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终结论论文-朱生坚

艺术终结论论文-朱生坚

导读:本文包含了艺术终结论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终结论,黑格尔

艺术终结论论文文献综述

朱生坚[1](2019)在《艺术的晚霞——关于尼采版“艺术终结论”》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悲剧的诞生》开始,尼采就高度评价艺术,把艺术提高到了前所未有的地位。他说,艺术是"人的真正形而上的活动",而且,只有作为审美活动,人的生命才是值得一过的,"只有作为审美现象,世界的生存才是有充分理由的"(《悲剧的诞生》,杨恒达译,译林出版社2008年)。在尼采之前和之后的几千年里,对于艺术,大概没有也不会有比这更高的评价了。(本文来源于《书城》期刊2019年10期)

从吴刚[2](2019)在《丹托“艺术终结论”再思——以20世纪西方艺术情境的转变为背景》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结合20世纪西方艺术的情境变化,简要回顾了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从两个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和约瑟夫·博伊斯入手,探讨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巨大变化。由此引出阿瑟·丹托80年代在西方学界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文章重心在于分析"艺术终结论"的内涵并揭示丹托的立论逻辑,最后以补充问题进行小结。(本文来源于《美术观察》期刊2019年09期)

吕品[3](2019)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终结论”的回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将从黑格尔、阿多诺、丹托所处时代的整体特征入手,在现代性视域背景下,梳理叁者"艺术终结论"内涵的历史演变。并选取日常生活审美化与现代高科技发展角度探讨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终结论"的回响,警示当前的文艺现状,引发我们对未来艺术发展前景的思考。(本文来源于《参花(上)》期刊2019年09期)

贾永平[4](2019)在《哲学维度及真理视角下的“艺术终结论”研究——以黑格尔、阿多诺、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终结论"不单单是依据艺术自身的发展状况提出来的,而是一个关联着艺术与哲学以及艺术与真理关系的论题。要想真正弄清"艺术终结论"出现的原因及其内涵,需要从哲学维度以及真理视角对其展开研究。在具体研究中,为了更好地揭示艺术与哲学关系影响下的"艺术终结论"问题在西方历史中的嬗变,文章选取了在西方艺术发展中受哲学影响下形成的黑格尔、阿多诺、阿瑟·丹托叁人的"艺术终结论"作为典型对象进行研究,从而使"艺术终结论"中关于艺术与哲学的关系的多样性特征呈现出来。(本文来源于《兰州学刊》期刊2019年06期)

张金玲[5](2019)在《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波德里亚是20世纪法国极为活跃的思想家,他以罕见的彻底性和独创精神深入剖析了当代社会的组织方式和美学特征。波德里亚没写过专门的有关艺术、美学的理论着作,但是他却经常用艺术形态与艺术现状为他的理论批判作证。在波德里亚的理论着作中,我们可以发现,社会、政治、经济甚至是艺术作品、艺术市场、艺术消费者都只是为波德里亚提供论证的场所,来宣称自身关于文化艺术的观点。同时,它们又作为波德里亚进行理论批判的证据之一,反过来成为了帮助波德里亚进行理论建构的推手。可以说,在艺术研究领域内,尤其是在对消费社会、媒介、美学与艺术法则的讨论中,波德里亚的思想已成为当代经典。纵观艺术发展的脉络,艺术终结的提出是伴随整个西方社会的发展演变而出现的。从文艺复兴开始,西方社会先后经历了从传统到现代再到后现代的转化,西方艺术就其形式、地位及意义而言,也跟随西方社会的发展产生了相应变化。在此进程中,黑格尔、阿多诺、丹托等人成为艺术终结论题的阐发者和标志。而波德里亚在承袭前人理论思想的基础上,对艺术终结这一话题也产生了独到看法。就波德里亚而言,所谓“艺术终结”之类问题的提出,其背景是艺术早已失却了自身的语境并背离了自身。其中,审美现代性在历经数百年的自我运动之后,变成了一种知识型体验,致使艺术不再属于仪式的序列。审美也由一种人类学意义上的感受性活动变成了一种目的论意义上的价值宣讲。艺术品在随处可见的境地中成为了符号,种种形态使得当代艺术无论在结构还是现象层面都与当代社会形成了紧密的共谋关系。本文立足于波德里亚的相关着作和研究成果,把他的艺术终结思想统筹在其理论发展的各个阶段,从波德里亚早期的《物体系》、《消费社会》、《符号政治经济学批判》,到后期的《象征交换与死亡》、《完美的罪行》、《论诱惑》、《艺术的共谋》等着作,将其艺术思想的发展脉络及每一阶段对艺术终结的看法作出系统阐述。首先,从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的理论源起来梳理其理论脉络的发展,我们将论题追溯至黑格尔时期,后经阿瑟·丹托和汉斯·贝尔廷等人相继从不同命题及角度对此论题作出阐述,再到波德里亚提出“艺术的终结”,使艺术终结理论的历史发展脉络清晰可鉴。随后,“物”从无到有宣告了商品社会的终结以及消费社会的到来,而媚俗、流行艺术和艺术品是“消费社会”和“符号政治经济学”时期艺术的表征物,因此,我们通过对“物”、媚俗、流行艺术等的分析来探讨当代艺术的大致走向。紧接着,我们将波德里亚的艺术观贯穿于对拟像等级理论的阐释中,把艺术发展史看作一种不断发展演变的“符号复制”过程,以此来重新审视西方自文艺复兴以来的艺术进程。这种进程在波德里亚的理论体系中表现为,艺术作品与真实世界之间关系的演变。同时,当代社会的全面内爆,使得真实与意义冲破了原有的形而上学界限,各种社会能量都以无序散射的方式向各个方向渗透,美学能量也不能逃脱这一由媒介“拟真”所造成的当代命运,传统艺术作为审美价值载体的身份被解除,波德里亚由此认为,当代艺术已经“无效”。随后,我们回归到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论,从“艺术共谋”的角度阐述艺术在持续发展中最终走向无意义的过程。最后,对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进行评判,并将波德里亚这一思想对我国当代文学艺术发展的影响进行阐释分析。由此,本文将以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为研究对象,通过对其理论渊源及理论建构的梳理,以期正确认识艺术活动与哲学、艺术以及艺术史的关系,为我们理解波德里亚的“艺术终结”思想提供富有洞见的视野与观看框架。(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9-06-11)

朱立元[6](2019)在《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学界长期以来有关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研究的基础上,进行新的思考:应该区分《美学》一书中对"终结"(Ende)与"解体"(Auflsung)二词的不同使用,以获得黑格尔使用"终结"一词的真意;应该区分逻辑的与历史的所谓艺术"终结"或"解体",着重从黑格尔哲学、美学逻辑构架角度解读其关于艺术"终结"或"解体"的内在逻辑含义;进而揭示黑格尔对艺术美本质的规定是其艺术"解体"或"终结"论背后的逻辑根据。(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傅胜春[7](2019)在《“艺术终结论”与前卫艺术的“哲学”转向》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终结论"是一个被争论不休的话题。黑格尔从艺术与"绝对精神"的断裂层面入手,认为艺术最终终结于哲学。阿瑟·丹托从杜尚出发,认为无论是艺术和艺术史的秩序都被哲学"剥夺"了。"艺术终结论"带给前卫艺术的是后者的"哲学"转向,使之呈现为"哲学的感性显现"。(本文来源于《社会科学战线》期刊2019年01期)

杜艳艳[8](2018)在《“艺术终结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一文中研究指出艺术终结论由黑格尔在1828年提出,并导致西方世界与我国国内对之进行了激烈探讨。黑格尔强调,艺术全部为绝对的精神产品,是感性与精神的完美结合,是追求脱离感官与经验的纯粹,而非平凡生活中所蕴含的形式。本文以"艺术终结论"为切入点,结合时代发展特征,以及大众艺术及大众审美特点的转化,进而提出进行公共艺术教育的必要性与紧迫性。(本文来源于《大众文艺》期刊2018年23期)

郭婷婷[9](2018)在《谈对艺术终结论的理解——以广场舞的出现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广场舞是近年来我国新兴的一种特色的民间艺术形式,可见于公园、广场等大街小巷,男女老少都驻足于此,不仅是为了求新求奇,更多的是为了以健身娱乐获得美的愉悦和享受。文章试着以广场舞为契机来分析现代艺术与世界的距离,即艺术对传统背弃的深层价值意义,并进一步探究艺术有没有终结?这一艺术史难题。(本文来源于《大观(论坛)》期刊2018年07期)

岳洋[10](2018)在《走向新审美》一文中研究指出美国艺术哲学家阿瑟·丹托于1984年对艺术终结论的重提,意外地引发了强烈的反响。这既与丹托所处的时代背景相关,但更大程度上是源于丹托阐发艺术终结论的独特视角。他一方面从分析美学中获得了重新界定艺术的建构性契机,另一方面又沿袭了黑格尔艺术哲学的思考维度,在历史哲学的辩证视野中去考察艺术终结的原因,尤其强调艺术形态的历史性变化与艺术观念转型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不仅如此,他还洞察了现代主义艺术的危机所在,对当代艺术和相关的美学问题进行了分析,由此将艺术终结论引向对人性的终极思考。丹托的艺术理论具有一定的逻辑连贯性,其各部着作既突出了各自主题的独立性,又与其艺术终结论保持着奠基、承续或发挥的关系。丹托艺术终结论的内涵正是在丹托自身的写作思路中逐渐清晰并且深化的。在丹托早期的论着中,他初步提出了对艺术问题的一些看法:艺术品是根据一些不可见的因素来区别于日常用品的。对这种不可见的因素的多种解释中,丹托明确了艺术品的历史地位在艺术品身份确认中的作用,而这种“历史”又表现为由各种历史可行性所制约的“阐释”。这既关乎艺术自身的发展,又与艺术自身的理论氛围密切相关。当艺术发展到不能用感官辨识时,艺术就提出了其自身的哲学问题,艺术由此通过自身的哲学自觉而达到其终结及身份确认,艺术开始走向一条自由的发展之路。这就是丹托艺术终结论的主要内容。丹托的艺术终结论是其自身理论发展逻辑的必然结果,同时受到了同时代的诸多理论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20世纪爆发的艺术“终结”狂潮中其他美学家的多种艺术终结论,还有与丹托同作为新维特根斯坦主义反对者的乔治·迪基的艺术惯例论。比较这些理论与丹托的艺术终结论,将有助于凸显丹托艺术终结论的特殊性。丹托艺术终结论的意义也正是在此基础上展现出来的。与其说丹托的艺术终结论破除了美与艺术的习惯性联系,不如说它使以感性学为特征的美学回到了聚焦艺术自身的艺术哲学,由此在本体论上为艺术的发展提供更多可能性,也给予了人性以丰富化和自由化的契机。(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1)

艺术终结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结合20世纪西方艺术的情境变化,简要回顾了现代艺术发展的重要时期。并从两个代表人物马塞尔·杜尚和约瑟夫·博伊斯入手,探讨了现代艺术观念的巨大变化。由此引出阿瑟·丹托80年代在西方学界提出的"艺术终结论"。文章重心在于分析"艺术终结论"的内涵并揭示丹托的立论逻辑,最后以补充问题进行小结。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艺术终结论论文参考文献

[1].朱生坚.艺术的晚霞——关于尼采版“艺术终结论”[J].书城.2019

[2].从吴刚.丹托“艺术终结论”再思——以20世纪西方艺术情境的转变为背景[J].美术观察.2019

[3].吕品.当代艺术创作中“艺术终结论”的回响[J].参花(上).2019

[4].贾永平.哲学维度及真理视角下的“艺术终结论”研究——以黑格尔、阿多诺、阿瑟·丹托的“艺术终结论”为例[J].兰州学刊.2019

[5].张金玲.波德里亚艺术终结论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9

[6].朱立元.对黑格尔“艺术终结”论的再思考[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7].傅胜春.“艺术终结论”与前卫艺术的“哲学”转向[J].社会科学战线.2019

[8].杜艳艳.“艺术终结论”与日常生活审美化[J].大众文艺.2018

[9].郭婷婷.谈对艺术终结论的理解——以广场舞的出现为例[J].大观(论坛).2018

[10].岳洋.走向新审美[D].湖南师范大学.2018

标签:;  ;  

艺术终结论论文-朱生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