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针刺镇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针刺,疼痛,电针,穴位,图谱,针灸,神经病。
针刺镇痛论文文献综述
谭静,罗明,彭艳,林亚平,常小荣[1](2019)在《《实验针灸学》精品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步骤——以“针刺镇痛”微课程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微课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大背景下催生的一个新型教学方法,其较传统的授课方式具有鲜明优势。文章以《实验针灸学》中针刺镇痛的章节为例,阐述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步骤,以期抛砖引玉,推广微课。(本文来源于《教育教学论坛》期刊2019年42期)
王倩,包永欣[2](2019)在《针刺镇痛原理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镇痛历史悠久,综观针刺镇痛的发展,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新时代下,针刺镇痛已由传统的针刺麻醉、针刺镇痛转向针刺对疼痛感觉、疼痛认知、疼痛情绪的导向,正如现代的心身疾病一样,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针刺镇痛的研究逐渐从研究躯体感觉向研究精神层面的改善过度。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针刺镇痛相关文献,将自身体会和看法抒诸于文章,旨在深化针刺镇痛的研究基石,更好地推动针刺镇痛的发展和研究。(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杂志》期刊2019年10期)
韩春莹,包锁柱,韩仁海,包兴华,马玉华[3](2019)在《针刺镇痛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领域中的应用价值》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传统医学的长足发展,中医针刺技术已经成为围术期镇痛的一种辅助治疗手段,对缓解患者围术期疼痛具有重要的意义。目前对针刺镇痛作用机制的研究为临床上开展新的镇痛方法提供了更多的理论依据和试验依据。本文围绕针刺镇痛的作用机制,近几年针刺镇痛技术在术前、术中、术后镇痛中应用的临床效果进行综述,借此探索针刺镇痛技术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医学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孟丹,张永臣,贾红玲[4](2019)在《近20年夹脊穴针刺镇痛机制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综述近20年来夹脊穴针刺镇痛的动物实验与临床研究报道,从对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影响、对疼痛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对p38MAPK、cAMP-PKA、ERK/NK-1信号通路的影响这3个主要方面,分析针刺夹脊穴的镇痛机制。认为针刺夹脊穴有良好的镇痛效果,但仍存在缺乏多中心、大样本、高质量的临床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缺乏对细胞分子学、生物化学水平的深入研究、侧重于镇痛的即时与短期效应、对长期镇痛效果的维持关注不够等不足。今后应在循证医学的指导下,开展严谨科学的研究来提高研究质量,进一步探索针刺夹脊穴的镇痛机制。(本文来源于《针灸临床杂志》期刊2019年07期)
胡玲[5](2019)在《奖赏与疼痛研究进展及对针刺镇痛研究的启示》一文中研究指出疼痛在本质上是一种不愉快的体验,具有通过促进动机和学习来保护机体的特征。厌恶状态的缓解(包括疼痛的缓解)是有奖赏性质的。对疼痛的厌恶以及疼痛缓解获得的奖赏,都由具有奖赏/动机特性的中脑-边缘-皮层环路编码。本文综述了一些从动物模型以及人体神经影像研究获得的疼痛机制以及针刺对奖赏/动机环路影响的研究结果。此外,笔者还建议借助神经影像技术追踪介导针刺作用的大脑区域,并将脑奖赏/动机环路对针刺的反应作为一种镇痛功效判定的客观指标,为今后更加深入地研究针刺改善慢性痛的中枢机制提供帮助。(本文来源于《针刺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6](2019)在《创新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推进针灸国际化和现代化——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教授》一文中研究指出方剑乔,男,教授,主任中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现任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卫生部和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国家中医药岐黄学者、全国和浙江省名老中医专家传承工作室专家、浙江省名中医、浙江省国医名师,浙江省高校教学名师,浙江省"新世纪151人才工程"重点资助对象,浙江省卫生高层次领军人才。现任中国针灸学会副会长,浙江省针灸学会会长,浙江省科(本文来源于《世界中医药》期刊2019年06期)
王淑斌,杨丽娟,王文蕾,孙磊,晋志高[7](2019)在《近12年针刺镇痛的知识图谱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刺作为镇痛的有效治疗手段,在古今中外都得到了认可。基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通过科学计量学的方法,运用CiteSpace5.2R1信息可视化软件对近12年针刺镇痛领域的研究进行了文献计量分析。利用大量文献数据信息绘制该领域科学知识图谱,系统梳理了针刺镇痛领域的文献,以揭示该领域发展脉络及其知识领域结构,找到核心的学科领军人物及研究单位,发现该领域研究热点、前沿及发展趋势。以此为科研工作者提供研究方向信息,为科学管理者决策提供数据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华中医药学刊》期刊2019年05期)
余文英,李瑜芝,黄明愉,吴倩雯,黄华[8](2019)在《电针夹脊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针刺镇痛的后效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后不同时间点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CCI)模型大鼠脊髓内环磷腺苷效应元件结合蛋白(CREB)表达的影响,探讨针刺镇痛可能的后效应机制。方法热痛阈测定并筛选出热痛阈值正常的成年雄性SD大鼠54只,随机分为空白组、模型组、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 h组、电针后1 h组、电针后2 h组、电针后4 h组、电针后12 h组及电针后24 h组各6只。电针组于造模后第7天进行电针双侧L3~L5夹脊穴,以疏密波、2 Hz、1 mA为条件,电针20 min,各电针组分别于电针后即刻、0.5、1、2、4、12、24 h进行取材。空白组与模型组不予干预,仅固定20 min后即刻取材。观察9组干预前后的热痛阈及脊髓背角细胞CREB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与空白组比较,造模后大鼠热痛阈明显下降(P<0.01),模型组的CREB蛋白表达明显升高(P<0.01)。与模型组比较,电针后0.5 h组、电针后1 h组、电针后2 h组及电针后4 h组热痛阈明显提高(P<0.01,P<0.05),电针后即刻组、电针后0.5 h组、电针后2 h组CREB表达明显降低(P<0.01,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可下调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脊髓背角细胞CREB蛋白的表达,发挥镇痛作用;针刺镇痛效应可达电针后4 h以上,电针后时间超过12 h时电针镇痛效应差。(本文来源于《福建中医药》期刊2019年01期)
郑雅峰,王健,魏超,王璇,杨逸霏[9](2019)在《针刺镇痛治疗坐骨神经痛辨证分型及机制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近十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现代临床文献进行规律性研究,总结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辨证分型分析及其镇痛机理。方法:运用计算机数据检索,系统整理(2006年1月—2017年12月)近十年现代临床治疗文献中关于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的相关文献进行归纳总结。结果:总结近十年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文献,坐骨神经痛根据经络辨证分型多为足太阳膀胱经和足少阳胆经病变,足少阳胆经型主要选取悬钟、环跳、风市、阳陵泉;足太阳膀胱经型主要选取秩边、委中、昆仑、承山,坐骨神经痛病因多为气滞血瘀、湿热及寒湿闭阻所致。结论:针刺治疗坐骨神经痛值得在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陈波,李牧洋,邢立莹,卓雪茂,陈泽林[10](2018)在《穴位局部外泌体参与针刺镇痛效应启动的研究(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穴位局部外泌体(exosome)在针刺镇痛效应起效过程中的穴位局部启动作用。方法:将32只佐剂性关节炎(RA)大鼠随机分为模型组(CFA组)、模型+电针组(EA组),模型+拮抗剂+电针组(GW4869+EA组),模型+二甲基亚砜+电针组(DMSO+EA组),每组8只。大鼠右后足跖皮内注射弗氏完全佐剂0.1 mL致炎,制备佐剂性关节炎动物模型。其中模型组不予干预,其他叁组电针针刺大鼠双侧"足叁里""环跳"穴,电针参数疏密波,频率2/10 Hz,强度5/10/15(0.76/1.53/2.3 mA),持续时间30 min,每隔10 min增加强度。其中DMSO+EA组电针针刺前1小时,于模型大鼠双侧"足叁里"穴给予DMSO(浓度为0.2%,50μL/穴)穴位注射;GW4869+EA组电针针刺前1小时,于模型大鼠双侧"足叁里"穴给予GW4869(浓度为3mg/mL, 50μL/穴)穴位注射。以热辐射缩足痛阈(paw withdrawal latency,PWL)为疗效指标。结果:造模后24小时,各组大鼠热辐射缩足痛阈较造模前均明显降低,提示造模成功。电针治疗后,各组大鼠热辐射缩足痛阈均呈现上升趋势,注射第1天GW4869+EA组大鼠热辐射缩足痛阈(6.74±1.09)s较EA组(7.72±1.54)s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第2、3天GW4869+EA组大鼠热辐射缩足痛阈(7.72±0.70)s、(7.87±0.58)s较EA组(9.96±0.94)s、(9.66±0.96)s显着降低(均P<0.05),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结论:初步发现阻断穴位局部外泌体后针刺镇痛效应显着减弱,说明穴位局部外泌体可能参与了针刺穴位效应启动过程。(本文来源于《World Journal of Acupuncture-Moxibustion》期刊2018年04期)
针刺镇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针刺镇痛历史悠久,综观针刺镇痛的发展,无不体现着时代的变迁,在新时代下,针刺镇痛已由传统的针刺麻醉、针刺镇痛转向针刺对疼痛感觉、疼痛认知、疼痛情绪的导向,正如现代的心身疾病一样,从"生物-医学"模式转向"生物-社会-心理-医学"模式,针刺镇痛的研究逐渐从研究躯体感觉向研究精神层面的改善过度。鉴于此,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的针刺镇痛相关文献,将自身体会和看法抒诸于文章,旨在深化针刺镇痛的研究基石,更好地推动针刺镇痛的发展和研究。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针刺镇痛论文参考文献
[1].谭静,罗明,彭艳,林亚平,常小荣.《实验针灸学》精品微课的设计方法和制作步骤——以“针刺镇痛”微课程为例[J].教育教学论坛.2019
[2].王倩,包永欣.针刺镇痛原理探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
[3].韩春莹,包锁柱,韩仁海,包兴华,马玉华.针刺镇痛在围术期多模式镇痛领域中的应用价值[J].内蒙古医学杂志.2019
[4].孟丹,张永臣,贾红玲.近20年夹脊穴针刺镇痛机制探讨[J].针灸临床杂志.2019
[5].胡玲.奖赏与疼痛研究进展及对针刺镇痛研究的启示[J].针刺研究.2019
[6]..创新针刺镇痛机制研究,推进针灸国际化和现代化——访浙江中医药大学校长方剑乔教授[J].世界中医药.2019
[7].王淑斌,杨丽娟,王文蕾,孙磊,晋志高.近12年针刺镇痛的知识图谱分析[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9
[8].余文英,李瑜芝,黄明愉,吴倩雯,黄华.电针夹脊穴对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性损伤模型大鼠针刺镇痛的后效应研究[J].福建中医药.2019
[9].郑雅峰,王健,魏超,王璇,杨逸霏.针刺镇痛治疗坐骨神经痛辨证分型及机制分析[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
[10].陈波,李牧洋,邢立莹,卓雪茂,陈泽林.穴位局部外泌体参与针刺镇痛效应启动的研究(英文)[J].WorldJournalofAcupuncture-Moxibustion.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