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提供了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属于汽车模具领域,包括外循环管路和内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一侧穿入,从另一侧穿出设置,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的下端竖直向上穿入,到第一模芯的上部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三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然后经过第一U型管向上穿入第三模芯的上端,然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一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从第一模芯的下端穿过设置,内循环管路设置在外循环管路的内圈。本实用新型可实现快速均衡降温,避免零件产生应力集中,产品质量高。
主设计要求
1.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循环管路和内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一侧穿入,从另一侧穿出设置,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的下端竖直向上穿入,到所述第一模芯的上部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三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然后经过第一U型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三模芯的上端,然后水平设置穿过所述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一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从所述第一模芯的下端穿过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圈,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外循环管路的结构相同,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和所述外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相同。
设计方案
1.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包括外循环管路和内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一侧穿入,从另一侧穿出设置,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的下端竖直向上穿入,到所述第一模芯的上部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三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然后经过第一U型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三模芯的上端,然后水平设置穿过所述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一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从所述第一模芯的下端穿过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圈,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外循环管路的结构相同,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和所述外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相同。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第一进水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一模芯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三模芯设置,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到第三模芯,然后经过第二模芯后回第一模芯,所述内循环管路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三模芯、第二模芯到第一模芯,然后经过第二模芯后会第三模芯。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第一水平管,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水平管,所述第一水平管水平设置且穿过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上端设置,所述第二水平管水平设置且穿过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中部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水平管的中心线和第二水平管的中心线上下重合设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管路相对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相对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U型管,所述第二U型管和所述第一U型管相对所述第二模芯对称设置。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径与所述内循环管路的内径相同,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径是所述第一模芯外径的1\/3。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模具领域,涉及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
背景技术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汽车行业越来越普及,汽车零件多采用模具进行生产,模具的质量以及精度的设定直接影响汽车零件的外观和质量,影响汽车的性能和价格,模具在成型的过程中,需要浇注后降温成型,在降温的构成中,均衡且快速的降温有助于模具的成型,避免应力集中,且保证模具的质量,因此模具中水路的设置至关重要,而发动机燃烧室是汽车的重要动力部件,发动机燃烧室的主要作用是将来自压气机的高压空气与燃料喷嘴喷入的燃料混合并经过等压燃烧,把蕴储在燃料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热能,形成高温燃气进行做功。
随着现代技术的发展,全球排放标准的限制和人类对于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高效节能、低污染已成为现代汽车的发展趋势。综合考虑发动机燃油经济性、功率和排放等指标,燃烧室的结构及性能改进在现在汽车中的应用也越来越广泛,由于燃烧室结构的变化,燃烧室在模具成型的过程中,水路的设置达到均衡快速降温的需求更加迫切。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要解决的问题是在于提供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可实现快速均衡降温,避免零件产生应力集中,产品质量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包括外循环管路和内循环管路,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一侧穿入,从另一侧穿出设置,所述外循环管路从第一模芯的下端竖直向上穿入,到所述第一模芯的上部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三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然后经过第一U型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三模芯的上端,然后水平设置穿过所述第二模芯的上部,进入到第一模芯后竖直向下设置从所述第一模芯的下端穿过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设置在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圈,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外循环管路的结构相同,所述内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和所述外循环管路与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配合关系相同。
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所述第一进水管和所述第二出水管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第一出水管和所述第一进水管设置在同一侧,所述第一进水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一模芯设置,所述第二进水管向上穿入所述第三模芯设置,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到第三模芯,然后经过第二模芯后回第一模芯,所述内循环管路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三模芯、第二模芯到第一模芯,然后经过第二模芯后会第三模芯。
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管路包括第一水平管,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水平管,所述第一水平管水平设置且穿过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上端设置,所述第二水平管水平设置且穿过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中部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水平管的中心线和第二水平管的中心线上下重合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管路相对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相对所述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所述内循环管路包括第二U型管,所述第二U型管和所述第一U型管相对所述第二模芯对称设置。
进一步的,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径与所述内循环管路的内径相同,所述外循环管路的内径是所述第一模芯外径的1\/3。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的优点和积极效果如下。
1、本实用新型设置内循环管理和外循环管路,外循环管路可对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上部实现降温,内循环管路可对中部进行降温,上部和中部同时设置,下端悬空设置直接靠外部进行降温,上中下实现同时降温,使得整体结构降温的均衡性更好,模具成型过程中,零件不容易产生应力集中,零件成型的合格率大大提升;
2、外循环管路的第一进水管和第一出水管均设置在第一模芯上,内循环管路的第二进水管和第二出水管均设置在第三模芯上,从整体结构的两端分别设置,而且设置不同的旋转方向,实现了整体结构两端以及两侧降温的均衡性,进一步提升了均匀降温的效果;
3、第二U型管和第一U型管相对第二模芯对称设置,对称设置的结构使得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可同步降温,保证冷却降温的均衡性,避免降温速度不一致产生应力集中,对称设置的结构更加美观,受力更加均匀,稳定性好;
4、外循环管路的内径是第一模芯外径的1\/3,保证外循环管路、内循环管路与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的接触面积,扩大降温面域,提升降温效果。
附图说明
构成本实用新型的一部分的附图用来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进一步理解,本实用新型的示意性实施例及其说明用于解释本实用新型,并不构成对本实用新型的不当限定。在附图中:
图1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不含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正视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不含第一模芯、第二模芯和第三模芯后视的结构示意图。
附图标记:
21-外循环管路;211-第一进水管;212-第一出水管;213-第一水平管;214-第一U型管;22-内循环管路;221-第二进水管;222-第二出水管;223-第二水平管;224-第二U型管;23-第一模芯;24-第二模芯;25-第三模芯。
具体实施方式
需要说明的是,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及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相互组合。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中心”、“纵向”、“横向”、“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实用新型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此外,术语“第一”、“第二”等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等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需要说明的是,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安装”、“相连”、“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一体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对于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可以通过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做详细说明。
如图1~图3所示,本实用新型为模具用均衡降温水路,包括外循环管路21和内循环管路22,外循环管路21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一侧穿入,从另一侧穿出设置,外循环管路21从第一模芯23的下端竖直向上穿入,到第一模芯23的上部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24的上部,进入到第三模芯25后竖直向下设置,然后经过第一U型管214向上穿入第三模芯25的上端,然后水平设置穿过第二模芯24的上部,进入到第一模芯23后竖直向下设置从第一模芯23的下端穿过设置,内循环管路22设置在外循环管路21的内圈,内循环管路22与外循环管路21的结构相同,内循环管路22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配合关系和外循环管路21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配合关系相同。
优选地,外循环管路21包括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212,内循环管路22包括第二进水管221和第二出水管222,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二出水管222设置在同一侧,第一出水管212和第一进水管211设置在同一侧,这样设置,可保证冷却水从不同的方向进入,保证位于两端的第一模芯23和第三模芯25以及不同模芯两侧降温速度的一致性,实现整体结构的均衡降温,第一进水管211向上穿入第一模芯23设置,第二进水管221向上穿入第三模芯25设置,外循环管路21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到第三模芯25,然后经过第二模芯24后回第一模芯23,内循环管路22的循环方向是从第三模芯25、第二模芯24到第一模芯23,然后经过第二模芯24后会第三模芯25,内循环管路22和外循环管理设置不同不同的循环方向,进一步保证了两端的第一模芯23和第三模芯25降温的一致性,保证整体降温的均衡性。
优选地,外循环管路21包括第一水平管213,内循环管路22包括第二水平管223,第一水平管213水平设置且穿过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上端设置,第二水平管223水平设置且穿过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中部设置,使得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上部和中部同时降温,降温更加均衡,降温速度更快;更优选地,第一水平管213的中心线和第二水平管223的中心线上下重合设置,保证温度的连续传递,降温效果更好。
优选地,外循环管路21相对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内循环管路22相对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中心连线的纵向面对称设置,内循环管路22包括第二U型管224,第二U型管224和第一U型管214相对第二模芯24对称设置,对称设置的结构使得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可同步降温,保证冷却降温的均衡性,避免降温速度不一致产生应力集中,对称设置的结构更加美观,受力更加均匀,稳定性好。
优选地,外循环管路21的内径与内循环管路22的内径相同,可使用同一个规格的加工工具完成,降低加工成本,外循环管路21的内径是第一模芯23外径的1\/3,保证外循环管路21、内循环管路22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接触面积,扩大降温面域,提升降温效果。
在实际工作过程中,冷却水同时给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二进水管221供应冷却水,然后第一进水管211内的冷却水进入到外循环管路21中,外循环管路21中的冷却水从第一模芯23的下端进入,然后进入到第一模芯23的上端,经过第一水平管213后穿过第二模芯24,进入到第三模芯25内向下经过第一U型管214后,再向上进入到第三模芯25内,然后再经过第二模芯24后进入到第一模芯23向下经过第一出水管212排出,完成对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快速冷却,由于第一模芯23和第三模芯25在模具的两端,对降温的要求较高,因此第一模芯23内设置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一出水管212,增大外循环管路21与第一模芯23的接触面积,提升快速冷却的效率,在第三模芯25的下端设置第一U型管214,增大外循环管路21与第三模芯25的接触面积,提升快速冷却的效率,同理,第二进水管221内的冷却水进入到内循环管路22中,从第三模芯25到第二模芯24再到第一模芯23,对其中部进行冷却,内循环管路22和外循环管路21配合,实现了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的均衡降温,冷却更加均匀,不会产生应力集中,而且第一进水管211和第二进水管221不设置在同一侧,有利于第一模芯23、第二模芯24和第三模芯25两侧温度的均衡性,降温更加均匀,避免零件产生应力集中,产品质量更高,提升了产品的合格率。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的一个实施例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所述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不能被认为用于限定本实用新型的实施范围。凡依本实用新型申请范围所作的均等变化与改进等,均应仍归属于本实用新型的专利涵盖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3596.4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12(天津)
授权编号:CN209580251U
授权时间:20191105
主分类号:B29C 39/26
专利分类号:B29C39/26;B29C39/38
范畴分类:17J;
申请人:天津德盛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天津德盛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00457 天津市滨海新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第十二大街110号
发明人:张龙;李高峰;闫卫平;俸安灯;张寿周
第一发明人:张龙
当前权利人:天津德盛镁汽车部件有限公司
代理人:王耀云
代理机构:12211
代理机构编号:天津滨海科纬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