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新乡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介入手术室453100)

【摘要】目的:探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9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9例,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实验组采用介入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4.1%)明显低于对照组(24.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手术后的ABI(踝肱指数)指数明显优于手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介入治疗;临床效果

【中图分类号】R2【文献标号】A【文章编号】2095-7165(2015)18-0148-01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发生是随着年龄的增加,发生的几率就越高,因此该病多发生于中老年人。采用常规的药物治疗只能维持该病比较需要发展,会长期服药。当前比较常见的治疗是介入治疗,可以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本研究在前人的基础上进行详细分析,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9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现将研究结果汇总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我院于2012年12月至2014年12月对98例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治疗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如下标准[1]:(1)CT造影确诊,骼动脉或股动脉狭窄程度大于50%;(2)首次因此疾病入院治疗并且一年内无手术史;(3)知情同意并签订同意书。排除:(1)合并严重糖尿病、高血压等基础疾病;(2)合并有恶性肿瘤等严重疾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其中实验组患者49例,男性患者29例,女性患者20例,年龄61-79岁,平均年龄69.8士2.4岁;病程6-34年,平均23.7士1.2年。对照组患者49例,男性患者28例,女性患者21例,年龄61-80岁,平均年龄69.3士2.9岁;病程6-36年,平均23.8士1.7年。两组患者在一般资料方面没有明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采用药物治疗。主要进行降压、降脂、降糖和抗血小板治疗。

实验组:采用介入治疗[2]。患者进行全身麻醉,在患者病变部位的血管的闭塞状态进行穿刺,从股动脉入路,进行血管造影,观察血管的闭塞程度、范围以及侧支血管的循环状况。让导管接近患者血管的闭塞部位,并使用“J”型亲水导兹通过缓慢捻转的方式来打通该处闭塞部位。术后患者还需接受相应的防感染治疗,主要包括抗凝、行溶栓以及抑制血小板凝聚等[3]。

1.3观察指标治疗6个月后观察患者的并发症、死亡及ABI指数进行统计分析。

1.4统计学方法数据分析使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例数和百分率表示,计数资料进行x2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手术前后的ABI指数的比较具体见表1,由表1可知实验组手术后的ABI指数明显优于手术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1两组患者的ABI指数的比较()

分组例数股浅动脉股胭动脉骼动脉

手术后490.99±0.020.97±0.110.94±0.12

手术前490.34±0.110.44±0.210.39±0.14

t值—5.647.3855.493

P—<0.05<0.05<0.05

2.2两组患者的并发展及死亡情况具体见表2,由表2可知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6.1%)明显低于对照组(24.5%),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的死亡率(2.0%)明显低于对照组(10.2%),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表2两组患者的并发展及死亡情况(n%)

3讨论

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是因为血管管腔狭窄和堵塞而发生病变的疾病,其发病主要包括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动脉中层组织变性和继发的血栓堵塞等[4]。患者主要临床表现为下肢体发冷、麻木并伴有间歇性跛行等症状,在发病初期的症状不明显,因此诊断出来一般是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50%以上,因此在治疗中会比较困难。桑宏飞[5]等人采用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手术后的ABI指数明显高于手术前,而且发生2.7%的截肢率,4%死亡率。本研究的结果和此研究基本一致。

本研究对比药物治疗和介入治疗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效果,通过研究,手术后的ABI指数明显提高,说明患者的下肢恢复比较好。对比治疗后的并发症,介入治疗的并发症发生3例,死亡1例,,但是药物治疗并发症发生12例,死亡5例。由此可见采用介入治疗可以更好的改善患者的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综上所述,对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患者进行介入治疗,可以减少患者的并发症,减少患者的死亡,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陈长广.腔内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当代医药,2014,21(14):67-68.

[2]梁卫明,陈义雄,陈建业,等.介入治疗与单纯保守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学,2015,39(4):384-385.

[3]陈亚奇,丁福万.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30例[J].当代医学,2013,15(29):536-537.

[4]李立,张小东,陈新国,等.糖尿病伴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介入治疗[J].中华全科医学2014,10(12):1898-1899.

[5]桑宏飞,李晓强,戎建杰.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125例疗效分析[J].苏州人学学报(医学版),201830(2):416-418.

标签:;  ;  ;  

介入治疗下肢动脉硬化性闭塞症的效果分析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