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增益矩阵论文_高远,田亮

导读:本文包含了相对增益矩阵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增益,矩阵,柔性,控制器,电力系统,系统,变量。

相对增益矩阵论文文献综述

高远,田亮[1](2019)在《基于动态相对增益矩阵的超临界机组耦合特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超临界机组各输入输出变量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耦合现象,这对机组的协调控制系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超临界机组的非线性动态模型进行小偏差线性化,得到传递函数矩阵模型。根据得到的传递函数模型,利用动态相对增益矩阵法对机组的耦合关系进行分析,得到了机组在稳态和动态条件下不同的变量配对方式。根据得到的变量配对方式,可以将控制系统划分为中间点温度控制系统和以机跟炉为基础的机炉协调控制系统。(本文来源于《电力科学与工程》期刊2019年09期)

李鹏,杨世旺,殷梓恒[2](2015)在《基于相对增益矩阵的微网稳压解耦下垂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网灵活多样的运行方式离不开性能良好的控制方法,而微网线路阻抗参数的特殊性给微网控制系统带来了功率耦合问题,影响了微网功率的精确解耦控制。文中引进解耦理论的相对增益矩阵(relative gain array,RGA),提出基于RGA的微网稳压解耦下垂控制方法,量化微网功率模型的耦合情况,进行微网功率模型中被控制量与操作变量的配对重组,并对重组前后的控制系统耦合过程进行分析;在微电源功率接口控制系统中引入虚拟电阻环,从消除耦合通道的角度对微网功率模型进行解耦;深入分析虚拟电阻和控制系统参数对控制系统稳定性以及功率接口输出阻抗的影响。通过电压差反馈环实现了稳压控制,消除了虚拟电阻带来的电压降。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5年05期)

李海琛,董萍,刘明波,徐良德,王奇[3](2012)在《基于相对增益矩阵和Prony技术的南方电网FACTS和HVDC之间交互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高压直流输电(HVDC)及灵活交流输电(FACTS)装置因其优良特性被广泛应用于现代电网中,但是其实际应用时间较短,加之其控制器的复杂性,使得对大规模交直流混联电网中FACTS装置之间及FACTS装置与HVDC间的交互作用的研究不够成熟和完善。文中以定量分析南方电网中FACTS装置之间以及FACTS装置与HVDC系统间的交互作用大小为目标,建立了含FACTS装置和HVDC系统的多机电力系统的线性化模型,并详细阐述了引入不同FACTS装置及直流系统时,控制变量、输出变量的选择及对代数方程的处理。接着对南方电网进行等值,利用该线性化模型推导出等值系统的传递函数,利用RGA方法找出FACTS装置之间以及FACTS装置与HVDC系统间的交互作用的大小。最后通过大扰动下的Prony分析验证了RGA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12年08期)

李海琛,董萍,刘明波,王奇[4](2012)在《基于线性化模型的含FACTS装置的电力系统相对增益矩阵求解及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相对增益矩阵(RGA)方法可定量分析FACTS控制器之间的交互影响,但随着电网密度和复杂程度的加剧,利用Phillips-Heffron模型进行RGA分析计算变得非常复杂。建立了新的含SVC和STATCOM的多机电力系统线性化模型,将其与Phillips-Heffron模型进行对比并指出线性化模型的优点。利用此模型推导出系统的传递函数,可以简化求解RGA矩阵的过程。为验证此模型的效果,以静止无功补偿器(SVC)和静止同步补偿器(STATCOM)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的线性化模型和RGA分析,找出两台SVC之间、SVC和STATCOM之间的负交互影响与电气距离的关系,并利用时域仿真法验证了此交互影响分析结果的正确性。(本文来源于《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期刊2012年04期)

张云帆,李东海,老大中[5](2011)在《基于TC的多入多出系统输入相对增益矩阵配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输入多输出(MIMO)系统的控制在工业生产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其中普遍存在的耦合问题一直是控制界研究的焦点。本文将输入相对增益矩阵的方法引入到TC控制器的设计中,并用这种方法对一系列非线性系统进行了仿真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输入相对增益矩阵可以较快地找出合适的变量配对关系并达到良好的控制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期刊2011-07-22)

汪娟娟,张尧[6](2009)在《相对增益矩阵原理在多直流附加调制信号选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一种多直流附加控制器调制信号的选取方法。首先利用留数分析法选出那些对目标模式可观性最好的广域信号,与直流电流整定点处的输入信号组成配对调制信号方案;其次针对每种调制信号方案,利用相对增益矩阵(relative gain array,RGA)方法量化地考察多直流附加控制回路间的交互影响程度;而后基于RGA方法分析的量化结果,根据RGA的特性为给定的控制点选取最佳直流附加调制信号。由于是在留数分析的基础上进行RGA计算,因此,这种调制信号选取方法可有效降低计算量和缩短选取进程。最后,通过中国南方电网的算例分析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9年01期)

张芳,房大中,冯崇智,宋文南[7](2005)在《相对增益矩阵方法在UPFC潮流控制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控制理论中的相对增益矩阵(RGA)方法对统一潮流控制器(UPFC)的多个控制回路问的耦合程度进行了定量分析,确定了UPFC的最佳变量配对关系。在此配对方案下UPFC控制回路间的耦合程度非常薄弱,因而不需采取解耦措施即可实现协调控制,简化了UPFC控制规律的设计。分析结果表明最佳变量配对关系对运行方式的变化不敏感,因而具有固定性和可行性。仿真结果验证了UPFC最佳变量配对关系的合理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网技术》期刊2005年17期)

江全元,邹振宇,吴昊,曹一家,王海风[8](2005)在《基于相对增益矩阵原理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控制器交互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柔性交流输电(FACTS)控制器在电力系统中的广泛应用,FATCS控制器之间可能存在交互影响作用,从而给电力系统的运行和控制带来负面影响。该文介绍了相对增益(RGA)方法的基本原理,并用RGA原理分别研究了含SVC和STATCOM的单机无穷大系统和含2个SVC的两区域四机电力系统中FACTS控制器之间交互影响的强弱,时域仿真结果与RGA原理的分析结果一致,表明了RGA原理分析FACTS控制器之间交互影响作用的可行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5年11期)

张鹏翔,曹一家,王海风,程时杰[9](2004)在《相对增益矩阵方法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多变量控制器交互影响分析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分析FACTS多个控制回路之间交互影响的新方法:改进相对增益矩阵(Relative gain array,RGA)方法,使其可对合成控制系统不同控制过程之间的交互影响进行分析,以利于设计人员通过考察各输入对输出变量的影响程度,选取控制变量与被控量之间的最佳搭配。为了验证所提出方法的有效性,将其用于指导FACTS阻尼控制器的设计。数字仿真结果表明,利用该方法进行UPFC阻尼控制器附加回路的选取,能取得较满意的效果。(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04年07期)

杨忠鹏[10](1992)在《一类矩阵相对增益阵列迭代的收敛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给出了D_1p+D_2Q为非奇异的充要条件,这里p、Q是排列阵而D_1、D_2奇异的实对角阵。讨论了相对增益阵列的迭代φ~k(D_1P+D_2Q)的收敛性。本文改进和推广了JohnsonJ和shapiro的工作。且解决了[1]中一些问题。(本文来源于《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期刊1992年03期)

相对增益矩阵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微网灵活多样的运行方式离不开性能良好的控制方法,而微网线路阻抗参数的特殊性给微网控制系统带来了功率耦合问题,影响了微网功率的精确解耦控制。文中引进解耦理论的相对增益矩阵(relative gain array,RGA),提出基于RGA的微网稳压解耦下垂控制方法,量化微网功率模型的耦合情况,进行微网功率模型中被控制量与操作变量的配对重组,并对重组前后的控制系统耦合过程进行分析;在微电源功率接口控制系统中引入虚拟电阻环,从消除耦合通道的角度对微网功率模型进行解耦;深入分析虚拟电阻和控制系统参数对控制系统稳定性以及功率接口输出阻抗的影响。通过电压差反馈环实现了稳压控制,消除了虚拟电阻带来的电压降。仿真分析验证了所提出方法的正确性和可行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相对增益矩阵论文参考文献

[1].高远,田亮.基于动态相对增益矩阵的超临界机组耦合特性分析[J].电力科学与工程.2019

[2].李鹏,杨世旺,殷梓恒.基于相对增益矩阵的微网稳压解耦下垂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5

[3].李海琛,董萍,刘明波,徐良德,王奇.基于相对增益矩阵和Prony技术的南方电网FACTS和HVDC之间交互影响分析[J].电网技术.2012

[4].李海琛,董萍,刘明波,王奇.基于线性化模型的含FACTS装置的电力系统相对增益矩阵求解及应用[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2

[5].张云帆,李东海,老大中.基于TC的多入多出系统输入相对增益矩阵配对法[C].中国自动化学会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D卷.2011

[6].汪娟娟,张尧.相对增益矩阵原理在多直流附加调制信号选取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9

[7].张芳,房大中,冯崇智,宋文南.相对增益矩阵方法在UPFC潮流控制中的应用[J].电网技术.2005

[8].江全元,邹振宇,吴昊,曹一家,王海风.基于相对增益矩阵原理的柔性交流输电系统控制器交互影响分析[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5

[9].张鹏翔,曹一家,王海风,程时杰.相对增益矩阵方法在柔性交流输电系统多变量控制器交互影响分析中的应用[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04

[10].杨忠鹏.一类矩阵相对增益阵列迭代的收敛性[J].黑龙江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2

论文知识图

相对增益矩阵值与频率关系闭环增益1987年,Skogestad提出了稳态...进一步优化的换热网络可选旁路原油换热网络最优旁路设置最小相位分布式控制结构单回路PID控制输出响应图

标签:;  ;  ;  ;  ;  ;  ;  

相对增益矩阵论文_高远,田亮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