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可靠及信号传输较稳定的优点。
主设计要求
1.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设计方案
1.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绝缘基座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结构相啮合的第一固定槽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结构相啮合的第二固定槽。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分别等间距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槽及所述第二固定槽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连通。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三焊接臂、第四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三焊接臂、第四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连通。
9.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
10.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
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
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
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信号连接技术领域,特别涉及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
背景技术
随着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产品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连接插头作为电子设备中不可缺少的部件也在我们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电路内被阻断处或孤立不通的电路之间,架起沟通的桥梁,从而使电流流通,使电路实现预定的功能。但是无论什么样的连接插头,都要保证电流顺畅连续和可靠地流通。连接插头主要起到保证电流流畅连续地流通,它使设计和生产过程更方便、更灵活,降低了生产和维护成本。
然而随着各电子产品的小型化,现有的连接插头在追求体积不断变小的同时,却面临着如下问题:随着电子产品的集成度较高,现有的小尺寸连接插头中器件的集成度更高,而连接插头的信号传输不稳定,影响连接插头使用效果。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信号传输较稳定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第一组信号端子、第二组信号端子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用于连接和导通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结构相啮合的第一固定槽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结构相啮合的第二固定槽。
优选地,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分别等间距设置。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槽及所述第二固定槽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三焊接臂、第四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及第三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三焊接臂、第四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第四接触臂、第一连接臂、第二连接臂、第三连接臂及第四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第三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及所述第三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及所述第四接触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及第一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包括:第一焊接臂、第二焊接臂、第一固定壁、第一接触臂、第二接触臂、第一连接臂及第二连接臂;所述第一接触臂及第二接触臂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臂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连通。
本实用新型具有如下有益效果:实用新型公开的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第一组导电端子、第二组导电端子、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所述绝缘基座包括第一容纳槽及第二容纳槽,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及所述第二容纳槽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设于所述绝缘基座位置相对的两侧,用于连接和导通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此外,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为正负极交错排布,屏蔽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本身的信号干扰。本实用新型具有连接可靠、信号传输较稳定且能够传输高频信号的优点。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绝缘基座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去掉绝缘基座后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一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二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三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四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五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9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固定部件及第二固定部件第六种结构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本实用新型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第一信号端子及第二信号端子优选实施例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详细说明。需要说明的是,如果不冲突,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以及实施例中的各个特征可以相互结合,均在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之内。
请参阅图1,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其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导电端子2、第二组导电端子3、第一固定部件4、第一组信号端子2、第二组信号端子3及第二固定部件5;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第一容纳槽11及第二容纳槽12,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11及所述第二容纳槽 12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21,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31。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设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用于连接和导通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从而在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与对接目标的信号端子相抵持进行通信时,接触更加稳固,信号传输稳定。此外,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为正负极交错排布,屏蔽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本身的信号干扰。因此,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具有连接稳固,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性能优的特点。
优选地,若干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等间距设置,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等间距设置。因此,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与所述对接目标的连接更加稳固。其中,所述对接目标优选为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座。当然,也可以为导线等。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 的电荷按一正一负交错排布,从而达到防止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端子31相互干扰的效果。可以理解的是,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也可按正正负负交错排布或者按正正正负负负交错排布,所述第一信号端子21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31的排布方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优选地,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还包括加强框6,所述加强框 6套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1与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1 均位于所述加强框6与所述绝缘基座1形成的空间内。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6包括第一加强盖61,所述第一加强盖61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上。
优选地,请参阅图2至图3,所述加强框6还包括第二加强盖62,所述第二加强盖62盖设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所述第一加强盖61与所述第二加强盖 62分别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端。
优选地,所述加强框6还包括第一框体63及第二框体64。所述第一框体 63、所述第二框体64、所述第一加强盖61及所述第二加强盖62形成一个闭环框体。所述第一框体63设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的下方,所述第二框体64 设于所述第二组信号3端子的下方。所述第一框体63及所述第二框体64位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绝缘基座1上包括第一组绝缘端子13及第二组绝缘端子14。所述第一组绝缘端子13及所述第二组绝缘端子14环扣在所述第一框体63及所述第二框体64上。所述第一组绝缘端子13与所述第二组绝缘端子14的高度高于所述第一框体63及所述第二框体64的高度,因而所述第一组绝缘端子13与所述第一框体63形成了第一容纳槽11,所述第一容纳槽11一直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的第一侧;所述第二组绝缘端子14与所述第二框体 64形成了第二容纳槽12。所述第二容纳槽12一直延伸至所述绝缘基座1的第二侧。所述第一框体63及所述第二框体64起支撑所述绝缘基座1的作用,增加了所述绝缘基座1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插设的稳固性。
优选地,所述绝缘基座1上分别设置有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结构相啮合的第一固定槽65及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结构相啮合的第二固定槽66。所述第一固定槽65与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相啮合及所述第二固定槽66与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相啮合增加了所绝缘基座1与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连接的稳定性。
在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4,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一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c1、第二连接臂c2及第三连接臂c3;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 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 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三连接臂c3为弯曲结构。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可在PCB上进行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一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节省了材料,节约了成本,并且减小了生产工艺的难度。
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请参阅图5,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二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
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c1、第二连接臂c2、第三连接臂c3及第四连接臂c4;所述第一接触臂及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c4连通。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二种结构保证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通讯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6,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三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三焊接臂a3、第四焊接臂a4、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 c1、第二连接臂c2及第三连接臂c3;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 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a3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 a4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 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可在PCB上进行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三种结构减小了工艺生产的难度。
优选地,所述第一固定部件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还包括第一摩擦槽d1,所述第一摩擦槽d1分布在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侧面并沿着侧面往下延伸。所述第一摩擦槽d1增加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的摩擦力,使得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在与对接目标对接时更加稳固。在本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槽d1的数量为3,在另一个优选地实施例中,所述第一摩擦槽的数量可以为4,也可以为5,所述第一摩擦槽d1的具体数量在此不做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7,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四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三焊接臂a3、第四焊接臂a4、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三接触臂b3、第四接触臂b4、第一连接臂 c1、第二连接臂c2、第三连接臂c3及第四连接臂c4;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三接触臂b3、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b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三焊接臂b3设于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三接触臂b3的曲面外,所述第四焊接臂b4设于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四接触臂b4的曲面外;所述一接触臂b1及所述第三接触臂b3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及所述第四接触臂b4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所述第三接触臂b3与所述第一固定壁A通过所述第三连接臂c3连通,所述第四接触臂b4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四连接臂c4连通。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四种结构保证了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通讯的稳定性。
请参阅图8,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或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五种结构包括: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 及第一连接臂c1;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b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与所述第一固定壁在PCB板上通过焊锡电连接,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第五种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成本,并且减小了工艺生产的难度。
请参阅图9,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的第六种结构包括: 第一焊接臂a1、第二焊接臂a2、第一固定壁A、第一接触臂b1、第二接触臂b2、第一连接臂c1及第二连接臂c2;所述第一接触臂b1及第二接触臂b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并分别设于所述第一固定壁A位置相对的两侧;所述第一焊接臂a1 设于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一接触臂b1的曲面外,所述第二焊接臂a2设于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下方并延伸至所述第二接触臂b2的曲面外;所述第一接触臂b1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一连接臂c1连通,所述第二接触臂b2与所述第一固定臂A通过所述第二连接臂c2连通。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六种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结构由于生产工艺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所述第一固定部件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的具体结构可根据需要自行选择,在此不作具体限定。
请参阅图10,所述第一信号端子31包括第五焊接臂311、第五接触臂312、第一穿插槽313及第一扣接槽314。所述第五接触臂312为开口向下的曲面状,所述第五焊接臂311设于所述第五接触臂312的下方,延伸至所述第五接触臂 312的曲面外。所述第五焊接臂311与所述第五接触臂312形成了所述第一穿插槽313。所述第一穿插槽313用于与所述第一框体63穿插。所述第一扣接槽314 设于所述第五接接触臂312上,位于所述第五焊接臂311延伸的一侧。所述第一扣接槽314用于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与所述对接目标对接,使得连接更稳固。可以理解的是,所述第一信号端子及所述第二信号端子结构相同,在此不再赘述。
综上所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包括绝缘基座1、第一组导电端子2、第二组导电端子3、第一固定部件4及第二固定部件 5;所述绝缘基座1包括第一容纳槽11及第二容纳槽12,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 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均固定在所述绝缘基座1上,并分别延伸至所述第一容纳槽11及所述第二容纳槽12内;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一信号端子21,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包括若干排成一排的第二信号端子 31。所述第一固定部件4及所述第二固定部件5设于所述绝缘基座1位置相对的两侧,用于连接和导通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从而在所述第一组信号端子2及所述第二组信号端子3与对接目标的信号端子相抵持进行通信时,接触更加稳固,信号传输稳定。此外,所述第一组导电端子2 及所述第二组导电端子3为正负极交错排布,屏蔽了所述第一导电端子21及所述第二导电端子31本身的信号干扰。因此,所述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具有连接稳固,抗干扰能力强,传输性能优的特点。
以上对本实用新型所提供的传输高频信号的板对板连接插头进行了详细介绍,本文中应用了具体个例对本实用新型的原理及实施方式进行了阐述,以上实施例的说明只是用于帮助理解本实用新型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同时,对于本领域的一般技术人员,依据本实用新型的思想,在具体实施方式及应用范围上均会有改变之处。综上所述,本说明书内容仅为本实用新型的实施方式,并非因此限制本实用新型的专利范围,凡是利用本实用新型说明书及附图内容所作的等效结构或等效流程变换,或直接或间接运用在其他相关的技术领域,均同理包括在本实用新型的专利保护范围内,不应理解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制。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93776.0
申请日:2019-01-2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94(深圳)
授权编号:CN209804941U
授权时间:20191217
主分类号:H01R12/71
专利分类号:H01R12/71;H01R13/04;H01R13/502;H01R13/6461
范畴分类:38E;
申请人:王花瑞
第一申请人:王花瑞
申请人地址:518000 广东省深圳市福田区中银大厦B座10B
发明人:王花瑞
第一发明人:王花瑞
当前权利人:王花瑞
代理人:孙大勇
代理机构:44271
代理机构编号:深圳市惠邦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4427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高频焊接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