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弯矩重分布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弯矩,调幅,混凝土,预应力,组合,玄武岩,系数。
弯矩重分布论文文献综述
镇斌,施鹏飞,欧阳利军,丁斌[1](2019)在《纤维布加固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延性系数指标来研究纤维布加固矩形截面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能力,采用数值分析方法模拟纤维布加固矩形截面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系数。研究发现,能量法计算的能量比可考虑纤维布加固T形截面混凝土连续梁的实际弯矩重分布能力,可利用弯曲刚度法分析纤维布加固T形截面混凝土连续梁截面弯矩重分布系数的演变过程。(本文来源于《上海理工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李克忠[2](2017)在《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开裂状态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对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分析连续梁的受力性能,而目前国内外对此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预应力结构尚少有研究。该试验以一个1:4的叁跨预应力连续梁模型为基础,以弯矩调幅系数、边支座反力与中支座反力的比值(边/中)为基本参数,通过体外预应力加固前后的对比试验,对连续梁桥弯矩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较加固前稍大;加载至部分钢筋屈服时,加固前后各跨中最大弯矩调幅系数在-8.34%~-12.62%之间;两墩顶负弯矩区段的最大调幅系数在19.44%~29.59%之间,边/中由初始的32.1%降至28.38%~27.59%。(本文来源于《城市道桥与防洪》期刊2017年11期)
秦永康[3](2017)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是研究者和设计人员重点关注的问题之一。目前,我国现行的规范或规程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没有给出明确规定;论文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问题进行了研究,具有理论和工程意义。作者运用Opensees软件对11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有限元分析;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次弯矩在预应力连续梁受力非线性阶段的变化情况、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异同等基本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并在分析了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方法。论文主要完成了以下几方面的工作:(1)总结了关于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的研究现状,提出了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展开进一步研究的必要性。(2)运用Opensees软件建立了有粘结和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有限元分析模型,对9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和2根有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计算得到的试验梁的荷载-挠度曲线、荷载-支座反力曲线以及荷载-力筋应力增量曲线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3)运用Opensees软件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对象、有粘结与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在弯矩调幅性能方面的差异进行了分析。运用增量法对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了受力全过程分析,分析结果表明,次弯矩在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受力非线性阶段将失去独立意义,在对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进行弯矩调幅时,应该将荷载弯矩和次弯矩进行共同调幅,采用相同的弯矩调幅系数。(4)运用Opensees软件对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因素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将分析结果与我国现行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ACI规范、CSA规范、MC10规范进行了比较,得知中间支座截面的转动能力和中间支座截面区段与跨中截面区段的刚度比是影响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中间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程度的两个主要因素,提出了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调幅公式,公式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吻合良好。(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7-05-05)
杜进生,赵益鹏[4](2015)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3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受力全过程试验。试验表明,自加载至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前,连续梁处于弹性阶段,边支座、中支座反力、跨中截面和中支座截面弯矩的实测值与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值接近。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至非预应力受拉钢筋屈服,边支座反力及跨中截面弯矩实测值开始向大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方向偏离;而中支座反力及中支座截面弯矩实测值则向小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方向偏离。当梁内受拉非预应力筋屈服后,边支座、中支座反力的实测值以及跨中截面弯矩和中支座截面弯矩实测值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偏差进一步增大,这种偏差在试验梁破坏时达到最大。3根试验梁中支座截面弯矩重分布值分别为12.8%、16.9%及14.6%。试验实测值还与4个不同设计规范的弯矩重分布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美国ACI 318-95规范及中国GB 50010-2010规范计算的中支座截面弯矩重分布值均小于试验实测值;除一根编号为B5的梁外,加拿大A23.3-M84规范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最为接近;而英国BS8110规范则偏于不安全。实际设计中,可按中国规范公式来计算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但必须合理确定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本文来源于《预应力技术》期刊2015年05期)
高歌[5](2014)在《再生混凝土连续迭合梁弯矩重分布数值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不同的弯矩调幅值、运用理正结构工具箱对再生混凝土连续迭合梁进行设计,运用Abaqus软件对迭合梁进行了非线性有限元分析。首先比较了两种形式迭合梁的受力性能,然后对比了各种调幅值下再生混凝土迭合梁和普通混凝土整浇梁的受力性能。分析结果表明:新形式的再生混凝土连续迭合梁弯矩重分布性能略好于普通混凝土整浇梁,其结构的整体刚度、抗裂度和普通混凝土连续梁非常接近,再生混凝土适宜应用于连续结构。(本文来源于《中外公路》期刊2014年04期)
丁斌[6](2014)在《玄武岩纤维布加固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对4根玄武岩纤维布加固的混凝土T形截面连续梁和1根对比梁进行抗弯试验,分析了试验梁的破坏模式和各控制截面的弯矩调幅系数.试验结果表明:加固梁跨中截面纵筋屈服前,加固梁和对比梁各控制截面荷载-挠度曲线基本重合;跨中截面纵筋屈服后,加固梁发生了明显的弯矩重分布,跨中截面弯矩调幅系数为0.09~0.22,中支座截面弯矩调幅系数为0.15~0.38;1~3层纤维布加固梁荷载-挠度曲线具有屈服平台,表现出明显的延性破坏特征.(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3期)
麻翔[7](2014)在《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弯矩重分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摘要:波纹钢腹板PC组合梁是一种新型的钢—混组合结构,能够充分发挥了混凝土顶底板、波纹钢腹板和预应力的各自特性,在工程应用中逐渐增多。目前对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剪切屈曲和抗弯性能、抗扭性能等方面,而对弯矩重分布问题研究相对较少。因此,本文在已有研究基础上,基于有限元分析平台OpenSees,对波纹钢腹板PC组合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问题进行研究。首先,解决了OpenSees中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的建模问题,建立了基于柔度法梁柱单元的纤维模型,与典型试验梁实测值进行对比,验证了本文模型的正确性,并对模型进行了抗弯性能分析,发现有明显的弯矩重分布现象。其次,选择影响弯矩重分布的主要参数:顶底板配筋指标、有效预应力、混凝土强度,分析了它们各自对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极限承载力和弯矩重分布率的影响。最后,给出了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考虑弯矩重分布影响的设计指导建议。(本文来源于《北京交通大学》期刊2014-06-01)
杜进生,赵益鹏[8](2013)在《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进行了3根体外预应力混凝土两跨连续梁受力全过程试验。试验表明,自加载至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前,连续梁处于弹性阶段,边支座、中支座反力、跨中截面和中支座截面弯矩的实测值与采用弹性理论计算值接近。受拉区混凝土开裂后至非预应力受拉钢筋屈服,边支座反力及跨中截面弯矩实测值开始向大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方向偏离;而中支座反力及中支座截面弯矩实测值则向小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方向偏离。当梁内受拉非预应力筋屈服后,边支座、中支座反力的实测值以及跨中截面弯矩和中支座截面弯矩实测值与弹性理论计算值的偏差进一步增大,这种偏差在试验梁破坏时达到最大。3根试验梁中支座截面弯矩重分布值分别为12.8%、16.9%及14.6%。试验实测值还与4个不同设计规范的弯矩重分布计算值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采用美国ACI 318-95规范及中国GB 50010-2010规范计算的中支座截面弯矩重分布值均小于试验实测值;除一根编号为B5的梁外,加拿大A23.3-M84规范的预测值与试验值最为接近;而英国BS8110规范则偏于不安全。实际设计中,可按中国规范公式来计算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但必须合理确定体外预应力筋的极限应力。(本文来源于《工程力学》期刊2013年03期)
孙晗[9](2011)在《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及负弯矩调幅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连续组合梁受力时,中间支座处会产生负弯矩区。这时的负弯矩可能成为截面设计的控制值。考虑真实情况下的破坏形态,这种基于线弹性分析的结果偏于保守。因此有必要对设计中的负弯矩进行调幅。文章将对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的原理进行介绍,并与钢筋混凝土结构进行比较。(本文来源于《江苏建筑》期刊2011年01期)
张彦玲,李运生,樊健生[10](2011)在《连续组合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及其随荷载的变化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对钢-混凝土连续组合梁进行受弯全过程描述,对3根两跨连续组合梁进行了静力加载试验,研究支座负弯矩区混凝土开裂后组合梁的内力重分布现象,结合试验现象分别确定连续组合梁正负弯矩区弯矩重分布系数随荷载的变化规律,并给出建议计算公式;在此基础上,考虑钢梁与混凝土板之间的相对滑移,采用共轭梁法得到连续组合梁的荷载-挠度和荷载-转角曲线。研究结果表明,连续组合梁弯矩调幅系数随荷载的增加而增加,且在正负弯矩区表现出相同的规律,可以采用弯矩重分布系数的建议计算公式来反映连续组合梁弹性弯矩和混凝土开裂后实际弯矩之间的重分布关系。(本文来源于《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1年02期)
弯矩重分布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对连续梁的内力重分布的研究,可以帮助更好地分析连续梁的受力性能,而目前国内外对此主要是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对预应力结构尚少有研究。该试验以一个1:4的叁跨预应力连续梁模型为基础,以弯矩调幅系数、边支座反力与中支座反力的比值(边/中)为基本参数,通过体外预应力加固前后的对比试验,对连续梁桥弯矩重分布规律进行了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加固后结构的内力重分布较加固前稍大;加载至部分钢筋屈服时,加固前后各跨中最大弯矩调幅系数在-8.34%~-12.62%之间;两墩顶负弯矩区段的最大调幅系数在19.44%~29.59%之间,边/中由初始的32.1%降至28.38%~27.59%。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弯矩重分布论文参考文献
[1].镇斌,施鹏飞,欧阳利军,丁斌.纤维布加固混凝土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分析[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9
[2].李克忠.预应力连续箱梁桥开裂状态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J].城市道桥与防洪.2017
[3].秦永康.无粘结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次弯矩及弯矩重分布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7
[4].杜进生,赵益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J].预应力技术.2015
[5].高歌.再生混凝土连续迭合梁弯矩重分布数值分析[J].中外公路.2014
[6].丁斌.玄武岩纤维布加固连续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分析[J].江苏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7].麻翔.波纹钢腹板PC组合箱梁弯矩重分布研究[D].北京交通大学.2014
[8].杜进生,赵益鹏.体外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的弯矩重分布试验研究[J].工程力学.2013
[9].孙晗.连续组合梁内力重分布及负弯矩调幅研究[J].江苏建筑.2011
[10].张彦玲,李运生,樊健生.连续组合梁弯矩重分布特征及其随荷载的变化规律[J].中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