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地上竞争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竞争,地上,生物量,生长,地下,林下,榆树。
地上竞争论文文献综述
裴丽梅,屠渺,杨佩,罗林峰,朱莉[1](2019)在《地上竞争和光照对打碗花生长策略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打碗花(Calystegia hederacea)为材料,使幼苗分别在地上竞争(有地上竞争和无地上竞争)和光照条件(强光照和弱光照)下生长,监测地上茎长、平均茎节长度随植株生长的变化,并在收获时测量各部分生物量以及产生分枝数目。结果表明,有地上竞争相比无地上竞争,地上茎相对生长速率更快,且茎叶生物量分配提高、根系生物量分配下降。弱光照处理相比强光照处理,地上茎相对生长速率更快,分枝数目更少,且茎叶生物量分配提高、根系生物量分配下降。以地上茎长为参考指标计算竞争强度,弱光下地上竞争的竞争强度是强光下的2倍;从生物量分配上看,ANOVA分析显示光照条件和竞争效应并无显着交互作用。此外,地上茎长度随时间而增加的同时,平均茎节长度却随时间轻微下降。(本文来源于《湖北农业科学》期刊2019年10期)
施凯泽,欧光龙,吴文君,李超,闾妍宇[2](2019)在《基于环境与竞争因子的思茅松单木地上生物量生长模型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天然林128株单木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方程Richards模型和幂函数经验方程为基础模型,通过统计计算,再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建立思茅松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模型,并进行独立性验证。结果表明,未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的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42 4、0.765 7、0.476 0、0.483 6、0.728 7,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决定系数有着较大的提升,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50 8、0.832 3、0.709 8、0.539 9、0.852 5,并且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理论方程的决定系数都要强于经验方程。在预估精度方面,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预估精度达到80.03%、79.91%、51.98%、44.06%、81.07%,除树枝和树叶外均有较高的预估精度。(本文来源于《林业调查规划》期刊2019年01期)
贾晨,王莎,辜云杰,钟志萍,罗建勋[3](2015)在《不同密度山桐子苗木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对山桐子3种栽培密度条件下苗木的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关系及对总竞争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山桐子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栽植密度有明显的相关性。随着密度的减小,苗木的生物量增加,而各部分的竞争指数下降。同一密度,地上竞争指数大于地下竞争指数。由于植株生长时各部分相互影响,各竞争指数之间的相关性显着。但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影响存在着差异,通径分析可定量的反映出各部分的相对大小。山桐子苗木的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为0.5536~0.6533,明显大于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0.4802~0.6228)。随着密度的降低,地上和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竞争作用均增大,但地上竞争占据主要作用。(本文来源于《四川林业科技》期刊2015年05期)
陆剑伟[4](2013)在《地产中介开启“指尖上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手机微信不仅可以知道全市3000余个二手房价格,还可以每天获取六个行政区域的不同“笋盘”,说不定还可以抽中50英寸数字电视。深圳商报记者近日了解到,继地铺之争后,深圳地产中介纷纷进军微信,开始“指尖上的竞争”,瞄上近5亿微信客户,并有望形成O2O模式(本文来源于《深圳商报》期刊2013-12-03)
刘宝,陈存及,林思祖,陈东阳[5](2013)在《不同密度闽楠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竞争的定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通径分析方法,分析了3种密度下的闽楠(Phoebe bournei)苗木地下及地上部分竞争关系及对总竞争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闽楠苗木间距的增加,相关的竞争指数减小。同一密度下,地上竞争指数大于地下竞争指数。从各竞争指数的相关系数分析看出,各竞争指数之间的相关性较为显着。但是总竞争受地下及地上竞争的影响是不一样的,通过通径分析手段能区分地上及地下竞争的相对大小。总竞争受地上竞争的直接影响范围在0.338 5-0.703 1之间,明显大于地下竞争的直接影响(0.201 3-0.376 9)。随着间距的增大,苗木的生长空间变大,地上部分的竞争变大,而地下部分的竞争减小。但是,地上部分的竞争对闽楠苗木的总竞争有着重要的影响。(本文来源于《福建林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2期)
吴开贤,安瞳昕,范志伟,周锋,薛国峰[6](2012)在《土壤氮异质性与种间地上竞争对玉米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由于不均匀施肥、有机质分解和群体结构复杂化等因素,氮在间作农田土壤中的分布具有异质性。因此,间作作物的生长同时受到种间竞争和异质性氮的影响。然而,人们对作物种间关系(特别是地上竞争)与异质性氮在影响作物生长中有何关系还知之较少。本研究以玉米与马铃薯间作模式为试验对象,在盆栽条件下采用控释性氮肥构建异质性,利用根管分隔去除地下竞争后,通过目标植物法设计地上竞争处理,探讨作物的觅养精确度、生物量生产、功能性状、竞争能力和总相对生产力对氮分布和地上竞争的响应。结果表明:异质氮处理的总相对生产力高于均质氮处理,这可能是因为与无竞争相比,地上竞争提高两作物的觅养精确度。但在地上竞争下异质氮抑制马铃薯的生长,玉米生长得以提高,而在无竞争下异质氮处理提高两作物的生长;这些生长变化在功能性状上得到进一步体现,包括根冠比、根叶比、叶重比和根重比;从竞争能力来看,相对于均质氮处理,异质氮处理促进玉米但降低马铃薯的竞争能力,故马铃薯在均质氮条件下有竞争优势,而玉米则在异质性氮条件下具有竞争优势。总之,地上竞争改变作物对异质性氮的觅养行为,而异质性氮提高作物生长,改变玉米和马铃薯的相对竞争能力,因此地上竞争和氮异质性在调控作物生长过程中存在相互影响,这一发现可增加对间作体系中氮利用特征的认识,也有助于理解农田间作系统中作物生长变化的复杂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生态农业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汪金松,范秀华,范娟,张春雨,夏富才[7](2012)在《地上竞争对林下红松生物量分配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整株收获法研究林下红松地上、地下生物量分配特征及地上竞争对其生物量分配和生物量相对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1)将整个树冠划分为等长的上、中、下叁层,活枝生物量从上层到下层逐渐增加,而针叶生物量主要集中在树冠中下层且在中下层的分布无显着差异(P>0.05),随着地下生物量逐渐增加,小细根(<2 mm)、粗细根(2—5 mm)的比例逐渐减小,而粗根(>5 mm)所占比例逐渐增大;(2)地上竞争强度与胸径、树高呈显着指数相关(P<0.001),随着竞争强度增大,胸径和树高均逐渐减小,树高胸径比与竞争强度呈显着线性相关(P<0.05),而树冠比率与竞争强度之间无显着相关性(P>0.05);(3)随着竞争强度增大,树干生物量占整株生物量的相对比例逐渐减小,而细根(小细根和粗细根)生物量相对比例逐渐增大,活枝、针叶及粗根生物量相对比例与竞争强度相关性并不显着(P>0.05);(4)红松根冠比均值为0.15且根冠比并不受地上竞争的影响,茎叶比与竞争强度的相关性亦不显着(P>0.05);(5)地上竞争显着影响红松地上各器官生物量的相对生长,且竞争强度与生物量呈显着负相关(P<0.001)。(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2年08期)
赵秋玲,张宋智,王军辉,贠慧玲,冯小芹[8](2012)在《梓树苗木地下和地上竞争的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生物量计算的竞争指数和通径分析的方法,研究了3种密度的梓树苗木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关系及对总竞争的影响。结果显示,梓树苗木地下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和总生物量与密度密切相关,随着密度的增加,其根、茎、叶的生物量减少,根冠比均小于1。在同一密度条件下,地上竞争指数明显大于地下竞争指数,地上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范围(0.449 3~0.973 1)明显大于地下竞争对总竞争的直接作用(0.275 6~0.773 2)。研究表明,梓树幼苗地上茎、叶的竞争在梓树苗木总的竞争中占有重要地位。(本文来源于《西北植物学报》期刊2012年04期)
朱宏伟,李保平,孟玲[9](2011)在《黑麦草与紫茎泽兰苗期的地上与地下竞争》一文中研究指出紫茎泽兰(Ageratina adenophora Sprengel)是我国重大外来入侵生物之一,在我国西南地区为害严重。采取替代控制技术是一重要的生态修复途径。黑麦草具有较强的相对竞争力,也具有经济价值,可推荐为优良替代种植植物之一。紫茎泽兰具有很强的营养繁殖能力,且具有较强的化感作用,唯有连根彻底铲除方能恢复本土植被。但由于紫茎泽兰具有明显的先锋植物特性,加之具有长久性土壤种库,铲除后的生境极有可能会被再次入侵。因此,采取替代种植的生态修复方法,在铲除紫茎泽兰后种植其他植物以阻止其再次入侵,就成为控制紫茎泽兰扩散为害的主要途径之一。筛选相对于靶标杂草具有较强竞争力的替代植物是替代控制技术的主要环节,故首先需测定紫茎泽兰与替代植物间的相对竞争力大小。由于植物种间竞争效应是地上(茎叶)与地下(根系)竞争的综合表现,因此,搞清替代植物对紫茎泽兰地上和地下竞争的作用,可进一步理解植物种间竞争的机理,为筛选替代种植植物提供科学依据。采用室外盆栽试验,观察了黑麦草与紫茎泽兰苗期在不同竞争处理(仅地上竞争、仅地下竞争、全竞争和无竞争)下的生长表现。在仅地上、仅地下以及全竞争时,紫茎泽兰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根茎比均显着降低,而黑麦草的地下生物量均显着增大,根茎比在仅地上和全竞争时显着提高。紫茎泽兰的分株数在仅地上竞争时显着增加;黑麦草分蘖数在仅地下竞争和全竞争时显着增多。在仅地上竞争时紫茎泽兰的相对竞争力提高,而黑麦草的相对竞争力降低;黑麦草和紫茎泽兰对地上部分资源的竞争具拮抗作用,而对地下部分资源则有着相同的需求。紫茎泽兰的地上与地下竞争存在显着的负互作效应,而黑麦草的地上与地下竞争存在着显着的正互作效应。据研究结果推测,黑麦草与紫茎泽兰的地下竞争具有相对更重要的作用,而且地上与地下竞争在两种植物竞争中存在截然不同的互作效应。(本文来源于《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1-06)
唐毅,蒋德明,陈卓,押田敏雄[10](2011)在《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对科尔沁沙地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榆树疏林草原对科尔沁沙地植被恢复和景观保护有着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双因素两水平控制试验,从幼苗生物量、地下/地上生物量、茎高、根茎比、叶片数等方面,研究了草-树地上、地下竞争对科尔沁沙地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1年生榆树幼苗,单株平均生物量表现为无竞争>地上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地下/地上生物量表现为地下竞争>全竞争>无竞争>地上竞争;幼苗高度表现为地上竞争>无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根茎比表现为地下竞争>全竞争>无竞争>地上竞争;叶片数表现为地上竞争>无竞争>地下竞争>全竞争.地下竞争对1年生榆树幼苗生长影响显着,而地上竞争对榆树幼苗生长无显着影响.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对2年生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均不显着.科尔沁沙地草本植物对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主要通过地下竞争的方式实现,但地下竞争并没有改变榆树幼苗的资源分配方式.随榆树幼苗龄级的增长,草本植物竞争作用的影响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1年08期)
地上竞争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以云南省普洱市思茅松天然林128株单木数据为研究对象,采用理论方程Richards模型和幂函数经验方程为基础模型,通过统计计算,再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建立思茅松单木地上部分生物量生长模型,并进行独立性验证。结果表明,未引入环境和竞争因子的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742 4、0.765 7、0.476 0、0.483 6、0.728 7,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决定系数有着较大的提升,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决定系数分别达到0.850 8、0.832 3、0.709 8、0.539 9、0.852 5,并且引入环境因子和竞争因子后理论方程的决定系数都要强于经验方程。在预估精度方面,木材、树皮、树枝、树叶、地上总生物量的预估精度达到80.03%、79.91%、51.98%、44.06%、81.07%,除树枝和树叶外均有较高的预估精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地上竞争论文参考文献
[1].裴丽梅,屠渺,杨佩,罗林峰,朱莉.地上竞争和光照对打碗花生长策略的影响[J].湖北农业科学.2019
[2].施凯泽,欧光龙,吴文君,李超,闾妍宇.基于环境与竞争因子的思茅松单木地上生物量生长模型构建[J].林业调查规划.2019
[3].贾晨,王莎,辜云杰,钟志萍,罗建勋.不同密度山桐子苗木地下竞争和地上竞争的定量研究[J].四川林业科技.2015
[4].陆剑伟.地产中介开启“指尖上竞争”[N].深圳商报.2013
[5].刘宝,陈存及,林思祖,陈东阳.不同密度闽楠苗木地上部分与地下部分竞争的定量研究[J].福建林学院学报.2013
[6].吴开贤,安瞳昕,范志伟,周锋,薛国峰.土壤氮异质性与种间地上竞争对玉米和马铃薯生长的影响[J].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2
[7].汪金松,范秀华,范娟,张春雨,夏富才.地上竞争对林下红松生物量分配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2
[8].赵秋玲,张宋智,王军辉,贠慧玲,冯小芹.梓树苗木地下和地上竞争的效应研究[J].西北植物学报.2012
[9].朱宏伟,李保平,孟玲.黑麦草与紫茎泽兰苗期的地上与地下竞争[C].植保科技创新与病虫防控专业化——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1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1
[10].唐毅,蒋德明,陈卓,押田敏雄.地上竞争与地下竞争对科尔沁沙地榆树幼苗生长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