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荧光猝灭机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碳量子点,Hg~(2+)检测,荧光猝灭,相互作用
荧光猝灭机理论文文献综述
丁玲,肖文,钱诗卉,周进,周尽晖[1](2019)在《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及其猝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焦粉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荧光碳量子点,用合成的碳量子点对水中Hg~(2+)进行检测,并对Hg~(2+)与碳量子点的结合方式、反应机理等进行研究,探讨Hg~(2+)对碳量子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结果表明,合成的碳量子点在用于Hg~(2+)检测时具有较好的单一选择性;Hg~(2+)对该碳量子点的荧光有猝灭效应;用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灵敏度高,对Hg~(2+)浓度的检测范围为1.0×10~(-8)~1.0×10~(-7) mol/L,检出限为1.0×10~(-8) mol/L;Hg~(2+)对碳量子点荧光猝灭的方式为静态猝灭,二者相互作用是自发进行的焓驱动过程,相互结合位点约为1,反应结合常数为1.0×10~5 L/mol。(本文来源于《武汉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斌,刘峰毅[2](2016)在《苯乙烯衍生物在甲醇溶液中荧光猝灭及固体荧光增强机理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TD-DFT和SF-DFT的方法研究了4-二甲氨基-2-苯亚甲基丙二酸二甲酯(图1)在稀溶液中荧光失活而固体中荧光增强的机理。结果显示,在甲醇稀溶液中,分子受光激发后电子密度发生重新分布,C=C双键被削弱而易于旋转,在供受体基团的影响下,导致分子弛豫到电荷转移态,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减小而易于发生非辐射失活;同时在CT态附近优化得到基态和激发态间的圆锥交叉S_1/S_0-CI,后者也可能在分子的非绝热跃迁中发挥一定作用。而在固体中,由于受到周围分子的空间束缚及静电排斥作用,C=C键的旋转相较于溶液更为困难,其非辐射跃迁受到抑制,从而荧光增强。(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期刊2016-07-01)
王沛沛[3](2016)在《荧光猝灭法检测爆炸物机理的理论探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硝基化合物等烈性爆炸物若使用不当,引发的恐怖袭击会造成无数的人员伤亡和惨重的经济损失。因此,精确、灵敏、快速地检测爆炸物显得至关重要。目前常用的检测方法有警犬探测,以及现代化的高精尖的分析仪器等技术。近年来,极具潜力的光学检测因其快速经济且便于携带越来越受到人们关注。具有独特的结构特性以及光学性质的发光有机金属骨架(LMOFs)在2009年首次用于检测爆炸物,此后,对于它作为荧光探针用来检测爆炸物的研究逐年增加。然而,对于LMOFs的发光机理及其对于爆炸物的检测机理的研究仍十分罕见,揭示这些机理有助于设计、合成更加高效、专一的LMOFs探针。基于上述描述,详细研究了主体客体分子之间氢键相互作用对LMOFs发光强度的调控机理。本文以LMOF [Zn2(oba)2(bpy)]作为研究对象,使用DFT以及TDDFT的理论方法,详细地研究了该探针的探测机理。通过计算前线轨道和电子组态揭示了该MOF的发光机理为配体到ZnO量子点的电子转移,当LMOF骨架与具有吸电子性质的硝基爆炸物相互作用时使骨架的LUMO轨道的电子从MOF的配体转到了爆炸物小分子上,而与具有吸电子特性的芳香化合物作用则改变了骨架的HOMO轨道。明确了激发态下氢键相互作用是导致电子转移的关键,通过对比基态和激发态下氢键相互作用的几何构型、1HNMR化学位移以及红外光谱数据,来进一步探究分子间氢键相互作用与发光的关系。研究发现,在电子激发态下该MOF与硝基苯间的氢键相互作用是增强的,最终导致荧光猝灭,而该MOF与甲苯的是减弱进而促使荧光增强。该机理的提出为LMOFs检测爆炸物的机理提出一种思路,并且在设计可以检测爆炸物的LMOF时,为配体或其官能团的选择提供了有价值的观点。同样具有优异的电子特性以及光学性质的准零维纳米材料石墨烯量子点(GQDs)作为碳材料同时具有低毒,生物相溶性好,使其在光传感检测爆炸物的应用方面也具有不可估量的前景与优势。Wang等人曾在2012年报道过GQDs可以高效灵敏地检测叁硝基甲苯(TNT),并给出了两种可能的检测机理,利用DFT和TDDFT的理论方法深入地分析了该检测机理。前线轨道和电子组态揭示了GQDs的发光机理以及它与TNT结合后发光机理的改变,并且分析了几何构型以及电荷分析证明两者间是因为形成氢键与π-π相互作用使其发生电子转移进而导致发光猝灭的现象。以上工作均为更有效准确地合成选择性和灵敏性更高的基于荧光检测爆炸物的传感器材料提供理论指导。(本文来源于《大连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李改霞,刘保生,李志云,付家赫,王天成[4](2015)在《盐酸吡格列酮与BSA反应机理的荧光猝灭法、同步荧光法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猝灭法和同步荧光法进行了盐酸吡格列酮(PGH)与牛血清白蛋白(BSA)之间反应机理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两种方法在研究PGH-BSA体系的猝灭类型、结合常数、结合位置、作用力类型、协同性及能量转移距离等方面,得到了相同的结果,表明同步荧光光谱法可以用于药物与蛋白反应机理的研究。(本文来源于《发光学报》期刊2015年06期)
王杰,毛小娇,郑鹄志,隆异娟[5](2015)在《Cu~(2+)对碳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pH=5.8的Britton-Robinsion(B-R)缓冲溶液中,Cu2+可有效猝灭O,O-2(3-氨丙基)聚乙二醇1500(PEG1500N)钝化的碳点荧光.通过对猝灭机理的研究得出Cu2+对碳点荧光的猝灭是静态猝灭过程.加入Cu2+后,碳点的荧光强度和紫外吸收都明显减弱,且温度越高猝灭越弱,但荧光寿命没有变化.另外,猝灭速率常数Kq=1013 L/(mol·s)也比典型的溶液中扩散控制猝灭速率常数的上限值高很多,这些都证明该过程是静态猝灭过程.猝灭常数为9.0×104 L/mol,Cu2+与碳点的结合比为6∶1.(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5期)
张亚楠,田丰收,陈亚红[6](2014)在《硒对酶催化产物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酪氨酸在血红蛋白模拟酶催化作用下被H2O2氧化为强荧光物质,硒对其荧光产生猝灭作用,本文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荧光寿命法研究了硒对强荧光物质的猝灭为静态猝灭。实验得到硒与强荧光物质的形成常数为K=1.33×104 L/mol,结合点数n=1.00。探究了强荧光物质与硒的反应机理。该反应的热力学参数ΔG=-23.12 KJ/mol,ΔH=-35.34 KJ/mol,ΔS=-39.66 J/K mol,该反应是自发进行的放热过程;硒与产物之间的作用力主要是氢键和范德华力。同时依据荧光猝灭原理建立了测定硒的新方法。硒的浓度在0.16~4.00μg/mL范围内与荧光猝灭程度呈线性关系,检出限为1.96 ng/mL。同时对PH值,反应各物质的量,干扰离子等对测定的影响进行了研究。此法可用于富硒大蒜中硒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期刊2014-08-04)
孔红艳,屈世显,刘静,何刚[7](2011)在《芘功能化单分子层荧光薄膜荧光猝灭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证明,芘功能化单分子层荧光薄膜的荧光能被溶液中的硝基苯显着猝灭,为了找到猝灭的根本原因,本文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方法来研究猝灭的机理。模拟结果表明,该薄膜在真空环境中,一对芘环中心的距离分布在(4~10)(?)之间,且主要是在5.3(?)左右,该距离正适合于形成芘激子。当把硝基苯分子加入到该薄膜中时,我们发现芘分子在这一距离处的分布有所下降,表明硝基苯的加入减少了芘激子的数目,从而削弱了荧光的激子辐射。另外,该薄膜在真空的环境中,芘环趋于形成准共面结构,但是当加入硝基苯之后,这一准共面结构遭到破坏。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芘分子这一结构的改变主要是由于硝基苯分子插到了之前形成的共面的芘环之间。最后我们还分析了链的长度和方向的变化,结果表明硝基苯分子的加入不仅降低了链的弹性而且降低了长链排列的有序度。因此,芘功能化单分子层荧光薄膜中芘分子结构的改变是导致荧光猝灭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计算机与应用化学》期刊2011年09期)
刘晓慧,吕庆銮,王怀友[8](2011)在《芦丁对罗丹明6G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根据Stern-Volmer方程和罗丹明6G吸收光谱的变化研究了芦丁对其荧光猝灭的类型及机理,结果表明,芦丁与罗丹明6G作用,形成一种稳定的复合物,而发生荧光静态猝灭,求得复合物的结合常数K=5.55×105L/mol,结合点数n=1.26。芦丁含量在0.92~137.8μg/mL范围内与F0/F成正比,检出限为0.90μg/mL。据此建立了一种灵敏、简便、快速测定芦丁的新方法,并用于芦丁片剂中芦丁含量的测定。(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1年04期)
宋红艳[9](2011)在《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芦荟多糖(APS)的诸多生物学功能被不断地揭示和认识,APS的含量反映了芦荟的质量,其含量的测定方法的研究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本文应用荧光猝灭法和电化学分析法,利用茜素红(AR)的荧光特性和电活性特质在特定的条件下建立APS含量测定的新方法,结果表明这两种新建立的方法灵敏度高、操作简单、选择性好,结果与传统的紫外分光光度法一致。主要内容如下:(1)室温下去离子水中,APS与AR可形成微紫色、非荧光性、稳定的AR-APS复合物,以AR为荧光剂,APS为猝灭剂建立APS荧光猝灭测定新方法。在二次去离子水中,APS浓度在0.444~16.65μg?mL~(-1)范围内与AR猝灭的荧光强度(ΔF)成线性关系,对应的线性方程为:ΔF=0.8807C+1.8132,R2=0.9999,检测限为:0.1425 mg·L~(-1)。相对标准偏差RSD≤3%,该方法已成功用于芦荟产品中多糖含量的测定,结果满意。(2)弱酸性条件下,APS与AR形成微紫色、非电活性、稳定的AR-APS复合物。降低了AR的电流强度,且降低的电流强度(ΔI "p)与APS的浓度在一定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由此建立了在多壁碳纳米管(MWNTs)修饰的玻碳(GC)电极上检测APS的线性扫描伏安法。在最佳条件下,AR在该修饰电极上有灵敏的还原峰(–0.360V vs. SCE),APS在5.0×10~(-9)~10.0×10~(-8) mol·L~(-1)范围内与AR降低的还原峰电流(ΔI"p)成正比,检测限为9.33×10~(-10) mol·L~(-1),RSD≤0.8%,二者的结合比为1:1,结合常数为2.75×10~4。该方法灵敏、准确,用于模拟样品和真实样品的测定,结果满意。(3)在弱酸性条件下,通过荧光分析法和紫外吸收光谱法研究了AR和APS的相互作用。实验结果表明AR对APS的猝灭机理为静态猝灭过程。实验得到了相应的各种参数K_q、K_(sv)(K_q代表生物大分子的猝灭率常数,Ksv代表动态猝灭常数);ΔHΘ、ΔGΘ、ΔSΘ,结果表明微紫色AR-APS复合物的形成是通过彼此间静电力的基础上的疏水相互作用。分子间的距离r,满足F?rster的非辐射能量转化理论;同步荧光光谱表明,AR与APS之间的相互作用,导致APS周围微环境的改变。(本文来源于《江南大学》期刊2011-01-01)
黄据芹,佟丽丽,王怀友[10](2010)在《脱落酸对伊文思蓝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含量测定》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荧光光谱研究了脱落酸(Abscisic acid)与伊文思蓝(Evans blue)的相互作用。用266 nm激发光激发时,伊文思蓝的最大发射波长为396 nm。伊文思蓝与脱落酸相互作用,使伊文思蓝发生荧光猝灭,根据Stern-Volmer方程研究了荧光猝灭的类型及机理,实验证明脱落酸与伊文思蓝发生的静态猝灭,即脱落酸和伊文思蓝形成了一种稳定的复合物。伊文思蓝的相对荧光强度与脱落酸的浓度线性相关,线性方程为F0/F=0.78153+3.9153×104c,线性相关系数为0.9976。通过实验求算了脱落酸与伊文思蓝的结合点常数KABA-EB=1.838×105L/mol和结合点数n=1.171,由此建立了测定植物中脱落酸的新方法。(本文来源于《化学分析计量》期刊2010年06期)
荧光猝灭机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TD-DFT和SF-DFT的方法研究了4-二甲氨基-2-苯亚甲基丙二酸二甲酯(图1)在稀溶液中荧光失活而固体中荧光增强的机理。结果显示,在甲醇稀溶液中,分子受光激发后电子密度发生重新分布,C=C双键被削弱而易于旋转,在供受体基团的影响下,导致分子弛豫到电荷转移态,激发态与基态间的能级差减小而易于发生非辐射失活;同时在CT态附近优化得到基态和激发态间的圆锥交叉S_1/S_0-CI,后者也可能在分子的非绝热跃迁中发挥一定作用。而在固体中,由于受到周围分子的空间束缚及静电排斥作用,C=C键的旋转相较于溶液更为困难,其非辐射跃迁受到抑制,从而荧光增强。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荧光猝灭机理论文参考文献
[1].丁玲,肖文,钱诗卉,周进,周尽晖.碳量子点荧光猝灭法检测Hg~(2+)及其猝灭机理研究[J].武汉科技大学学报.2019
[2].王斌,刘峰毅.苯乙烯衍生物在甲醇溶液中荧光猝灭及固体荧光增强机理探索[C].中国化学会第30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十八分会:电子结构理论方法的发展与应用.2016
[3].王沛沛.荧光猝灭法检测爆炸物机理的理论探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6
[4].李改霞,刘保生,李志云,付家赫,王天成.盐酸吡格列酮与BSA反应机理的荧光猝灭法、同步荧光法比较研究[J].发光学报.2015
[5].王杰,毛小娇,郑鹄志,隆异娟.Cu~(2+)对碳点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J].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6].张亚楠,田丰收,陈亚红.硒对酶催化产物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测定[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03分会:分析可视化及交叉学科新方法.2014
[7].孔红艳,屈世显,刘静,何刚.芘功能化单分子层荧光薄膜荧光猝灭机理的分子动力学研究[J].计算机与应用化学.2011
[8].刘晓慧,吕庆銮,王怀友.芦丁对罗丹明6G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含量测定[J].化学分析计量.2011
[9].宋红艳.芦荟多糖的荧光猝灭和电化学法测定及机理研究[D].江南大学.2011
[10].黄据芹,佟丽丽,王怀友.脱落酸对伊文思蓝的荧光猝灭机理研究及其含量测定[J].化学分析计量.2010