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拾振器,涉及传感器的技术领域,解决了拾振器的上端呈圆柱状设置,且伸出放置槽的高度较低,不方便使用者握持,以对拾振器进行取放,导致使用效率低的问题,其包括:还包括枢接于拾振器本体上端的把手,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供把手嵌设收纳的收纳槽,把手的两端均一体设置有呈相对设置且与拾振器本体转动连接的枢接轴,拾振器本体的上端还开设有与收纳槽互相连通且供枢接轴插入转动的插槽。本实用新型具有可以通过握持把手对拾振器进行取放移动,提高了拾振器的取放效率,提高了拾振器的使用效率的效果。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拾振器,包括拾振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枢接于拾振器本体(1)上端的把手(2),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供把手(2)嵌设收纳的收纳槽(3),所述把手(2)的两端均一体设置有呈相对设置且与拾振器本体(1)转动连接的枢接轴(4),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开设有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且供枢接轴(4)插入转动的插槽(5)。
设计方案
1.一种拾振器,包括拾振器本体(1),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枢接于拾振器本体(1)上端的把手(2),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供把手(2)嵌设收纳的收纳槽(3),所述把手(2)的两端均一体设置有呈相对设置且与拾振器本体(1)转动连接的枢接轴(4),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开设有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且供枢接轴(4)插入转动的插槽(5)。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枢接有与把手(2)的两端抵接以控制枢接轴(4)于插槽(5)内的抵接块(6)。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供抵接块(6)插入并转动的转动槽(7),所述抵接块(6)与拾振器本体(1)的两相对抵接面上均一体设置有卡嵌半球(8),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供卡嵌半球(8)卡嵌转动的卡嵌槽(9)。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抵接块(6)靠近拾振器本体(1)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插接柱(10),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且供插接柱(10)插接的插接槽(11)。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嵌设有用于盖合收纳槽(3)的盖板(12)以及供盖板(12)嵌设安装的安装槽(13)。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盖板(12)远离拾振器本体(1)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挂环(14),所述挂环(14)上穿设有一端与挂环(14)连接另一端与拾振器本体(1)连接的连接绳(15)。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供连接绳(15)穿设的穿设孔(16),所述连接绳(15)靠近拾振器本体(1)的一端与拾振器本体(1)打结连接。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穿设孔(16)包括穿入部(17)和穿出部(18),所述穿出部(18)的直径大于穿入部(17)的直径;
所述穿出部(18)上插接有用于夹持连接绳(15)的第一夹持块(19)和配合第一夹持块(19)使用的第二夹持块(20)。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一种拾振器,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夹持块(19)靠近第二夹持块(20)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定位柱(21),所述第二夹持块(20)上开设有供定位柱(21)插接定位的定位槽(22)。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传感器的技术领域,尤其是涉及一种拾振器。
背景技术
拾振器是传感器的一种,将振动信号变为化学的、机械的或(最常用的)电学的信号,且所得信号的强度与所检测的振动量成比例的换能装置。按检测量的不同,可以分为加速度计、速度拾振器和位移拾振器等几种。按能量转化的原理来分,又有质量弹簧式、压电式、电动式、电磁式等许多种类。
如图1所示,现有的拾振器24都是收纳于工具箱23内,工具箱内开设有供拾振器24嵌设放置的放置槽25,放置槽25的高度略低于拾振器24的高度。
上述中的现有技术方案存在以下缺陷:拾振器24的上端呈圆柱状设置,且伸出放置槽25的高度较低,不方便使用者握持,以对拾振器24进行取放,导致使用效率低。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拾振器,可以通过握持把手对拾振器进行取放移动,提高了拾振器的取放效率,提高了拾振器的使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的上述实用新型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得以实现的:
一种拾振器,包括拾振器本体,还包括枢接于拾振器本体上端的把手,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供把手嵌设收纳的收纳槽,所述把手的两端均一体设置有呈相对设置且与拾振器本体转动连接的枢接轴,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还开设有与收纳槽互相连通且供枢接轴插入转动的插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把手的设置,增加了拾振器的握持面积,方便使用者进行握持,以对拾振器进行取放移动,提高了拾振器的取放效率,提高了拾振器的使用效率。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枢接有与把手的两端抵接以控制枢接轴于插槽内的抵接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抵接块的设置,对把手的两端抵接限位,使把手两端的枢接轴不易脱离插槽,使把手不易脱离拾振器,提高了把手使用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供抵接块插入并转动的转动槽,所述抵接块与拾振器本体的两相对抵接面上均一体设置有卡嵌半球,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供卡嵌半球卡嵌转动的卡嵌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卡嵌半球与卡嵌槽的组合设置,使抵接块能够通过卡嵌半球与卡嵌槽的卡嵌转动枢接于拾振器本体上,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抵接块靠近拾振器本体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插接柱,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与收纳槽互相连通且供插接柱插接的插接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抵接块能够通过插接柱与插接槽的插接,收纳于转动槽内与把手的两端保持抵接,而不易脱离转动槽,提高了抵接块与把手两端抵接时的稳定性。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还嵌设有用于盖合收纳槽的盖板以及供盖板嵌设安装的安装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盖板的设置,对收纳槽进行了盖合,减少了把手不使用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使把手不易生锈,提高了把手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盖板远离拾振器本体的一侧一体设置有挂环,所述挂环上穿设有一端与挂环连接另一端与拾振器本体连接的连接绳。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盖板与拾振器本体连在一起,当盖板拆下时,盖板可以通过连接绳悬挂于拾振器本体上,而不易丢失。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拾振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供连接绳穿设的穿设孔,所述连接绳靠近拾振器本体的一端与拾振器本体打结连接。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连接绳的另一端穿设于穿设孔上,并通过打结与拾振器本体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方便,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穿设孔包括穿入部和穿出部,所述穿出部的直径大于穿入部的直径;
所述穿出部上插接有用于夹持连接绳的第一夹持块和配合第一夹持块使用的第二夹持块。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连接绳的另一端通过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夹持以及第一夹持块、第二夹持块与穿出部的插接,与拾振器本体连接,结构简单,拆装更换方便,实用性强。
本实用新型进一步设置为:所述第一夹持块靠近第二夹持块的一侧一体设置有若干定位柱,所述第二夹持块上开设有供定位柱插接定位的定位槽。
通过采用上述技术方案,使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能够通过定位柱与定位槽的插接,进行初步组装,以夹持连接绳的另一端,并方便将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一起插接于穿出部,提高了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安装效率。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技术效果为:
1.把手的设置,增加了拾振器的握持面积,方便使用者进行握持,以对拾振器进行取放移动,提高了拾振器的取放效率,提高了拾振器的使用效率;
2.盖板的设置,对收纳槽进行了盖合,减少了把手不使用时与外界的接触面积,使把手不易生锈,提高了把手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图1是现有技术中拾振器与工具箱的结构示意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一种拾振器的结构示意图。
图3是把手、抵接块与拾振器本体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4是图3中A部的放大图。
图5是图3中B部的放大图。
图6是连接绳、拾振器本体、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局部爆炸示意图。
图7第一夹持块与第二夹持块的爆炸示意图。
图中,1、拾振器本体;2、把手;3、收纳槽;4、枢接轴;5、插槽;6、抵接块;7、转动槽;8、卡嵌半球;9、卡嵌槽;10、插接柱;11、插接槽;12、盖板;13、安装槽;14、挂环;15、连接绳;16、穿设孔;17、穿入部;18、穿出部;19、第一夹持块;20、第二夹持块;21、定位柱;22、定位槽;23、工具箱;24、拾振器;25、放置槽。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结合附图2-7用新型作进一步详细说明。
参照图2为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拾振器24,包括拾振器本体1和把手2;把手2枢接于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把手2呈半圆弧状置,把手2由不锈钢铁丝弯折而成,手供收握持以方便取放移动拾振器24。
参照图2、3,震器本体的上端开设有收纳槽3,收纳槽3供把手2嵌设收纳;把手2的两端均一体设有枢接轴4,两个枢接轴4呈相对设置,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开设有插槽5,插槽5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且插槽5位于收纳槽3的内周壁上,插槽5供枢接轴4插入并转动。
参照图3、4,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枢接有两个抵接块6,抵接块6呈长腰形设置,两个抵接块6分别位于把手2的两端且把手2的两端抵接,以限制枢接轴4转动连接于插槽5内,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开设有转动槽7,转动槽7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转动槽7供抵接块6嵌设转动;抵接块6与嵌槽抵接的两侧均一体设有卡嵌半球8,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开设有卡嵌槽9,卡嵌槽9供卡嵌半球8卡嵌,以将抵接块6枢接于嵌槽内。
结合图5,抵接块6的下侧还一体设有插接柱10,拾振器本体1上开设有插接槽11,插接槽11与收纳槽3互相连通且位于收纳槽3的槽底,插接槽11供插接柱10插接,以使抵接块6与把手2的两端抵接时,能够通过插接柱10与插接槽11的插接进行锁定。
参照图1、5,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设有盖板12,盖板12用于盖合转动槽7与收纳槽3,拾振器本体1的上端还开设有安装槽13,安装槽13与转动槽7、收纳槽3互相连通,安装槽13供盖板12嵌设安装;盖板12的上端还一体设有挂环14,挂环14上穿设有连接绳15,连接绳15的一端通过打结与挂环14连接,另一端穿设于拾振器本体1上。
拾振器本体1的上边沿处开设有穿设孔16,穿设孔16供连接绳15的另一端穿设,穿设孔16包括穿入部17和穿出部18,穿出部18的直径大于穿入部17的直径,穿出部18上插接有第一夹持块19与二夹持块,第一夹持块19与第二夹持块20均呈半圆盘状设置,第一夹持块19与二夹持块配合夹紧连接绳15的另一端;第一夹持块19靠近第二夹持块20的一侧一体设有若干定位柱21,第二夹持块20上开设有定位槽22,定位槽22供定位柱21插接,以实现第一夹持块19与第二夹持块20拼装时的定位和初步固定,以方便将第一夹持块19与二夹持块插接于穿出部18内。
本实施例的实施原理为:通过把手2的设置,增加了拾振器24的握持面积,方便使用者取放移动拾振器24;盖板12的设置,对收纳槽3进行盖合,减少了把手2于外界的接触,使把手2不易生锈;连接绳15的设置,使盖板12开启后可以悬挂于拾振器本体1上,不易丢失,方便使用。
本具体实施方式的实施例均为本实用新型的较佳实施例,并非依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故:凡依本实用新型的结构、形状、原理所做的等效变化,均应涵盖于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08967.2
申请日:2019-01-03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7(宁波)
授权编号:CN209416491U
授权时间:20190920
主分类号:G01H 17/00
专利分类号:G01H17/00
范畴分类:31C;
申请人:浙江华咨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浙江华咨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15327 浙江省宁波市杭州湾新区庵东镇新舟村新舟305号
发明人:苗烨青;王朝波;岑定丰;金波;邹铖
第一发明人:苗烨青
当前权利人:浙江华咨结构设计事务所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定位设计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