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武术论文-王岗

学校武术论文-王岗

导读:本文包含了学校武术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立德树人,武术教育,教育内容,中国武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教育体系,道德教育,价值认知

学校武术论文文献综述

王岗[1](2019)在《学校武术教育助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一文中研究指出《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本文来源于《中国社会科学报》期刊2019-12-19)

刘羽欣[2](2019)在《学校对学生武术文化培养措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依据《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武术进校园》的指引,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视角结合武术文化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今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下,对高中生武术文化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得出了影响高中生武术文化培养的因素:校方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并且提出培养高中生武术文化相应的建议。(本文来源于《武术研究》期刊2019年11期)

张茂林,邱丽[3](2019)在《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课程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核心,课程改革更是武术教育改革的重中之重。学校武术教育不仅仅是武术专项技术的学习,更是一种本民族传统文化的习得和体悟。利用文献资料法、逻辑思辨法等方法对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存在问题进行分析,认为: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应该以武术技能、武术理论和武德精神的分层传播和传承为基础,进而实现立德树人的目的;人文精神和人文逻辑的缺失影响了当下学校武术教学质量和课程改革成效;故基于人文精神重构学校武术课程的选择是当下武术教育改革的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山东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李婷婷[4](2019)在《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是武术普及的很好切入,目前学校武术教学过程中出现了许多问题,立足武术发展与推广的整体形势,情况不容乐观。本研究以学校武术教学和传统武馆教学为研究对象,采用文献资料法、对比分析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对学校武术教学现状和传统武馆教学现状初步掌握的基础上,将这两种武术教学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各自的利弊,吸取经验教训,从而分析得出提高我国学校武术教学水平的发展对策,为我国学校武术教学尽早摆脱发展困境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体育世界(学术版)》期刊2019年10期)

漆振光,赵光圣,郭玉成,郭发明,李守培[5](2019)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德传承内容及对策——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口述史方法、文献资料法等研究方法,对老一辈武术家群体进行访谈,研究当前我国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传承的主要内容及对策。研究认为,在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传承是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其传承内容的选择既要符合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又要符合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学校德育的价值取向,应该把仁、义、信、勇作为学校武德传承的主要内容。并提出应重视武德伦理规范教育、加强武术礼仪教化功能、强化学生意志品质的磨砺、注重教师口传身授的潜移默化和突显武术历史人物典故的激励作用,以更好地促进学校武术教育中武德的传承和弘扬。(本文来源于《西安体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李守庆[6](2019)在《浅谈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传承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化发展进程在不断提升,越来越多人忽视了传统文化的学习,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在教育工作中是重要的一部分。本文将通过阐述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传承中存在的不足,提出相关科学合理的传承策略,从而帮助传统武术的发展,并为需要的人士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体育风尚》期刊2019年11期)

杨建营[7](2019)在《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下我国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为助力于文化强国建设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以学校武术为研究对象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对比分析、逻辑推理等研究方法,主要研究了如何构建我国学校武术的传承体系。研究结论:1)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文化强国建设的最高目标,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内容,开展学校武术教育是具体实践途径。着眼于总目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从两个层面剖析,其一是处于核心层面的文化精神,即凝结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精气神"的"刚健自强"精神;其二是整体层面围绕文化精神这个核心而展开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体系。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学校武术专业教育分别与以上两方面对接。2)学校武术普及教育的立足点是"育人"。首先,与体育课中开展的其他诸多运动项目一样,承担着"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育人"任务;其次,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载体,还承担着"培育民族精神"的特殊任务,具体而言,承担着"培育‘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的特殊"育人"任务。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立足点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首先,把历史形成的以拳种为单位传统武术技术体系以及以之为核心的武术文化通过高层次人才传承下去,发展起来;其次,培养能够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人才。3)然而,目前学校武术专业教育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都没有承担起各自应该承担的主体任务。长期以来,学校武术专业教育教学内容的主体是竞技武术套路和竞技武术散打,不仅没有承担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的任务(至今没有一个传统武术拳种以完整技术体系的形式进入高等专业院校),而且也没有承担起培养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文化人才的任务(无论是各级普通学校,还是社会各界,对竞技武术技术内容的需求量极低,正因此该专业的毕业生普遍找不到对口工作)。而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早已发展成学校体育课中"枯燥无味"的代名词,这种武术课正是学校体育课程研究专家所批评的"无运动负荷""无战术""无比赛"的"叁无"体育课。其教学效果连最基本的"增强体质,增进健康"的"育人"目标都难以完成,就更不用说处于更高层面的培育"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了。4)学校武术专业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没有主动承担起传承和发展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重任;(2)没有从整体上继承传统武术完整的技术体系,没有把传统武术拳种的独特之处发扬光大;(3)没有把传统武术最深层的文化精神挖掘出来,没有起到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学校武术普及教育主要存在以下问题:(1)与一般人对武术的认识形成错位;(2)属于封闭性运动,不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3)动作太复杂,简化不当,难学难练;(4)技术上没有明显的目标定位,致使学习者缺乏明显的目的性,难以体验成功的喜悦;(5)不具备培育中华民族发展急需的"刚健自强"的民族精神的价值。鉴于这种状况,必须改革现行的学校武术教学内容。5)学校武术专业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建立起中华优秀传统武术拳种的传承体系。与国家层面于2017年提出的"到2025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体系基本形成"的"总体目标"相对应,学校武术专业教育的教学内容应由目前的更多地以西方体育精神为内核的竞技武术技术体系转向以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为内核的拳种武术技术体系,形成以不同特色的拳种为单位的中华优秀传统武术传承体系,这是今后武术专业教育改革的大方向。建议具体改革可按照"立足拳种、回归技击,形成体系、弘扬文化"的理念而展开。这种改革绝非仅仅引入传统武术拳种的套路形式,也不是将传统武术拳种直接搬进课堂,而是首先从技术本源入手,明晰每个拳种对技击的不同侧重点,弄清每个拳种中的各种技术的来龙去脉,理顺拳种技术的不同内容之间的关系,构建各拳种的技术体系,然后再形成训练体系、理论体系,乃至最适宜的考试或竞赛及其他交流方法。6)学校武术普及教育改革的核心任务是紧紧围绕培育"刚健自强"精神的目标构建起简约化的武术技术体系。根据理论层面的深层次剖析、借鉴国际武打技术的开展经验,总结自身10余年的教学改革实践,学校武术普及教育应定位于"培育精神",选取以文化精神引领、紧紧立足于武术的本质属性技击而展开的对抗类技术作为教学内容,这与国家层面需要通过传统文化凝聚中华民族"精气神"的要求相呼应。建议按照"立足单势、强调技击、突出对抗、培育精神"的理念展开整个改革。据此,应把武术的完整的结构纳入课堂教学,这个过程包括3方面的能力培养:个人技术能力、对节奏距离的控制能力、限制对方技术发挥的能力。仅仅停留于"个人技术能力"阶段的武术教学不可能实现武术教育的特殊价值,无法培育当代青少年急需的"刚健自强"精神,建议在课时量有限的情况下可由"精简技术"代替原来的"破坏结构"。(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高贯发,苏健蛟,权黎明[8](2019)在《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学校武术伦理教育作为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肩负着培养学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的历史使命。然而当前学校武术教育的功能并未充分释放出来,应反思学校武术教育功能丧失的根源问题。学校武术教育较强的实践性项目特点,决定其育人作用主要是通过技术传授与练习而实现的。单纯追求学校武术技术教学的情况,已远离学校武术培育传统文化认同的初衷。为有效发挥学校武术伦理教育的育人功能,以武术身体技术为切入点,探索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问题,进而提高学校武术教育的传统文化育人功效。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在中国知网、山西师范大学图书馆等资料库中查阅有关传统文化、伦理、学校教育、学校武术等为主题词的有关书籍12本、学术文章60余篇,经过帅选,最终参考文献22部,其中书籍4本,学术文章18篇,为论文研究提供了扎实的理论支撑。专家访谈法:访谈1名民俗学专家、2名知名体育专家教授、2名学校体育教育领域教授、3名高等院校知名武术教授(包括学校武术),根据研究的需要,对论文研究的可行性、意义、观点以及框架收集意见与建议,进而为论文的写作奠定基础。研究结果:学校武术伦理教育继承着武术伦理的内涵,侧重教化育人的过程与实效,终极目标是明人伦懂事理。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侧重指学校武术技术中的操作层面,通过传授、练习武术技术,让学生体悟技理,提高道德修养;学校武术教育具有"纵横交错"的布局特点,丰富的武术技术教育内容含有伦理基因的共性,关注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是学校武术教育发展的必然走向。新时代学校体育教育目的是"健身育人",并赋予了学校武术教育"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呼唤学校武术技术伦理教育的出场;基于学校武术与伦理交融的特殊性,勾勒出学校武术技术伦理的叁维空间内容,即拳势中的伦理、技法中的伦理、技击中的伦理,拳势、技法、技击叁者皆内含伦理元素,只是侧重点不同。叁者相互联系、相互融合、又是整体协同。拳势侧重"心与人"关系,表现于抱拳礼的动作内涵。技法侧重"天与人"关系,表现于动作运行轨迹与自然宇宙运行的一致性。技击侧重"人与人"关系,表现于太极拳推手的境界。实现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思路为,一是做实做好学校武术校本化"功课",即组织武术专家学者基于新体育与健康核心课程素养上的制定学校武术校本教材建构的顶层设计。依据区域武术特色与学校体育课的关联度,科学分配学校武术校本课程实数,根据地方武术特色进校园入课堂师资特点,出台兼职传统武术拳师政策文件等。二是改造学校武术课堂,在体育与健康素养课时标准中灵活设置武术课时数、学校武术课的评价突出体育与健康素养为目标的过程评价、继承"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的拳彦,发挥学生们在课堂中的主动性与自觉性等。叁是提高武术教师教授技术过程中灌输伦理教育的应用能力,在教授武术技术中,选择合适的运用时机有针对性的育人,确保学校武术课育人过程中的灵活性、趣味性与有效性,这就需要改变武术教师的知识能力结构,重塑武术教师所扮演的角色与职责,深入探究学校武术技术教育的伦理与健康素养之间的逻辑关系,释放学校武术育人的功效。研究结论:新时代背景下,学校武术教育被赋予新的使命。武术教育是一种传统文化的全新教育模式,具有落实与推动新时代培养学生文化自信的使命。武术教育最重要的是品质、精神、人格的教育,不是单一的通过理论进行教育,也不是只教技术,而是要通过技术锻炼,使学生感悟和体悟品格与精神。学校武术教育具有"育体"与"育心"的功能,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是培养"身心"健康,通过可操作性的实施方案与手段,扎实推进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把学校武术教育"由技传德"研究推向深入。(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张茂林[9](2019)在《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一文中研究指出学校武术教育的持续健康发展中,学校武术课程始终居于中心地位,从这个意义来说,推动学校武术课程改革是实现学校武术教育目标、完成学科使命的基本动力。尽管国家和政府层面的对学校武术教育开展始终持一种非常重视的态度进行治理,学校武术的相关研究也是一浪高过一浪。然而,武术已"被踹出都市时尚",在学校体育中的地位江河日下。在全面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大力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背景下,国家课程改革向纵深发展,学校武术课程需要理性反思改革中的困境与问题,更要积极转换视角,重新认识学校武术课程对立德树人的意义,重构当下武术课程的改革逻辑,探寻学校武术课程改革新的文化路径,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推进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实现具有实际意义的新突破。研究对象与方法:1.1研究对象以学校武术课程、人与武术课程的关系为考察重点,揭示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特质,以及探讨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后现代转向问题。1.2研究方法文献资料法、历史分析法、专家访谈法、田野调查法2.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当下审视改革开放以来,学校武术课程的发展逐渐迷失了自己的问题域,对如何"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去解决武术教育和课程发展中的问题重视不够。从专家论述、官方的调查、媒体的报道、学生与家长的反映等情况的检视可以看出,一直处于改革进程中的学校武术课程在近10年中还没有出现期待中的振兴和繁荣。3.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困境认真审视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相关研究与实践成效,可以发现学校武术课程并未能在"传承优秀武术文化"和"弘扬中华民族精神"的时代文化规约中实现其改革目标。究其根本,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基本是"跟随式"改革,将武术课上成了武术训练课,课程目标逐渐被淡化和分化,没有充分考虑武术课程自身的价值和教学话语,既没有提高学生的体质健康水平也没能达成学生不断完善自我的本体生命意义感知。3.1附攀学校体育,课程主体性缺失。主要体现在武术课程专题研究乏力、武术独立性话语尚未确立、武术课程在学校舞台的边缘化等方面。武术教育就是"人的精神培植",是"丰富人的精神经验、丰富发展人的生命个性的教育",我们认为离开这个主题谈学校武术教育,无异于缘木求鱼,南辕北辙。3.2武术课程要求模糊,课程意识淡薄长期以来,学校武术教育注重了武术理论知识的传播和武术基本功的传授,往往将教学目标混同于课程目标。多年实践表明,学校武术课程设置至多只是注意到了"掌握武术技能"与"获得武术理论知识",而事关学生养成健全人格、全面发展的后两者尚未在课程改革实践中引起必要的重视和反思。3.3武术课程价值取向模糊,定位不明晰顺应当前国家教育综合改革实践,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必须考虑社会发展、知识创新、学习者成长等多元价值实现的需要。但由于思想认识偏差和学校现实条件限制等,学校武术课程改革并非如理想中认为的可以全部实现其个体价值、学科专业价值和社会价值,在学校武术教改实践中存在着大量失衡现象。4.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路径4.1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内涵:(1)任何种类和形式的课程都是特定时期文化的体现,是课程长期的历史积淀。(2)学校武术课程设计和内容选择实质就是文化选择的过程,是经过选择、组织的武术技术体系和理论为主要内涵,反映一定时期的教育文化和武术教学目标体系。(3)学校武术课程从外在功效看是进行技术教学,其内在的实质是民族精神和人格精神的培养,这也正是从文化意义上武术课程与其他体育运动项目课程的本质区别所在。4.2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路向:(1)突出武术本质,弘扬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精神;(2)提升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文化自觉;(3)以开放式的课程改革理念来适应本土化与全球化的张力;(4)构建以"态度、能力、策略"为主要评价内容,将学生的提高幅度、学习效果纳入评价范围,树立以人为本,重视学生的个性发展和未来发展的理念的武术课程评价体系。(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苑城睿,陶萍[10](2019)在《身体观视域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转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目的:本研究通过追溯学校武术的发展历史,结合身体观的视角来分析学校武术在不同时期呈现的身体观念与发展历程,探究学校武术发展的阶段特征与转型原因,为当今学校武术的发展提供启示与路径,以期学校武术在未来朝着正确的方向繁荣发展。研究方法:本文以身体观为视角,以文献资料法、历史研究法、逻辑分析法等手段对学校武术的历史转型进行研究。研究结果:"身体"这一观念可以追溯到人类发展的起源,从原始社会野蛮的身体到现代社会和谐的身体,身体随着人类的发展随之变迁。武术与身体的关系十分紧密,抛开其文化留下来的就是身体,因此武术是身体的实践,身体是武术的表达。1.文明化的身体观:在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学校教育出现在夏商时期,发展到周代教育体系已愈加完备,出现了六艺的教育内容。周代以射箭为载体,对人民进行德育与教化,这是武术文明化的开端。学校武术在这一时期已经不单单是野蛮的争斗,而是文明化的教育。2.伦理化的身体观:在封建时期的拜师收徒中,身体的伦理化对学校武术的传承起到了规训的作用,师徒制的拜师递贴体现了规范化的传承形式,习武者的习武场所是师父监视弟子和检查弟子的场域,身体的伦理化是学校武术传承的主要特征。3.国家化的身体观:近代时期学校武术的目的从"以武强身"转化为"以武救国"。学校武术教育作为一种教化的手段对学生们进行着改造,使改造后的身体成为国家化的身体、社会化的身体以及救亡图存的身体,身体成为国家和社会训练的对象。4.科学化的身体观:中西方思想文化的碰撞推动了学校武术向着科学化不断发展,中西方体育思想碰撞时期的"土洋之争"使武术研究在这一时期大量涌现。在科学思潮的影响下,学校武术通过引用西方的科学研究手段进行科学化改造,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均开始了科学化的改良。5.政治化的身体观:新中国成立之后,随着国外体育思想的不断介入,学校武术教育逐渐朝着体育化方向发展。在"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的背景下,学校武术完成了体育化的转变并成为了体育项目的一部分。政治权力的转变对学校武术进行了改造,身体被当做了政治的工具完成着使命。6.经济化的身体观:西方体育运动对于场地和器材有着一定的要求,但建国之初社会的经济水平还没有达到一定高度,在经济因素的约束下,学校武术不受场地和器材的制约成为增强学生体质的主要手段。7.艺术化的身体观:进入21世纪后,人们渐渐从物质追求转换为精神追求。这一时期的学校武术越来越追求艺术化的表演。最开始武术表演在学校中是为了发扬尚武精神、传播武术文化,但是到了后期,武术表演多出现在学校运动会、大型活动及比赛的开幕式之中,成为了一些学校用来"装点门面"的工具。8.健康化的身体观:近年来,人们对健康的观念发生变化,通过运动去促进健康已逐渐成为主流,传统武术养生功法以其独特的理论和显着的疗效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关注,太极拳、八段锦等都是众多人群的选择,学校将传统养生功法引入课堂之中以传承传统文化、促进学生身体健康。纵观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从封建时期到近代时期再到现代时期,学校武术经历了多次历史转型以及身体观念的变迁。研究结论:"身体"是学校武术教育的本质与原点,学校武术的发展历程就是身体塑造的过程。在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历史中,从封建时期的"伦理道德"到近代时期的"强种救国"再到现代时期的"增强体质",社会的转变是学校武术转型的根源。身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赋予了不同的使命与角色,同时身体也从"权力"的控制下渐渐摆脱束缚,走向了身体解放之路。因此学校武术在未来发展中应以史为鉴,提倡尚武精神、恢复武术技击,从思想层面对学生的观念进行改造,从行为层面对学生的身体进行重新地塑造,通过对身体的塑造与认知,使学校武术向着正确的方向繁荣发展。(本文来源于《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期刊2019-11-01)

学校武术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依据《中国武术发展五年规划(2016-2020)武术进校园》的指引,从体育人文社会学的视角结合武术文化的特点,采用文献资料法、专家访谈法、逻辑分析法等研究方法,结合当今人文素质教育的时代下,对高中生武术文化培养现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全面具体的分析,得出了影响高中生武术文化培养的因素:校方因素、家庭因素、社会因素,并且提出培养高中生武术文化相应的建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学校武术论文参考文献

[1].王岗.学校武术教育助力立德树人教育根本任务的实现[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9

[2].刘羽欣.学校对学生武术文化培养措施研究[J].武术研究.2019

[3].张茂林,邱丽.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2019

[4].李婷婷.学校武术教学与传统武馆教学的比较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9

[5].漆振光,赵光圣,郭玉成,郭发明,李守培.学校武术教育中的武德传承内容及对策——基于武术家口述史的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9

[6].李守庆.浅谈传统武术在学校武术教育中的传承策略[J].体育风尚.2019

[7].杨建营.文化强国建设目标下我国学校武术传承体系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8].高贯发,苏健蛟,权黎明.学校武术技术的伦理教育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9].张茂林.学校武术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10].苑城睿,陶萍.身体观视域下学校武术教育的历史转型研究[C].第十一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论文摘要汇编.2019

标签:;  ;  ;  ;  ;  ;  ;  ;  ;  ;  

学校武术论文-王岗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