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摘要
以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22、25、28℃这3个温度下CAST反应器内短程硝化的实现及其除磷性能.结果表明,不同温度下系统的TN去除均稳定在80%以上,且NH4+-N去除良好.当温度为22℃和25℃时系统内未观察到亚硝积累,除磷率为94. 3%和86. 9%,升高温度至28℃,反应器内亚硝积累率为87. 2%,实现稳定的短程硝化.此外,高温短程硝化阶段(28℃),系统释、吸磷能力较22℃和25℃均有所下降,且厌氧段释磷量/COD消耗量(P/C)比明显低于前两个阶段.然而,该温度条件下反应器除磷性能并未恶化,除磷率为68. 9%,说明进水碳源充足不仅能保证CAST工艺对TN的去除,同时可用于解毒NO2-以减弱其对聚磷菌的抑制.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污泥吸磷小试发现,O2、NO3-、NO2-均可作为电子受体进行吸磷,其中好氧吸磷速率高于以NO3-和NO2-为电子受体的反硝化吸磷速率,且以O2和NO3-为电子受体的吸磷速率与温度呈负相关.
论文目录
文章来源
类型: 期刊论文
作者: 马娟,杨蕊春,俞小军,周猛,陈永志
关键词: 反应器,高温,亚硝酸盐积累,短程硝化,除磷
来源: 环境科学 2019年03期
年度: 2019
分类: 工程科技Ⅰ辑
专业: 环境科学与资源利用
单位: 兰州交通大学环境与市政工程学院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1668033)
分类号: X703
DOI: 10.13227/j.hjkx.201808254
页码: 1375-1381
总页数: 7
文件大小: 473K
下载量: 247
相关论文文献
- [1].不同曝气控制方式对SBR短程硝化特性的影响[J]. 净水技术 2017(09)
- [2].低溶解氧条件下短程硝化反硝化的研究[J]. 科学家 2017(13)
- [3].不同温度下应用比值控制实现连续流好氧颗粒污泥短程硝化[J]. 环境科学 2018(04)
- [4].不同温度下溶解氧对短程硝化的影响及相关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07)
- [5].短程硝化-反硝化生物脱氮过程的影响因素研究[J]. 污染防治技术 2009(04)
- [6].高浓度氨氮废水自养半短程硝化试验[J].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9(04)
- [7].阶梯式降温对半短程硝化效能及菌群结构的影响[J].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20(06)
- [8].老龄垃圾填埋场渗滤液短程硝化试验研究[J]. 天津化工 2019(01)
- [9].短程硝化处理高浓度氨氮废水的研究[J]. 河池学院学报 2018(02)
- [10].短程硝化A/SBR新工艺的应用[J]. 小氮肥 2008(07)
- [11].含盐量对氨氮废水短程硝化性能的影响[J]. 环境科学与技术 2019(01)
- [12].间歇式短程硝化反应器的快速启动研究[J]. 海峡科学 2019(04)
- [13].短程硝化处理炼油催化剂废水[J]. 环境工程学报 2014(05)
- [14].污水短程硝化影响因素的对比分析[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4)
- [15].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调控研究[J]. 水处理技术 2019(08)
- [16].利用间歇曝气实现短程硝化的影响因素[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3(06)
- [17].短程硝化-反硝化过程中氮素形态变化研究[J].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2(03)
- [18].包埋活性污泥实现短程硝化微生物结构特点[J]. 节能与环保 2019(06)
- [19].活性污泥快速实现短程硝化及稳定高效运行[J]. 中国给水排水 2017(15)
- [20].玉米淀粉废水短程硝化快速启动及其稳定性[J]. 环境科学 2018(06)
- [21].嗜盐污泥处理高盐生活污水的短程硝化及其诱因辨析[J]. 应用基础与工程科学学报 2012(04)
- [22].高氨氮低碳废水短程硝化-反硝化脱氮过程研究[J]. 化工环保 2009(06)
- [23].城市生活污水短程硝化的两个关键控制因素研究[J]. 给水排水 2018(06)
- [24].溶解氧对短程硝化稳定性及功能菌群的影响[J]. 中国环境科学 2018(09)
- [25].短程硝化在垃圾渗滤液处理工程中的应用[J]. 环境工程学报 2019(06)
- [26].不同控制策略下短程硝化启动及运行工况优化[J]. 环境科学 2019(10)
- [27].超声波参数对短程硝化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05)
- [28].城市污水短程硝化的快速启动试验研究[J]. 中国给水排水 2018(23)
- [29].超声波辐照污泥比例对短程硝化的影响[J]. 中国给水排水 2019(09)
- [30].短程硝化活性污泥微生物群落结构及羟胺代谢对短程硝化的影响[J]. 微生物学通报 2019(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