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电视传播艺术的成熟和电子技术的发展将电视摄制推向一个崭新的时代,提问,作为电视新闻采访中的一个关键环节,对电视记者来说尤为重要。因为电视采访最突出的标志就是镜前采访,电视报道将记者和采访对象的交谈和盘托出,直接展现给观众,采访过程的本身就是新闻的组成部份。因此要提高我们电视新闻的质量,就必须重视提问,把提问作为一种艺术技能来加以研究。本文通过对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多角度探讨,力求展示出电视新闻采访技巧的深度空间,进一步展示电视新闻的特殊魅力。
【关键词】新闻点;采访技巧;深度采访
引言:在日常的电视新闻中我们时常会碰到这样提问的记者:“请您向我们的电视观众说几句话好吗?”“请您谈谈今后的一些打算。”这样的问题海阔天空,离题万里,由于所问不明确,模棱两可,必定答非所问。有时记者明明提了许多问题,双方谈得很投机,也很高兴,但拿回家一整理,却发现没有什么可取的实质性材料。
怎样才能抓住问题的要害呢?一要对报道的问题有全面的了解;二要对采访对象有清楚的了解;三要提问人们普遍关注,又能激起对方回答兴趣的具体问题。采访前,可以先列采访提纲,抓住特点,准确地向采访对象提出与报道内容、目的紧密相连的关键问题,使对方能谈出有价值、有说服力的新闻事实来。
但这里要防止过犹不及的两种偏向:
一种是明知故问。因为自己作了提问的准备,采访的时候,便迫不及待,照本宣科,把自己早己在新闻由头、主持人导语中交待得一清二楚的东西,又拿来向采访对象提问。
另外一种是追查逼供。记者由于自己掌握了某些情况,便习惯于把采访者的思维禁锢在他所指定的范围里,对方只能回答“是”或“不是”。
1.实用的提问方法
1.1一针见血法:这种闭合式提问方式可以和开放式提问方式结合使用,开始采访时不妨用些开放式提问,使其轻松自如,谈话气氛活跃以后,再过渡到闭合式上去,挖掘实质性材料。
如意大利女记者法拉奇访问邓小平同志时,提了这样一些问题:“天安门上挂的毛主席像,是否要永远保留下去?”等等,单刀直入,问题尖锐,由具体问题入手,使对方的回答不能不一下就涉及新闻的内核,也是国内外新闻观众普遍关心的中国政权的稳定性问题。
1.2跟踪追击法:有一位记者去学校采访,师生纷纷反映课本印制质量太差,缺页错页很多。接连采访几所学校,都有这个问题,记者肯定了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立即追踪到印刷厂采访。记者向厂长提出这一问题,厂长归纳为两个理由:一是因为效益不好,资金困难;二是因为设备陈旧,无法更新。
厂长企图用这种连锁式的因果关系,把问题焦点引向歧路,记者抓住了厂长的心理,立即提问:“设备陈旧与课本缺页错页是什么关系?以前也这样吗?”;“如果这些机器一时更新不了,还继续缺页错页下去吗?”这一问,击中了要害,厂长无法自圆其说,只好讲了责任心不强、管理制度混乱等真实原因。
1.3思辨法:
有一位记者去采访一件假警察扣押了真警察的新闻。记者问:“为什么要扣警察?”假警察说:“我们当时不知道他是警察。如果我们当时知道他是警察,我们是绝不会扣的。”似乎无懈可击。善于思辨的记者,却从另一角度找到了问题的症结所在,立刻追问道:“如果这个警察是普通公民的话,你有权力扣他吗?”问得假警察哑口无言,不得不承认过错。
2.提问中,记者应重视情绪控制
2.1记者情绪的自我控制。有些记者经验不足,临场非常紧张,情绪上放不开,这当然会影响对方兴致,回答提问也会无精打采,敷衍了事;有些记者却相反,情绪自我控制不了,举止轻浮,这也会使采访对象不当回事,回答提问的随意性很大。因此,记者要树立自己的形象,摆正自己的位置,控制自己的情绪,才能使采访在既活跃又认真的气氛中进行。
2.2记者对采访对象情绪的控制。一般说,凡是新闻采访,记者都处于矛盾的主要方面,采访对象往往处于被动地位,这是双方的工作性质和态势决定的,因此,记者对现场的情绪控制,应该主动承担,积极推进。如果记者被采访对象牵着鼻子走,采访肯定会失败。
3.提问中应注意的问题:
3.1提问宜简洁
记者对每个要提的问题,事先在其用语的长短上应当精心设计、推敲,原则是宜短勿长。这是因为,人的记忆力有限,提问一长,采访对象记不清。以致常常出现这种局面,当记者长长的提问一通后,采访对象只能要求记者:“对不起,请您把刚才的问题前面部分在重复一遍。”初入行的记者最容易犯这样的毛病。
西方记者在这方面非常注意,他们善于将问题设计得简短、明确,他们懂得“报酬递减率”,即提问越长,回答越少,甚至有去无回。
3.2提问宜具体
记者在提问是就应该按照事物的形成、发展到结束的全过程,将一个大的、总的问题破开,化成若干个具体问题,一个一个的细细问清了。也就是说,提问具体化了,大的、总的问题自然就化解开了。
3.3提问宜间接
在具体发问时,可以是直接发问,如“您吃了饭吗?”、“吃了多少?”等等,这种发问方式固然简洁明了,但对方遇此发问,限制性较强,不欲多言,一般以“是”或者“不是”之类片言只字了之,新闻的内涵较少,交谈的形式也较呆板。
3.4提问宜深刻
特别是在采访干部、专家、学者等对象时,提问应有深度,这样,对方才有思考的空间,回答也才有深度。往往可以出其不意的掏出颇有价值的材料来。
最后,采访一定要深入,电视记者在工作时,绝不能满足于一个平面的材料,而要取得多方位、多角度的材料,记者一定要到现场去观察,通过摄像机镜头,让受众看到实地景物,同时进一步核实被采访对象介绍的情况,力求报道真实、准确,不出差错。置身于改革的新时代,电视记者只有在思维上保持新闻的敏感度,工作中掌握真实有效的方式方法,才能是电视屏幕上,涌现出更多更有深度和活力的电视新闻节目。
参考文献:
[1]童兵,《理论新闻传播学导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2]高世明,《实用电视新闻》中国广播大学出版社,2000年8月第一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