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水文过程论文_阳辉,曹建生,张万军

导读:本文包含了生态水文过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文,生态,水文学,过程,同位素,叶面积,塔里木河。

生态水文过程论文文献综述

阳辉,曹建生,张万军[1](2019)在《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水文学是一个可定义和发展的学科,是在不同时空尺度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探讨生态水文过程。山地的生态格局和水文过程对下游景观有重大的影响。针对山区干旱缺水、水生态退化以及水灾害等一系列生态问题,从林草地水文生态效应角度,探讨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进展,山地降水资源调控技术措施和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植被生态需水量的计算方法包括面积定额法、潜水蒸发法、植物蒸散发量法、水量平衡法、生物量法、基于遥感技术的计算法等,各种方面在不同区域的适用性不同;生态水文模型有SWAT模型、SWIN模型、EcoHAT模型等,不同的模型应用领域不一;降水资源的高效利用措施包括降水资源的就地利用—入渗水利用,如坡改梯工程、集水造林种草工程以及适时深耕技术等;降水资源的迭加利用—径流水利用,如淤地坝工程和坡面集水造林种草工程等;以及降水资源的间接利用—蒸发水利用叁个方面,如黑色覆盖技术、砾石覆盖技术和土壤覆盖技术等。以河北太行山区为例,分析得出造林坡地的径流系数明显低于裸岩坡地。山地水旱灾害形成机制与水资源调控利用技术的研究、坡地与流域的降雨径流关系研究等方面应是未来山地生态水文过程的研究重点。(本文来源于《生态科学》期刊2019年06期)

赵宁[2](2019)在《新书介绍: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揭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原因与调控机理。生态水文学关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系统性研究气候—土壤—植被动态过程中的水文机制。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生态水文过程的认知是评估全球变化对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基础,这不仅是联合(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10期)

赵宁[3](2019)在《新书介绍: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揭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原因与调控机理。生态水文学关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系统性研究气候—土壤—植被动态过(本文来源于《地球科学进展》期刊2019年09期)

宋长青[4](2019)在《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观测-模型-数据分析集成研究专辑前言(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Research on ecological-hydrological processes in arid/semiarid environments mainly focuses on the following aspects:1)evolution of the current environments,2)impacts of human activities and climate change,and 3)sustainable development.In the last decades,with the(本文来源于《Journal of Geographical Sciences》期刊2019年09期)

夏露[5](2019)在《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黄土高塬沟壑区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在全球气候波动以及区域实施退耕还林还草等水土保持措施的的背景下,有效揭示区域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的生态水文响应机理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黄土高塬沟壑区的典型流域——砚瓦川流域为研究对象,以生态水文学中的蓝绿水理论为理论基础,分析了流域1981-2016年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规律并对未来变化趋势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采用传统水文分析方法探讨了变化环境对生态水文过程的影响,同时利用分布式水文模型MIKE SHE和土壤侵蚀预测模型RUSLE对流域生态水文过程进行模拟,揭示绿水资源与植被生态需水的支撑耦合关系,并对未来时期变化环境下的生态水文过程进行预测。论文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在不同土地利用时期,砚瓦川流域耕地面积均为最大,其次为草地,而居民地和林地面积处于此消彼长的状态,水域面积一直最小。总体来看,砚瓦川流域土地利用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主要表现在草地和居民地的减少以及林地的增加上,研究前期1981-1995年土地利用数量和空间变化很小,在中期1995-2000年土地利用变化逐渐明显,在后期2000-2016年土地利用变化达到了高潮。CA-Markov模型预测结果表明未来不同时期土地利用面积大小排序均为:耕地>草地>林地>居民地>水域,林地仍是增加最快的土地利用类型,耕地面积有所减小,草地面积有所增加,这些都与流域实施的退耕还林还草等生态恢复措施产生的土地利用驱动相吻合。(2)流域多年平均降水量为535.8 mm,整个研究期内年降水量呈现不显着的增加趋势,以平均每年1.351 mm的速度在增加,且未发生突变;流域多年平均日气温、日最高气温和日最低气温分别为9.3、14.4和5.4℃,且均呈现了极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各自的突变点分别发生在1 997年、1994年和1 997年;流域多年平均潜在蒸散发量为1172.1 mm,在年际上呈现极显着的增加趋势(p=0.01),以平均每年4.121 mm的速度在增加,且于1993年附近发生了突变,其中气温的升高和相对湿度的下降是造成砚瓦川流域潜在蒸散发显着增加的主要原因。未来降水及潜在蒸散发预测结果表明,降水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30s,其次为2040s,而降水最少的时期为2020s;潜在蒸散发最大的时期出现在2040s,其次为2020s,而最少的时期为2030s,但无论处于何种气候情景,流域降水和潜在蒸散发与1980-2009年均值相比均呈现增加的趋势。(3)流域多年平均绿水量、蓝水量和输沙量分别为514.2 mm、21.6 mm和1619.3 t·km-2,年绿水量存在不显着的增加趋势,而年蓝水量和输沙量呈现显着的减少趋势(p=0.05),并分别以1.865 mm·a-1、-0.118 mm·a-1和-25.825 t·km-2.a-1的速度在变化,另外,在研究期间年绿水量未发生突变,而年蓝水量和输沙量均在1998年附近发生了突变。流域降水、潜在蒸散发及下垫面变化对绿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65.9%、13.4%和20.7%,对蓝水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39.2%、54.5%和84.7%,而气候变化和土地利用变化对输沙变化的贡献率分别为12.8%和87.2%,可见,降水变化才是引起流域绿水变化的主要因素,而土地利用变化对于流域水沙变化的影响占主导地位。(4)MIKE SHE模型从整体上能较好地再现砚瓦川流域日径流动态变化,模型基准期的相关系数和纳什效率系数分别为0.836和0.629,变化期相应为0.781和0.589。根据MIKE SHE模型的输出结果,流域多年平均绿水量为509.2 mm,其中,植被蒸腾量、土壤蒸发量、植被截留量和土壤水蓄变量分别为227.1、252.3、28.4和1.4 mm,生产性绿水占到了绿水总量的44.7%。在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植被基本生存的需水要求,而在适宜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大体上维持草地植被正常生长,基本满足耕地农作物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但完全不能满足林地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多年平均盈亏程度为-23.7%)。(5)流域多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为3543.7 t·km-2,年土壤侵蚀模数呈现显着的下降趋势(p=0.05),其中,基准期和变化期平均土壤侵蚀模数分别为4254.0t·km-2和2917.4 t·km-2。流域土壤侵蚀呈现出较高侵蚀强度向较低侵蚀强度转化的变化特征,但是可能对于侵蚀较为强烈的地带如沟壑区及其产生的重力侵蚀还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草地在所有土地利用类型中土壤侵蚀量占比最大,而侵蚀量最大的坡度出现在15-25°这个坡度等级,该土地利用类型和坡度区域应作为未来水土流失治理的重点区域,另外,分离评判法结果表明,土地利用和气候变化对于减小砚瓦川流域土壤侵蚀的贡献率分别为33.2%和66.8%,这说明气候变化对于流域土壤侵蚀量的减少起到了主导作用,但这是未考虑水库、淤地坝等工程措施对流域土壤侵蚀的影响所得出的结果。(6)在最小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未来绿水资源量能够满足植被基本生存的需水要求,但是在适宜生态需水量的限制下,绿水资源量能够大体上维持草地和耕地的植被正常生长(但是在4月、5月和6月份会发生缺水),但完全不能满足林地植被正常生长的需水要求,林地在大部分月份都会出现生态缺水问题。流域RCP4·5和RCP8.5情景下的未来土壤侵蚀响应规律大致相同,以RCP4.5情景为例,砚瓦川流域2020s、2030s和2040s时期的土壤侵蚀模数平均值分别为3701.0 t·km-2、3930.2 t·km-2和3780.6 t·km-2,与现阶段2006-2016年平均土壤侵蚀模数(2251.5 t·km-2)相比,分别增加了64.4%、74.6%和67.9%。虽然在未来不同时期流域治理会继续降低流域土壤侵蚀强度,但是在降水增加的综合作用下,流域土壤侵蚀强度却呈现了较为明显的增加趋势。(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魏秀[6](2019)在《变化环境下汉江流域社会生态水文演变过程分析与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汉江是长江最大的支流,是南水北调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水源地。汉江流域上建有多个大型水库,承担着供水发电的任务。在汉江综合治理、水源地保护、退耕还林等政策措施下,汉江上游的社会经济-生态-水文等要素在相互作用下逐步演化,青山绿水得到了进一步保护。因此,研究汉江的社生态水文系统的演化机理、演变过程和特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研究分析了汉江陕南地区的社会-生态-水文的变化规律,构建了汉江上游社会生态水文演化模型,研究了未来社会生态水文的演变过程,为汉江上游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提供理论和建议,得到的主要结果如下:(1)采用相关系数分析法,Kendall秩次相关检验、突变方法等,揭示了研究区域社会经济因子的演变规律。结果发现,总人口整体呈上升趋势,其增长率和城镇化率在2002年左右发生突变。表征经济发展水平的因子均在2005年左右发生明显上升的变化,进入高速发展阶段,研究期间后期增长率开始下降。农业发展因子中,耕地面积整体呈下降-显着下降-趋于稳定并略有上升的变化;粮食产量呈下降趋势,在2002年左右发生突变;牲畜总存栏呈线性趋势上升,其增长率却呈不显着下降趋势。(2)采用统计学方法、突变检验、小波分析方法等,阐明了研究区域生态、水文、气象的演变规律,结果表明:林草地面积覆盖率呈显着增加趋势,在2006年左右发生突变。石泉站的年径流量呈不显着下降趋势,在1991年左右发生突变。降水量呈显着下降趋势;且在1985年左右发生突变。蒸发量呈不显着上升趋势,在1994年左右突变。小波周期分析结果显示,石泉水文站的年径流序列存在5个峰值;年降水量和潜在蒸发量均存在3个峰值。(3)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关联度分析研究了石泉以上区间和石泉-白河区间的社会经济、生态与径流变化量的关联度,这两个地区社会经济指标的第1主成分和第2主成分与石泉站年径流变化量、白河站年径流变化量的关联度均较高。(4)识别确定了社会生态水文演化模型的边界条件,定性分析了模型内部各要素的因果关系,结果表明,牲畜总存栏、耕地面积、灌溉面积比例增加,人口自然增长率和城镇化率的提高,工业用水定额、工业增加值的增加,第叁产业人员的增加都会引起区间用水总量的增加。为下一步建立演化模型奠定基础。(5)基于系统中各变量之间的定量关系,构建了汉江陕南地区的社会生态水文演化基准模型,在基准模型的基础上通过改变参数值提高了模型的精度,通过对实测过程的模拟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得到模拟效果良好的参数集,代表性变量中最大平均误差为石泉年径流量14.62%,同时遴选了代表性敏感参数。(6)根据敏感性参数,设置自然延续型、经济发展型、绿色发展型、产业结构调整型四种发展情景,根据模型运行结果和实际情况,给出了两种不同情况下的方案优选。并根据发展情景提出了相应的降低工业用水定额、适当调整产业结构、推动第叁产业发展、降低灌溉定额、加强后备土地资源的开垦等政策建议和措施。(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9-06-30)

吕斯丹,宋贤威,温学发[7](2019)在《降水与土壤水混合过程的生态水文分离现象及其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往通常假设降水与土壤水完全混合后形成径流,而基于δD-δ~(18)O关系研究表明,降水与土壤水混合存在生态水文分离现象,即土壤水可分为由土壤无效水和可供植物吸收的有效水构成的束缚水及自由移动形成径流的自由水,且两个水库间存在着部分混合即连接性.本研究系统阐述了"生态水文分离"的概念及其内涵,描述了降水与土壤水的混合过程以及两个水库δD和δ~(18)O的特征与关系,总结了土壤水、束缚水及自由水δD和δ~(18)O直接观测及替代观测方法的优缺点,并阐明了径流小区及流域尺度上基于直接及替代观测方法的土壤束缚水与自由水完全分离及连接性的定性研究进展,同时阐明了基于模型和控制试验的土壤束缚水与自由水完全分离及连接性的定量研究进展,并指出应加强生态水文分离过程的定性及定量方法以及对传统生态水文模型的影响和改进研究.(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方桥,张克海,张钰佳[8](2019)在《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对风力侵蚀响应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给出了生态水文过程的定义,分析了干旱区风力侵蚀危害及现状,综述了生态水文过程中所包含的自然因素对风力侵蚀的影响,得出了以下结论: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土壤的抗风蚀的能力增强;良好的植被状况是预防和削弱风力侵蚀的重要措施;无论是在哪种类型的土壤中,土壤抗风蚀能力随土壤有机质含量的增高而增高;风对风蚀的影响是通过风速与风向来决定的,只有对风速和风向有一定的控制,才会大大减少当地的风蚀程度。另外,人类活动也是影响风力侵蚀的重要因素。通过对两种因素的影响探究,联系这些因素与生态水文过程之间的联系,提出了预防和削弱风力侵蚀的措施,为干旱区土壤风力侵蚀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绿色科技》期刊2019年06期)

韩振华,张燕飞,梁文涛,焦瑞,纪纲[9](2019)在《同位素示踪技术于草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通过对日趋成熟的同位素示踪技术的应用方向及研究方法进行总结,对生态水文过程主要包含的生态水文物理过程、生态水文化学过程及生态水文效应如何用同位素示踪技术进行研究做了一定的论述,为明确阐释草地生态水文过程提供了研究方向,并为草原生态恢复提供一定的支撑作用。(本文来源于《中国标准化》期刊2019年06期)

谢天明[10](2018)在《气候变化对塔河干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暖导致生态水文过程改变己经成为众多学者研究的热点。塔里木河具有自然资源丰富和生态环境脆弱的双重特点,其生态水文过程对气候变化尤为敏感。本文基于气候、生态水文数据分析研究,揭示了流域气候、生态水文过程变化的特征及趋势,定量描绘了塔河干流河道外生态需水过程线。主要结论如下:(1)基于M-W和M-K检验法,1958-2014年塔里木河流域主要气候因子变化特征明显。气温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突变点为1985年;降水序列呈持续增加的趋势,突变点为1986年。小波分析结果显示,气温和降水序列在演变过程中存在多时间尺度周期特征,气温周期为28年、22年和13年,降水序列周期为28、18、13年。(2)“四源一干”径流研究表明,阿克苏河和开-孔河径流呈显着增长,速率分别为6.10×108m3/10a和3.67×108m3/10a,径流突变点分别在1992年和1987年,均滞后于气候因子突变点。和田河和叶尔羌河没有发生明显突变且增长趋势不明显,干流径流量呈明显下降趋势且越靠近下游,来水量越少,径流递减的速率越大。(3)小波变换和小波分析结果显示,阿克苏河径流和气温振荡周期更为相似,叶尔羌河和和田河与降水的变化周期较为相似,开-孔河径流与气温和降水均具有相似的周期变化。灰色关联分析显示,“四源一干”的径流序列均与气温相关程度更高。塔里木河径流成分多来自高山融雪,气温升高导致消融加剧,径流变化与气温相关程度更高。(4)气候、径流、生态需水叁者关系研究表明:气温升高,源流区径流增加,气候影响径流但变化具有滞后性。干流径流总量远大于河道外天然植被生态需水但年内分配不均,3-6月缺水严重。气温升高、降水增多,在一定程度也直接引起植被盖度增加,从而导致生态需水的增加。(本文来源于《西安理工大学》期刊2018-06-30)

生态水文过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生态水文学(Ecohydrology)是生态学和水文学的新兴交叉学科,研究陆地表层系统生态格局与生态过程变化的水文学机理,揭示陆生环境和水生环境植物与水的相互作用关系,了解与水循环过程相关的生态环境变化原因与调控机理。生态水文学关注在不同时空尺度上和一系列环境条件下的生态水文过程,系统性研究气候—土壤—植被动态过程中的水文机制。目前水资源短缺已经成为全球性问题,对生态水文过程的认知是评估全球变化对水安全和生态系统功能影响的基础,这不仅是联合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生态水文过程论文参考文献

[1].阳辉,曹建生,张万军.山地生态水文过程与降水资源调控研究进展[J].生态科学.2019

[2].赵宁.新书介绍: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3].赵宁.新书介绍:生态水文过程观测方法[J].地球科学进展.2019

[4].宋长青.黑河流域生态水文过程的观测-模型-数据分析集成研究专辑前言(英文)[J].JournalofGeographicalSciences.2019

[5].夏露.基于绿水理论的砚瓦川流域生态水文过程对变化环境的响应[D].西安理工大学.2019

[6].魏秀.变化环境下汉江流域社会生态水文演变过程分析与模拟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9

[7].吕斯丹,宋贤威,温学发.降水与土壤水混合过程的生态水文分离现象及其研究进展[J].应用生态学报.2019

[8].方桥,张克海,张钰佳.干旱区生态水文过程对风力侵蚀响应机制[J].绿色科技.2019

[9].韩振华,张燕飞,梁文涛,焦瑞,纪纲.同位素示踪技术于草地生态水文过程研究中的应用[J].中国标准化.2019

[10].谢天明.气候变化对塔河干流生态水文过程影响研究[D].西安理工大学.2018

论文知识图

论文的逻辑框架结构流域水循环驱动下湿地生态系统演变过...湿地生态水文耦合模拟框架湿地生态水文综合调控理论框架白洋淀流域地理位置白洋淀湿地芦苇斑块分布格局(图片来...

标签:;  ;  ;  ;  ;  ;  ;  

生态水文过程论文_阳辉,曹建生,张万军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