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经文字论文-刘元春,王平

五经文字论文-刘元春,王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五经文字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张参,《五经文字》,字样学,开成石经

五经文字论文文献综述

刘元春,王平[1](2018)在《“张参”生平及《五经文字》流传问题考辨》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汉字规范史上,唐代张参的《五经文字》是里程碑式的官方文件,极具经学、史学、文献学研究价值。然而因史籍对《五经文字》作者张参记述过于简略,导致相关研究结论多有分歧。文章根据两《唐书》记载及唐代提到"张参"的文献十六条,逐条梳理后认为,国子司业张参大致生于唐睿宗朝(710-712)至开元初年,重名者李勉幕府判官"张参"、唐人诗文中"张叁"均非《五经文字》作者张参。文章还得出结论:《五经文字》成于众手,作者还应包括颜传经等儒官;是书收字量非《序例》上自云数字,实为3250;收字范围十一经,并无《孝经》;成书过程及流传,乃先由大历张参朱批墙上、颜传经等整理、书于论堂屋壁、大和元年改刻木板、九年镵于开成石经之末、乾符叁年孙自牧以家本勘误、明嘉靖乙卯地震损毁、清马曰璐依宋拓雕版等,终致今并无完本。(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3期)

曹鹏鹏[2](2017)在《《五经文字》音切校勘举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经文字》中的音切材料是我们考求中唐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依据。该书虽为官制,但在千余年的流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些手民之误。现存集成本、荟要本与四库本等基本能够反映《五经文字》的全貌。校勘其中10处讹误音切,简要辨析此10处文字异体及同音、同韵替代现象,可以发现字形相近是上述异常音切的主要致因。(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王海洋[3](2017)在《张参《五经文字》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经文字》是唐代官方推行的规正儒家经书文字的正字书,是有唐一代字样学兴盛的产物,其编撰者是以张参为首的国子监儒师,张参等人秉着严格中有变通的正字标准,校正群经文字,成书叁卷,虽然篇幅不大,却深具内涵,书中涉及到规正楷体字形、阐述汉字流变、保留当时汉字读音、说解部分汉字字用等方面内容。因此有必要对该书进行全面而系统的研究,本文以《五经文字》一书为研究对象,除对该书的作者、版本、内容、体例进行梳理外,还从汉字的形、构、用属性角度来论述该书在汉字规范方面的各个内容。据此,本文主要分为叁个部分:第一章以史料的考证和整理为主要研究方式。首先是考证《五经文字》的作者。一般认为其作者是中唐名儒张参,由于张参其人史书无传,故笔者通过新旧《唐书》和其他相关史料的辨析考证,一来确定张参编撰《五经文字》的主要地位,二来论述其生平事迹。其次是介绍《五经文字》的成书背景。通过梳理史料和后人考证文章,阐明《五经文字》成书的缘由和过程。最后是梳理该书版本源流。通过对已知现存的《五经文字》版本了解,厘清其版本源流的脉络。第二章通过归纳总结的方法,明晰《五经文字》一书的内容体例。首先,通过对《五经文字》一书收字个数和收字来源的统计,说明《五经文字》的收字范围及其正字依据。然后,对《五经文字》的卷首部首、每部正字的说解体例作全面介绍,形成一个对全书内容的初步把握,为研究《五经文字》的汉字规范内容做好基础工作。第叁章是本文的研究重点,旨在系统整理《五经文字》一书的汉字规范内容。《五经文字》对汉字的规范涉及到确立字样、辨析正字、规正读音、解释字义、阐明字际关系等内容,内涵丰富,角度多样。笔者运用前人关于汉字属性的理论,将汉字属性和汉字规范问题相结合,通过汉字的形、构、用叁大属性的角度,系统论述《五经文字》汉字规范的内容。通过字形属性分析,发现《五经文字》在文字字形的笔画和结体方面的严谨规范。通过构形属性分析,一方面明晰其正字构字的缘由和衍变发展,另一方面从局部构件的规范化、构字理据的保留程度两点证明了《五经文字》正字的合理规范。通过字用属性分析,将注释中体现的读音标注、字义解释、字际关系叁个方面纳入到汉字字用属性的范畴进行分述,明确正字的记录职能和其在文献中的使用情况,揭示张参“为经不为字”的正字原则。(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7-06-13)

刘元春,何屹峰[4](2016)在《《五经文字》部次的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将唐代字样书《五经文字》与《说文》系字书、唐代其他字样书加以比对,通过探析立部编次的更革,彰显部首发展演变特征及相关正字理念。《五经文字》承上启下,在部次方面更加重视字形的结构属性,扬弃了"为字"类字样书的声韵编次体例,更革了《说文》系字书的部次体例,最终形成了以汉字构形为主线系联部首体系的模式,这一初具现代字典学的编次理念影响深远,为后世工具书编纂提供了重要启示和借鉴。(本文来源于《励耘语言学刊》期刊2016年03期)

郭凯[5](2016)在《从《五经文字序例》看张参对经书文字规范化的贡献》一文中研究指出唐人张参的《五经文字》是经书文字规范化的重要成果之一。文章从《五经文字序例》入手,从核对勘校经书文本、简化合并《说文》部首、制定《说文》《字林》《石经》、经典及《释文》相承隶省四条正字标准等方面探讨和分析张参对后世经书文字规范化的贡献。(本文来源于《河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曹鹏鹏[6](2014)在《《五经文字》音切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经文字》成害于公元776年,是中唐峙期国子司业张参奉敕编纂的一部正定羣经文字的专害,封群经文字的字音、字羲以及字形方面都做了详尽的审定工作。本文主要分析了《五经文字》中,包括1653条反切和604条直音在内的共2257条有效音靛,整理出了其音系结构,确定了其音系性质,并归纳出了其所反映的语音燮化。全文共六章,第二章至第六章是主髓部分。第一章是绪论。首先说明了选题的缘由及研究目标;其次概括了《五经文字》的相关研究状况;最后封《五经文字》的成害、体例以及版本等造行了说明,并阐述了本文的研究方法。第二章是对《五经文字》的声类分析。较《切韵》而言,《五经文字》的声母:1.唇音声母已经分化为轻唇和重唇两类。2.俟母并入崇母之中。3.镯音声母开始清化。第叁章主要分析了《五经文字》的韵类。与《切韵》相比,《五经文字》的韵母系统具有以下特黠:1.东_、冬舒声有别,入声混并;2.支、脂、之叁韵系以及微韵系开口喉牙音合并为一类;3.佳韵系阴口、央韵并入皆韵系中,灰、哈雨韵在唇音中混并;4.真、臻、欣叁韵系合并;5.山、删雨韵系合饼;6.庚_、耕合并,清、青阴口有别,合口合并;7.覃、谈合并,咸、衔合并,监、严部分合并。第四章主要论述了《五经文字》的声调系统。《五经文字》仍保留着平、上、去、入四声,只是较《切韵》而言,“浊上燮去”现象已比较普遍。第五章是《五经文字》的同音字表。第六章是对《五经文字》音系性质的封论。在分析《五经文字》的注音原则以及音切来源,并将《五经文字》各韵的混切情况舆《广韵》韵目“独用”、“同用”进行封比之后,我们认为,《五经文字》所代表的是向官方靠拢的、中唐畴期的漠捂“正音”系统。(本文来源于《南京大学》期刊2014-05-16)

王继红[7](2011)在《《五经文字》版本源流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经文字》为唐代张参所撰,成书于唐代宗大历年间,是一种辨正经传文字形体的书,对经书文字乃至汉字的规范化起了极大的作用。调查《五经文字》的版本源流,对书目的着录情况进行了考察,对版本的现存状况和收藏单位做了介绍,并对两种版本着重做了个案分析。(本文来源于《林区教学》期刊2011年07期)

毕秋月[8](2009)在《《五经文字》重文考》一文中研究指出《五经文字》是唐人张参撰写的一部正字学专着。它以群经文字为考察范围;以群经文字中“字带惑体,音非一读”的字为考察对象;以《说文》、《字林》、石经及经典文献用字等可靠的有形文字资料为正字标准,从正音、正形、正义、正用等方面对经传文字进行规范,扩展了正字学的内容。《五经文字》不仅保存了丰富的中唐代文献用字资料,而且为汉字发展史的研究和大型字典的编纂提供了可靠字样。重文辨析是《五经文字》的重要内容之一。张参将经过正字标准筛选的两个或叁个“疑文或体”以重文字组的形式收集到一起,作为并正字组进行注解辨析。《五经文字》的重文根据性质不同分为两类:一类是对比给出《说文》小篆用字与石经、经典相承、《字林》或《说文》古籀用字,我们称为变异重文;另一类是于重文字组下标注“二同”字样,我们称为“二同”重文。前者是同一古文字形体由于传承演变、隶定楷化的方式不同,而在楷书平面上出现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形体;后者大都是构形理据不同的异体,其中有的是构字部件不同的异体字,即音符或意符不同,有的则是造字方式不同形成的异体。这两类重文不仅出现的形式不同而且性质、意义迥异。《五经文字》在汉字楷书规范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然而前人对于它的研究不够细致全面也并不成系统。尤其对《五经文字》重文部分,更是没有见到相关研究成果。本文将针对已有研究成果存在的不足,较系统地对《五经文字》重文进行考察。重点是梳理《五经文字》两类重文的性质以及在后世的传承情况,同时揭示张参的正字学思想,旨在为进一步整理《五经文字》和深化对它的研究提供信实的分析资料。本文共分四章:一,《五经文字》的价值及研究综述;二,《五经文字》内容体例考;叁,《五经文字》变异重文考;四,《五经文字》“二同”重文考;五,结语。(本文来源于《北京语言大学》期刊2009-05-01)

唐娟[9](2007)在《《干禄字书》与《五经文字》异同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干禄字书》与《五经文字》是唐代两部重要的正字字书,对后世文字的规范和整理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本文试对两书的内容、正字目的、正字观进行对比,并对其不同的正字观作出客观评价。(本文来源于《文教资料》期刊2007年06期)

赵海燕[10](2005)在《《五经文字》的正字观及其现实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汉字发展的历史规律和汉字优化理论为指导,采用对照《说文》正字,测查异同并使结果量化的方法,以一定的数据为依据,考察《五经文字》的收字原则、正字标准,并对其正字观做出了客观的评价,说明其对正字学的贡献,指出它在历史上产生的深远的影响及对今天的正字工作的借鉴作用。(本文来源于《浙江树人大学学报》期刊2005年06期)

五经文字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五经文字》中的音切材料是我们考求中唐时期汉语语音的重要依据。该书虽为官制,但在千余年的流布过程中,不可避免地衍生出一些手民之误。现存集成本、荟要本与四库本等基本能够反映《五经文字》的全貌。校勘其中10处讹误音切,简要辨析此10处文字异体及同音、同韵替代现象,可以发现字形相近是上述异常音切的主要致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五经文字论文参考文献

[1].刘元春,王平.“张参”生平及《五经文字》流传问题考辨[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

[2].曹鹏鹏.《五经文字》音切校勘举例[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3].王海洋.张参《五经文字》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2017

[4].刘元春,何屹峰.《五经文字》部次的特征[J].励耘语言学刊.2016

[5].郭凯.从《五经文字序例》看张参对经书文字规范化的贡献[J].河南科技学院学报.2016

[6].曹鹏鹏.《五经文字》音切研究[D].南京大学.2014

[7].王继红.《五经文字》版本源流考察[J].林区教学.2011

[8].毕秋月.《五经文字》重文考[D].北京语言大学.2009

[9].唐娟.《干禄字书》与《五经文字》异同比较[J].文教资料.2007

[10].赵海燕.《五经文字》的正字观及其现实意义[J].浙江树人大学学报.2005

标签:;  ;  ;  ;  

五经文字论文-刘元春,王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