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服β-葡聚糖可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

口服β-葡聚糖可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

一、口服β-葡聚糖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论文文献综述)

徐慧,杨新宇,赵哲辉,王琰[1](2021)在《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文中提出多糖药物是一类安全有效的天然药物,具有抗肿瘤、免疫调节、抗氧化等广泛的药理活性,目前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然而,由于多糖本身的相对分子质量大,大部分没有紫外吸收和荧光基团,使得多糖的定性和定量分析均比较困难。此外,内源性的糖类物质也可能对生物样品中的多糖测定造成一定干扰,因此,多糖药物的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一直是研究热点。本文综合近年来发表的相关文献,对多糖药物的生物学活性、药代动力学特征进行综述,提出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多糖药物代谢及药效的潜在"器官",并对肠道菌介导的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提出思考,以期为多糖药物的药代、药效及分子机制的研究提供更多可参考的科学思路。

王忱[2](2021)在《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文中认为燕麦具有降血糖、血脂的功效,其主要功能成分为β-葡聚糖,但燕麦米饭易老化使其营养价值降低。超高压技术(UHP)是能够较好保留食品的营养,并延长食品的贮藏期的一种非热加工技术。因此本文采用超高压处理燕麦,通过进行不同处理,以燕麦籽粒微观结构和主要成分变化为指标进一步筛选出实验条件。研究超高压对燕麦β-葡聚糖含量和结构的影响以及与抑制燕麦米饭老化期间复水率、质构特性、热特性、结晶性等特性的关系。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扫描电镜(SEM)观察不同超高压处理后的燕麦籽粒横截面,发现经过超高压处理后燕麦籽粒内部的糊粉层和胚乳细胞发生分离,糊粉层细胞明显破裂,细胞内部物质大量流出,果皮变薄呈现片层状结构。2、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处理当料水比达到1:2.5时,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5.78%,淀粉含量最小,为60.11%;时间为15 min时,β-葡聚糖含量最高为5.89%,脂肪含量最低为6.87%;压力达到500 MPa时,β-葡聚糖含量达到最高4.49%。3、采用正交法获得β-葡聚糖最优提取工艺条件是:温度65℃,时间3.2 h,料液比为1:23,提取2次;采用最佳优化工艺提纯的物质纯度在96%以上;多分散系数Mw/Mn为1.505;HPLC和红外光谱分析均证明提纯物为β-葡聚糖。4、不同压力以及不同处理时间均有效提高了β-葡聚糖含量,其含量最高是在压力达到500 MPa或处理时间在10 min时,达5.89%;不同处理时间以及不同压力处理不改变β-葡聚糖之间官能团的结构。5、超高压处理后,燕麦米饭贮藏期间的水分活度变化不显着;复水率在10min/500 MPa处理下在贮藏第5 d最高;直链淀粉溶出量随着压力的升高而降低;燕麦的糊化曲线和数据显示,相比于空白对照组(CK),超高压处理组的回生值(SB)下降;燕麦米饭质构特性均优于CK;贮藏期间比较米饭的热焓值(△H)和回生度,超高压处理组明显降低且低于CK,在500 MPa或10 min时趋于平缓;老化动力学模型得出CK的老化速率常数K是600 MPa的1.5倍;燕麦米饭在贮藏期(14 d)的X-射线衍射图谱显示,淀粉晶型由A型转化为B+V型结构,结晶峰在500 MPa下结晶强度最低。6、超高压处理的时间与硬度、粘聚性、咀嚼度、△H、回生度、最高温度(TP)、最终温度(TC)、FV、SB、直链淀粉含量均呈负相关;压力与硬度、粘聚性、回生度、起始糊化温度(TO)、TP、TC、FV呈极显着负相关;β-葡聚糖含量与硬度、咀嚼度、TC与呈显着负相关,与FV、SB、直链淀粉含量呈极显着负相关。

何良愿,谢鑫,丁佳露,窦洁,周长林[3](2021)在《多糖免疫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多糖是由多个单糖通过糖苷键共价连接而形成的高分子化合物,它是构成生命的四大基本物质之一,在微生物、植物和动物中有着广泛分布。研究表明,多糖具有抗肿瘤、抗感染、免疫调节和抗病毒等多种生物学活性,毒副作用小,因此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现已成为抗肿瘤研究的热点之一。尽管目前对于多糖的科学研究发展很快,但是由于多糖的结构复杂性和异质性,多糖发挥生物活性的相关机制具有多样性,阻碍了对多糖抗肿瘤活性的机制的研究。近年来,研究发现多糖能够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或者通过免疫调节的作用,激活免疫细胞,释放细胞因子,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本文就多糖免疫抗肿瘤作用的机制进行综述,为多糖在肿瘤治疗中的开发利用提供更充分的依据。

谢叶文,丁骏,潘洁,陈洁,宁永玲,戚春建[4](2020)在《β-葡聚糖联合激发型抗CD40单克隆抗体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文中研究说明目的探讨β-葡聚糖联合激发型抗CD40单克隆抗体(5C11)对树突状细胞(DCs)的作用及分子机制。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从健康人新鲜的浓缩白细胞中分离出单个核细胞,使用GM-CSF和IL-4细胞因子法诱导培养未成熟DCs,经不同刺激方式(5C11、β-葡聚糖、5C11+β-葡聚糖)激发后,流式细胞术检测不同组DCs表面共刺激分子CD40、CD80、CD83、CD86和MHCⅡ类分子HLA-DR的表达,ELISA法检测IL-12、IL-6、TNF-α、IL-10等相关细胞因子的表达,Western blot检测MAPK信号通路中相关蛋白质的磷酸化水平。结果β-葡聚糖能够显着诱导CD40在DCs表面的表达(P<0.05),联合5C11后,其他表面分子CD80、CD83、CD86的表达进一步显着上调,尤其对DCs成熟的重要标志分子CD83的上调表现出强烈的协同效应(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β-葡聚糖联合5C11可以诱导DCs大量分泌IL-12、IL-6、TNF-α等促炎因子,对发挥DCs功能的关键因子IL-12的分泌表现出协同效应(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p38 MAPK、p44/42 MAPK的磷酸化水平显着上升,且磷酸化时间提前,维持时间也延长(P<0.01)。结论β-葡聚糖联合5C11可协同促进DCs的成熟并提高DCs的免疫功能,为肿瘤DCs疫苗的制备方案提供了新思路。

张锦锦[5](2020)在《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药菌物药多糖在抗肿瘤临床治疗中确有疗效,它能够调节机体免疫,具有预防肿瘤的转移、刺激抗体的形成等作用。β-葡聚糖是真菌细胞壁的重要构成成分,也是菌物药多糖的主要成分之一,具有显着的抗肿瘤活性。不溶性β-葡聚糖能与模式识别受体Dectin-1结合并被激活,具有较强的免疫刺激活性。本研究对药典中收载的灵芝、茯苓、猪苓等菌物药的免疫活性特征进行了比较,发现灵芝具有较强的免疫调节功效。我们进一步以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Ganoderma lucidum insoluble β-glucan,GLG)为研究对象,对其提取工艺进行了优化,并对其化学结构特征和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与机制进行了探究。本研究首先考察了 GLG碱提取的最佳工艺条件。采用β-葡聚糖酶法试剂盒和苯酚-硫酸法检测样品中β-葡聚糖含量,以响应面分析法设计实验,得到碱法提取GLG的最佳理论条件:提取时间8h、温度55℃和料液比1:20,提取得率为8.46%,在此条件下,实验获得GLG提取得率的平均值8.57%,与理论提取得率值的相对误差为1.30%,表明该模型的拟合度高,获得的提取条件参数较为可靠。对于不同温度提取的GLG,我们发现它们均可以显着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分泌IL-6和TNF-α,提示GLG具有较好的免疫活性。其次,采用高效液相色谱、傅里叶红外光谱及核磁共振碳谱等分析手段对所得GLG进行结构解析。高效液相凝胶渗透色谱法测定其分子量为143533Da,单糖组成测定表明GLG仅由葡萄糖组成,红外光谱显示了 β-葡聚糖的特征吸收峰:1263 cm-1和1205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COOH基团,1156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吡喃环,1072 cm-1和1039 cm-1处吸收峰表明GLG含有醇-OH,在897 cm-1处为β-型糖苷键的特征吸收峰,表明GLG为β型多聚糖;联合核磁共振光谱分析,103.5、86.7、76.8、73.4、68.9和61.4 ppm处化学位移信号分别对应以β-1,3-糖苷键连接的葡萄糖的六个碳原子,表明GLG为β-1,3-葡聚糖。以酶法试剂盒测定样品中β-1,3-葡聚糖含量为99.20%,BCA蛋白浓度测定法检测GLG样品中几乎不含蛋白质。再次,采用BALB/c小鼠CT26肿瘤模型以考察GLG的体内抗肿瘤免疫作用。口服GLG能够显着抑制CT26荷瘤小鼠肿瘤的增殖,降低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相比于模型组,400μg·d-1和800μg·d-1 GLG给药组抑瘤率分别为36.74%和56.16%,小鼠的肿瘤负荷均明显降低;GLG还能保护胸腺、脾脏等免疫器官功能,并减轻肿瘤小鼠脾脏肿大的症状;更重要的是,口服GLG可以提高肿瘤小鼠脾脏中产生IFN-γ的CD8+T细胞和CD4+T细胞的比例,表明GLG可以通过促进Thl和CTL的增殖和分化而起到杀伤肿瘤细胞的作用。最后,我们发现GLG能够促进小鼠脾脏淋巴细胞的增殖,增强细胞免疫功能;GLG还能够激活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和BMDC,促进巨噬细胞、BMDC活化相关表面共刺激因子CD40、CD80、CD86及MHC II的表达,并通过Dectin-1受体诱导BMDC成熟,提高两者的吞噬及抗原递呈能力;此外,GLG还可以促进巨噬细胞分泌TNF-α、IL-6、和IL-10,促进BMDC分泌IL-12。由此可见,GLG可能通过Dectin-1受体促进抗原递呈细胞的活化、结合、吞噬及细胞因子谱的极化,增强宿主的抗肿瘤免疫应答。

陈琛[6](2020)在《表达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评价》文中研究指明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感染引起的高度接触性传染病,可引起猪高死亡率及慢性持续性感染。目前我国的ASFV流行株为p72基因II型,CD2v 8型,呈现多省区多点爆发的流行态势。ASFV病毒粒子结构、致病及免疫机制具有特殊性,预示了疫苗研制面临极大的挑战。本文应用酿酒酵母为载体表达多种ASFV蛋白,探索了通过口服防控ASFV感染的可能性。本课题的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重组酿酒酵母表达的ASFV基因的筛选:分析ASFV病毒粒子结构、病毒结构蛋白的免疫原性、结构与功能,结合已有相关疫苗研究,筛选并合成了一批在病毒感染增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的基因,以期作为重组酵母设计中的候选基因。(2)ASFV多基因酿酒酵母表达载体的设计与构建:设计构建了三类酿酒酵母表达载体,分别为ASFV多基因串联表达型(第1类)、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第2类)以及ASFV蛋白膜锚定与分泌双表达型(第3类)。应用Yeast Fab模块体外组装方法构建了GPD启动子控制的Aga2-ASFV蛋白编码基因转录单位(GPD-Aga2-ASFV genes-ADH1),连同同源重组模块URR1、URR2,营养缺陷筛选模块LEU2,根据大片段末端互补配对原则,通过单管法实现基因组大片段体外的顺序连接组装,将单管反应片段经醋酸锂(LiAc)转化酿酒酵母ST1814G(或者ST1814G/TEV、ST1814G/R3C菌株),利用酵母细胞片段拼接修复、同源重组机制,实现了将Aga2-ASFV蛋白表达元件稳定整合至ST1814G(或者ST1814G/TEV、ST1814G/R3C)IV染色体HO基因座(URR1-HIS3-URR2)的目标,通过SD-LEU选择性培养基培养筛选和PCR鉴定初筛阳性重组子,获得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另外,构建了酵母高尔基体膜锚定表达TEV水解酶(TEV)、鼻病毒3C蛋白酶(R3C)的酵母底盘菌株;分别构建完成了3类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P72-A104R-CP312R-P12、CD2v-EP153R-EP152R-P17、PP62-P22(第1类),P30-γFc、P54-αFc(第2类),P30-F2A、CD2v-F2A、E248R-F2A、E120R-F2A(第3类),共获得表达14种ASFV蛋白的10株重组酵母菌株。(3)三类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表达特征研究:利用Western blot、免疫荧光、流式细胞术分析了ASFV蛋白在酿酒酵母细胞中的表达及表面展示特征;发酵动力学分析表明ASFV蛋白的表达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重组酵母的生长。(4)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免疫效力评价:应用猪小肠上皮细胞系IPEC-J2和巨噬细胞3D4/21对P30-γFc、P54-αFc融合表达重组酵母菌株的共培养实验评价了不同Ig重链、Fc受体表达细胞对重组酵母粘附、吞噬内化的影响,结果表明,Fc融合表达可促进猪源细胞对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结合与内吞,有助于抗原的提呈加工。表达纯化了ASFV原核重组蛋白P30、P54和K145R,通过间接ELISA检测了重组酵母发酵液口服免疫猪血清中抗体的动力学变化,结果表明重组酵母口服免疫猪血清中ASFV蛋白P30、P54特异性Ig G和Ig A抗体水平显着高于未免疫组。综上所述,本研究基于酿酒酵母菌株建立了一个新的技术平台,完成单菌株多价、多模态表达外源蛋白载体的构建,大片段的组装,以及重组子的筛选、表达鉴定等;获得了表达ASFV主要免疫原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菌株,并初步探究了其表达特征,评价了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口服免疫的免疫效力,为ASFV的防控提供了新手段。

陈菲菲[7](2021)在《颗粒型灵芝孢子β-葡聚糖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辅助吉西他滨化疗的作用与机制》文中认为肿瘤免疫微环境(Tumor microenvironment,TME)在化疗中介导肿瘤细胞逃逸发挥了重要作用。化疗的骨髓抑制副作用消耗了TME中效应T细胞,宿主保护性抗肿瘤免疫力被TME中的非恶性白细胞谱系所抑制,使得TME偏向免疫抑制状态,从而显着影响了长期疗效。随着对TME中复杂机制理解的加深,开发针对TME中的免疫抑制细胞以辅助化疗的策略显得尤为重要。真菌类的β-葡聚糖已被证明具有调控TME辅助化疗的能力。“灵芝孢子粉胶囊”已被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NMPA)审批上市,常被用于减少化疗期间癌症患者的不良反应,效果显着,但是其具体机制仍然未知。首先,通过高温碱性回流法从灵芝孢子粉中提取了粗的细胞壁β-1,3-葡聚糖,采用Sevage法去蛋白、30%H202脱色和透析法去离子对其进行纯化。Zeta电位和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y,SEM)对其粒径和外观进行表征,发现PGSG是一种表面疏松多孔,且粒径为2-6 μm的球形颗粒;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对PGSG进行了糖苷键结构分析,证明了 PGSG是一种β-1,3-D-吡喃葡聚糖;采用元素分析仪对PGSG的元素做了简略的分析,C元素含量为39.28%,H元素为6.23%,N元素为4.07%;最后通过X射线衍射(X-ray diffraction,XRD)和热重分析(Thermogravimetric analysis,TGA)对PGSG的晶型和热稳定性进行了检测,证明了 PGSG是一种非晶型结构,且当温度超过200℃时才会发生结构的改变,因此PGSG是一种较为稳定的微粒型β-1,3-D-吡喃葡聚糖。接着,我们通过流式细胞术和ELISA等方法检测了 PGSG在体外对巨噬细胞和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one marrow dendritic cells,BMDC)的免疫调节活性。PGSG上调了巨噬细胞和BMDC表面CD40、CD86、CD80和MHC-Ⅱ的表达水平,促进了巨噬细胞和BMDC的成熟活化;同时PGSG增强了巨噬细胞和BMDC对抗原的吞噬能力,巨噬细胞和BMDC能够结合并吞噬DTAF标记的PGSG,且巨噬细胞对中性红的吞噬能力具有浓度依赖性;最后我们发现PGSG能够介导抗原递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s,APC)对炎症因子的释放,PGSG增加了巨噬细胞和BMDC对炎症因子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白介素-4(Interleukin-4,IL-4)和白介素-10(Interleukin-10,IL-10)的释放,并通过Dectin-1受体介导了 BMDC对白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的释放。这提示我们PGSG具有良好的调节先天性免疫的活性。进一步,在体内实验中,我们考察了 PGSG联合化疗药物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对实体瘤E0771乳腺癌和Lewis肺癌(Lewis lung cancer,LLC)的抗肿瘤作用。我们发现反复GEM化疗的确能够延缓肿瘤的发展,但是却引起了小鼠肿瘤与脾脏中髓源性抑制细胞(Myeloid derived suppressor cells,MDSC)、M2 巨噬细胞和调节性 T 细胞(Regulatory T cells,Treg)的积聚。我们的实验结果证明了在两种实体瘤中,PGSG联合GEM进一步减小了肿瘤体积,降低肿瘤的重量,同时PGSG减轻GEM引起的体重减轻的副作用。在小鼠肿瘤与脾脏中,PGSG降低MDSC(CD11b+Gr-1+)和Treg(CD4+Foxp3+)的比例,促进了M2(F4/80+CD206+)向 M1(F4/80+MHC-Ⅱ+)的转化,增强了 Th1(CD4+IFN-γ+)和 CTL(CD8+IFN-γ+)免疫应答。最后,我们制备了 GEM处理的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以模拟TME,观察PGSG对骨髓来源的细胞分化为MDSC的影响。我们发现条件培养基中细胞因子GM-CSF是表达差异量最大的,同时PGSG能够降低无论是细胞因子诱导的还是条件培养基诱导的MDSC的增加。因此,PGSG在体内外中都能靶向MDSC,调节TME。

田西,代以琴,杨梅,刘聪,陶建君,沈新春,汪芳[8](2020)在《燕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文中研究指明燕麦是一种富含营养物质的禾本科植物,食用历史悠久。除了具有较高的营养价值外,现代研究表明,燕麦中含有酚酸类、生物碱类等功能因子,具有抗癌、调节血糖等多种生物活性,在食品、保健及其他行业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受到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本文重点总结了目前燕麦中已发现的黄酮类、酚酸类、生物碱等近百种化学成分及其结构式,以期为燕麦成分的研究和开发提供参考和依据。同时对燕麦功能因子的降血糖、降脂降胆固醇、抗炎抗菌、抗肿瘤、免疫活性等进行了简要综述,旨在为燕麦产品的开发应用提供参考。

樊永丽[9](2019)在《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的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海藻酸盐是FDA批准的被生物医学工程研究人员广泛使用的一种生物材料,通常用作治疗佐剂、药物载体和生物支架,也能够帮助免疫系统激活细胞毒性T细胞抵抗肿瘤。本研究通过海藻酸盐孵育分选的CD8+T细胞发现该材料促进了细胞毒性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与IFN-γ并增强其在体内外的抗肿瘤作用。通过进一步研究发现海藻酸盐孵育促进了CD8+T细胞的记忆特性,提高了中央记忆性T细胞CD62L+CD44+T细胞(TCM)的比例,从而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在机制上,海藻酸盐通过增加细胞内谷胱甘肽的生成、降低CD8+T细胞的活性氧水平,进而促进CD8+TCM细胞的比例。此外,本研究还发现海藻酸盐的组成成分古罗糖醛酸(G单位)具有增加谷胱甘肽和促进TCM的作用。总之,本研究报道了海藻酸盐在清除活性氧和调节细胞毒T细胞功能方面的新功能,提示了海藻酸盐和古罗糖醛酸可能在免疫治疗中用于提高细胞毒T细胞的抗肿瘤功能。第一部分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目的:通过采用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CD8+T细胞,探讨海藻酸盐对CD8+T细胞的活性的影响,检测海藻酸盐对细胞毒性T细胞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⑴从荷载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的C57BL/6小鼠中提取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细胞与淋巴结细胞,采用流式分选技术将CD8+T细胞从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脾脏及淋巴结细胞单个细胞悬液中分选出来。⑵采用鲎试剂检测海藻酸盐溶液的内毒素水平。⑶分选的CD8+T细胞在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48 h后,采用凋亡试剂盒与台盼蓝染色法分别检测CD8+T细胞的凋亡率与死亡率。⑷Real-time q PCR、流式细胞术与ELISA检测CD8+T细胞的细胞因子分泌水平。⑸采用MTS检测CD8+T细胞在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48 h后的体外杀伤B16-F10的能力。⑹分别采用C57BL/6小鼠与裸鼠的B16-F10恶性黑色素瘤模型检测海藻酸盐孵育的CD8+T细胞的体内抗肿瘤作用。结果:⑴通过鲎试剂检测1%海藻酸盐RPMI1640培养基的内毒素,结果显示1%海藻酸盐溶液的LPS水平为0.139EU/m L。⑵通过检测CD8+T细胞的凋亡率与死亡率发现,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对CD8+T细胞的凋亡与死亡无显着影响。⑶Real-time q PCR、流式检测与ELISA的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相比,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能够明显促进IL-2与IFN-γ的分泌。⑷体外杀伤实验结果显示CD8+T细胞在含有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48h后,体外杀伤B16-F10的能力显着增加,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⑸C57BL/6小鼠与裸鼠的实验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和常规CD8+T细胞治疗组相比,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培养后的CD8+T细胞能够较强的抑制肿瘤生长,延长荷瘤小鼠的生存时间。结论:⑴海藻酸盐能够促进CD8+T细胞分泌细胞因子IL-2与IFN-γ。⑵海藻酸盐能够促进CD8+T细胞的体内外抗肿瘤作用。第二部分海藻酸盐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比例,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目的:通过检测CD8+T细胞记忆表型、干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变化,探讨海藻酸盐对记忆性CD8+T细胞亚群与抗肿瘤作用的影响。方法:⑴采用流式分选的方法从荷载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的C57BL/6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单个细胞悬液中分选CD8+T细胞。⑵采用C57BL/6小鼠的T细胞预治疗模型了解海藻酸盐对CD8+T细胞体内长期抗肿瘤作用。⑶采用Real-time q PCR与流式细胞术检测CD8+T细胞的淋巴结归巢相关分子、干性相关基因与调控记忆性CD8+T细胞分化的转录因子的表达水平。⑷采用流式细胞术检测海藻酸盐对CD8+T细胞记忆性亚群的影响。⑸采用乌氏粘度计测量不同浓度海藻酸盐与葡聚糖的粘度。结果:⑴采用海藻酸盐孵育的CD8+T细胞进行肿瘤预治疗的小鼠具有较长的成瘤时间、生存时间与较小的肿瘤体积。⑵Real-time q PCR结果显示CD8+T细胞表面的CD44、CD62L、CCR7、CD122、c-Kit、ABCB1、Ctnnb1、Runx2等基因的表达水平显着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⑶流式检测结果显示海藻酸盐能够促进CD44+CD62L+CD8+T(TCM)细胞比例,并随着浓度升高比例逐渐升高,差异具有显着性。⑷海藻酸盐的粘度对CD8+TCM细胞的比例无显着影响。结论:⑴海藻酸盐具有促进CD8+T细胞的长期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⑵海藻酸盐能够提高CD8+T细胞的记忆性标记和相关归巢分子的基因表达。⑶海藻酸盐能够增加CD8+TCM的比例。⑷海藻酸盐的物理性质对CD8+TCM细胞的比例无显着影响。第三部分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机制的研究目的:进一步探讨海藻酸盐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增多的机制,揭示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的内在机制。方法:⑴采用流式分选的方法从荷载B16-F10恶性黑色素瘤的C57BL/6小鼠外周血淋巴细胞,脾脏细胞及淋巴结细胞单个细胞悬液中分选CD8+T细胞与CD3+T细胞。⑵采用Real-time q PCR检测培养在含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的人Jurkat T细胞、小鼠CD8+T细胞与CD3+T细胞抗氧化物酶基因的变化。⑶采用DCFH-DA探针检测海藻酸盐孵育人Jurkat T细胞、小鼠CD8+T细胞与CD3+T细胞后ROS的水平。⑷采用GSH定量试剂盒检测海藻酸盐孵育人Jurkat T细胞、小鼠CD8+T细胞与CD3+T细胞后的GSH的含量。结果:⑴含1%海藻酸盐的RPMI1640培养基明显增加人Jurkat T细胞、小鼠CD8+T细胞与CD3+T细胞的抗氧化物酶基因GCLC、GCLM、GST、CAT、SOD2的表达,降低其ROS水平,增加GSH含量;加入BSO后,人Jurkat T细胞、小鼠CD8+T细胞与CD3+T细胞的ROS水平明显升高。⑵BSO能够抑制海藻酸盐升高CD62L、CCR7基因表达与增加CD8+TCM细胞比例的作用。⑶通过分析海藻酸盐的组成成分对CD8+T细胞的影响,结果发现古罗糖醛酸(G单元)能够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比例,增加抗氧化物酶基因CAT、SOD2、GST的表达,降低CD8+T细胞的ROS水平。结论:⑴海藻酸盐是通过增加GSH的产生以及抗氧化物酶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比例增高。⑵抑制GSH产生能够降低海藻酸盐增加CD8+TCM细胞比例的作用。⑶通过进一步分析发现,海藻酸盐中的古罗糖醛酸(G单元)也能够促进抗氧化物酶的基因表达升高,从而降低ROS水平,是促进记忆性CD8+T细胞比例升高的主要成分。

胡静[10](2019)在《枝孢样枝孢霉感染小鼠皮肤及肺脏后相关模式识别受体与细胞因子变化》文中研究表明目的:本研究旨在探究枝孢样枝孢霉分别以皮下和尾静脉注射感染健康小鼠,对皮肤和肺脏的致病性,及皮肤和肺组织中的模式识别受体和细胞因子的变化,研究不同感染途径引起的先天性免疫应答。方法:对C57BL/6小鼠皮下注射枝孢样枝孢霉孢子悬液(2×107CFU/m L)0.1m L,采集感染后7 d和14 d皮肤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集对照组0 d和感染后7 d皮肤组织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采集对照组0 d以及感染后12 h、1 d、3 d、7 d和14 d皮肤组织样本进行RT-q PCR测定细胞因子及模式识别受体表达。对KM小鼠尾静脉注射枝孢样枝孢霉孢子悬液(2×107CFU/m L)0.2 m L,采集感染后1 d、2 d、3 d、5 d、9 d、14 d和21 d肺组织样本进行病理组织学检查,采集感染后2 d、5 d、9 d和14 d肺组织样本测定真菌负荷量,采集对照组0 d和感染后5 d肺组织样本进行免疫荧光染色,采样对照组0 d以及感染后2 d、5 d、9 d和14 d肺组织样本进行RT-q PCR测定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表达。结果:小鼠皮下注射枝孢样枝孢霉后形成皮下脓肿,脓肿灶内有大量炎症细胞浸润,而皮肤表皮和真皮层结构中有较少炎症细胞浸润,少量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和中性粒细胞募集。模式识别受体中Dectin-1在感染14 d,TLR-2在感染3 d,TLR-4在感染后12 h基因相对表达显着增加(p<0.01)。促炎细胞因子IFN-γ、IL-12、IL-23、IL-6、IL-4、IL-17F在感染后12 h,IL-1β和IL-17A在感染后7 d,均表现基因表达显着增加(p<0.01),其中以IL-6、IL-1β和IL-17A相对表达倍数增加较高。抑炎细胞因子TGF-β在感染后7 d基因表达显着增加(p<0.01)。尾静脉注射枝孢样枝孢霉感染小鼠后,小鼠肺脏中有大量真菌孢子定植,且血管充血、出血严重,肺组织中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浸润,有较多中性粒细胞、巨噬细胞和树突状细胞募集,及较高ICAM-1分泌。模式识别受体中Dectin-1在感染后基因表达显着减少(p<0.001),TLR-2和TLR-4分别在感染后5 d和14 d基因表达显着增加(p<0.01)。促炎细胞因子IFN-γ、IL-13和IL-1β在感染后2 d和5 d,IL-4、IL-23和IL-22在感染后5 d,IL-12、TNF-α和IL-17F在感染后14 d,TNF-α和IL-17A在感染后2 d,均表现基因表达显着增加(p<0.01),其中以IL-4、IL-13、IL-12、IL-23、IL-1β和IL-22相对表达倍数增加较高。抑炎细胞因子TGF-β和IL-10在感染后5 d基因相对表达显着(p<0.01)。结论:小鼠皮下感染枝孢样枝孢霉引起皮下脓肿,真菌孢子和菌丝只定植于脓肿内,皮肤组织表现较弱的炎症反应,Toll受体识别真菌孢子并诱导体内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应答,Th17信号通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小鼠尾静脉感染枝孢样枝孢霉引起肺脏严重感染,肺组织中有较多真菌孢子和菌丝定植,至感染后5 d得到控制,Toll样受体识别真菌并诱导体内先天性和适应性免疫反应,Th2和Th17信号通路参与机体免疫应答。

二、口服β-葡聚糖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β-葡聚糖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论文提纲范文)

(1)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糖药物的生物活性
    1.1 免疫调节作用
    1.2 抗肿瘤作用
    1.3 抗氧化作用
    1.4 神经保护作用
    1.5 抗病毒作用
    1.6 抗炎作用
    1.7 抗凝作用
2 多糖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特征
    2.1 多糖药物体内药代动力学研究的技术挑战
        2.1.1 荧光标记法
        2.1.2 同位素标记法
        2.1.3 其他标记法
        2.1.4 酶解后衍生化法
        2.1.5 免疫法
        2.1.6 生物活性测定法
        2.1.7 直接质谱法
    2.2 多糖药物体内代谢研究进展
        2.2.1 动物多糖
        2.2.2 海洋多糖
        2.2.3 真菌多糖
        2.2.4 植物多糖
    2.3 影响多糖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因素
        2.3.1 给药方式
        2.3.2 相对分子质量
        2.3.3 其他因素
3 肠道菌可能是影响多糖药物代谢的“潜在器官”
4 多糖药物体内代谢PK/PD研究策略的思考

(2)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引言
    1.1 燕麦的成分及研究现状
        1.1.1 燕麦营养成分及保健功能
        1.1.2 燕麦产品的研究现状
    1.2 β-葡聚糖及其特性
        1.2.1 β-葡聚糖测定方法
        1.2.2 β-葡聚糖结构
        1.2.3 β-葡聚糖功能特性及应用
    1.3 超高压技术
        1.3.1 超高压技术概述
        1.3.2 超高压对食品成分及质构特性的影响
        1.3.3 超高压技术在食品中的应用
    1.4 食品老化的研究现状
        1.4.1 老化机制
        1.4.2 淀粉老化机理研究方法
        1.4.3 国内外抑制老化的研究进展
    1.5 研究目的与意义
    1.6 研究内容
2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与仪器
        2.1.1 试验原料
        2.1.2 主要试剂
        2.1.3 仪器与设备
    2.2 实验方法
        2.2.1 不同超高压处理条件下样品制备
        2.2.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2.2.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主要成分的影响
        2.2.4 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优化及结构鉴定试验
        2.2.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β-葡聚糖的影响
        2.2.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老化的影响
        2.2.7 老化期间各参数之间相关性分析
        2.2.8 数据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影响
        3.1.1 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1.2 不同超高压处理时间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1.3 不同压力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的影响
    3.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主要成分的影响
        3.2.1 超高压下不同料水比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的影响
        3.2.2 不同超高压时间处理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2.3 不同压力对燕麦营养物质及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3 β-葡聚糖提取工艺的优化及结构鉴定
        3.3.1 料水比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3 提取时间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4 提取次数对β-葡聚糖提取率的影响
        3.3.5 提取β-葡聚糖正交优化试验
        3.3.6 验证试验
        3.3.7 燕麦提取纯化物质(OGP)的分子量鉴定
        3.3.8 OGP单糖组成分析
        3.3.9 OGP的红外光谱分析
    3.4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影响
        3.4.1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含量的影响
        3.4.2 超高压处理对β-葡聚糖结构的影响
    3.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老化特性的影响
        3.5.1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水分活度的影响
        3.5.2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复水率的影响
        3.5.3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直链淀粉含量的影响
        3.5.4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糊化特性的影响
        3.5.5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质构特性的影响
        3.5.6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热特性的影响
        3.5.7 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米饭结晶性影响的分析
        3.5.8 超高压处理燕麦米饭贮藏期老化动力学模型建立
    3.6 相关性分析
4 结论
5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3)多糖免疫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多糖的免疫抗肿瘤活性
    1.1 淋巴细胞介导的多糖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
    1.2 树突状细胞介导的多糖抗肿瘤作用
    1.3 多糖对巨噬细胞的激活作用
2 多糖免疫调节的分子机制
    2.1 基于TOLL样受体的免疫激活
    2.2 基于甘露聚糖受体的多糖免疫激活
    2.3 基于Dectin-1受体的多糖免疫激活
    2.4 基于CR3受体的多糖免疫激活
3 展望

(5)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写符号表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 中药菌物药β-葡聚糖调节肿瘤免疫作用的研究思路
        1.1 菌物药β-葡聚糖的来源
        1.2 菌物药β-葡聚糖的提取方法
        1.3 菌物药β-葡聚糖的纯化方法
        1.4 菌物药β-葡聚糖的化学结构表征方法
        1.5 菌物药β-葡聚糖的结构特点
        1.6 菌物药β-葡聚糖在抗肿瘤免疫中的作用与机制
    2 灵芝多糖抗肿瘤免疫调节作用机理研究
        2.1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细胞增殖
        2.2 灵芝多糖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2.3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2.4 灵芝多糖可抑制肿瘤转移
        2.5 灵芝多糖对机体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
    3 灵芝多糖抗结肠癌作用研究
    4 灵芝β-葡聚糖抗结肠癌作用研究
    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选题依据
        5.2 研究内容
        5.3 本项目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结合免疫活性筛选的响应面优化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碱提取工艺研究
    1 实验材料
        1.1 药材与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不同菌物药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及其免疫活性的初步筛选
        2.2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GLG)的提取
        2.3 苯酚-硫酸法测定多糖的含量
        2.3.1 绘制葡萄糖标准曲线
        2.3.2 多糖得率计算公式
        2.3.3 待测样品的准备及含量测定
        2.4 酶法测定β-葡聚糖含量
        2.4.1 总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2.4.2 α-葡聚糖含量的测定
        2.4.3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得率计算公式
        2.5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考察
        2.5.1 提取时间对GLG得率的影响
        2.5.2 提取温度对GLG得率的影响
        2.5.3 料液比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2.6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2.7 不同温度提取的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比较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不同菌物药不溶性β-葡聚糖免疫活性初步筛选
        3.2 苯酚-硫酸法测定葡萄糖标准曲线
        3.3 提取工艺的单因素实验考察
        3.3.1 提取时间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3.2 提取温度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3.3 料液比对GLG提取得率的影响
        3.4 响应面法优化实验设计
        3.4.1 Box-Behnken实验模型及分析
        3.4.2 响应面法结果分析
        3.5 Box-Behnken中心组合法优化条件的验证实验
        3.6 不同温度提取的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体外免疫活性比较
    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分离纯化及结构表征
    1 实验材料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分离纯化
        2.2 β-葡聚糖含量测定
        2.3 GLG蛋白质含量测定
        2.4 GLG的分子量及纯度的测定
        2.4.1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2.4.2 色谱条件
        2.4.3 样品测定及分子量的计算
        2.5 GLG的单糖组成测定
        2.5.1 样品的水解
        2.5.2 单糖溶液的衍生化
        2.5.3 色谱条件
        2.6 GLG的傅里叶红外光谱测定
        2.7 GLG的核磁共振碳谱测定
        2.8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 β-葡聚糖含量及蛋白质含量的测定
        3.2 GLG的分子量及纯度的测定
        3.3 GLG的单糖组成解析
        3.4 GLG的红外光谱解析
        3.5 GLG的核磁共振光谱解析
    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口服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对结肠癌小鼠的抗肿瘤免疫作用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小鼠CT26结肠癌皮下移植模型的建立及各指标的计算
        2.2 免疫组织化学检测CT26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
        2.3 流式细胞仪检测CT26荷瘤小鼠脾脏中Th1和CTL细胞的分布
        2.4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维持CT26荷瘤小鼠体重
        3.2 GLG抑制CT26荷瘤小鼠的肿瘤增殖
        3.3 GLG对CT26荷瘤小鼠免疫器官的影响
        3.4 GLG降低荷瘤小鼠肿瘤组织中Ki67蛋白的表达
        3.5 GLG增强CT26荷瘤小鼠抗肿瘤T细胞免疫应答
    4 本章小结
第五章 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通过Dectin-1受体活化抗原递呈细胞的抗肿瘤免疫机制研究
    1 材料与方法
        1.1 主要试剂
        1.2 主要仪器设备
        1.3 实验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GLG样品的去内毒素处理
        2.2 GLG对体外CT26肿瘤细胞毒性的影响
        2.3 GLG对巨噬细胞的影响
        2.3.1 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分离
        2.3.2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毒性的影响
        2.3.3 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的给药处理
        2.3.4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成熟的影响
        2.3.5 ELISA法测定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细胞因子的分泌
        2.3.6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吞噬中性红的影响
        2.3.7 DTAF标记 GLG
        2.3.8 GLG对3%巯基乙酸盐肉汤诱导的巨噬细胞结合与吞噬功能的影响
        2.4 GLG对小鼠体外脾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
        2.4.1 脾细胞的分离与培养
        2.4.2 GLG对小鼠脾淋巴细胞的刺激作用
        2.5 GLG对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BMDC)的影响
        2.5.1 小鼠BMDC的分离与培养
        2.5.2 GLG对BMDC成熟的影响
        2.5.3 GLG对BMDC结合和吞噬功能的影响
        2.5.4 GLG对BMDC成熟过程中相关受体的影响
        2.6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与讨论
        3.1 GLG对体外CT26肿瘤细胞的毒性作用
        3.2 GLG对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无细胞毒性作用
        3.3 GLG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的活化
        3.4 GLG促进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细胞因子谱的极化作用
        3.5 GLG促进小鼠腹腔巨噬细胞的结合和吞噬功能
        3.6 GLG促进小鼠体外脾细胞的增殖
        3.7 GLG促进小鼠BMDC的活化
        3.8 GLG促进BMDC的结合和吞噬功能
        3.9 GLG通过C型凝集素样受体Dectin-1诱导BMDC成熟
    4 本章小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工作展望
论文创新点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论文
致谢

(6)表达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文献综述
    1.1 非洲猪瘟病毒(ASFV)
        1.1.1 ASFV的病原学特征
        1.1.2 ASFV的主要免疫原蛋白
        1.1.3 ASFV的免疫机制
        1.1.4 ASFV疫苗的研究进展
    1.2 酵母口服疫苗
        1.2.1 酵母表面展示系统的简介
        1.2.2 酵母口服疫苗的免疫原理
        1.2.3 酵母口服疫苗的优势
    1.3 ASFV多基因串联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
        1.3.1 高尔基体蛋白酶锚定型酵母宿主底盘细胞的改造
        1.3.2 ASFV多基因串联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设计
    1.4 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
        1.4.1 Fc受体
        1.4.2 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设计
    1.5 ASFV蛋白膜锚定-分泌双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
        1.5.1 2A肽
        1.5.2 ASFV蛋白膜锚定-分泌双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设计
    1.6 研究内容
第2章 ASFV多基因酿酒酵母表达载体的构建
    2.1 引言
    2.2 实验材料
        2.2.1 菌株、载体、细胞与质粒
        2.2.2 主要试剂、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2.3 实验方法
        2.3.1 ASFV基因的筛选与合成
        2.3.2 蛋白酶高尔基体锚定酵母宿主菌的构建
        2.3.3 三类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表达质粒的构建
    2.4 实验结果
        2.4.1 ASFV基因及功能分析
        2.4.2 .宿主菌ST1814G/TEV、ST1814G/R3C的构建
        2.4.3 ASFV多基因串联表达型重组酵母的构建
        2.4.4 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元件的构建
        2.4.5 ASFV蛋白膜锚定-分泌双表达型元件的构建
    2.5 讨论
        2.5.1 ASFV疫苗设计具有复杂性
        2.5.2 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设计与构建
        2.5.3 ASFV酵母口服疫苗的免疫目标
        2.5.4 多种因素影响ASFV多基因酵母表达载体的酵母转化效率
    2.6 小结
第3章 三类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表达特征探究
    3.1 引言
    3.2 实验材料
        3.2.1 菌株
        3.2.2 主要试剂、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3.3 实验方法
        3.3.1 酵母培养
        3.3.2 Western blot
        3.3.3 免疫荧光
        3.3.4 流式细胞术
        3.3.5 总RNA提取与c DNA合成
        3.3.6 荧光定量PCR
        3.3.7 生长曲线测定
    3.4 实验结果
        3.4.1 表达 ASFV 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中ASFV 蛋白的表达
        3.4.2 表达ASFV 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中ASFV 蛋白的定位
        3.4.3 外源基因对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生长的影响
        3.4.4 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中外源基因的表达水平
    3.5 讨论
        3.5.1 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酵母中目的蛋白的表达水平不一致
        3.5.2 外源基因表达抑制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酵母的生长
    3.6 小结
第4章 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免疫效力评价
    4.1 引言
    4.2 实验材料
        4.2.1 细胞、载体、动物及质粒
        4.2.2 主要试剂、溶液及培养基的配制
    4.3 实验方法
        4.3.1 细胞吞噬实验
        4.3.2 P30、P54、K145R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
        4.3.3 P30、P54、K145R原核蛋白表达及纯化
        4.3.4 动物实验
        4.3.5 ELISA测定抗体水平
    4.4 实验结果
        4.4.1 Fc片段对于PAM吞噬能力和IPEC-J2 胞吞能力的影响
        4.4.2 K145R、P30、P54 原核蛋白的纯化
        4.4.3 ASFV蛋白-猪Ig重链融合表达型重组酿酒酵母的免疫效力
    4.5 讨论
        4.5.1 Ig重链融合性抗原经Fc受体途径可介导抗原摄入
        4.5.2 表达ASFV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诱导产生较弱的免疫应答
    4.6 小结
总结与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同源臂序列
    1.URR1
    2.URR2
    3.URR3
    4.URR4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致谢

(7)颗粒型灵芝孢子β-葡聚糖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辅助吉西他滨化疗的作用与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写符号表
第一章 绪论
    1 β-葡聚糖的来源,结构与活性关系
        1.1 β-葡聚糖的来源
        1.2 菌物药β-葡聚糖的结构与活性的关系
    2 菌物药β-葡聚糖具有抗肿瘤作用
        2.1 菌物药β-葡聚糖调节免疫细胞增强抗肿瘤作用
        2.2 菌物药β-葡聚糖直接介导肿瘤杀伤作用
    3 菌物药β-葡聚糖对TME的调节作用
        3.1 菌物药β-葡聚糖促进MDSC转化为效应性APC
        3.2 菌物药β-葡聚糖逆转M1向M2的极化
        3.3 菌物药β-葡聚糖促进Treg转化为效应性T细胞
    4 菌物药β-葡聚糖临床辅助化疗疗效显着
        4.1 化疗促使TME向免疫抑制状态发展
        4.2 菌物药β-葡聚糖在联合用药中具有独特优势
        4.3 灵芝孢子的研究现状
    5 立题背景、研究内容及意义
        5.1 立题背景
        5.2 研究内容
        5.3 研究意义
第二章 颗粒型灵芝孢子壁β-葡聚糖的提取、纯化与表征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试剂的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灵芝孢子粉脱脂处理
        2.2 颗粒型灵芝孢子β-葡聚糖的提取
        2.3 PGSG的纯化
        2.3.1 Sevage法去蛋白
        2.3.2 PGSG样品脱色
        2.3.3 透析
        2.4 酶法测定β-葡聚糖的含量
        2.5 颗粒型灵芝孢子β-葡聚糖的表征
        2.5.1 PGSG的SEM图像
        2.5.2 Zeta电位的测量
        2.5.3 PGSG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测定
        2.5.4 PGSG元素组成的测定
        2.5.5 PGSG的X射线衍射测定
        2.5.6 PGSG的热重分析(TGA)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SEM图像
        3.2 Zeta电位
        3.3 PGSG的傅里叶红外变换光谱(FTIR)
        3.4 PGSG的元素组成分析
        3.5 PGSG的X射线衍射分析
        3.6 PGSG的TGA
    4 本章总结
第三章 PGSG对APC成熟与功能的调节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1.3 实验试剂配制
    2 实验方法
        2.1 PGSG样品的去LPS处理
        2.2 DTAF标记PGSG
        2.3 PGSG对小鼠腹腔巨噬细胞影响
        2.3.1 小鼠腹腔静息巨噬细胞的分离
        2.3.2 PGSG对巨噬细胞活化的影响
        2.3.3 PGSG对巨噬细胞结合与吞噬能力的影响
        2.3.4 ELISA法测定PGSG对巨噬细胞炎症因子释放的影响
        2.4 PGSG对BMDC成熟的影响
        2.4.1 BMDC的获得
        2.4.2 PGSG促进BMDC的成熟
        2.4.3 PGSG对BMDC吞噬作用的影响
        2.4.4 PGSG对BMDC细胞内炎症因子的释放的影响
        2.4.5 PGSG通过Dectin-1受体介导IL-12的释放
        2.5 统计学分析
    3 实验结果分析
        3.1 PGSG对巨噬细胞活性的影响
        3.1.1 PGSG促进腹腔巨噬细胞的成熟活化
        3.1.2 PGSG增强巨噬细胞的结合吞噬作用
        3.1.3 PGSG增加巨噬细胞对炎症因子的释放
        3.2 PGSG对BMDC活性的影响
        3.2.1 PGSG促进BMDC的活化
        3.2.2 PGSG增强BMDC的吞噬能力
        3.2.3 PGSG增强BMDC胞内炎症因子的释放
        3.3 PGSG通过Dectin-1受体介导BMDC对IL-12的释放
    4 分析讨论
    5 本章总结
第四章 PGSG调控肿瘤免疫微环境辅助吉西他滨抗肿瘤作用
    第一节 PGSG辅助GEM抗E0771乳腺癌作用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E0771乳腺癌模型建立
        2.2 脾脏细胞悬液的制备
        2.3 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的制备
        2.4 乳腺癌荷瘤小鼠脾脏与肿瘤中MDSC、TAM和Treg的分布
        2.5 乳腺癌荷瘤小鼠脾脏与肿瘤中Th1与CTL的分布
        2.6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口服PGSG联合GEM延缓肿瘤进展
        3.2 PGSG辅助GEM减少化疗引起的MDSC积聚
        3.3 PGSG逆转M1向M2的极化
        3.4 PGSG显着减少TME中Treg的分布
        3.5 口服PGSG逆转GEM引起的T细胞耗竭
    第二节 PGSG辅助GEM抗Lewis肺癌作用的研究
        1 实验材料与仪器
        1.1 实验材料
        1.2 实验仪器
        2 实验方法
        2.1 Lewis肺癌模型的建立
        2.2 脾脏细胞与肿瘤组织单细胞悬液制备
        2.3 LLC荷瘤小鼠脾脏与肿瘤中MDSC、TAM和Treg的分布
        2.4 LLC荷瘤小鼠脾脏与肿瘤中Th1与CTL的分布
        2.5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口服PGSG联合GEM显着延缓LLC肺癌进展
        3.2 PGSG减少化疗引起的MDSC积聚
        3.3 PGSG逆转TME中M1向M2的极化
        3.4 PGSG显着减少TME中Treg的分布
        3.5 PGSG增强抗肿瘤T细胞Th1与CTL的应答
        4 分析讨论
        5 本章总结
第五章 PGSG调控MDSC生成辅助吉西他滨化疗
    1 实验材料
    2 实验方法
        2.1 GEM处理的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的制备
        2.2 ELISA检测化疗处理的肿瘤细胞上清中GM-CSF的含量
        2.3 骨髓细胞获取与MDSC培养
        2.4 CCK-8法检测PGSG对MDSC细胞毒性的作用
        2.5 流式细胞术检测PGSG对细胞因子诱导的BM MDSC分化的影响
        2.6 PGSG对GEM处理的肿瘤细胞条件培养基诱导的MDSC的分布的影响
        2.7 统计学分析
    3 结果分析
        3.1 GEM处理增强E0771细胞GM-CSF的表达
        3.2 PGSG降低细胞因子诱导的MDSC的比例
        3.3 PGSG对GEM处理的肿瘤细胞上清诱导的MDSC分化的影响
    4 分析讨论
    5 本章总结
参考文献
全文总结与展望
本文创新点
硕士期间发表的文章
致谢

(8)燕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生物活性成分
    1.1 酚类化合物
        1.1.1 酚酸类
        1.1.2 黄酮类化合物
        1.1.3 生物碱
    1.2 皂苷类化合物
    1.3 燕麦多糖
3 生物学活性
    3.1 降血糖功能
    3.2 降脂、降胆固醇功能
    3.3 抗炎抗菌功能
    3.4 抗肿瘤功能
        3.4.1 β-葡聚糖的抗肿瘤作用
        3.4.2 燕麦生物碱的抗肿瘤作用
        3.4.3 燕麦中膳食纤维的抗肿瘤作用
    3.5 免疫功能
4 结语

(9)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缩略词表
中文摘要
Abstract
前言
第一部分 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的抗肿瘤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二部分 海藻酸盐促进记忆性CD8~+T 细胞比例,增强CD8~+T 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第三部分 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机制的研究
    1.材料与方法
    2.结果
    3.讨论
    4.结论
总结
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
致谢

(10)枝孢样枝孢霉感染小鼠皮肤及肺脏后相关模式识别受体与细胞因子变化(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缩略词表
第一章 文献综述
    1 枝孢样枝孢霉的基本特性
    2 枝孢样枝孢霉的致病机制及临床感染
        2.1 真菌的致病机制
        2.2 枝孢样枝孢霉的临床感染
    3.枝孢样枝孢霉的免疫学研究现状
        3.1 真菌引起的先天性免疫反应
        3.2 真菌识别中模式识别受体的表达
        3.3 真菌引起的适应性细胞免疫
        3.4 Th细胞免疫抗真菌反应中细胞因子的分泌
        3.5 枝孢样枝孢霉致敏性疾病中细胞因子的表达
    4 选题背景及研究的目的意义
第二章 皮下注射枝孢样枝孢霉小鼠皮肤免疫应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的制备
        1.5 孢子悬液的制备
        1.6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8 免疫荧光染色
        1.9 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测定
    2 结果
        2.1 真菌定植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2.2 免疫荧光染色
        2.3 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基因表达
    3 讨论
    4 小结
第三章 尾静脉注射感染枝孢样枝孢霉小鼠肺部免疫应答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菌株
        1.2 主要仪器
        1.3 主要试剂
        1.4 培养基的制备
        1.5 孢子悬液的制备
        1.6 试验动物分组及处理
        1.7 病理组织学检查
        1.8 平板菌落计数法测定组织载菌量
        1.9 免疫荧光染色
        1.10 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测定
    2.结果
        2.1 肺组织真菌定植及组织病理学变化
        2.2 肺组织真菌载菌量
        2.3 肺脏组织免疫细胞募集
        2.4 肺组织模式识别受体及细胞因子的基因表达
    3.讨论
    4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四、口服β-葡聚糖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多糖药物体内代谢及PK/PD关键技术研究的进展与思考[J]. 徐慧,杨新宇,赵哲辉,王琰. 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 2021
  • [2]超高压处理对燕麦籽粒微观结构、β-葡聚糖的影响及抑制老化的研究[D]. 王忱. 内蒙古农业大学, 2021(02)
  • [3]多糖免疫抗肿瘤活性机制研究进展[J]. 何良愿,谢鑫,丁佳露,窦洁,周长林. 药物生物技术, 2021(02)
  • [4]β-葡聚糖联合激发型抗CD40单克隆抗体对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体外研究[J]. 谢叶文,丁骏,潘洁,陈洁,宁永玲,戚春建.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20(10)
  • [5]灵芝不溶性β-葡聚糖的提取工艺及肿瘤免疫调节机制研究[D]. 张锦锦.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0(08)
  • [6]表达非洲猪瘟病毒蛋白的重组酿酒酵母的构建及免疫效力评价[D]. 陈琛. 天津大学, 2020(02)
  • [7]颗粒型灵芝孢子β-葡聚糖重塑肿瘤免疫抑制微环境辅助吉西他滨化疗的作用与机制[D]. 陈菲菲. 南京中医药大学, 2021(01)
  • [8]燕麦化学成分及其生物活性研究进展[J]. 田西,代以琴,杨梅,刘聪,陶建君,沈新春,汪芳. 食品工业科技, 2020(11)
  • [9]海藻酸盐增强CD8+T细胞抗肿瘤免疫记忆作用的研究[D]. 樊永丽. 华中科技大学, 2019(01)
  • [10]枝孢样枝孢霉感染小鼠皮肤及肺脏后相关模式识别受体与细胞因子变化[D]. 胡静.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6)

标签:;  ;  ;  ;  ;  

口服β-葡聚糖可增加单克隆抗体的抗肿瘤作用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