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果糖,磷酸,肝癌,腾冲,原发性,油茶,超声。
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论文文献综述
卿卓,苏睿,赵文正,李林庶,任晓晓[1](2019)在《腾冲红花油茶花蜜蛋白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鉴定、克隆与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鉴定出花蜜中某些影响花蜜化学组成的功能蛋白,并探讨其在花蜜分泌及组分调控过程中的功能,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验材料,利用MALDI-TOF/MS质谱分析方法初步鉴定出腾冲红花油茶花蜜中含有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BP2),然后根据质谱得到的部分肽段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腾冲红花油茶花蜜FBP2全长cDNA,命名为CRFBPase (GenBank登录号:MG764086)。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 428.13 Da,等电点为7.56。经同源比对分析发现CRFBPase基因序列与普通油茶的FBP2基因序列同源性高达98.8%,同时酶活检测结果也进一步证实该花蜜中含有FBP2,且该酶的活性会随着花蜜分泌累积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CRFBPase基因在开花后第5天的蜜腺和花部组织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蜜腺中表达量最高,开花后第5天(泌蜜高峰期)蜜腺显着高于花蕾期。本研究结果为进一步揭示FBP2在植物花蜜形成、分泌及糖组分调控过程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卿卓,苏睿,赵文正,李林庶,任晓晓[2](2018)在《腾冲红花油茶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P2)不仅是植物糖酵解途径中核心调节酶之一,而且还能为油脂合成过程提供2种关键底物,对油料作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材,根据已知普通油茶FBP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出腾冲红花油茶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全长cDNA,命名为CRFBPase (GenBank accession No. MG764086)。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 428.13 Da,等电点为7.56。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该蛋白氨基酸,利用DNAMAN与其他植物中的同源FBP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发现腾冲红花油茶CRFBPase与普通油茶(JX914588.1)和拟南芥(BT000106.1) FBP2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66.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腾冲红花油茶CRFBPase与普通油茶(JX914588.1)、马铃薯(DQ235169.1)、轮叶党参(AB243014.1) FBP2位于同一分支。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CRFBPase基因在腾冲红花油茶子房和种仁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种仁中表达量最高。腾冲红花油茶和普通油茶种仁CRFBPase基因表达量与含油量的比较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RFBPase基因在腾冲红花油茶种仁发育调控过程大量诱导表达,且对其油脂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腾冲红花油茶种仁中油脂代谢分子调控研究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分子植物育种》期刊2018年21期)
李定,墙氏梅良,淡文佳,任彦亮,张鞍灵[3](2017)在《新型异丁基苯酮类Ⅱ型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乙酮骨架存在于一些天然的抗菌活性化合物中[1-3]。我们从活性天然产物5-甲基-2,4二羟基苯乙酮出发合成了一系列新型异丁基苯酮类化合物。抗真菌活性表明部分化合物具有很好的广谱抗真菌活性。进一步,我们探讨了这类化合物的构效关系,亲水性的酰基化或者酯化修饰4位的羟基能提高化合物的抗菌活性。另一方面,酶水平的活性实验表明[4],这些化合物能很好的抑制稻瘟菌II型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活性,其中化合物5e和5g的抑制常数Ki值分别为15.12和14.27μM,抑制类型为竞争性抑制。这是首次报道这类天然产物衍生物的抗菌活性靶标。分子对接的结果证明了化合物5e和5g能很好的结合在酶的底物活性空腔中,解释了构效关系的酶抑制本质。以上结果表明化合物5g可以作为一个较好的先导化合物来开发靶向II型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新型抗真菌药物。(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期刊2017-09-23)
孙忠洋[4](2016)在《杀鱼爱德华氏菌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免疫原性及分泌调控》一文中研究指出集约化的高密度海水养殖使养殖动物病害的发生几率增加。杀鱼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piscicida)是水产养殖业中一种重要的病原菌,能感染多种鱼类,引起系统性的出血性败血病和肝、脾、肾及肌肉组织的坏死。为防控水产养殖业病害及减少抗生素使用,开发作用机制明确、安全有效的鱼用疫苗势在必行。课题组前期以E. piscicida EIB202基因组为基础的反向疫苗学亚单位疫苗筛选中,发现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ructose 1,6-diphosphate aldolase, FBA)免疫斑马鱼后,对病原菌E. piscicida的侵染具有较好的免疫保护力。FBA是糖酵解途径中的一种酶,参与胞内的能量代谢。近些年多种病原菌中的糖酵解酶被鉴定为多功能蛋白,即在胞内行使能量代谢功能的同时,能分泌到胞外参与病原菌毒力相关的功能。虽有报道称,FBA在一些病原中具有一定的免疫原性并能分泌于细胞表面或细胞外参与病原菌的细胞黏附作用,但对于FBA在E. piscicida中的免疫原性、分泌途径与调控及如何参与病原菌的毒力过程等研究还未见报道。针对以上情况,本论文对E. piscicida的FBA进行了免疫原性、分泌途径与调控及毒力相关功能等研究,获得了如下结果:首先,基于多种病原菌的FBA序列分析发现,病原菌中的FBA在其亚分类下相当保守。在非胞内定位分析中,五种常见水产病原菌杀鱼爱德华氏菌、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鳗弧菌(Vibrio anguillarum)、哈维氏弧菌(V. harveyi)和溶藻弧菌(V. alginolyticus)的FBA均能分泌到胞外。在对多种病原菌的免疫保护评价中,FBA在斑马鱼上展示了较好的交叉免疫保护效果,相对免疫保护力达45~80%;在经济鱼种大菱鲆动物实验中针对E. piscicida具有68%的相对免疫保护力,经FBA免疫后的大菱鲆血清对抗原蛋白具有显着的特异性反应,且对上述五种海洋病原菌具有交叉特异性反应和显着的杀菌活力。免疫相关基因的上调表达进一步表明,FBA能够有效地激发鱼体的特异性免疫系统。杀鱼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途径中的持家酶FBA具有良好的免疫保护力,可用于广谱型候选疫苗的开发。其次,通过对杀鱼爱德华氏菌多种分泌途径缺失株胞外FBA分泌水平和外膜小泡(OMV)内FBA含量分析,证明T3SS、T4SS、T6SS和Tat分泌途径的缺失并不能阻止FBA的分泌,且OMV也不是FBA的主要分泌方式。在随后的Pull-down及验证实验中,FBA能与Sec途径中分子伴侣SecB相互作用,并有可能通过Sec途径进行转运。基于建立的ELISA筛选方法,在基因覆盖率为75.6%的插入失活突变体文库中,未能筛选到FBA分泌缺失菌株,很大的可能是FBA的分泌与菌体的生长及代谢密切相关。FBA可能不依赖于单一的分泌途径,而是通过复杂的多途径分泌,且其分泌可能是菌体生长必不可缺的。再次,在FBA分泌调控研究中,发现E. piscicida FBA的分泌不需要信号肽,分泌量受到菌体自身调控,在分泌后期处于分泌和降解的动态平衡状态。突变体文库的筛选和验证发现,esrC是调控FBA分泌的重要基因,基因esrC的缺失使FBA分泌量显着上调。胞内转录水平分析发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缺失株△esrC中fbaA的表达水平与野生株没有显着性差异,然而secB表达水平相比于野生株呈明显下降趋势。野生株胞内FBA的转录水平与其胞外分泌量呈负相关,即在菌体生长过程中FBA胞外分泌量逐渐增加时,其转录水平反而降低。这些结果表明,FBA的分泌量并不受制于胞内表达水平,且转录调控因子EsrC并不直接调控fbα的表达,而是通过调控与FBA存在相互作用的secB或其他与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来调控FBA的分泌,即EsrC通过未知的间接方式调控FBA的分泌。FBA的分泌调控是复杂的。最后,FBA胞外功能活性的分析发现,分泌到胞外及细菌表面的FBA依然具有糖酵解酶活性,FBA在胞质、周质空间和胞外组分中的结构是一致的,并未因为分泌行使非糖酵解功能而进行较大的结构修饰。随后的细胞侵染实验显示,FBA有助于爱德华氏菌对HeLa细胞的黏附。通过分析爱德华氏菌48株不同毒株FBA的胞外分泌量发现,各个菌株均能分泌FBA,但胞外分泌量与病原菌的毒力强弱并不呈正相关关系。综上所述,本工作不仅为鱼用广谱型疫苗的开发提供了理论依据,也为杀鱼爱德华氏菌糖酵解酶的胞外分泌调控机制研究奠定了一定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东理工大学》期刊2016-09-06)
万里凯,李航,黎乐群,朱波[5](2008)在《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清醛缩酶测定对肝细胞癌(HCC)的诊断价值。方法对58例疑为HCC的患者行超声检查、测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DP-ALD)、甲胎蛋白(AFP),并与病理结果对照分析。结果58例肝内有肿块的患者有48例病理诊断为HCC,FDP-ALD对HCC检出的灵敏度、准确性、阳性预测值均高于AFP(灵敏度:79.17%VS60.42%;准确性:75.86%VS60.34%;阳性预测值:90.48%VS87.87%;P<0.05,而特异度两者相同。结论超声结合FDP-ALD可提高对HCC的诊断率,以补充血清AFP阴性的不足。(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8年21期)
万里凯,李航,黎乐群,王小燕,许春梅[6](2008)在《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超声联合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DP-ALD)等指标在原发性肝癌(HCC)射频消融(RF)、无水乙醇瘤内注射(PEI)治疗的监测作用。方法HCC38例次共83个肿瘤结节行RF或PEI治疗。治疗前后行超声检查、检测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甲胎蛋白(AF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RF组术后第1天FDP-ALD达最高值,随后呈直线下降,PEI组总的变化呈波浪状下降,AFP阳性组血清AFP术前及术后的分布与FDP-ALD一致,术后第1天FDP-ALD与治疗结束后AFP呈负相关。结论血清FDP-ALD活性变化可反映HCC组织的坏死程度,超声联合血清FDP-Ald活性测定可作为HCC消融治疗中的监测指标之一。(本文来源于《中国实用医药》期刊2008年15期)
万里凯,李航,黎乐群,赵荫农,袁卫平[7](2004)在《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监测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 探讨超声联合血清 1,6 -二磷酸果糖醛缩酶 (fructose1,6 - diphosphate aldolase,FDP- AL D)等指标在原发性肝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HCC)射频消融 (radio- frequency,RF)治疗中的监测作用。方法 HCC 14例共 14个肿瘤结节行 RF治疗。治疗前后行超声检查、检测不同时点的血清 FDP- AL D、甲胎蛋白 (AFP)等指标并进行比较。结果 术后第 1d FDP- AL D达最高值 ,随后呈直线下降 ,血清 AFP术前及术后的分布与之一致。结论 血清 FDP- AL D活性变化可反映 HCC组织的坏死程度 ,超声联合血清 FDP- AL D活性测定可作为 HCC消融治疗中的监测方法(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杂志》期刊2004年07期)
李航,黎乐群,万里凯,丁战玲,杨伟萍[8](2004)在《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DP-ALD)测定对经皮肝穿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PEI)治疗原发性肝癌的疗效评价。方法:18例共24个肝癌肿瘤结节行PEI治疗,检测治疗后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和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比较。结果:血清FDP-ALD活性在第1次PEI术后达最高值,随后呈波浪状下降,第8次回到术前水平,提示血清FDP-ALD活性变化可反映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血清AFP浓度治疗后也呈下降趋势,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结论:血清FDP-ALD活性测定可用于肝癌PEI的疗效评价,对AFP阴性的肝癌患者也有判断疗效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肿瘤临床》期刊2004年06期)
万里凯,李航[9](2004)在《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在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肝癌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ructose-1,6-bisphate Aldolase,FDP-ALD)简称醛缩酶,是醇醛缩合酶的简称,其系统名为D-果糖-1,6-二磷酸D甘油醛-3-磷酸裂合酶(D-Fructose-1,6-diphospate D-glyceradehyde-3-phosphate-lyase)。它能催化D-果糖-1,6-二磷酸和3-磷酸甘油醛及磷酸二羟丙酮之间的可逆反应,是糖无氧酵解或有氧氧化代谢过程的重要酶系之一,与葡萄糖和果糖代谢关系密切,也与糖原异生作用有关。近年来研究发现在大鼠的肝癌组织中和人类肝细胞癌患者的血(本文来源于《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期刊2004年01期)
万里凯[10](2002)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评价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Fructose-1,6-bisphate-Aldolase,FDP-ALD)测定对经皮肝穿无水酒精瘤内注射术(PEI)及经皮肝穿射频消融(RF)治疗原发性肝癌(HCC)疗效评价的价值。 方法:32例HCC患者分为两组,PEI组18例共24个肿瘤结节;射频组14例共14个肿瘤结节。检测PEI及RF治疗HCC后不同时点的血清FDP-ALD、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甲胎蛋白(AFP)的变化并进行相应比较。结果:HCC病人血清FDP-ALD活性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I组血清FDP-ALD活性在第一次PEI术后达最高值,随后呈波浪状下降,第八次回到术前水平,疗程结束后一个月低于术前水平;RF组术后第一天FDP-ALD达最高值,随后呈直线下降,第七天回到术前水平,疗程结束后一个月低于术前水平。血清AFP浓度治疗后均呈下降趋势,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显着性(P<0.05)。血清FDP-ALD与AFP于术前及术中的分布均不一致,但在疗程结束后一个月两者的分布趋向一致。提示血清FDP-ALD活性变化可反映肝癌组织的坏死程度,可作为评价HCC治疗疗效的血清学指标之一,特别可补充AFP阴性者不能通过血清AFP监测来 评价HCC治疗疗效的不足。血清ALT、AST及Fm-ALD的各次测 量值间有差即<0.05)IEI组第一次到第四次PEI治疗后血清ALT、 AST升高,与术前比较差异有显着性爬<0.05;第五次后肝酶水平接 近械水平。y组崛ALT、AST术后第17iM高,第3、5大逐渐 下降,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着性o<0.仍入术后第7天回到术前 水平。结论:血清FDP-Aid活性在肝癌病人明显升高,可用于肝癌 的诊断;肝癌消融治疗后血清FDP-Aid活性测定可用于肝癌消融治 疗的疗效评价,对AF P阴性的肝癌患者治疗后也有判断疗效的价值: 血清 ALT和 AST的测定可反映出癌旁肝组织的损害髓,腑M -Aid活性测定结合血清ALT和 AST的测定则可用于评判肝癌消融 治疗的彻底性。(本文来源于《广西医科大学》期刊2002-05-01)
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果糖-1,6-二磷酸醛缩酶(FBP2)不仅是植物糖酵解途径中核心调节酶之一,而且还能为油脂合成过程提供2种关键底物,对油料作物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以腾冲红花油茶为试材,根据已知普通油茶FBP2基因序列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SMART RACE方法克隆出腾冲红花油茶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全长cDNA,命名为CRFBPase (GenBank accession No. MG764086)。序列分析表明,该cDNA全长1 077 bp,编码358个氨基酸,分子质量为38 428.13 Da,等电点为7.56。根据cDNA序列推导出该蛋白氨基酸,利用DNAMAN与其他植物中的同源FBP2基因进行序列比对,发现腾冲红花油茶CRFBPase与普通油茶(JX914588.1)和拟南芥(BT000106.1) FBP2氨基酸的相似性分别为99.4%和66.9%。系统进化分析显示,腾冲红花油茶CRFBPase与普通油茶(JX914588.1)、马铃薯(DQ235169.1)、轮叶党参(AB243014.1) FBP2位于同一分支。组织表达分析结果显示,CRFBPase基因在腾冲红花油茶子房和种仁中均有一定量的表达且种仁中表达量最高。腾冲红花油茶和普通油茶种仁CRFBPase基因表达量与含油量的比较分析表明两者存在正相关关系。结果表明CRFBPase基因在腾冲红花油茶种仁发育调控过程大量诱导表达,且对其油脂代谢过程起着重要作用,为揭示腾冲红花油茶种仁中油脂代谢分子调控研究提供参考。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论文参考文献
[1].卿卓,苏睿,赵文正,李林庶,任晓晓.腾冲红花油茶花蜜蛋白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鉴定、克隆与分析[J].核农学报.2019
[2].卿卓,苏睿,赵文正,李林庶,任晓晓.腾冲红花油茶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基因克隆及组织表达分析[J].分子植物育种.2018
[3].李定,墙氏梅良,淡文佳,任彦亮,张鞍灵.新型异丁基苯酮类Ⅱ型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抑制剂的设计、合成与活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化学生物学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墙报).2017
[4].孙忠洋.杀鱼爱德华氏菌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的免疫原性及分泌调控[D].华东理工大学.2016
[5].万里凯,李航,黎乐群,朱波.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肝癌诊断价值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
[6].万里凯,李航,黎乐群,王小燕,许春梅.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原发性肝癌介入治疗效果评价的研究[J].中国实用医药.2008
[7].万里凯,李航,黎乐群,赵荫农,袁卫平.超声联合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在肝癌射频治疗中的监测作用[J].中国超声医学杂志.2004
[8].李航,黎乐群,万里凯,丁战玲,杨伟萍.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对无水酒精注射治疗原发性肝癌中的观察[J].中国肿瘤临床.2004
[9].万里凯,李航.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在超声引导下消融治疗肝癌的应用[J].中国医学文摘(肿瘤学).2004
[10].万里凯.血清1,6-二磷酸果糖醛缩酶评价消融治疗原发性肝癌疗效的研究[D].广西医科大学.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