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憩空间结构论文_李明芳

导读:本文包含了游憩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空间,空间结构,湿地,滨海,城市,公园,昆明市。

游憩空间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李明芳[1](2017)在《空间协同视角下的滨海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当今社会,快速城市化带来的物质积累和城市重构,使现有的城市游憩空间无法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游憩需求。城市游憩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滨海游憩空间,为游憩者提供了休闲活动的场所。本文在空间协同视角下,以空间句法为理论基础,通过具体案例——烟台北部滨海,从实地调研和句法分析的视角对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进行解析,以期为协同视角下滨海游憩空间结构优化提供参考。在句法分析中从宏观、中观、微观的角度来剖析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协同关系,从中总结出影响现有滨海游憩空间结构中的问题,并在宏观、中观、微观的协同视角下对滨海游憩空间结构进行优化。全文一共有六章,具体内容如下:第一章绪论,对研究对象的背景、目的意义以及本文的创新点进行了阐述,并研究了国内外对滨海游憩空间研究的现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第二章城市游憩空间理论系统,对研究需应用的概念、结构模式以及下文中理论进行综述。第叁章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概况与区域调研,对烟台游憩环境进行概况梳理,并对烟台滨海游憩空间分段并进行实地调研以及问卷调查,综上,对烟台滨海游憩空间进行分析。第四章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协同性分析。在宏观层面上对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结构与主城区分析,中观上对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内部结构分析,微观上对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结构组团分析,进而得到每部分的空间特征。第五章烟台滨海游憩空间的问题及协同性优化策略。在问卷调研分析以及空间句法分析基础上,分别从宏观、中观以及微观的角度综合对烟台市滨海游憩空间整体及组团空间结构进行优化提升。第六章结论与展望。(本文来源于《青岛理工大学》期刊2017-12-01)

张旻[2](2017)在《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特征及结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河道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生态与景观资源,其亲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为营造良好的游憩空间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在论述城市河道特征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点、线、面的结构构成,以促成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优化布局。一、基本概念(一)游憩游憩(Recreation)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本文来源于《牡丹》期刊2017年18期)

姚雪松,冷红[3](2017)在《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园游憩空间满意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问卷调查基础上,基于结构方程模型法构建5个维度共25个影响因子变量的居民公园游憩空间满意度模型,探求影响居民公园游憩满意度的主要因子和内在因果关系,总结公园空间优化设计的影响机制,提出提升公园游憩空间品质的适应性策略。(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7年S1期)

申倩[4](2015)在《江苏溱潼古镇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条件的提高与改善,人们的游憩需求与日俱增。古镇作为热门的游憩场所,以其具有韵味的特色建筑、悠久的历史文化和质朴的民风民俗吸引了众多的游憩者。溱潼古镇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不仅是本地居民的日常游憩场所,也是外来游憩者进行游憩的场所之一。古镇的游憩空间是游憩者游憩活动开展的重要区域,因此古镇游憩空间的结构决定了游憩者的空间使用行为以及空间使用效率。本文以多学科理论为基础,分别在2014年的10月、11月、12月和2015年的1月、2月在古镇进行实地数据收集、问卷调查与访谈,利用数理统计、空间句法软件和SPSS软件分析了溱潼古镇的游憩空间环境、点状游憩空间的布局与类型、线状游憩空间的布局以及空间可达性和可理解性、古镇游憩者的游憩行为及满意度评价。根据溱潼古镇游憩空间结构存在的实际问题,本文对溱潼古镇游憩空间结构提出了优化模式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针对溱潼古镇游憩空间环境提出了以打造民俗风情为核心,改善河道与交通环境为基础的空间环境优化模式;针对溱潼古镇点状游憩空间提出了需求导向的优化模式;针对溱潼古镇线状游憩空间提出了整体均衡的优化模式。(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15-05-30)

施惠[5](2013)在《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城市水资源环境陷入严重的污染和枯竭当中,城市水源甚至饮用水源都是亟需改善的问题,城市湿地公园作为改善水质,划定生态保护区,缓解城市地下水贮备危机的作用,其强大的生态功能已经越来越受到全球各界的关注,无论是政府机关、研究学者或广大市民,都越来越关注居住的城市生态环境,城市水资源环境、城市生态湿地公园环境的研究与建设。在这种背景下,城市湿地公园建设在我国方兴未艾建立起来。由于城市湿地公园的城市属性,区别于国家湿地公园的保护区意义,其社会性更强。相对于湿地自然保护区更加注重游憩这一使用功功能。目前湿地公园多是从湿地自然保护区发展而来的,湿地景观大部分都处于自然状态,基本上不具备当地民俗文化特色的游憩场所,如何将优美的自然条件和场地的人文及民俗、民族文化合理的结合起来,打造丰富和谐多样的游憩空间,在满足湿地公园自身的经营的同时弘扬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是城市湿地公园能够长远的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保障。深入研究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的理论和实践可以推动湿地可持续发展的保护利用,还能结合地域文化环境营建城市湿地公园,创造有归属感的生态休闲场所,有利于是发展和提炼区域文化特色,提升地域的综合竞争力。研究内容从游憩的角度,以结合地理条件、景观格局、空间结构叁个新的研究方向,对不同类型的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进行研究。利用系统论的方法,从部分到整体的思路来研究。首先,对城市湿地公园关于游憩空间的各个部分进行研究分析,将游憩空间相关的游憩空间类型、游憩空间层次、游憩空间要素叁个方向整研究。游憩空间类型从城市湿地公园特有的游憩活动方向进行分类研究。游憩空间层次从游憩者与游憩环境之间的距离方向进行共性分析。游憩空间要素从自然景观要素、地域文化要素及游憩动机要素来分析,以城市湿地公园的自然基地条件对城市湿地公园进行分类。提出4种湿地基底纹理类型:点、条、面、网。其次,研究由各个部分组成的游憩空间之间的相互关系。从游憩中心地的分布情况出发对游憩中心地之间的结构进行提炼和归类。得出单核心式游憩空间结构,多核心的串珠式及围绕式游憩空间结构。并尝试找出其科学对应的相互关系,希望能找到简单的图形识别方法,帮助城市湿地游憩空间规划设计达到直观、生态、系统的目标。(本文来源于《西南交通大学》期刊2013-06-01)

丁宁[6](2013)在《基于居民需求的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生产力的水平得到了极大的提高,并且还在快速地增长。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可支配收入的增加,闲暇时间的增多,对于各种游憩活动的需求也在日益增长。我国目前处于社会的高速发展和城市化快速推进的过程中,城区扩展、城市建设导致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问题日益突出。城市游憩供给与城市游憩需求之间并不协调。因此,本文以乌鲁木齐市为案例地,从居民需求的角度,运用文献研究法,实地调查法,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方法,对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进行研究,为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的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同时也能为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城市的游憩空间和设施发展和完善提供帮助。通过实地调查和参照乌鲁木齐市总规,总结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资源的类型、特征及分布状况,并对游憩空间的数量进行统计和分析。通过问卷调查,对游憩者闲暇时间的安排,游憩者的出游动机以及游憩者对周围游憩环境与设施的感知状况加以分析,得出城市游憩者的游憩需求特征。阐述影响游憩需求的因素和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理想模式。得出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呈现“极核—散点—带”模式。通过对游憩资源的分析,发现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布局存在不合理性,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单一,游憩空间与特色文化的融合性较弱,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建设不完善,生态环境质量较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完善商业游憩场所、充分开发并利用公园、广场等游憩资源,注重文娱体育场馆和社区游憩空间的建设,加强文化产业与游憩空间的融合以及改善城市内部公共交通建设,提高游憩空间的环境质量等措施,以达到进一步优化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的目的,最终能够满足居民的游憩需求。(本文来源于《新疆师范大学》期刊2013-05-25)

冯维波[7](2010)在《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结构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探讨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组成要素、层次构成、组成单元、结构模式,归纳提出了城市游憩空间系统布局的理想结构—"极核-组团-扇形-环状"复合蛛网模式。(本文来源于《建筑学报》期刊2010年S2期)

彭丽[8](2010)在《重庆都市区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城市化进程摆脱了长期徘徊不前的局面,步入了一个较快发展的时期。近年来我国的城市化率提升速度很快,在世界的城市化历史上都是很少有的。然而,在快速的城市扩张建设过程中,对城市居民的休闲、游憩需求却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导致城市游憩空间供给与城市游憩需求之间存在着不平衡的矛盾。一个城市游憩功能要充分发挥,不仅依靠数量众多的游憩空间,也依赖于合理的城市游憩结构。所以本文以重庆都市区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为研究对象,在充分了解重庆都市区市民游憩需求的基础上,提出游憩空间的优化方案。具体内容包括:理论扩展方面:对国内外游憩空间和游憩需求的相关研究进行了总结分析,并做出客观评价,再此基础上概括出本文的研究方法和路线;界定游憩概念;探讨城市游憩空间的类型划分和空间结构模式。具体分析方面:通过问卷调研,就重庆都市区城市居民闲暇时间的利用、游憩空间的选择意愿、外出游憩影响因素、游憩场所感知情况等方面进行分析,总结重庆都市区市民游憩需求的总体特征;通过实地调研,掌握重庆都市区重要游憩空间的数量和分布情况,对游憩空间进行分类统计和分析,总结重庆都市区游憩空间分布的特征。结构优化方面:将重庆都市区市民的游憩需求特征和游憩空间供给特征进行对比,提出重庆都市区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优化方案:“极核-组团-轴线-带”蛛网状复合式地域空间结构模式。(本文来源于《重庆师范大学》期刊2010-03-01)

徐培[9](2009)在《滨海旅游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城市旅游已成为国内旅游发展的重要支撑点。城市游憩空间布局是影响城市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也越来越受到关注。随着2008年全国休假制度的重新确立,近程旅游和市内休闲也成为居民假期休闲的主要方式。滨海旅游城市由于其旅游资源相似性和分布的集中性,需求和供给矛盾突出,许多滨海城市在旅游规划时往往采取模仿手段,不能形成自己的特色。对滨海旅游城市游憩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可以为城市游憩规划提供相应的科学依据,对合理布局城市的游憩空间、挖掘滨海旅游城市的特色、帮助形成核心竞争力有很大的帮助。对城市游憩空间结构进行研究,要分为别对游憩空间布局结构和居民行为结构进行分析,即城市游憩空间的供需两方面。文章运用景观生态学理论、游憩系统理论等分析滨海旅游城市游憩空间结构,并以青岛市为例作了具体研究,认为优化滨海旅游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重点是要达到供需平衡,合理利用各地段资源,深度发掘城市的文化内涵和历史底蕴,形成城市的特色,以达到方便居民的生活、吸引游客旅游的目的,从而推动滨海旅游城市游憩发展,提升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期刊2009-05-20)

刘希玲[10](2009)在《昆明市环翠湖游憩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社会的进步,闲暇时间的增多,人们对于游憩的要求越来越高。早在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CIAM)制定的“雅典宪章”首次将“游憩”纳入到城市规划的四大内容(居住、工业、游憩、交通),反映出“游憩”日益成为城市的主要功能之一。在我国,随着社会生产力和国民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社会生活中最明显、最直接的反映是物质生活极大改善、闲暇时间在数量和结构上都有了很大变化。但城市的游憩空间并不能充分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研究城市内部的游憩空间为城市居民提供优质的游憩空间成为必不可少的部分。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对已有文献进行回顾,综合分析现有的游憩理论与游憩空间结构的研究成果,并做出客观评价。其次,文章对游憩、城市游憩、空间、城市空间、城市游憩空间的概念及联系进行辨析,阐述了游憩的本质、城市游憩的特点、城市游憩空间的形态,城市游憩空间类型及城市游憩系统布局的一般规律。并以区位理论、人居环境理论和景观理论等城市游憩空间研究理论作为文章实证研究的理论基础。第叁部分是环翠湖游憩空间结构研究,主要分析了昆明市主城区和环翠湖自然与人文概况,重点介绍环翠湖的人文状况。介绍了研究区域和调查的基本情况,并调查环翠湖游憩空间的类型及分析其成因。第四部分是环翠湖游憩空间结构优化及对策研究,在调查问卷进行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及相应优化对策。第五部分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并指出了本文研究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期刊2009-05-19)

游憩空间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河道是现代城市重要的生态与景观资源,其亲水性和生物多样性等特征为营造良好的游憩空间提供了基础条件。本文在论述城市河道特征与构成要素的基础上,分析了其点、线、面的结构构成,以促成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优化布局。一、基本概念(一)游憩游憩(Recreation)源于拉丁语"Recreatio",意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游憩空间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李明芳.空间协同视角下的滨海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2].张旻.城市河道游憩空间的特征及结构[J].牡丹.2017

[3].姚雪松,冷红.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公园游憩空间满意度研究——以长春市为例[J].建筑学报.2017

[4].申倩.江苏溱潼古镇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15

[5].施惠.城市湿地公园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西南交通大学.2013

[6].丁宁.基于居民需求的乌鲁木齐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新疆师范大学.2013

[7].冯维波.城市游憩空间系统的结构模式[J].建筑学报.2010

[8].彭丽.重庆都市区城市游憩空间结构优化研究[D].重庆师范大学.2010

[9].徐培.滨海旅游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研究[D].扬州大学.2009

[10].刘希玲.昆明市环翠湖游憩空间结构及其优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9

论文知识图

2 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构成要素图城市游憩空间结构的构成要素大连城区游憩空间结构城市游憩空间结构模式示意图环城游憩空间结构组成要素Fig2...城市健身游憩空间结构模式

标签:;  ;  ;  ;  ;  ;  ;  

游憩空间结构论文_李明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