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转育品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品系,转基因,水稻,雄性,氨基酸,抽穗期,大豆。
转育品系论文文献综述
徐仅婷[1](2014)在《水稻抽穗期QTLs定位及回交转育培育抗病、虫水稻新品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抽穗期是水稻的重要农艺性状之一,对抽穗期QTL进行定位并研究其遗传效应在水稻育种中是至关重要的。本研究以华粳籼74为背景的40个单片段代换系为材料,利用重迭群作图法对水稻抽穗期QTL定位,定位了11个抽穗期相关QTL。另外,利用分子标记对第8染色体的控制极晚抽穗期基因进行精细定位,为下一步的基因精细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工作奠定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40个单片段代换系分别在2012和2013年对水稻抽穗期QTL进行分析,其中30个单片段代换系能够在2次重复检出,占检出单片段代换系的78.9%。经重迭群作图分析,鉴定出11个与抽穗期相关的QTL,分别位于1、2、3、4、6、8和10染色体上,这些QTL不仅具有较大的加性效应,而且受环境影响较小。2、以一个带有华粳籼74遗传背景的单片段代换系W02-15-7-3为试验材料,对水稻抽穗期基因进行评价。抽穗期稳定且表现为晚抽穗,带有极晚抽穗期基因。该代换系的代换区间为RM447--RM264-RM281--长臂,在第8染色体上,带有抽穗期基因qHD8-1。利用该代换系与华粳籼74杂交发展的F2分离群体进行抽穗期鉴定,发现晚抽穗和早抽穗单株数分离比例符合3:1,说明受显性单基因控制。利用微卫星标记将qHD8-1定位于8号染色体,在RM23588和RM3496之间所在的区间上。网上序列分析表明RM23588和RM3496之间的物理区间为86.5kb。水稻是世界上最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随着人口的增长以及耕地面积的减少,世界将面临粮食问题的严峻挑战。培养优质抗病、抗虫水稻成为了提高粮食产量的一个重要途径。本研究以籼稻明恢63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抗病材料TT51(cry1Ab/1Ac)、华1517B(Pi1/Pi2)供体,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4为受体亲本,分别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本研究获得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培育出来源于TT51带有cry1Ab/1A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华1517B带有Pi1/Pi2基因的稳定株系2个。2、对抗虫转育后代田间抗虫性鉴定及农艺性状评价,田间均表现良好的抗虫性状和优质丰产性状,表明通过回交将目的基因转育到其它品种,是获得抗虫水稻品种的一条简便有效的途径,为黄淮稻区抗病、虫转基因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期刊2014-06-09)
拓云,霍彩琴,田福东,宋波,申丽威[2](2014)在《SSR标记辅助回交转育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致敏蛋白缺失新品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快速培育7S球蛋白致敏蛋白α-亚基缺失的优质大豆新品系,以(α'+α)-亚基双缺失型材料日B为供体亲本,东农47为受体亲本,以杂交-回交转育方法为基础,结合SSR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与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及品质分析,在BC2F4选育到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新品系Cb80。Cb80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遗传背景回复率大于90%,其蛋白质及氨基酸总量为44.1%、41.95%,分别比轮回亲本东农47提高3.5和3.76个百分点。(本文来源于《中国油料作物学报》期刊2014年01期)
柳絮,王文英,李军,吴丹妮,徐仅婷[3](2013)在《利用回交转育培育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系》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黄淮稻区主栽品种圣稻13、圣稻15、镇稻88为受体亲本,选择以籼稻明恢63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TT51(cry1Ab/1Ac)、T2A-1(cry2A)、T1C-19(cry1C)和以粳稻中花11为背景的转基因抗虫材料RJ-5(cry1C)为供体,分别进行杂交和多代回交。每一世代后代单株,通过涂抹Basta抗性筛选,结合PCR鉴定跟踪抗虫目的基因以及田间抗虫性鉴定、农艺性状选择,培育出来源于TT51带有cry1Ab/1A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T2A-1带有cry2A基因的稳定株系2个,来源于T1C-19带有cry1C基因的稳定株系3个,来源于RJ-5带有cry1C基因的抗虫稳定株系2个。这些株系于田间均表现出很好的抗虫性状和优质丰产性状,为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育种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山东农业科学》期刊2013年01期)
宋波,蓝岚,田福东,拓云,白月[4](2012)在《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及(α'+α)亚基双缺失品系的回交转育》一文中研究指出7S球蛋白α'与α亚基是大豆种子贮藏蛋白的重要组分,是影响大豆营养价值与加工品质的重要因子,同时还是主要的大豆致敏原,降低它们的含量是大豆品质改良育种的最新研究热点之一。以日本育种材料7S球蛋白(α'+α)-亚基双缺失型日B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大豆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转育方法,将α'与(α'+α)-亚基缺失特性导入东农47。结果表明,α'-缺失型(Cc)和(α'+α)-双缺失型(Cd)品系均能正常生长、结实,并能稳定遗传;Cc、Cd产量组分性状的平均值均远高于轮回亲本,蛋白质含量平均值均高于双亲,部分Cd株系籽粒蛋白质总量高达46.7%,脂肪含量平均值介于双亲之间,略高于日B;导入α'-缺失和(α'+α)双缺失性状后,绝大多数氨基酸组分含量和氨基酸总量提高,其中精氨酸和天门冬氨酸平均含量变幅最大。Cd株系籽粒含硫氨基酸含量(蛋氨酸与胱氨酸之和)及氨基酸总量分别比东农47高出0.11和5.56个百分点。说明通过常规育种重组α'-缺失或(α'+α)-双缺失性状即可提高大豆含硫氨基酸含量,并提高其他氨基酸组分含量及氨基酸总量,在Cc、Cd的BC2F3后代群体中有望筛选到α'-缺失或α'与α同时缺失的高产、高含硫氨基酸、优质大豆新品种。(本文来源于《作物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曹蕾,冯辉,王秋实[5](2010)在《奶白菜品系1170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定向转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为解决具有100%不育株率的大白菜核复等位基因型雄性不育系转育和利用难的问题,以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青帮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为不育源,采用回交、自交、测交等方法向奶白菜品系1170中转育核不育基因,选育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经过5个世代的回交转育,得到了具有奶白菜细胞质且遗传性稳定的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AB5。AB5与1170的形态性状相似,株高、株幅、叶长、叶宽、叶柄长、叶柄宽、单株重等植物学性状与1170接近。(本文来源于《江苏农业科学》期刊2010年04期)
冯辉,徐巍,王玉刚[6](2007)在《‘奶白菜AI023’品系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定向转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复等位基因遗传的青帮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00S107为不育源,采用杂交、回交和自交方法,向奶白菜可育品系AI023中转育核不育基因,育成了具有100%不育株率和100%不育度的奶白菜核基因雄性不育系GMS3。(本文来源于《园艺学报》期刊2007年03期)
李石开,和江明,刘旭云,张锡顺,李卫芬[7](2006)在《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向甘蓝型油菜转育的种间杂交研究——Ⅰ.甘蓝型油菜可交配品系的筛选》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K121S”与多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种间杂交正反交结实性的分析,筛选可交配性较高的甘蓝型油菜亲本用于温敏核不育性的种间杂交转育研究。结果表明,正交(芥×甘)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系“K121S”的可交配性非常高,每杂交一朵花平均可获得8.93粒饱满种子,甘蓝型油菜则以花油8号(H8)的可交配性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达到10.71粒。反交(甘×芥)可交配性均较低,每杂交一朵花平均仅获得0.74粒种子;常规品种以花油6号(H6)的可交配性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为0.22粒;核不育系以5755A最好,平均每花结籽数为3.4粒。花油8号可作为芥×甘亲本使用,甘×芥亲本以花油6号和 5755A较为适宜。(本文来源于《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期刊2006-09-01)
覃静萍[8](2005)在《通过转基因水稻的转育获得抗稻瘟病杂交稻亲本新品系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以转外源溶菌酶基因粳稻中花9号[ZH9(R)]与几个目前生产上有广泛应用价值但感病的籼型杂交稻亲本9311、明恢63(MH63)、288、E32和培矮64s(PA64s)连续进行回交转育,从这些籼稻亲本与ZH9(R)杂交得到的F1代,再以籼稻亲本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并自交获得的各转育世代中,选育出优良的抗病株系,进而配制新的杂交稻组合,以期获得稻瘟病抗性较强、配合力及农艺性状又好的优良杂交稻亲本新品系。 经过在湖南省稻瘟病鉴定基地(桃江)的病圃抗性鉴定和农艺性状考察,选育结果如下: (1) ZH9(R)的抗病性明显好于对照株系ZH9(CK)和各籼稻亲本,转育后代发病情况均明显轻于对应籼稻亲本,溶菌酶基因的抗病性可转育至籼稻品种中去。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与对应的亲本相比均有所下降,9311/ZH9(R)的转育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至少2.08,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至少16.82和15.55%;MH63/ZH9(R)的转育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至少38.89,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至少19.54和10.21%;288/ZH9(R)的转育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至少28.19,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至少7.59和8.42%;E32/ZH9(R)的转育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至少17.68,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至少22.22和30.49%,PA64s/ZH9(R)的转育后代叶瘟的病情指数降低了至少11.11,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损失率分别降低了至少25.25和40.43%。从综合抗性评价来看,各转育后代的抗性比对应籼稻亲本提高了一个甚至几个级别,五个籼稻亲本除MH63为中感外,其它均为高感,后代普遍上升为感甚至中抗; (2) 在这五个品种中,不同籼稻亲本、不同转育后代的相同世代间的抗性也表现出明显的差异。以最后穗颈瘟的病情指数和造成的损失率来综合评价,五个籼稻亲本稻瘟病抗性从优到劣的顺序为:MH63>9311>E32>288>PA64s;转育后代回交代(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5-06-01)
郑浩,杨长举,尹业平,江洪[9](2002)在《野生稻转育品系挥发性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 SDE 法提取3种水稻的挥发性物质,用浓缩后的提取物作选择反应实验。在6个记录时间中,以第15min 响应率最高,试虫在包括15min 在内的连续 5个记录时间的相应没有显着差异。在响应时间上,前5min,B12与 TN1类似。随后 B12响应率下降,以 TN1响应率最高,B12最低。稻褐飞虱对各品系提取物的响应以 TN1趋向性,B12其次,B5最低。而稻褐飞虱在各品系提取物间的选择与其对各品系植株的响应略有不同。试虫在 B5/B12的选择中,完全不选择 B5。由此表明,TN1挥发物中对褐飞虱的引诱因子强于 B5及 B12,其中 B5的引诱因子极少。B5挥发物中有对褐飞虱强烈的驱避因子,褐飞虱对 B12挥发物有一定的忍耐能力。(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02年00期)
靳勇,杨长举,华红霞,宫振,徐小玲[10](2002)在《野生稻转育品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氨基酸含量与抗褐飞虱关系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就野生稻转育抗性品系 B3、B5、B12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稻茎中氨基酸含量与抗褐飞虱的关系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褐飞虱成虫在叁个高抗品系上的定位选择率和产卵选择率分别为0~13.3%和8.99%~10.17%,在感虫对照 TN1上则分剐高达70.7%~90.7%和69.59%;褐飞虱成虫在3个高抗品系稻株上的蜜露分泌量显着低于感虫对照 TN1;褐飞虱初孵若虫在3个高抗品系稻株上的死亡率为81.6%~97.4%,而在感虫对照 TN1上仅为5.4%,且若虫发育进度后者明显快于前者。可见,野生稻转育抗性品系 B3、B5、B12对褐飞虱有明显的驱避作用、拒食性、拒产卵性及抗生性。研究各品种(系)稻茎中氨基酸含量及比例与品种 (系)抗性之间的关系,看出3个高抗品系稻株中氨基酸含量及比例与对褐飞虱的抗性并无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华中昆虫研究》期刊2002年00期)
转育品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快速培育7S球蛋白致敏蛋白α-亚基缺失的优质大豆新品系,以(α'+α)-亚基双缺失型材料日B为供体亲本,东农47为受体亲本,以杂交-回交转育方法为基础,结合SSR标记辅助遗传背景选择与主要农艺性状鉴定及品质分析,在BC2F4选育到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新品系Cb80。Cb80综合农艺性状优良,遗传背景回复率大于90%,其蛋白质及氨基酸总量为44.1%、41.95%,分别比轮回亲本东农47提高3.5和3.76个百分点。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育品系论文参考文献
[1].徐仅婷.水稻抽穗期QTLs定位及回交转育培育抗病、虫水稻新品系[D].仲恺农业工程学院.2014
[2].拓云,霍彩琴,田福东,宋波,申丽威.SSR标记辅助回交转育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致敏蛋白缺失新品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14
[3].柳絮,王文英,李军,吴丹妮,徐仅婷.利用回交转育培育黄淮稻区抗虫转基因水稻新品系[J].山东农业科学.2013
[4].宋波,蓝岚,田福东,拓云,白月.大豆7S球蛋白α'亚基缺失及(α'+α)亚基双缺失品系的回交转育[J].作物学报.2012
[5].曹蕾,冯辉,王秋实.奶白菜品系1170核基因雄性不育甲型两用系定向转育[J].江苏农业科学.2010
[6].冯辉,徐巍,王玉刚.‘奶白菜AI023’品系核基因雄性不育系的定向转育[J].园艺学报.2007
[7].李石开,和江明,刘旭云,张锡顺,李卫芬.芥菜型油菜温敏核不育向甘蓝型油菜转育的种间杂交研究——Ⅰ.甘蓝型油菜可交配品系的筛选[C].云南省作物学会2004—2006年优秀论文选集.2006
[8].覃静萍.通过转基因水稻的转育获得抗稻瘟病杂交稻亲本新品系的研究[D].湖南农业大学.2005
[9].郑浩,杨长举,尹业平,江洪.野生稻转育品系挥发性提取物对褐飞虱的影响[J].华中昆虫研究.2002
[10].靳勇,杨长举,华红霞,宫振,徐小玲.野生稻转育品系对褐飞虱的抗性机制以及氨基酸含量与抗褐飞虱关系的初步研究[J].华中昆虫研究.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