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族组织论文_张文浩

导读:本文包含了宗族组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宗族,组织,临泽,制度,龙山,文山,乡村。

宗族组织论文文献综述

张文浩[1](2019)在《关于宗族组织对现代社区治理功能的初步探讨——以佛山市西樵镇大同村程氏宗族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乡村社区治理能力提升和路径创新,离不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乡土内生性资源的创造性转化。通过对佛山市西樵镇程氏宗祠重建过程及宗族组织的系统考察发现,宗族组织是可以依靠和利用的重要现代社区治理主体和治理资源,在乡村社区治理中能够发挥居民参与、社区组织及资源筹措、社会事务协调与公共福利服务供给、社区文化认同及社会秩序的重构等治理功能,有助于解决乡村治理失衡,完善共建共治共享的新时代乡村社区治理体系。党和政府如何有效统筹协调宗族组织参与社区治理仍待进一步深入研究。(本文来源于《边疆经济与文化》期刊2019年08期)

韦玲[2](2019)在《壮族村落传统宗族组织的制度环境——基于西南林村的实地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一个壮族村落的宗族组织为研究对象,从正式制度层面和非正式制度层面探讨宗族组织的制度环境,并具体分析强制性制度环境、规范性制度环境、文化认知性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选择和发展路径所起的约制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宗族组织在帮助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基础认识。(本文来源于《百色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N·哈斯巴根[3](2019)在《宗族组织与蒙古八旗牛录——以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满文印轴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国家图书馆藏有前人尚未利用的11件蒙古八旗佐领印轴(temgetu bithe)和族长印轴等珍贵满文档案,这些档案反映了清代蒙古八旗牛录中宗族(mukūn)组织的详细情况,为解决以前不甚明晰的蒙古八旗牛录内部组织及人员构成提供了史料依据。本文主要利用这些满文档案中的4件印轴来初步探讨宗族组织与清代蒙古八旗牛录的编立、佐领承袭、驻防等的关系问题。概括而言,尽管在雍正、乾隆时期清廷对八旗制进行过一次大规模的改革,以强化中央集权,然而在八旗基层的牛录内部,从部落时代延续下来的宗族组织仍然在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来源于《民族研究》期刊2019年04期)

王红卓[4](2019)在《宗族底色下乡村治理组织的“过密化”分析及整合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党的十八大叁中全会提出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是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环节,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建构的基座。但是随着国家政权不断进入乡村社会还带来了一系列的嵌入机构,在形式上和内容上形成重迭。传统乡村社会本身所遗存的治理组织,乡村治理组织的多元化带来了外溢效应。本研究以探索乡村治理组织是如何过密化以及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组织整合为主要目的,拟以华南育村宗族大村为本研究的案例,既有传统组织在发挥着一定的治理作用,又有新时代现代治理组织不断输入村庄,综合分析探讨乡村治理组织过密化的形成、表现、影响,以及如何实现乡村治理组织传统治理组织与现代治理组织的有效整合,进而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首先是本研究绪论部分。该部分主要论述了选题的背景及意义,总结了国内外的主要研究成果,对相关概念进行了必要的界定、对所使用的研究方法进行了概述以及对案例村进行了相关介绍。其次是本研究的正文部分,分为叁章。第一章从宗族底色与传统组织的遗存、乡村关系变迁与现代组织的输入、区划变化与自组织的扩张叁个方面介绍了案例村的组织过密化是如何形成的。第二章对村内具有不同来源的五大类治理组织:政权延伸组织、功能组织、行政挂牌组织、宗族组织、其他自组织的运行状况、治理绩效进行了全面的考察。第叁章从村干部兼职严重分散了有效组织的治理效率、功能重迭浪费乡村治理组织资源、宗族分化影响传统治理组织的治村效率、资金困扰村庄自组织发展、组织化程度不同影响治理绩效五个方面分析了乡村治理组织过密化对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所造成的影响。最后是本研究的结论章,第四章。本研究认为要健全治理组织的基本要素才能实现乡村社会的有效治理,首先要重构以“村两委”为核心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其次是梳理整合乡村治理组织制度机制,公布治理组织“服务清单”;最后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统筹乡村治理组织的创制与退出。这样才能完善乡村治理组织体系,使得已经在乡村社会产生治理绩效的组织继续、有效的发挥其功能。(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学》期刊2019-06-01)

倪绍敏,段亚鹏,罗奇,贺海芳[5](2019)在《宗族组织影响下周氏家族聚落营建研究——以进贤县罗溪“十八周”村落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家国同构"——宗族组织有着与国家一样的组织制度,并有着更基础、更为广泛的影响。宗族组织不仅是宗族精神上的联系纽带,也影响着与之密切相关的族群的居住空间环境。宗族组织在村落群体格局、村庄的布局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罗溪"十八周"村落为例,对周氏宗族影响下的宗族历史变迁及宗族村落群体布局、祖居村格局的营建进行研究,以期探究宗族组织在村落营建格局方面的影响,为后续相关研究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城市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洪叶[6](2019)在《海外华人宗族组织的功能》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海外华人社会,以血缘为纽带建立的宗族组织为大量华人移民提供生存和发展空间。现如今宗族组织仍然在海外华人社会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槟城邱氏宗族组织文山堂作为研究案例,通过对1910至1970年这段时间的会议记录、章程、碑刻、往来信件等资料分析文山堂在槟城的建立过程、组织宗旨、运作内容来揭示文山堂如何在海外及原乡两地发挥功能。全文分为导论、主体、结语叁个部分。在对槟城华人社会历史背景和文山堂在槟城建立的过程进行描述之后,主体部分重点探讨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文山堂的宗旨和运作过程;这部分的主要内容以文山堂的章程、组织结构、经费收支为切入点,通过对章程和经费收支的分析揭示槟城文山堂发挥功能的内在机制;另一方面通过对槟城文山堂和原乡、槟城龙山堂、槟城华人社会的关系分析,揭示文山堂所产生的社会功能。本文研究表明,在1910年至1970年间,槟城文山堂一方面通过和原乡的跨国活动,在宗族组织、社会、文化教育等方面对原乡产生了影响。另一方面由于文山堂的经济实力和领导权方面在槟城邱氏大宗龙山堂中占据优势,从而依托龙山堂在五大姓、槟城福建公司、以及槟城华人社会发挥较大影响力,在协调帮群关系,维护槟城华人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较大的作用。除此之外,文山堂作为海外华人宗族组织具有传承中华文化、促进身份认同、凝聚族人的功能。(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期刊2019-05-17)

罗操[7](2019)在《甘肃临泽晋简所见西晋的宗族组织与社会治理》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肃临泽晋简"田产争讼爰书"为世人呈现出西晋时期的宗族组织与社会治理情况。家庭作为宗族的基本构成单位,在其内部权力结构中父家长位居核心地位,具有独尊的权威。当父家长去世以后则由其寡居配偶掌控家庭内部血脉继嗣和财产分割的权力。宗族领袖在基层社会中占据着主导地位,于宗人分家、立嗣等宗族内部活动方面具有参与权、知情权,以及潜在的财产监督权、支持及制约家长治家的权力,乃至继绝家庭血嗣和财产继承的裁决权,努力维系宗族内部的伦理生活秩序;于调解田土纠纷的宗族外部活动方面具有保护宗族利益的责任和协助官府管理地方的职责,努力构建稳定的社会秩序。在宗族与官府互动的过程中,宗族既是辅助官府治理基层社会的有效力量,又是侵蚀官府统治地方社会权力的离心因素,而官府既要利用宗族的势力,又要限制宗族的力量,力图有效掌控地方社会的治理权。(本文来源于《许昌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刘巧莉[8](2018)在《构建、维系与组织化:明清时期墓祭对华北宗族的影响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与华南或江南不同,明清时期的华北宗族并不将祠堂视为宗族的象征和标志,而是以祖茔作为宗族的主要载体和活动中心。而围绕祖茔展开的墓祭活动,则实现了宗族的构建、维系与组织化。墓祭不仅将散处各村的族人组织起来、将族人的祖先认同实际转化成了宗族认同,还在祭祀之余管理族人、处理宗族公共事务。可见,华北宗族的墓祭活动在实际上完成了祠堂应有的功能和职责。以祖茔为宗族象征、以墓祭为核心活动,构成了华北宗族的显着特征。(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胡平江,刘思[9](2018)在《“分”与“合”:集体行动视角下社会组织的有效规模研究——基于广东省龙川县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田野调查》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民"善分"抑或"善合"是学界长期争论的问题之一。从行动者行为激励的视角,集体行动理论认为,组织规模越小越有利于集体行动开展。本文通过对一个宗族个案的分析发现,农民在追求较小规模组织"分"的同时能够有效维系较大规模组织的"合"。由此可见,"分"与"合"并非二元对立。"分"是破解集体利益分配难题的有效路径,但"合"是实现集体利益有效供给的重要方式。通过特定层次性治理结构,能够有效实现"分"与"合"的有机统一。对于当前农村社会而言,既要进一步强化个体权利的保护以激活个体活力,同时也应该通过社会组织建设强化社会公共产品的供给能力。(本文来源于《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宋燕鹏[10](2018)在《观念、组织与认同准则——19世纪英属槟榔屿邱氏宗族再建构与社群形塑》一文中研究指出论文以槟榔屿五大姓中的邱氏作为重点分析对象,梳理了19世纪邱氏宗族移殖槟榔屿的历史脉络、邱氏宗族组织的形成和作用,并对邱氏宗族认同准则的不同边界进行了具体分析。1786年槟榔屿开埠后,来自福建海澄叁都的邱氏人数逐渐增多,经过19世纪上半叶的发展,在19世纪中期建立了融神明祭祀与祖先祭祀于一体的大宗祠组织——龙山堂,并重修了族谱。在19世纪的槟榔屿,邱氏的认同首先是宗族内部按照房派来划分的血缘认同;在宗族之外,则有闽南方言、福建公司、海澄叁都、叁魁岭等范围大小不同的方言群和地域认同。这是邱氏在海外采取的认同层次,体现出邱氏多面相的宗族发展策略,也成为邱氏宗族乃至闽南社群形塑的主要途径。邱氏宗族组织的再建构,代表了英属马来亚地区华人社群形塑过程中血缘认同的一种典型形式。(本文来源于《华侨华人历史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宗族组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文章以一个壮族村落的宗族组织为研究对象,从正式制度层面和非正式制度层面探讨宗族组织的制度环境,并具体分析强制性制度环境、规范性制度环境、文化认知性制度环境对组织行为选择和发展路径所起的约制作用,以及组织与外部环境的交互关系。为未来进一步研究少数民族宗族组织在帮助解决农村社会治理、社会问题等方面提供基础认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宗族组织论文参考文献

[1].张文浩.关于宗族组织对现代社区治理功能的初步探讨——以佛山市西樵镇大同村程氏宗族为例[J].边疆经济与文化.2019

[2].韦玲.壮族村落传统宗族组织的制度环境——基于西南林村的实地研究[J].百色学院学报.2019

[3].N·哈斯巴根.宗族组织与蒙古八旗牛录——以国家图书馆藏清代满文印轴为例[J].民族研究.2019

[4].王红卓.宗族底色下乡村治理组织的“过密化”分析及整合研究[D].山西大学.2019

[5].倪绍敏,段亚鹏,罗奇,贺海芳.宗族组织影响下周氏家族聚落营建研究——以进贤县罗溪“十八周”村落为例[J].城市发展研究.2019

[6].洪叶.海外华人宗族组织的功能[D].华侨大学.2019

[7].罗操.甘肃临泽晋简所见西晋的宗族组织与社会治理[J].许昌学院学报.2019

[8].刘巧莉.构建、维系与组织化:明清时期墓祭对华北宗族的影响探析[J].西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9].胡平江,刘思.“分”与“合”:集体行动视角下社会组织的有效规模研究——基于广东省龙川县山池村谢氏宗族的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10].宋燕鹏.观念、组织与认同准则——19世纪英属槟榔屿邱氏宗族再建构与社群形塑[J].华侨华人历史研究.2018

论文知识图

“内心紧凑、外围松散”的空间形态(...-24南靖书洋乡石桥村顺裕楼平面图及鸟...—5龙门村厅堂分布状况(资料来源:沈克...一4族谱Fig.5一4Genealogy资料来源:课题...于家村真武庙(左一)、清凉阁(左二...黄沙坑村特色围屋——广裕第(来源...

标签:;  ;  ;  ;  ;  ;  ;  

宗族组织论文_张文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