

当前权利人:惠州海加绿色建筑集成有限公司

代理人:龚元元

代理机构:44467

代理机构编号:广州市科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44467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一种快装墙体的原料粉料混合系统论文和设计-孙海昭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