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记忆障碍的初步研究(论文文献综述)
刘丽娟[1](2021)在《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探讨Hcy、TH和PSCI的的相关性及其预测价值。方法:本研究选取了符合入组标准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5例,均在2019年11月至2020年8月期间收治于吉林省人民医院神经内二科。对每位入组患者在种族、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有无饮酒吸烟史、有无高血压、心脏病、高血脂、糖尿病、卒中病史等方面进行详细记录,并且给与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神经系统专科查体。入组患者在空腹状态12小时后抽取肘静脉,采用日本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进行Hcy测定;应用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了甲状腺激素(TSH、FT3、FT4)水平;同时采集血常规、血生化、糖化血红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维生素B12、叶酸水平,以及传染病综合抗体等实验室检查项目。受试者在入院2周以后,由接受过标准化认知评估培训并取得资格证书的神经内科医师专人在检测患者无焦虑抑郁状态后进行认知功能评定,所采用的评估量表主要有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 CA)(北京版)、Hachinski缺血量表(HIS)和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入组患者根据有无认知障碍情况,设置非PSCI和PSCI两个组别。最后应用SPSS24.0软件对患者入组后的各项记录及检查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1.卒中后第2周PSCI发生率为61.73%。2.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两组间MMSE和Mo CA量表总体均数差异显示:MMSE量表分值P=0<0.05、MOCA量表分值P=0<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两组间血Hcy、TSH、FT3、FT4水平总体均数差异显示:Hcy P=0.009<0.05,FT3 P=0.040<0.05,TSH P=0.496>0.05,FT4 P=0.828 P>0.05。两组间Hcy、FT3水平存在显着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5.PSCI组血Hcy、FT3检测值与MMSE、Mo CA得分之间相关性显示:Hcy水平与MMSE量表(r=-0.301 P<0.01)、Mo CA量表(r=-0.353 P<0.01)分值呈负相关;FT3水平与MMSE量表(r=0.276 0.01<P<0.05)、MOCA量表(r=0.363 0.01<P<0.05)分值呈正相关。6.对PSCI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Hcy(OR=1.088 P=0.015)P<0.05,FT3(OR=0.392 P=0.010),P<0.05。7.对PSCI进行诊断试验的ROC分析,结果显示:Hcy ROC曲线下面积为0.712,P=0<0.05。FT3 ROC曲线下面积为0.612,P=0.064>0.05。Hcy联合FT3 ROC曲线下面积为0.741,P=0<0.05。结论:1.急性脑梗死后认知障碍在第2周时有较高的发病率。2.血Hcy是PSC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血FT3是PSCI的保护性因素。3.血Hcy、血Hcy联合血FT3对PSCI有预测价值。
向宪文[2](2020)在《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文中指出目的:通过观察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对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 MCI)的临床治疗效果,初步探讨脑梗死后MCI的有效治疗方法及其可能机制。方法:按照制定的纳入排除标准,选取2018年1月-2019年7月间在泰安市中医医院脑病康复科住院且辨证为肾虚痰阻型患者11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成三组,分别是针药联合并用组(简称针药组)、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和对照组各42例,针刺组30例。患者的一般资料:性别、年龄、病程进行统计学比较,使具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均采用常规药物和一般支持治疗,在此基础上针药组应用地黄饮子水煎剂口服,早晚各250ml,日1剂,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日1次;对照组每日分三次口服艾地苯醌,每次30mg(1片),饭后服用;针刺组应用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以上治疗每6周为一疗程,疗程间休息3天,连续2个疗程。三组患者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后1个疗程、2个疗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北京版、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17项)、改良的Barthel指数量表(MBI)、经颅多普勒(TCD)和血脂三项对治疗前后进行评分,疗程结束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定。结果:1.因患者个人因素,针药组和对照组各有1例患者退出。最终针药组统计完成41例,对照组41例,针刺组30例。2.MMSE评分: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MSE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比较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3.MoCA评分:治疗前评分三组无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oCA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4.HAMD17项: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HAMD17项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下降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5.MBI评分:治疗前评分未发现三组有显着性差异,治疗后MBI评分三组较治疗前均有提高,差异性显着(P<0.05);与1个疗程相比,2个疗程评分有升高趋势,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增加,并高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高于对照组。6.TCD检查:治疗前、治疗2个疗程后,三组患者的收缩期血流速度峰值(Vs)、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数值和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数值无显着性差异(P>0.05)。但2个疗程后,三组患者的Vs、Vd数值均较治疗前有升高趋势,RI、PI数值均较治疗前有降低趋势。7.血脂:治疗前三组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无显着性差异;治疗2个疗程后三组TC、TG、LDL-C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着性差异(P<0.05)。对比对照组和针刺组,针药组评分明显下降,并低于对照组和针刺组,有显着差异性(P<0.05);对照组和针刺组相比较,针刺组治疗后评分低于对照组。8.临床疗效:治疗2个疗程后,针药组总有效率90.5%,对照组71.4%,针刺组76.7%,三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能有效治疗脑梗死后MCI,能提高患者的认知和日常生活能力,效果优于艾地苯醌和单纯针刺治疗,并呈一定时效性。2.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MCI的机制可能与降低血脂血粘度,改善循环有关。
关倍倍[3](2020)在《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究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为制定早期护理干预措施及降低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病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取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选取于2018年10月至2019年9月在华北理工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内科住院治疗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于患者入院病情稳定一周后,在患者身体无其他不适,不影响疾病治疗的情况下,采用记忆测评工具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2版(Rivermead Behavioural Memory Test,RBMT)筛选出病例组和对照组,将筛选出的202例记忆功能评分≤21分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作为病例组,将同期筛选出记忆功能评分≥22分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作为对照组。对两组患者分别采用影响因素调查问卷,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因素、疾病及治疗因素、心理精神因素、社会支持因素、睡眠因素、病前生活习惯因素、环境因素等进行调查,比较分析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在基本资料、疾病及治疗状况、临床症状、心理状况、社会及家庭支持状况等方面的分布差异。调查获得的数据采用Excel软件录入并整理后,采用SPSS17.0软件对所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其中,一般人口学特征因素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单因素分析采用卡方检验分析;多因素分析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1影响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文化程度、性格类型、家庭月收入、工作状态、职业种类、工作性质、居住地点、睡眠质量、睡眠是否需要药物、抑郁情况、感觉精力下降、经常责怪自己、感到孤独、对事物不感兴趣、自觉疾病治疗后的恢复情况、对疾病预后担心情况、社会支持情况、对医生诊疗技术信任度、家人照顾情况、锻炼频次、日常交流情况、读书或学习情况、言语不利情况、肢体偏瘫情况、大小便失禁情况、头晕情况、头痛情况、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脑卒中病程、脑卒中发病次数、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按时口服降压药情况、脑卒中病灶部位是否多发与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发生有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影响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多因素分析: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在60~74岁(OR=2.418)、年龄在75~84岁(OR=2.748)、无读书或学习情况(OR=2.571)、有肢体偏瘫(OR=2.178)、经常大小便失禁(OR=5.888)、有时头晕(OR=2.747)、经常头晕(OR=3.016)、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为重度(OR=2.686)、脑卒中病灶部位为多发(OR=1.679)、睡眠质量很差(OR=2.395)是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因素;文化程度在大专及以上(OR=0.223)、中高水平社会支持(OR=0.388)是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保护因素(P<0.05)。结论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有年龄、读书或学习情况、肢体偏瘫、大小便失禁、头晕、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脑卒中病灶部位、睡眠质量、文化程度、社会支持。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年龄越大、大小便失禁和头晕发生频次越高、高血压分期和危险分层越重、肢体偏瘫越严重、脑卒中病灶部位越多、睡眠质量越差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大;读书或学习情况频次越低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大;文化程度越高、社会支持水平越高的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发生记忆功能障碍的危险性越小。图1幅;表13个;参135篇。
付高爽[4](2020)在《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文中指出背景中风病是中老年人群常见病、多发病,具有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高的特点,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重大的负担。缺血性中风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类型,在中国占中风病的69.6%~70.8%。WHO 2016年全球疾病负担调查显示,在中国,缺血性中风对健康寿命损失年(YLDs)的贡献居于首位。因此,缺血性中风的防治尤为重要。中医药防治缺血性中风病具有丰富的经验,中药注射液作为中成药的一种剂型,使用方便,疗效确切,随着制剂工艺的改良不良反应逐渐减少,受到临床医师的欢迎。醒脑静注射液是治疗缺血性中风的常用中药注射剂,在各级医疗机构和院前抢救环节广泛使用,然而许多情况并非是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按照“方证”的对应关系用药,不符合中成药的用药原则。并且通过临床工作观察和相关研究结果发现,不同患者使用醒脑静注射液后的疗效存在差异,其中可能存在不合理用药的情况。若能在中医理论指导下,明确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证候与不适应证候,并且以确切的症状组合表达出来,则可以帮助临床医师在诊疗过程中筛选适应人群,从而加强临床用药的针对性,提高用药疗效。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是以中医病机为内涵,现代医学及中医症状为表现,指导中成药的合理使用的一种概念,是指在某种疾病的某个阶段出现的2个或2个以上的一组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组合,这些症状、体征、理化检查相关且同时发生共同影响着药物疗效,以指导中成药临床的合理运用,既包括什么情况下适合用药,也包括什么情况下不适合用药。明确中成药的临床适应症状群,对于临床合理用药具有重要意义。目的研究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分析醒脑静注射液针对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包括适合用药的情况与不适合用药的情况。探讨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模式,为其他中成药研究提供参考。方法研究共分为两部分内容,第一部分通过德尔菲法进行专家咨询,筛选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与不适应症状。咨询专家条目是否为醒脑静注射液的适应症状或不适应症状,并对适应症状条目采用Likert分级法进行评价,同时设置开放性问题请专家对条目内容进行补充。以均数、满分比、变异系数评价适应症状条目的重要性,以“界值法”筛选出最终条目。以“过半率”筛选出不适应症状条目,即认为条目存在时不适用醒脑静注射液的专家数超过50%时,对条目予以保留。第二部分为回顾性病历分析,以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住院记录作为研究资料,基于德尔菲法的结果采集信息,根据治疗前后病情变化,以临床疗效为标准,分析适应症状群。根据疗效标准将病例分为“有效”与“无效”两组,首先通过卡方检验筛选出对用药疗效有影响的指标。通过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与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的指标,P<0.05认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同时,利用决策树模型构建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分析临床适应症状群相关指标。将二元Logistic回归与决策树模型的性能进行比较。结果德尔菲法专家咨询共进行了 3轮,其中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3轮咨询,不适应症状部分进行了 2轮咨询。最终筛选出40个适应症状条目,31个不适应症状条目,包括症状体征、舌象、脉象、合并疾病、理化检查等方面内容。以治疗是否有效为标准进行多因素分析,筛选出对于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正向影响的指标有:红舌(OR=1.772;95%CI:1.101-2.853)、滑脉(OR=1.844;95%CI:1.239-2.743);对醒脑静注射液疗效起负向影响的指标有:神疲(OR=0.511;95%CI:0.311-0.840)、面色萎黄(OR=0.544;95%CI:0.318-0.929)、少苔(OR=0.410;95%CI:0.176-0.954)。根据回归系数建立用药疗效的预测模型,用列线图将模型可视化。利用C5.0决策树和C&RT决策树构建了疗效预测模型,C5.0决策树引入了少苔、神疲、C-反应蛋白升高、细脉、滑脉、言语謇涩或不语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7项规则。C&RT决策树引入了弱脉、黄苔、少苔、困倦思睡、C-反应蛋白升高、口苦、痴呆、细脉、反应迟钝、红舌作为预测指标,生成了 8项规则。但是二者与Logistic回归模型比较准确率低,且存在一定程度的过拟合情况,最终未予以采纳。结论1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具备以下特征:红舌、滑脉。2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用有以下特征的人群:神疲、面色萎黄、少苔。3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证候为:火热证、痰湿证、痰热证。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不适应的证候为:气虚证、阴虚证、气阴两虚证。
吴东南[5](2020)在《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文中认为目的:本课题理论研究部分通过总结中医对失眠、学习记忆障碍与酸枣仁汤的认识,旨在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理论依据;实验研究部分通过构建慢性睡眠剥夺大鼠模型,并予酸枣仁汤干预,观察干预前后大鼠学习记忆功能、突触可塑性、NLRP3炎性小体等的变化,旨在明确酸枣仁汤介导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改善大鼠学习记忆的作用机制。方法:1.理论部分:基于中医古籍与近年来的文献资料,总结中医对失眠病症、学习记忆障碍病名、病因、病机的认识,对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之间的关联进行阐述,并结合酸枣仁汤的组方分析和临床实验研究,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提供理论依据。2.实验部分:将60只SD雄性大鼠随机分为5组,即正常对照组(Normal control Group,NG)、模型组(Model Group,MOD)、艾司唑仑组(ESTazolam Group,EST)、酸枣仁汤低剂量组(Suanzaoren Decoction Low-dose Group,SZRDL)和酸枣仁汤高剂量组(Suanzaoren Decoction High-dose Group,SZRDH),每组12只。NG组常规饲养,不造模,其他4组通过多平台水环境法建立慢性睡眠剥夺模型。除NG组外,其他4组每天连续睡眠剥夺12h,持续剥夺30d。造模和给药同时进行,NG组和MOD组按照10mL·kg-1·d-1的剂量灌胃纯水,EST组按照0.54m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艾司唑仑药液,SZRDL组按照4.59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酸枣仁汤药液,SZRDH组按照18.36mg·kg-1·d-1,10mL·kg-1·d-1的剂量灌胃酸枣仁汤药液。观察造模及给药期间各组大鼠的精神、饮食、摄水及体重等一般情况。灌胃结束之后进行以下的实验:通过Morris水迷宫实验与跳台实验评价各组大鼠的学习记忆能力;采用自主活动箱观察各组大鼠的自主活动的能力;采用尼氏染色法和高尔基染色法观察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突触的病理形态变化;通过免疫荧光和免疫组化观察突触可塑性关键蛋白PSD95、SYP及突触信号传递的关键蛋白NMDAR1(NR1)、NMDAR2A(NR2A)、NMDAR2B(NR2B)的表达水平;采用ELISA检测血清和海马中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采用Real time-PCR检测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水平;采用Real time-PCR、免疫组化和western bolt检测NLRP3炎症小体通路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关键因子的蛋白和mRNA表达水平。结果:1.理论研究结果失眠属于中医“不寐”病症范畴,失眠的中医病因复杂繁多,以情志异常、饮食不节、外淫邪气等多见,这些病因引起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调、气血亏虚进而导致失眠病症。学习记忆障碍属于中医“健忘”范畴,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关系密切,一方面,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两者重要的共同病机;另一方面,失眠可引起学习记忆损害。因此,养血安神法是防治失眠与学习记忆损害重要的治法。酸枣仁汤作为养血安神法的代表方剂,近年来研究显示酸枣仁汤不仅能改善睡眠,减轻焦虑抑郁,还能改善学习记忆,为酸枣仁汤防治失眠引起的学习记忆损害提供理论依据。2.实验一结果2.1各组大鼠一般情况:睡眠剥夺及给药期间,NG组大鼠一般情况良好,毛发致密有光泽,尾巴、爪子颜色色红有光泽,精神良好,反应灵敏,摄食、饮水和二便无明显异常。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在睡眠剥夺前3天,摄食稍有增加,烦躁易激怒,但此后出现摄食和饮水明显减少,毛发无光泽易脱落,尾巴、爪子色泽偏淡无光泽,精神萎靡,神情呆滞,反应迟钝,时有落水现象。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摄食和饮水明显增加,毛发脱落较少,精神较振奋,警觉力增加。但EST组大鼠表现有精神萎靡、反映迟钝、嗜睡等趋向。2.2各组大鼠体重变化:睡眠剥夺及给药期间,NG组大鼠体重迅速增加。MOD组大鼠体重略有增加,但其增幅明显低于NG组大鼠。EST组、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体重也有增加,但其增幅明显低于NG组大鼠。与NG组大鼠比较,MOD组大鼠体重偏低,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MOD组大鼠比较,EST组、SZRDL组和SZRTH组大鼠体重有所增加,差异也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3 Morris水迷宫实验结果:定位航行试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明显增加(P<0.01)。与MOD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1,P<0.05),EST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也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上平台潜伏期和游泳总路程均有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空间探查试验: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穿越平台的次数与目标象限时间显着减少(P<0.01),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明显增加(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有所增加(P<0.01,P<0.05),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有所减少(P<0.05);与MOD组比较,EST组大鼠大鼠穿越平台次数和目标象限时间增加、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则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穿越平台次数、目标象限时间和第1次抵原平台时间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4跳台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出错次数明显增加(P<0.01),而潜伏期则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出错次数均有不同程度减少(P<0.01,P<0.05),而潜伏期则有不同程度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大鼠出错次数减少、潜伏期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出错次数和潜伏期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2.5自主活动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活动时间和运动距离显着增加(P<0.01),静止时间有所减少(P<0.05)。与MOD组比较,EST组、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活动时间和运动距离减少(P<0.01,P<0.05),静止时间增加(P<0.01,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运动距离、活动时间和静止时间均有变化,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实验二结果3.1尼氏染色结果:NG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清晰完整,排列紧密,细胞结构完整,细胞内核仁清晰,胞质内可见丰富的尼氏小体。MOD组大鼠神经元排列欠规则,细胞周围间隙增宽,胞质内尼氏小体明显减少。而给予睡眠剥夺大鼠酸枣仁汤后,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排列好转,尼氏体减少得以改善。但给予睡眠剥夺大鼠艾司唑仑,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排列紊乱和尼氏体数量减少情况改善不明显。通过对各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统计,我们发现MOD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数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2高尔基染色结果:NG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数量丰富且密度较高。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神经元树突棘密度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3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明显减少(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有所增加(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NR1、NR2A和NR2B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3.4免疫荧光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明显减少。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有所增加,而EST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变化不明显。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CA3区PSD95和SYP的绿色荧光强度和荧光数量变化不明显。4.实验三结果4.1ELISA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血清和海马中IL-1β、TNF-α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4.2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IL-1β、TNF-αmRNA的表达量变化也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实验四结果5.1Real time-PCR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也有所减少,但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8 mRNA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2免疫组化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的IOD值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5.3Western bolt实验结果:与NG组比较,MOD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明显升高(P<0.01)。与MOD组比较,SZRDL组和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表达量均有不同程度降低(P<0.01,P<0.05),EST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有所减少,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SZRDL组比较,SZRDH组大鼠海马中NLRP3、ASC、caspase-1、IL-1β、IL-18蛋白表达量变化不明显,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理论研究结论: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重要的共同病机,酸枣仁汤作为养血安神法的代表方剂是防治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的重要方药。2.慢性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出现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酸枣仁汤可以改善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3.睡眠剥夺可以导致大鼠海马神经元突触受损,酸枣仁汤则可通过调节突触可塑性关键蛋白PSD95、SYP及突触信号传递关键蛋白NMDAR1(NR1)、NMDAR2A(NR2A)、NMDAR2B(NR2B)的表达水平以改善神经元突触损伤;4.睡眠剥夺可引起大鼠血清和海马中出现炎性反应,酸枣仁汤可通过抑制IL-1β和TNF-α的表达水平减轻睡眠剥夺模型大鼠脑内神经炎症;5.酸枣仁汤可通过抑制NLRP3炎性小体通路,减轻神经炎症防治睡眠剥夺引起的学习记忆障碍和焦虑样行为。
王璐[6](2020)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文中认为目的通过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治疗脑梗死患者,观察其对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研究治疗认知障碍的新观点和新思路,并探讨其可能的机制,为实验研究和康复治疗提供临床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康复医学科2018年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0例脑梗死后伴认知功能障碍的患者,且患者均存在一侧肢体偏瘫,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各25例。2组患者均接受药物干预和常规康复治疗,康复治疗包括认知功能训练、高压氧疗法、作业疗法、运动功能训练、平衡功能训练等方式,而治疗组同时加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部位进行干预。2组患者分别于治疗前及治疗后应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 CA)、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ini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 Stroke Scale,NIHSS)以及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odified Barthel index,MBI)评定治疗疗效。其中Mo CA、MMSE量表评定患者认知功能变化,NIHSS量表评定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MBI量表评定患者日常生活活动(activities of daily living,ADL)能力,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er ultrasound,TCD)检测评估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改变。结果1、认知功能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Mo CA评分分别为(25.48±2.35)分和(20.32±3.08)分,MMSE评分分别为(28.24±2.01)分和(25.12±2.28)分,均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认知功能改善更显着(P<0.05)。2、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NIHSS评分分别为(12.52±6.05)分和(18.16±6.53)分,较组内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神经功能恢复程度更明显(P<0.05)。3、ADL能力评分: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患者MBI评分分别为(73.40±9.70)分和(55.80±9.10)分,较组内治疗前增加(P<0.05),治疗组ADL能力提升更显着(P<0.05)。4、血流动力学评定:治疗后2组患者颅内各动脉血流动力学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治疗组改善更显着(P<0.05)。5、总有效率: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2%和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干预和常规康复治疗的同时运用脑电仿生电刺激仪刺激小脑顶核可增加局部及大脑皮质血流量,改善脑灌注和脑循环,有效提高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保护神经细胞,加快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和提升日常生活质量,提高康复治疗的疗效。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改善患者的脑循环进一步改善认知功能和神经功能,安全有效,操作简单,该疗法适合临床推行及应用。
梁艳[7](2020)在《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急性脑梗死(又称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cute ischemic stroke,AIS)已成为世界范围内60岁及以上的第二大死亡原因[1],其发病率居高不下[2]。而且20%~80%的患者会出现认知功能障碍,一旦脑梗死后发生认知功能障碍将会使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受损,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极大的负担[3]。然而,据文献显示,目前尚无针对性较强的有效治疗和护理血管性认知障碍的好方法。远隔肢体缺血适应(Limb remote ischemic conditioning,LRIC)疗法是近年来被研发出来的一项新型物理疗法,具有提高心、脑、肾、肝等重要器官对缺氧的耐受性和适应性的作用,尤其在减轻各种类型缺血性器官疾病的发病程度和改善缺血再灌注对组织器官的损伤等方面具有明显的效果。为此,本研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了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以减轻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从而降低致残率,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目的]1.验证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的可行性和安全性。2.探讨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护理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影响作用,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并发认知功能障碍寻找到一种有效的方法,以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促进患者早日康复。3.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生认知功能障碍时,生物标记物指标的变化,找出最早变化、最敏感的生物标记物指标,为今后在救治急性脑梗死患者的过程中能够早期预判认知功能障碍提供借鉴。[方法]连续收集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入住武威市某三甲医院神经内科及神经重症监护室的急性脑梗死患者50例,发病均在48小时以内,其中男性患者28例,年龄66.25±7.38岁,女性患者22例,年龄67±9.63岁。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入院且符合纳入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25例)和对照组(25例),对照组患者进行常规治疗护理,实验组患者在常规治疗护理的基础上给予左右双上肢交替缺血适应性干预,干预方法如下:首先利用血压计袖带在一侧上肢快速充气加压至200 mmHg,充气维持3 min,然后放气休息3 min。再用同样的方法在另一侧上肢进行充气和放气,并以此为一个循环;左右上肢交替连续3个循环,1天2次,持续干预30天。最后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以及两组干预前后的患者在入院时、干预第7天、第14天、第30天的蒙特利尔认知功能评分(Montreal Cognitive Assessment,MOCA)、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的变化,分析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的有效性。[结果]1.一般资料的比较结果通过对患者入院时一般资料的统计分析得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性别、年龄、既往病史、梗死部位、受教育程度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认知功能的比较结果结果显示:①实验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入院24h内蒙特利尔认知量表评分(MOCA)均小于正常值,且两组间评分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两组患者均存在认知功能障碍;②在干预后第7天、第14天、第30天三个时间段里,实验组MOCA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与常规治疗比较LRIC疗法可以明显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③两组的MOCA评分在实验开始后均呈增加趋势,但实验组评分增加的幅度高于对照组,实验组增加幅度的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增加幅度的差异性无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可以加速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的恢复;④在干预后第14天,实验组MOCA得分已经达到正常值以上水平,而对照组MOCA得分仍然低于正常值。提示LRIC干预的早期效果更为显着,仅14天疗程患者的认知功能障碍即可痊愈,这一结果可以为今后临床开展LRIC干预,提供启动时间和疗程两项技术指标的数据支撑。3.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HCY水平的比较结果:①入院时,两组患者HCY均超过正常水平,且无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并发认知功能障碍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会升高;②第7天,两组间HCY浓度均有下降,但实验组下降幅度更为明显,基本接近正常值范围,两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措施可以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③第14天,两组HCY浓度较第7天比较还在继续下降,其中实验组HCY浓度已完全下降至正常范围,对照组HCY浓度则仍然高于正常值,两组间HCY浓度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与常规治疗比较可以加速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下降;④第30天,与第14天比较实验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在正常值范围内继续下降,向最小正常值靠近,但对照组仍然高于正常值,两组HCY浓度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0.05),该结果进一步说明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能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⑤实验组四个时间段数据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性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四个时间段数据的组内比较其差异性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可有效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而常规治疗虽然也可以降低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但效果不明显。[结论]1.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具有良好的疗效,且早期效果好于晚期效果。2.急性脑梗死患者在出现认知功能障碍时,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的浓度早期会明显升高,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浓度的改变有可能成为早期判断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指标之一,日后还需要做大样本的进一步研究。3.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干预后表明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性干预对于患者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和依从性,是安全、可行、有效的。
高雪[8](2020)在《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作用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目的胆碱酯酶(CHE)是一类催化酰基胆碱水解的酶类,分为乙酰胆碱酯酶(ACh E)和丁酰胆碱酯酶(Bu Ch E)两大类。研究表明,血清CHE活性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相关,但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研究目前较少,本课题通过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HE活性水平,观察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和各认知域损害的相关性、探索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为临床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准确预测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连续收集2018年06月至2019年08月间就诊于苏北人民医院神经内科,年龄在1880岁之间、首次发病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42例,收集患者的一般临床特征资料、脑卒中危险因素、脑梗死部位和面积、入院时采用比色法检测患者外周静脉血清CHE活性水平。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评估急性脑梗死患者入院神经功能缺损;出院90d利用Barthe指数(BI)评估日常生活能力、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评估患者抑郁状况、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评估患者焦虑状况;利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面对面的方式随访患者))评估患者90d认知功能状态;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90d(面对面的方式随访患者)运动功能。MoCA评分≥26分设为认知功能正常、<26分设为认知功能障碍(低于12年以下教育的患者可获得1分);mRS≤2认定为运动功能良好、mRS>2为运动功能障碍。首先采用单因素分析方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的基线资料及血清CHE活性水平进行比较,应用斯皮尔曼相关系数分析法分析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d MoCA总分及各认知域评分的相关性,通过二元类logistic回归方程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危险因素;其次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检测分析血清CHE活性在90d认知障碍中的预测价值;最后应用约登指数(Youden)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90d认知功能正常与认知功能障碍的血清CHE临界点,根据最佳临界点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高血清CHE、低血清CHE两组,比较两组患者临床资料特征、90d MoCA总分和各认知域评分、mRS评分差异。结果1、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组与非认知障碍组比较,认知障碍组患者血清CHE活性水平较低(P<0.05)。2、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d MoCA总分、命名、语言、记忆、注意力、抽象、定向力、视空间与执行评分均呈正相关(P分别为:<0.001、0.034、0.039、0.029、0.004、0.030、0.021、<0.001)。3、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率的趋势变化:根据血清CHE活性三分位数分为三组:高血清CHE活性组(47例)、中血清CHE活性组(48例)、低血清CHE活性组(47例),三组血清CHE活性中位数依次为9043、7492、5644IU/L,患者90d认知障碍比率分别为25.50%、47.90%、89.40%,三组间差异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01)。4、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清CHE活性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保护因素,(OR值为0.444,95%CI 0.325-0.607,P<0.001)。5、患者血清CHE活性水平与90d认知障碍之间ROC曲线下面积为0.801(95%CI0.729-0.874,P<0.05);应用Youden指数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90d认知功能正常与障碍间最佳临界点为7288IU/L(灵敏度0.701、特异度0.815);根据最佳临界点,将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血清CHE≤7288 IU/L、血清CHE>7288 IU/L两组,两组患者间90d MoCA总分和各认知域评分、mRS评分具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呈显着相关性,血清CHE活性水平越高,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越低,反之,患者认知障碍发生率越高。2、血清CHE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90d MoCA总分、命名、语言、记忆、注意力、抽象、定向力、视空间与执行评分均呈正相关。3、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CHE活性水平可作为预测90d认知障碍、各认知域损害、及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评估指标之一。
陶带花[9](2019)在《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动态变化及定位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缺血性卒中在中国发病率高,而且其死亡率和致残率均高。认知功能障碍是卒中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Post-stroke cognitive impairment,PSCI)不仅严重降低了患者生活质量,还缩短了患者的生存时间。以往的研究主要集中在PSCI的发病率上,很少有关于卒中后不同时期认知功能动态变化的研究。因此本研究探讨了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动态变化、不同梗死部位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及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独立影响因素。方法:前瞻性登记2017年1月至2018年3月连续于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住院的急性脑梗死患者291例,分别在梗死后2周内(基线时)、3个月和6个月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评估,包括: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蒙特利尔认知评估(MoCA)、日常生活能力量表(ADL)和老年认知功能量表(Cog-12),记录MOCA的总分和各子项分数,记录可能影响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的人口统计学因素、血管危险因素和临床特征。根据有无认知障碍分组,使用SPSS25.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观察急性脑梗死后患者认知功能的动态变化、探讨卒中后认知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及分析不同梗死部位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结果:共登记291名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信息,排除20名患者严重失语和构音障碍;20名患者因优势侧手肌力在3级以下,不能完成测评;10名患者既往或卒中后存在严重抑郁症;25名患者病情较重伴有意识障碍;65名患者死亡或拒绝随访测评,最后共有151名患者完成基线、3个月和6个月随访。PSCI在卒中基线时、卒中后3个月和卒中后6个月的发生率分别为55.6%、43.7%和41.7%。卒中后3个月和6个月的MMSE、MoCA、ADL和Cog-12评分均比基线时评分有所提高(P<0.05),卒中后6个月认知和生活能力评估与卒中后3个月相比评分稍有提高,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MoCA各子项的动态变化:在命名方面,卒中后3个月和6个月的得分均高于基线时的得分(P<0.05),卒中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也有提高(P<0.05)。在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和延迟回忆方面,卒中后3个月和6个月的得分均高于基线时的得分(P<0.05),卒中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无明显差异(P>0.05)。在定向方面,卒中3个月的得分高于比基线时的得分(P<0.05),卒中后6个月和基线时相比略有提高、卒中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轻微下降但均没有显着差异(P>0.05)。在语言方面,卒中后6个月的得分高于基线时的得分(P<0.05),卒中后3个月和基线时相比、卒中后6个月与3个月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在抽象方面,基线与卒中后无明显差异。不同部位脑梗死患者PSCI的发生率不同,额叶、颞叶、基底节区和丘脑的急性脑梗死患者PSCI的发生率高,分别是88.9%、85.7%、83.3%和80.0%。在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注意、语言和延迟回忆这四项评分上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命名、抽象和定向力这三项评分上在不同梗死部位患者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MoCA(基线时)、首次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与卒中后6个月PSCI独立相关,与认知正常组相比,高龄、较高的首次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增加PSCI发生风险(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较高的PSCI发生率,PSCI涉及认知功能的主要认知领域。在卒中后6个月,多数缺血性卒中患者认知功能较急性期有提高,部分患者在卒中后3个月内认知功能明显改善,尤其在命名、视空间与执行能力、注意力与延迟回忆方面改善明显。不同梗死部位认知障碍发生率不同,基底节区、额叶、颞叶、丘脑处发生急性脑梗死的患者易发生认知障碍。视空间与执行功能障碍在颞叶和枕叶梗死的更为明显;注意力障碍和语言功能障碍均在颞叶梗死时最明显;记忆能力障碍在额叶梗死时更为明显。年龄、MoCA(基线时)、首次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是卒中后6个月PSCI的独立影响因素,高龄、较高的首次NIHSS评分及卒中进展是PSCI的危险因素。
苏志生(Soh Chee Seng)[10](2019)在《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痴呆的发病情况逐年增加,以认知功能障碍,记忆减退为主要特征,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加重家庭和社会的负担。目前对于痴呆病的治疗尚缺乏有效的治疗方法,目前主要有改善认知的药物以及一些非药物疗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虽然治疗方法多样,但疗效不一。针灸作为传统的中医学疗法,从临床中观察在治疗痴呆方面具有较好的疗效,然而目前尚缺乏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系统的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的研究现状,选穴规律以及择经规律,并且缺乏对某种证型的痴呆进行辨证针灸治疗,故本研究通过文献计量学分析探究目前针灸治疗痴呆的研究现状,选穴择经规律,以为后续临床应用和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同时运用针刺疗法,参考文献计量学分析的选穴规律,针对瘀血内阻老年痴呆进行针刺针刺治疗,观察其对认知功能以及中医症状评分的影响,评价其临床疗效。方法:文献计量学部分:采用文献计量学分析,通过 Medline(ovid),Embase(ovid),Cochrane library,中国知网(CNKI),重庆维普(vip),万方,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服务系统(CBM)七大中英文数据库对针灸治疗痴呆病进行相关的文献检索,进行阅读筛查符合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进行分析,将符合的文献进行文献特征分析(年份发表,录用期刊,期刊类型,第一作者单位,基金资助类型),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针刺方法,穴位选择,择经规律以及检测指标),最后进行统计分析,归纳文献特征以及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临床研究部分:采用随机对照试验方法(信封法),将六十例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随机分为针刺治疗组和药物对照组,针刺治疗组以智三针为主穴,参考文献计量学选穴依据以及辨证取穴,一日一次针刺治疗,连续治疗4周,药物对照组组则服用乙酰胆碱脂酶抑制剂安理申5mg,每日一次,连续4周,两组观察治疗前后简易精神量表(MMSE),ADAS-cog评分,中医证候评分以及临床疗效评价。结果:文献计量学部分:1.文献特征:从年度发文曲线图分析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的大致趋势是逐年增加,从1997至2019年这二十年期间出现了两个研究高峰期,第一个时间段出现在2006-2011年这五年期间(高峰点为2007),第二个高峰时间段在2013年至2017年(高峰点为2014 年);从课题基金的分布情况看,近年来国家对于针刺的临床研究也有较多的基金资助,从资助的类型看,省市级的课题占据主要部分,其次为国家级课题,确保临床试验的顺利开展;从纳入分析的临床试验研究来看,被收录的期刊类型大部分为国内期刊,SCI类型的国际期刊收录的较少;从第一作者单位的信息分布,可看出目前对于针刺治疗痴呆的临床试验研究主要分布在中医院校及其附属医院,其中以天津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黑龙江中医药大学,安徽中医药大学在这方面的研究为多;2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从纳入的研究对象类型看,主要是血管性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其他类型的痴呆例如路易体痴呆,额颞叶痴呆等针灸在这方面的研究极少涉及。从选穴规律可发现,针刺治疗痴呆的研究主要选用的高频穴位为百会穴,其次运用频率较高的依次还有四神聪穴,神庭穴,风池穴,足三里穴,内关穴,水沟穴,三阴交穴,太溪穴和丰隆穴;从研究者选用的经络频次分布可发现,督脉的选用是目前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高频选用经脉,其次为奇经,足少阳胆经,足阳明胃经,足少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阴心经,任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厥阴肝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太阴肺经。针刺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研究部分:1.两组痴呆患者,在年龄,性别,病情在治疗前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表明两组之间具有较好的可比性。2.治疗前两组的整体认知mmse评分比较未见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与治疗前比较有差异,同时针刺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差异(P<0.05);3.治疗前两组的ADAS-cog评分两组比较未见明显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叫治疗前评分较低,针刺组较药物对照组ADAS-cog评分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4.两组中医证候学评分,治疗前未见明显差异,治疗后针刺治疗组在降低中医症状评分方面叫对照组好,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5.临床疗效比较,针刺治疗组在治疗痴呆的总体有效率为66.7%,药物组为60%,具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两组比较差异不明显。结论:上述研究归纳了针刺在治疗痴呆病的临床研究现状以及目前探究针刺治疗痴呆病的选穴规律和择经规律,对临床上指导针灸治疗痴呆病的研究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同时也为后续研究针灸治疗痴呆的相关研究提供理论依据和选穴参考。另一方面,通过临床试验的研究,进一步证明针刺疗法能有效改善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减缓认知障碍,改善中医证候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为临床上治疗瘀血内阻型痴呆提供临床证据。
二、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记忆障碍的初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记忆障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语 |
引言 |
第1章 文献综述 |
1.1 PSCI的概念与分类 |
1.2 PSCI的发病机制 |
1.2.1 脑血管性损害机制 |
1.2.2 脑神经退行性病变机制 |
1.2.3 炎症损伤机制 |
1.2.4 胆碱能递质系统损害机制 |
1.2.5 兴奋性氨基酸的细胞毒性机制 |
1.2.6 氧自由基损害机制 |
1.2.7 遗传机制 |
1.3 PSCI的危险因素 |
1.3.1 同型半胱氨酸 |
1.3.2 甲状腺激素 |
1.3.3 糖尿病 |
1.3.4 高血压、高血脂 |
1.3.5 心脏病 |
1.3.6 胰岛素抵抗 |
1.3.7 吸烟 |
1.3.8 人口统计学因素 |
1.4 临床表现 |
1.5 PSCI的诊断及评估 |
1.6 PSCI的预防与治疗 |
1.7 小结 |
第2章 实验研究 |
2.1 实验材料 |
2.1.1 研究对象 |
2.1.2 入组标准 |
2.1.3 排除标准 |
2.2 研究方法 |
2.2.1 分组方法 |
2.2.2 主要仪器、试剂及采集方法 |
2.2.3 信息采集 |
2.2.4 认知功能评定 |
2.3 统计学方法 |
2.4 实验步骤 |
第3章 结果 |
3.1 PSCI 组和非PSCI 组的一般资料对比 |
3.2 卒中后2 周时PSCI发病率 |
3.3 PSCI 组与非PSCI 组两组间MMSE、MOCA量表值比较 |
3.4 PSCI组与非PSCI间 Hcy、TH水平比较 |
3.5 Hcy、FT3与PSCI相关性的分析 |
3.6 不同因素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 |
3.7 Hcy、FT3对PSCI的预测价值 |
第4章 讨论 |
4.1 Hcy与 PSCI相关性 |
4.2 TH和 PSCI的相关性 |
第五章 结论 |
本文创新点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介 |
(2)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提要 |
Abstract |
引言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1 中医学对脑中风后认知功能障碍的认识 |
1.1 病因病机 |
1.2 治法 |
1.3 补肾祛痰开窍法 |
1.4 地黄饮子结合针刺治疗 |
2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现代医学认识 |
2.1 病因和病理机制 |
2.2 治疗 |
第二部分 临床研究 |
1 研究资料 |
1.1 病例来源 |
1.2 诊断标准 |
1.3 纳排标准 |
1.4 剔除和脱落标准 |
2 研究方法 |
2.1 分组 |
2.2 治疗 |
2.3 质量控制 |
2.4 观察指标 |
2.5 统计学方法 |
3 结果 |
3.1 不良情况处理 |
3.2 治疗前后MMSE评分比较 |
3.3 治疗前后MoCA北京版评分比较 |
3.4 治疗前后HAMD17项评分比较 |
3.5 治疗前后MBI评分比较 |
3.6 治疗前后TCD检查Vs、Vd、RI、PI评分比较 |
3.7 治疗前后TC、TG、LDL-C评分比较 |
3.8 三组临床疗效比较 |
4 讨论 |
5 结语 |
参考文献 |
综述 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附录 中英文缩略词 |
致谢 |
个人简介及研究生期间的成果 |
(3)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表 |
引言 |
第1章 调查研究 |
1.1 对象与方法 |
1.1.1 研究对象 |
1.1.2 研究方法 |
1.1.3 质量控制 |
1.1.4 统计分析 |
1.2 结果 |
1.2.1 两组患者的一般人口学特征比较 |
1.2.2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单因素分析 |
1.2.3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
1.3 讨论 |
1.3.1 一般人口学特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障碍的影响 |
1.3.2 经济及工作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3 环境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4 睡眠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5 精神和心理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6 社会和家庭支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 |
1.3.7 病前生活方式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8 症状及体征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3.9 疾病及治疗因素对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 |
1.4 研究创新之处 |
1.5 研究的局限性和建议 |
1.6 小结 |
参考文献 |
结论 |
第2章 综述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障碍的研究进展 |
2.1 相关概念 |
2.2 流行病学调查 |
2.2.1 脑卒中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2.2 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2.3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现状 |
2.3 记忆功能障碍的测评工具 |
2.4 相关理论基础 |
2.4.1 马斯洛的人类基本需要层次论 |
2.4.2 奥瑞姆的自理理论 |
2.5 记忆功能障碍的影响因素 |
2.5.1 社会人口学因素 |
2.5.2 危险因素 |
2.6 不足和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A Rivermead行为记忆测验第二版(RBMT-II) |
附录 B 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致谢 |
在学期间研究成果 |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 |
第一部分 综述 |
综述一 缺血性中风的中医治疗进展 |
1 中风病的中医内涵与表现 |
2 中药辨证治疗 |
3 针刺治疗 |
4 中成药治疗 |
5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二 醒脑静注射液的临床研究进展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梗死 |
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出血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脑炎 |
4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颅脑损伤 |
5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中毒性疾病 |
6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呼吸道感染 |
7 总结 |
参考文献 |
综述三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的研究进展 |
1 现代医学症状群的概念及研究进展 |
2 中医方证思想研究现状 |
3 中成药临床适应症状群与精准医疗 |
参考文献 |
前言 |
第二部分 基于德尔菲法症状条目筛选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 成立工作小组 |
2 建立条目池 |
3 专家遴选 |
4 德尔菲法问卷设置 |
5 统计分析及指标 |
三、研究结果 |
1 条目池建立结果 |
2 第1轮专家咨询结果 |
3 第2轮专家咨询结果 |
4 第3轮专家咨询结果 |
四、讨论 |
1 德尔菲法的应用 |
2 适应症状群的条目特点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基于临床数据的适应症状群研究 |
一、研究目的 |
二、研究方法 |
1 方案设计 |
2 研究资料 |
3 临床疗效评价标准 |
4 信息采集 |
5 数据录入 |
6 统计分析方法 |
7 质量控制 |
三、研究结果 |
1 基本资料 |
2 临床相关情况 |
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状群筛选 |
四、讨论 |
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 |
2 醒脑静注射液适应证候分析 |
3 中风病疗效评价标准的选择 |
4 中成药适应症状群的研究方法 |
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附录 |
附录1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1轮 |
附录2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2轮 |
附录3 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适应症专家问卷-第3轮 |
在学期间主要研究成果 |
个人简历 |
(5)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名称缩略词表 |
前言 |
第一部分 中医理论研究 |
1.中医对失眠病症病名的认识 |
2.中医对失眠病症病因病机的认识 |
2.1 中医对失眠病症的病因的认识 |
2.2 中医对失眠病症病机的认识 |
3.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的认识 |
3.1 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病名的认识 |
3.2 中医对学习记忆障碍病位、病因病机的认识 |
4.中医对失眠与学习记忆障碍相关性的认识 |
4.1 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是两者重要的共同病机 |
4.2 失眠是引起学习记忆障碍重要的因素 |
5.养血安神法是改善睡眠与学习记忆的重要治法 |
6.酸枣仁汤方义与临床、实验研究 |
6.1 酸枣仁汤的药物组成与方义 |
6.2 酸枣仁汤的临床与实验机制研究 |
7.酸枣仁汤对学习记忆作用的研究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实验部分 |
实验一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学习记忆行为学及自主活动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二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区突触可塑性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三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中炎症因子的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实验四 酸枣仁汤对睡眠剥夺模型大鼠海马 NLRP3 炎性小体通路的影响 |
1.引言 |
2.实验材料 |
3.实验方法 |
4.统计学方法 |
5.实验结果 |
6.讨论 |
参考文献 |
结语 |
附录 |
附录一 综述 |
参考文献 |
附录二 博士在读期间参与科研情况 |
致谢 |
(6)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英文缩略词对照表 |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前言 |
2 资料与方法 |
3 结果 |
4 讨论 |
5 结论 |
6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综述 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7)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词表 |
第1章 绪论 |
1 研究背景 |
2 相关概念 |
第2章 文献回顾 |
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2 国内外缺血适应性干预方法的研究 |
第3章 研究内容 |
1 研究目的 |
2 研究对象 |
3 研究方法 |
4 结果 |
第4章 结论与展望 |
1 结论 |
2 展望 |
参考文献 |
综述 远程肢体缺血适应疗法对脑保护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录 |
致谢 |
个人简历 |
(8)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作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一)前言 |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收集 |
2.3 统计学处理 |
(三)结果 |
3.1 认知障碍组和非认知障碍组两组间一般临床资料及血清 CHE 比较 |
3.2 血清 CHE 活性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3.3 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3.4 血清 CHE 活性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 90d 认知障碍的预测价值 |
(四)讨论 |
(五)结论 |
(六)参考文献 |
综述 血清胆碱酯酶对脑梗死预后评估的研究进展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9)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动态变化及定位的初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资料和方法 |
1.研究对象 |
2 研究对象分组 |
3.研究方法 |
4.统计学处理 |
结果 |
1.一般资料 |
2 卒中后不同时间点认知功能障碍的发生率 |
3 卒中后认知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的动态变化 |
4 不同脑梗死部位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 |
5 人口统计学数据、血管危险因素、临床特征、认知功能评估与 PSCI 单因素分析 |
6 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
讨论 |
结论 |
参考文献 |
综述 |
参考文献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文章情况 |
致谢 |
(10)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部分 文献研究 |
1.中医对痴呆的认识 |
1.1 中医的命名 |
1.2 中医的病因病机 |
1.2.1 髓海空虚 |
1.2.2 气血不足 |
1.2.3 肾精亏损 |
1.2.4 痰瘀闭阻 |
1.3 中医的辨证分型 |
1.3.1 髓海不足 |
1.3.2 脾肾两虚 |
1.3.3 痰浊蒙窍 |
1.3.4 瘀血内阻 |
1.4 中医药对痴呆的治疗概况 |
1.4.1 中药内服法 |
1.4.2 针灸治疗 |
2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认识 |
2.1 痴呆的病因和发病机制 |
2.2 临床表现和诊断标准 |
2.2.1 痴呆的临床表现 |
2.2.2 痴呆的诊断标准 |
2.3 现代医学对痴呆的治疗 |
2.3.1 非药物治疗 |
2.3.2 药物治疗 |
第二部分 针刺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以及选穴分析 |
1 资料和方法 |
1.1 文献来源 |
1.2 检索策略 |
1.3 文献纳入与排除标准 |
1.4 数据提取 |
2 结果 |
2.1 检索结果 |
2.2 文献特征 |
2.3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 |
3 讨论 |
3.1 文献特征分析 |
3.2 临床试验研究特征分析 |
第三部分 “智三针”治疗瘀血内阻型老年痴呆的临床观察 |
1.1 研究对象 |
1.1.1 病例来源 |
1.1.2 诊断标准 |
1.1.3 纳入标准 |
1.1.4 排除标准 |
1.1.5 脱落、中止标准 |
1.1.6 安全性评价 |
1.2 研究方法 |
1.2.1 临床研究设计 |
1.2.2 治疗方法 |
1.2.3 不良反应观察 |
1.2.4 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及解决方案 |
1.2.5 观察方法 |
1.2.6 统计方法 |
1.3 研究结果 |
1.3.1 般资料分析 |
1.3.2 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指标比较 |
1.3.3 临床疗效比较 |
1.4.不良事件观察 |
1.5 讨论 |
1.5.1 治疗老年痴呆的方案探讨 |
1.5.2 以智三针为主的针刺治疗痴呆选穴依据 |
1.5.3 研究结果分析 |
参考文献 |
结语 |
研究生在学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致谢 |
附件1:统计学处理合格证明 |
详细摘要 |
四、脑梗死后抑郁患者记忆障碍的初步研究(论文参考文献)
- [1]卒中后认知障碍与血Hcy和TH水平相关性的研究[D]. 刘丽娟. 长春中医药大学, 2021(01)
- [2]地黄饮子联合补肾祛痰开窍针刺法治疗脑梗死后轻度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研究[D]. 向宪文. 山东中医药大学, 2020(01)
- [3]脑卒中共病高血压患者记忆功能障碍影响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D]. 关倍倍. 华北理工大学, 2020(02)
- [4]醒脑静注射液治疗缺血性中风的适应症状群研究[D]. 付高爽.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4)
- [5]基于突触可塑性与神经炎症研究酸枣仁汤改善睡眠剥夺大鼠学习记忆的机制[D]. 吴东南. 湖北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脑电仿生电刺激仪治疗脑梗死后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观察[D]. 王璐. 安徽医科大学, 2020(02)
- [7]远隔肢体缺血适应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研究[D]. 梁艳. 长江大学, 2020(04)
- [8]血清胆碱酯酶活性水平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认知障碍的早期预测作用研究[D]. 高雪. 大连医科大学, 2020(03)
- [9]急性脑梗死后认知功能动态变化及定位的初步研究[D]. 陶带花. 大连医科大学, 2019(04)
- [10]针灸治疗痴呆的文献计量学分析及临床研究[D]. 苏志生(Soh Chee Seng). 广州中医药大学, 2019(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