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一种散热装置,以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基础上,提高防水防尘作用。散热装置,用于户外发热设备,散热装置包括:防护罩、风扇以及第一防尘网,其中:防护罩,固定于户外发热设备的一竖直表面,包括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百叶窗,以及远离户外发热设备一侧的防尘网固定罩,防尘网固定罩设置有第二百叶窗;风扇,设置于防护罩与户外发热设备之间,且风扇的进风口与第二百叶窗相对设置;第一防尘网,设置于风扇与第二百叶窗之间,且与防护罩可拆卸连接,空气依次通过第二百叶窗、第一防尘网进入风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户外发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防护罩、风扇以及第一防尘网,其中:所述防护罩,固定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的一竖直表面,包括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百叶窗,以及远离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的一侧的防尘网固定罩,所述防尘网固定罩设置有第二百叶窗;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之间,且所述风扇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百叶窗相对设置;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二百叶窗之间,且与所述防护罩可拆卸连接,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一防尘网进入所述风扇。
设计方案
1.一种散热装置,用于户外发热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防护罩、风扇以及第一防尘网,其中:
所述防护罩,固定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的一竖直表面,包括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百叶窗,以及远离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的一侧的防尘网固定罩,所述防尘网固定罩设置有第二百叶窗;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之间,且所述风扇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百叶窗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二百叶窗之间,且与所述防护罩可拆卸连接,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一防尘网进入所述风扇。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与所述风扇之间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固定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具有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的开孔,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紧固联接,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于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开孔之间。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防护罩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之间的第二密封圈。
5.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形成容置腔,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散热翅片,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第一防尘网容置于所述容置腔。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第一百叶窗设置于所述上端面以及所述下端面,包括多个窗口,所述多个窗口交错设置。
7.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散热翅片为条形散热翅片,或针状散热翅片。
8.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散热翅片由一组呈阵列排布的条状散热翅片,以及两组呈阵列排布的针状散热翅片组成,所述针状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条状散热翅片靠近所述上端面的端部,以及靠近所述下端面的端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直面和第二竖直面,所述第一百叶窗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面的第一百叶窗部和第二百叶窗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面的第三百叶窗部、第四百叶窗部,所述第一百叶窗部、所述第二百叶窗部、所述第三百叶窗部以及所述第四百叶窗部均与所述针状散热翅片相对设置。
10.如权利要求1~9任一项所述的散热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相对的第三竖直面,所述上端面与所述第三竖直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下端面与所述第三竖直面的夹角为钝角。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散热设备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散热装置。
背景技术
户外设备通常都要面对较为严苛的使用环境,例如太阳辐射、雨水、沙尘等恶劣环境。有些户外设备是安装在户外机柜内,户外机柜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为户外设备提供阻碍太阳辐射、雨水、沙尘等的屏障;而类似于通信设备的基站和户外LED组件,通常直接安装在与环境直接接触的场所。
目前,对于户外大量设备如基站等通信产品及LED灯组等产品基本采用自然散热,散热效果较差,但其在结构上比较容易实现防水防尘的目的。而针对户外较大的设备,为了减小太阳辐射、雨水、沙尘等对设备的影响,其处理的方法比较单一,普遍采用简单隔离的方案,通过选择远离太阳照射的安装场景、安装塑料外壳、增加铁皮箱等简单隔离的方式来降低太阳辐射、雨水、沙尘等产生的影响,而这些方式有的隔离效果很差,有的隔离箱用金属板箱体等结构,占用较大的安装空间,不仅影响了设备的美观,而且通风不好严重影响了设备正常散热。特别是对于超大功耗的设备,自然散热已经无法满足要求。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散热装置,以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基础上,提高防水防尘作用。
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户外发热设备,所述散热装置包括:防护罩、风扇以及第一防尘网,其中:
所述防护罩,固定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的一竖直表面,包括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百叶窗,以及远离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一侧的防尘网固定罩,所述防尘网固定罩设置有第二百叶窗;
所述风扇,设置于所述防护罩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之间,且所述风扇的进风口与所述第二百叶窗相对设置;
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于所述风扇与所述第二百叶窗之间,且与所述防护罩可拆卸连接,空气依次通过所述第二百叶窗、所述第一防尘网再进入所述风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与所述风扇之间的散热翅片,所述散热翅片固定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
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护罩具有与所述风扇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的开孔,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紧固联接,所述第一防尘网设置于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开孔之间。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所述散热翅片与所述防护罩之间的第一密封圈,以及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之间的第二密封圈。
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一体成型,所述第一防尘网固定罩与所述防护罩形成容置腔,所述风扇固定于所述散热翅片,所述风扇以及所述第一防尘网容置于所述容置腔。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第一百叶窗设置于所述上端面以及所述下端面,包括多个窗口,所述多个窗口交错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散热翅片为条形散热翅片,或针状散热翅片。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所述散热翅片由一组呈阵列排布的条状散热翅片,以及两组呈阵列排布的针状散热翅片组成,所述针状散热翅片设置于所述条状散热翅片靠近所述上端面的端部,以及靠近所述下端面的端部。
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护罩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直面和第二竖直面,所述第一百叶窗包括设置于所述第一竖直面的第一百叶窗部和第二百叶窗部,以及设置于所述第二竖直面的第三百叶窗部、第四百叶窗部,所述第一百叶窗部、所述第二百叶窗部、所述第三百叶窗部以及所述第四百叶窗部均与所述针状散热翅片相对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所述防护罩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和下端面,以及与所述户外发热设备相对的第三竖直面,所述上端面与所述第三竖直面的夹角为钝角,所述下端面与所述第三竖直面的夹角为钝角。
本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应用于户外发热设备时,环境温度的冷空气可依次经过第二百叶窗,第一防尘网,进入到风扇中。户外发热设备的热量被风扇吹出的空气带走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经过第一百叶窗进入到环境中,实现户外发热设备的强制对流换热。散热装置的防护罩在防护风扇的同时,也起到了整流风道的作用,可以提升散热能力。
并且,通过在风扇的进风口与第二百叶窗之间设置第一防尘网,可以有效的减少进入防护罩内部的灰尘,又由于风扇是朝向防护罩外吹风,因此,外部环境中的灰尘也不会通过第一百叶窗进入防护罩。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能够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基础上,起到对户外发热设备的防水防尘的作用。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4为图3中D向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另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爆炸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剖视图;
图11为本实用新型又一实施例的散热装置的空气流向示意图。
附图标记:
1-户外发热设备;
2-防护罩;
201-第一百叶窗;
2011-窗口;
2012-第一百叶窗部;
2013-第二百叶窗部;
2014-第一百叶窗部;
2015-第二百叶窗部;
202-防尘网固定罩;
203-第二百叶窗;
204-开孔;
205-上端面;
206-下端面;
207-第一竖直面;
208-第二竖直面;
209-第三竖直面;
3-风扇;
4-第一防尘网;
5-散热翅片;
501-条形散热翅片;
502-针状散热翅片;
6-第一密封圈;
7-第二密封圈。
具体实施方式
为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基础上,提高防水防尘作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为使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以下举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当本申请提及“第一”、“第二”、“第三”或者“第四”等序数词时,除非根据上下文其确实表达顺序之意,否则应当理解为仅仅是起区分之用。
如图1至图11所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散热装置,用于户外发热设备1,散热装置包括:防护罩2、风扇3以及第一防尘网4,其中:
防护罩2,固定于户外发热设备1的一竖直表面,包括设置于侧壁的第一百叶窗201,以及远离户外发热设备1一侧的防尘网固定罩202,防尘网固定罩202设置有第二百叶窗203;
风扇3,设置于防护罩2与户外发热设备1之间,且风扇3的进风口与第二百叶窗203相对设置;
第一防尘网4,设置于风扇3与第二百叶窗203之间,且与防护罩2可拆卸连接,空气依次通过第二百叶窗203、第一防尘网4进入风扇3。
在本技术方案各实施例中,为了能够进一步增强散热装置的防水防尘效果,可将风扇3选择为防水防尘效果较好的风扇类型。
本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应用于户外发热设备1时,如图3、图7和图10所示,环境温度的冷空气可依次经过第二百叶窗203,第一防尘网4,进入到风扇3中。户外发热设备1的热量被风扇3吹出的空气带走形成热空气,热空气经过第一百叶窗201进入到环境中,实现户外发热设备1的强制对流换热。散热装置的防护罩2在防护风扇3的同时,也起到了整流风道的作用,可以提升散热能力。
并且,通过在风扇3的进风口与第二百叶窗203之间设置第一防尘网4,可以有效的减少进入防护罩2内部的灰尘;又由于防护罩2与户外发热设备1之间形成腔体C,风扇3是朝向防护罩2外吹风,因此,腔体C内处于正压,外部环境中的灰尘也不会通过第一百叶窗201进入防护罩2。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技术方案的散热装置能够在提高散热效果的基础上,满足户外发热设备1的防水防尘要求。进一步的,还可以在防护罩2内部对应第一百叶窗201的位置设置第二防尘网(图中未示出),从而可以进一步减小进入至防护罩2的灰尘,并且还能避免虫鸟等进入防护罩2损坏风扇3,提高了风扇3使用的可靠性。
但在本实施中,由于风扇3设置于防护罩2与户外发热设备1之间,这样风扇3的用电由户外发热设备1内部的电路系统通过线缆(线缆穿过所述发热设备1)提供,这样会使风扇3不方便拆卸。
如图2、图6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户外发热设备1与风扇3之间的散热翅片5,散热翅片5固定于户外发热设备1。
通过在户外发热设备1上设置散热翅片5,可以有效的增强散热效果。
如图2、图3和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防护罩2具有与风扇3的进风口相对设置的开孔204,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紧固联接,第一防尘网4设置于防尘网固定罩202与开孔204之间。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环境温度的冷空气可依次经过第二百叶窗203,第一防尘网4以及开孔204进入到风扇3中。并且,由于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通过螺钉等紧固联接,第一防尘网4与防尘网固定罩202可拆卸连接,这样,在需要清洗或更换第一防尘网4时,可直接将防尘网固定罩202以及第一防尘网4拆卸下来,无需对风扇3进行拆卸,其操作较为方便。即解决了在风扇3不方便拆卸的情况下,难以维护第一防尘网4的问题。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散热装置还包括设置于散热翅片5与防护罩2之间的第一密封圈6,以及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之间的第二密封圈7。
通过在散热翅片5与防护罩2之间设置第一密封圈6,以及在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之间设置第二密封圈7,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防护罩2与户外发热装置1,以及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之间的连接处存在间隙而导致漏水。
如图5至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一体成型,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形成容置腔,风扇3固定于散热翅片6,风扇3以及第一防尘网4容置于容置腔。
在本实施例中,环境温度的冷空气可依次经过第二百叶窗203、第一防尘网4进入到风扇3中。并且,由于防尘网固定罩202与防护罩2一体成型,风扇3固定于散热翅片5,第一防尘网4与防尘网固定罩202可拆卸连接,这样,在需要清洗或更换第一防尘网4时,可直接将防护罩2拆卸下来,再将第一防尘网4从防尘网固定罩202上拆卸下来,无需对风扇3进行拆卸,其操作较为方便。
在该实施例中,防护罩2与散热翅片5相对的侧面可以与散热翅片5紧贴,这样可以有效的避免空气在从第一百叶窗201流出的过程中,在防护罩2与散热翅片5之间形成涡流的情况,从而进一步提高了散热效率。
如图1至图4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防护罩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205和下端面206,第一百叶窗201设置于上端面205以及下端面206,包括多个窗口2011,多个窗口2011交错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各实施例中,防护罩2的上端面205是指在重力方向朝上的端面。
如图4所示,在图4中,带箭头的曲线表示雨水流淌的方向。通过将第一百叶窗201的窗口2011交错设置,可减少通过第一百叶窗201溅落到散热翅片5的雨水。
如图9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散热翅片5为条形散热翅片501,或针状散热翅片502。
请继续参照图9,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防护罩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205和下端面206,散热翅片5由一组呈阵列排布的条状散热翅片501,以及两组呈阵列排布的针状散热翅片502组成,针状散热翅片502设置于条状散热翅片501靠近上端面205的端部,以及靠近下端面206的端部。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10和图11所示,环境温度的冷空气被风扇3吸入后,在风道的初始段,空气先流经条状散热翅片501,被条状散热翅片501整流后,再流入到针状散热翅片502,可以有效的提升散热效率。
进一步的,如图8和图10所示,在本实用新型任一实施例中,可选的,防护罩2还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竖直面207和第二竖直面208,第一百叶窗201包括设置于第一竖直面207的第一百叶窗部2012和第二百叶窗部2013,以及设置于第二竖直面208的第三百叶窗部2014、第四百叶窗部2015,第一百叶窗部2012、第二百叶窗部2013、第三百叶窗部2014以及第四百叶窗部2015均与针状散热翅片502相对设置。
在本技术方案一个具体的实施例中,请参照图9和图11,针状散热翅片502位于第一百叶窗部2012与第三百叶窗部2014所包含的立体区域内,或位于第二百叶窗部2013与第四百叶窗部2015所包含的立体区域内。这样,风扇3产生的温度较高的空气可依次流经条状散热翅片501、针状散热翅片502后排到空气中。并且,通过将第一百叶窗201设置于防护罩2相对的两个竖直面上,可以在有效的提高散热效率的同时,进一步提高防水的效果。
如图3和图7所示,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可选的,防护罩2包括相对设置的上端面205和下端面206,以及与户外发热设备1相对的第三竖直面209,上端面205与第三竖直面209的夹角为钝角,下端面206与第三竖直面209的夹角为钝角。
通过将防护罩2的上端面205和下端面206与第三竖直面209之间分别设置有夹角α,且夹角α>90°。这样由于存在倾斜角度,可方便雨水滑落,从而使雨水不会存留在上端面205以及下端面206。
另外,在本技术方案其它实施例中,第一百叶窗201与第二百叶窗203可同时位于第三竖直面209,具体不再赘述以及图示展示。
显然,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对本实用新型进行各种改动和变型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这样,倘若本实用新型的这些修改和变型属于本实用新型权利要求及其等同技术的范围之内,则本实用新型也意图包含这些改动和变型在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74991.9
申请日:2018-12-29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86(杭州)
授权编号:CN209119647U
授权时间:20190716
主分类号:H02B 1/56
专利分类号:H02B1/56;H02B1/28
范畴分类:37P;
申请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0053 浙江省杭州市滨江区滨安路1187号
发明人:王衍哲;张孟臣
第一发明人:王衍哲
当前权利人:浙江大华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代理人:黄志华
代理机构:1129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同达信恒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防护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